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智度論[21]釋摩訶薩品第十三([22]卷四十五)
[23]【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為摩訶薩?」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於[24]畢定眾中為上首,是故名為摩訶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為畢定眾,是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佛告須菩提:「畢定眾者,性地人、八[25]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初發心菩薩,乃至阿鞞跋致地菩薩。須菩提!是為畢定眾,菩薩為上首。菩薩摩訶薩於是中[26]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當為畢定眾作上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我當於無量生死中大[27]誓莊嚴;我應當捨一切所有;我應當等心於一切眾生;我應當以三乘度脫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我度一切眾生已,無有乃至一人入涅槃者;我應當解一切諸法不生相;我應當純以薩婆若心行六波羅蜜;我應當[28]學智慧,了達一切法;我應當了達諸法一相智門;我應當了達乃至無量相智門。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是菩薩摩訶薩住是心中,於諸畢定眾中而為上首,是法用無所得故。須菩提![29]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我當代十方一切眾生,若地獄眾生、若畜生眾生、若餓鬼眾生,受[30]諸苦痛;為一[31]一眾生無量百千億劫代受地獄中苦,乃至是眾生入無餘涅槃。以是法故,為是眾生受諸勤苦;是眾生入無餘涅槃已,然後自種善根,無量百千[32]萬億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33]大心不可壞如金剛。住是心中,為畢定眾作上首。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生大快心,住是大快心中,為畢定眾作上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大快心?」
佛言:「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染心、瞋恚心、愚癡心,不生[34]惱心,不生聲聞、辟支佛心,是名菩薩摩訶薩大快心。住是心中,為畢定眾作上首,亦不念有是心。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不動心!」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名不動心?」
佛言:「常念一切種智心,亦不念有[35]是心,是名菩薩摩訶薩不動心。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中,應生利益安樂心。云何名利益安樂心?救濟一切眾生,不捨一切眾生,是事亦不念有是心,是名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中生利益安樂心。如是,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畢定眾中最為上首!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當行欲法、喜法、樂法心。何等是法?所謂不破諸法實相,是名為法。[1]何等[2]名欲法、喜法?[3]信法、忍法、受法,是[4]名欲法、喜[5]法。何等名樂法?常修行是法,是名樂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於畢定眾中能為上首,是法用無所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能為畢定眾[6]作上首,是法用無所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四念處中乃至住十八不共法中,能為畢定眾作上首,是法[7]用無所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如金剛三昧乃至離著虛空不染三昧中住,於畢定眾作上首,是法用無所得故。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諸法中,能為畢定眾作上首。以是因緣故,名為摩訶薩。」
[8]【論】
釋曰:
須菩提已從佛聞「菩薩」義,今問「摩訶薩」義。
「摩訶」者,秦言大;「薩埵」,秦言心,或言眾生。是眾生於世間諸眾生中第一最上,故名為大。又以大心知一切法,欲度一切眾生,是名為大。
復次,菩薩故名摩訶薩,摩訶薩故名菩薩,以發心為無上道故。
復次,如〈讚菩薩摩訶薩義品〉[9]中,此中應廣說。
復次,佛此中自說摩訶薩義,眾生有三分: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不定。於正定眾生中當最大,故名摩訶薩。
大眾者,除佛,餘一切賢聖。
所謂「性地人」,是聖人性中生,故名為性。如小兒在貴家生,雖小未有所能,後必[10]望成大事。是地從煖法乃至世間第一法。
「八人」,名見諦道,十五心中行。
問曰:
是十五心中,何以名為「八人」?
