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大智度論釋乘乘品第十六(卷第四十六)
[17]【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問富樓那:「云何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富樓那答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乘檀波羅蜜,亦不得檀波羅蜜,亦不得菩薩,亦不[18]得受者,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檀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乘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乘般若波羅蜜,亦不得般若波羅蜜,亦不得菩薩,用無所得故,是為菩薩摩訶薩乘於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19]是為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一心應薩婆若,修四念處,法壞故;乃至一心應薩婆若,修十八不共法,[20]法壞故,是亦不可得。如是,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作是念:『菩薩但有名字,眾生不可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復次,舍利弗![21]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色但有名字,色不可得故;受、想、行,識但有名字,識不可得故。眼但有名字,眼不可得故;乃至意亦如是。四念處但有名字,四念處不可得故;乃至八聖道分但有名字,八聖道分不可得故。內空但有名字,內空不可得故;乃至無法有法空但有名字,無法有法空不可得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但有名字,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故。諸法如但有名字,如不可得故;法相、法性、[22]法住、實際但有名字,實際不可得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佛但有名字,佛不可得故。』[23]如是,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復次,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已來,具足菩薩神通,成就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諸佛,從諸佛聽受法教,所謂菩薩大乘。是菩薩乘此大乘,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淨佛[24]世界,成就眾生,初無佛國想,亦無眾生想。此人住不二法中,為眾生受身,隨其所應,自變其形而教化之;乃至一切智,終不離菩薩乘。是菩薩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聲聞、辟支佛及天龍、鬼神、阿修羅、世間人民所不能轉。爾時,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皆歡喜稱名讚歎,作是言:『某方某國某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得一切種智,轉法輪!』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乘於大乘。」
[25]【論】
釋曰:
富樓那以三事明摩訶薩,上[26]已說二事,今問第三事「乘於大乘」,富樓那答。
有人言:菩薩直布施內外物,不能破吾我相,是名「大莊嚴」;若能破吾我相,入眾生空,未入法空,是名「發大莊嚴」。因眾生空入法空中,行檀波羅蜜,不見三事:施者、受者、財物,能如是者,是名「乘於大乘」。餘波羅蜜亦如是。
是菩薩以不[27]雜心,[28]離諸煩惱及二乘意,為薩婆若[1]故,修行四念處,修[2]相亦不可得,畢竟清淨故。是名乘於大乘。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復次,若菩薩知一切法假名字,於名字和合中復有名字;一切世間、若出世間,皆是假名。是名乘於大乘。
復次,菩薩發大莊嚴,具足菩薩神通;具足菩薩神通故,成就眾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3]經諸國,雨七寶蓮華,供養諸佛,拔三惡道眾生。變身無數,各各至諸佛前,聽受大乘法化;從諸佛前,趣大乘相。乘此大乘,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成就眾生,淨佛世界;不生眾生相,不取佛國相。住不二入地中,隨諸眾生所應度者而化度之,為眾生故受身。常乘大乘,初無休息。是菩薩乘於大乘,得成佛,轉法輪,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轉,何況餘小凡夫!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諸佛讚歎是菩薩:「某方某國某甲菩薩乘於大乘,成佛,轉法輪。」如是相,名為乘於大乘。
復次,大乘名畢竟清淨六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乘[4]大乘時,以五神通而自莊嚴;菩薩住是乘中,一時變身無數,至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度脫眾生。是菩薩常不離諸佛,乃至得佛道,常乘此[5]大乘。
[6]大智度論釋無縛無脫品第十七
[7]【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大[8]莊嚴,何等是大莊嚴?何等菩薩能大莊嚴?」
佛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大莊嚴,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莊嚴;四念處莊嚴,乃至八聖道分;內空莊嚴,乃至無法有法空;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種智莊嚴。變身如佛莊嚴,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亦照東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9]振動,亦動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是菩薩摩訶薩住檀波羅蜜摩訶衍大莊嚴,是三千大千世界,變為琉璃;化作轉輪聖王,[10]隨眾生所欲,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衣服、臥具、花香、[11]纓珞、[12]搗香、澤香、房舍、燈燭、醫藥種種所須盡給與之;與已,而為說法,所謂應六波羅蜜[13]法。眾生聞是法者,終不離[14]六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大莊嚴。須菩提!譬如工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於前,須食與食,須飲與飲,乃至種種所須盡給與之。於須菩提意云何?