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經】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21]等,各與無數[22]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三千大千世界諸釋提桓因等諸忉利天、須夜[23]魔天王等諸夜魔天、刪兜率陀天王等諸兜率陀天、須[24]涅蜜[25]陀天王等諸[26]妙化天,[27]婆舍[28]跋提天王等諸自在行天,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三千大千世界諸梵[29]天王,乃至首陀[30]婆諸天[31]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是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業報生身光明,於佛常光,百分、千分、[32]萬億分不能及一,乃至[33]不可以算數譬喻[34]為比。世尊光明最勝、最妙、最上第一,諸天業報光明在佛[35]常光邊不照不現,譬如焦[36]炷比閻浮[37]檀金。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是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一切和合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義。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我今當承順佛意、承佛神力,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如菩薩摩訶薩所應住般若波羅蜜中。諸天子!今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38]應當發。諸天子!若入聲聞正位,是[39]人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與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40]者,我亦隨喜。所以者何?上人應更求上法,我終不斷其功德。憍尸迦!何等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應薩[41]婆若心,念色無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無我,念色如病、如[42]疽[43]癰、[44]瘡,如箭入身,[45]痛、惱、衰、壞,[46]憂、畏、不安,以無所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地種、水火風空識種,觀無常乃至憂、畏、不安,是亦無所得故。觀色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受、想、行、識亦如是。觀地種乃至識種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亦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觀無明緣諸行乃至老死因緣大苦聚集,亦無所得故;觀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老死滅故憂悲愁惱大苦聚滅,以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1]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修四念處,以無所得故;乃至修佛十力、十八不共法,以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行檀波羅蜜,以無所得故;行尸[2]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以無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觀:『但諸法諸法共相因緣,潤益增長,分別校計,是中無我、無我所。』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3]亦不可得。[4]菩薩雖觀一切法,亦無法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釋提桓因問大德須菩提:「云何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云何迴向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不可得?」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迴向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心;是非心相,非心相中不可迴向。是非心相常非心相,不可思議相常不可思議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須菩提!汝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安慰諸菩薩摩訶薩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應報恩,不應不報恩。過去諸佛及諸弟子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示、教、利、喜;世尊爾時亦在中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亦當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示、教、利、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論】
問曰:
初品中,佛放殊勝光明,諸天大集,此間何以更說?
答曰:
有人言:「此是後會。」
有人言:「即是前會。」
天以須菩提善能說深般若波羅蜜,諸天歡喜;以是故佛微笑,常光益更發明,諸天光明不復現。如日出時,星、月、燈、燭無復光明;譬如焦[6]炷在閻浮檀金邊。
「四天王天」者,東方名提多羅[7]吒[8](秦言治國),主[9]乾闥婆及毘舍[10]闍;南方名毘流離[11](秦言增長),主[12]拘槃[13]茶及薜[14]荔多;西方名毘流[15]波叉[16](秦言雜語),主諸龍王及[17]富多那;北方名鞞沙門[18](秦言多聞),主夜叉及羅剎。「釋提桓因」:「釋迦」,[19]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20]主——合而言之「釋提婆那[21]民」。「須夜[22]磨」,夜摩天王名也,秦言妙善。「刪兜率陀」,兜率陀天王名也,秦言妙足。「須[23]涅蜜陀」,秦言化樂。「婆舍跋提」,秦言他化自在天。
此間一梵天王名尸棄,秦言[24]火。從梵天乃至「首陀[25]婆[26]天」——秦言淨居天。
「業報生身光」者,欲界天以燈燭、明珠等施,及布施、持戒、禪定等清淨故,身常光明,不須日月。色界天行禪離欲,修習火三昧故,身常出妙光,勝於日月及欲界報光明。離欲天,取要言之,是諸[27]天光明皆由心清淨故得。
「佛常光明」者,面各一丈。諸天光[28]明大者,雖無量由旬,於[29]佛光邊[30]蔽而不現。
釋提桓因見佛神力光明,作是念:「佛光明能蔽諸天光,智慧之明亦[31]當能破我[32]等愚闇。」又以佛命須菩提說般若,是故言:「一切諸天皆大集會,欲聽須菩提說般若義。」
今大福德諸天皆集,欲聞般若義。
「云何是般若波羅蜜」者,是問般若[33]波羅蜜體。
「云何行」者,是問初入方便行。
「云何住」者,問深入究竟住。
須菩提受其[34]語,作是答:若人飢渴,給足飲食,感恩則深;菩薩亦如是,發心求佛道,為是人說般若,則大得利益,感恩亦深,是故說[35]般若。
[36]未發心者當發;已入聖道[37]者則不堪[38]任,以漏盡、無有後生故,如是等因緣,故言「不任」。
問曰:
若是人不任者,何以故言「是人若發心者,我亦隨喜,不障其功[39]德,上人應更求上法」?
