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緣[18]義[19]第四十九([20]卷三十二)
[21]【經】
「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當學般若波羅蜜!」
[22]【論】
一切有為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為因緣。復次,一切有為法,亦名因緣。
「次第緣」者,除阿羅漢過去、現在末後心心數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能與次第,是名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者,一切法。
復次,菩薩欲知四緣自相、共相,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
如般若波羅蜜中,四緣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無,亦不然。若先有,則無因;若先無,以何為因?若先無而有者,亦可從無因而生。復次,見果從因生,故名之為因;若先無果,云何名因?復次,若果從因生,果則屬因,因不自在,更屬餘因;若因不自在者,云何言果[23]旦從此因生?如是種種,則知無「因緣」。
又過去心心數法都滅,無所能作,云何能為次第緣?現在有心則無次第,若與未來欲生心次第者,未來則未有,云何與次第?如是等則無「次第緣」。
如[24]是一切法無相、無緣,云何言「緣緣」?
若一切法無所屬、無所依、皆平等,云何言「增上緣」?
如是四緣不可得,云何說「欲知四緣,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
汝不知般若波羅蜜相,以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中,四緣皆不可得」,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所捨、無所破,畢竟清淨,無諸戲論。如佛說有四緣,但以少智之人著於四緣而生邪論;為破著故,說言諸法實空,無所破。
如心法從內外處因緣和合生,是心如幻、如夢、虛誑、無有定性;心數法亦如是。是心共生心數法,所謂受、想、思等。是心數法,同相、同緣故,名為相應。心以心數法相應為因,心數法以心相應為因,是名相應因。相應因者,譬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
共生因者,一切有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濟。
自種因者,過去善種,現在、未來善法因;過去、現在善種,未來善法因。不善、無記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種因。
遍因者,苦諦、集諦所斷結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因。
報因者,行業因緣故,得善惡果報,是為報因。
是五因名為「因緣」。
心心數法次第相續無間故,名為「次第緣」。
心心數法,緣塵故生,是名「緣緣」。
諸法生時不相障礙,是為無障。
復次,心心數法從四緣生;無想、滅盡定從三緣生,除緣緣;諸餘心不相應諸行及色從二緣生,除次第緣、緣緣。有為法性羸故,[25]無有從一緣生。
報生心心數法,從五因生;不隱沒無記,非垢法故,除遍因。
諸煩[1]惱亦從五因生,除報因。何以故?諸煩惱是隱沒,報是不隱沒,故除報因。
報生色及心不相應諸行,從四因生;[2]色非心心數法,故除相應因;不隱沒無記法,故除遍因。
染污色及心不相應諸行,亦從四因生;非心心數法,故除相應因;垢故除報因。
諸餘心心數法,除初無漏心,皆從四因生,除報因、遍因。所以者何?非無記故除報因,非垢故除遍因。
諸餘不相應法,所謂色、心不相應諸行——若有自種因,則從三因生,除相應因、報因、遍因;若無自種因,則從二因生:共生因、無障因。
初無漏心心數法,從三因生:相應因、共生因、無障因。
[3]是初無漏心中色及心不相應諸行,從二因生:共生因、無障因。無有法從一因生。
若六因生,是名四緣。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四緣,心無所著;雖分別是法,而知其空,皆如幻化;幻化中雖有種種別異,智者觀之,知無有實,但誑於眼。
為分別知凡夫人法,皆是顛倒虛誑而無有實,故有四緣,如是云何為實!賢聖法,因從凡夫法生故,亦是不實,如先十八空中說。
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有一法定性可取故,則不可破;以眾生著因緣空法故,名為可破。譬如小兒見水中月,心生愛著,欲取而不能得,心懷憂惱!智者教言:雖可眼見,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見!
菩薩觀知諸法從四緣生,而不取四緣中定相。四緣和合生,如水中月,雖為虛誑無所有,要從水月因緣生,不從餘緣有;諸法亦如是,各自從因緣生,亦無定實。以是故說:「菩薩欲如實知因緣、次第緣、[4]緣緣、增上[5]緣相,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
若欲廣知四緣[6]義,應學阿毘曇;云何此中欲知四緣義,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
阿毘曇四緣義,初學如得其實,求之轉深,入於邪見,如[7]汝上破四緣義中說。
復次,諸法所因,因於四緣,四緣復何所因?若有因則無窮,若無窮則無始,若無始則無因。若然者,一切法皆應無因!若有始,始則無所因;若無所因而有,則不待因緣。若然者,一切諸法亦不待因緣而有!
