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智度論釋道樹品第七十一(卷八十五)
[17]【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不得眾生,而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甚難!世尊!譬如人欲於虛空中種樹,是為甚難!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亦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菩薩摩訶薩所為甚難,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著吾我顛倒眾生。須菩提!譬如人種樹,不識樹根、莖、枝、葉、華、果,而愛護溉灌,漸漸長大,華、葉、果實成就,皆得用之。如是,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漸漸行六波羅蜜,得一切種智,成佛樹,以葉、華、果實益眾生。須菩提!何等為葉益眾生?因菩薩摩訶薩得離三惡道,是為葉益眾生。何等為[18]華益眾生?因菩薩得生剎利大[19]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20]天處,是為華益眾生。何等為果益眾生?是菩薩得一切種智,令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21]是眾生漸漸以三乘法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是為果益眾生。是菩薩摩訶薩不得眾生實法,而度眾生[1]令離我顛倒著,作是念:『一切諸法中無眾生,我所為眾生求一切種智,是眾生實不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知是菩薩為如佛。何以故?是菩薩因緣故,斷一切地獄種、一切畜生種、一切餓鬼種,斷一切諸難,斷一切貧窮下賤道,斷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如佛。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不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間則無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間亦無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三惡趣及三界亦無斷時。須菩提!汝所說:『是菩薩摩訶薩當知[2]如佛。』如是!如是!須菩提!當知是菩薩實如佛。何以故?以如故說如來,以如故說辟支佛、阿羅漢、一切賢聖;以如故說為色乃至識,以如故說一切法乃至有為性、無為性。是[3]諸如,如實無異,以是故說名為如。諸菩薩摩訶薩學是如得一切種智,得名如來。以是因緣故說菩薩摩訶薩當知如佛,以如相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學如般若波羅蜜!
「菩薩學如般若波羅蜜,則能學一切法如;學一切法如,則得具足一切法如;具足一切法如已,[4]住一切法如得自在;住一切法如得自在已,善[5]知一切眾生根;善知一切眾生根已,[6]知一切眾生根具足;[7]知一切眾生根具足已,亦知一切眾生業因緣;知一切眾生業因緣已,得願智具足;[8]得願智具足已,淨三世慧;淨三世慧已,饒益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已,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安立眾生於三乘,令入無餘涅槃。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9]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10]應當[11]作禮。」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12]是菩薩摩訶薩能如說行[13]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為作禮。」
「世尊!是初發意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幾所福德?」
佛告須菩提:「若[14]千國土中眾生皆發聲聞、辟支佛意,於汝意云何?其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無量!」
佛告須菩提:「其福不[15]如初發意菩薩摩訶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發聲聞、辟支佛意者皆因菩薩出故,菩薩終不因聲聞、辟支佛出。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亦如是。置是三千大千世界中住聲聞、辟支佛地者。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皆住乾慧地,其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無量!」
佛言:「不如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置是住乾慧地眾生。若三千大千世界[16]中眾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初發意菩薩,不如入法位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入法位菩薩,不如向佛道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向佛道菩薩,不如佛功德,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初發心菩薩摩訶薩當念何等法?」
佛言:「應念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告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17]無想、無念、無生、無示。如須菩提所問:『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法緣,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須菩提!是名一切種智緣、增上、行、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18]但一切種智無法,色、受、想、行、識亦無法?內外法亦無法?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初神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神通,有為相、無為相亦無法?」
佛告須菩提:「色亦無法,乃至有為相、無為相亦無法。」
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一切種智無法,色無法乃至有為[19]相、無為相亦無法?」
佛言:「一切種智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是名無法。色乃至有[20]為、無為相亦如是。」
