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智度論

[7]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四十二(卷二十七)

[8a]

【經】

[8b]

「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9]

[10]

【論】

大慈大悲者四無量心中已分別今當更略說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譬如有人諸子繫在牢獄當受大[11]其父慈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與諸子是大慈如是等種種差別

問曰

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為大

答曰

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為大

復次諸佛心中慈悲名為大餘人心中名為小

問曰

若爾者何以言「菩薩行大慈大悲」

答曰

菩薩大慈者於佛為小於二乘為大此是假名為大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

復次小慈但心念與眾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眾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愍而已不能令脫大慈者念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愍眾生苦亦能令脫苦

復次凡夫人聲聞辟支佛菩薩慈悲名為小諸佛慈悲乃名為大

復次大慈從大人心中生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能破三惡道大苦能與三種大樂天樂人樂涅槃樂

復次是大慈遍滿十方三世眾生乃至[12][13]慈徹骨髓心不捨離[14]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墮三惡道若人一一皆[15]代受其苦得脫苦已以五[16]所欲樂禪定樂世間最上樂自恣與之皆令滿足比佛慈悲千萬分中不及一分何以故世間樂欺誑不實不離生死故

問曰

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說慈悲為大

答曰

佛所有功德法應皆大[17]

問曰

若爾者何以但說慈悲為大

答曰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18]身苦[19]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復次得佛道時成就無量甚深禪定解脫諸三昧生清淨樂棄捨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種種譬喻因緣說法變化其身無量音聲將迎一切忍諸眾生罵詈誹謗乃至自作[20]伎樂皆是大慈大悲力

復次大慈大悲大名非佛所作眾生名之譬如師子大力不自言力大皆是眾獸名之眾生聞佛種種妙法[1]知佛為祐利眾生故於無量阿僧祇劫難行能行眾生聞見是事而名此法為大慈大悲

譬如一人有二親友以罪事因緣故繫之囹圄一人[2]供給所須一人代死眾人言「能代死者是為大慈悲」佛亦如是世世為一切眾[3]頭目髓腦[4]盡以布施眾生聞見是事即共名之為大慈大悲

如尸[5]毘王為救鴿故盡以身肉[6]代之猶不與鴿等[7]復以手[8][9]欲以身代之是時地為六種[10]震動海水波[11]諸天香華供養於王眾生稱言「為一小鳥所感乃爾真是大慈大悲

佛因眾生所名故言大慈大悲如是等無量本生[12]是中[13]悉應廣說

問曰

禪定等諸餘功德人不知故不名為大智慧說法等能令人得道何以不稱言大

答曰

佛智慧所能無有遍知者大慈大悲故世世不惜身命捨禪定樂救護眾生人皆知之於佛智慧可比類知不能了了知慈悲心眼見耳聞處處變化大師子吼是故可知

復次佛智慧細妙諸菩薩舍利弗等尚不能知何況餘人慈悲相可眼見耳聞故人能信受智慧深妙不可測知

復次是大慈大悲一切眾生所愛樂譬如美藥人所樂服智慧如服苦藥人多不樂人多樂故稱慈悲為大

復次智慧者得道人乃能信受大慈悲相一切雜類皆能生信如見像若聞說皆能信受多所[14]饒益故名為大慈大悲

復次大智慧名捨相遠離相大慈[15]大悲為憐愍利益相是憐愍利益法一切眾生所愛樂以是故名為大

是大慈大悲如《持心經》中說大慈大悲有三十二種於眾生中行

是大慈大悲攝如四無量心說

復次佛大慈大悲等功德不應一切如迦旃延法中分別求其相上諸論議師雖用迦旃延法分別顯示不應盡信受所以者何迦旃延說「大慈大悲一切智慧是有漏法繫法世間法」是事不爾何以故大慈大悲名為一切佛法之根本云何言「是有漏法繫法世間法」

問曰

大慈悲雖是佛法根本故是有漏[16]淤泥中生蓮華不得言泥亦應妙大慈大悲亦如是雖是佛法根本不應是無漏

答曰

菩薩未得佛時大慈悲若言有漏其失猶可今佛得無礙解脫智故一切諸法皆清淨一切煩惱及習盡聲聞辟支佛不得無礙解脫智[17]煩惱習不盡處處中疑不斷故心應有漏諸佛無是事何以故說佛大慈悲應是有漏

問曰

我不敢不敬佛以慈悲心為眾生故生應是有漏

答曰

諸佛力勢不可思議諸聲聞辟支佛不能離眾生想而生慈悲諸佛能離眾生想而生慈悲所以者何如諸阿羅漢辟支佛十方眾生相不可得而取眾生相生慈悲今諸佛十方求眾生不可得亦不取眾生相而能生慈悲如《無盡意經》中說有三種慈悲眾生緣法緣無緣