復次,諸法從因緣生,有二種:若因緣中先有,則不待因緣而生,則非因緣;若因緣中先無,則無各各因緣。
以戲論四緣故,有如是等過。
如般若波羅蜜[8]中不可得空,無如是等失。如世間人,耳目所覩生老病死,是則為有;細求其相,則不可得。以是故,般若波羅蜜中,但除邪見而不破四緣。是故言:「欲知四緣相,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
「[9]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知一切諸法如、法性、實際,當學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住般若波羅蜜!」
【論】
諸法如,有二種:一者、各各相,二者、實相。
各各相者,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如是等分別諸法,各自有相。
實相者,於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不可破,無諸過失。如自相空中說:地若實是堅相者,何以故膠、[10]蠟等與火會時,捨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則失堅相。又破地以為微塵,以方破塵,終歸於空,亦失堅相。如是推求地相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實皆空,空則是地之實相。一切別相,皆亦如是,是名為如。
法性者,如前說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為如;同為一空,是為法性。
是法性亦有二種:一者、用無著心分別諸法,各自有性[11]故;二者、名無量法,所謂諸法實相。如《持心經》說:「法性無量,聲聞人雖得法性,以智[12]慧有量故,不能無量說。」如人雖到大海,以器小故,不能取無量水,是為法性。實際者,以法性為實證,故為[13]際。[14]如阿羅漢,名為住於實際。
問曰:
如、法性、實際,是三事為一?為異?若一,云何說三?若三,今應當分別說!
答曰:
是三皆是「諸法實相」異名。所以者何?凡夫無智,於一切法作邪觀,所謂常、樂、[15]淨、實、我等。佛弟子如法本相觀,是時不見常,是名無常;不見樂,是名苦;不見淨,是名不淨;不見實,是名空;不見我,是名無我。若不見常而見無常者,是則妄見;見苦、空、無我、不淨亦如是,是名為如。如者,如本,無能敗壞。以是故,佛說三法為[16]法印,所謂一切有為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印、涅槃寂滅印。
問曰:
是三法印,般若波羅蜜中悉皆破壞。如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觀色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觀色無常,不行般若波羅蜜。苦、樂,我、無我,寂滅、非寂滅亦如是。」[17]如是云何名法印?
答曰:
二經皆是佛說,如《般若波羅蜜經》中了了說諸法實相。有人著常顛倒,故捨常見,不著無常相,是名法印,非謂捨常著無常者以為法印。我乃至寂滅亦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破著無常等見,非謂破不受不著。
得是諸法如已,則入「法性」中,滅諸觀,不生異信,性自爾故。譬如小兒見水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愁;智者語言:「性自爾,莫生憂惱!」
善入法性,是為「實際」。
問曰:
聲聞法中,何以不說是如、法性、實際,而摩訶衍法中處處說?
答曰:
聲聞法中亦有說處,但少耳。
如《雜阿[1]含》中說,有一比丘問佛:「十二因緣法,為是佛作?為是餘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緣,亦非餘人作;有佛無佛,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如無明因緣故諸行,諸行因緣故識,乃至老死因緣故有憂悲苦惱。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滅故是事滅;如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識滅,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如是生滅法,有佛、無佛常爾;是處說「如」。
如《雜阿含.舍利弗師子吼經》中說:「佛問舍利弗一句義,三問三不能答。佛少開示舍利弗已,入於靜室。舍利弗集諸比丘,語諸比丘言:『佛未示我事端,未即能答;今我於此法,七日七夜,演說其事而不窮盡。』復有一比丘白佛:『佛入靜室後,舍利弗作師子吼而自讚歎!』佛語比丘:『舍利弗語實不虛。所以者何?舍利弗善通達法性故。』」
聲聞法中,觀諸法生滅相,是為「如」;滅一切諸觀,得諸法實相,是處說「法性」。
問曰:
是處但說「如」、「法性」,何處復說「實際」?