「世尊!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
佛言:「諸法和合因緣[21]故生法中無自性,若無自性是名無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當知一切法無性。何以故?一切法[22]自性空故,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無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性,初發意菩薩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波羅蜜,淨佛[1]世界、成就眾生?能行尸[2]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初禪乃至第四禪,行慈心乃至捨心,行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3]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能行一切種智,淨佛世界、成就眾生?」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學諸法無性,亦能淨佛世界、成就眾生,知世界、眾生亦無性,即是方便力。須菩提![4]是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修學佛道,行尸羅波羅蜜修學佛道,[5]行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行一切種智修學佛道,亦知佛道無性。是菩薩摩訶[6]薩行六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未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是為修學佛道,能具[7]足佛道因緣;[8]具足佛道因緣已,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爾時,一切煩惱習永盡,以不生故。是時,以佛眼觀三千大千世界,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行無性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力。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須菩提![9]是菩薩摩訶薩若布施時,布施無法尚不[10]可得,何況有法!受者及菩薩心,無法尚不知,何況有法!乃至一切種智,得者、得法、得處,無法尚不知,何[11]況有法!何以故?一切法本性爾。非佛作,非聲聞、辟支[12]佛作,亦非餘人作,一切法無作者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諸法性離耶?」
佛言:「如是!如是!諸法、諸法性離。」
「世尊!若諸法、諸法性離,云何離法能知離法若有、若無?何以故?無法不能知無法,有法不能知有法;無法不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無法。世尊!如是一切法無所有相,云何菩薩摩訶薩作是分別是法若有、若無?」
佛言:「菩薩摩訶薩以世諦故示眾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義。」
「世尊!世諦、第一義諦有異耶?」
「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13]以眾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訶薩以世諦示若有、若無。復次,須菩提!眾生於五受眾中有著相故,不知無所有;為是眾生故,示若有、若無,令知清淨無所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
[14]【論】
釋曰:
須菩提從佛聞無所得即是得,歎未曾有,白佛言:「世尊!是般若甚深!」如經中廣說。
以樹為譬喻,葉、華、果實,從薄轉厚。如樹葉蔭,熱時涼樂;眾生因菩薩道樹蔭,得離三惡道熱苦。何以[15]故?遮惡故。如華,色好[16]香淨柔軟;眾生因菩薩以布施、持戒教化故,受人天中福樂。如樹果,色香味力;眾生因菩薩故得須陀洹等諸聖道果。
須菩提聞是歡喜言:「是菩薩如佛無異。」此中自說因緣:「因菩薩故斷地獄等惡道。」
佛可其意,更說因緣:「須菩提![17]若菩薩不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三界無斷時。」
復次,得諸法如故,說名如來,乃至名須陀洹;以如故,說色乃至無為性;是諸法如皆一無異。菩薩學是如,必當得薩婆若,是故言如佛無異。不以我心貪貴菩薩故說言如佛,以得如故言如佛。是如在佛,亦在菩薩,以一相故,是名菩薩為如佛。離如,更無有法不入如者。
問曰:
若以同如故名菩薩如佛,乃至畜生中亦有是如,何以不名如佛?
答曰:
畜生雖亦有如,因緣未發故,不能利益眾生、不能行如至薩婆若故。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學是如般若波羅蜜,菩薩學是如般若[18]波羅蜜故,則能具足一切法如。具足名得諸法實相,能以種種門令眾生得解。以得具足故,於一切法如得自在;得是諸法如自在已,能善知眾生根;[19]能善知眾生根故,能知眾生諸根具足。諸根者,信等五善根,三乘人各各有。能分別是人有、是人無,是人得力、是人不得力。具足者,信等善根具足,如是人能出世間。信根得力,則決定能受持不疑;精進力故,雖未見法,一心求道,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力故,常憶師教,善法來聽入,惡法來不聽入,如守門人;定力故,攝心一處不動,以助智慧;智慧力故,能如實觀諸法相。
得根有二種:一者、在大心人身中,則成菩薩根;二者、在小心人身中,則成小乘根。得是具足根,則可度。
或有菩薩見人雖得信等五根而不可度,由先世惡業罪重故,是故言「知一切眾生業因緣」。
欲知無數劫業因[20]緣,要得宿命通;既知已,為眾生說過去罪業因緣。眾生以是過去罪故不畏,是故求願智,欲知三世事;既知已,為眾生說未來世罪業因緣,當墮地獄。眾生聞已,則懷恐怖;恐怖已,心伏易度。眾生若欲知未來世福報因緣,為說已,則歡喜可度。是故說知業因緣已,願智具足。
願智具足故,得三世慧淨,通達無礙:知過去善惡業,又知未來善惡果報,知現在眾生諸根利[1]鈍,然後說法教化,多所利益不虛。大利益眾生故,能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轉法輪;轉法輪已,以三乘安立眾生,入無餘涅槃。
如是利益,皆從學如中來,是故佛說:「菩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須菩提聞是菩薩功德甚多,白佛言:「世尊!菩薩能如說行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應當作禮。」如經中廣說,分別初發意菩薩功德。
爾時,須菩提知是甚深般若無憶想,非初學所得,是故問佛:「初發[2]心菩薩,[3]應念何等法?」
佛答:「應念一切種智。」一切種智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薩婆若、佛法、佛道,皆是一切種智異名。
問曰:
佛何以答言「念一切種智」?