是幻師實有眾生有[15]給與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化作轉輪聖王,種種具足,須食與食,須飲與飲,乃至種種所須盡給與之;雖有所[16]施,實無所與。何以故?須菩提!諸法相如幻故。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尸羅波羅蜜,現生轉輪聖王家,以十善道教化眾生,又以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教化眾生;聞是法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是法。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以十善道教化令行,又以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教化令行。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幻師,實有眾生,教[17]化令行十善道乃至十八不共法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以十善道教化眾生令行,乃至十八不共法;實無眾生行十善道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諸法相如幻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教化眾生忍辱。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羼提波羅蜜,教化眾生著忍辱波羅蜜中?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18]意已來,如是大莊嚴:若一切眾生[19]來罵詈、刀[20]杖傷害,菩薩摩訶薩於此中不起一念,亦教一切眾生行此忍辱。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令行忍辱;餘如上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教[21]化一切眾生令行毘梨耶波羅蜜。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毘梨耶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毘梨耶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身心精進,教化眾生。譬如幻師、若幻[22]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行身心精進;餘如上說。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禪波羅蜜。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禪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諸法等中,不見法若亂若定。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禪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禪波羅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禪波羅蜜。譬如工幻師、若幻[23]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行禪波羅蜜;餘如上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法得此[1]岸、彼岸。如是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教一切眾生令行般若波羅蜜。譬如[2]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大莊嚴,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3]中,隨其所應,自變其身,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教眾生令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眾生行是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是法。須菩提!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眾生,教令行六波羅蜜;餘如上說。如是,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大莊嚴,應薩婆若心,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住檀波羅蜜,不教若干人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住四念處,不教若干人住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亦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一切種智;亦不教若干人令得須陀[4]洹果乃至一切種智。』我當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住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立眾生於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譬如工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中,化作大眾,教令[5]住六波羅蜜乃至得一切種智。餘如上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大莊嚴。」
【論】
釋曰:
上富樓那說大莊嚴及發大誓莊嚴相,今須菩提作是念:「富樓那未得一切智,雖說大莊嚴,或當有錯。」是故問佛取定。佛為須菩提說「檀波羅蜜大莊嚴,乃至一切智」。
是諸善法果報故,得菩薩大神通力。
為出家好道眾生故,化作佛身,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震動大地,令眾生發心行善法,隨其所應而為說法,令得三乘。
為在家好樂眾生,作轉輪聖王,變三千世界悉為琉璃,為不障礙故;乘七寶車,身放光明,雨諸寶物,隨眾生所須,皆令充足,然後為說菩薩法。
菩薩住大乘中,以二施利益眾生,所謂財施、法施。眾生聞已,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是法。菩薩雖住是變化中,亦不於諸法中生著相,亦不自高。
須菩提作是念:「菩薩能作如是大事,又諸漏未盡故,云何於諸法得不著,亦不生高心?」
是中佛自說譬喻:「若幻師於四衢道中,化作種種物,隨人所須,悉能與之。於須菩提意云何?[6]是幻師實有所與不?有受者、有用者不?」
須菩提言:「是但虛誑,實無所有。」
佛言:「菩薩亦如是,雖作佛身、轉輪聖王,以財、法施眾生,亦如幻師實無所與。何以故?諸法相畢竟空如幻。」
餘五波羅蜜亦如是,隨義分別。
復次,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因緣故,人中富貴,作轉輪聖王;餘波羅蜜,或作梵王,或作[7]法身菩薩。
問曰:
答曰:
諸功德皆六波羅蜜中攝。
有人言:「別有智波羅蜜及方便等。」
