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畢竟不可得,菩薩為誰故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為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眾生際異者,菩薩不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眾生際不異,以是故,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不壞實際法,立眾生於實際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實際即是眾生際,菩薩則為建立實際於實際。世尊!若建立實際於實際,則為建立自性於自性。世尊!不得建立自性於自性。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建立眾生於實際?」
佛告須菩提:「實際不可建立於實際,自性不可建立於自性。須菩提!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實際;實際亦不異眾生際,實際、眾生際無二無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方便力?用是方便力,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建立眾生於實際,亦[1]不壞實際相?」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布施。建立已,說布施先後際[2]相,作是言:『如是布施,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施者亦空、施報亦空、受者亦空。諸善男子!是一切法實際中不可得,汝等莫念布施異、施者異、施報異、受者異。若汝等不念布施異、施者異、施報異、受者異,是時,布施能[3]取甘露味、得甘露味果。汝善男子!以是布施故,莫著色,莫著受、想、行、識。何以故?是布施、布施相空,施者、施者空,施報、施報空,受者、受者空,空中布施不可得、施者不可得、施報不可得、受者不可得。何以故?是諸法畢竟自性空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教眾生持戒;語眾生言:『汝善男子!除捨殺生法,乃至除捨邪[4]見。何以故?善男子!如汝所分別法,[5]是諸法無如是性。汝善男子當諦思惟:何等是眾生而欲奪命?用何等物奪命?乃至邪見亦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方便力成就眾生。是菩薩摩訶薩即為眾生說布施、持戒果報,是布施、持戒果報自性空;知布施、持戒果報自性空已,是中不著;不著故心不散,能生智慧;以是智慧斷一[6]切結使煩[7]惱,入無餘涅槃。是世俗法,非第一實義。何以故?空中無有滅、亦無使滅者。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見眾生瞋恚惱心,教言:『汝善男子!來修行忍辱,作忍辱人,當樂忍辱。汝所瞋者自性空[8]故。汝來!善男子!如是思惟:「我於何所法中瞋?誰為瞋者?所瞋者誰?」是法皆空,是性空法無不空時。是空非諸佛作,非辟支[9]佛、聲聞[10]作,非菩薩摩訶薩作,非諸天、鬼神、龍王、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非四天王天乃至非他化自在天、非梵眾天乃至非淨居天、非無邊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諸天所作。汝當如是思惟:「[11]所瞋誰?誰是瞋者?何等是瞋事?」是一切法性空,性空法[12]中無有所瞋。』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是因緣,建立眾生於性空,次第漸漸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世俗法,非第一實義。何以故?是性空中無有得者、無有得法、無有得處。須菩提!是名實際性空法。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行是法,眾生亦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離眾生[13]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方便力故,見眾生懈怠,教令身精進、心精進;作是言:『諸善男子!諸法性空中無懈怠法、無懈怠者、無懈怠事;是一切法性皆空,無過性空者。汝等生身精進、心精進,為生善法故,莫懈怠!善[14]男子!若布施、若持戒、若忍辱、若精進、若禪定、若智慧,若諸禪定、解脫、三昧,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若空解脫門,無相、無作解脫門,乃至十八不共法[15]中,莫懈怠!諸善男子!是一切法性空中,當知無礙相,無礙法中無懈怠者、無懈怠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教眾生令住性空,不墮二法。何以故?是性空無二無別故,是無二法則無可[16]瞋處。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性空般若波羅蜜時,教眾生令精進,作是言:『諸善男子!勤精進,若布施、若持戒、若忍辱、若精進、若禪定、若智慧,若禪定、解脫、三昧,若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若空解脫門,無相、無作解脫門,若佛十力、若四無所畏、若四無礙智、若十八不共法、若大慈大悲。是[17]諸法,汝等莫念二相、莫念不二相!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是性空[18]法不應用二相念、不應用不二相念。』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已,次第教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19]道、菩薩位,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見眾生亂心,以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作是言:『諸善男子!當修禪定!汝莫生亂想,當生一心。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性空中無有法可得若亂、若一心。汝等住是三昧,所有作業,若身、若口、若意,若布施、若持戒、若行忍辱、若勤精進、若行禪定、若修智慧,若行四念處乃至若行八聖道分,若諸解[20]脫、次第定,若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道、若佛道,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若一切種智,若成就眾生、若淨佛國土,汝等皆當應隨所願得;[21]行性空故。』如是,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為利益眾生故,從初發意,終不懈廢,常求善法,利益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從諸佛聞法,捨身、受身,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忘失。是菩薩常得諸陀羅尼,諸根具足,所謂身根、[1]語[2]根、意根。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常修一切種智;修一切種智故,一切諸道皆修: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神通道;行神通道菩薩,常利益眾生,終不忘失。