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智度論釋魔事品第四十六(卷六十八)
[2]【經】
[3]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羅蜜,成就眾生、淨佛[4]世界,佛已讚歎說其功德。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求於佛道,生諸留難?」
佛告須菩提:「樂說[5]辯不即生,當知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樂說辯不即生是菩薩魔事?」
佛言:「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難具足六波羅蜜。以是因緣故,樂說辯不即生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6]提!樂[7]說辯卒起,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世尊!何因緣故,樂說辯卒起復是魔事?」
佛言:「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著樂說法;以是因緣故,樂說辯卒起,當知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提!書是般若波羅蜜經時,偃𠐻傲慢,當知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提!書是經時,戲[8]笑亂心,當知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提![9]若書是經時,輕笑不敬,當知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提!若書是經時,心亂不定,當知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提![10]若書是經時,各各不和合,當知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不得是經中滋味。』便棄捨去,當知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提!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說、若正憶念時,偃𠐻傲慢,當知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提!若受持般若波羅蜜經,[11]親近、正憶念時,轉相形笑,當知是菩薩魔事。復次,須菩提!若受持般若波羅蜜經,讀、誦、正憶念、修行時,共相[12]輕蔑,當知是菩薩魔事。若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乃至正憶念時,散亂心,當知是菩薩魔事。若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13]乃至正憶念時,心不和合,當知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說:『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不得經中滋味。」便棄捨去,當知是[14]菩薩魔事。』世尊!何因緣故,菩薩不得經中滋味,[15]便棄捨去?」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前世不久行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是人聞說是般若波羅蜜,便從坐起,作是念言:『我於般若波羅蜜中無記。』心不清淨,便從坐起去,當知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不與[16]受記,聞說是[17]深般若波羅蜜時,便從坐起去?」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未入法位中,諸佛不與[18]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次,須菩提!聞說般若波羅蜜時,菩薩作是念:『我是中無名字。』心不清淨,當知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言:「何因緣故,是[19]深般若波羅蜜中,不說是菩薩名字?」
佛言:「未受記菩薩,諸佛不說名字。復次,[20]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我生處名字,若聚落、城邑。』是人不欲聽聞般若波羅蜜,便從會中起去。是人如所起[21]念時,念念却一劫,[22]甫當更勤精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3]【論】
釋曰:
一切有為法各有增上。增上者共相違,相違即是怨賊。如水得增上力滅火,火得增上力則消水,乃至草木各有相害,何況眾生!菩薩摩訶薩有大悲心,雖不與眾生作怨,而眾生與菩薩作怨;菩薩身,有為法故,能作留難。
佛上說菩薩功德,所謂諸佛、菩薩、諸天所護,而未說怨賊相。[24]以佛憐愍故,先雖略說;今須菩提請,佛廣說留難事。佛雖於一切眾生、一切法心平等,以是菩薩能大利益世間故,說好醜相及利害[25]相、是道非道、留難事。佛不令行人毀害留難者,但令覺知,不隨其事。
何者是怨賊?略說若眾生法、非眾生法,能[26]沮壞菩薩無上道心。非眾生者,若疾病、飢渴、寒熱、[27]槌壓、墜落等。眾生者,魔及魔民、惡鬼、[28]邪疑不信者、斷善根者、定有所得者、[29]實定分別諸法者、深著世間樂者、怨賊、官事、師子、虎、狼、惡獸、毒[30]蟲等。眾生[31]賊有二種:若內、若外。內者,自從[32]心生,憂愁不得法味,生邪見、疑悔、不信等;外者,如上說。
如是諸難事,佛總名為魔。
魔有四[33]種:煩惱魔、五眾魔、死魔、天子魔。
煩惱魔者,所謂百八煩惱等,分別八萬四千諸煩惱。
五眾魔者,是煩惱業和合因緣,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色是名色眾;百八煩惱等諸受和合,名為受眾;小、大、無量、無所有[34]想,分別和合,名為想眾;因好醜心發,能起貪欲、瞋恚等心相應、不[35]相應法,名為行眾;六情、六塵和合,故生六識,是六識分別,和合無量無邊心,是名識眾。
死魔者,無常因緣故,破相續五眾壽命,盡離三法——識、[1]斷、壽故,名為死魔。
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間樂,用有所得故生邪見,憎嫉一切賢聖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
魔,秦言能奪命者。[2]雖死魔實能奪命,餘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
問曰:
一五眾魔攝三種魔,何以故別說四?
[3]答曰:
實是一魔,分別其義,故有四。煩惱魔者,人因貪欲、瞋恚故死,亦能作奪命因緣,是近奪命因緣故別說。天子魔,[4]雜福德業因緣故,力勢大,邪見力故,能奪慧命,亦能作死因緣,是故別說。無常死力大,一切無能[5]免者,甚可畏厭故別說。
問曰:
是魔何以惱亂行道者?