於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隨所應度,作種種因緣說法,令眾生住六波羅蜜。
復次,決定誓願名為[10]大莊嚴,所謂菩薩不作是念:「我度若干人令住檀波羅蜜,不能度餘人;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亦不作是念:「我令若干人得須陀洹果,不能令若干人得須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我當悉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住諸功德中,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
「自立如幻師」,如先說。
是名發大莊嚴。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從佛所聞義,菩薩摩訶薩無大莊嚴為大莊嚴,諸法自相空故,所謂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眼、眼相空,乃至意、意相空;色、色相空,乃至法、法相空。眼識、眼識相空,乃至意識、意識相空;眼觸、眼觸相空,乃至意觸、意觸相空;眼觸因緣生受、受相空,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受相空。世尊!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內空、內空[11]空相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相空。四念處、四念處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菩薩、菩薩相空。世尊!以是因緣故,當[12]知菩薩摩訶薩無大莊嚴為大莊嚴。」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13]說。須菩提!薩婆若非作法,眾生亦非作法,菩薩為是眾生大莊嚴。」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薩婆若非作法,是眾生亦非作法,菩薩為是眾生大莊嚴?」
佛語須菩提:「作者不可得[1]故,薩婆若非作非起法,是諸眾生亦非作非起法。何以故?須菩提!色非作非不作,受、想、行、識非作非不作;眼非作非不作,乃至意非作非不作;色乃至法,眼識乃至意識,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非作非不作。須菩提!我非作非不作,乃至知者、見者非作非不作。何以故?是諸法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夢非作非不作,何以故?畢竟不可得故;幻、[2]嚮、影、焰、化非作非不作,何以故?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內空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乃至無法有法空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四念處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乃至十八不共法非作非不作,何以故?是法皆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諸法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須菩提![3]菩提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薩婆若及一切種智,非作非不作,畢竟不可得故。以是因緣故,須菩提!薩婆若非作非起法,是眾生亦非作非起法,菩薩為是眾生大莊嚴。」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如我觀佛所說義,世尊!色無縛無脫,受、想、行、識無縛無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語須菩提:「色是無縛無脫?受、想、行、識是無縛無脫?」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色是無縛無脫,受、想、行、識是無縛無脫。」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問須菩提:「何等色無縛無脫?何等受、想、行、識無縛無脫?」
須菩提言:「如夢色無縛無脫,如夢受、想、行、識無縛無脫。如嚮、如影、如幻、如焰、如化色受想行識無縛無脫。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過去色無縛無脫,過去受、想、行、識無縛無脫;未來色無縛無脫,未來受、想、行、識無縛無脫;現在色無縛無脫,現在受、想、行、識無縛無脫。何以故無縛無脫?是色無所有故,無縛無脫;受、想、行、識無所有故,無縛無脫。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
「富樓那!善色、受、想、行、識無縛無脫;不善色、受、想、行、識無縛無脫;無記色無縛無脫,無記受、想、行、識無縛無脫。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色無縛無脫,受、想、行、識亦無縛無脫。何以故?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富樓那!一切法亦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
「富樓那!檀波羅蜜無縛無脫,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
「富樓那!內空亦無縛無脫,乃至無法有法空亦無縛無脫。四念處無縛無脫,乃至十八不共法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縛無脫,一切智、一切種智無縛無脫。菩薩無縛無脫,佛亦無縛無脫;[4]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
「富樓那!諸法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無為法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無縛無脫。
「富樓那!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縛無脫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無縛無脫。是菩薩摩訶薩住無縛無脫檀波羅蜜中,乃至住無縛無脫般若波羅蜜;住無縛無脫四念處,乃至住無縛無脫一切種智;無縛無脫成就眾生,無縛無脫淨佛世界;無縛無脫諸佛當供養,無縛無脫當聽法;無縛無脫諸佛終不離,無縛無脫諸神通終不離,無縛無脫五眼終不離;無縛無脫陀羅尼門終不離,無縛無脫諸三昧終不離;無縛無脫當生道種智,無縛無脫當得一切種智;無縛無脫法輪轉,無縛無脫眾生安立三乘。如是,富樓那!菩薩摩訶薩行無縛無脫六波羅蜜,當知一切法無縛無脫,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富樓那!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縛無脫大莊嚴。」
【論】
釋曰:
須菩提言:「如我聞佛義,無大莊嚴為大莊嚴,何以故?自相空故。」
問曰:
須菩提何以[5]故如是說?