答曰:
初發意菩薩未得深智慧,既捨世間五欲樂[4]故,佛教繫心念薩婆若;應作是念:「雖捨小雜樂,當得清淨大樂;捨顛倒虛誑樂,得實樂;捨繫縛樂,得解脫樂;捨獨善樂,得共一切眾生善樂。」得如是等利益故,佛教初發意者常念薩婆若。
須菩提問:「世尊!是一切種智,為是有法?為是無法?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答:「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無所有名非法,無生無滅。諸法如實緣亦無所有,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
問曰:
皆是畢竟空,念何以獨言增上?
答曰:
諸法各各有力,佛[5]智慧是畢竟空;如、法性、實際,無相,所謂寂滅相。佛得一切種智,不復思惟,無復難易遠近,所念皆得,故言念為增上。
須菩提問:「世尊!但一切種智無法,色等法亦無法?」
佛答:「色等一切法亦是無法。」自說因緣:「若法從因[6]緣和合生,即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即是空無法。以是因緣故,當知一切法無所有性。」
須菩提問:「初發心菩薩以何方便行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淨佛世界、教化眾生?」
佛答:無所有法性中學,入觀亦能集諸功德、教化眾生、淨佛世界,即是方便力。所謂有、無二法,能一時行故,所謂畢竟空,集諸福德。是人行六波羅蜜時,亦修治佛道——如佛心,以畢竟空、無所有法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菩薩行是道,能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行菩薩道時,具足是法。坐道場,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如人夜失[7]貫珠,電光暫現,即時還得故。煩惱及習永盡,更不復生。
得佛已,以佛眼觀一切十方世界中,一切物尚不見無[8]法,何況有法!畢竟空法能破顛倒,令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況凡夫顛倒有法!
是故,須菩提!當知一切法無所有相,是名「菩薩方便」。空尚不[9]可得,何況有!須菩提!菩薩應行無所有般若波羅蜜。
是菩薩行是無所有般若波羅蜜,若布施時,即知布施物空、無所有,受者[10]及菩薩心亦無所有;乃至一切種智,得者、得法、得處,無法尚不知,何況有法!得者,菩薩;得法,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得法是菩薩道。皆知是法無所有。何以故?一切法本性爾,不以智慧故異。非凡夫作,亦非諸聖人作,一切法無作,無作者故。
須菩提意:「若諸法都是無所有相,誰知是無所有?」是故問佛:「世尊!諸法、諸法性離,云何離法能知離法若有、若無?何以故?無法不能知無法,有法不能知有法;無法不[11]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無法!世尊!如是一切法無所有相,云何菩薩作是分別是法若有、若無?」
佛答:「菩薩世俗故為眾生說若有、若無,非第一義。」若有是實[12]有,無亦應有實。若有不實,無云何應實?
須菩提問:「世俗、第一義有異耶?」若異,破壞法性故,是故[13]佛言:「不異。世俗如即是第一義如。」
眾生不知是如故,以世俗為說若有、若無。
復次,眾生[14]於五受[15]陰中有所著,為是眾生離所有、得無所有故,菩薩說「無所有」;世[A1]俗法故分別諸法,欲令眾生知是無所有。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學無所有般若波羅[16]蜜。
[17]大智度論釋菩薩行品第七十二
[18]【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菩薩行,何等是菩薩行?」
佛言:「菩薩行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薩行。」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9]行?」
佛言:「若菩薩摩訶薩,行色空,行受、想、行、識空;行眼空乃至意,行色空乃至法;行眼界空乃至意識界;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內空、行外空、行內外空、行空空、行[1]大空、行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2]空、諸法空、[3]性空、自相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行初禪、第[4]二、第[5]三、第四禪,行慈、悲、喜、捨,行無量虛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行四念處、行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行空三昧、行無[6]相、無作三昧;行八背捨、九次第定;行佛十力、行四無所畏、行四無礙智、行十八不共法、行大慈大悲;行淨佛國土、行成就眾生;行諸辯才、[7]行文字入無文字、行諸陀羅尼門;行有為性、行無為性,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作二。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8]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9]世尊說言佛,何義故名佛?」
佛告須菩提:「知諸法實義故名為佛。復次,得諸法實相故名為佛。復次,通達實義故名為佛。復次,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
須菩提言:「何義故名菩提?」
