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智度論釋燈喻品第五十七之餘(卷七十五)
[17]【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用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初心不[18]至後心,後心不在初心。世尊!如是心心數法不俱,云何善根增益?若善根不[19]增,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我當為汝說譬喻,智者得譬喻,則於義易解。須菩提!譬如燃燈,為用初焰[20]燋炷?為用後焰燋炷?」
須菩提言:「世尊!非初焰燋炷,亦非離初焰。世尊!非後焰燋炷,亦[21]非離後焰。」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炷為燋不?」
「世尊!炷實燋。」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22]亦如是,不用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用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中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般若波羅蜜,具足十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十地,菩薩具足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菩薩摩訶薩具足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具足[1]是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是十地已,非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非離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世尊!是因緣法甚深,所謂非初心、非離初心,非後心、非離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心滅已,是心更生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心生,是滅相不?」
「世尊!是滅相。」
「不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亦如是住不?」
須菩提言:「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是心如如住,當[4]作實際不?」
「不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5]如深不?」
「世尊!甚[6]深!」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但如是心不?」
「不也!世尊!」
「離如是心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如見如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菩薩能如是行,為行深般若波羅蜜不?」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為行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菩薩摩訶薩如是行,是何處行?」
須菩提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為無處所行。何以故?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諸法如中,無如是念、無念處、無念者。」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為何處行?」
須菩提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為第一義中行,二[7]行不可得故。」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菩薩第一義無念中行,為行相不?」
「不也!世尊!」
[8]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菩薩摩訶薩壞相不?」
「不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云何名不壞相?」
須菩提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作是念:『我當壞諸法相。』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於諸法亦不取相,亦不壞相。何以故?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知一切諸法自相空故。菩薩摩訶薩住是自相空中,為眾生故入三三昧,用三三昧成就眾生。」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入三三昧成就眾生?」
佛言:「菩薩住是三三昧,見眾生作法中行,菩薩以方便力[9]故,教令得無作;見眾生我相中行,以方便力故,教令行空;見眾生一切相中行,以方便力故,教令行無相。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入三三昧,以三三昧成就眾生。」
[10]【論】
須菩提問佛:以初心得無上道,為用後心得者。
問曰:
須菩提何因緣故作是問難?
答曰:
須菩提上聞諸法不增不減,心自生疑:「若諸法不增不減,云何得無上道?復次,若以如實正行得無上道,唯佛能爾;菩薩未斷無明等煩惱,云何能如實正行?」
復次,須菩提此中自說難問因緣,所謂:「初心不至後心,後心不在初心,云何增益善根得無上道?」
如是等因緣,故作是問:「以初心得、後心得?」
佛以深因緣法答,所謂:「不但以初心得,亦不離初心得。」所以者何?若但以初心得、不以後心者,菩薩初發心,便應是佛;若無初心,云何有第二、第三心?第二、第三心以初心為根本因緣。
「亦不但後心、亦不離後心」者,是後心亦不離初心,若無初心,則無後心。初心集種種無量功德,後心則具足;具足故能斷煩惱習,得無上道。
須菩提此中自說難因緣:「初、後心心數法不俱,不俱者,則過去已滅,不得和合;若無和合,則善根不集;善根不集,云何成無上道?」
佛以現事譬喻答:「如燈炷,非獨初焰燋,亦不離初焰,非獨後焰燋,亦不離後焰而燈炷燋。」
佛語須菩提:「汝[11]自見炷燋,非初非後而炷燋;我亦以佛眼見菩薩得無上道,不以初心得,亦不離初心,亦不以後心得,亦不離後心而得無上道。」燈譬菩薩道,炷喻無明等煩惱,焰如初地相應智慧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燋無明等煩惱炷,亦非初心智焰,亦非後心智焰,而無明等煩惱炷燋盡,得成無上道。
此中佛更解得無上道因緣,所謂:「菩薩從初發[12]心來行般若波羅蜜,具足初地乃至十地,是十地皆佐助成無上道。」
「十地」者,乾慧地等。
「乾慧地」有二種:一者、聲聞,二者、菩薩。聲聞人獨為涅槃故,勤精進,持戒[1]心清淨,堪任受道;或習觀佛三昧、或不淨觀,或行慈悲、無常等觀,分別集諸善法、捨不善法。雖有智慧,不得禪定水則不能得道,故名乾慧地。[2]於菩薩,則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
「性地」者,聲聞人,從煖法乃至世間第一法。於菩薩,得順忍,愛著諸法實相,亦不生邪見,得禪定水。
「八人地」者,從苦法忍乃至道比[3]智忍,是十五心。於菩薩則是無生法忍,入菩薩位。
「見地」者,初得聖果,所謂須陀洹果。於菩薩則是阿鞞跋致地。
「薄地」者,或須陀洹、或斯陀含,欲界九種煩惱分斷故。於菩薩,過阿鞞跋致地,乃至未成佛;斷諸煩惱,餘氣亦薄。
「離欲地」者,離欲界等[4]貪欲諸煩惱,是名阿那含。於菩薩,離欲因緣故,得五神通。
「已作地」者,聲聞人得盡智、無生智,[5]得阿羅漢。於菩薩,成就佛地。
「辟支佛地」者,先世種辟支佛道因緣,今世得[6]少因[7]緣出家,亦觀[8]深因緣法成道,名辟支佛。辟支迦,秦言因緣,亦名覺。
「菩薩地」者,從乾慧地乃至離欲地,如上說。復次,菩薩地,從歡喜地乃至法雲地,皆名菩薩地。有人言:從一發心來乃至金剛三昧,名菩薩地。
「佛地」者,一切種智等諸佛法,菩薩於自地中[9]行具足,於[10]他地中觀具足,二事具故名具足。
問曰:
何以故不說菩薩似辟支佛地?
