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七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二文殊師利言:「天子!覺了身見之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現無明有愛體性名佛出世,覺了貪瞋癡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現顛倒體性平等名佛出世。天子!覺了諸見之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陰界入法界體性名佛出世。天子!佛出世者,諸法無生是名演說無生法也,是無生法都無生死亦無涅槃。」
天子言:「文殊師利!當為眾生說莊嚴無上正真道法。何以故?文殊師利!諸佛出世無所增長。」
文殊師利言:「天子!知恩報恩者」
天子言:「有所作者當知報恩。」
文殊師利言:「天子!汝欲使如來有所作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如來者無有所作。諸佛如來到於無為,無為之道無有所作。」
文殊師利言:「天子!汝[2]許無為者無報恩非不報恩。」
天子言:「文殊師利!如此法者不應為初發意者說。何以故?若聞是法生於驚畏便當退轉。」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之心驚畏退轉,是人則住於退轉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何故說是?」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道心驚畏聲聞緣覺地,則便退轉。若慳惜破戒瞋怠亂癡,住於不退。」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住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道心,安住法界平等中故,是名善住初發心菩薩,名之為住。」
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齊幾名初發心?」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心者,修行於空無相無作,解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菩薩初發心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為久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凡夫名為久行,於生死中不知始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久行者?」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行於愛染,為化愛染諸眾生故,而亦不共是愛染住,名菩薩久行;行於瞋恚,為化瞋恚諸眾生故,不共瞋住;亦行愚癡,為化愚癡諸眾生故,不共癡住;亦行等分,為化等分諸眾生故,而亦不共一切結住。天子!若有菩薩化眾生故觀一切相,亦不分別法界體相,名菩薩久行者。」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為不退轉?」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無災無不災,觀法界體性無災無不災,是名菩薩不退轉也。復次天子!若有菩薩亦退不退,是名菩薩不退轉也。所以者何?退者欲界退諸善故。復次天子!菩薩不知不解故退,以知解故無有諍訟是名不退。何以故?解一切性法性。我以能解了一切法性更不復退,是名不退。於佛法無疑不信他語,離是不是,初心清淨無有嫉妬亦無動搖,智慧明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解了佛法,是名菩薩不退轉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為一生?」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若知一切諸生而亦不生,亦知一切眾生生死,於諸生中善能說法,教化眾生生處無取,亦取諸生離生死取,不去不來不上不下,一切諸法悉平等故;亦知因緣和合增長,一切眾生身口心意悉皆平等,一切眾生無有境界,住佛境界入於法界。法界平等故,平等解了眾生之心,善解知時至於道場,是名一生。天子!是則名為菩薩一生。」
爾時寶上天子問於文殊師利童子:「云何名菩薩不生,亦於一切而得自[3]在?」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知於行業非憍慢故,是菩薩不生,亦於一切而得自在。復次天子!菩薩能捨一切所有菩提之心,畢竟不退,是名不生;若不共諸嫉妬結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有菩薩威儀法則、諸功德戒具成就行,是名不生;不共犯戒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心不捨背一切眾生,是名不生;不共一切無明瞋恚諸結使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於諸善根堅住不動,是名不生;於善根中發勤進勇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入諸禪定及次第定,是名不生;不味禪樂,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勤精進求般若慧學問無厭,是名不生;不共癡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不瞋惱諍,是名不生;不共瞋惱諸諍訟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如實語,是名不生;若如實住,名得自在。若內寂靜,是名不生;若不污染外諸境界,名得自在。若能究竟一切智心,是名不生;不求下乘,名得自在。覺諸[4]業果,是名不生;降伏魔業,名得自在。得世光明,是名不生;世法不污,名得自在。不逆所住,是名不生;不墮所作,名得自在。若離諸慢[5]放逸勢力,是名不生;若智慧識成就聖樂,名得自在。不退所誓,是名不生;所誓出世,名得自在。順行緣生,是名不生;不執緣生法,名得自在。若以盡智觀一切空,是名不生;具諸善根,名得自在。若方便智發起所作,生大悲心修勤進行,是名不生;若能安住諸解脫法,名得自在。若不污染於一切法,名為不生;若斷諸見而為說法,名得自在。若善思惟不見諸法,是名不生;得力不證一切諸法,名得自在。若觀一切諸法性空,是名不生;若不放捨一切眾生,名得自在。若不住三界,是名不生;為眾生故不入涅槃,名得自在。