答曰:
須菩提雖是小乘,常習行空故,不著聲聞道;以是故假設言:「若發心,有何咎!」此中須菩提自說二因緣:一者、不障其福德心,二者、上人應更求上法。以是故,上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咎;若上人求小法,是可恥。
以中間傍及餘事故更稱問。
「何等是般若[40]波羅蜜」者,所謂應薩婆若心,觀色無常、苦、空、無我,如先說。觀五眾能生諸惱,故言「如病」。有人聞五眾如病,謂為輕微,故言「如癰疽」。有人以癰疽[41]雖難愈,猶或可差,故言「如箭鏑入體,不可得出」。有人以箭鏑在體,雖沈深難拔,良方妙術,猶可令出,故言常「痛」、「惱」。如人著「衰」,常有不[1]吉;五眾亦如是,若人隨逐,則無安隱。以有「衰」故常懷「憂怖」。是五眾如與師子虎狼共住,常懷「憂畏」。是五眾無常虛誑等過故,常「不安隱」。
問曰:
五眾但有此十五種惡,更有餘事?
答曰:
略說則十五,廣說則無量無邊;如《雜阿含》中呵五眾有百種罪過。
問曰:
何以常說無常、苦、空、無我,或時說八事——如病、如癰[2]疽等,餘七事少有說處?
答曰:
人有上、中、下。為利根故說四,即入苦諦。中根者,說四,則不能生厭心;說如病、如癰等八事,則生厭心。鈍根人聞是八事,猶不生厭,更為說痛、惱等七事,然後乃厭。利根易度故,常多說四事;鈍根人時有可度者,故希說餘事。
上八事名為「聖行」,餘七事凡[3]夫、聖人[4]共行。初四入十六聖行故,般若中常說;又說般若,為菩薩利根故,多說聖行。
今問「云何是初行法」故,此中都說。
十二入乃至六種等亦應如是呵。十八界等亦應具說,誦者忘失。所以者何?此十八界等諸法皆是五眾別名故,不應不說。
若行者觀五眾等寂滅、遠離、不生不滅、不垢[5]不淨等,此但為般若波羅蜜故,不合上十五說;十五事,三乘共故。
聲聞人智力薄[6]故,初始不能觀五眾若遠離、若寂滅等,但能觀無常等;入第三諦,乃能觀寂滅。菩薩利根故,初觀五眾,便得寂滅相。
「用無所得」者,常用無所得空慧觀諸法相。
復次,釋提桓因問般若波羅蜜相,不問五眾患厭事,但說般若相。「般若相」者,不離五眾有涅槃,不離涅槃有五眾;五眾實相即是涅槃。是故初發心鈍根者,先用無常等觀,然後觀五眾寂滅等。
十二因緣亦如是。
復次,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共法;應薩婆若心,以無所得者,是名般若波羅蜜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獨是大乘法。
問曰:
應說般若波羅蜜相行,何以故中間說:「諸法諸法更相因緣潤益增長」?
答曰:
須菩提上[7]先說「諸法無常等過」,後說「諸法遠離、寂滅、無所得、空」,然[8]後說「諸法雖空,[9]從因緣和合故有」,次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行佛道」。
[10]聽者作是念:「上說遠離、寂滅、空故,知非常;說十二因緣故,知不滅。而無知者、見者,誰修行是諸法得佛?」
是故說菩薩作是念:「諸法空,無我、無眾生;而從因緣故,有四大、六識,是十法各各有力,[11]能生、能起、能有[12]所作——如地能持,水能爛,火能消,風能迴轉,識能分別。是十法各有所作,眾生顛倒故,謂是人作、我作;如皮骨和合故有語聲,[13]或者[14]謂人語。如火燒乾竹林,出大音聲,此中無有作者;又如木人、幻人、化人,雖能動作,無有作者,此十法亦如是。前生法,後生法,因[15]緣——或共生因緣,或相應因緣,或報因緣等,常修常集因緣,令果報增長。如春[16]殖果樹,隨時溉灌,華果繁茂。以智慧分別,知一切諸法無有作者。」
菩薩初發意迴向與佛心作因緣,而初發意迴向時未有佛心,佛心中[17]無初迴向心;雖無,而能作因緣。
問曰:
若初發心迴向時無菩提心者,何所迴向?
答曰:
般若波羅蜜實相中,諸法非常相、非無常相,非有相、非無相,故不應難言:「迴向心已滅無所有,云何與菩提作因?」
若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云何以不生不滅作難「無菩提心,何所迴向」?
復次,佛自說菩提相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云何難言「未來無菩提故,何所迴向」?