答曰:
餘地不說名字,辟支佛地說辟支佛名字故。
復次,菩薩能分別知眾生可以辟支佛因緣度者,是故菩薩以智慧行辟支佛事。如《首楞嚴經》中,文殊尸利七十二億反作辟支佛。
菩薩亦如是,滿足九地,修集佛法,十力、四無所畏等雖未具足,以修習近佛[11]道故,名「具足」。以是故言:「十地具足故,得無上道。」
是諸法皆因緣和合故,非初、亦不離[12]初,非後、亦不離後,而得無上道。
須菩提尊重是法故歎言:「世尊!是因緣法甚深,所謂過去心不滅、不住,而能增益得無上道。是事甚深希有,難可信解!此心為住、為滅耶?」
「佛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心滅已更生不』」者,諸法雖畢竟空、不生不滅,為眾生以六情所見生滅法故,問:「心已滅更生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心滅已,云何當更生?若心滅已更生,則墮常中。
「若心生,是滅相不」者,上問過去心已,今問:「現在心[13]相當滅[14]不?」
是故答:「是滅相。」何以故?生滅是相待法,有生必有滅故,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故。
「心滅相是滅不」者,若心滅相即是滅耶?更有滅耶?
答[15]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若即是滅,則一心有兩時:生時、滅時。說無常者,心不過一念時。如《阿毘曇經》說:「有生法,有不生法;有欲生法,有不欲生法;有滅法,有不滅法;有欲滅法,有不欲滅法。」生法現在一心中有二種:一者、生,二者、欲滅。生非欲滅相,欲滅相非生。是事不然,故言「不也」。
「當如是住不」者,若滅相非即是滅者,應常住不?若常住,即是不滅相。
佛如是[16]翻覆難,須菩提理窮故,作是念:「我若言滅相即是滅,則一心墮二時;若言不滅,實是滅相,云何言不滅?」以上二理有過故,須菩提自以所證智慧答:「世尊!如是住,如如[17]住。」
「若是心如如住,當作實際不」者,若說「心相同如住」者,如即是實際;若爾者,心可即作實際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菩提久尊重是實際;心是虛誑法,小乘智慧力少,不能觀心即[18]作實際,是故言:「不也!」
問曰:
若須菩提已說「是心如如」,何以不得作實際?
答曰:
如名一切法實相,心實相亦名如。
須菩提心謂「凡夫六情所見,虛妄顛倒故有過」,今說「心相如實」,無咎,故言「如如住」。今實際即是涅槃,須菩提久貴涅槃故,不能即以心為涅槃,是故言:「不也!」復次,以實際無相故,不得言「心即是實際」。
「是如深不」者,以須菩提言「心如如住」,復言「不得作實際」,是故問:「如[19]是甚深不?」
須菩提不能遍知故,答言:「甚深!」
「但如是心不?」
須菩提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是一相、不二相;心憶想分別因緣生[20]故,是二相。如無所知,心有所知。又復如畢竟清淨故無所知,心有所覺知故。
離如,心亦如是。何以故?一切法皆有如,云何離如而有心?