復次一切眾生中唯佛盡行不誑法若佛於眾生中取相而行慈悲心不名行不誑法何以故眾生畢竟不可得故聲聞辟支佛不名為盡行不誑法故聲聞辟支佛於眾生於法若取相若不取相不應難不悉行不誑法故

一切智能斷一切諸漏能從一切有漏法中出能作無漏因緣是法云何自是有漏

問曰

無漏智各各有所緣無有能悉緣一切法者唯有世俗智能緣一切法以是故說一切智是有漏相

答曰

汝法中有是說非佛法中所說如人自持[18]斗入市不與官斗相應無人用者汝亦如是自用汝法不與佛法相應無人用者無漏智慧何以故不能緣一切法有漏智是假名虛誑勢力少故不應真實緣一切法汝法中自說能緣一切法

復次是聲聞法中十智摩訶[19]衍法中有十一智名為「如實[20]相智」是十智入是如實智中都為一智所謂無漏智如十方水入大海水中都為一味

是大慈大悲佛三昧王三昧師子遊戲三昧所攝

如是略說大慈大悲義

【經】

[21]菩薩摩訶薩欲[22][23]道慧當習行般若波羅蜜[24]菩薩摩訶薩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習行般若波羅[25]

【論】

道名一道一向趣涅槃於善法中一心不放逸道隨[26]身念

道復有二道惡道善道世間道出世間道定道慧道有漏道無漏道見道修道學道無學道信行道法行道向道果道無礙道解脫道[27]解道見得道慧解脫道俱解脫道如是無量二道門

復有三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三種地獄熱地獄寒地獄黑闇地獄

三種畜生道地行水行空行

三種鬼道餓鬼食不淨鬼神鬼

三種善道人道天道涅槃道

人有三種作罪者作福者求涅槃者

復有三種人受欲行惡者受欲不行惡者不受欲不行惡者

天有三種欲天色天無色天

涅槃道有三種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

聲聞道有三種學道無學道非學非無學道

辟支佛道亦如是

佛道有三種波羅蜜道方便道[1]世界道

佛復有三道初發意道行諸善道成就眾生道

復有三道戒道定道慧道

如是等無量三道門

復有四種道凡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

復有四種道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

聲聞道有四種苦道集道滅道道道

復有四沙門果道

復有四種道觀身實相道觀受法實相道

復有四種道為斷未生惡不善令不生道為斷[2]已生惡令疾滅道為未生善法令生道為已生善法令增長道

復有四種道欲增上道精進增上道心增上道慧增上道

復有四聖種道不擇衣臥具[3]醫藥樂斷苦修定

復有四行道苦難道苦易道樂難道樂易道

復有四修道為今世樂修道[4]生死智修道為漏盡故修道分別慧修道

復有四天道所謂四禪

復有四種道天道梵道聖道佛道

如是等無量四道門

復有五種道地獄道畜生餓鬼天道

復有五無學眾道無學戒眾道乃至無學解脫知見眾道

復有五種淨居天道復有五[5]治道

復有五如法語道復有五非法語道

復有五道凡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

復有五道分別色法道分別心法道分別心數道分別心不相應行道分別無為法道

復有五種道苦諦所斷道集諦所斷道滅諦所斷道道諦所斷道思惟所斷道

如是等無量五法道門

復有六種道地獄道畜生餓鬼阿修羅道

復有捨六塵道復有六和合([6]舊云[7]六種)[8]六神通道六種阿羅漢道六地修道六定道六波羅蜜道——一一波羅蜜各各有六道如是等無量六道門

復有七道七覺意道七地無漏道七想定道七淨道七善人道七財[9]福道七法福道七助定道如是等無量七道門

復有八道八正道八解脫道八背捨道如是等無量八道門

復有九道九次第道九地無漏道九見斷道九阿羅漢道九菩薩道所謂六波羅蜜方便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如是等無量九道門

復有十道所謂十無學道十想道十智道十一切處道十不善道十善道

乃至一百六十二道

如是等無量道門

[10]如是諸道盡知遍知是為道種慧

問曰

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第一道一相所謂無相何以說是種種道

答曰

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謂諸法實相初學有種種別後皆同一無有差別譬如劫盡燒時一切所有皆同虛空

復次為引導眾生故菩薩分別說是種種道所謂世間道出世間道等

問曰

云何菩薩住一相無相中而分別是世間[11]是出世間道

答曰

世間名但從顛倒憶想虛誑二法生如幻如夢如轉火輪凡夫人強以為世間是世間皆從虛妄中來今亦虛妄本亦虛妄其實無生無作[12]但從內外六情六塵和合因緣生隨凡夫所著故為說世間是世間種種邪見羅網如亂[13]系相著常往來生死中如是知世間

何等是出世間道如實知世間即是出世間道所以者何智者求世間出世間二事不可得若不可得當知假名為世間出世間

但為破世間故說出世間世間相即是出世間更無所復有所以者何世間相不可得[14]出世間是世間相常空世間法定相不可得故如是行者不得世間亦不著出世間若不得世間亦不著出世間慢破故不共世間諍何以故行者久知世間空無所有虛誑故不作憶想分別世間名五[15]五眾相假令十方諸佛求之亦不可得無來處無住處亦無去處若不得五眾來去相即是出世間