「須菩提!空義是菩提義,[10]如義、法性義、實際義是菩提義。復次,須菩提!名相言說是菩提[11]義。須菩提!菩提實義不可壞、不可分別是菩提義。復次,須菩提!諸法實相不誑不異是菩提義。以是故名菩提。復次,須菩提!是菩[12]提,諸佛所有故名菩提。復次,須菩提!諸佛正遍知故名[13]為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14]是菩提行六波羅蜜乃至行一切種智,於諸法何得何失、何增何減、何生何滅、何垢何淨?」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15]薩行六波羅蜜乃至行一切種智,於諸法無得無失、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得失、增減、生滅、[16]淨垢故出。」
須菩提[17]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為得失乃至不為淨垢故出,菩薩摩訶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能取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云何行內[18]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云何行禪、無量心、無色定?云何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云何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云何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行菩薩十地?云何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中?」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以二法[19]故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以二法乃至行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不以二法故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以二法故乃至行一切種智,菩薩從初發意乃至[20]後意云何善根增益?」
佛告須菩提:「若行二法者,善根不得增益。何以故?一切凡[21]夫皆依二法,不得增益善根。菩薩摩訶薩行不二法,從初發意乃至後意,於其中間增益善根。以是故,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無能伏,無能壞其善根、[22]令墮聲聞、辟支佛地;及諸眾惡不善法不能制菩薩令不能行檀波羅蜜增益善根,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
「世尊!菩薩摩訶薩為善根故行般若波羅蜜不?」
佛言:「不也!須菩提!菩薩[23]摩訶薩亦不為善根故行般若波羅蜜,亦[24]不為非善根故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法,未供養諸佛、未具足善根、未得真知識,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識能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供養諸佛。諸佛所說十二部經——修妬路乃至憂波提舍,是菩薩聞、持、誦利、心觀、了達;了達故,得陀羅尼;得陀羅尼故,能起無礙智;起無礙智故,所生處,乃至薩婆若,終不忘失[25]是法。亦於諸佛所種善根,為是善根所護,終不墮惡道諸難。以是善根因緣故,得深[26]心清[27]淨;得深心清淨故,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以善根所護故,常不離真知識,所謂諸佛、諸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能讚歎佛法眾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供養諸佛、種善根、親近善知識。」
[28]【論】
釋曰:
上品中須菩提問佛:「經常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佛種種因緣答。因此事故,此品中復問世尊:「經常說菩薩行,何等是菩薩行?」是故須菩提問菩薩行。
問曰:
若般若波羅蜜中攝一切法,又般若即是菩薩行,何以故更問?
答曰:
一切菩薩道名菩薩行,悉遍知諸法實相智慧名般若波羅蜜,是為異。若般若經、菩薩行等共相攝,無異。
復次,有人言:菩薩行者,菩薩身、口、意業諸有所作,皆名菩薩行。以是事故,須菩提但欲分別「菩薩正行」故問。
是故佛答:「菩薩行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善行,是名菩薩正行。」菩薩不善、無記及著心行善法,非菩薩行;但以悲心故及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薩行。
何等是清淨行?所謂色空行,受、想、行、識空行,乃至有為性、無為性空行。於是諸法不分別是空、是實,乃至是有為、是無為,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滅戲論不二相,是名菩薩行。無能壞者,亦無過失。
須菩提聞是菩薩行已,歡喜問:「菩薩行果報得作佛;經常言佛,何等是佛義?」
佛答:「知諸法實義故名為佛。」
問曰:
若爾者,阿羅漢、辟支佛及大菩薩,是人亦知諸法實義,何故不名為佛?
答曰:
上已說「然[1]燈喻」。於凡夫為實,於佛不為實。以煩惱習所覆故,不名為實。不能得一切種智、斷一切法中疑悔故,不名正智實義。如上分別。
問曰:
知諸法實義、得諸法實相、通達實義、一切法如實知,是四有何異?