佛問須菩提:「如能見如不?」
答:如中無分別——是知、是可知;是菩薩不住如、法性、實際,[21]真行深菩薩道。
佛問須菩提:「若如是行,能行深般若波羅蜜不?」
須菩提自觀小乘淺薄、觀大乘法深故,答言:「如是行,是為行深般若波羅蜜。」
爾時,有未得無生法忍菩薩聞是法則心高,自謂:「出小乘,深入大乘。」佛欲破其高心故,問須菩提:「菩薩如是行,為何處行?」
須菩提言:「如是行,為無處所行。」何以故?菩薩住如中,無所分別故。
菩薩聞無處所行,或墮斷滅中,是故佛復問須菩提:「菩薩行般若,為何處行?」
須菩提言:「第一義中行。」第一義相者,無有二相。
佛語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菩薩無念行第一義,是行取相法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一切法畢竟空,無憶念,即[1]是不行相。
佛問須菩提:「是菩薩壞相得無相不?」
須菩提言:「不也!」相從本[2]已來無,但為除顛倒故,不壞法相。
佛語須菩提:「若不壞相,云何行無相行?」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不作是念:『我當破相故行般若。』是菩薩未具足佛十力等諸佛法,以方便力故,不作有相、不作無相。」
何以故?若取相,是相皆虛誑妄語,有諸過失;若破相,則墮斷滅中,亦多過失。是故不取有相、不取無相。取相即是有法,不取相即是無法;方便力故,離是[3]有、無二邊,行於中道。
此中佛自說因緣,所謂:「知一切法自性空故,不著有無。」自相空破一切法相,亦自破其相。
菩薩住是自[4]相空中起三三昧,利益眾生。眾生於六道中,種種作願受身。有人不攝心,不能修福,自放恣隨意造業。若墮地獄,臨死時,冷風逼切,則願欲得火,便入地獄等三惡道;若得為人,貧窮下賤。有人攝心,能折伏慳貪,行布施、持戒等善行,是人生欲界人天中富樂處。有人離欲界,除五蓋,因信等五根,得五支等諸禪,則生色界。有人捨諸色相,滅有對相,不念[5]雜相故,入無邊虛空處無色定等。是諸所[6]作,皆是邪願。何以故?久久皆當破壞墮落;譬如以繩繫鳥,繩盡復還。菩薩以是無作三昧斷眾生作願。
又復是身皆空,但有[7]筋骨、五藏,血塗、皮裹,不淨充滿,風隨心動作;是心生滅不住,如幻如化,無定實相。眾生見是來去、語言諸相故,謂有人、有我、有我所,起顛倒心,但憶[8]想分別故,有是錯謬。菩薩以空三昧斷眾生我、我所心,令住空中。
又復眾生取諸男女、色聲香味、好醜、脩短相,以取相故,生種種煩惱,受諸憂苦。菩薩以是無相三昧斷眾生諸相,令住無相。
問曰:
若教化眾生令得空便足,何用無相、無作三昧?
答曰:
眾生根有利、鈍。利根者聞空,即得無相、無作。鈍根者聞空破諸法,即取空相,是故說「無相」。若人雖知空、無相,因是智慧,更欲作身;是有為法,有種種過患,是故不應作身,如經說:「離菩薩身,餘身彈指頃不可樂,何況久住!」是故說「無作」。[9]以是因緣故,具說三三昧,教化眾[10]生。[11]
[12]大智度論釋夢中入三昧品第五十八
【經】
爾時,舍利弗問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夢中入三三昧:空、無相、無作三昧,寧有益於般若波羅蜜不?」
須菩提報舍利弗:「若菩薩晝日入三三昧有益於般若波羅蜜,夜夢中亦當有益。何以故?晝、夜夢中等無異[13]故。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晝日行般若波羅蜜有益,是菩薩夢中行般若波羅蜜亦應有益。」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夢中所作業,[14]是業有集成不?如佛說,一切法如夢。以是故不應集成。何以故?夢中無有法集成。若覺時憶[15]想分別,應有集成!」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人夢中殺眾生,覺已憶念,取相分別:『我殺是快耶?』舍利弗!是事云何?」
舍利弗言:「無緣業不生,無緣思不生;有緣業生,有緣思生。」
「舍利弗!如是!如是!無緣業不生,無緣思不生;有緣業生,有緣思生。於見聞覺知法中心生,不從不見聞覺知法中心生,是中心有淨有垢。以是故,舍利弗!有緣故業生,不從無緣生;有緣[16]故思生,不從無緣生。」
舍利弗語須菩提:「如佛說,一切諸業、諸思自相離。云何言『有緣故業生,無緣不生;有緣故思生,無緣[17]不生』?」
須菩提語舍利弗:「取相故,有緣業生,不從無緣生;取相故,有緣思生,不從無緣生。」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夢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智慧,是善根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實迴向不?」
須菩提語舍利弗:「彌勒菩薩今現在前,佛授不退轉記,當作佛;當問彌勒,彌勒當答。」
舍利弗白彌勒菩薩:「須菩提言:『彌勒菩薩今現在前,佛[18]受不退轉記,當作佛;彌勒當答!』」
彌勒菩薩語舍利弗:「當以彌勒名答耶?若色、受、想、行、識答耶?若色空答耶?若受、想、行、識空[19]答?是色不能答,受、想、行、識不能答;色空不能答,受、想、行、識空不能答。我不見是法可答,[20]不見能答者;我不見是人[21]授記,亦不見法可授記者,亦不見授記處。是一切法皆無二無別。」
舍利弗語彌勒菩薩:「如仁者所[1]說,如是為得法作證不?」
彌勒答舍利弗:「如我所說法,如是不證。」
爾時,舍利弗作是念:「彌勒菩薩智慧甚深,[2]久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用無所得故,能如是說。」
爾時,佛告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汝用是法得阿羅漢,見是法不?」
舍利弗言:「不見也。」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不作是念:『是法當得授記,是法已授記,是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疑我若得、若不得,自知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問曰:
舍利弗何以[3]故夢難菩薩三三昧?