是菩薩住報得神通,利益眾生,入生死五道,終不耗減。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以禪定利益眾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性空,以方便力故,利益眾生,作是言:『汝等諸善男子!觀一切法性空!善男子!汝等當作諸業,若身業、若口業、若意業,取甘露味,得甘露果。性[3]空中無有法退。何以故?性空不退,亦無退者;以性空非法亦非非法,於無所有法中,云何當有退?』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如是教眾生常[4]不懈廢。是菩薩自行十善,亦教他人行十善;五戒、八戒亦如是。自行初禪,亦教他人令行[5]初禪;乃至第四禪亦如是。常自行慈心,亦教他人令行慈心;乃至捨心亦如是。自行無邊空處,亦教他人令行無邊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自行四念處,亦教他人令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自[6]於須陀洹果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亦教他人令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7]果亦如是。自[8]於辟支佛道中生智慧,亦不住是中,亦教他人令得辟支佛道。自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亦教他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9]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終不懈[10]怠。」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性常空,常空中眾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云何求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諸法[11]性皆空,空中眾生不可得,法、非法亦不可得。』須菩提!若一切法性不空,菩薩摩訶薩不依性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眾生說性空法。須菩提!色性空,受、想、行、識性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說五陰性空法,說十二入、十八界性空法;說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性空法;說三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性空法;說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一切種智斷煩惱習性空法。須菩提!若內空性不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性不空者,則壞[12]空性。是性空不常不斷。何以故?是性空無住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須菩提!是名法住相。是中無法,無聚無散、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是為諸法相。菩薩摩訶薩[13]住是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見法有所發,無發無住,是名法住相。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見一切法性空,不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菩薩不見有法能障礙,當何處生疑?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性空不得眾生、不得我、不得人、不得壽、不得命,乃至不得知者、見者;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乃至八十隨形好不可得。須菩提!譬如佛化作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常為是諸[14]眾說法,千萬億劫不斷。」
佛告須菩提:「[15]是諸化眾,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化眾無有根本[16]實故。一切諸法性空,亦無根本實事,何等是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為眾生說性空法,是眾生實不可得,以眾生墮顛倒故,拔眾生令住不顛倒。顛倒即是無顛倒;顛倒、不顛倒雖一相,而多顛倒、少不顛倒。無顛倒處中,則無我、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無顛倒處中,亦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十二入,乃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17]為諸法性空。菩薩摩訶薩住是中,行般若波羅蜜時,於眾生相顛倒中拔出眾生,所謂無眾生有眾生相中拔出,乃至知者、見者相中拔出。於無色色相中、無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相中拔出眾生。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有漏法亦如是。
「須菩提!亦有諸無漏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雖無漏,亦不如第一義相。第一義相者,無作、無為、無生、無相、無說,是名第一義,亦名性空,亦名諸佛道。是中不得眾生,乃至不得知者、見者;不得色、受、想、行、識,乃至不得八十隨形好。何以故?菩薩摩訶薩非為道[1]法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心,為諸法實相性空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性空,前際亦是性空,後際亦是性空,中際亦是性空;常性空,無[3]不性空時。菩薩摩訶薩行是性空般若波羅蜜,為眾生著眾生相欲拔出故,求道種智。求道種智時,遍[4]行一切道——若聲聞道、若辟支佛道、若菩薩道。是菩薩具足一切道,拔出眾生於邪[5]想著,淨佛國土已,隨其壽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過去十方諸佛道性空,未來、現在十方諸佛道亦性空;離性空,世間無道、無道果。要從親近諸佛,聞是諸法性空,行是法,不失薩婆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6]甚希有!諸菩薩摩訶薩[7]行是性空法,亦不壞性空相,所謂色與性空異,受、想、行、識與性空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性空異。[8]世尊!但色即是性空,性空即是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性空,性空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9]如是!如是!若色與性空異,若受、想、行、識與性空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性空異,菩薩摩訶薩不能得一切種智。須菩提!今色不異性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異性空;以是故,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性空,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中無有法若實、若常,但凡夫著色、受、想、行、識。