答曰:
佛說發大莊嚴義,甚深、難得、難解。會中眾生聞是事,心或退沒:如是莊嚴畢竟空,亦以神通力故,一時能遍至十方[6]如恒河沙世界可適眾生,言:「此是聖[7]王事,我等云何能知!」以是故,須菩提說:「發大莊嚴非深非難!非但發大莊嚴自相空,易行易得;色、色中定相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爾。若菩薩能如是知諸法空寂滅相,而不捨本願、精進,是故名發大莊嚴非是難得。」
佛證須菩提所說,故言「如是」。作法皆是虛誑,故言:「薩婆若無作法;眾生畢竟空故,亦無作法。」
佛說:「作者不可得故,一切智非作相;眾生不可得故,作者不可得;作者不可得故,薩婆若非作非起相。復次,色亦無所能作,法空故,乃至諸佛法[1]亦如[2]是。」
須菩提等謂「諸法中無有定作相,如幻雖無實事,而有來去相」;以是故,佛說:「如幻、如焰等[3]無作相,畢竟不可得故。」
是時聽者作是念——「十八空能破一切法,則是有用,是則為實」,謂言「有作」。是以佛言:「內空無所作,乃至無法有法空,[4]至十八不共法亦無所作。」
若謂今十八空,有為,虛誑無實,故可無作;如、法性、實際是真實法,應當有作!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各各共因,無為法亦與有為[5]法作因故。佛言:「如、法性、實際、法住、法位亦無作。」
又謂:「菩薩、佛、一切種智是實法,能有所作。」以是故,佛言:「是法亦畢竟空故,亦無所作。」作相因緣生故。
行者念言:「佛法甚難!甚為希有!諸法都無作、無縛無解者,我等云何當從苦得脫?」是故須菩提白佛言:「如我知佛所說義,五眾無縛無解;若畢竟空無有作者,誰縛誰解?」
凡夫[6]人法虛誑不可得,故非縛;聖人法畢竟空不可得,故非解。
如夢等五眾,及三世五眾、善不善等五眾,一切法亦如是,乃至實際等亦復如是;無所有故,離故,不生故,無縛無解。是名菩薩摩訶薩不縛不解菩薩道。
住是道中,諸煩惱不牽[7]墮凡夫中,故言「不縛」;不以諸無漏法破煩惱,故言「不解」。
教化眾生,淨佛世界,乃至五神通、五眼、諸陀羅尼、三昧門,終不離佛,及安立眾生於三乘,亦無縛無解。所以者何?諸法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畢竟空故。
如是等因緣,是名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相,所謂不縛不[8]解。
[9]大智度論釋摩訶衍品第十八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是乘發何處?是乘至何處?[10]當住何處?[11]誰當乘是乘出者?」
佛告須菩提:「汝問:『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何等六?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云何名檀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內、外所有布施,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無所得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
「云何[12]名尸羅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不著尸羅波羅蜜。
「云何[13]名羼提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具足忍辱,亦教他行忍辱,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
「云何名毘梨耶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行五波羅蜜,懃修不息,亦安立一切眾生於五波羅蜜,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毘梨耶波羅蜜。
「云何名禪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以方便入諸[14]禪,不隨禪生,亦教他令入諸禪,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禪波羅蜜。
「云何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不著一切法,亦觀一切法性,用無所得故;亦教他不著一切法,[15]亦觀一切法性,用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16]復有摩訶衍,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內空?」
佛言:「內法名眼、耳、鼻、舌、身、意。眼、眼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耳、耳空,鼻、鼻空,舌、舌空,身、身空,意、意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空。」
「何等為外空?」
「外[17]法名色、聲、香、味、觸、法。色、色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聲、聲空,香、香空,味、味空,觸、觸空,法、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外空。」
「何等為內外空?」
「內、外法名內六入、外六入。內法、內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外法、外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外空。」
「何等為空空?」
「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空空。」
「何等為大空?」
「東方、東[18]方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大空。」
「何等為第一義空?」
「第一[19]義名[20]涅槃。涅槃、涅槃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第一義空。」
「何等為有為空?」
「有為法名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無色界、無色界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為空。」
「何等為無為空?」
「無為法名[21]為無生相、無住相、無滅相。無為法、無為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為空。」
「何等為畢竟空?」
「畢竟名諸法至竟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畢竟空。」
「何等為無始空?」
「若法初來處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1]名無始空。」
「何等為散空?」
「散名諸法無滅,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散空。」
「何等為性空?」
「一切法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2]所作,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性空。」
「何等為自相空?」
「自相[3]名色——壞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相,識——識相;如是等有為[4]法,無為法各[5]各自相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自相空。」
「何[6]等為諸法空?」
「諸法名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諸法、[7]諸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為諸法空。」
「何等為不可得空?」
「[8]求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不可得空。」
「何等為無法空?」
「若法無,是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空。」
「何等為有法空?」
「有法名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法空。」
「何等為無法有法空?」
「諸法中無法,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有法空。」
「復次,須菩提!法法相空,無法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9]法他法相空。」
「何等名法法相空?」
「法名五眾,五眾空,是名[10]法法相空。」
「何等[11]名無法無法相空?」
「無法名無為法,是名無法無法[12]相空。」
「何等名自法自[13]法空?」
「諸法自法空,是空非智作,非見作,是名自法自法空。」
「何等名他法他法空?」
「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14]位、法性、如、實際;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
「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論】
問曰:
是經名為般若波羅蜜,又佛命須菩提為菩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應問般若波羅蜜,佛亦應答般若波羅蜜;今須菩提何以乃問摩訶衍,佛亦答摩訶衍?