復次,如〈如品〉中說:「過去世不離未來世,未來世不離過去世,過去世如、未來世如,一如無二。」云何說「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
但菩薩聞[18]是讚歎佛法,發心愛樂:「我所有功德,皆迴向佛道。」從發心已來,乃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夢無所得故,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能知諸法因緣生果報而無有定相。
釋提桓因難:「何以故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可得?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可得?」
須菩提[19]不以世諦如幻、如夢說,但以第一義諦說:「是二心皆空,非心相。」何以故?諸法畢竟空[20]中,無是心非心。如是法,云何可有迴向?若有二法,可有迴向;譬如乘車西行,南有止宿處,故[21]迴車趣向。車與迴向處異故,可有迴向;不得但有車而言迴向,無異故。
「非心相常非心相」者,須菩提意謂:「是心相如常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以非心相故非心,亦無是非心,是故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亦常不可思議,不可籌量思惟取相。
以是因緣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因心似果,不似則不能生。若初心不淨,後不能發淨心;如鍊鐵不能成金。
佛以須菩提深入因緣般若波羅蜜[1]中,此是般若波羅蜜名也;以能深得諸法因緣故,即以為名。無有違錯故,於大眾中讚言:「善哉!善哉!汝是小乘人,[2]而能善說深般若波羅蜜!」
「安慰諸菩薩心」者,以般若波羅蜜[3]教諸菩薩,汝莫自以煩惱未盡,未成佛道故而自懈廢!諸[4]法無[5]礙,初心、後心無有異相,但勤精進,則成佛道。
「我應報恩」者,須菩提作是念:「我行此諸法實相,得脫老病死苦,我云何不念是法大恩?」以是故常樂說[6]法。
復次,佛有大悲心,樂說法度眾生;我以佛恩故得道,我亦[7]助佛說法度眾生,是為報恩。
[8]又知今世尊因過去諸佛得[9]成佛道,是故我亦愛敬過去佛;如子愛敬父故,亦愛重於祖。[10]又亦愛敬過去諸菩薩及弟子,能說法[11]教示故,今世尊亦因此得成。須菩提深心信三寶故說:「我知今世尊及法,過去諸佛及弟子恩。」法即是法寶,今佛、過佛即是佛寶,諸菩薩及弟子[12]即是僧寶。
六波羅蜜,如先說。
「示」者,示人好醜、善不善、應行不應行;生死為醜,涅槃安隱為好。分別三乘,分別六波羅蜜,如是等名示。
「教」者,教言汝捨惡行善,是[13]名教。
「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則退沒;為說法引導令出:「汝莫於因時求果!汝今雖勤苦,果報出時,大得[14]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
「喜」者,隨其所行而讚歎之,令其心喜;[15]若樂布施者,讚布施則喜,故名喜。
以此四事,莊嚴說法。
【經】
爾時,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汝今當聽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如所應住、所不應住。憍尸迦!色、色空,受、想、行,識、識空,菩薩、菩薩空。是色空、菩薩空,不二不別;受、想、行,識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復次,[16]眼、眼空,乃至意、意空,菩薩、菩薩空;[17]眼[18]空乃至菩薩空不二不別。六塵亦如是。地種、地種空,乃至識種、識種空,菩薩、菩薩[19]空。憍尸迦!地種空乃至識種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無明、無明空,乃至老死、老死空;無明滅、無明滅空,乃至老死滅、老死滅空;菩薩、菩薩空。憍尸迦!無明空乃至老死空,無明滅空乃至老死滅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亦如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空,菩薩、菩薩空;一切種智空、菩薩空,不二不別。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
爾時,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20]菩薩般若波羅蜜[21]中所不應住?」
須菩提言:「憍尸迦!菩薩摩訶薩不應色中住,以有所得故;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以有所得故。不應眼中住乃至不應意中住,不應色中住乃至不應法中住,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地種乃至識種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須陀洹果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一切種智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色是常不應住,色是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亦如是。色若樂若苦、若淨若不淨、若我若無我、若空若不空、若寂滅若不寂滅、若離若不離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須陀洹果無為相、斯陀含果無為相、阿那含果無為相、阿羅漢果無為相不應住,辟支佛道無為相、佛道無為相不應住。須陀洹福田不應住,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福田不應住。