凡夫取色相,取受、想、行、識相;有我心著內外物故,受後身色、受、想、行、識,是故不得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往來五道。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行性空波羅蜜,不壞色等諸法相若空、若不空。何以故?[10]是色性空相不壞色,所謂是色、是空。譬如虛空不壞虛空,內虛[11]空不壞外虛空,外虛空不壞內虛空。如是,須菩提!色不壞色空相,色空相不壞色。何以故?是二法無有性能有所壞,所謂是空、是非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無分別,云何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作是願『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若一切法無分別,云何菩薩發心言『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若分別諸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行二相者,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2]若分別作二分者,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二、不分別諸法,則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3]菩提是不二相、不壞相。須菩提!是菩提不色中行,不受、想、行、識中行,乃至菩提亦不菩提中行。何以故?色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色,不二、不分別;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是菩提非取故行、非捨故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菩提非取故行、非捨故行,菩薩摩訶薩菩提何處行?」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14]如佛所化人在何處行——若取中行?若捨中行?」
須菩提言:「世尊!非取中行,非捨中行。」
佛言:「菩薩摩訶薩菩提亦如是,非取中行、非捨中行。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阿羅漢夢中菩提何處行——若取中行?若捨中行?」
「不也!世尊!非取中行、非捨中行。世尊!阿羅漢畢竟不眠,云何夢中菩提若取中行、若捨中行?」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非取中行、非捨中行,所謂色中行乃至一切種智中行。」
「世尊!將無菩薩摩訶薩不行十地,不行六波羅蜜,不行三十七助道法,不行十四空,不行諸禪定、解脫、三昧,不行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住五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菩薩[15]雖菩提無處行,若不具足十地,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16]解脫,佛十力乃至八十隨形好、常捨[17]法、不錯謬法——不具足是諸法,終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住色相中,住受、想、行、識相中,乃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中,能具足十地,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相常寂滅,無有法能增能減、能生能滅、能垢能淨、能得道、能得果。世諦法故,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第一實義。何以故?第一[18]實義中,無有色乃至無[19]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20]是一切法,皆以世諦故說,[21]非第一義。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亦不增、眾生亦不[22]減,菩薩亦[23]無增減。須菩提![24]於意云何:若人初得道時,住無間三昧,得無漏根,[25]若成就須陀洹果、[26]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爾時有所得若夢、若心、若道、若道果不?」
須菩提言:「世尊!不得也!」
佛告須菩提:「云何當知得阿羅漢道者?」
「[1]世尊!世諦法故分別名阿羅漢道。」
佛語須菩[2]提:「世[3]諦故說名菩薩,說名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是菩提中無法可得若增、若減,以諸法性空故。諸法性空尚不可得,何況得初地心乃至十地心、六波羅蜜、三十七助道法、空三昧、無[4]相、無作三昧乃至一切佛法當有所得,無有是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眾生。」
[5]【論】
釋曰:
上品中須菩提種種因緣難:「若諸法空,云何有五道生死、善不善法?」今難眾生,作是言:「世尊!若眾生畢竟不可得,菩薩為誰故行般若?」先難法為眾生,今難眾生為法故。
佛答:「為實際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意謂:菩薩為度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
佛意:眾生假名虛誑、畢竟不可得;菩薩為一切實法故,行般若波羅蜜。實法即是實際。
問曰:
一切菩薩見眾生苦惱,為度眾生故發大悲心,今何以言為實際?
答曰:
初發意菩薩但為滅眾生苦故發大悲心。苦者,所謂老、病、死等,及身心衰惱。
云何滅是苦?尋苦因緣,由生故,如佛十二因緣中說:「何因緣故有老、病、死?以有生故。」
問曰:
一切眾生皆知生因緣是苦,菩薩有何奇特?
答曰:
眾生不知由生有苦,若遭苦時,但怨恨人,自不將適,初不怨生;以是故增長結使、重增生法,不知真實苦因。有人無鞭杖、刀兵、諸愁惱苦,而有[6]死苦;此死從何所來?從生而有。
復次,鞭杖、刀兵、愁惱,皆由生故有。餘法或有苦、或無苦,是生法必[7]定有苦。正使大智及諸天,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苦,是故知「生定是苦本」。如草木有生故,必可焚燒;若當不生,雖有猛火、大風,無所燒害。
菩薩既得苦因緣,復推生因緣。生因緣者,有。「有」有三種:欲有、色有、無色有。著是三有,起善惡業,是生因。有[8]因者,四種取。取因緣者,愛[9]等諸煩惱。小者未能起業,故名為愛;增長能起業,故[10]名為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取著是四事故,能起種種業。愛因緣,三種受。受因緣者,眼等六種觸。觸名受等諸心數法。情、塵、識三事和合故,心中生受等心數法;根本雖三事,和合故生觸,為六情依止住處故,但說六入。
六入因緣,名色。六入雖即是名[11]色分,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色成就名五入,名成就名一入。是胎中時因緣次[12]第。
名色因緣,是識。若識不入胎,[13]胎初則爛壞。識名中陰中五眾。是五眾細故,但名為識。若識不入而胎成者,如一切和合時,皆應成胎!
問曰:
識何因緣故入胎?
答曰:
行因緣。行即是過去三種業,業將識入胎。如風吹絕焰,空中而去,焰則依止於風;先世作人身時然六識故,命終時,業將識入胎。
問曰:
上業何以名有?今業何以名行?