行者爾時觀是世間出世間實不可見不見世間與出世間合亦不見出世間與世間合離世間亦不見出世間離出世間亦不見世間如是則不生二識所謂[16]世間出世間

若捨世間不受出世間是名出世間

若菩薩能如是知則能為眾生分別世間出世間道有漏無漏一切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種慧」

【經】

「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一切智一切種智有何差別

答曰

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

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一切智譬如說四諦一切種智譬如說四諦義一切智者如說苦諦一切種智者如說八苦相一切智者如說生苦一切種智者如說種種眾生處處[1]受生

復次一切法名眼色乃至意法是諸阿羅漢辟支佛亦能總相知無常無我等知是十二入故名為一切智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盡別相知一眾生生處好醜事業多少未來現在世亦如是何況一切眾[2]如一閻浮提中金名字尚不能知何況三千大千世界於一物中種種名字若天語若龍語如是等種種語言名金尚不能知何況能知金因緣生處好惡貴賤因而得福因而得罪因而得道如是現事尚不能知何況心心數法所謂禪定智慧等諸法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為一切種智

復次後品中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復次聲聞辟支佛雖於別相有分而不能盡知故總[3]相受名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是真實聲聞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4]晝燈但有燈名無有燈用如聲聞辟支佛若有人問難或時不能悉答不能斷疑如佛三問舍利弗而不能答[5]若有一切智云何不能答以是故但有一切智名勝於凡夫無有實也是故佛是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有如是無量名字或時名佛為一切智人或時名為一切種智人

如是等略說一切智一切種智種種差別

問曰

如經中說「行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等諸法得一切智」何以故此中說但用道種智得一切智

答曰

汝所說六波羅蜜等即是道知是道行是道得一切智[6]所疑

復次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一切善法盡名為道此道中分別思惟而行是名道智如此經後說「道智是菩薩事

問曰

佛道事已備故不名道智阿羅漢辟支佛諸功德未備[7]以不名道智

答曰

阿羅漢辟支佛道自於所行亦辦是故不[8]名道智道是行相故

復次此經中說聲聞辟支佛聲聞中[9]不攝三道故[10]此中不說佛道大故名為道智聲聞辟支佛道小故不名道智

復次菩薩摩訶薩自行道亦示眾生各各所行道以是故說名「菩薩行道智得一切智」

問曰

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

答曰

如佛告諸比丘「為汝說一切法何等是一切法所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十二入名一切法

復有一切法所謂名如佛說《利眾經》中偈

「若欲求真觀  但有名與色
若欲審實知  亦當知名色
[11]雖癡心多想  分別於諸法
更無有異事  出於名色者

復次一切法所謂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非心心相應非心相應共心生不共心生隨心行不隨心行從心因不從心因如是等無量二法門攝一切法如《阿毘曇攝法品》中說

復次一切法所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見諦所斷思惟所斷不斷法有報法無報法非有報非無報法如是等無量三法門攝一切法

復次一切法所謂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非過去未來現在法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不繫法從善因法從不善因法從無記因法從非善非不善非無記因法有緣緣法無緣緣法有緣緣亦無緣緣法非有緣緣非無緣緣法如是等無量四法門攝一切法

復次一切法所謂色法心法心數法心不相應諸行法無為法四諦及無記無為如是等無量五法門攝一切法

復次一切法所謂五眾及無為苦諦所斷法集諦滅諦道諦思惟所斷法不斷法如是等無量六法門攝一切法

十等諸法門是阿毘曇分別義

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空法實法所緣法能緣法聚法散法等

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空法實法非空非實法[12]所緣法能緣法非所緣非能緣法

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非有非無法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滅法生滅法非生非滅法不生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法不生不滅亦非不生非不滅法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不生亦非不不滅法

復次一切法所謂有法無法有無法非有非無法捨是四句法空不空生滅不生不滅五句皆亦如是

如是等種種無量阿僧祇法門所攝諸法以是無礙智慧盡遍知上諸法名為一切智一切種智

問曰

一切眾生皆求智慧云何獨佛一人得一切智

答曰

佛於一切眾生中第一故獨得一切智如佛所說「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眾生中佛最第一」譬如須彌山於眾山中自然最第一如四大中火最有力能照能燒佛亦如是於一切眾生中最第一故得一切智

問曰

佛何以故於一切眾生[1]中獨最第一

答曰

如先答「得一切智故」今當更說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於眾生中最第一如一切照中日為第一一切人中轉輪聖王最第一一切蓮華中青蓮[2]華為第一一切陸生華須曼色第一一切木香中牛頭[3]栴檀為第一一切珠中如意珠為第一一切諸戒中聖戒為第一一切解脫中不壞解脫為[4]最第一一切清淨中解脫為第一一切諸[5]諦中空觀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為第一如是等無量各各第一佛亦如是於一切眾生中最為第[6]一故獨得一切智