「復次,憍尸迦!菩薩摩訶薩初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乃至第十地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復次,菩薩摩訶薩住初發心中,我當具足檀波羅蜜不應住,乃至我當具足般若波羅蜜不應住;具足六波羅蜜當入菩薩位,不應住;入菩薩位已,當住阿[22]鞞跋致地,不應住;菩薩當具足五神通,不應住,以有所得故。菩薩住五神通已,我當遊無量阿僧祇佛[23]界,禮敬、供養諸佛,聽法;聽法已,為他人說;菩薩摩訶薩如是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如諸佛世界嚴淨,我亦當莊嚴世界,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成就眾生令入佛道,不應住;到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所,尊重、愛敬、供養,以[24]香華、[25]瓔珞、[26]澤香、[27]搗香、幢幡、華蓋、百千億種寶衣供養諸佛,不應住,以有所得故。我當令無量阿僧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菩薩不應住;我當生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不應住;我當生一切三昧門,不應住;隨所欲遊戲[1]諸三昧,不應住;我當生一切陀羅尼門,不應住;我當得佛十力,不應住;我當得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不[2]應住;我當具足大慈大悲,不應住;我當具足三十二相,不應住;我當具足八十隨形好,不應住,以有所得故。
「是八人——是信行人、是法行人,如是不應住;須陀洹極七世生不應住,家家不應住;須陀洹命終垢盡不應住;須陀洹中間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斯陀含果證不應住;是人斯陀含,一[3]往來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阿那含果證不應住;斯陀含一種不應住;是人[4]阿那含,彼間入涅槃,不應住;是人向阿羅漢果證不應住;是人阿羅漢今世入無餘涅槃不應住;是辟支佛不應住;過聲聞、辟支佛地,我當住菩薩地,不應住;道種智中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一切種、一切法知已,斷諸煩惱及習,不應住;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轉法輪,不應住;作佛事,度無量阿僧祇眾生入涅槃,不應住。
「四如意足中不應住;入是三昧,住如恒河沙等劫壽,不應住;我當得壽命無[5]殃數劫,不應住;三十二相,一一相百福莊嚴,不應住;我一世界如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不應住;我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6]剛,不應住;[7]使我菩提樹當出如是香,眾生聞[8]者,無有婬欲、瞋恚、愚癡,亦無聲聞、辟支佛心,是一切人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眾生聞是香者,身病、意病皆悉除盡,不應住。
「當使我世界中無有色、受、想、行、識名字,不應住;當使我世界中無有檀波羅蜜名字乃至無有般若波羅蜜名字,當使我世界中無有四念處名字乃至無有十八不共法名字,亦無須陀洹名字乃[9]至無有佛名字,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何以故?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諸法無所得故。如是,憍尸迦!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不應住,以無所得故。」
爾時,舍利弗心念:「菩薩今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語舍利弗言:「於汝意云何?諸佛何所住?」
舍利弗語須菩提:「諸佛無有住處。諸佛不色中住,不受、想、行、識中住;不有為性中住,不無為性中住;不四念處中住,乃至不十八不共法中住,不一切種智中住。」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如諸佛住[10]於諸法中,非住非不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學:我當住不住法故。」
【論】
[11]者言:般若波羅蜜中住者,所謂五眾、五眾相空。
五眾相空者,以十八空觀故。
復次,《般若波羅蜜經》[12]中說空義,五眾相空;但凡夫顛倒故,取五眾相,五眾和合中取菩薩相。般若波羅蜜中,以眾生空除眾生,即是無菩薩相;以法空[13]除五眾,則無五眾相。二空無有別異,故言:「五眾空、菩薩空,無二無別。」如栴檀火滅、[14]糞草木火滅,滅法無異。取未滅時相於滅時說,故有別異;於滅中則無異。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不應住」者,所謂五眾中不應住。
問曰:
應說如住義,何以故說「不住」?
答曰:
[15]若能於五眾中心離不住,則是住義。是故說:「以有所得故不應住。」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先說「五眾中不應住」,不知以何門不應住;今說「常、無常等門中不應住,乃至遠離不應住」。
問曰:
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有何次[16]第?
答曰:
菩薩先觀諸法空無所有,心退沒欲取涅槃,涅槃即是無為相,是故今說「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
若是須陀洹果無為相,則無法可著,何所愛?何所取?若是有為相,有為相則虛誑無實,亦不應住。是故說「須陀洹果無為相不應住,乃至佛無為相不應住亦如是。」
如菩薩欲行佛道,初行檀波羅蜜,應求福田。所以者何?福田因緣功德故,所願得滿。如種良田,[17]則所收益多;如佛說餘田果報有量,賢聖田無量,果報亦無量。菩薩聞是須陀洹等福田果報無量故,便欲作須陀洹,以是故說:「須陀洹福田不應住,乃至辟支佛亦如是。」
問曰:
二乘小故,應過不住,佛福田何[18]故不住?
答曰:
菩薩法,於諸法應平等;若以佛為大、眾生[19]為小,則破等法相。
復次,空故,一切處不應住。
復次,菩薩[20]應等心布施;若分別福田,則破大悲,亦破三分清淨布施。
「初地中不應住」者,若不捨初地,則不得二地;求大益故,應捨小利。復次,以著心取相故不應住。乃至第十[21]地亦如是。
問曰:
若菩薩摩訶薩法,從初發心應行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故入法位,入法位故應住阿鞞跋致地,住阿鞞跋致地已,應起五神通、供養十方諸佛,如後廣說;今何以故皆言「不應住」?