答曰:
上是「今世業,為未來有,故名為有」;今「業過去世已滅盡,但有名,名為行」[14](天竺語「[15]刪迦羅」,秦言「行」)。
是行因緣名無明。一切煩惱雖是過去業因緣,無明是根本故,但名無明。今世現在著愛、取多故,愛、取[16]愛名;過去世中是疑、[17]邪見處故,但名無明。今得一切苦惱根本,是無明。
問曰:
無始生死展轉甚多,何以[18]止齊無明?
答曰:
是事先已答。
菩薩思惟,為人從苦得脫故,求苦因緣。眾生過去、現在老死等苦,不可得除;為除未來世老死苦,斷相續,不令復生。如良醫,過去病不可治,[19]現在病亦不可治;服藥但能治應起病,破其冷熱,不復令起。又如失火燒舍,不為[A1]已過[20]去火故勤滅,亦不為現在火故勤滅,但為未來火不令更燒故勤滅。良醫、滅火人勤方便亦不虛。菩薩滅眾生苦惱亦如是:過去苦已滅,無所復能;現在苦惱,先世因緣成就故不可却;但破未來世老死等苦因緣故。破是生法,老死等苦自然永滅。
是故菩薩欲滅未來世老死等苦因緣生,得現在「有」等八因緣:一名有漏業。二名現在世諸煩惱,所謂四取、一愛。是二種煩惱,從二心數法生,所謂受[21]及觸。觸能生一切心數法,受前生[22]故,得[23]名觸是受因緣。受雖能生三毒,一切眾生,愛是舊煩惱。觸因緣是內六入,如先說。雖有外六入,內六入無故觸等心數法不生,是故內六入得名。名色是六入因緣,如此中說。初入胎識,是名色[24]因緣。
識、名色在胎中,此中雖有六入,未成就、未可用故,未得名字。既生[25]嬰孩,未能有所作,但有六入。轉大有六觸。如小兒[26]蹈火履[27]氷,但有觸,未知苦樂。轉大受苦樂,未深愛著。如小兒雖瞋,未能起殺等惡業;雖喜,未能起施等善業。年及成人,得苦生恚、得樂生愛。求樂具故,取欲等四取。[1]取時,[2]能起善惡業。
若知先一世無明、業因緣,則億萬世可知;譬如現在火熱,過去、未來火亦如是。若無明因緣更求其本,則無窮,即墮邊見,失涅槃道,是故不應求;若更求,則[3]墮戲論,非是佛法。
菩薩欲斷無明故,求無明體相;求時,即入畢竟空。何以故?佛經說:「無明相:內法不知,外法不知,內外法不知。」菩薩以內空觀內法,內法即空;以外空觀外法,外法即空;以內外空觀[4]內外法,內外法即空。如是等一切是無明相,如先品《德女經》中「破無明」廣說。
復次,菩薩求無明體,即時是明,所謂諸法實相,名為實際。觀諸法如幻如化,眾生顛倒因緣故,起諸煩惱,作惡罪業,[5]輪轉五道,受生死苦。譬如蠶出絲自[6]裹縛,入沸湯火炙。凡夫眾生亦如是,初生時未有諸煩惱,後自生貪欲、瞋恚等諸煩惱;是煩惱因緣故,覆真智慧,轉身受地獄火燒湯[7]煮。菩薩知是法本末皆空,但眾生顛倒錯故受如是[8]苦。菩薩於此眾生起大悲心,欲破是顛倒故,求於實法,行般若波羅蜜,通達實際;種種因緣教化眾生,令住實際。是故住實際無咎。
復次,經中說:「若眾生與實際異,菩薩不應行般若波羅蜜。」
異者,實際是畢竟空,眾生際是決定有;若爾者,應難:「若[9]諸法實[10]際相空,菩薩云何為眾生故修[11]是實際?」若眾生畢竟空、實際定有,無眾生則無所利益,為誰故行實際?