答曰:
先[6]已廣說。是品中皆有四種魔義,但隨處說。復次,三魔不相遠離:若有五眾,則有煩惱;有煩惱,則天魔得其便;五眾、煩惱和合故有天魔。
是故須菩提問佛:「上已讚歎說菩薩功德,今云何是菩薩魔事起?」
佛答:「樂說辯不即生,是為魔事」者,若菩薩摩訶薩憐愍眾生故,高座說法,而樂說[7]辯不生。聽者憂愁:「我等故來,而法師不說。」或作是念:「法師怖畏故不能說。」或言:「不知故[8]不說。」或自惟過咎深重故不說,或謂不得供養故不肯說,或謂輕賤我等故不說,或串樂故不說。如是等種種因緣,聽者心壞,故以不樂說名[9]為魔事。
復次,是菩薩憐愍眾生故[10]來欲說法,聽者欲聞,[11]而法師心生欲說,而口不能言。現[12]見是魔事,如魔入阿難心,佛三問而三不答,[13]久乃說者。
此中須菩提問世尊:「何因緣故辯不即生?」
佛答:「菩薩行六波羅蜜時,難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是人先世因緣故,鈍根、懈怠,魔得[14]其便;不一心行六波羅蜜故,樂說辯不即生。
問曰:
如樂說辯不即生,[15]可是魔事;今樂說辯[16]卒起,何以復是魔事?
答曰:
是法師愛法、著法,求名聲故,自恣樂說,無有義理,如逸馬難制;又如大水暴[17]漲,眾穢渾雜。是故此中佛自說:「菩薩行六波羅蜜,著樂說法,是為魔事。」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為破憍慢故出;而書是經者生我心、憍慢[18]心;憍慢故身亦高,所謂偃𠐻傲慢。書是般若波羅蜜時,用輕心、瞋心、戲笑、不敬。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A1]若一心、攝心,猶尚難得,何況散亂心書!書時從人口受、或寫經卷,若一心和合則得;若授者不與,如是等種種因緣,是不和合。
復次,觀看是般若[19]波羅蜜經時,品品皆空,無可樂處,[20]作是念:「我於是經不得滋味!」便棄捨去。般若波羅蜜是一切諸樂根本,此人不得其味,是為魔事。
復次,受持、讀、誦、說、正憶念時,偃𠐻、形[21]笑、散亂心、不和合,如上說。「共相輕蔑」者,從人受[22]持、讀、誦、正憶念時,師徒[23]互相輕賤。書寫經時,但有捨去,[24]無相輕[25]賤。
問曰:
上[26]諸事中,何以但問「不得經中滋味」,不問餘者?
答曰:
般若波羅蜜,聖人所說與凡[27]人說異,是故凡夫人不得滋味。
須菩提意謂:「般若波羅蜜是清淨珍寶聚,能利益眾生,無有過惡,是人云何[28]不得滋味?」
佛答:「是人先世不久行六波羅蜜故,菩薩信等五根薄;[29]薄故,不能信空、無相、無作、無依止法,嬈亂心起,作是言:『佛一切智,何[30]以不與我受記?』便捨去。」
餘者易解,故不問。
須菩提問:「若爾者,何以故不與[31]授記?」佛是大悲,應當愍念,防護其心,不令墮惡!
佛言:「未入法位人,諸佛不與授記。」所以者何?諸佛雖悉知眾生久遠事,為五通[32]仙人及諸天見[33]是人未有善行業因緣可[34]授記[35]者,若為授記,輕佛不信:「無有因緣,云何與授記?」是故入法位者,與授記。
是人名字及聚落處,亦如是。
是人從坐起去,隨其起念多少,念念却一劫;償罪畢,還得人身,[36]甫當復爾所劫行。
【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學餘經,棄捨般若波羅蜜,終不能至薩婆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捨其根而攀枝葉,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餘經,善男子、善女人[37]所學,不能至薩婆若?」
佛言:「是聲聞所應行經,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善男子、善女人住是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是名聲聞所行[38]經,不能至薩婆若。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捨般若波羅蜜,親近是餘經。何以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菩薩摩訶薩,成就世間、出世間法。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時,亦學世間、出世間法。須菩提!譬如狗不從大家求食,反[1]從作務者索。如是,須菩提!當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棄[2]捨深般若波羅蜜而攀枝葉,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當知是為菩薩魔事。須菩提!譬如有[3]人欲得見象,見已,反觀其跡。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諸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得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須菩提!當知是為菩薩魔事。須菩提!譬如人欲見大海,[4]見已,反求牛跡水。作是念:『大海水能與此等不?』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當來世有求佛[5]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當知是亦[6]菩薩摩訶[7]薩魔事。須菩提!譬如工匠、若工[8]匠弟子欲擬作釋提桓因勝殿,而揆則日月宮殿。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如是,須菩提!當來世有薄福德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羅[9]蜜棄捨去,[10]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中求薩婆若。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當知亦是菩薩魔事。須菩提!譬如有人欲見轉輪聖王,見而不識,後見諸小國王,取其相貌,[11]作如是言:『轉輪聖王與此何異?』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須菩提!當來世有薄福德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持求薩婆若。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當知是[12]為菩薩魔事。