答曰:
此二事,有因[2]緣故說;實際,無因[3]緣故不說「[4]實際」。
問曰:
實際即是涅槃,為涅槃故佛說十二部經,云何言無因緣?
答曰:
「涅槃」種種名字說,或名為「離」,或名為「妙」,或名為「出」;如是等則為說「實際」,但不說名字,故言無因緣。
復次,諸法如者,如諸法未生時,生時亦如是,生已過去,現在亦如是;諸法三世平等,是名為如。
問曰:
若未生法名為未有;生法現在,則有法可用;因現在法有事用相,故追憶過事,是名過去。三世各異,不應如實為一,云何言「三世平等是名為如」?
答曰:
諸法實相中,三世等一無異。如《般若波羅蜜.如品》中說:「過去如、未來如、現在如、如來如,一如無有異。」
復次,先論議中已破生法;若無生[5]法者,未來、現在亦無生,云何不等!又復過去世無始,未來世無後,現在世無住;以是故,三世平等名為如。
行是如已,入無量法性中。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壞,不可戲論。法性名[6]為本分種,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諸佛賢聖以智慧、方便、持戒、禪定教化引導,令得是涅槃法性。利根者即知是諸法皆是法性;譬如神通人能變瓦石皆使為金。鈍根者方便分別求之,乃得法性;譬如大冶[7]鼓石,然後得金。
復次,如水性下流故會歸於海,合為一味;諸法亦如是,一切總相、別相皆歸法性,同為一相,是名法性。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止;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從如入自性,如本[8]末生,滅諸戲論,是名為法性。又如犢子周[9]慞[10]嗚呼,得母乃止;諸法亦如是,種種別異,取捨不同,得到自性乃止,無復過處,是名法性。
「實際」者,如先說:法性名為「實」,入處名為「際」。
復次,一一法有九種:一者、有體;二者、各各有法;如眼、耳雖同四大造,而眼獨能見,耳無見功;又如火以熱為法,而不能潤;三者、諸法各有力;如火以燒為力,水以潤為力;四者、諸法各自有因;五者、諸法各自有緣;六者、諸法各自有果;七者、諸法各自有性;八者、諸法各有限礙;九者、諸法各各有開通方便。諸法生時,體及餘法,凡有九事。
知此法各各有體、法具足,是名「世間下如」。
知此九法終歸變異盡滅,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從不淨出,雖復[11]澡浴嚴飾,終歸不淨。
是法非有非無、非生非滅,滅諸觀法,究竟清淨,是名「上如」。
復次,有人言:是九事中有法者,是名「如」。譬如地法堅重,水法冷濕,火法熱照,風法輕動,心法識解;如是等法名為「如」。如經中說:「有佛無佛,如、法相、法位,常住世間,所謂無明因緣諸行,常如本法。」
「法性」者,是九法中性。
「實際」者,九法中得果證。
復次,諸法實相,常住不動。眾生以無明等諸煩惱故,於實相中轉異邪曲;諸佛賢聖種種方便說法,破無明等諸煩惱,令眾生還得實性,如本不異,是名為「如」。
實性與無明合故變異,則不清淨;若除却無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淨」。
「實際」名入法性中,知法性無量無邊,最為微妙,更無有法勝於法性、出法性者,心則滿足,更不餘求,則便作證。譬如行道,日日發引而不止息,到所至處,無復去心;行者住於實際,亦復如是。如羅漢、辟支佛住於實際,縱復恒沙諸佛為其說法,亦不能更有增進,又不復生三界。若菩薩入是法性中,[1]懸知實際,若未具足六波羅蜜、教化眾生,爾時若證,妨成佛道。是時菩薩以大悲、精進力故,還修諸行。
復次,知諸法實相中無有常法、無有樂法、無有我法、無有實法,亦捨是觀法;如是等一切觀法皆滅,是為諸法實,如涅槃,不生不滅,如本[2]末生。譬如水是冷相,假火故熱;若火滅熱盡,還冷如本。用諸觀法,如水得火;若滅諸觀法,如火滅水冷,是名為如。
如實常住。何以故?諸法性自爾。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諸法中皆有涅槃性,是名法性。得涅槃種種方便法[3]中皆有涅槃性。
若得證時,如、法性則是實際。
復次,法性者,無量無邊,非心心數法所量,是名法性。妙極於此,是名真際。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數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諸山微塵,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4]欲析一毛為百分,欲以一分毛盡舉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諸水而不擾水性[5]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火一時皆然,譬如劫盡燒時;菩薩摩訶薩欲一吹令滅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大風起,欲吹破三千大千世界及諸須彌山,如摧腐草;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指障其風力令不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佛何以不讚歎諸菩薩六度等諸功德,而讚歎此大力?