答曰:
思惟道中用智多,見諦道中多用見忍,智隨於忍。所以者何?忍功大故。
復次,忍、智二事:能斷、能證;八忍中住,故名為「八人」。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義,如先說。
「初發意菩薩」者,有人言:初發意者,得無生法忍,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發心,是名初發意,名真發心。了了知諸法實相及知心相,破諸煩惱故;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11]不破故、不顛倒故,此心名為初發心。
有人言:諸凡夫人雖住諸結使,聞佛功德,發大悲心,憐愍眾生,我當作佛。此心雖在煩惱中,心尊貴故,天人所敬。如轉輪聖王太子初受胎時,勝於諸子,諸天鬼神皆共尊貴;菩薩心亦如是,雖在結使中,勝諸天、神通聖人。
復次,菩薩初發心乃至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12]授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者,名「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後當廣說。
如是等大眾,當作上首,故名「摩訶薩」。
是菩薩欲為一切聖人[13]主故,發大心,受一切苦,心堅如金剛不動故。
「金剛心」者,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搖。諸惡眾生、魔人來,不隨意行,不信受其語;瞋罵謗毀,打[14]擊閉繫,斫刺割截,心不變異。有來乞索頭、目、髓、腦、手、足、皮、[15]肉,盡能與之;求者意猶無厭[16]足,更瞋恚罵詈,爾時心忍不動。譬如牢固金剛山,人來斸鑿毀壞,諸蟲來齧,無所虧損,是名「金剛心」。
復次,佛自說「金剛心相」,所謂菩薩應作是念:
我不應一月、一歲、一世、二世、乃至千萬劫世大誓莊嚴,我應無量無數無邊世生死中,利益度脫一切眾生。
二者、我應捨一切內、外所有貴重之物。
三者、一切眾生中等心無憎愛。
四者、我當以三乘如應度脫一切眾生。
五者、度如是眾生已,[17]實無[18]所度而無其功,此中心亦不悔、不沒。
六者、我應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等諸相。
七者、我應當以清淨無[19]雜心行六波羅蜜,迴向薩婆若。
八者、我應當善知一切世間所作之事及出世間所應知事,皆悉通達了知。
九者、我應當解了諸法一相智門,所謂一切諸法畢竟空,觀一切諸法如無餘涅槃相,離諸憶想分別。
十者、[20]我應[21]當知諸法二相、三相乃至無量相門,通達明了。
二相者,一切法有二種:若有、若無,若生、若滅,若作、若不作,若色、若無色等。
三門者:若一、若二、若多——從三[22]以上,皆名為多。若有、若無、若非有[23]非無,若上、若中、若下,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三界、三法,善、不善、無記等三門。
四門、五門,如是等無量法門,皆通達無礙。
是中心不悔、不[24]怯、不疑,信受通達無礙。常行不息,滅諸煩惱及其果報,及諸障礙之事皆令敗壞,如金剛寶能摧破諸山。
住是金剛心中,當於大眾而作上首,以不可得空故。
「不可得[1]空」者,若菩薩生如是大心如金剛而生憍慢者,罪過凡夫。以是故說「用無所得」,諸法無定相,如幻如化。
復次,「心如金剛」者,[2]墮三惡道所有眾生,我當代受勤苦;為一一眾生故,代受地獄苦,乃至是眾生從三惡道出,集諸善本,至無餘涅槃已,復救一[3]切眾生。如是展轉一切眾生盡度已,後當自為集諸功德,無量阿僧祇劫,乃當作佛,是中心不悔、不縮。
能如是代眾生受勤苦,自作諸功德,久住生死,心不悔、不沒,如金剛地能持三千大千[4]世界令不動搖,是心[5]堅牢[6]故,名為「如金剛」。
「大快心」者,雖有牢固心,未是大快;如馬雖有大力,而未大快。
於眾生中得二種等心故,不生欲染心;若有[7]偏愛,則為是賊,破我等心,為[8]佛道之本;常行慈悲心故,無有[9]瞋心;常觀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自性故,則無癡心;愛念眾生過於赤子故,無有惱心;不捨眾生,貴佛道故,不生聲聞、辟支佛心。
問曰:
若心牢固如金剛,即是不動,今何以更說「不動心」?
答曰:
或時雖復牢固,心猶有增減;如樹雖牢固,猶可動搖。動有二種:一者、外因緣動,如先說;二者、內因緣動,諸邪見、疑等。若常憶念一切智慧佛道,我當得是果報,故心不動。
復次,菩薩應種種因緣利益眾生,飲食乃至佛樂以利眾生;常不捨眾生,欲令離苦,是名安樂心;亦不念有是心。
復次,菩薩樂法,名為上首。「法」者,不破壞諸法相。不破壞諸法相者,無法可著、無法可[10]受故,所謂不可得。是不可得空,即是涅槃,常信、受、忍,是名為「欲法」、「[11]喜法」。常行三解脫門,名為「樂法」。
復次,菩薩住是十八空中,不隨十八意行故,不起罪業。
住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滅諸煩惱、集諸善法故,能為上首。
復次,菩薩入金剛三昧等心,受快樂,厭於世樂,增長善根智慧方便故,於大聖眾而為上首。
若能為大者作上首,何況小者!是故名為「摩訶薩」。
[12]大智度論釋斷見品第十四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說所以為摩訶薩!」
佛告舍利弗:「便說!」
舍利弗言:「我見、眾生見、[13]壽見、命見、生見、養育見、眾數見、人見、作見、使作見、起見、[14]使起見、受見、使受見、知者見、見者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陰見、入見、界見,諦見、因緣見,四念處見乃至十八不共法見,佛道見,成就眾生見、淨佛[15]世界見,佛見,轉法輪見。為斷如是諸見故而為說法,是名摩訶薩。」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何因緣故色[16]見是[17]妄見?何因緣故受、想、行、識乃至轉法輪見是名[18]妄見?」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方便故,[19]於色生見,用有所得故;[20]於受、想、行、識乃至轉法輪生見,用[21]有所得故。是中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斷諸見[22]故而為說法,用無所得故。」
【論】
問曰:
佛將五百大[23]阿羅漢至阿那婆達多龍[24]王池,受遠離樂,欲說自身及弟子本業因緣,而舍利弗不在,佛令目連命之。
時,目連以神通力到祇洹;時,舍利弗縫衣,語目連言:「小住!待縫衣訖當去。」目連催促疾去;時,目連以手摩衣,衣即成竟。
舍利弗見目連貴其神通,即以[25]腰帶擲地,語言:「汝舉此帶去。」目連以兩手舉[26]此帶,不能離地;即入諸深定舉之,地為大動,帶猶著地。
時,憍陳[27]如問佛:「以何因緣故地大震動?」佛言:「目連入甚深禪定,作大神力,[28]欲舉舍利弗帶而不能舉。」
佛[29]告諸比丘:「舍利弗所入出禪定,目連乃至不識其名;佛所入禪定,舍利弗乃至不識其名。」
如舍利弗智慧與佛懸殊,何以言「我亦樂說」?