答曰:
有人言:[4]有差別。義名諸法實相,不生不滅,法相常住,如涅槃。知是義故,名為佛。是義中常覺悟,無錯謬;於是義,以種種名相法令眾生解第一實義。是故四無礙中,別說義無礙、法無礙。
有人雖得諸法實義,不能通達,有二因緣故:一者、煩惱未盡,二者、未得一切智故。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未斷煩惱故,不能通達;阿羅漢、辟支佛、大菩薩煩惱雖盡,未得一切種智故,不能通達。是故說「通達實義故名為佛」。
如[5]實知一切法者,總上三事亦義、亦法,一切法若有、若無,種種了[6]了知故,如一切種智義中說:亦知寂滅相,亦知有[7]為相。
復次,菩提名智,佛名智者。得是智故,名為智者。
須菩提問:「世尊!何等是菩提?」
佛答:「空、如、法性、實際,名為菩提。」空三昧相應實相智慧緣如、法性、實際,菩提名實智慧。三學道未斷煩惱,雖有智慧,不名為菩提。三無學人,無明永盡無餘故,智慧[8]名菩提。二無學人不得一切智正遍知諸法[9]故,不得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名相語言文字故名菩提。
菩提實義,不可分別破壞。
復次,菩提是如、不異,常不虛誑。何以故?一切眾生智慧轉轉有勝,至佛更無勝者;諸法亦轉[10]轉有勝,先者虛妄,後者真實,至菩提更無實者。是故菩提名為實。
復次,如得菩提故名為佛,今以佛得故名菩提。
復次,有人言:盡智知生永盡,是名菩提。
有人言:盡智、無生智,名菩提。
有人言:無礙解脫名菩提。何以故?得是解脫,於一切法皆通達。
有人言:四無礙智是菩提。何以故?佛知諸法實相,是「義無礙」;知諸法名相分別,是名「法無礙」;分別種種語言,使眾生得解,是名「辭無礙」;有所說法教化無窮無盡,是名「樂說無礙」。以四無礙具足利益眾生故名菩提。
有人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如是無量佛法,盡名菩提。何以故?以智慧大故,諸法皆名菩提。
有人言:真菩提名佛無漏十智,是十智相應受、想、行、識,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皆名菩提。共緣、共生、共相佐助故,皆名菩提。
復有人言:菩提義無量無邊,唯佛能遍知,餘人知其少分;譬如轉輪聖王寶藏中諸寶,無能分別知其價者,聖王出寶賜人,正可知其所得者。
此中,須菩提問佛菩提相已,更問世尊:「若菩提畢竟空不壞相,菩薩行六波羅蜜諸法,增益何等善根?」
佛答:「若菩薩行是菩提實相,於一切法無所增益,何況善根!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為得失乃至垢淨故出,畢竟清淨故。」
佛可其意。
復更問:「若無增減,云何菩薩行般若取檀波羅蜜等諸菩薩行?」
佛答:「菩薩雖行是法,不以二法故行。」畢竟空和合共行,是故不應難。
復問:「世尊![11]若菩薩不行二法,云何從初發意乃至後心增長善根?」
佛答:「若人行二法,即是顛倒,不能增長善根。」如人夢中雖大得財,竟無所得;覺已所得多少,真名為得。
佛語須菩提:「一切凡[12]人皆著二法故,不能增益善根。菩薩行諸法實相,所謂不二法,從初發心來乃至後心,增益善根,無有錯謬。是故菩薩,一切天、人、阿修羅無能壞其善根、令墮二乘,及餘眾惡亦不能壞。」餘惡者,慳貪等煩惱,破檀波羅蜜諸善法等。
復問:「世尊!菩薩為善根故行般若耶?」
佛答:「不為善、不為不善故行般若。」
問曰:
「不為不善根故行般若」,可爾,云何「不為善根故行」?
答曰:
此中佛[13]意: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雖行諸善根,為辦事故行,不以為貴。如《栰喻經》說:「善法尚應捨,何況不善法!」善根是助佛道法。若人不為栰故[1]渡,為到彼岸故渡。
此中[2]佛說因緣:「菩薩未供養諸佛、未得真知識,不能得一切種智。」是故雖種善根,不以為貴,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故。
須菩提言:「云何菩薩雖不為善根,而能供養諸佛乃至得一切種智?」
佛答:「菩薩從初發心已來,供養諸佛。」如經中說。供養佛大故,但說佛,當知已供養辟支佛乃至住乾慧地。凡人為聞法故,從其聞說十二部經,以不能常得師故,皆當受持;以喜忘故,誦讀令利。心觀者,常繫心經卷,次第憶念。先以語言宣義,後得了達,即得陀羅尼。陀羅尼有二種:一者、聞持陀羅尼,二者、得諸法實相陀羅尼。讀、誦、修習、常念故,得聞持陀羅尼;通達義故,得實相陀羅尼。
住是二陀羅尼門中,能生無礙智;為眾生說法故,具足四無礙智。
問曰:
若菩薩有無礙智,與佛何異?