復次佛從初發[7]以大誓莊嚴一切衰沒眾生欲拯濟故盡遍行諸善道無善不集無苦不行皆集一切諸佛功德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故佛於一切眾生中獨第一

問曰

三世十方諸佛亦有是功德何以故言佛獨第一

答曰

除諸佛為餘眾生故言「佛獨第一」諸佛[8]第一功德

復次「薩婆若多」者「薩婆」[9]秦言一切「若」秦言智「多」秦言相「一[10]切」如先說名色等諸法佛知是一切法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11]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解知以是故說「欲以道種智具足得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如佛得佛道時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種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

答曰

佛得道時以道智雖具足得一切智[12]得具足一切種智而未用一切種智如大國王得位時境土寶藏皆已得但未開用

【經】

「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答曰

實一[13]切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14][15]品說欲令眾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

復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後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亦如是先說一切種智即是一切智道智名金剛三昧[16]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種智是時煩惱習斷

「一切智」「一切種智」相先已說

「斷一切煩惱習」者「煩惱」名略說則三毒廣說則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煩惱」

「煩惱[17]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18]垢氣猶在

[19]是諸餘賢聖雖能斷煩惱不能斷習

如難陀婬欲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眼先視女眾而與言語說法

如舍利弗瞋習故聞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即便吐食終不復受請

又舍利弗自說偈言

「覆罪妄念人  無智而懈怠
終不欲令此  妄來近我住

如摩訶迦葉瞋習故佛滅度後集法時勅令阿難[20]六突吉[21]羅懺悔而復自牽阿難手出「不共汝漏未盡不淨人集法

如畢陵迦婆蹉常罵恒神為小婢

如摩頭婆[22]和吒[23]跳戲習故或時從衣[24]枷踔上[25]從梁至[26]從枰至閣

如憍梵鉢[27]提牛業習故常吐食而[28]

如是等諸聖人雖漏盡而有煩惱習如火焚薪已灰炭猶在火力薄故不能令盡

若劫盡時火燒三千大千世界無復遺餘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復殘習

如一婆羅門以五百種惡口眾中罵佛佛無異色亦無異心此婆羅門心伏還以五百種語讚佛佛無喜色亦無悅心於此毀譽心色無變

又復[1]旃遮婆羅門女[2]杅謗佛佛無慚色事情既露佛無悅色

轉法輪時讚美之聲滿於十方心亦不高孫陀利死惡聲流布心亦不下

阿羅毘國土風寒又多蒺䔧佛於中坐臥不以為苦又在天上歡喜園中夏安居時坐劍婆石柔軟清潔如天綩綖亦不以為樂

受大天王[3]跽奉天食不以為美毘蘭若國食馬麥不以[4]為惡

諸大國王供奉上饌不以為得入薩羅聚落空鉢而出不以為失

提婆達多於耆闍崛山推石[5]壓佛佛亦不憎是時羅睺羅敬心讚佛佛亦不愛

阿闍[6]貰縱諸醉[7]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8]香華[9]纓絡出供養佛佛亦不喜

九十六種[10]外道一時和合議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從舍婆提來欲共佛論議爾時佛以神足從臍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國王波斯[11]匿亦命之令來於其坐上尚不能得動何況能得與佛論議佛見一切外道賊來心亦無退破是外道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養心亦不進

如是等種種因緣來欲毀佛佛不可動譬如真閻浮檀金火燒不異[12]搥打磨斫不敗不異佛亦如是經諸毀辱誹謗論議不動不異

以是故知佛諸煩惱習都盡無餘

問曰

諸阿羅漢辟支佛同用無漏智斷諸煩惱習何以有盡不盡

答曰

先已說智慧力薄如世間火諸佛力大如劫盡火

今當更答聲聞辟支佛集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佛智慧功德於無量阿僧祇劫廣修廣習善法久熏故於煩惱習無復餘氣

復次佛於一切諸功德皆[13]已攝盡故乃至諸煩惱習氣永盡無餘何以故諸善法功德消諸煩惱故諸阿羅漢於此功德不盡得故但斷世間愛直入涅槃

復次佛斷結使智慧[14]力甚利用十力為大[15]以無礙智直過故斷諸結使盡無復遺餘譬如人有重罪國王大瞋誅其七世根本令無遺餘佛亦如是於煩惱重賊誅拔根本令無遺餘

以是故說「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但斷習亦除煩惱

答曰

有人言斷煩惱及習俱盡如先說習盡無餘阿羅漢辟支佛但斷煩惱不能斷習菩薩斷一切煩惱及習令盡無餘

有人言佛久[A1]已遠欲如佛說「我見定光佛已來已離欲以方便力故現有生死妻子眷屬

有人言從得無生法忍來得諸法實相故一切煩惱及習盡

有人言佛從初發意來有煩惱至坐道場於後夜時斷一切煩惱及習

問曰

如是種種說何者為實

答曰

皆是佛口所說故無有不實

聲聞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現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熱飢渴等無人生而無煩惱者是故佛亦應隨人法有煩惱於樹王下外先破魔軍內滅結使賊破外內賊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皆信受「是人能為是事我等亦當學習是事