「復次天子!若有言語,是動搖語、是妄想語、是執著語,是有發起。天子!於一切法無有言語,不行不動無諸戲論語,不捨眾生亦不滅度無所言說。天子!若無言說亦無文字則無所說,若有用者則有發起言說文字。天子!以是義故,菩薩之行不可說用不可行念,是名慈心、是名不殺,於諸聖中得名自在。」
說是法已,世尊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為諸菩薩說不生自在。文殊師利!若菩薩行如是法自在無礙,是菩薩疾得諸佛授無上[1]道。」
聞此法時,於是眾中有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即與無上正真道記,各各佛土、各各名字某甲如來。爾時眾中有[2]於天子如是思念:「是寶上天子當於幾時成無上道?佛名何等?佛土云何?」
以佛力故,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寶上菩薩當於幾時得成無上正真之道?佛土云何?得成道已其佛何名?」
佛告阿難:「是寶上天子於百千劫,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號寶莊嚴如來。於此東方,其佛國土名寶莊嚴,劫名寶來。阿難!是寶莊嚴佛土豐樂甚可欣樂,饒諸財寶多諸人民,無有諸難亦無惡道。阿難!是佛土中,無諸瓦石沙土荊棘、山谷堆阜,地平如掌三寶所成,閻浮檀金、琉璃頗梨互相間錯甚可愛樂,以金網覆上。阿難!如化樂天宮殿園池、衣服豐饒,行來往返,是寶莊嚴佛土人民亦復如是。土無聲聞緣覺乘名、唯有菩薩,受種種法樂、入種種禪定莊嚴,作於種種神通以自娛樂,無有餘樂唯除法喜悅[3]預之樂,是故世界名寶莊嚴。彼佛壽命六十六億歲。出家菩薩僧六十六億,在家菩薩無量無邊。是莊嚴如來為諸菩薩演說法時,上昇虛空高八十億多羅之樹,結[4]加趺坐滿千國土,出千光明照彼[5]佛土,雨於天花天香末香,天樂各各有百千種,說法音聲普聞佛土,說無盡主陀羅尼法。何謂無盡主陀羅尼法?一切諸法寂靜主故。顯示身心寂靜之想,一切諸法觀照主故。顯示分別於一切法,一切諸法善思惟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善行主故。顯示一切可作之法光明照曜,一切諸法智光明照平等主故。顯示諸法無有增減,一切諸法決定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增長,一切諸法智慧主故。顯示一切法無諍訟,一切諸法善觀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瞋,一切諸法正念主故。顯示一切法不失念,一切諸法導引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相義,一切諸法慧分別主故。顯示一切法清淨意,一切諸法空寂主故。顯示諸法斷諸見道,一切諸法無相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無願主故。顯示諸法斷於諸道,一切諸法無作主故。顯示諸法離於作者,一切諸法無出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出,一切諸法無生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盡,一切諸法離欲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錯,一切諸法無二主故。顯示一切法現在智,一切諸法無二主故。顯示一切諸法離二,一切諸法無依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動,一切諸法無眾生主故。顯示諸法眾生平等,一切諸法寂靜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變,一切諸法不得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行,一切諸法無居主故。顯示一切諸法離處,一切諸法無定主故。顯示一切無法自在,一切諸法因緣[6]生故。顯示一切諸法出過,一切諸法勇猛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出,一切諸法無過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起,一切諸法如主故。顯示一[7]切法無不如,一切諸法如始[8]寶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壞,一切諸法法性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一味,一切諸法如實主故。顯示諸法三世平等,一切諸法不可說主故。顯示不執一切諸法言語談論,一切諸法禪定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法性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人,一切諸法菩提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平等,一切諸法[9]願主故。阿難!寶莊嚴如來坐空未起,此無盡主陀羅尼,陀羅尼主,為諸菩薩廣演說之。彼土無量阿僧祇菩薩摩訶薩皆得法忍。」
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若諸如來自然無作,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無礙智。」