答曰:
舍利弗非欲於大眾中顯其智慧、高心故說;舍利弗逐佛轉法輪人,廣益眾生。是摩訶薩義所益甚廣,是故佛說已,舍利弗次說。
復次,多人信樂舍利弗語。所以者何?以宿世因緣故,多發菩薩心。
佛以大慈悲心故,[30]吾我心及習根本已拔,又法愛已斷故,如是種種因緣,故聽。
舍利弗言:「我見及知者、見者、佛見、菩薩見——諸眾生見等,及有無、斷常等邪見,五眾乃至諸佛法轉法輪等諸法見;是菩薩能斷是三種見故,當於大眾中說法。」是三種見,無始世界來,習著入於骨髓。
須菩提作是念:「佛說五眾等乃至諸佛法是菩薩行,何以為斷諸見故說法?」作是念已,問舍利弗。
舍利弗答:「無方便菩薩欲行般若波羅蜜,觀色求定相,取色一[31]切[32]相,生色見。與此相違,名為有方便;是菩薩雖觀色,不生妄見,而能斷諸[33]見。」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說所以為摩訶薩!」
佛言:「便說!」
須菩提言:「世尊!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辟支佛心。何以故?是一切智心無漏不繫故。是一切智心無漏不繫中亦不著,以是因緣故,名摩訶薩。」
舍利弗語須菩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等等心、不共聲聞辟支佛心?」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不見法有生有滅、有增有減、有垢有淨。舍利弗!若法無生無滅乃至無垢無淨,是中無聲聞心、無辟支佛心、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佛心。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無[1]等等心、不共聲聞辟[2]支佛心。」
舍利弗語須菩提:「如須菩提說:『一切智心無漏心不繫心中不著。』須菩提!色亦不著,受、想、行、識亦不著,四念處亦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著,何以[3]故但說是心不著?」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色亦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著。」
舍利弗語須菩提:「凡夫人心亦無漏不繫,性空故;諸聲聞、辟支佛心、諸佛心亦無漏不繫,性空故。」
須菩提言:「如是!舍利弗!」
舍利弗言:「須菩提!若色亦無漏不繫,性空故;受、想、行、識無漏不繫,性空故;乃至意[4]觸因緣生受無漏不繫,性空故。」
須菩提言:「爾!」
舍利弗言:「四念處亦無漏不繫,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無漏不繫,性空故。」
須菩提言:「爾!如舍利弗所言:『凡夫人心亦無漏不繫,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無漏不繫,性空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如須菩提所說:『[5]空,[6]無心故,不著是心。』須菩提!色[7]無故,不著色;受、想、行、識,乃至意[8]觸因緣生[9]受無故,不著受;四念處無故,不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故,不著十八不共法。」
須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色無故,色中不著;乃至十八不共[10]法無故,十八不共法中不著。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11]以一切法無所[12]得故,以是故名摩訶薩。」
【論】
釋曰:
須菩提說摩訶薩無等等心,於是心亦不著。
「不著」者,是菩薩從[13]初發心已來,不見有法定相,若生若滅、若增若減、若垢若淨。是心畢竟空,是中無有心相非心相,諸相畢竟清淨故。以是故,無聲聞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須菩提稱貴菩薩,如是心亦美,菩薩不著是[14]心亦為尊[15]貴。
舍利弗欲難須菩提,作是言:「非但一[16]切智心無漏不繫,菩薩不應自高。所以者何?凡夫人心亦無漏不繫,性常空故;如聲聞、辟支佛、佛心無漏不繫,是凡夫人心實相性空。實相性空,清淨不著;如先說:[17]陰雲翳日月,不能污日月。又諸煩惱實相,與常性空心相無異。但住凡夫地中,是垢是淨。住聖人地中,修無相智慧故,無所分別;但憐愍眾生故,雖復有說,心無所著。非獨凡夫[18]人心無漏不繫,五[19]眾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須菩提然可。
又舍利弗言:「是心無心,[20]心相空故不著;色中色相無故亦不著,乃至諸佛法亦如是。」須菩提言:「如是!」以是故,菩薩能觀諸法性常空,不可得空,畢竟清淨。
以是故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能疾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1](釋第十[22]四品[23]竟)。
【經】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白佛言:「世尊!我亦樂說所以為摩訶薩!」
佛言:「便說!」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言:「是菩薩[26]大莊嚴,是菩薩發趣大乘,是菩薩乘於大乘;以是故,是菩薩名摩訶薩。」
舍利弗語富樓那言:「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富樓那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不分別為爾所人故住檀波羅蜜,行檀波羅蜜;為一切眾生故住檀波羅蜜,行檀波羅蜜。不為爾所人故,住尸羅波羅蜜,行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一切眾生故,住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大莊嚴,不齊限眾生,我當度若干人,不度餘人;不言:『我令若干人[27]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餘人不至。』是菩薩摩訶薩普為一切眾生故大莊嚴。復作是念:『我當自具足檀波羅蜜,亦令一切眾生行檀波羅蜜;自具足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自具足般若波羅蜜,亦令一切眾生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所有布施應薩[28]婆若心,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不向聲聞、辟支佛地。