若言「久來無煩惱」[16]若「從[17]然燈佛得無生法忍[18]來斷煩惱盡」是亦方便說令諸菩薩歡喜故若菩薩久已斷一切煩惱成佛時復何所為

問曰

佛有種種事斷結使是一事餘有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等未具以具足眾事故名為佛

答曰

若爾者佛言「斷結使是末後身」人若都無結使云何得生

問曰

從得無生法忍已來常得法性生身變化不

答曰

化法要有化主然後能化若得無生法忍斷一切結使死時捨是[19]肉身無有實身誰為變化以是故知得無生已來不應盡結使

復次聲聞人言「菩薩不斷結使乃至坐道場然後斷」是為大錯何以故汝法中說菩薩已滿三阿僧祇劫後更有百劫中常得宿命智自憶迦葉佛時作比丘名欝多羅修行佛法云何今六年苦行修邪道法日食一麻一[20]後身菩薩一日尚不應謬何況六年瞋亦如是從久遠世時作毒蛇獵者生剝其皮猶尚不瞋云何最後身而瞋五人以是故知聲聞人受佛義為錯佛以方便力欲破外道故現六年苦行汝言瞋五人者是為方便亦是瞋習非煩惱也

今當如實說菩薩得無生[21]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摩訶衍人言「得無生法忍菩薩一切煩惱及習都盡」亦是錯

若都盡與佛無異亦不應受法性生身以是故菩薩得無生法忍捨生身得法性生身

若言「至坐道場一切煩惱及習俱斷」是語亦非所以者何若菩薩具有三毒者云何能集無量佛法譬如毒瓶雖著甘露皆不中食菩薩集諸純淨功德乃得作佛若雜三毒云何能具足清淨佛法

問曰

[1]諸法實相及修悲心故能令三毒[2]故能集清淨功德

答曰

薄三毒可得轉輪聖王諸天王身欲得佛功德身無有是事三毒斷習未盡可得集諸功德

復次「薄」名如離欲人斷下地結猶有上地煩惱又如須陀洹見諦所斷結盡思惟所[3]斷未盡是名為「薄」如佛說「斷三結薄婬怒癡名為斯陀含」汝若言「薄」應當是斷

以是故「得無生法忍時斷煩惱得佛時斷煩惱習」是則實說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菩薩位」者無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觀一切世間空心無所著住諸法實相[4]不復染世間

復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薩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法斷諸疑網是時菩薩心不動搖是名菩薩位

復次菩薩位者具足六波羅蜜生方便智於諸法實相亦不住自知自證不隨他語若魔作佛形來心亦不惑

復次入菩薩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薩

復次菩薩摩訶薩入是法位中不復墮凡夫數名為得道人一切世間事欲壞其心不能令動閉三惡趣門墮諸菩薩數中初生菩薩家智慧清淨成[5]

復次住頂不墮是名菩薩法位如〈學品〉中說「上位菩薩——不墮惡趣不生下賤家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亦不從頂墮

問曰

云何為「頂墮」

答曰

如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心行六波羅蜜入空無相無作中不能上菩薩位[6]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愛著諸功德法於五[7]眾無常無我取相心著言是道[8]是非道是應行是不應行如是等取相分別是菩薩頂墮

何等是「住頂」如上所說諸法愛斷於愛斷法亦復不取如「住頂義」中說「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內空中不見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外空中不見內外空內外空中不見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亦如是

復次上位菩薩得無等等心亦不[9]自高知心相真空諸有無等戲論滅

問曰

何以故聲聞法中名為「正位」此菩薩法中位但名「位」

答曰

若言「正位」亦無咎所以者何若言「菩薩法位」是則為正聲聞法中但言「位」不言「聲聞位」以是故言「正位」

復次學聲聞人無大慈悲心[10]慧不利故未生厭心多求諸法生種種邪見疑悔菩薩摩訶薩大慈愍一切故多求度脫眾生老病死苦不求分別種種戲論譬如長者有一子愛之甚重其子得病但求良藥能差病者不求分別諸藥名字取之時節合和分數以是故諸菩薩從果觀十二因緣不從因觀——見多者從因觀愛多者從果觀

諸聲聞人因[A2]邪位故有正位菩薩邪位薄故但名「菩薩位」

問曰

聲聞法中從苦法忍乃至道比忍名為正位如《經》中說「三惡道中不可得三事所謂正位聖果漏盡破戒邪見五逆罪等亦如是」從得何法名為菩薩位

答曰

發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入菩薩位如聲聞法中先具說四種善根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然後入苦法忍正位