答曰:
般若波羅蜜、摩訶衍一義,但名字異;若說般若波羅蜜、說摩訶衍,無咎。摩訶衍名佛道,行是法得至佛,所謂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中第一大者,般若波羅蜜;如「後品」佛種種說大因緣。
若說般若波羅蜜,則攝六波羅蜜;若說六波羅蜜,則具說菩薩道,所謂從初發意,乃至得佛。譬如王來,必有營從,雖不說從者,當知必有。摩訶衍亦如是,菩薩初發意所行,為求佛道故,所修[15]集善法,隨可度眾生所說種種法,所謂《本起經》、《斷一切眾生疑經》、《華手經》、《法華經》、《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彌勒問經》、《六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經,或佛說,或化佛說,或大菩薩說,或聲聞說,或諸得道天說。是事和合,皆名摩訶衍。
此諸經中,般若波羅[16]蜜最大[17]故,說摩訶衍即[18]知已說般若波羅蜜。諸餘助道法,無般若波羅蜜和合,則不能至佛;以是故,一切助道法皆是般若波羅蜜,如後品[19]中佛語須菩提:「汝說摩訶衍,不異般若波羅蜜。」
問曰:
若爾者,初何以不先說「摩訶衍」?
答曰:
我上說般若波羅蜜最大,故應先說。
又佛意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放大光明。十方諸菩薩各自問佛:「今何以有是光明?」諸佛[20]各答言:「娑婆世界有佛,名釋迦[21]牟尼,欲說般若波羅蜜。」彼諸菩薩及諸天人,和合而來。
舍利弗問佛:「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欲知一切法,習行般若波羅蜜?」
又佛初品中種種讚般若波羅蜜功德:「若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有如是等因緣故,應初說「般若波羅蜜」。
佛命須菩提:「汝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謙言:「菩薩空但有名。」後言:「能如是解,了知菩薩相,即是行般若波羅蜜。」既知是已,問菩薩句義,次有摩訶薩義;摩訶薩義中,有大莊嚴、摩訶衍。如勇夫雖有種種器[22]杖莊嚴,不乘[23]駛馬,則無能為。
是「大乘」,天竺語名「摩訶衍」。
諸佛斷法愛故,又明般若波羅蜜義無異故,佛不訶。以是故,須菩提更作異名,問摩訶衍。
問曰:
如摩訶衍序中說:「從初發心乃至佛道,為佛道故集一切善法,皆名摩訶衍。」今何以但說「六波羅蜜為摩訶衍」?
答曰:
如先[24]說:「般若波羅蜜,則說六波羅蜜;說六波羅蜜,則攝一切善法。」以是故,不應作是問:「諸善法多,何以但說六波羅蜜?」
復次,摩訶衍,初發心作願乃至後方便,等六波羅蜜;是諸法雖不名為波羅蜜,然義皆在六波羅蜜中。如初發心作願、大悲等,心力大故,名毘梨耶波羅蜜;捨小利、取大乘,名般若波羅蜜;方便即是智慧,智慧淳淨故,變名「方便」。教化眾生、淨佛世界等,皆在六波羅蜜中,隨義相攝。
問曰:
若爾者,後何以更說「十八空、百八三昧等,名摩訶衍」?
答曰:
六波羅蜜是摩訶衍體,但後廣分別其義。如十八空、四十二字等,是般若波羅蜜義;百八三昧等,是禪波羅蜜義。以是故初說六波羅蜜。
問曰:
何以故正[1]說六波羅蜜,不多不少?
答曰:
佛為法王,隨眾生可度,或時略說一、二、三、四;或時廣說,如《賢劫經》八萬四千波羅蜜。
復次,六道眾生皆受身心苦惱,如地獄眾生[2]拷掠苦,畜生中相殘害苦,餓鬼中飢餓苦,人中求欲苦,天上離所[3]愛欲時苦,阿修羅道鬪諍苦;菩薩生大悲心,欲滅六道眾生苦故,生六波羅蜜。
以是故說六波羅蜜,不多不少。
問曰:
檀波羅蜜有種種相,此中佛何以但說五相,所謂「用薩婆若相應心,捨內、外物,是福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無所得故」?何以不說「大慈[4]悲心,供養諸佛,及神通、布施」等?
答曰:
是五種相中,攝一切布施。「相應薩婆若心布施」者,此緣佛道,依佛道。「捨內外」者,則捨一切諸煩惱。「共眾生」者,則是大悲心。「迴向」者,以此布施,但求佛道,不求餘報。「用無所得故」者,得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氣分故,檀波羅蜜非誑非倒,亦無窮盡。
問曰:
若爾者,則不須五種相,但說「薩婆若相應心」則足!