答曰:
眾生有二種:一者、樂善法,二者、樂善法果報。為樂善法者,讚歎諸功德;為樂善法果報者,讚歎大神力。
復次,有人言:「四大之名,其實亦無邊無盡,常在世故,無能悉動量其多少;人雖造作城廓臺殿,所用甚少。地之廣大,載育萬物,最為牢固。」為是故,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中地及須彌諸山微塵,皆欲盡知其數,及[6]一一微塵中眾生業因緣,各各有分,欲知其多少,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
一石土之微塵,尚難可數,何況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微塵之數?是不可信!
答曰:
聲聞、辟支佛智慧尚不能知,何況凡夫!是事諸佛及大菩薩所知。如《法華經》說:「譬喻三千大千世界地及諸山,末以為塵;東方過千世界下一塵,如是過千世界復下一塵;如是盡三千世界諸塵。佛告比丘:『是[7]微塵數世界,算數籌量可得知不?』諸比丘言:『不可得知!』佛言:『所可著微塵、不著微塵諸國,盡皆末以為塵,大通慧佛出世已來劫數如是。』」如是無量恒[8]河沙等世界微塵,佛、大菩薩皆悉能知,何況一恒河沙等世界!
復次,「無量」者,隨人心說。如大海水名為無量,而深八萬由旬,[9]如大身羅睺阿脩羅王,量其多[10]少,不以為難。
問曰:
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是智慧?
答曰:
有人行般若波羅蜜,滅諸煩惱及邪見戲論,入菩薩甚深禪定,念智清淨增廣故,則能分別一切諸色微塵,知其量數。
復次,諸佛及大菩薩,得無礙解脫故,過於是事,尚不以為難,何況於此!
復次,有人[11]為地為堅牢,心無形質,皆是虛妄。以是故,佛說:心力為大。行般若波羅蜜故,散此大地以為微塵。以地有色、香、味、觸重故,自無所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火少香、味故勢勝於[12]水;風少色、香、味故,動作勝火;心無四事故,所為力大。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繫縛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雖無煩惱;以心取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無漏心,雖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無漏道時,六情隨俗分別,取諸法相故,不盡心力。諸佛及大菩薩,智慧無量無邊,常處禪定,於世間涅槃無所分別。
諸法實相,其實不異,但智有優劣;行般若波羅蜜者,畢竟清淨,無所罣礙,一念中能數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何況十方各一恒河沙世界!
復次,若離般若波羅蜜,雖得神通,則不能如上所知。以是故說:「欲得是大神力,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有人言:「一切諸物中,水為最大。所以者何?大地上下四邊,無不有水。若護世天主不節量天龍雨,又無消水珠者,則天地[13]漂沒。又以水因緣故,世間眾生數、非眾生數皆得生長,以是可知水為最大。」是故佛說:「菩薩欲知水渧多少,渧渧分散令無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有人言:「火為最大。所以者何?除香、味故。又以水出處甚多,而火能滅之。大火之力,能燒萬物,能照諸闇;以是故知火為最大。」是故佛說:「菩薩欲吹滅大火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曰:
火因於風,乃得然熾,云何相滅?
答曰:
雖復相因,過則相滅。
問曰:
若爾者,火多無量,口風甚少,何能滅之?