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是諸施法信忍欲,是名行檀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1]勤修不息,是名行檀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攝心不起聲聞、辟支佛意,是名行檀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大莊嚴。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觀諸法如幻,不得施者,不得[2]所施物,不得受者,是名行檀波羅蜜[3]時般若波羅蜜大莊嚴。[4]如是,舍利弗![5]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不取不得諸波羅蜜相,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6]時,諸法信忍欲,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勤修不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不受聲聞、辟支佛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觀一切法如幻,亦不念有是戒,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攝諸波羅蜜,以是故名大莊嚴。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不受聲聞、辟支佛心,但受薩婆若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身心精進,不[7]休不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8]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攝心一處,雖有苦事,心不散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觀諸法空,無作者,無受者;若有呵罵割截者,心如幻[9]夢,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時,不令身心懈怠,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始終具足清淨持戒,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修行忍辱,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攝心離欲,入諸禪定,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不取一切諸法相,於不取相亦不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攝諸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定心布施,不令心亂,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10]那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持戒,禪定力故,破戒諸法不令得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慈悲定故,忍諸[11]惱害,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於禪不味不著,常求增進,從一禪至一禪,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於一切法無所依止,亦不隨禪生,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攝諸波羅蜜。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布施內外所有,無所愛惜,不見與者、受者及以財物,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持戒、破戒二事不見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不見訶者、罵者,打者、殺者,亦不見用是空能忍辱,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觀諸法畢竟空,以大悲心故,行諸善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薩婆若心,[1]入禪定,觀諸禪離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禪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攝諸波羅蜜。舍利弗!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2]大莊嚴。
「是大莊嚴菩薩,十方諸佛歡喜,於大眾中稱名讚歎:『某[3]世界某菩薩摩訶薩大莊嚴,成就眾生,淨佛世界!』」
【論】
釋曰:
富樓那聞上二大弟子說摩訶薩義,而佛可言:「善哉!」又富樓那,佛大眾中讚歎法師之上,復欲說摩訶薩義,白佛言:「我亦樂說。」佛即聽許。
問曰:
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主,舍利弗應問須菩提,今何[4]以故乃問富樓那?
答曰:
此二人同是婆羅門,俱以母字[5]為名;此二人佛法中俱大——舍利弗智慧中大;富樓那說法種種莊嚴,牽引眾[6]情,說法中大。是[7]故二人等,[8]等故於佛前共論。
又富樓那先已共舍利[9]弗論[10]議,善能相答,如《七車譬喻經》中說,已共為親[11]厚,好共論理;須菩提無是因緣。
又富樓那說摩訶薩義,是故應問,云何乃問須菩提?
所說「摩訶薩」義者,所謂是人[12]大莊嚴。如人遠行,重有資糧;又如破賊,備諸器[13]仗。是菩薩亦如是,欲破魔[14]入煩惱賊故,行六波羅蜜以自莊嚴。是人無量劫[15]來久住生死,集諸福德、智慧以為資糧,三種乘中為[16]趣大乘故,發心行六波羅蜜,乘是大乘。
舍利弗問富樓那:「聲聞、辟支佛亦趣道,何以不名[17]大莊嚴,而但說菩薩大莊嚴?」
富樓那答[18]言:「聲聞、辟支佛雖行布施等六事,有量有限,自為度身,及餘眾生可度者度,是故不名大莊嚴。菩薩所度,不分別、不齊限為若干眾生故布施乃至智慧,不作是念:『我度若干人令得三乘,不能度若干人;令若干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干人不能度。』菩薩作是莊嚴,令一切眾生盡入大乘作佛。菩薩行大莊嚴,自行檀波羅蜜,亦令一切眾生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問曰:
云何名「大莊嚴」?