答曰:
以夢虛誑、如狂、非實見故;是三三昧是實法。
又復餘處說:夢中亦有三種:善、不善、無記。若菩薩善心行三三昧,應得福德;然夢是狂癡法,不應於中行實法得果報!若有實法,不名為夢。以是故問:「若菩薩夢中行三三昧,增益般若波羅蜜福德,集善根,近佛道不?」
須菩提意:「若言有益,夢是虛誑,般若是實法,云何得增益?若言無益,夢中有善,云何無益?」不得答言有益、無益,是故須菩提離此二邊難,故以諸法實相[4]答,尚破晝日所行,何況夢中!作是言:「舍利弗!菩薩若晝日行般若有益者,夜亦應有益;而晝日無益故,何況夢中!」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分別有晝、夜。
舍利弗聞須菩提所說,既知般若無增無[5]減,不應復難。
今更因餘事問夢中:「須菩提!若夢中所作業,[6]是業有集成[7a]不?」「[7b]集成」者,是業實集能成果報不?
是業若有實,佛常說「一切法空如夢」,不應得集成!何以故?是夢心微弱故,不能集成。晝日微弱心,尚不能集成,何況夢中!若[8]夢覺已,分別夢中生善、不善心,是應集成。
須菩提語舍利弗:「如人夢中殺人,覺已,分別[9]我殺是快耶?舍利弗!是業云何,為集成不?」
舍利弗語須菩提:「一切業若晝、若夢皆從因緣生,無因緣則不生。」
須菩提可其言:「如是!業有因緣生、無因緣不生,思有因緣生、無因緣不生。」
業者,身口業;思者,但意業。思是真業,身口業為思故名為業。是三業因四種法:若見、若聞、[10]若覺、若知,因此四種則心生;是心隨因緣生,或淨、或不淨。不淨,罪業;淨,福業。是故若夢中所見,皆因先見、聞、覺、知。夢中所作善惡,為眠覆心、不自在故,無有勢力,不能集成果報;若是業得覺時,善惡心和合故,能助成果報。
須菩提意謂:「夢中業實有集成。何以故?有因緣起故。晝日心、夢中心無異。所以者何?皆因四種生故。」
舍利弗以空難須菩提:「如佛說,一切諸業自相離。汝云何定說『[11]諸業有因緣生,無因緣不生』?」
須菩提答:「諸法雖空、遠離相,而凡夫取相,有[12]因緣故業生;若不取相,無因緣則不生。是故一切業皆從取相因緣生故有,晝日、夢中無異。」
舍利弗復問:「若菩薩夢中行六波羅蜜,迴向無上道,是實迴向不?」
舍利弗難:「若夢中、晝日無異者,是夢中迴向應當是實!又復若晝日著心取相,不名為迴向,何況眠睡覆心!」
須菩提以此二難深,難答故,語舍利弗:「當問彌勒。」
問曰:
彌勒何以但說空而不答?
答曰:
是二大弟子為利益菩薩故,分別覺、夢若同、若異。以佛常說「一切法如夢」故,若晝日行道,夢中亦應行道。
彌勒知[13]見二人各有所執、不能通達[14]故,是故彌勒不答。
復有人言:彌勒以是空答。
舍利弗問彌勒:「如所說空,以此為證不?」
舍利弗意:「若以此法為證,即欲[15]生難:『云何為證?』若不證,汝自[16]不得、不知,云何能說?」
彌勒意:「汝以涅槃為證,我以涅槃亦空、無所得故不證。」
有人言:彌勒未具足佛法故,說言「不證」;菩薩法,應知空、無相、無作法,不應證。
爾時,舍利弗作是念:「彌勒菩薩其智甚深,能如是說。」能知涅槃相而不取證,是名甚深。此中舍利弗自說因緣:「久行六波羅蜜故,其智甚深。」舍利弗意:「彌勒次當作佛,應當能答而今不答。」
是故佛還問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汝見用是法得阿羅漢不?」
舍利弗言:「不見。」何以故?是法空、無相、無作,云何得見?若見,即是有相。肉眼、天眼分別取相,故不應見;慧眼無分別相,故亦不見。以是故言不見。
佛言:「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得無生忍時,不作是言:『見是法,得授記,當得無上道。』雖不作是見,亦不生疑:『我不得無上道。』如汝雖不見法,亦不疑我成阿羅漢、不成阿羅漢。」
【經】
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若見眾生飢寒凍餓、衣服弊壞,菩薩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檀波羅蜜,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令我國土眾生無如是事。衣服、飲食、資生之具,當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檀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時,見眾生殺生乃至邪見,短壽、多病、顏色不好、無有威德、貧乏財物、生下賤家、形殘醜陋,當作是願:『我隨爾[1]所時行尸羅波羅蜜,如我得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如是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尸羅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見諸眾生互相瞋恚罵詈,刀杖瓦石共相殘害奪命,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羼提波羅蜜,[2]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如是事。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如善知識,皆行慈悲。』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羼提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毘梨耶波羅蜜時,見眾生懈怠、不勤精[3]進、棄捨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毘梨耶波羅蜜,如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令我國土眾生無如是事。一切眾生勤修精進,於三乘道各得度脫。』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毘梨耶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禪波羅蜜時,見眾生為五蓋所覆:婬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失於初禪乃至第四禪,失慈、悲、喜、捨、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禪波羅蜜,如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令我國[4]土眾生無如是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禪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見眾生愚癡,失世間、出世間正見,或說無[5]業、無業因緣,或說神常、或說斷滅,或說無所有,當作是願:『我隨爾[6]所時行般若波羅蜜,淨佛[7]世界、成就眾生,如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令我國土眾生無如是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般若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住於三聚:一者、必正聚,二者、[8]必邪聚,三者、不定聚,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得佛時,令我國土眾生[9]無邪聚,乃至無其名。』