答曰: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因禪定得神通,能變身令大,口風亦大,故能滅之。又以神力,小風能滅;譬如小金剛,能摧破大山。以是故,諸天世人見此神力,皆悉[1]宗伏。
復次,菩薩以火為害處廣,憐愍眾生故,以神力滅之。又以三千世界成立甚難,菩薩福德智慧故,力能制之。
復有人言:「於四大中風力最大,無色、香、味故,動相最大。所以者何?如虛空無邊,風亦無邊;一切生[2]育成敗,皆由於風;大風之勢,摧[3]碎三千大千世界諸山。」以是故,佛說:「能以一指障其風力,當學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實相,無量無邊,能令指力如是。
【經】
「菩薩摩訶薩欲一結加趺坐[4]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虛空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菩薩以何因緣故,如是結加趺坐?
答曰:
以梵天王主三千世界,生邪見心,自以為大;見菩薩結加趺坐遍滿虛空,則憍慢心息。
又於神通力中巧方便故,一能為多,多能為一;小能作大,大能作小。亦為欲現希有難事故,坐遍虛空。亦為遮諸鬼神龍王惱亂眾生故,坐滿虛空,令眾生安隱。如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欲破舍婆提城,雨諸兵[5]杖、毒蛇之屬;是時目連端坐,遍滿虛空,變諸害物皆成華香、瓔珞。以是故說:「菩薩摩訶薩欲一結加趺坐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
「[6]復次,菩薩摩訶薩欲以一毛舉三千大千世界中諸須彌山王,擲過他方無量阿僧祇諸佛世界,不擾眾生[7]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菩薩何以故舉須彌山及諸山,[8]過着他方無量世界?
答曰:
不必有舉者,此明菩薩力能舉之耳。
復次,諸菩薩為佛當說法故,先莊嚴三千大千世界,除諸山令地平整。如《法華經》中說:「佛欲集諸化佛故,先平治地。」
亦欲現希有事,令眾生見故。所以者何?一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若舉此一山,已為希有,何況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山!若以一毛舉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山尚難,何況以一毛頭擲百億須彌山過無量阿僧祇世界!眾生見菩薩希有事,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言:「是菩薩未成佛道,神力乃爾,何況成佛!」以是故如是說。
【經】
「欲以一食供養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以一衣、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供養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菩薩若以一食供養一佛及僧,尚是難事,何況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
答曰:
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也。若菩薩以一食大心,悉供養十方諸佛及僧,亦不以遠近為礙;是故諸佛皆見皆受。
問曰:
諸佛有一切智故,皆見皆受;僧無一切智,云何得見、云何得受?
答曰:
僧雖不見不知,而其供養,施者得福。譬如有人遣使供養彼人,彼人雖不得,而此人已獲施福。如慈三昧,於眾生雖無所施,而行者功德無量。
復次,諸菩薩無量無盡功德成就,以一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譬如涌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尸利以一鉢歡喜丸供養八萬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
復次,菩薩於此以一鉢食供養十方諸佛,而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萬倍出。
復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無量禪定門及得無量智慧方便門,以是故無所不能。以般若波羅蜜無礙故,是菩薩心所作亦無礙。是菩薩能供養十方千[9]萬恒河沙等諸佛及僧,何況各如一恒河沙!
衣服、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亦如是。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十方各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眾生,悉具於戒、三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令得無餘涅槃,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五眾義,如先說。
須陀洹果有二種:
一者、佛說三結斷,得無為果;又如《阿毘曇》說:「八十八結斷,得無為須陀洹果。」
二者、信行、法行人,住道比智中,得須陀洹果證者是。
復次,「須陀[10]洹」名流,即是八聖道分;「般那」名入。入是八聖道分流入涅槃,是名初觀諸法實相,得入無量法性分,墮聖人數中。
「息忌」名一,「伽彌」名來。是人從此死,生天上,天上一來,得盡眾苦。
「阿那」名不,「伽彌」名來,是名不來相。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界、無色界中,於彼漏盡,不復來生。
問曰:
今世滅阿那伽彌、中[1]陰滅阿那伽彌,此亦不生色、無色界,何以名為阿那伽彌?