答曰:
無礙有二種:[4]一、真無礙,[5]二、名字無礙。此中除佛無礙,餘者隨菩薩所得無礙。
是菩薩讀經等因緣故,所生之處,乃至得一切種智,終不忘失。何以故?深入[6]讀誦諸法故,煩惱折薄。
為善根所護故,終不墮惡道諸難;如盲人為有目者所將護[7]故,終不墜落溝壑。
集善根福德故,得深心清淨。深心清淨者,慈愛一切眾生,雖怨賊中人亦不加惡,所謂奪命等。
復次,智慧、福德大集故,煩惱微少,不能遍覆菩薩善心。
復次,深心者,於眾生中得慈悲心、不捨心、救度心,於諸法中得無常、苦、空、無我、畢竟空心,乃至佛不生佛想、涅槃想,是名深心清淨。深心清淨故,能教化眾生。何以故?是煩惱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8]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故,得淨佛[9]世界;如《毘摩羅[10]詰.佛國品》中說:「眾生淨故,世界清淨。」
為善根所護故,終不離善知識。善知識者,諸佛、大菩薩、阿羅漢。略說善知識相,能讚歎三寶者。
如是菩薩應供養諸佛、種善根、親近善知識。何以故?如病人應求良醫藥草;佛為良醫,諸善根為藥草,瞻病人為善知識。病者具此三事故,病得[11]除差;菩薩亦如是,具此[12]二事,滅諸煩惱故,能利益眾生。[13]
[16]【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不供養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識,當得薩婆若不?」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一切種智尚難得,何況不供養諸佛、不種善根、不得真知識!」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何以故難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17]是菩薩摩訶薩遠離方便力,不從諸佛聞方便力,所種善根不具足,不常隨善知識教。」
「世尊!何等是方便力,菩薩摩訶薩行是方便力,得一切種智?」
佛言:「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應薩婆若念,布施佛、若辟支佛、若聲聞、若人、若非人,是時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何以故?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菩薩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布施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行檀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尸羅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持戒時不墮婬[18]怒癡中,亦不墮諸煩惱、纏[19]縛及諸不善破道法,若慳貪、破戒、瞋恚,懈怠、亂意、愚癡,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若聲聞心、若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20]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21]作無起[22]相。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尸羅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持戒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行尸羅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羼提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行見諦道、思惟道,亦不取[23]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雖行是助道法,[24]而過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名菩薩無生法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毘梨耶波羅蜜,入初禪乃至[25]入第四禪,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雖出入諸禪,而不受果報。何以故?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知諸禪定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精進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行毘梨耶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禪波羅蜜,應薩婆若念,[1]入八背捨、九次第定,亦不證須陀洹果,乃至不證阿羅漢果。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乃至未得一切種智,未淨佛國土,未成就眾生,於其中間應如是[2]行。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受果報。」
[3]【論】
問曰:
須菩提何以故作是麁問——「不供養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識,當得薩婆若不」?
答曰:
有人言:「若一切諸法無所有性畢竟空,畢竟空中,種善根、不種善根等無異。若爾者,可不供養諸佛,不種善根,不得真知識,得薩婆若耶?」
復有人疑言:「得薩婆若更有種種門,可不須種善根等。」是故問佛。
佛答:「[4]若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尚難得,何況[5]不!」
須菩提問:「以畢竟空中無有福[6]以非福,何[7]以但以福德故得?」
佛答:「以世諦中有福故得。」
須菩提為眾生著無所有故問,佛以不著有法答,所謂:「精進修福尚不可得,何況不修福!」如受乞食道人,至一聚落,從一家至一家,乞食不得。見一餓狗飢臥,以杖打之言:「汝畜生無智,我種種因緣,家家求食尚不[8]能得,何況汝臥而望得!」
須菩提問:「世尊!有是供養諸佛等因緣,何故不得其果報?」
佛答:「離方便故。」方便者,所謂般若波羅蜜。雖見諸佛色身,不以智慧眼見法身;雖少種善根,而不具足;雖得善知識,不親近諮受。
又佛自說因緣,所謂:「菩薩從初發意,以有、無心行檀波羅蜜。」有心者,所謂應薩婆若心布施,念諸佛種種無量功德,憐愍眾生故布施。無心者,若施佛乃至凡[9]人,不生三想,所謂施者、受者、財物。何以故?施物等一切法自相空,從本已來常不生;無定相——若一、若異,若常、若無常等,是法自相空故;不可轉,安住如中故。如是觀,即入諸法實相,所謂無作無起相。一切法無所能作,不生高心,無所悕望。
如是方便力故,能增益善根、離不善根,教化眾生、淨佛世界。
布施若多、若少,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眾生故。菩薩布施眾生有[10]量有限,作是念:「我先世不行深福德,今不能廣[11]施眾生。我今當深實多行檀波羅蜜,得是果報已,能具足利益,廣施無量眾生,若今世[12]利,若後世利,若道德利。」
無如是方便,菩薩雖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尚不得,何況不供養!