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地獄中眾生,畜生、餓鬼中眾生,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得佛時,令我國土中乃至無三惡道名!』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10]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是大地株杌、荊棘、山陵、溝[11]坑、穢惡之處,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無如是惡,地平如掌。』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是大地純土,無有金銀珍寶,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以金沙布地。』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有所戀著,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所戀著。』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四姓眾生——剎帝利、婆羅門、鞞舍、[12]首陀羅,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四姓之名。』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有下、中、上,[13]生下、中、上家,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如是優劣。』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種種別異色,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種種別異色,一切眾生皆端[14]政淨潔,妙色成就。』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有主,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有主名,乃至無[1]其形像,除佛法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有[2]六道別異,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六道之名: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神,是天,是人;一切眾生皆同一業,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3]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有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三種生,等一化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無五神通,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4]一切皆得五[5]神通。』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有大小便患,當作是願:『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皆以[6]法喜為食,無有便利之患。』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無有光明,當作是願:『[7]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皆有光明。』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有日月、時節、歲數,當作是願:『我作佛時,令我國土中無有日月、時節、歲數之名。』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短命,當作是願:『我作佛時,令我國土中眾生壽命無量劫。』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無有相好,當作是願:『我作佛時,令我國土中眾生皆有三十二相成就。』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離諸善根,當作是[8]願:『我作佛時,令我國土中眾生諸善根成就,以是福[9]德,供養諸佛。』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有三毒、四病,當作是願:『我作佛時,令我國土[10]中眾生無四種病:冷、熱、風病、三種雜病,及三毒病。』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有三乘,當作是願:『我作佛時,令我國土中眾生無二乘之名,純一大乘。』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見眾生有增上慢,當作是願:『我作佛時,令我國土中眾生無增上慢之名。』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應作是願:『若我光明、壽命有量,僧數有限,當作是願:「我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光明、壽命無量,僧數無限。」』乃至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應作是願:『若我國土有量,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六波羅蜜,淨佛世界、成就眾生;我作佛時,令我一國土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當作是念:『雖生死道長、眾生性多,爾時應如是[11]正憶念——生[12]死邊如虛空,眾生[13]性邊亦如虛空,是中實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論】