佛言:「阿難!我今為汝說諸如來自然無作,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無礙智。」
爾時大德阿難語寶上天子言:「天子!汝得大利。如來說汝無上道記。」
天子言:「大德阿難!都無有法,不說受記。何以故?色非菩薩,非說色記;受想行識非菩薩,非說識記。地界非菩薩,非說地界記;水火風界亦非菩薩,非說風界記。眼非菩薩,非說眼記;耳鼻舌身意非菩薩,非說意記。名色非菩薩,非說名色記。過去未來現在非菩薩,非說三世平等之記。因見非菩薩,非說因見記。生滅非菩薩,非說生滅記。大德阿難!菩薩名者即是假名,是寂靜句。若法究竟是寂靜者,無有受記。大德阿難!夫受記者,攝取一切言所說法。大德阿難!亦無有法菩薩可執,若內若外、若善若不善、若有為無為,然後受記。大德阿難,菩薩記者,一切諸法無有所屬名為受記,一切法不取是名受記,一切法無處是名受記,一切法無居是名受記,一切法無出是名受記,一切諸法無有妄想是名受記。大德阿難!夫菩薩者如是受記。」
爾時世尊讚寶上天子言:「善哉善哉!天子!菩薩通達是諸法故,則能如是說於受記。如諸佛世尊說於無上菩提道記。」
說是法時,魔王波旬與諸眷屬,各有所乘來至佛所。到已却住一面,說如是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菩薩記,不說聲聞?」
波旬問已,佛即答言:「波旬!是菩薩者,三千大千世界國土所有人天悉善知之,以是因緣故說菩薩記。聲聞者非人天所識,是故不記說菩薩記。多諸眾生發菩提心,以是[1]緣故說菩薩記。說聲聞記者菩薩退轉,是故不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波旬言:「汝今何故來至此眾?」
波旬答言:「文殊師利!以佛世尊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汝當作佛,號寶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不說記聲聞。我宮殿樓觀欄楯寶樹園林娛樂處,互相[2]棖觸出如是音云:『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又聞是音:『波旬!汝今往至眾所,勿令更受記菩薩來生汝宮。』」
文殊師利語波旬言:「說菩薩記,汝今不喜也?」
魔言:「文殊師利!我實不喜。為閻浮提一切眾生說羅漢記,我無愁惱;說一菩薩無上道記,我之愁惱不可言也。何以故?文殊師利!若說菩薩無上道記,我諸魔宮闇蔽不明。而是菩薩以三乘法,拔濟無量阿僧祇諸眾生等出於三界。文殊師利!我以是事受諸憂惱。」
文殊師利言:「波旬!汝還所止。汝無力勢能留難遮畢竟向於菩提之道、成就方便具足般若波羅蜜行者。何以故?是諸菩薩離諸魔縛成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時佛神力令魔波旬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修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答言:「波旬!若有菩薩離於一切諸少分行,是名菩薩成畢竟行。若見一切結使魔業,悉能利益於無上道,是名菩薩善知方便。不共一切諸結使行,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復次波旬!若菩薩心畢竟拔濟諸眾生故,以大莊嚴而自莊嚴,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若以四攝攝諸眾生,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若畢竟觀一切眾生體性寂滅,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復次波旬!若有菩薩捨於內外一切能施,菩提之心畢竟究竟,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菩薩若為一切眾生起受者心,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若有菩薩乞者受者,知如實始行平等行,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復次波旬,若有菩薩於諸善法,從初發心終不退轉,是名菩薩畢竟行於菩提之心。若有菩薩不為他逼能捨自利,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菩薩念義不念文字,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復次波旬!若見乞者不背捨之,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若有菩薩集諸善根願求一切智,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菩薩善知諸法體性,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爾時寶上天子語文殊師利言:「是魔波旬眷屬[3]及乘,可以神力內之腹中,或能令諸善男子善女人向大乘者為作留難。」
文殊師利言:「天子!不如汝言內魔波旬置菩薩腹。復次天子!汝所受持佛相莊嚴第一受樂,令魔波旬坐師子座,以佛力故佛辯說法。」
爾時波旬聞是語已,欲隱身出眾而不能隱,文殊師利之所持故。爾時文殊師利作是念已,魔王波旬作佛身相坐師子座,是時一切大眾見知是魔波旬。文殊師利復言:「波旬!汝今得諸如來道耶?成佛色身坐師子座?」
以文殊師利力所持故,魔波旬言:「文殊師利!世尊尚不得於菩提,況我得也。所以者何?菩提者是報恩相,非離欲得、非解向得。又菩提者得無為相,彼得無為相故。覺知空相是名菩提,非空覺知空故。覺知無相相是名菩提,非以無相覺知無相相故。覺知無願相是名菩提,非無願相覺知無願相故。覺知法界之體性者是名菩提,非以體性覺知體性故。覺知於如無分別相是名菩提,非如覺知如故。覺知住於如實始故是名菩提,非住如實始覺知住於如實始故。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無覺知者故。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聞說如是菩提之相,聞已能於諸法體性無所分別,即名為佛。」魔以佛辯說是法時,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大德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未曾有也。汝力持故,令魔波旬作如來身,身相具足坐師子座,說是深法。」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一切草木樹林無心,可作如來身相具足悉能說法。我亦能令大德舍利弗作如來身,身相具足以佛辯說法。」