須菩提!譬如飢人得百味食,棄捨去,反食六十日穀飯。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當來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持求薩婆若,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當[13]知是亦菩薩魔事。須菩提!譬如人得無[14]價摩尼珠,反持比水精珠。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佛言:「當來世有[15]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深般若波羅蜜,棄捨去,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持求薩婆若,是人為黠不?」
須菩提言:「為不黠。」
「當知是亦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16]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時,樂說不如法事,不得書成般若波羅蜜。所謂樂說色、聲、香、味、觸、法,樂說持戒、禪定、無色定,樂說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樂說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樂說相。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相,般若波羅蜜不生不滅相,般若波羅蜜不垢不淨相,般若波羅蜜不亂不散相,般若波羅蜜無[17]說相,般若波羅蜜無言無[18]義相,般若波羅蜜無所得相。何以故?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是諸[19]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者書是般若波羅蜜經時,以是諸法散亂心,當知是亦菩薩魔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可書耶?」
佛言:「不可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自性無故,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自性無[20]故;若自性無,是不名為[21]性,無法不能[22]書無法。須菩提!若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無法是深般若波羅蜜。』當知即是菩薩魔事。」
「世尊!是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用[23]文字書般若波羅蜜,自念:『我書[24]是般若波羅蜜。』以[25]字著般若波羅蜜,當知[26]亦是菩薩魔事。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無文字,禪波羅蜜、毘[27]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無有文字。世尊!色無文字,受、想、行、識無文字,乃至一切種智無文字。世尊!若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著無文字般若波羅蜜,乃至著無文字一切種智,當知亦是菩薩魔事。讀、誦、說、正憶念、如說修行,亦如是。」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時,[28]若國土念起、聚落念起、城邑念起、方念起,若聞謗毀其師念[29]起,若念父母及兄弟姊妹諸餘親里、若念賊、若念[30]旃陀羅、若念眾女、若念婬女,如是等種種諸餘異念留難;惡魔復益其念,破壞書般若波羅蜜,破壞[31]讀、誦、說、正憶念、如說修行。須菩提!當知是亦[32]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名譽、恭敬、布施、供養,[33]所謂衣服、飲食、臥床、疾藥、種種樂具,善男子、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34]受、讀、[35]誦乃至正憶念時,[36]愛著是事,不得書成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亦菩薩魔事。
「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說修行時,惡魔方便持諸餘深經與是菩薩摩訶薩;有[1]方便者,不應貪著惡魔所與諸餘深經。何以故?是經不能令人至薩婆若故。是中無方便菩薩摩訶薩聞是諸餘深經,便捨深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我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菩薩摩訶薩方便道;諸菩薩摩訶薩應當從是中求。須菩提!今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捨是深般若波羅蜜,於魔所與聲聞、辟支佛深經中求方便道,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論】
釋曰:
學餘經,捨般若波羅蜜等,有人於聲聞[2]法中受戒學法,初不聞般若波羅蜜;或時餘處聞,深著先所學法,捨[3]於般若波羅蜜,於先所學法中求薩婆若。有聲聞弟子先得般若波羅蜜,不知義趣、不得滋味,以聲聞經行菩薩道。有人是聲聞弟子,得般若波羅蜜經,欲信受;餘聲聞人沮壞其心,語言:「是經初後不相應,無有定相,汝宜捨之!聲聞法中,何所不有?六足阿毘曇及其論議分別諸法相,即是般若波羅蜜;八十部律,即是尸羅波羅蜜;阿毘曇中,分別諸禪、解脫、諸三昧等,是禪波羅蜜;三藏本生中,讚歎解脫,布施、忍辱、精進,即是三波羅蜜。」如是等種種因緣,捨般若波羅蜜,於聲聞經中求薩婆若。如人欲得[4]堅實好木,捨其根莖而取枝葉,雖是木名而不中用。
復次,般若波羅蜜是三藏根本;得般若波羅蜜已,為度眾生故說餘事,[5]是名「枝葉」。
復次,聲聞經中雖說諸法實相,而不了了;般若波羅蜜經中,分明顯現,易見易得。如人攀緣枝葉則墮落,若捉莖幹則堅固。若執聲聞經,則墮小乘中;若持般若波羅蜜,易得無上道。是故說:「捨根莖,取枝葉。」
問曰:
三十七品、三解脫門,《般若經》中亦有,今何以故但名聲聞、辟支佛經?