答曰:
不破清淨住,但破計我邪見取相心住;譬如治田,[1]去其穢草。
復次,為斷法愛故,不應住;不欲違諸佛說畢竟空智慧故,不應住。若以方便不著心,憐愍眾生故,雖住無咎。
乃至八十種隨形好亦如是。
「八人」者,所謂見諦道中信行、法行。
須陀洹,極久七世生;有須陀洹今世煩惱盡,得阿羅漢。
有家家須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已,入涅槃。有中間須陀洹,除第三,餘中間入涅槃。住六無礙、五解脫中者,皆是須陀洹、向斯陀含。
斷欲界六種結,生天上,從天上來生人間入涅槃,名斯陀含。
斷欲界第七分結,名向阿那含。斷第八分結,亦名向阿那含,[2]又名一種子斯陀含,此間死,彼間生,入涅槃。
能斷欲界一切結使,名阿那含,此間死,生色無色界,入涅槃,更不復來生。
有今世滅阿那含,有中陰滅阿那含,有即生時入涅槃阿那含,有生已修起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不勤求諸行入涅槃阿那含,有上行乃至阿迦[A1]膩吒阿那含,有生無色界入涅槃阿那含,有得身證入涅槃阿那含,是名阿那含,亦名向阿羅漢。
阿羅漢有九種,漏盡捨身時,名入無餘涅槃。
過聲聞、辟支佛地,住菩薩地;道種智,一切種智,知一切法;斷一切煩惱及習;成佛轉法輪;三十二相;[3]莊嚴[4]世界,度無量眾生;無量壽命——皆如先論議中說。
聲聞人善修四如意足,得是三昧力,能住壽若一劫、若減一劫。菩薩善修四如意三昧,若欲如恒河沙劫壽,亦得如意。
「三千大千世界純是金剛」者,餘世界雖底有金[5]剛及佛所行所坐處有金剛,而餘處皆無;是菩薩所願:世界皆是金剛。
問曰:
此[8]中事雖希有,皆可信;無有色、受、想、行、識名字,無檀波羅蜜名字乃至佛名字,是難可信!
答曰:
有世界,大福德智慧人生處,樹木、虛空、土地、山水等常出諸法實相之音,[9]所有法皆是不生不滅、不淨不垢、空無相無作等;眾生生便聞是音,自然得無生法忍。如是世界中,不須分別說諸法名字,所謂是五眾、十二入等,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乃至諸佛。是世界[10]中眾生皆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身,無量光明,一種[11]道,一種[12]果。
「是中不[13]應住」者,菩薩自念:「我能生如是世界,則生高心,以是故不應取相住。」
此中須菩提自說不住因緣:「諸佛得佛道時,於諸法中不得定實相故,當何所住!」
今舍利弗作是念:「若都無所住,當住何處得成佛道?」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14]之所念,語舍利弗:「諸菩薩皆是佛子,子法應如父所行。」
諸佛心於一切法中無所住,所謂色乃至一切種智;菩薩亦應如是學,用無所住心行般若波羅蜜。如諸佛無所住心中亦不住,非不住心中亦不住,畢竟清淨故。諸菩薩亦應隨佛住,畢竟清淨故,諸菩薩亦應隨佛學。
【經】
爾時,會中有[15]諸天子作是念:「諸夜叉[16]言[17]語字句所說,尚可了知;須菩提所說[18]言語、論義解釋般若波羅蜜,了不可知!」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不解不知耶?」
諸天子言:「大德!不解不知。」
須菩提語諸天子:「汝等法應不知!我無所論說,乃至不說一字,亦無聽者。何以故?諸字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無聽者,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字無說。諸天子!如佛化作化人,是化人復化作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化人於四部眾中說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須菩提[19]言:「一切法皆如化,此中[20]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諸天子!譬如人夢中見佛說[21]法。於汝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須菩提[22]語諸天子:「一切[23]法皆如夢,無說、無聽、無知者。諸天子!譬如二人在大[24]深澗,各住一面,讚佛法眾,有二[25]嚮出。於[26]諸天子意云何?是二[27]人嚮展轉相解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28]須菩提[29]語諸天子:「一切法亦如是,無說、無聽、無知者。諸天子!譬如[30]工幻師,於四衢道中,化作佛及四部眾,於中說法。於諸天子意云何?是中有說者、有聽者、有知者不?」
諸天子言:「不也!大德!」
[31]須菩提語諸天子:「一切諸法如幻,無說者、無聽者、無知者。」
爾時,諸天子心念:「須菩提所說,欲令易解,轉深轉妙!」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色非深非妙,受想行識非深非妙;色性非深非妙,受想行識性非深非妙。眼性乃至意性,色性乃至法性,眼界性乃至意[32]界性,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諸三昧門、[1]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性,非深非妙。」
諸天子復作是念:「是所說法中,不說色,不說受想行識;不說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不說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說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說陀羅尼門、三昧門乃至一切種智;不說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不說辟支佛道,不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法中不說名字語言。」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是!如是!諸天子!是法中,諸佛[2]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說[3]相,是中[4]亦無說者、[5]無聽者、無知者。以是故,諸天子!善男子、善女人欲住須陀洹果、欲證須陀洹果者,是人不離是忍;斯陀[6]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7]道、佛道,欲住、欲證,不離是忍。如是,諸天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以無說、無聽故。」
[8]【論】
問曰:
諸夜叉語雖隱覆不正,而事則鄙近;說深般若波羅蜜,雖用常[9]辭,而幽[10]旨玄遠,事異趣乖,何以相況?