答曰:
為度眾生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19]行諸善福功德者,略說是六波羅蜜。如富樓那次第說:若菩薩為一切智慧故,行檀波羅蜜,是福德共一切眾生。「共」者,此布施福德,我及眾生共等,我以此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迴向」者,於此福德,不求人王、天王、世間[20]禪定樂;為眾生,乃至涅槃樂亦不求,持此果報,盡為度眾生故求佛法。如是等相,是名「檀波羅蜜大莊嚴」。
是菩薩行布施時,若見諸辟支佛、阿羅漢現大神通,得[21]漏盡,入涅槃,於中不貪不著,一心修佛道,是名「檀波羅蜜生尸[22]羅波羅蜜」。
布施時,有人惡口罵詈,刀[23]杖毀害,所不應乞者而強乞,不瞋不悔,入諸法相中,所謂畢竟空,是名「檀波羅蜜生羼提波羅蜜」。
行布施時,和合財物、守護施彼,[24]身心不[25]懈不息,是名「檀波羅蜜生毘梨耶波羅蜜」。
布施時,一心念[26]佛,念諸佛法,不令聲聞、辟支佛心入;因是布施,即入禪定,是名「檀波羅蜜生禪波羅蜜」。
布施時,菩薩作是[27]念:「施者、受者、財物,因緣和合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如幻、如夢。」眾生空故,無受者、無施者;法空故,無財物,是名「檀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
若菩薩為一切智故,不取諸波羅蜜相,而能行諸波羅蜜,是名「菩薩大莊嚴」。此中一波羅蜜[28]備生諸波羅蜜,此經中自分別其義。古今語異,義不了故,助分別說,開論[29]議門。
餘五波羅蜜,亦應如是隨義說。
問曰:
何以但檀波羅蜜中說生六波羅蜜,餘波羅蜜中但說生五?
答曰:
若後五波羅蜜中各各生六,亦無[30]咎。六波羅蜜非一時、非一念法,無量劫中集六種功德和合名為六波羅蜜。先生小,後生中、大,有何咎?一切諸[31]法皆初小後大,以是故,諸餘波羅蜜各各應生六。
復次,一切諸佛說法時,檀波羅蜜為初門。如經中說:「佛常初為眾生說布施、說持戒、說生天,說五欲味,先說世間苦惱、道德利益,後為說四諦。」以是故,初說檀。
問曰:
佛何以[32]故說檀為初門?
答曰:
攝眾生法,無過於檀;大小貴賤,乃至畜生,檀皆攝之;乃至怨家得施則為中人,中人得施則成親善。諸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諸功德具足、所願如意,皆從布施得。[33]如寶[34]掌菩薩等七寶從手中出,給施眾生;[35]亦能令眾生歡喜柔軟,可[1]任得涅槃。如是等義,故檀波羅蜜為初。
問曰:
富樓那何以故說「一波羅蜜中生[2]諸波羅蜜為大莊嚴」?
答曰:
是波羅蜜各各別,行[3]力勢少。譬如兵人未集,則無戰力;若大軍都集莊嚴,執持器[4]仗,則能破敵。菩薩亦如是,六波羅蜜一時莊嚴,能破諸煩惱魔人賊,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說「一波羅蜜中具諸波羅蜜」。
「十方諸佛稱名讚歎」、「成就眾生」、「[5]淨佛世界」,如先說。
【經】
慧命舍利弗問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富樓那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中,以慈廣大,無二、無量,無怨、無恨、無惱心行,遍滿一方、二三四方、四維、上下,遍一切世間。悲、喜、捨心,亦如是。是菩薩入禪時、起時,諸禪、無量心及[6]支,共一切眾生,迴向薩[7]婆若,是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發趣大乘。是菩薩摩訶薩住禪、無量心,作是念:『我當得一切種智,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故,當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檀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修初禪,住初禪,二、三、四禪亦如是,不受餘心——所謂聲聞、辟支佛心。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尸羅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入諸禪,作是念:『我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故當說法,是諸心欲樂忍。』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羼提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入諸禪,諸[8]善根[9]皆迴向薩婆若,勤修不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毘梨耶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10]入四禪及支,觀無常相、苦相、無我相、空相、無相相、無作相,共一切眾生,迴向薩婆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發[11]趣大乘。
「復次,菩薩摩訶薩行慈心,作是念:『我當安樂一切眾生;入悲心,我當[12]救濟一切眾生;入喜心,我當度一切眾生;入捨心,我當令一切眾生得諸漏盡。』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無量心時檀波羅蜜。復次,菩薩摩訶薩,是諸禪無量心,不向聲聞辟支佛地,但迴向薩婆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無量心時尸羅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四無量心,不貪聲聞、辟支佛地,但忍[13]樂[14]欲薩婆若,是名菩薩摩訶薩[15]行無量心時羼提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16]心,行四無量心,但行清淨行,是名菩薩摩訶薩行[17]無量心時毘梨耶波羅蜜。復次,菩薩摩訶薩入禪、入無量心時,亦不隨禪、無量心生,是名菩薩摩訶薩行無量心時方便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一切種修四念處,乃至一切種修八聖[18]道分;一切種修三解脫門,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內空中智慧,用無所得故;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智慧,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中不亂不定智慧,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非常、非無常智慧,非樂、非苦,非實、非[19]虛,非我、非無我智慧,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用無所得故。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智,不[20]行過去[21]世、不行未來世、不行現在世,亦非不知三世,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用無所得故。
「復次,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智,不行欲界、不行色界、不行無色界,亦非不知欲界、色界、無色界,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復次,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智,不行世間法、不行出世間法,不行有為法、不行無為法,不行有漏法、不行無漏法,亦非不知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無為、有漏無漏法,用無所得故。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22]【論】
問曰:
六波羅蜜中,若逆說,則應說般若波羅蜜,次說禪;若順,應先說檀波羅蜜;[23]今何以乃說禪波羅蜜為首?