答曰:
摩訶衍中雖有是法,與畢竟空合,心無所著,以不捨薩婆若、大悲心,為一切眾生故說;聲聞經則不爾,為小乘證故。
復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故,能成就世間、出世間法;是故菩薩若求佛,應當學般若波羅蜜。譬如[6]狗為主守[7]備,應[8]當從主索食,而反於奴、客求;菩薩亦如是。狗喻行者,般若波羅蜜喻主人。般若中有種種利益,而捨求餘經。佛欲[9]令分明易見,故說譬喻。象、大海、帝釋殿、轉輪聖[10]王、無價寶亦如是。
問曰:
五欲生五蓋,以五蓋覆智慧故,不應樂說;何以故樂說餘六波羅蜜,乃至無上道,而言不如法?
答曰:
「不如法」者,不如般若波羅蜜實相。般若波羅蜜實相中無定相法,云何可樂說?若有定相,則心著樂說。諸佛[11]及菩薩以大悲心故為眾生說法,不著語言;用無所得法,示眾生畢竟空相般若波羅蜜。是人[12]書、讀、誦等,以[13]染著心[14]取六塵相乃至無上道,故言不如法。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所有法,不可書、讀、誦等;如是,則不應有魔事?
[15]答曰:
畢竟空、無所有亦非般若波羅蜜相,何以故是魔事?此中說:若是人知無所有是般若波羅蜜相,即是魔事。若用文字書般若波羅蜜,自知:「我書般若波羅蜜。」有此著心,即是魔事。若人知般若波羅蜜相,不以著心書、讀、誦等;若有來破者,是為破般若波羅蜜。
復次,內有煩惱魔、外有天子魔,是二事因緣故,書般若波羅蜜乃至修行時,壞般若波羅蜜。念起者,所謂念此國土不安[16]穩,彼國[17]土豐樂;聚落、城邑、方,亦如是。
或聞謗毀其師,捨般若波羅蜜,欲助師除滅惡名;或聞父母[18]疾病、官事;或念賊恐怖,欲發心[19]詣餘處;旃陀羅亦如是。與賊、旃陀羅共住,則發瞋恚;與[20]眾婬女[21]共住故,婬欲心發。如是等種種因緣,破壞般若波羅蜜;菩薩覺知,當莫念、莫說。
或書般若波羅蜜時,鈍根者於多恭敬、供養事中[22]愛著,自念:「我能書、能隨行故有是。」著是利養,即是魔事。
或有利根者,魔[23]或思惟:「是菩薩不著世間樂,一心[24]受般若波羅蜜,此人不可[25]沮壞,我今當以聲聞深經轉其心,使成阿羅漢。」
佛言:「聲聞經雖深,不應貪著。」譬如燒[26]熱金丸,色雖妙[27]好,不可捉。若菩薩無方便、不大利根,得是經歡喜,是空、無相、無作,盡[28]苦本,何復過是!便捨般若波羅蜜,亦是魔事。
何以故?此中佛說因緣:「於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菩薩摩訶薩方便道,所謂觀聲聞、辟支佛道而不證,以大悲心行三解脫門故。」譬如人以[29]酥和毒,毒[30]勢則歇,不能害人。般若亦如是,菩薩於般若中求無上道易得;於餘經則難,如但服毒。是故不應從聲聞經中求菩薩道。[31]
【經】
「復次,須菩提!聽法人欲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說法人懈墮,不欲為說。當知是[4]為菩薩摩訶薩魔事。須菩提!說法之人心不懈墮,欲令書、持般若波羅蜜;聽法者不欲受之。二心不和,當知是[5]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聽法人若欲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乃至正憶念;說法者欲至他方。當知是為魔事。須菩提!說法人欲令書、持般若波羅蜜;聽法者欲至他方。二心不和,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人貴重布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聽法人少欲知足,行遠離行,攝念精進,一心智慧。兩不和合,不得書[6]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問義、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須菩提!說法人少欲知足,行遠離行,攝念精進,一心智慧;聽法者貴重布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受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塚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聽法人不受十二頭陀,不作阿蘭若乃至不受但三衣。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須菩提!聽法者,受十二頭陀,作阿蘭若乃至受但三衣;說法人不受十二頭陀,不作阿蘭若乃至不受但三衣。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論】
釋曰:
一切有為法,因緣和合故生,眾緣離則無。譬如[7]攢燧求火,有[8]鑽、有母,二事因緣得火;書寫般若乃至正憶念亦如是,內外因緣和合故生,所謂師、弟子同心同事故,乃得書成。
是故佛告須菩提:「聽法人信等五善根發故,欲書、持般若,乃至[9]正憶念;說法者五蓋覆心故,不欲說。」
問曰:
若五蓋覆心故不欲說,何以作師?
答曰:
是人著世間樂,不觀空、無常,雖能心[10]知、口說,不能自行。弟子雖必欲行而不能知,[11]不能知故,[12]更無餘處,必[13]諮此人。
或時師[14]悲心發故,欲令書、持般若;弟子信等五善根鈍不發故,著世間樂故,不欲受書、持乃至正憶念。
問曰:
若不欲受持,何以名為聽法者?