問曰

修行皆攝四法何以故差別為四

答曰

初發意雖有修行不久修故不名修行如在家雖終日不住不名為行

復次發意時但有意願行時造作以財與人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羅蜜是名「修行」

修行已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以大悲心愍念眾生不知是諸法實相染著世間虛誑法受種種身苦心苦是更受「大悲」名故不名修行

「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眾生於是二法以方便力不生染著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捨眾生雖不捨眾生亦知諸法實空若於是二事等即得入菩薩位如聲聞人於定慧二法等故是時即得入正位是法雖有行更有餘名字不名修行

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所行皆名「修行」小小差別有異名字為易解故

譬如有人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欲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等身心諸苦作大[11]誓莊嚴功德慧明二事因緣故所願皆滿是二事有六分修行名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是功德分精進禪定智慧是慧明分

修行六波羅蜜知是諸法相甚深微妙難解難知作是念「眾生著三界諸法以何因緣令眾生得是諸法相當以具足諸功德清淨智慧成就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光明具足神通無量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1]可度者說法開化

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2]摶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誰應得度初現神足次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而為說法拔三界眾生得佛力無量神通假令虛妄猶尚可信何況實說是名「方便」

復次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相念其本願欲度眾生作是思惟「諸法實相中眾生不可得當云何度」復作是念「諸法實相中眾生雖不可得而眾生不知是諸法相故欲令知是實相

復次是實法相亦不礙眾生實法相者名為無所除壞亦無所作

是名「方便」

具足是四法得入菩薩位

【經】

「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菩薩入法位時即已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何以故復說

答曰

[3]三事一時諸法各各相應當次第讚如一心中一時得無漏五根而各各分別說其相

菩薩入法位時斷若干結使得若干功德過是地住是地唯佛能知亦欲引導諸菩薩故佛種種讚說如此經始佛在耆闍崛山與五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4]已盡所作已辦等阿羅漢即是漏盡漏盡者即是所作已辦等亦為引導餘人令心清淨故種種讚說無咎此亦如是「入法位」即是「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復次因入法位故得過阿羅漢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問曰

入法位中過老病死及斷諸結使破三惡道等如先說何以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亦住種種功德何以故但說「住阿鞞跋致地」

答曰

捨諸惡事得諸功德後當次第說及所住功德[5]諸法當須次第不可一時頓說

復次菩薩初發意時所可怖畏無過聲聞辟支佛地正使墮地獄無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羅漢辟支佛於此大乘以為永滅

譬如空地有樹名舍摩梨觚枝廣大眾鳥集宿一鴿後至住一枝上其枝及[6]即時[7]壓折澤神問樹神「大鳥鵰鷲皆能任持何至小鳥便不自勝」樹神答言「此鳥從我怨家尼[8]俱盧樹上來食彼樹果來栖我上必當放糞子墮地者惡樹復生為害必大以是故於此一鴿大懷憂[9]寧捨一枝所全者大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於諸外道魔眾及諸結使惡業無如是畏如阿羅漢辟支佛何以故聲聞辟支佛於菩薩邊亦如彼鴿壞敗大乘心永滅佛業以是故但說「過聲聞辟支佛地」

「住阿鞞跋致地」者從初發意已來常喜樂住阿鞞跋致地聞諸菩薩多退轉故發意時作願「何時當得過聲聞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以是故說「住阿鞞跋致地」

問曰

何等是阿鞞跋致地

答曰

若菩薩能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10]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復次入菩薩位是阿鞞跋致地過聲聞辟支佛[11]亦名阿鞞跋致地

復次住阿鞞跋致地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不失不退若菩薩得此二法雖得諸法實[12]而以大悲不捨一切眾生復有二法一者清淨智慧二者方便[13]復有二法一者深心念涅槃二者所作不離世間譬如大龍尾在大海頭在虛空震電雷霆而降大雨

復次阿鞞跋致菩薩得是諸法實相智慧世世不失終不暫離

於諸佛深經終不疑亦不作礙何以故我未得一切智慧故不知何方便何因緣故如是說

阿鞞跋致菩薩常以深心終不生惡阿鞞跋致以深心集諸善淺心作諸不善

問曰

若阿鞞跋致相得無生法忍云何以淺心作諸不善

答曰

有二種阿鞞跋致一者得無生忍法二者雖未得無生忍法佛知其過去未來所作因緣[14]得作佛為利益傍人故為其[15]授記是菩薩生死[16]肉身結使未斷於諸凡夫中為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致相若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此則清淨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結使所不礙不須教[17]如大恒[18]河中船不須將御[19]至大海

復次有初發意生大心斷諸煩惱知諸法實相便得阿鞞跋致

有但行檀波羅蜜便具足六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有行[1]六波羅蜜未得阿鞞跋致於眾生中生大悲心是時便得阿鞞跋致