答曰:
諸天適以人所[11]不解況已未悟,不必事趣皆同以為喻也。
有人言:天帝九百九十九門,門皆以[12]十六[13]青衣夜叉守之。此諸夜叉語言浮[14]偽,情趣[15]妖諂,諸天賤之,不以在意,是故不解其言;而其意況,可不須言[16]辯而[17]識,故言尚可了知。今聞深般若,言似可及,而玄旨幽邃,尋之雖深而失[18]之[19]逾遠,故以夜叉言況其[20]叵知。
[21]又以夜叉語雖難解,眼見相,傳[22]以其言,度其心,則皆可知;譬如深淵[23]駛水,得船可[24]渡。
須菩提所說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義,無有定相,不可取,不可傳[25]譯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26]非非有非非無」亦無,一切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是故諸天子[27]驚疑迷悶。
須菩提答諸天子:「汝所不解者,[28]汝自應爾!是法無所[29]一說,乃至不說一字可[30]著可取;無[31]字無語,是[32]諸佛道。」何以故?[33]是名字皆空,虛誑無實;如破色、名字中說。用名字則有語言;[34]若無名字,則無語言。
諸天子作是念:「若無說、若無聽,今日和合[35]聚會,[36]為何所作?」
須菩提欲解此義故,以譬喻明之。
諸天子[37]復作是念:「欲以譬喻解悟我等,而此譬喻轉更深妙!」
譬喻以麁喻細、以定事明不定,今此譬喻亦微妙無定相。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於深般若中迷沒不能自出,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不異五眾,五眾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今是五眾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種智非深非妙。」
諸天子爾時深知須菩提口雖說色、心無所說,乃[38]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答言:「如是!如是!非我獨爾!佛得菩提時亦無說,寂滅相實無說者、聽者。是故須陀洹果乃至佛道皆因無為法而有;離是法、[39]離是忍,則無須陀洹,乃至佛道亦如是。菩薩初發心乃至得佛,於其中間,一切法無說、無聞。」
諸觀滅故、語言斷故不可說,不可說故不可聽,不可聽故不可知,不可知故於一切法無受無著,則入涅[40]槃。
校注
[0442016] (大智度論…四)十六字【大】,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四釋第二十七品問住品【宮】,大智度經論卷第五十四釋第二十六品【聖】,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釋第二十七品天主品【石】 [0442017] 主【大】,王【元】【明】 [0442018] 聖者龍樹造【大】,龍樹菩薩造【宋】【元】【明】【宮】【石】,〔-〕【聖】 [0442019]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大】,〔-〕【聖】,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宋】【元】【明】【宮】【石】 [0442020] 【經】【大】*,〔-〕【宋】【聖】* [0442021] 等各【大】,〔-〕【宋】【元】【明】【宮】【聖】【石】 [0442022] 百千【大】,百千萬【石】 [0442023] 魔【大】*,摩【宋】【元】【明】【宮】【聖】【石】* [0442024] 涅【大】,洹【聖】 [0442025] 陀【大】,〔-〕【宮】【聖】 [0442026] 妙【大】,如【聖】 [0442027] 婆【大】,諸婆【石】 [0442028] 跋【大】,拔【石】 [0442029] 天【大】,〔-〕【宋】【元】【明】【宮】 [0442030] 婆【大】,會【宋】【元】【明】【宮】,天【石】 [0442031] 等【大】,〔-〕【宋】【元】【明】【宮】【聖】【石】 [0442032] 萬【大】,千萬【宋】【元】【明】【宮】【聖】 [0442033] 不可以【大】,〔-〕【石】 [0442034] 為比【大】,所不能及【石】 [0442035] 常【大】,〔-〕【宋】【元】【明】【宮】【聖】 [0442036] 炷【大】,柱【聖】【石】 [0442037] 檀【大】,那提【石】 [0442038] 應當發【大】,今應當發心【元】【明】【石】 [0442039] 人【大】,〔-〕【聖】 [0442040] 者我【大】,我者【聖】 [0442041] 婆【大】,波【聖】 [0442042] 疽【大】,敗【宋】【宮】【石】,𧴫【聖】 [0442043] 癰【大】,如癰如【元】【明】 [0442044] 瘡【大】,如創【石】 [0442045] 痛【大】,病【聖】 [0442046] 憂【大】*,優【聖】* [0443001] 菩薩【大】,若【聖】 [0443002] 羅【大】,〔-〕【宋】【元】【明】【宮】 [0443003] 亦【大】,〔-〕【宋】【元】【明】【宮】 [0443004] 