答曰:
少多聽、受、讀、誦,不能究竟成就故,但名聽法。
若二人善心共[15]同,能得般若波羅蜜;若不同則不能得,是名魔事。內煩惱發、外天子魔作[16]因緣,[17]離是般若;菩薩應覺是魔事,防令不起。若自失,當具足;若弟子失,當教令得。
復次,師或慈悲心薄,捨弟子至他方;或不宜水[18]土、四大不和,或善法無所增益,或水旱不適,或土地荒亂;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至他方;弟子亦種種因緣不能[19]追隨。
貴重利養者,如上五蓋覆心等。
復次,是二人[20]皆有信、有戒,而一人以十二頭陀莊嚴戒,一人不能。
問曰:
一人何以故不能?
答曰:
佛所結戒,弟子受持。十二頭陀不名為戒,能行,則戒莊嚴;不能行,不犯戒。譬如布施,能行則得福,不能行者無罪。頭陀亦如是。是故兩不和合,則是魔事。
十二頭陀者,行者以居家多惱亂故,捨父母、妻子、眷屬,出家行道;[21]而師徒、同學還相結著,心復嬈亂。是故受阿[22]蘭若法,令身遠離憒閙,住於空閑。遠離者,[23]最近三里,能遠益善;得是身遠離已,亦當令心遠離五欲、五蓋。
若受請食、若眾僧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受請食者,若得,作是念:「我是福[24]德好人故得。」若不得,則嫌恨請者:「彼為無所別識,不應請者請,應請者不請。」或自鄙薄,懊惱自[25]責而生憂苦。是貪、[26]憂法,則能遮道。僧食者,入眾中,當隨眾法,斷事、[27]擯人、[28]料理僧事、處分、作使,心則散亂,[29]妨廢行道。有如是等惱亂事故受[30]常乞食法。
好衣因緣故,四方追逐,墮[31]邪命中。若受人好衣,則生親著;若不親著,檀越則恨。若僧中得衣,如上說眾中之過。又好衣,是未得道者生貪著處。好衣因緣,招致賊難,或至奪命。有如是等患,故受弊納衣法。
行者作是[32]念:「求一食尚多有所[33]妨,何況小食、中食、後食!若不自損,則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佛法為行道故,不為益身,如養馬、養猪。」是故斷數數食,受一食法。
有人雖一食,而貪心極噉,腹脹氣塞,妨[1]廢行道,是故受節量食法。節[2]量者,略說隨[3]所能食,三分留一分,則身輕安穩,易消無患,於身無損,則行道無廢。如經中舍利弗說:「我若食五口、六口,足[4]之以水,則足支身。」於秦人[5]中食,[6]可十口許。
有人雖節量[7]食,過中飲漿,則[8]心樂著,求種種漿:果漿、蜜漿等,求欲無厭,不能一心修習善法。如馬不著[9]轡勒,左右[10]噉草,不肯進[11]路;若著[12]轡勒,則[13]不噉草意斷,隨人意去。是故受中後不飲漿。
無常、空觀是入佛法[14]門,能厭離三界。塚間常有悲啼哭聲,死屍狼[15]藉,眼見無常,後或火燒,鳥獸所食,不久滅盡;因是屍觀,一切法中易得無常相、空相。又塚間住,若見死屍[A2]臭爛不淨,易得九[16]相觀,是離欲初門。是故受塚間住法。
[17]能作不淨、無常等觀已,得道事辦,捨至樹下;或未得[18]道者,心則不大厭,取是相,樹下思惟。如佛生時、成道時、轉法輪時、般涅槃時,皆在樹下;行者隨諸佛法,常處樹下。如是等因緣故,受樹下坐法。
行者或觀樹下如半舍無異,[19]蔭覆涼樂,又生愛[20]著:「我所住者好,彼樹不如。」如是等生漏故,至[21]露地住,作是思惟:「樹下有二種過:一者、雨漏濕冷,二者、鳥屎污身,毒[22]蟲所住。有如是等過,空地則無此患。」露地住,則著衣、[23]脫衣,隨意快樂;月光遍照,空中明淨,心易入空三昧。
身四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求道者大事未辦,諸煩惱賊常伺其便,不宜安臥;若行、若立,則心動難攝,亦不可久。故受常坐法。若欲睡時,脇不著席。
行者不著於味、不輕眾生、等心憐愍故,次第乞食;不擇貧富故,受次[24]第乞食法。
行者少欲知足,衣趣[25]蓋形,不多不少故,受[26]但三衣[27]法。白衣求樂故,多畜種種衣;或有外道苦行故,裸形無恥。是故佛弟子捨二邊、處中道行。住處、食處常用故事多;衣不須日日求,故略說。
是十二頭陀,佛意欲令弟子隨道行、捨世樂故,讚十二頭[28]陀。
是佛意,常以頭陀為本;有因緣,不得已而聽餘事。如轉法輪時,五比丘初得道,白佛言:「[29]我等著何等衣?」佛言:「應著納衣。」又受戒法,盡壽著納衣、乞食、樹下住、弊[30]棄藥——於[31]古四聖種中,頭陀即[32]是三事。佛法唯以智慧為本,不以苦為先。是法皆助道、[33]隨道故,諸佛常讚歎。[34]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35]八