餘五波羅蜜,亦如是。[13]
校注
[0651016] (大智度…五)十六字【大】,大智度論卷八十五釋道樹品第七十一訖第七十三品【宋】【元】,大智度論卷八十五釋道樹品第七十一【明】,大智度論第八十五釋第七十一品訖第七十三品道樹品【宮】,大智度經論卷八十五釋第七十品訖第七十二品【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七十道樹品八十五【石】 [0651017] 【經】【大】,〔-〕【宋】【宮】【聖】 [0651018] 華【大】,葉【聖】 [0651019] 姓【大】*,姓若【石】* [0651020] 天【大】,〔-〕【宋】【元】【明】【宮】 [0651021] 是【大】,〔-〕【宮】 [0652001] 令【大】,〔-〕【宋】【宮】【聖】 [0652002] 如佛【大】,佛如【聖】 [0652003] 諸【大】,識【宮】 [0652004] 住【大】*,於【元】【明】【石】* [0652005] 知【大】,如【聖】【石】 [0652006] 知【大】,智【聖】 [0652007] (知一…已)九字【大】,〔-〕【宋】【元】【明】【宮】 [0652008] 得【大】,〔-〕【宋】【元】【明】【宮】【聖】 [0652009] 應【大】,魔【石】 [0652010] 應當【大】,當應【宋】【宮】【聖】 [0652011] 作【大】,為作【元】【明】【石】 [0652012] 是【大】,〔-〕【聖】【石】 [0652013] 深【大】,〔-〕【宋】【元】【明】【宮】 [0652014] 千【大】,干【宮】 [0652015] 如【大】,如是【石】 [0652016] 中【大】,〔-〕【宮】 [0652017] 無想【大】,〔-〕【宋】【元】【明】【宮】 [0652018] 但【大】,俱【聖】 [0652019] 相【大】,〔-〕【宮】【聖】 [0652020] 為【大】,為相【宋】【元】【明】 [0652021] 故【大】,〔-〕【宋】【元】【明】【宮】 [0652022] 自【大】,〔-〕【宋】【元】【明】【宮】【聖】 [0653001] 世界【大】下同,國土【石】下同 [0653002] 羅【大】,〔-〕【宋】【元】【明】【宮】 [0653003] 定【大】,空【聖】 [0653004] 是【大】,是為【石】 [0653005] 行【大】,〔-〕【宮】 [0653006] 薩【大】,薩等【聖】 [0653007] 足【大】,足是【宋】【元】【明】【宮】 [0653008] (具足…緣)六字【大】,〔-〕【宋】【元】【明】【宮】 [0653009] 是【大】,〔-〕【石】 [0653010] 可得【大】,知【宋】【元】【明】【宮】【聖】 [0653011] 況【大】,〔-〕【石】 [0653012] 佛【大】,佛所【石】 [0653013] 以【大】,〔-〕【宋】【元】【明】【宮】 [0653014] 【論】【大】,〔-〕【宋】【宮】【聖】 [0653015] 故【大】,故如【石】 [0653016] 香【大】,〔-〕【宮】 [0653017] 若【大】,〔-〕【宋】【元】【明】【宮】 [0653018] 波羅蜜【大】,〔-〕【宋】【元】【明】【宮】 [0653019] (能善…根)六字【大】,〔-〕【宋】【元】【明】【宮】 [0653020] 緣【大】,緣惡【聖】 [0654001] 鈍【大】,鈍故【石】 [0654002] 心【大】,意【聖】 [0654003] 應【大】,能【宋】【元】【明】【宮】 [0654004] 故【大】,〔-〕【宋】【元】【明】【宮】【聖】 [0654005] 智慧【大】,知【石】 [0654006] 緣【大】,〔-〕【宮】 [0654007] 貫【大】,寶【元】【明】 [0654008] 法【大】,〔-〕【宋】【元】【明】【宮】【聖】【石】 [0654009] 可【大】,〔-〕【宋】【元】【明】【宮】 [0654010] 及【大】,乃【石】 [0654011] 能【大】*,〔-〕【宋】【元】【明】【宮】【聖】* [0654012] 有【大】,〔-〕【宮】 [0654013] 佛【大】,〔-〕【宋】【元】【明】【宮】 [0654014] 於【大】,〔-〕【宋】【元】【明】【宮】 [0654015] 陰【大】,眾【石】 [0654016] 蜜【大】,蜜釋第七十品竟【石】 [0654017] (大智…二)十三字【大】,釋菩薩行品第七十二【宋】【元】【明】,大智度論釋第七十二品道行品【宮】,釋第七十一品【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七十一菩薩行品【石】 [0654018] 【經】【大】,〔-〕【宋】【宮】【聖】 [0654019] 行【大】,行是菩薩行【元】【明】 [0655001] 大空行【大】,〔-〕【宋】【元】【明】【宮】 [0655002] 空【大】,空性空【石】 [0655003] 性空【大】,〔-〕【石】 [0655004] 二【大】,二禪【石】 [0655005] 三【大】,三禪【石】 [0655006] 