問曰:
有何次第故,說菩薩見眾生饑寒、凍餓等?
答曰:
菩薩過聲聞、辟支佛地,得無生法忍、授記,更無餘事,唯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今說淨佛世界因緣,見不淨世界相,願我國土無如是事。[14]是故次第說是事。
菩薩行檀波羅蜜時,若見眾生飢渴、衣服弊壞,即作念言:「我[15]今福德、智慧未成就,不能給足眾生所須;若我但行慈悲心,[16]則於眾生無益。我當爾所時,深行三種福德,住三種福德中,能令貧窮眾生皆得滿足:若作轉輪聖王、若作天王、若作神通聖人,則能多引導眾生,破其[17]堅貪,令住布施。」以是眾生布施[18]乃至菩薩布施因緣故,後成佛時,國土中無有貧[19]窮者,心生隨意所得,如欲界第六天所有諸物。菩薩如是隨爾所時積集檀波羅蜜功德故,充滿一切。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屬因緣,行善因緣具足故,[20]皆隨意得果報。
復次,眾生破尸羅波羅蜜因緣故,短命、多病、無有威德等;菩薩作是願:「我自具足持戒,亦教眾生令持戒。」
餘殘諸願亦如是,隨義分別。
最後願義不明了,今當略說。菩薩作如[1]是[2]上願已,疲厭心起:「佛道無量無數阿僧祇劫行諸功德,然後可得;但一劫歲數不可得數,故佛以譬喻示人,何況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經此生死受諸苦惱!眾生亦無量無邊,非可譬喻算數所及,但[3]以三千大千世界中微塵等眾生猶尚難度,何況十方無量世界微塵等眾生而可得度!」以是事故,或心生退沒,是名邪憶念。
是故佛教是菩薩正憶念:生死雖長,是事皆空,如虛空、如夢中所見,非實長遠,不應生厭心。又未來世亦是一念所緣,亦非長遠。
復次,菩薩無量福德智慧力故,能超無量劫。如是種種因緣故,不應生[4]厭心。
此中佛說大因緣,所謂:「生死如虛空,眾生亦如是;眾生雖多,亦無定實眾生。如眾生無量無邊,佛智慧亦無量無邊,度亦不難,是故菩薩不應生疲厭[5]心。」
[6]大智度論釋恒伽提婆品第五十九
【經】
爾時,有[7]一女人,字恒伽提婆,在眾中坐。是女人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8]掌白佛言:「世尊!我當行六波羅蜜,取淨佛世界,[9]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我盡當行。」是時,女人以金銀華及水陸生華、種種莊嚴供養之具、金[10]縷織成[11]疊兩張,以散佛上;散已,於佛頂上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端[12]正嚴好。是女人持是[13]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知是女人深心因緣,即時微笑。如諸佛法種種色光從口中出,青、黃、赤、白、紅、縹,遍照十方無量無邊佛國,還遶佛三匝,從頂上入。
爾時,阿難從座起,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佛何因緣微笑?諸佛法不以無因緣而笑。」
佛告阿難:「是恒伽提婆姊未來世中當[14]作佛,劫名星宿,佛號金花。阿難!是女人畢女身,受男子形,當生阿閦佛阿毘羅提國土,於彼淨修梵行。阿難!是菩薩在彼國土,亦號金花。是金華菩薩於彼壽終,復至他方佛國;從一佛[15]國至一佛國,不離諸佛。譬如轉輪聖王,從一觀至一觀,從生至終,足不蹈地。阿難!是金花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甞不見佛。」
時,阿難作是念言:「是金華菩薩摩訶薩後作佛時,諸菩薩摩訶薩會,當知為如佛會。」
佛知阿難意所念,告阿難言:「如是!如是![16]是金花佛時菩薩摩訶薩會,當知為如佛會。阿難!是金花佛比丘僧無量無邊、不可數不可數,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難!是金花菩薩作佛時,其國土無有是諸眾惡,如[17]上所說。」
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女人從何處[18]殖德本、種善根?」
佛告阿難:「是女[19]人從然燈佛[20]所種善根,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金華散然燈佛上,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如我爾時以五華散然燈佛上,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知我善根成就,與我[21]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女人聞我受記,發心言:『我當來世亦如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阿難!當知是女人於然燈佛所初發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女人久習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是女人久習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問曰:
如是大眾聞說淨國土行,何以但一女人取淨國土願?
答曰:
多有發淨國土願者,但不發言;女人性輕躁好勝,世[22]世習氣故發言。
復次,有人言:[23]大人有得道分,餘人無分;佛法不然,隨眾生業因緣。譬如良藥療治諸病,不擇貴賤。雖復女人淺智,而先世業因緣,應得受記;心生欲說,故佛聽自說。
復次,若佛默然與受記者,人則生疑:「有何因緣故,獨與此女受記?」是故佛因其自說故而與受記。
問曰:
何以名為「恒伽提婆」?
答曰:
一切皆有名字,為識故,何足[24]求義?
有人言:是[25]女父母供養恒伽神,得此女故,言恒伽提婆。恒伽是河名,提婆名天。
是女人福德因緣,生於富家,聞佛法信樂故,能以金銀寶華、金縷織成上下衣,并莊嚴自身瓔珞具,用供養上佛。
佛報以受記,觀是女人宿世所行,便微笑。微笑義如先說。此中小因緣而起大事,故佛微笑。
問曰:
是女福德應久轉女[26]人,何以方於阿閦佛國乃轉女身?