今眾生際實不異實際,故行般若[12]波羅蜜。欲覺悟狂[13]惑顛倒凡夫故,行般若波羅蜜;令眾生住實際中,而不壞實際。
是時,須菩提更問:「若眾生際、實[14]際不異,云何以實際著實際?」自性不應自性中住,如指端不能自觸指端。
佛可其意,菩薩以方便故,建立眾生於實際,[15]如眾生、實際[16]不異,一亦不可得。若是一,則壞實際相。所以者何?得是一性故。菩薩知是二法不一不二,亦不不一、亦不不二,畢竟寂滅無戲論相。菩薩生大悲心,但欲拔出眾生離於顛倒故,教化眾生。
又問:「云何名方便?」
佛[17]言:「菩薩行般若[18]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檀中,說是檀先際、後際空,中際亦爾。」如經中廣說。菩薩知實際者到眾生邊。如先〈檀品〉中說。眾生聞已發心,折薄煩惱,深著布施。菩薩憐愍眾生:「我從慳中拔出,今復著布施。眾生若受布施,福盡受諸苦惱;又[19]受富貴因緣,得作大罪,則墮地獄。」是故愍此眾生得少許時樂而受苦長久,是故菩薩為說布施實相,所謂畢竟空,作是言:「是布施過去已滅,不可見、不可得、不可用,但可憶念,如夢所見無異;未來未生故,亦無所有、畢竟空。是布施先、後際無故,中際亦無。」[20]如破六塵中破色法中說:「現在布施雖眼見,分[21]分破析,乃至微塵不可得。」布施三世空,施者、受者、果報亦如是。
菩薩語施者言:「布施等法是初入佛法門;實際中,實際相亦無,何況布施!汝莫念、莫著布施等法!若不念、不著如布施體相,如是布施者,則得甘露味、甘露果。」甘露味者,是八聖道分;甘露果者,是涅槃。菩薩雖住實際中,以方便力,布施門度眾生。
餘波羅蜜亦如是,如經中廣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空,性空中無法及非法、亦無眾生,菩薩云何住是空中求一切種智?」
佛答:「菩薩安立性空中故,能行是布施等諸法。」
又問:「性空破一切法悉盡無餘,云何菩薩住性空中能行布施等諸善法?」
佛可須菩提意而說因緣:「菩薩知諸法實相,住是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法實相者,即是性空。若一切法性不空,菩薩不應住是諸法性空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為眾生說性空法,所謂色性空,受、想、行、識性空,乃至為眾生說一切種智、斷煩惱習性空法。」
復次,「須菩提!十八空,若性不空,是為壞空體。」何以故?十八空能令一切法空,若自不空,則為虛誑;又若不空者,則墮常邊著處,能生煩惱。性空無實住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是名常住法相。常住法相是性空之異名,亦名諸法實相。是相中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無垢無淨。
「菩薩住是中,見一切法性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不疑、不悔。何以故?不見諸法能障礙者,以方便力故度眾生。」方便力者,畢竟無法、亦無眾生,而度眾生。
問曰:
若眾生及法從本[22]已來無,為誰作方便?為度脫誰?
答曰:
性空名空性亦無,汝何以取是空性相作難?若有性空相,應當作難!
復次,得諸法實相者,知是性空,是人則知諸法性空——無法、無眾生。凡[1]夫未得實相故,種種憶想分別;[2]如狂人妄有所見,以為實有。為度凡夫狂人故言:「為眾生說狂法中有是諸法分別,[3]實法中則無。」菩薩欲滿本願故、又不著性空故,有度眾生。此中則不應難。
復次,此經中佛自說因緣:「性空中眾生不可得,知者、見者亦不可得,乃至八十隨形好亦如是。」而菩薩立是法為眾生說,是世諦故,非是實。
此中佛說譬喻:「如佛作化人,又化作四部眾而為說法,可有得道者不?」
須菩提言:「不也。所以者何?無定根本實事,何有得須陀洹乃至得佛者?」
菩薩說法度眾生亦如是:眾生無有定實,但欲於顛倒中拔出眾生,著無顛倒中。無顛倒法亦無處所,是中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雖空性一相,而顛倒多、不顛倒少;是故貴是性空不顛倒法。菩薩住此中,但破眾生妄想,不破眾生。
又無漏法,乃至八聖道分,雖是無漏,以生滅故,不如第一義。
「須菩提![4]是性空,一切諸佛唯有是道,更無異道。」何以故?諸佛皆求實智不壞不異法,雖有十力、四無所畏諸[5]異法,不名為一道。所以者何?此皆是有為法,轉變無常故。是性空中,無眾生,亦無色等諸法。菩薩不為菩薩道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為性空故。
問曰:
何等是性空?何等是菩薩道?