爾時大德舍利弗即作是念:「我今可於此眾中沒,文殊師利或能使我作如來身身相具足戲弄於我,令聲聞人作世尊相。」
文殊師利神力持故而不能隱。時文殊師利[1]知大德舍利弗心所念,變大德舍利弗為如來身,身相具足坐師子座,一切眾會亦悉見知。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大德舍利弗:「汝可與魔波旬共說,猶如如來共如來說。」
爾時大德舍利弗如是問言:「波旬!夫菩提者何等體性?」
波旬答言:「覺知一切諸法平等是菩提體性。覺知[2]二法是菩提體性。一切智觀是菩提體性、非不體性。非行非不行,永斷一切諸行非行、非道非不道,是名諸佛世尊菩提。」
波旬問言:「大德舍利弗!諸佛如來住於何處?」
舍利弗言:「住生死中平等,住涅槃不動,住一切諸見如實之性,住於一切眾生結使,亦住一切諸法根本,住於有為無為二法,諸住不住無有住故。波旬!諸佛如來如是住也。」
時舍利弗問波旬言:「菩提者當何處求?」
波旬答言:「大德舍利弗!從身見根本求於菩提,無明有愛求於菩提,顛倒起結求於菩提,障礙覆蓋求於菩提。」
舍利弗言:「波旬!何因緣故如是說也?」
波旬答言:「大德舍利弗!如實覺知如是諸法是名菩提。」
說是法時,八百比丘悉斷諸漏得無漏心。諸天子等信舍利弗、魔波旬故,三萬二千諸天子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調伏諸天子故,文殊師利童子令魔波旬及大德舍利弗作如來身身相具足。文殊師利還攝神力,大德舍利弗及魔波旬身復本相。
爾時四方出千菩薩,從諸佛土乘空而來,至於佛所頂禮佛足,右遶如來住一面已,白佛言:「世尊!我等聞說法界體性無分別經,聞已來此守護正法。世尊!我等受持守護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攝取正法。」
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從何處來?」
佛告阿難:「是諸菩薩各各集在諸佛國土,此等菩薩皆是文殊師利童子本所教化,常為說此法界[A1]體性無分別經以開化之。是諸菩薩知報經恩故來至此,及見如來禮敬圍遶,亦欲供養禮拜文殊師利童子,又願護此經是故來此。阿難!我涅槃後,是諸菩薩於此閻浮提,當廣流布護此正法。阿難!是諸菩薩於百千佛所,志意勇猛護持正法。」
是時眾中有釋梵護世諸天王等,白言:「世尊!我等若此若彼有護持法者,是善丈夫善男子[3]女人等,我當守護供給,使令得無苦惱。」
爾時世尊讚釋梵護世諸天王言:「善哉善哉!汝能勇猛守護是諸愛護正法善丈夫等,即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并愛護正法。」
爾時佛即告於文殊師利童子:「汝受持此經,後末世時於閻浮提當廣流布。」
文殊師利言:「世尊!火災起時,而此虛空都無受持亦不被燒。世尊!如虛空體性,是一切法亦復如是,而是諸法不生不滅。若法無生無有滅者,亦無受持。諸法體性無受持故,如法體性。受持諸法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持此經,為善男子善女人等種善根故。若供養法者貪樂此經,世尊!如是如是受持此經,調伏憍慢諸怨憎故無能留難,於當來世此閻浮提廣行流布。」
爾時世尊身放光明,是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皆作金色。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如來光明一切普照,而此經者亦復如是。心行無礙者於佛法究竟,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手執此經。」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阿難!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阿難!汝則供養去來現在諸佛世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汝受持此經,名『說法界體性無分別』,亦名『寶上天子所問』,亦名『文殊師利童子所說』,善受持之。」
佛說是經已,大德阿難、文殊師利童子、寶上天子,及諸佛土諸來菩薩,天人、阿須羅及世間人,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七
校注
[0147001] 藏【大】,藏法師【宋】【明】【宮】 [0147002] 許【大】,說【元】【明】 [0147003] 在【大】下同,抂【明】下同 [0147004] 業果【大】,魔業【宋】【元】【明】【宮】 [0147005] 放【大】,故放【宋】【元】【明】【宮】 [0148001] 道【大】,道記【明】 [0148002] 於【大】,一【宋】【元】【明】【宮】 [0148003] 預【大】,豫【宋】【元】【明】【宮】 [0148004] 加【大】,跏【明】 [0148005] 佛【大】,國【元】【明】 [0148006] 生【大】,主【宋】【元】【明】【宮】 [0148007] 切【大】,切諸【元】【明】 [0148008] 寶【大】,實【元】【明】 [0148009] 願【大】,無願【宋】【元】【明】【宮】 [0149001] 緣【大】,因緣【元】【明】 [0149002] 棖【大】,掁【元】【明】 [0149003] 及乘可【大】,乃可乘【宋】【元】【明】【宮】 [0150001] 知【大】,如【宋】【元】【宮】 [0150002] 明註曰二宋藏作一 [0150003] 女【大】,善女【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1 冊 No. 310 大寶積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