答曰:
世間五欲難斷,女人著欲情多故,雖世世行諸福德,不能得男子身;今得受記,諸煩惱折薄,是故於阿閦佛國方得男子身。
有人言:此女宿世以人多輕女人故,願女身受記。
如是等因緣,不轉女身而得受記。
復次,經說女人五礙,不說不得受記,是故不應生難。
阿難聞是女人無量劫中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廣集功德,當來得淨佛世界,其中菩薩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量光明,是故阿難歎未曾有:「能如是淨[1]佛國土,便為[2]如佛會。」
佛可其言已,阿難等疑此女人希有,聞少法而得大果報,是故[3]難問:「是女人從何處殖諸德本?」
佛答:「[4]定光佛授我記時,是女人持金華散佛,[5]彼作是願:『此人後成佛時,亦當[6]受與我記。』從彼種善根,今得果[7]報。」
[8][9]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五
校注
[0584016] (大智…五)十八字【大】,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五釋第五十七品下訖五十九品【宋】【宮】,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五釋第五十七品下訖第五十九品【元】,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五釋深奧品第五十七之下【明】,大智度經論卷第七十五釋第五十六品下訖第五十八品【聖】 [0584017] 【經】【大】*,〔-〕【宋】【宮】*,不分卷【石】 [0584018] 至【大】,在【聖】【石】,聖本有傍註在或本三字 [0584019] 增【大】,增益【聖】【石】 [0584020] 燋【大】*,焳【石】* [0584021] 非【大】*,不【聖】* [0584022] 亦【大】,〔-〕【宋】【元】【明】【宮】 [0585001] 是【大】,是諸【聖】【石】 [0585002] 以【大】,〔-〕【聖】【石】 [0585003] 是【大】,〔-〕【石】 [0585004] 作【大】*,住【石】* [0585005] 如【大】*,如甚【宋】【元】【明】【宮】* [0585006] 深【大】,深甚深【宋】【元】【明】【宮】【聖】 [0585007] 行【大】,相【元】【明】【聖】【石】 [0585008] 佛告須菩提【大】,〔-〕【宋】【元】【明】【宮】【聖】 [0585009] 故【大】*,〔-〕【宋】【元】【明】【宮】* [0585010] 【論】【大】*,〔-〕【宋】【宮】* [0585011] 自【大】,目【元】【明】 [0585012] 心【大】,意【聖】【石】 [0586001] 心【大】,〔-〕【宋】【元】【明】【宮】 [0586002] 於【大】,〔-〕【石】 [0586003] 智【大】,〔-〕【元】【明】【聖】【石】 [0586004] 貪【大】,貪等【聖】 [0586005] 得【大】,無著【聖】【石】,但聖本有傍註得或本三字 [0586006] 少【大】,小【聖】 [0586007] 緣【大】,緣初【聖】【石】 [0586008] 深【大】,察【聖】 [0586009] 行【大】,得【宋】【元】【明】【宮】 [0586010] 他【大】,地【宋】【元】【明】【宮】 [0586011] 道【大】,〔-〕【宋】【元】【明】【宮】 [0586012] 初【大】,初亦【聖】【石】 [0586013] 相【大】,相名必【宋】【宮】 [0586014] 不【大】,〔-〕【宋】【宮】 [0586015] 言【大】,曰【石】 [0586016] 翻【大】,憣【聖】【石】 [0586017] 住【大】,〔-〕【宋】【宮】 [0586018] 作【大】,是【聖】 [0586019] 是【大】,〔-〕【宋】【元】【明】【宮】 [0586020] 故【大】,故心【聖】【石】 [0586021] 真【大】,直【宋】【元】【明】【宮】【聖】 [0587001] 是【大】,〔-〕【宋】【元】【明】【宮】 [0587002] 已【大】,以【聖】 [0587003] 有【大】,〔-〕【宋】【宮】 [0587004] 相【大】,性【石】 [0587005] 雜【大】,異【聖】【石】 [0587006] 作【大】,行【石】 [0587007] 筋【大】,𮏴【宋】【宮】【石】 [0587008] 想【大】,念【聖】【石】 [0587009] 以【大】,是以【宋】【元】【明】【宮】 [0587010] 生【大】,(生釋第五十六品竟,大智度經卷第七十五)【石】 [0587011] 卷第七十五終【石】 [0587012] 卷第七十六首【石】,((大智…八))十五字=((大智度論釋夢行品第五十八))十二字【宋】【元】【宮】但八字下宮本有品字,((釋夢行品第五十八))八字【明】,((摩訶般若波羅蜜夢入三昧品第五十七))十六字【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五十七夢入三昧卷七十六))二十字【石】 [0587013] 故【大】,〔-〕【宋】【元】【明】【宮】 [0587014] 是【大】,有【聖】,聖本有傍註是或本三字 [0587015] 想【大】,相【聖】 [0587016] 故【大】,〔-〕【宋】【元】【明】【宮】 [0587017] 不【大】,思不【宋】【元】【明】【宮】 [0587018] 受【大】,授【宋】【元】【明】【宮】【聖】【石】 [0587019] 答【大】,答耶【宋】【元】【明】【宮】【聖】 [0587020] 不見【大】,〔-〕【宋】【宮】【聖】 [0587021] 