答曰:
阿那伽彌,多生色、無色界中,現在滅者少,以少從多故。中間滅者,亦欲生色界,見後身可患,即取涅槃,以是故因多[2]得名。
阿羅漢,盡一切煩惱故,應受一切天龍、鬼神供養。
是阿羅漢有九種:退法、不退法、死法、護法、住法、勝進[3]法、不壞法、慧解脫、共解脫。九種義,如先說。
及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滅盡定、無諍三昧、願智等,阿羅漢諸妙功德,及得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名阿羅漢捨此五眾,更不復相續受[4]後五眾,身心[5]苦皆悉永滅。
後三道果,如初道說。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應作[6]如是分別:如是布施,得大果報;如是布施,[7]得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如是布施,得生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8]樂天、[9]他化自在天;因是布施,得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因是布施,能生八聖道分;因是布施,能得須陀洹道乃至佛道,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菩薩摩訶薩知諸法實相無取無捨,無所破壞,行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以大悲心還修福行;福行初門,先行布施。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明利,能分別施福;施物雖同,福德多少隨心優劣。如舍利弗以一鉢飯上佛,佛即迴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於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為第一,不如佛施狗惡田得福極多。以是故知,大福從心[10]生,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
問曰:
如汝說福田妙故得福多,而舍利弗施佛不得大福?
答曰:
良田雖復得福多,而不如心。所以者何?心為內主,田是外事故。
或時布施之福在於福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施於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德力得阿羅漢。又如阿[11]輸迦王小兒時,以土施佛;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施物[12]至賤,小兒心[13]簿,但以[14]福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
若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三事皆妙;如《般若波羅蜜》初品中說:「佛以好華散十方佛。」
復次,又如以般若波羅蜜心布施,無所著故,得大果報。
復次,為涅槃故施,亦得大報;以大悲心為度一切眾生故布施,亦得大報。
復次,大果報者,如是中說:生剎利家乃至得佛者是。
問曰:
云何布施得生剎利家乃至得佛?
答曰:
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得人天中富貴。如有人至心布施、持戒故,生剎利家;剎利者,王及大臣。若著於智慧經書而不惱眾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羅門家。若布施、持戒減少,而樂著世樂,生居士大家;居士者,小人而巨富。
若布施、持戒,清淨小勝,厭患家業,好樂聽法,供養善人,生四天王處。所以者何?在彼有所須欲,心生皆得;常見此間賢聖善人,心生供養,以近修福處故。
若布施、持戒清淨,供養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勝,生三十三天。
若布施、持戒清淨,而好學問,[15]其心柔和,生夜摩天。
若布施、持戒清淨,令二事轉勝,好樂多聞,分別好醜,愛樂涅槃,心著功德,生兜率天。
若布施、深心[16]持戒、多聞、好樂學問,自力生活,生化樂天。
若布施時,清淨持戒轉深,好樂多聞,自貴情多,不能自苦,從他求樂,生他化自在天。他所思惟,懃心方便,化作女色五欲,奪而自在。譬如庶民,苦身自業,強力奪之。
復次,布施時,以願因緣故生天上。如經說:「有人少行布施、持戒,不知禪定,是人聞有四天王天,心常志願。佛言:『是人命終生四天上,必有是處;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復次,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時,其心得樂,若施多,樂亦多;如是思惟,捨五欲,除五蓋,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17]天[18]如是。四禪、四無色定義,如上說。
復次,有人布施佛及佛弟子,從其聞說道法;是人因此布施故,心得柔軟,智慧明利,即生八聖道分,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因是布施聞其說法,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次,未離欲布施,生人中富貴,及六欲天中;若離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廣果天;若離色心布施,生無色天中;離三界布施為涅槃故,得聲聞道;布施時惡厭憒閙,好樂閑靜,喜深智慧,得辟支佛;布施時起大悲心,欲度一切,[1]為第一甚深畢竟清淨智慧,得成佛道。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布施時,以慧方便力故,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佛告舍利弗:「施人、受人、財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羅蜜;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羅波羅蜜;心不動故,具足羼提波羅蜜;身心精進不懈[2]息故,具足毘梨耶波羅蜜;不亂不味故,具足禪波羅蜜;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
【論】
「具足」義,先已廣說。
「慧方便」,今此中說,所謂三事不可得者[3]是。
問曰:
慧方便者,能成就其事,無所破壞,更無所作;今破此三事,應墮斷滅,云何言「慧方便」?