答曰:
第一義中無分別,世諦中有分別。諸法實相名性空,餘布施等乃至八十隨形好是菩薩道。雖行是法,不為此法,為求性空故,是故說:「不為菩薩道故行。」
是性空,先亦性空,[6]中、[7]後亦[8]性空;從本已來常空,無有作者;非是福德力故使空,亦非智慧力故使[9a]空,但性自爾故。[9b]諸佛賢聖以大福德、智慧[10]方便力故,破眾生心中顛倒,令知性空。譬如虛空,性常清淨,不著垢闇;或時風雲闇翳,世人便言:「虛空不淨。」更有猛風吹除風雲,便言:「虛空清淨。」而虛空實無垢無淨。諸佛亦如是,以說法猛風,吹却顛倒雲翳,令得清淨,而諸法性常自無垢無淨。
是菩薩知一切法性空故,能行一切種種道度眾生;具足一切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意壽命。隨意壽命者,菩薩得無生[11]忍法,入如幻菩薩道,能一時變化作千億萬身,周遍十方,具足行一切菩薩道;處[12]處國土中,隨眾生壽命長短而受其形。如釋迦[13]牟尼佛,於此國土壽命百年,於莊嚴佛[14]國壽七百阿僧祇劫。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是第一不可思議。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性空,是諸佛真[15]法!若得是法,則名為佛;若說此法,名為度眾生。三世佛皆亦如是。[16]離是性空,則無道無果。道者,八聖道分;果者,七種果。所以者何?若離性空別有定法,則取相生著,[17]著故亦[18]無離欲,無離欲故則無道果。若離性空,雖行布施、持戒,行慈、悲等,善法力故,雖不墮惡道,生天[19]果盡,還墮惡道,如本不異。行性空法,亦不著性空,即是涅槃。行餘法,生著心,有退失;若行此法,則無退失。
須菩提歡喜白佛言:「甚希有!菩薩行是性空法,亦不壞性空相。」
佛答:「若色等法與性空異,菩薩則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有[20]空法則不可得離。須菩提!今色等諸法[21]實性空;菩薩知是[22]法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此中無有一法定是常,但凡夫生我心故,著內外法,不得脫生、老、病、死,是故菩薩行是性空,和合六波羅蜜,不壞色等諸法相——所謂若空、若不空、若空不空、若非空非不空;不作如是示諸法相,是名不壞。所以者何?色實相即是性空,性空云何自壞性空?乃至菩提亦如是。」此中佛說譬喻:「如內虛空不壞[23]外虛空,以同體故。」
須菩提問:「世尊!若諸法性空無別異,菩薩於何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可其意言:「如是!若分別有二相,則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實智慧,於色法中[24]不行,所謂不著、不染。所以者何?是智慧不為取色故行,是故不行色中。
須菩[A2]提復問:「若菩提不取中行、不捨中行,當於何處行?」
取名實法,捨名空法。取名著行,捨名不著行。取名二行,捨名不二行。如是等分別。
佛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佛所化人為何處行?」
須菩提言:「是化人無處行,化人無心、無心數法故。菩提亦如是。」
復問:「於汝意云何?阿羅漢夢中菩提為在何處行?」
須菩提言:「阿羅漢尚不眠,何況夢中菩提有行處!」
問曰:
菩提有三種:阿羅漢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阿羅漢菩提不在有漏心中、無記心中行,但在無漏心中行;佛何以故問「阿羅漢夢中菩提何處行」?
答曰:
阿羅漢是一切漏盡聖人則無夢,佛以必無處故問,欲明必無行法。
問曰:
乃至佛猶尚有眠,何以知之?佛[1]甞命阿難:「汝四[2]襞優多羅僧敷,我欲小眠,汝為諸比丘說法。」又薩遮尼乾問佛:「佛自念晝日有眠不?」佛言:「春末夏初,以時熱故小眠[3]息,除食患故。」薩遮尼乾白佛:「餘人有言:『晝日眠是癡相。』」佛言:「汝置!汝不別癡相。諸漏能生後身相續不斷者,是名癡相,雖常不眠亦是癡;若是諸漏永滅無餘,雖眠不名癡。」如是等,經中處處說。須菩提何以言「阿羅漢尚不眠」?
答曰:
眠有二種:一者、眠而夢,二者、眠而不夢。阿羅漢非為安隱著樂故眠,但受四大身法,應有食、息、眠、覺,是故少許時息名為「眠」;[4]不為夢眠。故須菩提言:「阿羅漢尚不眠。」
有人言:「離欲者,得禪定,色界繫四大入身中,身心歡樂則無有眠;慧解脫阿羅漢,色界四大不入身中,故有眠。」是故須菩提言:「阿羅漢尚不眠。」是故阿羅漢有眠、有不眠。
佛以方便力,為度眾生,受人法故現眠。
須菩提復問:「若不行者,云何菩薩從一地至十地,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可其意:「菩提雖無處行,未具足六波羅蜜諸法,終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住色相,乃至菩提相中住,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捨色等法,亦不著菩提相,知色等法即是菩提,常寂滅,無法若增、若減,若垢、若淨,若得道、若得果。」但世諦故說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義中無有色乃至菩提。
佛欲明是事故,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汝斷煩惱得道時,有所得不?所謂如夢等五眾、若道、若道果,決定一法不?」
須菩提言:「不得也!」所以者何?須菩提意:住無相門中入道,云何取相?