答曰:
發大莊嚴,無有眾生[24]能破壞者。若菩薩無禪定,心未離欲,雖行餘波羅蜜則易壞;行禪波羅蜜,能入[25]慈無量,是時無能壞。如說:行慈三昧者,刀不能傷,水火不害。
亦有神通力種種變化,能發大莊嚴。如佛說:鳥無[26]兩翼,不能飛翔;菩薩無神通力,不能發大莊嚴。
入禪波羅蜜中,能生慈無量、五神通故,物無能傷。以是故,今此說禪波羅蜜為首。
問曰:
四禪中有種種功德,皆可行六波羅蜜,今何以但說四無量心中行六波羅蜜?
答曰:
四無量心,取眾生相,緣眾生,菩薩常為眾生故行道。是四無量等中有慈悲心,[27]能[28]利益眾生;餘八背捨、九次第等無如是[1]利益。
問曰:
菩薩住五神通,能廣利益眾生,何以故不說?
答曰:
大悲是菩薩根本。又五神通先已說,後[2]當說四無量心,[3]未說故今[4]說。
若菩薩但行四無量心,不名發趣大乘;六波羅蜜和合故,名為「發趣大乘」。四無量心生六波羅蜜,富樓那此中自說因緣。
問曰:
云何一切種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答曰:
有二種:信行性,法行性。信行性觀無常、苦,或但觀無常,或但觀苦;法行性人觀空、無我,或但觀空,或但觀無我。菩薩度眾生故,一切門皆修皆學。
復次,發大乘者,以十八空[5]破十八種法,亦捨是十八種空智慧。
復次,若菩薩觀諸法常定,亦不取定相,是名「不定不亂智慧」。
復次,畏[6]墮常、樂顛倒故,不觀諸法常、樂等;畏墮斷滅故,不觀無常等。
復次,若菩薩三世、三界中智慧,不觀、不行、不取相,知皆虛妄而不墮無明。
復次,世間、出世間中,亦非智、非不智。非智者,空故,無[7]空相故,畢竟清淨故。非不智者,觀無常、苦、空等入般若波羅蜜[8]中故。非不行[9]智,不行者,遮見、斷法愛,離依止故。無非智者,是中無愚癡,異於凡夫[10]故。
又行者持戒、修禪定、習諸觀,云何言「非[11]智」?如《佛利眾生經》中說:
[14]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五
校注
[0382020] (大智…五)十六字【大】,大智度經論卷第四十五釋第十三品說第十四品【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十三摩訶薩品卷四十七【石】 [0382021] 釋摩訶薩品第十三【大】,第十三品釋摩訶薩【宋】,第十三品釋金剛品【宮】 [0382022] 卷【大】,卷第【宋】【元】【明】【宮】 [0382023] 【經】【大】*,〔-〕【宋】【宮】【聖】* [0382024] 畢【大】*,必【宋】【元】【明】【宮】【聖】【石】* [0382025] 人【大】,人地【石】 [0382026] 生大【大】,〔-〕【宋】【宮】【聖】 [0382027] 誓【大】,〔-〕【宋】【元】【明】【宮】 [0382028] 學【大】,覺【聖】 [0382029] 菩薩【大】,〔-〕【宮】 [0382030] 諸【大】,〔-〕【宋】【元】【明】【宮】【聖】【石】 [0382031] 一【大】,切【宋】【宮】 [0382032] 萬【大】,〔-〕【宋】【元】【明】【宮】 [0382033] 大【大】,〔-〕【宋】【宮】【聖】 [0382034] 惱【大】,總【聖】 [0382035] 是【大】,〔-〕【聖】 [0383001] 何【大】,佛【聖】 [0383002] 名【大】,名為【宋】【元】【明】【宮】 [0383003] 信【大】,〔-〕【聖】 [0383004] 名【大】,名為【石】 [0383005] 法【大】,法信法【聖】 [0383006] 作【大】,中作【石】 [0383007] 用無所【大】,眾不可【聖】 [0383008] 【論】【大】*,〔-〕【宋】【宮】【聖】* [0383009] 中【大】,申【聖】 [0383010] 望【大】,堅【聖】 [0383011] 不破【大】,〔-〕【宋】【元】【明】【宮】【聖】 [0383012] 授【大】,受【宋】【元】【明】【宮】【聖】【石】 [0383013] 主【大】,生【宮】 [0383014] 擊【大】,繫【明】,縛【宮】【聖】【石】 [0383015] 肉【大】,肉筋骨【宋】【元】【明】【宮】 [0383016] 足【大】,〔-〕【宋】【元】【明】【宮】 [0383017] 實【大】,寶【聖】 [0383018] 所【大】,所一【宋】【宮】【聖】 [0383019] 雜【大】,染【宋】【元】【明】【宮】 [0383020] 我【大】,我當【石】 [0383021] 當【大】,〔-〕【石】 [0383022] 以【大】,已【石】 [0383023] 非【大】,若非【石】 [0383024] 