答曰:
有二種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墮於斷滅;若不得不可得者,是為慧方便,不墮斷滅。若無慧方便布施者,取三事相;若以三事空,則取無相。有慧方便者,從本以來不見三事相,以是故,慧方便者,不墮有無中。
復次,布施時壞諸煩惱,是名慧方便。
復次,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布施,是名慧方便。
復次,過去、未來無量世所修福德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名慧方便。
復次,於一切十方三世諸佛及弟子所有功德,憶念隨喜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慧方便。
如是等種種力,是為慧方便義。
乃至般若波羅蜜慧方便亦如是。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功德[4]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過去佛功德已滅,未來佛功德未有,現在佛功德不可得;又三世中[5]佛功德皆不可得,云何言「欲得三世佛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
不言「欲得三世佛功德」;自欲得如三世佛功德,無所減少耳!所以者何?一切佛功德皆等,無多無少。
問曰:
若爾者,何以言「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光明千萬億由旬,無量劫度眾生」?
答曰:
諸佛世界種種,有淨、不淨、有雜。
如《三十三天品經》說:「佛在三十三天安居。自恣時至,四眾久不見佛,愁思不樂。遣目連白佛言:『世尊!云何捨此眾生住彼天上?』
「時佛告目連:『汝觀三千世界!』
「目連以佛力故觀,或見諸佛為大眾說法,或見坐禪,或見乞食,如是種種施作佛事。目連即時五體投地,是時須彌山王[6]跛𨁟大動,諸天皆大驚怖。目連涕泣,稽首白佛:『佛有大悲,不捨一切,作如是種種,化度眾生!』
「佛告目連:『汝所見甚少!過汝所見,東方有國純以黃金為地,彼佛弟子,皆是阿羅漢,六通無礙。復過是,東方有國純以白銀為地,彼佛弟子皆學辟支佛道。復過是,東方有國純以七寶為地,其地常有無量光明;彼佛所化弟子純諸菩薩,皆得陀羅尼、諸三昧門,住阿毘跋致地。目連!當知彼諸佛者,皆是我身。如是等東方恒河沙等無量世界,有莊嚴者、不莊嚴者,皆是我身而作佛事。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以是故,當知釋迦文佛,更有清淨世界如阿彌陀國;阿彌陀佛,亦有嚴淨、不嚴淨世界,如釋迦文佛國。
諸佛大悲,徹於骨髓,不以世界好醜,隨應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愛子,子雖沒在廁溷,懃求拯拔,不以為惡。
大智度論卷第[7]三十二
校注
[0296018] 義【大】,〔-〕【宮】【石】 [0296019] 第四十九【大】,第四十【宋】【宮】,第三十四下訖得三世佛功德【石】,〔-〕【元】【明】 [0296020] 卷【大】,卷第【宋】【元】【明】【宮】 [0296021] 【經】【大】*,〔-〕【宋】【宮】* [0296022] 【論】【大】*,〔-〕【宋】【宮】* [0296023] 旦【大】,但【宋】【元】【明】【宮】【石】 [0296024] 是【大】,〔-〕【宋】【元】【明】【宮】 [0296025] 無【大】,〔-〕【宋】【宮】 [0297001] 惱【大】*,惚【石】* [0297002] 色【大】,〔-〕【宋】【元】【明】【宮】,非【石】 [0297003] 是【大】,〔-〕【石】 [0297004] 緣緣【大】,〔-〕【宋】【元】【明】【宮】 [0297005] 緣【大】,〔-〕【宋】【元】【明】【宮】【石】 [0297006] 義【大】,〔-〕【宋】【宮】 [0297007] 汝【大】,〔-〕【宋】【元】【明】【宮】 [0297008] 中【大】,〔-〕【宋】【元】【明】【宮】 [0297009] (復次…切)十四字【大】,欲知【宋】【元】【明】【宮】【石】 [0297010] 蠟【大】,臈【宋】【宮】,䗶【石】 [0297011] 