相【大】,相三昧【石】 [0655007] 行【大】,行諸【石】 [0655008] 行【大】,行是為菩薩行【元】【明】 [0655009] 世尊【大】,〔-〕【聖】 [0655010] 如義【大】,〔-〕【聖】 [0655011] 義【大】,〔-〕【宋】【宮】 [0655012] 提【大】,提是【宋】【元】【明】【宮】 [0655013] 為【大】,〔-〕【宋】【元】【明】【宮】 [0655014] 是【大】,〔-〕【石】 [0655015] 薩【大】,薩為菩提【聖】【石】 [0655016] 淨垢【大】,垢淨【宋】【元】【明】【宮】【石】 [0655017] 白佛【大】,〔-〕【宋】【宮】【聖】 [0655018] 空【大】,空外空【石】 [0655019] 故【大】,〔-〕【宋】【元】【明】【宮】 [0655020] 後【大】,從【聖】 [0655021] 夫【大】,夫人【石】 [0655022] 令【大】,命【石】 [0655023] 摩訶薩【大】,〔-〕【宋】【元】【明】【宮】【聖】 [0655024] 不【大】,〔-〕【聖】 [0655025] 是法【大】,〔-〕【宋】【元】【明】【宮】 [0655026] 心【大】*,〔-〕【石】* [0655027] 淨【大】*,淨心【石】* [0655028] 【論】【大】,〔-〕【宋】【宮】【聖】 [0656001] 燈【大】,憕【石】 [0656002] 言【大】,言名字異【石】 [0656003] 名字異【大】,〔-〕【石】 [0656004] 有【大】,〔-〕【聖】 [0656005] 實【大】,實際【宋】【元】【明】【宮】 [0656006] 了【大】,〔-〕【宋】【元】【明】【宮】 [0656007] 為【大】,〔-〕【宋】【元】【明】【宮】【聖】 [0656008] 名【大】,名為【石】 [0656009] 故【大】,〔-〕【宮】 [0656010] 轉【大】,〔-〕【宮】 [0656011] 若【大】,若是【宋】【元】【明】【宮】 [0656012] 人【大】,夫【聖】【石】 [0656013] 意【大】,不【宮】 [0657001] 渡【大】*,度【聖】【石】* [0657002] 佛【大】,能【宮】 [0657003] 故【大】,〔-〕【石】 [0657004] 一【大】,一者【石】 [0657005] 二【大】,二者【石】 [0657006] 讀誦【大】,誦讀【宋】【元】【明】【宮】 [0657007] 故【大】,〔-〕【聖】【石】 [0657008] 教化眾生【大】,〔-〕【石】 [0657009] 世界【大】下同,國土【石】下同 [0657010] 詰【大】,鞊【宋】【元】【明】【宮】 [0657011] 除差【大】,除愈【宋】【元】【明】【石】,著【聖】,差【宮】 [0657012] 二【大】,三【宋】【元】【明】【宮】【聖】【石】 [0657013] 卷第八十五終【石】,卷末石山本有大智度論經卷八十三九字 [0657014] 大智度論【大】,〔-〕【明】,卷第八十六首【石】,((大智度…三))十三字=((大智度論釋第七十三品三善根品))十四字【宮】,((釋第七十二品))六字【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七十二善根方便品八十六))二十字【石】 [0657015] 種【大】,眾【宋】【元】 [0657016] 【經】【大】,〔-〕【宋】【宮】 [0657017] 是【大】*,〔-〕【宋】【元】【明】【宮】* [0657018] 怒【大】,恚【石】 [0657019] 縛【大】,〔-〕【宮】 [0657020] (無定…法)十六字【大】,〔-〕【聖】 [0657021] 作【大】,空【聖】 [0657022] 相【大】,〔-〕【宋】【宮】 [0657023] 須【大】,斯【明】 [0657024] 而【大】,〔-〕【宋】【元】【明】【宮】 [0657025] 入【大】,〔-〕【宋】【元】【明】【宮】 [0658001] 入【大】,〔-〕【宮】 [0658002] 行【大】,學【石】 [0658003] 【論】【大】,〔-〕【宋】【宮】【聖】 [0658004] 若【大】,若為【石】 [0658005] 不【大】,不也【宋】【元】【明】 [0658006] 以【大】,與【宮】 [0658007] 以【大】,〔-〕【聖】 [0658008] 能【大】,〔-〕【宋】【元】【明】【宮】【聖】【石】 [0658009] 人【大】,夫【宋】【元】【明】【宮】 [0658010] 量【大】,果【石】 [0658011] 施【大】,布施【石】 [0658012] 利【大】*,利益【石】* [0658013] 不分卷【石】 [0658014] (大智…五)九字【大】,釋第七十二品竟【石】 [0658015] 論【大】,經論【聖】 [0658016] 五【大】,五釋第七十一品訖第七十三品【宋】【元】【宮】,五釋第七十品訖第七十二品【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