答曰:
此事可爾!但以眾生不知云何應薩婆若心布施義故,是故以四事分別其義。
「應薩婆若心」者,以菩薩心求佛薩婆若,作緣、作念、繫心。持是布施,欲得薩婆若果,不求[5]今世因緣、名聞、恩分等,亦不求後世轉輪聖王、天王富貴處;為度眾生故,不求涅槃,但欲具一切智等諸佛法,為盡一切眾生苦故,是名「應薩婆若心」。
「內、外物」者,內名頭、腦、骨、髓、血、肉等,難捨故在初說;外物者,國土、妻子、七寶、飲食等。
「共一切眾生」者,是布施福德果報,與一切眾生共用;譬[6]如大家種穀,與人共食。菩薩福德果報,一切眾生皆來依附;譬如好菓樹,眾鳥歸集。
「迴向」者,是福德邊,不求餘報,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
先言「應薩婆若心」,後言「迴向」,有何等異?
答曰:
「應薩婆若心」,為起[7]諸福德因緣;「迴向」者,不求餘報,但求佛道。
復次,「薩婆若相應心」,為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施;如先義說:「薩婆若為主,一切功德皆為薩婆若。」讚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婆若」。
「用無所得」者,以般若波羅蜜心布施,順諸法實相而不虛誑。如是等說檀波羅蜜義。
問曰:
尸羅波羅蜜則總一切戒法,譬如大海總攝眾流;所謂不飲酒、不過中食、不杖加眾生等,是事十善中不攝,何以但說十善?
答曰:
佛總相說六波羅蜜,十善為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不飲酒、不過中食,入不貪中;杖不加眾生等,入不瞋中;餘[8]道隨義相從。戒名身業、口業,七善道所攝。十善道及初後,如發心欲殺,是時作方便——惡口,鞭打、繫縛、斫刺,乃至垂死,皆屬於初;死後剝皮、食噉、割截、歡喜,皆名後;奪命是本體;此三事和合,總名殺不善道。以是故知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復次,是菩薩生慈悲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布施利益眾生,隨其所須,皆給與之;持戒不惱眾生,不加諸苦,常施無畏。十善業道為根本,餘者是不惱眾生遠因緣。戒律為今世取涅槃故,婬欲雖不惱眾生,心繫縛故為大罪;以是故,戒律中婬欲為初。白衣,不殺戒在前,為求福德故。菩薩不求今世涅槃,於無量世中往[9]返生死,修諸功德。十善[10]道為舊戒,餘律[11]儀為客。
復次,若佛出好世,則無此戒律;如釋迦文佛,雖在惡世,十二年中亦無此戒,以是故知是客。
復次,有二種戒:有佛時,或有、或無;十善,有佛、無佛常有。
復次,戒律中戒,雖復[12]細微,懺則清淨;犯十善戒,雖復懺悔,三惡道罪不除。如比丘殺畜生,雖復得悔,罪報猶不除。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但說十善業道。
亦自行,亦教他人,名為尸羅波羅蜜。十善道:七事是戒,三為守[13]護故,通名為尸羅波羅蜜。
餘波羅蜜亦如是,隨義分別;如初品中「六波羅蜜」論[14]議廣說。
是經名《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捨離相;以是故,一切法中皆用無所得故。
問曰:
若用有所得集諸善法猶尚為難,何況用無所得!
答曰:
若得是無所得智慧,是時能妨善行,或生邪疑;若不得是無所得智慧,是時無所妨,亦不生邪疑!佛亦不稱著心取相行諸善道。何以故?虛誑住世間,終歸於盡。若著心修善,破者則易;若著空生悔,還失是道!譬如火起草中,得水則滅;若水中生火,則無物能滅。初習行著心取相菩薩,修福德,如草生火,易可得滅;若體得實相菩薩,以大悲心行眾行,難可得破,如水中[1]生火,無能滅者。以是故,雖用無所得心行眾行,心亦不弱,不生疑悔。
是名略說六波羅蜜義。廣說如「初品」中,一一波羅蜜皆具足。
十八空者,六波羅蜜中說般若波羅蜜義,不著諸法。所以者何?以十八空故。「十八空」論議,如初品中,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彼義,應此中廣說。
問曰:
十八空,內空等後皆言「非常非滅故」,此義云何?
答曰:
若人不習此空,必墮二邊,若常、若滅。所以者何?若諸法實有,則無滅義,墮常中。如人出一舍入一舍,眼雖不見,不名為無;諸法亦爾,從未來世入現在世,現在世入過去世,如是則不滅。
行者以有為患,用空破有;心復貴空,著於空者,則墮斷滅。以是故,行是空以破有,亦不著空;離是二邊,以中道行是十八空,以大悲心為度眾生,是故十八空後皆言非常非滅,是名摩訶衍。若異此者,則是戲論狂人,於佛法中空無所得;如人於珍寶聚中取水精珠,眼見雖好,價無所直。
問曰:
若十八空已攝諸空,何以[2]更說四空?