校注
[0533001] (大智度…八)十六字【大】,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八釋魔事品第四十六訖四十七品上【宋】【元】,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八釋魔事品第四十六【明】,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八釋魔事品第四十六品訖四十七品上【宮】,(大智度論釋第四十五品魔事品六十八,訖第四十六品上)二十三字【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四十五覺魔七十二【聖乙】,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魔品第四十五【石】 [0533002] 【經】【大】*,〔-〕【宋】【宮】【聖乙】*,前頁[25]不分卷【石】 [0533003] 慧【大】,爾時慧【元】【明】 [0533004] 世界【大】,國土【聖】【聖乙】【石】 [0533005] 辯【大】*,辨【聖】【聖乙】* [0533006] 提【大】,薩【明】 [0533007] 說【大】,〔-〕【聖】 [0533008] 笑【大】*,咲【聖】【聖乙】【石】* [0533009] 若書【大】,善【聖乙】 [0533010] 若【大】,〔-〕【聖】 [0533011] 親【大】,時親【聖】 [0533012] 輕蔑【大】,輕慢【宋】【宮】 [0533013] 乃至【大】,〔-〕【聖】【聖乙】 [0533014] 菩薩【大】,〔-〕【聖】【聖乙】 [0533015] 便【大】,使【聖】 [0533016] 受【大】*,授【明】* [0533017] 深【大】,〔-〕【宋】【宮】 [0533018] 受【大】*,授【元】【明】*,【聖】【聖乙】【石】 [0533019] 深【大】*,〔-〕【聖乙】* [0533020] 須【大】,〔-〕【聖乙】 [0533021] 念【大】,〔-〕【宮】【聖】【聖乙】【石】 [0533022] 甫【大】,轉【聖乙】 [0533023] 【論】【大】*,〔-〕【宋】【宮】【聖乙】* [0533024] 以【大】,今【元】【明】【聖】【石】 [0533025] 相【大】,〔-〕【宋】【元】【明】【宮】【聖乙】 [0533026] 沮【大】*,爼【聖】【聖乙】* [0533027] 槌壓【大】,推壓【宋】【元】【明】,推押【宮】【聖】【聖乙】 [0533028] 邪【大】*,耶【聖】【聖乙】* [0533029] 實【大】,寶【聖乙】 [0533030] 蟲【大】,虫【宮】【聖】 [0533031] 賊【大】,賊者【聖】 [0533032] 心【大】,正【聖乙】 [0533033] 種【大】,〔-〕【聖】 [0533034] 想【大】,相【聖】 [0533035] 相【大】,想【聖乙】 [0534001] 斷【大】,熱【元】,明註曰斷南藏作熱 [0534002] 雖【大】,唯【元】【明】【聖乙】 [0534003] 答【大】,益【聖乙】 [0534004] 雜【大】*,離【聖乙】* [0534005] 免【大】,勉【聖乙】【石】 [0534006] 已【大】,以【聖乙】【石】 [0534007] 辯【大】*,辨【聖】* [0534008] 不【大】,〔-〕【石】 [0534009] 為【大】,〔-〕【聖乙】【石】 [0534010] 來【大】,未【聖乙】 [0534011] 而【大】,〔-〕【聖乙】 [0534012] 見【大】,〔-〕【宋】【元】【明】【宮】 [0534013] 久【大】,久久【聖】【石】 [0534014] 其【大】*,甚【聖乙】* [0534015] 可【大】,〔-〕【宋】【元】【明】【宮】 [0534016] 卒【大】,即【聖乙】【石】 [0534017] 漲【大】,長【宮】【聖】【聖乙】【石】 [0534018] 心【大】,〔-〕【宋】【元】【明】【宮】 [0534019] 波羅蜜【大】,〔-〕【宋】【元】【明】【宮】【聖】 [0534020] 作【大】,復作【聖】 [0534021] 笑【大】,咲【聖】【聖乙】 [0534022] 持【大】,〔-〕【宋】【元】【明】【宮】 [0534023] 互【大】,吾【聖乙】 [0534024] 無相輕賤【大】,〔-〕【聖】【石】 [0534025] 賤【大】,賤以是故無【宋】【元】【明】【宮】【聖乙】 [0534026] 諸【大】,〔-〕【宋】【元】【明】【宮】 [0534027] 人【大】,夫人【聖乙】【石】 [0534028] 不【大】,〔-〕【聖乙】 [0534029] 