故【大】,〔-〕【宋】【元】【明】【宮】 [0297012] 慧【大】,〔-〕【宋】【元】【明】【宮】 [0297013] 際【大】,〔-〕【宮】 [0297014] 如【大】,又如【宋】【元】【明】【宮】 [0297015] 淨【大】,我淨【宋】 [0297016] 法【大】,〔-〕【宮】 [0297017] 如是【大】,〔-〕【宮】 [0298001] 含【大】*,鋡【石】* [0298002] 緣【大】,緣起【宋】【元】【明】【宮】 [0298003] 緣【大】,起【石】 [0298004] 實際【大】,〔-〕【宋】【宮】【石】 [0298005] 法【大】,〔-〕【宋】【元】【明】【宮】【石】 [0298006] 為【大】,〔-〕【宋】【元】【明】【宮】 [0298007] 鼓【大】,錮【元】【明】 [0298008] 末【大】,未【宋】【元】【明】【宮】 [0298009] 慞【大】,障【宋】【宮】 [0298010] 嗚【大】,鳴【宋】【元】【明】【宮】 [0298011] 澡【大】,滲【石】 [0299001] 懸【大】,玄【宋】【元】【明】【宮】【石】 [0299002] 末【大】,未【明】 [0299003] 中皆有涅槃【大】,亦名為法【宋】【元】【明】【宮】【石】 [0299004] 欲【大】,〔-〕【宋】【元】【明】【宮】 [0299005] 者【大】*,〔-〕【宋】【元】【明】【宮】* [0299006] 一一【大】,〔-〕【宮】 [0299007] 微【大】,〔-〕【宋】【元】【明】【宮】 [0299008] 河【大】*,〔-〕【宋】【元】【明】【宮】* [0299009] 如【大】,〔-〕【宋】【元】【明】【宮】 [0299010] 少【大】,少尚【宋】【元】【明】【宮】 [0299011] 為地為堅牢【大】,謂地為牢堅【宋】【元】【明】【宮】,謂地所為窂堅【石】 [0299012] 水【大】,火【明】 [0299013] 漂【大】,㵱【石】 [0300001] 宗【大】,崇【宋】【元】【明】【宮】 [0300002] 育【大】,有【宋】【宮】【石】 [0300003] 碎【大】,破【宋】【元】【明】【宮】 [0300004] 遍【大】,悉【宋】【元】【明】【宮】 [0300005] 杖【大】,仗【宋】【元】【明】【宮】 [0300006] 復次【大】,〔-〕【宋】【元】【明】【宮】 [0300007] 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大】,〔-〕【宋】【元】【明】【宮】 [0300008] 過着【大】,擲過【元】【明】 [0300009] 萬【大】,萬億【宋】【元】【明】【宮】 [0300010] 洹【大】,〔-〕【宋】【元】【明】【宮】【石】 [0301001] 陰【大】,〔-〕【宋】【宮】【石】 [0301002] 得【大】,為【宮】 [0301003] 法【大】,〔-〕【宋】【元】【明】【宮】 [0301004] 後【大】,有【宋】【宮】【石】 [0301005] 苦【大】,若【明】 [0301006] 如【大】,〔-〕【宋】【元】【明】【宮】 [0301007] 得【大】*,〔-〕【宋】【元】【明】【宮】* [0301008] 樂【大】,自樂【元】【明】 [0301009] 他【大】,〔-〕【宮】 [0301010] 生【大】,〔-〕【宋】【元】【明】【宮】 [0301011] 輸【大】,輪【明】 [0301012] 至【大】,〔-〕【石】 [0301013] 簿【大】,淨【宋】【元】【明】【宮】 [0301014] 福【大】,施【元】【明】 [0301015] 其心【大】,心意【宋】【元】【明】【宮】 [0301016] 持【大】,淨【石】 [0301017] 天【大】,亦【石】 [0301018] 如【大】,亦如【宋】【元】【明】【宮】 [0302001] 為【大】,〔-〕【宋】【元】【明】【宮】 [0302002] 息【大】,怠【元】【明】 [0302003] 是【大】,更【宋】【元】【明】 [0302004] 者【大】,〔-〕【元】【明】 [0302005] 佛【大】,他【宋】【宮】 [0302006] 跛𨁟【大】,𡽠峨【元】,岠峨【明】,𡶅峨【北藏-CB】 [0302007] 三十二【大】,三十四【石】【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