有得悲心而作是念「若諸法皆空則無眾生誰可度者」是時悲心便弱或時以眾生可愍於諸法空觀弱若得方便力於此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時便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致地如〈往生品〉中說

復次阿鞞跋致相如後〈阿鞞跋致〉二品中說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校注

[0256007] (大智度論七)二十字【大】(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釋初品中大慈大悲)十七字【元】(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第四十二)二十一字【宋】(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第三十五)二十一字【宮】(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二十五字【明】(大智度經釋初品大慈大悲第三十五二十七)十八字【石】 [0256008] 〔經〕-【宋】【宮】*〔經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密〕-【明】 [0256008a] 【經】【大】*〔-〕【宋】*【宮】*〔-〕【明】 [0256008b] 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密【大】〔-〕【明】 [0256009] 密【大】蜜【宋】【元】【宮】 [0256010] 【論】【大】*〔-〕【宋】【宮】*【明】 [0256011] 罪【大】辟【宋】【元】【明】【宮】僻【石】 [0256012] 昆【大】蜫【宋】【元】【明】【宮】 [0256013] 虫【大】蟲【元】【明】 [0256014] 若【大】〔-〕【宋】【元】【明】【宮】 [0256015] 代【大】伐【石】 [0256016] 所【大】〔-〕【石】 [0256017] 故【大】〔-〕【石】 [0256018] 身【大】心【石】 [0256019] 心【大】身【石】 [0256020] 伎【大】妓【元】【明】 [0257001] 知【大】如【石】 [0257002] 供【大】恭【石】 [0257003] 生【大】生故以【元】【明】以【石】 [0257004] 盡以布施【大】盡為一切【宋】【宮】盡為一切眾生一切【元】【明】布施盡以一切眾生【石】 [0257005] 毘【大】鞞【宋】【元】【明】【宮】【石】 [0257006] 代【大】*伐【石】* [0257007] 復【大】後【宋】【宮】 [0257008] 攀【大】㩮【宋】板稱【石】 [0257009] 稱【大】秤【宋】【元】【明】【宮】 [0257010] 震【大】振【宋】【元】【宮】 [0257011] 蕩【大】盪【宋】【元】【明】【宮】【石】 [0257012] 是【大】經【元】【明】 [0257013] 悉【大】〔-〕【宋】【宮】 [0257014] 饒【大】利【石】 [0257015] 大【大】*〔-〕【宋】【元】【明】【宮】* [0257016] 淤泥【大】污埿【宋】【宮】污泥【石】 [0257017] 故【大】〔-〕【宋】【元】【明】【宮】 [0257018] 斗【大】*升【石】* [0257019] 衍【大】演【宮】 [0257020] 相【大】〔-〕【元】【明】 [0257021] (菩薩蜜)十七字【大】〔-〕【石】 [0257022] 得【大】得具足【宋】【宮】 [0257023] 道【大】道種【宋】【宮】 [0257024] (菩薩蜜)二十二字【大】〔-〕【宋】【宮】 [0257025] 蜜【大】蜜者【宋】【宮】【石】 [0257026] 身【大】身心【元】【明】 [0257027] 解【大】解脫【石】 [0258001] 世界【大】*國土【石】* [0258002] 已【大】〔-〕【宋】【元】【明】【宮】 [0258003] 醫【大】〔-〕【宮】【石】 [0258004] 二【大】二為【石】 [0258005] 治【大】欲天【元】【明】欲【石】 [0258006] 舊云【大】舊之【宮】奮之【石】 [0258007] 六種【大】六重【石】 [0258008] 六【大】六種【石】 [0258009] 福【大】富【宋】【元】【明】【宮】 [0258010] 如【大】知【宋】【元】【明】【宮】 [0258011] 道【大】〔-〕【宋】【元】【明】【宮】 [0258012] 但【大】恒【石】 [0258013] 系【大】絲【宋】【元】【明】【宮】 [0258014] 出世間是世間【大】世間出世間【宋】【元】【明】【宮】 [0258015] 眾【大】*陰【石】* [0258016] 世【大】此世【宋】【元】【明】【宮】 [0259001] 受【大】〔-〕【宋】【元】【明】【宮】 [0259002] 生【大】生亦【石】 [0259003] 相【大】想【宋】【元】【明】【宮】 [0259004] 晝【大】畫【宋】【元】【明】【宮】 [0259005] 若【大】言【宋】【宮】 [0259006] 所【大】等【石】 [0259007] 以【大】以故【石】 [0259008] 名【大】名中【宋】【宮】 [0259009] 不【大】〔-〕【宋】【元】【明】【宮】 [0259010] 此中【大】〔-〕【宋】【元】【明】【宮】 [0259011] 雖【大】離【宋】【元】【明】【宮】 [0259012] 所【大】無【石】 [0260001] 中【大】*〔-〕【宋】【元】【明】【宮】* [0260002] 華【大】〔-〕【宋】【元】【明】【宮】 [0260003] 栴【大】旃【宋】【元】【明】【宮】 [0260004] 最【大】〔-〕【宋】【元】【明】【宮】 [0260005] 諦【大】觀【宋】【元】【明】【宮】 [0260006] 一【大】一第一【宋】【元】【明】【宮】 [0260007] 意以【大】心【宮】 [0260008] 第一【大】等一切【宋】【元】【明】【宮】等一【石】 [0260009] 秦【大】*此【明】* [0260010] 切【大】相【石】 [0260011] 果【大】異【宮】 [0260012] 得具足【大】〔-〕【宋】【元】【明】【宮】【石】 [0260013] 切【大】切智【宋】【明】【宮】 [0260014] 差【大】差別【宋】【元】【明】 [0260015] 品【大】別【宮】 [0260016] 初【大】初發【宋】【元】【明】【宮】 [0260017] 習【大】習者【宋】【元】【明】【宮】 [0260018] 垢【大】〔-〕【宋】【元】【明】【宮】 [0260019] 是【大】是習氣【元】【明】 [0260020] 六【大】八【宋】【元】【明】【宮】 [0260021] 羅【大】羅罪【宋】【元】【明】【宮】【石】 [0260022] 和【大】私【宋】【元】【明】【宮】松【石】 [0260023] 跳【大】掉【宋】【元】【明】【宮】桃【石】 [0260024] 枷【大】架【宋】【元】【明】【宮】 [0260025] 梁【大】*樑【石】* [0260026] 枰【大】*棚【宋】【元】【明】【宮】* [0260027] 提牛【大】題【宮】 [0260028] 呞【大】飼【宮】 [0261001] 旃【大】栴【宋】【宮】 [0261002] 杅【大】盂【宋】【元】【明】【宮】 [0261003] 跽【大】䟽【石】 [0261004] 為【大】〔-〕【石】 [0261005] 壓【大】庘【石】 [0261006] 貰【大】世【宋】【元】【明】【宮】【石】 [0261007] 象【大】*𠌵【石】* [0261008] 香華【大】華香【石】 [0261009] 纓絡【大】瓔珞【宋】【元】【宮】 [0261010] 外【大】〔-〕【宮】【石】 [0261011] 匿亦【大】匿示【宮】惹示【石】 [0261012] 搥【大】推【石】 [0261013] 已【大】以【石】 [0261014] 力【大】刀【元】【明】 [0261015] 刀【大】力【宋】【宮】 [0261016] 若【大】〔-〕【宋】【元】【明】【宮】 [0261017] 然【大】燃【石】 [0261018] 來【大】未【宋】【元】【明】【宮】 [0261019] 肉【大】內【石】 [0261020] 米【大】麥【宋】【元】【明】【宮】 [0261021] 法忍【大】*忍法【宋】【元】【明】【宮】* [0262001] 諸【大】〔-〕【宋】【元】【明】【宮】 [0262002] 薄【大】薄薄【宋】【元】【明】【宮】【石】 [0262003] 斷【大】斷結【宋】【元】【明】【宮】 [0262004] 中不【大】不中【宮】 [0262005] 熟【大】就【元】【明】【石】 [0262006] 亦【大】〔-〕【宋】【元】【明】【宮】 [0262007] 眾【大】陰【石】 [0262008] 是【大】〔-〕【元】【明】 [0262009] 自【大】目【石】 [0262010] 慧【大】〔-〕【元】【明】【宮】 [0262011] 誓【大】〔-〕【宋】【宮】 [0263001] 可【大】〔-〕【宋】【宮】 [0263002] 摶【大】搏【宋】【元】【明】【宮】 [0263003] 三【大】二【明】 [0263004] 已【大】〔-〕【宋】【元】【明】【宮】 [0263005] 諸【大】說【元】【明】 [0263006] 觚【大】枛【元】【明】 [0263007] 壓【大】押【宋】【宮】【石】 [0263008] 俱【大】拘【石】 [0263009] 畏【大】愁【宮】 [0263010] 如【大】〔-〕【宋】【宮】 [0263011] 地【大】〔-〕【宋】【元】【明】【宮】 [0263012] 相【大】〔-〕【石】 [0263013] 慧【大】智慧【宋】【元】【明】【宮】 [0263014] 得【大】當【宋】【元】【明】【宮】 [0263015] 授【大】受【宋】【元】【明】【宮】【石】 [0263016] 肉【大】完【石】 [0263017] 誡【大】戒【宋】【元】【明】【宮】 [0263018] 河【大】〔-〕【宋】【元】【明】【宮】 [0263019] 至【大】到【石】 [0264001] 六【大】〔-〕【石】
[A1] 已【CB】己【大】
[A2] 邪【CB】【麗-CB】即【大】(cf. K14n0549_p0774c18; T25n1509_p0262c01)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