薄【大】,〔-〕【宋】【元】【明】【宮】【聖乙】【石】 [0534030] 以【大】,以故【石】 [0534031] 授【大】下同,受【宋】【宮】下同 [0534032] 仙人【大】,化人【聖】【聖乙】 [0534033] 是【大】,〔-〕【宋】【元】【明】【宮】 [0534034] 授【大】下同,受【聖】下同 [0534035] 者【大】,〔-〕【宋】【元】【明】【宮】【聖】【聖乙】【石】 [0534036] 聖本有傍註補或本三字 [0534037] 所【大】,取【聖】 [0534038] 經【大】,〔-〕【宋】【元】【明】【宮】 [0535001] 從【大】,〔-〕【石】 [0535002] 捨【大】,〔-〕【宋】【元】【明】【宮】 [0535003] 人【大】,〔-〕【聖乙】 [0535004] 見已反【大】,水【聖】,反【宋】【元】【明】【宮】【聖乙】【石】,聖本有傍註反或本三字 [0535005] 道【大】,道者【聖乙】【石】 [0535006] 菩薩【大】,諸菩薩【聖乙】 [0535007] 薩【大】,〔-〕【聖乙】 [0535008] 匠【大】,匠若工匠【石】 [0535009] 蜜【大】,蜜便【聖】 [0535010] 取【大】,於【宋】【元】【明】【宮】【聖】 [0535011] 作【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535012] 為【大】,亦【聖乙】【石】 [0535013] 知【大】,如【聖乙】 [0535014] 價【大】*,賈【聖乙】* [0535015] 求【大】,緣【聖乙】 [0535016] 是【大】*,〔-〕【宋】【元】【明】【宮】* [0535017] 說【大】,說無示【元】【明】 [0535018] 義【大】,議【聖乙】 [0535019] 相【大】,法相【宋】【元】【明】,法【宮】【聖】 [0535020] 故【大】,法【宋】【宮】 [0535021] 性【大】,法【聖乙】【石】 [0535022] 書【大】*,盡【聖乙】* [0535023] 文【大】,〔-〕【宋】【宮】【聖乙】 [0535024] 是【大】,成是【聖乙】【石】 [0535025] 字【大】,文字【聖】 [0535026] 亦是【大】*,是亦【聖】【聖乙】【石】* [0535027] 梨【大】,離【聖】 [0535028] 若【大】,〔-〕【宋】【宮】【聖】,起【聖乙】 [0535029] 起【大】,〔-〕【聖乙】【石】 [0535030] 旃【大】*,栴【聖乙】* [0535031] 讀【大】,持讀【聖乙】【石】 [0535032] 菩薩【大】,〔-〕【宋】【元】【明】【宮】 [0535033] 所【大】,所所【聖乙】 [0535034] 受【大】,受持【元】【明】【聖】 [0535035] 誦【大】,〔-〕【宋】【宮】 [0535036] 愛【大】,受【聖】 [0536001] 方便【大】,方便力【元】【明】【聖】【聖乙】 [0536002] 法【大】,師僧【宋】【元】【明】【宮】,師僧法【聖】 [0536003] 於【大】,〔-〕【宋】【元】【明】【宮】【聖】 [0536004] 堅【大】,經【聖】 [0536005] 是【大】,是故【宋】【元】【明】【宮】 [0536006] 狗【大】,狛【聖乙】 [0536007] 備【大】,㕹【聖】 [0536008] 當【大】,〔-〕【宋】【元】【明】【宮】 [0536009] 令【大】,今【宋】【元】【明】 [0536010] 王【大】,〔-〕【聖乙】 [0536011] 及【大】,乃【聖乙】 [0536012] 書【大】,盡【石】 [0536013] 染【大】,深【宮】 [0536014] 取【大】,取相【聖乙】 [0536015] 答曰【大】,〔-〕【聖乙】 [0536016] 穩【大】*,隱【宮】* [0536017] 土【大】,〔-〕【聖乙】 [0536018] 疾病【大】,病疾【聖】【聖乙】【石】 [0536019] 詣【大】,諸【聖乙】 [0536020] 眾【大】,眾女【宋】【元】【明】【宮】【聖】【聖乙】 [0536021] 共【大】,供【石】 [0536022] 愛【大】,受【宋】【宮】【聖】 [0536023] 或【大】,感【聖乙】 [0536024] 受【大】,愛【石】 [0536025] 沮【大】,爼【聖】 [0536026] 熱【大】,然【宋】【元】【明】【宮】 [0536027] 好【大】,〔-〕【宋】【元】【明】【宮】 [0536028] 苦【大】,若【宮】 [0536029] 酥【大】,蘇【宮】【聖】【聖乙】 [0536030] 勢【大】,熱【宮】【聖】【聖乙】 [0536031] 道【大】,道釋第四十五品竟【聖乙】【石】,卷第六十八終【石】,竟+(大智度經論卷第六十八)【石】 [0537001] 大智度論【大】,〔-〕【明】,卷第六十九首【石】,((大智…七))十四字=((大智度論釋第四十七品上兩過品))十四字【宮】,((大智度論釋第四十六品上兩不和合品))十六字【聖】,((摩訶般若波羅蜜不和合品第四十六))十五字【聖乙】,((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四十六卷六十九兩不和合品))二十一字【石】 [0537002] 合【大】,含【元】 [0537003] 七【大】,七上【宋】【元】,七之上(經作兩不和合過品)【明】 [0537004] 為【大】*,〔-〕【宋】【元】【明】【宮】* [0537005] 為【大】,菩薩【聖乙】 [0537006] 般【大】,持般【聖乙】 [0537007] 攢【大】,鑽【宋】【元】【明】【聖】,〔-〕【聖乙】 [0537008] 鑽【大】,錯【聖】,攢【聖乙】 [0537009] 正【大】,〔-〕【聖乙】 [0537010] 知【大】,和【聖】 [0537011] 不能知【大】,〔-〕【宋】【元】【明】【宮】 [0537012] 更無餘處【大】,處無餘受【聖乙】 [0537013] 諮【大】,證【聖乙】 [0537014] 悲【大】,慈悲【聖】 [0537015] 同能【大】,因緣【聖乙】 [0537016] 因【大】,內【聖】 [0537017] 離【CB】【麗-CB】【宮】【聖】,雖【大】 [0537018] 土【大】,生【聖乙】 [0537019] 追【大】,得追【聖】,追追【石】 [0537020] 皆【大】,〔-〕【聖乙】 [0537021] 而【大】,向【聖乙】 [0537022] 蘭【大】,練【聖乙】 [0537023] 最【大】,厭【聖】 [0537024] 德【大】,得【石】 [0537025] 責【大】,惰【宮】,㥽【石】,責=㥽【聖乙】聖本有傍註㥽或二字 [0537026] 憂【大】,愛【明】 [0537027] 擯【大】,儐【宮】【聖】【聖乙】 [0537028] 料【大】,斷【宮】【聖】【聖乙】【石】 [0537029] 妨【大】,好【聖乙】 [0537030] 常【大】,當【聖】 [0537031] 邪【大】,耶【聖乙】 [0537032] 念【大】,命【石】 [0537033] 妨【大】,好【聖】【聖乙】 [0538001] 廢【大】,癈【聖】【聖乙】 [0538002] 量【大】,量食法【聖】【聖乙】 [0538003] 所【大】,〔-〕【聖乙】 [0538004] 之【大】,〔-〕【聖】 [0538005] 中【大】,〔-〕【宮】【聖】【聖乙】 [0538006] 可【CB】【麗-CB】【宮】【聖】【聖乙】,不【大】,可不【石】 [0538007] 食【大】,貪【聖乙】 [0538008] 心【大】,心生【宋】【元】【明】【宮】【聖】【聖乙】【石】 [0538009] 轡【大】,〔-〕【宮】【聖】【聖乙】【石】 [0538010] 噉草【大】*,嚴菓【聖】,嚴草【聖乙】* [0538011] 路【大】,略【聖乙】 [0538012] 轡【大】,變【聖乙】 [0538013] 不【大】,〔-〕【宋】【元】【明】【宮】【聖】【聖乙】【石】 [0538014] 門【大】,初門【元】【明】 [0538015] 藉【大】,𧂐【聖】 [0538016] 相【大】,想【宋】【元】【明】【宮】 [0538017] 能作【大】,〔-〕【宋】【元】【明】【宮】 [0538018] 道【大】,著【聖】 [0538019] 蔭【大】,陰【聖乙】 [0538020] 著【CB】【麗-CB】【聖】,者【大】 [0538021] 露【大】,路【石】 [0538022] 蟲【大】,虫【宋】【宮】【聖乙】 [0538023] 脫【大】,服【聖】 [0538024] 第【大】,〔-〕【聖】 [0538025] 蓋【大】,善【聖】,聖本有傍註蓋或本三字 [0538026] 但【大】,〔-〕【宋】【宮】 [0538027] 法【大】,〔-〕【宋】【元】【明】【宮】 [0538028] 陀【大】,隨【聖乙】 [0538029] 我【大】,或【聖乙】 [0538030] 棄【大】,疾【聖乙】 [0538031] 古【大】,〔-〕【聖乙】 [0538032] 是【大】,〔-〕【聖乙】【石】 [0538033] 隨道【大】,道首【聖】【聖乙】 [0538034] 不分卷及品【聖乙】【石】 [0538035] 八【大】,八(釋第四十六品訖第四十七品上)【宋】【宮】,八(釋四十六品訖第四十七品之上)【元】,八(釋第四十五品訖四十六品上)【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