答曰:
十八空中,現空盡攝。諸佛有二種說法:或初[3]略後廣,或初廣後略。初略後廣,為解義故。初廣後略,為[4]易持故。或為後會眾生略說其要,或以偈頌。今佛前廣說十八空,後略說四空相。
「法法相空」者,一切法中,法相不可得;如色中,色相不可得。復次,法中不生法故,名為「法法空」。
「無法無法空」者,無為法名「無法」。何以故?相不可得故。
問曰:
佛以三相說無為法,云何言「無相」?
答曰:
不然!破生故言「無生」,破住故言「無住」,破滅故言「無滅」,皆從生、住、滅邊有此名,更無別無生、無滅法。是名「無法無法空」。是義,如「無為空」中說。
「自法自法空」者,「自法」名諸法自性。自性有二種:一者、如世間法,地堅性等;二者、聖人知如、法性、實際。此法空。所以者何?不由[5]智見知故有二性空,如先說。
問曰:
如、法性、實際,無為法中已攝,何以[6]復更說?
答曰:
觀時分別,說五眾實相:法性、如、實際;又非空智慧觀故[7]令空,性自爾。
問曰:
如色,是自法;識,為他法。此中何以說「如、法性、實際,有佛、無佛常住,過是名為他法空」?
答曰:
有人未善斷見結故,處處生著。是人聞是如、法性、實際,謂「過是已,更有餘法」;以是故說「過如、法性、實際亦空」。
校注
[0389015] (大智度論釋乘乘品第十六(卷第四十六))十六字【大】,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六第十六品釋乘乘品【宋】【元】,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六釋乘乘品第十六經作乘大乘品【明】,大智度經論卷第四十六釋第十五品訖第十七品上【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十五乘乘品十五卷四十八【石】,此卷宮本缺 [0389016] 後秦龜茲國三藏【大】,姚秦三藏法師【宋】【元】【明】 [0389017] 【經】【大】,〔-〕【宋】【聖】 [0389018] 得【大】,〔-〕【聖】 [0389019] 是【大】,是名【元】【明】 [0389020] 法【大】,〔-〕【石】 [0389021] 若【大】,〔-〕【宋】【元】【明】【聖】 [0389022] 法住【大】,法位【聖】【石】,法住法位【元】【明】 [0389023] 如是【大】,〔-〕【宋】【元】【明】【聖】 [0389024] 世界【大】*,國土【石】* [0389025] 【論】【大】*,〔-〕【宋】【聖】* [0389026] 已【大】,〔-〕【聖】 [0389027] 雜【大】,離【宋】 [0389028] 離【大】,故離【聖】 [0390001] 故【大】,〔-〕【聖】 [0390002] 相【大】,〔-〕【宋】【元】【明】 [0390003] 經【大】,逕【石】 [0390004] 大乘【大】,於大乘【石】,乘【聖】 [0390005] 大乘【大】,大乘釋十五品竟【石】 [0390006] (大智…七)十三字【大】,大智度論釋莊嚴品第十七【宋】【元】,釋莊嚴品第十七【明】,釋第十六品【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十六無縛無脫品【石】 [0390007] 【經】【大】*,〔-〕【宋】【聖】* [0390008] 莊嚴【大】*,誓莊嚴【石】* [0390009] 振【大】,震【元】【明】【聖】 [0390010] 隨眾生所欲【大】,〔-〕【宋】【聖】 [0390011] 纓【大】,瓔【宋】【元】【明】 [0390012] 搗【大】,擣【聖】 [0390013] 法【大】,〔-〕【宋】【元】【明】【聖】 [0390014] 六【大】,於六【宋】【元】【明】 [0390015] 給【大】,所【石】 [0390016] 施【大】,說【聖】 [0390017] 化【大】,〔-〕【聖】 [0390018] 意【大】,心【石】 [0390019] 來【大】,〔-〕【宋】【聖】 [0390020] 杖【大】,仗【聖】 [0390021] 化【大】,〔-〕【宋】【元】【明】【聖】 [0390022] 師【大】,〔-〕【宋】【元】【明】 [0390023] 師【大】*,〔-〕【宋】* [0391001] 岸【大】,[土*(厂@干)]【聖】 [0391002] 幻【大】*,工幻【元】【明】【石】* [0391003] 中【大】,中眾生【石】 [0391004] 洹【大】,含【元】【明】 [0391005] 住【大】,行【元】【明】【石】 [0391006] 是【大】,如【宋】【聖】 [0391007] 