佛言:「[5]汝若乃至不得微細少法,云何說汝為阿羅漢?」
須菩提言:「世諦法故,說言阿羅漢;凡夫顛倒法中有得、有失,有眾生、有法。」
佛言:「菩提亦如是,世諦法故,說有菩薩、說有色等乃至菩提;菩提中,無有定法,亦無眾生,亦無菩提。菩薩觀是菩提法,無有增、無有減。所以者何?諸法性如是。菩薩亦不得是諸法性,何況有初發心乃至十地,及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當有所得!無有是處!所以者何?諸法性是一切法根本尚不可得,何況六波羅蜜等是作[6]法[7]當有定實!如是!菩薩行是諸法性,得佛時,能大利益眾[8]生。」
校注
[0692017] (大智度…九十)十四字【大】,大智度經論卷第九十釋第七十九品【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七十九實際品卷九十一))【石】 [0692018] 第八十【大】,第八十品【宮】 [0692019] 卷【大】,卷第【宮】 [0692020] 【經】【大】,〔-〕【宋】【宮】【聖】 [0693001] 不【大】,不可【石】 [0693002] 相【大】,空【宋】【元】【明】 [0693003] 取【大】,趣【石】 [0693004] 見【大】,見法【元】【明】 [0693005] 是諸法【大】,〔-〕【宮】 [0693006] 切【大】,切諸【石】 [0693007] 惱【大】,惱習【元】【明】【石】 [0693008] 故【大】,〔-〕【宋】【元】【明】【宮】【聖】 [0693009] 佛【大】,佛作非【宋】【元】【明】【宮】【石】 [0693010] 作【大】,〔-〕【宮】 [0693011] 所【大】,〔-〕【宋】【元】【明】【宮】 [0693012] 中【大】,〔-〕【宋】【元】【明】【宮】 [0693013] 相【大】,想【石】 [0693014] 男子【大】,法者【宋】【元】【明】【宮】【聖】【石】 [0693015] 中【大】,〔-〕【元】【明】【宮】 [0693016] 瞋【大】,著【元】【明】 [0693017] 諸【大】,諸善【石】 [0693018] 法【大】,〔-〕【宋】【元】【明】【宮】 [0693019] 道【大】,道入【宋】【元】【明】【宮】【聖】【石】 [0693020] 脫【大】,脫九【石】 [0693021] 行【大】,住【元】【明】 [0694001] 語【大】,舌【石】 [0694002] 根【大】,〔-〕【聖】 [0694003] 空【大】,空空【石】 [0694004] 不【大】,不應【石】 [0694005] 初【大】,〔-〕【石】 [0694006] 於【大】,〔-〕【宮】【聖】 [0694007] 果【大】,〔-〕【宋】【元】【明】【宮】 [0694008] 於【大】,〔-〕【宮】 [0694009] 般若波羅蜜【大】,善薩道【宮】 [0694010] 怠【大】,癈【石】 [0694011] 性皆【大】,皆性【石】 [0694012] 空性【大】,性空【石】 [0694013] 住【CB】【麗-CB】【宋】【元】【明】【宮】【聖】【石】,在【大】 [0694014] 眾【大】,眾生【石】 [0694015] 是諸【大】,諸是【石】 [0694016] 實【大】,實事【宋】【元】【明】【聖】【石】 [0694017] 為【大】,名【石】 [0695001] 法【大】,〔-〕【宮】【聖】 [0695002] 心【大】,〔-〕【聖】 [0695003] 不【大】,〔-〕【石】 [0695004] 行【大】,於【宮】 [0695005] 想【大】,見【石】 [0695006] 甚【大】,甚深【宋】【元】【明】【宮】 [0695007] 行【大】,有行【宋】【元】【明】【宮】【聖】 [0695008] 世尊但【大】,須菩提【宋】【元】【明】【宮】 [0695009] 如是如是【大】,〔-〕【宮】【聖】 [0695010] 是【大】,〔-〕【宮】【聖】 [0695011] 空【大】,〔-〕【石】 [0695012] (若分別…提)十七字【大】,〔-〕【宮】 [0695013] 菩【大】,須菩【聖】 [0695014] 如【大】,〔-〕【聖】 [0695015] 雖【大】,〔-〕【石】 [0695016] 解脫【大】,〔-〕【宮】【聖】 [0695017] 法【大】,行【宮】【石】 [0695018] 實義【大】,義實【宋】,義【聖】 [0695019] 有【大】,〔-〕【宋】【元】【明】【宮】 [0695020] 是【大】,〔-〕【聖】 [0695021] 非【大】,非以【石】 [0695022] 減【大】,滅【石】【聖】 [0695023] 無【大】,不【石】 [0695024] 於【大】,於汝【元】【明】【石】 [0695025] 若【大】,〔-〕【宋】【元】【明】【宮】【聖】 [0695026] 斯【大】,若斯【宋】【元】【明】【宮】 [0696001] (世尊…道)十三字【大】,〔-〕【宮】 [0696002] 提【大】,提如是世尊【宋】【元】【明】 [0696003] 諦【大】,諦法【宋】【元】【明】【石】 [0696004] 相【大】,相三昧【石】 [0696005] 【論】【大】,〔-〕【宋】【宮】 [0696006] 死苦【大】,〔-〕【宮】 [0696007] 定【大】,〔-〕【宮】【聖】 [0696008] 因【大】,因緣【聖】 [0696009] 等【大】,〔-〕【宮】 [0696010] 名為【大】,〔-〕【宮】 [0696011] 色【大】,色名【石】 [0696012] 第【大】,第名名色【宋】【元】【明】【宮】,第名【聖】,第名色【石】 [0696013] 胎【大】,初胎【宋】【元】【明】【宮】 [0696014] (天竺語刪迦羅秦言行)【大】,天竺語刪迦羅秦言行【宋】【元】【明】【宮】【聖】【石】 [0696015] 刪【大】,那【宮】【聖】 [0696016] 愛【大】,受【宋】【元】【明】【聖】【石】 [0696017] 邪【大】,取【聖】 [0696018] 止【大】,正【宋】【元】【明】【宮】【聖】【石】 [0696019] 現【大】,見【宋】【元】【明】【宮】 [0696020] 去【大】,〔-〕【宋】【元】【明】【宮】 [0696021] 及【大】,乃【宮】 [0696022] 故【大】,故故【宋】【元】【明】 [0696023] 名【大】,〔-〕【石】 [0696024] 因【大】,內【聖】 [0696025] 嬰孩【大】,孆姟【石】 [0696026] 蹈【大】,誦【聖】 [0696027] 氷【大】,水【聖】,泳【石】 [0697001] 取【大】,〔-〕【聖】 [0697002] 能【大】,〔-〕【聖】 [0697003] 墮【大】,隨【聖】 [0697004] 內外【大】,外內【宋】【宮】,【聖】* [0697005] 輪轉【大】,轉輪【聖】 [0697006] 裹【大】,里【明】 [0697007] 煮【大】,者【聖】 [0697008] 苦【大】,〔-〕【石】 [0697009] 諸【大】,謂【宮】 [0697010] 際【大】,〔-〕【宮】【聖】 [0697011] 是【大】,此【石】 [0697012] 波羅蜜【大】,〔-〕【宋】【元】【明】【宮】 [0697013] 惑【大】,或【石】 [0697014] 際【大】,〔-〕【石】 [0697015] 如【大】,而【宋】【元】【明】【宮】 [0697016] 不異一亦【大】,一不異亦【宋】,一異亦【元】【明】,一異【石】 [0697017] 言【大】,答【石】 [0697018] 波羅蜜【大】,〔-〕【宋】【元】【明】【宮】【聖】 [0697019] 受【大】,受福得【宋】【元】【明】【聖】【石】 [0697020] 如【大】,〔-〕【石】 [0697021] 分【大】,〔-〕【石】 [0697022] 已【大】,以【宋】【元】【明】【宮】【石】 [0698001] 夫【大】,人【宋】【元】【明】【宮】 [0698002] 如【大】,譬如【石】 [0698003] 實法【大】,實相【宮】 [0698004] 是【大】,〔-〕【石】 [0698005] 異【大】,法【聖】 [0698006] 中【大】,中亦性空【元】【明】 [0698007] 後【大】,〔-〕【石】 [0698008] 性【大】,性空後亦性【石】 [0698009] 〔空但…慧〕十六字-【石】 [0698009a] 空但性自爾故【大】,〔-〕【石】 [0698009b] 諸佛賢聖以大福德智慧【大】,〔-〕【石】 [0698010] 方【大】,力方【石】 [0698011] 忍法【大】,法忍【石】 [0698012] 處【大】,〔-〕【聖】 [0698013] 牟【大】,文【宋】【元】【明】【宮】 [0698014] 國壽【大】,國土壽命【石】 [0698015] 法【大】,道【宮】【聖】【石】 [0698016] 離【大】*,雜【聖】* [0698017] 著【大】,〔-〕【聖】 [0698018] 無【大】,〔-〕【石】 [0698019] 果【大】,福【宋】【元】【明】【宮】 [0698020] 空【大】,定【宋】【元】【明】【宮】【聖】 [0698021] 實性【大】,性實【宋】【元】【明】【宮】【石】 [0698022] 法【大】,〔-〕【聖】【石】 [0698023] 外【大】,內【石】 [0698024] 不【大】,不得【石】 [0699001] 甞命【大】,常命【宋】【元】【明】【宮】【石】,常念【聖】 [0699002] 襞【大】,褺【元】【明】,擗【宮】,辟【石】 [0699003] 息【大】,自【宋】【宮】 [0699004] 不【大】,非【聖】,〔-〕【宮】【石】 [0699005] 汝【大】,〔-〕【宮】 [0699006] 法【大】,法若法【宋】【元】【明】【宮】 [0699007] 當【大】,尚【宋】【元】【明】【宮】 [0699008] 生【大】,生釋第七十九品竟【石】 [0699009] 論【大】,經論【聖】,論經【石】 [0699010] 九十【大】,九十釋第七十九品【聖】,九十一【石】【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