授【大】*,受【宋】【元】【明】【宮】【聖】【石】* [0588001] 說【大】,記【宋】【宮】 [0588002] 久行【大】,久得【聖】 [0588003] 故【大】,以【宋】【元】【明】【宮】【石】,〔-〕【聖】 [0588004] 答【大】,益【宋】【元】【明】【宮】 [0588005] 減【大】,咸【聖】 [0588006] 是業【大】,〔-〕【宮】【聖】 [0588007] 〔不集成〕-【元】【明】【宮】【聖】 [0588007a] 不【大】,〔-〕【元】【明】【宮】【聖】 [0588007b] 集成【大】,〔-〕【元】【明】【宮】【聖】 [0588008] 夢【大】,〔-〕【宋】【元】【明】【宮】 [0588009] 我【大】,〔-〕【宋】【宮】 [0588010] 若覺若知【大】,若知若覺【聖】 [0588011] 諸【大】,〔-〕【聖】 [0588012] 因【大】,〔-〕【宋】【元】【明】【宮】 [0588013] 見【大】,〔-〕【聖】 [0588014] 故【大】,〔-〕【宋】【元】【明】【宮】 [0588015] 生【大】,此【宮】 [0588016] 不【大】,云【宋】 [0589001] 所時【大】,時所【聖】 [0589002] 我作佛時【大】,〔-〕【宋】【元】【明】【宮】 [0589003] 進【大】,集【聖】 [0589004] 土【大】,土中【聖】 [0589005] 業【大】,常【宋】 [0589006] 所時【大】,時所【宋】【宮】 [0589007] 世界【大】*,國土【聖】【石】* [0589008] 必邪【大】,畢耶【聖】 [0589009] 無【大】,無定【聖】【石】 [0589010] 蜜【大】,蜜疾【聖】【石】 [0589011] 坑【大】,𭏹【石】 [0589012] 首【大】,〔-〕【宋】【宮】 [0589013] 生【大】,〔-〕【聖】【石】 [0589014] 政【大】,正【宋】【元】【明】 [0590001] 其【大】,異【元】【明】 [0590002] 六【大】,五【宮】 [0590003] 蜜【大】,蜜疾【宋】【元】【明】【宮】 [0590004] 一切【大】,〔-〕【聖】 [0590005] 神【大】,〔-〕【聖】 [0590006] 法【大】,歡【宋】【元】【明】【宮】 [0590007] 我作佛時【大】,〔-〕【宋】【元】【明】【宮】【聖】 [0590008] 願【大】,〔-〕【石】 [0590009] 德【大】,德能【元】【明】 [0590010] 中【大】,〔-〕【聖】 [0590011] 正【大】,心【聖】 [0590012] 死【大】,死無【聖】【石】 [0590013] 性【大】,性無【聖】【石】 [0590014] 是【大】,〔-〕【石】 [0590015] 今【大】,〔-〕【宋】【元】【明】【宮】 [0590016] 則【大】,時【聖】 [0590017] 堅【大】,慳【宋】【元】【明】【宮】【聖】【石】 [0590018] 乃至【大】,及【宮】【聖】【石】 [0590019] 窮【大】,乏【聖】【石】 [0590020] 皆【大】,皆應【宋】【元】【明】【宮】 [0591001] 是【大】,〔-〕【宋】【元】【明】【宮】 [0591002] 上【大】,〔-〕【聖】 [0591003] 以【大】,如【宋】【元】【明】【宮】【聖】【石】 [0591004] 厭【大】,〔-〕【石】 [0591005] 心【大】,心釋第五十七品竟【聖】【石】 [0591006] (大智…九)十四字【大】,大智論釋河天品第五十九【宋】,大智度論釋河天品第五十九【元】,大智論釋河天品第五十九品【宮】,釋河天品第五十九經作恒伽提婆品【明】,摩訶般若波羅蜜恒伽提婆品第五十八【聖】【石】 [0591007] 一【大】,〔-〕【聖】【石】 [0591008] 掌【大】*,手【宋】【元】【明】【宮】【聖】【石】* [0591009] 如【大】,如佛【宮】【聖】 [0591010] 縷【大】,鏤【聖】【石】 [0591011] 疊【大】,㲲【元】【明】 [0591012] 正【大】,政【聖】,攻【石】 [0591013] 功德與【大】,功功德【元】 [0591014] 作佛【大】,佛作【聖】【石】 [0591015] 國【大】,國土【聖】【石】 [0591016] 是【大】,〔-〕【宋】【元】【明】【宮】 [0591017] 上【大】,向【聖】【石】 [0591018] 殖【大】,植【宋】【元】【明】【宮】 [0591019] 人【大】*,〔-〕【宋】【元】【明】【宮】* [0591020] 所【大】*,〔-〕【宋】【元】【明】【宮】* [0591021] 受【大】*,授【元】【明】* [0591022] 世【大】,〔-〕【聖】【石】 [0591023] 大【大】,女【宋】【元】【明】【宮】【聖】【石】,但聖本有大或本三字傍註 [0591024] 求【大】,救【宋】【宮】 [0591025] 女【大】,女人【宋】【元】【明】【宮】 [0591026] 人【大】,人身【聖】【石】 [0592001] 佛【大】,〔-〕【宋】【元】【明】【宮】 [0592002] 如【大】,〔-〕【宋】【宮】 [0592003] 難【大】,阿難【宋】【元】【明】【宮】【聖】【石】 [0592004] 定【大】,錠【宋】【元】【明】【宮】【聖】【石】 [0592005] 彼【大】,〔-〕【聖】【石】 [0592006] 受【大】,授【宋】【元】【明】【宮】【聖】 [0592007] 報【大】,報釋第五十八品竟【聖】【石】 [0592008] 不分卷【石】 [0592009] (大智…五)九字【大】,大智度經論卷第七十五釋第五十六品下訖第五十八品【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