菩薩【大】,菩薩摩訶薩【石】 [0443005] 【論】【大】,〔-〕【宋】【宮】 [0443006] 炷【大】,柱【聖】【石】 [0443007] 吒【大】,咤【宮】 [0443008] (秦言治國)【大】,秦言治國【宋】【元】【明】【宮】【聖】 [0443009] 乾【大】,犍【石】 [0443010] 闍【大】,閻【聖】 [0443011] (秦言增長)【大】,秦言增長【宋】【元】【明】【宮】【聖】 [0443012] 拘【大】,弓【宮】【聖】 [0443013] 茶【大】,荼【宋】【元】【明】【宮】【聖】【石】 [0443014] 荔多【大】,脇【聖】 [0443015] 波【大】,婆【聖】 [0443016] (秦言雜語)【大】,秦言雜語【宋】【元】【明】【宮】 [0443017] 富【大】,富樓【宮】【聖】 [0443018] (秦言多聞)【大】,秦言多聞【宋】【元】【明】【宮】 [0443019] 秦言【大】下同,(秦言)【石】下同 [0443020] 主合【大】,至令【聖】 [0443021] 民【大】,氏【宋】【宮】 [0443022] 磨【大】,摩【宋】【元】【明】【宮】【聖】【石】 [0443023] 涅【大】,洹【聖】 [0443024] 火【大】*,大【聖】* [0443025] 婆【大】,婆首陀婆【元】【明】【石】 [0443026] 天【大】,天首陀婆【聖】 [0443027] 天【大】,〔-〕【宋】【元】【明】【宮】【聖】【石】 [0443028] 明【大】,〔-〕【宋】【元】【明】【宮】【聖】 [0443029] 佛【大】,丈【宮】【聖】【石】 [0443030] 蔽【大】*,弊【石】* [0443031] 當【大】,常【聖】 [0443032] 等【大】,〔-〕【宋】【元】【明】【宮】 [0443033] 波羅蜜【大】,〔-〕【宋】【元】【明】【宮】【聖】 [0443034] 語作【大】,諸住【聖】 [0443035] 般【大】,〔-〕【宋】【聖】 [0443036] 未【大】,若未【元】【明】 [0443037] 者【大】,是【元】 [0443038] 任【大】*,住【聖】* [0443039] 德【大】,得【聖】 [0443040] 波羅蜜【大】,〔-〕【石】 [0443041] 雖【大】,〔-〕【宋】【元】【明】【宮】 [0444001] 吉【大】,告【聖】 [0444002] 疽【大】,〔-〕【宮】【宋】 [0444003] 夫【大】,夫人【石】 [0444004] 共【大】,苦【聖】 [0444005] 不淨等【CB】【麗-CB】【聖】【石】,不淨【大】 [0444006] 故初【大】,初故【聖】 [0444007] 先【大】,〔-〕【石】 [0444008] 後【大】,復【聖】 [0444009] 從【大】,後【聖】 [0444010] 聽【大】,聖【聖】 [0444011] 能【大】,〔-〕【聖】 [0444012] 所【大】,能所【聖】 [0444013] 或【大】,惑【宮】 [0444014] 謂【大】,諸【聖】 [0444015] 緣【大】,緣和合【宋】【元】【明】【聖】 [0444016] 殖【大】,植【宋】【元】【明】【宮】 [0444017] 無【大】,〔-〕【石】 [0444018] 是【大】,〔-〕【宋】【元】【明】【宮】【聖】 [0444019] 不【大】,不可【石】 [0444020] 中無【大】,無中【聖】 [0444021] 迴【大】,迴向【聖】 [0445001] 中【大】,〔-〕【宮】 [0445002] 而【大】,〔-〕【宋】【宮】【聖】【石】 [0445003] 教【大】,示【宋】【元】【明】【宮】【聖】 [0445004] 法【大】,法無障【元】【明】【石】 [0445005] 礙【大】,異【聖】 [0445006] 法【大】,〔-〕【宋】【元】【明】【宮】【聖】【石】 [0445007] 助【大】,明【聖】 [0445008] 又【大】,又如【石】 [0445009] 成【大】,成就【石】 [0445010] 又【大】,父【宋】【元】【明】【宮】 [0445011] 教示【大】,示教利喜【石】 [0445012] 即【大】,〔-〕【宋】【元】【明】【宮】【聖】【石】 [0445013] 名【大】,〔-〕【宋】【元】【明】【宮】 [0445014] 利【大】,初【聖】 [0445015] 若【大】,為【石】 [0445016] 眼【大】,〔-〕【宮】 [0445017] 眼【大】,〔-〕【聖】 [0445018] 空【大】,空眼空【聖】 [0445019] 空【大】,空空【聖】 [0445020] 菩薩【大】,〔-〕【宋】【元】【明】【宮】【聖】【石】 [0445021] 中【大】,〔-〕【宮】【聖】 [0445022] 鞞跋【大】,維越【石】 [0445023] 界【大】,世界【元】【明】 [0445024] 香華【大】,華香【石】 [0445025] 瓔珞【大】,纓絡【明】 [0445026] 澤【大】,塗【宋】【元】【明】【宮】【聖】【石】 [0445027] 搗【大】,擣【宋】【元】【明】【宮】【聖】,揭【石】 [0446001] 諸【大】,論【聖】 [0446002] 應住【大】,住應【聖】 [0446003] 往【大】,〔-〕【宋】【元】【明】【宮】【聖】 [0446004] 阿【大】,向阿【石】 [0446005] 殃【大】,央【宋】【元】【明】【宮】【聖】,鞅【石】 [0446006] 剛【CB】【宋】【元】【明】【宮】【聖】,鋼【大】 [0446007] 使【大】,〔-〕【聖】 [0446008] 者【大】,是【宋】【元】【明】【宮】【聖】 [0446009] 至【大】,至佛【宋】【元】【明】【宮】 [0446010] 於【大】,〔-〕【宋】【元】【明】【宮】 [0446011] 者言【大】,論者言【元】【明】,釋曰【石】 [0446012] 中【大】*,〔-〕【宋】【元】【明】【宮】* [0446013] 除【大】,際【聖】 [0446014] 糞【大】,〔-〕【聖】 [0446015] 若【大】,不【聖】,〔-〕【石】 [0446016] 第【大】,復【聖】 [0446017] 則【大】,〔-〕【石】 [0446018] 故【大】,以【宋】【元】【明】【宮】【聖】 [0446019] 為小【大】,小為【聖】 [0446020] 應【大】,〔-〕【宋】【元】【明】【宮】 [0446021] 地【大】,〔-〕【宋】【元】【明】【宮】 [0447001] 去【大】,法去【聖】【石】 [0447002] 又【大】,〔-〕【宋】【元】【明】【宮】 [0447003] 莊嚴【大】,廣【宋】【元】【明】【宮】【聖】 [0447004] 世界【大】,國土【石】 [0447005] 剛【大】*,鋼【宋】【元】* [0447006] 香【大】,音【宮】 [0447007] 義【大】,議【宋】【元】【明】【宮】 [0447008] 中【大】*,〔-〕【宮】* [0447009] 所【大】,〔-〕【聖】 [0447010] 中【大】,〔-〕【宋】【元】【明】【宮】 [0447011] 道【大】,果【石】 [0447012] 果【大】,道【石】 [0447013] 應【大】,〔-〕【聖】 [0447014] 之【大】,〔-〕【宋】【元】【明】【宮】【聖】【石】 [0447015] 諸【大】,〔-〕【宋】【宮】 [0447016] 言語【大】,語言名【石】 [0447017] 語【大】,語名【元】【明】 [0447018] 言語【大】,語言【石】 [0447019] 言【大】,須菩提言【石】 [0447020] 無【大】,無有【石】 [0447021] 法於【大】,於法【聖】 [0447022] 語【大】*,須菩提語【石】* [0447023] 法【大】,諸法【宋】【元】【明】【宮】【聖】【石】 [0447024] 深【大】,梁【聖】 [0447025] 嚮【大】,響【宋】【元】【明】,種嚮【石】 [0447026] 諸【大】,〔-〕【聖】 [0447027] 人【大】,〔-〕【宋】【宮】【聖】 [0447028] 須菩提語【大】,〔-〕【宋】【宮】【聖】 [0447029] 語【大】,須菩提語【元】【明】【石】 [0447030] 工【大】,巧【宋】【元】【明】【宮】 [0447031] 須菩提語【大】,〔-〕【宋】【元】【明】【宮】【聖】 [0447032] 界【大】,思【聖】 [0448001] 一切【大】,一切諸【石】 [0448002] 得【大】,〔-〕【宋】【元】【明】【宮】 [0448003] 相【大】,於【聖】 [0448004] 亦無說者【大】,〔-〕【宋】【宮】【聖】 [0448005] 無【大】*,亦無【元】【明】* [0448006] 含【大】*,含果【石】* [0448007] 道【大】,〔-〕【宋】【元】【明】 [0448008] 【論】【大】,〔-〕【宋】【聖】 [0448009] 辭【大】,〔-〕【聖】 [0448010] 旨【大】,音【元】【明】,明註曰音南藏作旨 [0448011] 不解【大】,解不【聖】 [0448012] 十【大】,〔-〕【宋】【元】【明】【宮】 [0448013] 青【大】,清【石】 [0448014] 偽【大】,為【聖】 [0448015] 妖【大】,妭【聖】 [0448016] 辯【大】,辨【聖】 [0448017] 識【大】,識之【元】【明】 [0448018] 之【大】,〔-〕【宋】【宮】 [0448019] 逾【大】,愈【聖】 [0448020] 叵【大】,已【聖】 [0448021] 又【大】,叉【明】 [0448022] 以【大】,〔-〕【宋】【元】【明】【宮】【聖】【石】 [0448023] 駛【大】,使【聖】【石】 [0448024] 渡【大】,度【宋】【元】【明】【宮】【石】 [0448025] 譯【大】,釋【石】 [0448026] 非非有非【大】,非有【宋】【元】【明】【宮】【聖】【石】 [0448027] 驚【大】,抱【石】 [0448028] 汝【大】,法【元】【明】【宮】【聖】【石】 [0448029] 一【大】,〔-〕【元】【明】 [0448030] 著【大】,善【聖】 [0448031] 字【大】,定【聖】 [0448032] 諸【大】,語【聖】 [0448033] 是【大】,〔-〕【宋】【元】【明】【宮】 [0448034] 若【大】,〔-〕【聖】 [0448035] 聚【大】,集【石】 [0448036] 為【大】,有【宋】【元】【明】【宮】【聖】 [0448037] 復【大】,須【聖】 [0448038] 至【大】,生【宋】【元】 [0448039] 離【大】,得【宋】【元】【明】,〔-〕【宮】 [0448040] 槃【大】,槃釋第二十六品竟【石】 [0448041] 論【大】,論釋【宋】【宮】,經論【聖】【石】 [0448042] 四【大】,四第釋二十六品【聖】,六【石】【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