怯【大】,劫【宋】【聖】,却【宮】 [0384001] 空【大】,〔-〕【宋】【宮】【聖】 [0384002] 墮【大】,隨【宋】【宮】【聖】 [0384003] 切【大】,〔-〕【聖】【石】 [0384004] 世界【大】,國土【石】 [0384005] 堅牢【大】,牢堅【宋】【元】【明】【宮】【聖】【石】 [0384006] 故【大】,固【石】 [0384007] 偏【大】,遍【聖】 [0384008] 佛【大】,〔-〕【聖】 [0384009] 瞋【大】,意【聖】 [0384010] 受【大】,度【石】 [0384011] 喜法【大】,〔-〕【宋】【元】【明】【宮】【聖】 [0384012] (大智…四)十一字【大】,大智度論斷見品第十四【宋】,釋斷見品第十四經作斷諸見品【明】,大智度論第十四品釋樂說品【宮】,摩訶般若波羅蜜斷見品第十四【石】,〔大智…四〕十一字-【聖】 [0384013] 壽【大】,壽者【石】 [0384014] 使【大】,便【聖】 [0384015] 世界【大】,國土【石】 [0384016] 見【大】,〔-〕【石】 [0384017] 妄【大】,〔-〕【宋】【元】【明】【宮】【石】 [0384018] 妄【大】,為【宋】【元】【明】【宮】【石】 [0384019] 於【大】,得【宋】【宮】【聖】 [0384020] 於【大】,〔-〕【宋】【元】【明】【宮】【聖】 [0384021] 有【大】,〔-〕【聖】 [0384022] 故【大】,網【宋】【元】【明】【宮】 [0384023] 阿【大】,〔-〕【宋】【宮】 [0384024] 王【大】,〔-〕【宋】【元】【明】【宮】【聖】 [0384025] 腰【大】,要【石】 [0384026] 此【大】,〔-〕【宋】【元】【明】【宮】【聖】 [0384027] 如【大】,若【宮】【石】 [0384028] 欲【大】,〔-〕【宋】【元】【明】【宮】 [0384029] 告【大】,語【石】 [0384030] 吾【大】,五【聖】 [0384031] 切【大】,〔-〕【宋】【元】【明】【宮】【石】 [0384032] 相【大】,〔-〕【聖】 [0384033] 見【大】,邪見等【宋】【元】【明】【宮】 [0385001] 等等【大】,〔-〕【聖】 [0385002] 支【大】,支等【聖】 [0385003] 故【大】,〔-〕【宋】【元】【明】【宮】【聖】 [0385004] 觸【大】,識【宋】【元】【明】【宮】【聖】 [0385005] 空【大】,空心【石】 [0385006] 無【大】,故【宮】 [0385007] 無【大】,〔-〕【聖】 [0385008] 觸【大】,識【聖】 [0385009] 受【大】,受受【石】 [0385010] 法【大】,法法【石】 [0385011] 以【大】,用【石】 [0385012] 得【大】,有【宋】【元】【明】【宮】【聖】 [0385013] 初【大】,〔-〕【宋】【元】【明】【宮】【聖】【石】 [0385014] 心【大】,〔-〕【石】 [0385015] 貴【大】,者【宮】 [0385016] 切【大】,心【聖】 [0385017] 陰【大】,蔭【宋】【宮】【石】 [0385018] 人【大】,〔-〕【宋】【元】【明】【宮】【聖】 [0385019] 眾【大】,陰【石】 [0385020] 心【大】,〔-〕【宋】【元】【明】【宮】【聖】 [0385021] 釋第十四品竟【大】,〔-〕【宋】【元】【明】【宮】 [0385022] 四【大】,三【石】 [0385023] 竟【大】,〔-〕【聖】 [0385024] (大智…五)十二字【大】,大智度論釋富樓那品第十五【元】,釋富樓那品第十五【明】,大智度第十五品釋辯才品【宮】,大誓莊嚴品十四【石】,〔大智…五〕十二字-【聖】 [0385025] 大【大】,〔-〕【宋】【宮】 [0385026] 大【大】*,大誓【聖】【石】* [0385027] 至【大】,主【聖】 [0385028] 婆【大】,波【聖】 [0386001] 勤【大】,懃【聖】【石】 [0386002] 所【大】,〔-〕【宋】【元】【明】【宮】【聖】 [0386003] 時【大】,時應【石】 [0386004] 如【大】,〔-〕【宮】 [0386005] 若【大】,〔-〕【宋】【元】【明】【宮】【聖】 [0386006] 時【大】,時是【聖】【石】 [0386007] 休【大】,烋【石】 [0386008] 時【CB】【麗-CB】【宋】【元】【明】【宮】【聖】【石】,持【大】 [0386009] 夢【大】,如夢【宮】 [0386010] 那【大】,〔-〕【宋】【元】【明】【宮】【聖】【石】 [0386011] 惱【大】,總【聖】 [0387001] 入【大】,人【聖】 [0387002] 大【大】*,大誓【聖】【石】* [0387003] 世界【大】*,國土【石】* [0387004] 以【大】,〔-〕【宋】【元】【明】【宮】【聖】 [0387005] 為【大】,為為【聖】 [0387006] 情【大】,清【聖】 [0387007] 故【大】,〔-〕【石】 [0387008] 等【大】,〔-〕【石】 [0387009] 弗【大】,弗議【石】 [0387010] 議【大】,〔-〕【石】 [0387011] 厚【大】,友【石】 [0387012] 大【大】,大誓【聖】 [0387013] 仗【大】,杖【石】 [0387014] 入【大】,人【宋】【元】【明】【宮】 [0387015] 來【大】,〔-〕【宋】【元】【明】【宮】,糧【聖】 [0387016] 趣【大】,起【宮】 [0387017] 大【大】*,大誓【聖】* [0387018] 言【大】,曰【石】 [0387019] 行【大】,〔-〕【宋】【宮】【聖】 [0387020] 禪【大】,福【聖】 [0387021] 漏【大】,苦【宋】【宮】【聖】 [0387022] 羅【大】,〔-〕【石】 [0387023] 杖【大】,伏【聖】 [0387024] 身心【大】,心身【宋】【元】【明】【宮】【聖】【石】 [0387025] 懈【大】,解【聖】【石】 [0387026] 佛念【大】,〔-〕【石】 [0387027] 念【大】,今【聖】 [0387028] 備【大】,徧【宋】【元】【明】【宮】,邊【聖】 [0387029] 議【大】,義【宋】【元】【明】【宮】 [0387030] 咎【大】,各【聖】 [0387031] 法【大】,波【聖】 [0387032] 故【大】,〔-〕【宋】【元】【明】【宮】【聖】 [0387033] 如【大】,好【聖】 [0387034] 掌【大】,常【聖】 [0387035] 亦【大】,又【宋】【元】【明】【宮】【聖】【石】 [0388001] 任【大】,住【聖】 [0388002] 諸【大】,〔-〕【聖】 [0388003] 力【大】,刀【聖】 [0388004] 仗【大】,杖【石】 [0388005] 淨【大】,佛【聖】 [0388006] 支【大】*,技【宋】【元】【明】【宮】【聖】【石】* [0388007] 婆【大】,波【聖】 [0388008] 善【大】,普【聖】 [0388009] 皆【大】,〔-〕【宋】【元】【明】【宮】【聖】 [0388010] 入【大】,〔-〕【宋】【元】【明】【宮】 [0388011] 趣【大】,起【聖】 [0388012] 救【大】,拔【宮】 [0388013] 樂【大】,〔-〕【石】 [0388014] 欲【大】,欲樂【石】 [0388015] 行【大】,行四【石】 [0388016] 心【大】,〔-〕【宋】【元】【明】【宮】【聖】 [0388017] 無【大】,四無【元】【明】【石】 [0388018] 道【大】,〔-〕【聖】 [0388019] 虛【大】,空【宋】【元】【明】【宮】 [0388020] 行【大】,得【聖】 [0388021] 世【大】,也【聖】 [0388022] 【論】【大】,〔-〕【宋】【聖】 [0388023] 今【大】,令【聖】 [0388024] 能【大】,〔-〕【石】 [0388025] 慈【大】,慈悲【石】 [0388026] 兩【大】,羽【聖】 [0388027] 能【大】,能益【聖】 [0388028] 利益【大】*,益利【宋】【元】【明】【宮】* [0389001] 利益【大】,益利【聖】 [0389002] 當【大】,當更【聖】【石】 [0389003] 未【大】,〔-〕【宋】【元】【明】【宮】 [0389004] 說【大】,不說【宋】【元】【明】【宮】 [0389005] 破【大】,故【宮】 [0389006] 墮【大】*,隨【聖】* [0389007] 空【大】,定【宋】【元】【明】【宮】【聖】【宮】 [0389008] 中【大】,空【宋】【元】【明】【宮】 [0389009] 智【大】,知【宮】 [0389010] 故【大】,〔-〕【石】 [0389011] 智【大】,知【聖】 [0389012] 釋第十五品竟【大】,〔-〕【宋】【元】【明】【宮】【聖】 [0389013] 五【大】,四【石】 [0389014]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五【大】,大智度經論卷四十五釋第十三品說第十四品【聖】,大智度經論卷第四十七【石】【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