法身【大】,〔-〕【聖】 [0391008] 六【大】,出六【宋】【元】【明】 [0391009] 何【大】,作【聖】 [0391010] 大【大】,〔-〕【聖】 [0391011] 空【大】,〔-〕【宋】【元】【明】 [0391012] 知【大】,知是【宋】【元】【明】 [0391013] 說【大】,言【宋】【元】【明】【聖】【石】 [0392001] 故【大】,故以是故【石】 [0392002] 嚮【大】*,響【宋】*【元】*【明】* [0392003] 菩提【大】,菩薩【宋】【元】【明】 [0392004] 無【大】,不【石】 [0392005] 故【大】,〔-〕【宋】【元】【明】 [0392006] 如【大】,〔-〕【宋】【元】【明】【聖】 [0392007] 王【大】,主【宋】【元】【明】 [0393001] 亦【大】,〔-〕【聖】 [0393002] 是【大】,是亦【聖】 [0393003] 無【大】,〔-〕【石】 [0393004] 至【大】,乃至【石】 [0393005] 法【大】,〔-〕【宋】【元】【明】【聖】 [0393006] 人【大】,〔-〕【聖】 [0393007] 墮【大】*,隨【?】* [0393008] 解【大】,解釋第十六品竟【石】 [0393009] (大智…八)十二字【大】,釋摩訶衍品第十八經作問乘品【明】,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十七摩訶衍品【石】 [0393010] 當【大】,是乘當【元】【明】 [0393011] 誰當乘是乘出者【大】,〔-〕【宋】【元】【明】 [0393012] 名【大】,〔-〕【宋】【元】【明】 [0393013] 名【大】*,〔-〕【宋】【元】【明】【聖】* [0393014] 禪【大】,禪而【石】 [0393015] 亦【大】,〔-〕【宋】【元】【明】【聖】 [0393016] 復有【大】,〔-〕【宋】【元】【明】【聖】 [0393017] 法【大】,空【宋】【元】【明】 [0393018] 方【大】,方相【石】 [0393019] 義【大】,義空【石】 [0393020] 涅槃涅槃涅槃【大】,泥洹空泥洹【石】 [0393021] 為【大】,若【宋】【聖】 [0394001] 名【大】,為【宋】【元】【明】 [0394002] 所【大】,〔-〕【宋】【元】【明】 [0394003] 名【大】,色【石】 [0394004] 法【大】,〔-〕【宋】【元】【明】【聖】 [0394005] 各【大】,各相【石】 [0394006] 等【大】,等名【石】 [0394007] 諸法【大】,〔-〕【宋】【元】【明】 [0394008] 求【大】,求覓【元】【明】【石】 [0394009] 法【大】*,如【聖】* [0394010] 法【大】,〔-〕【元】【明】〔法法〕-【聖】 [0394011] 名【大】,〔-〕【宋】【元】 [0394012] 相【大】,〔-〕【宋】 [0394013] 法空【大】*,法相空【明】* [0394014] 位【大】,住【明】 [0394015] 集【大】,習【宋】【元】【明】 [0394016] 蜜【大】,〔-〕【石】 [0394017] 故【大】,故故【石】 [0394018] 知【大】,如【聖】 [0394019] 中【大】*,〔-〕【宋】【元】【明】【聖】* [0394020] 各【大】,各各【石】 [0394021] 牟【大】,文【石】 [0394022] 杖【大】,仗【宋】【元】【明】【聖】 [0394023] 駛【大】,快【宋】【元】【明】【聖】【石】 [0394024] 說【大】,說說【石】 [0395001] 說【大】,〔-〕【石】 [0395002] 拷【大】,考【聖】 [0395003] 愛【大】,受【元】【明】 [0395004] 悲【大】,大悲【石】 [0395005] 今【大】,念【元】 [0395006] 如【大】,若【石】 [0395007] 諸【大】,福【聖】 [0395008] 道【大】*,〔-〕【石】* [0395009] 返【大】,反【聖】 [0395010] 道【大】,〔-〕【宋】【元】【明】【聖】 [0395011] 儀【大】,義【石】 [0395012] 細微【大】,微細【石】 [0395013] 護【大】,讚【聖】 [0395014] 議【大】,義【宋】【元】【明】 [0396001] 生【大】,〔-〕【宋】【元】【明】【聖】 [0396002] 更【大】,故【聖】 [0396003] 略【大】,毘【聖】 [0396004] 易【大】,異【宋】 [0396005] 智【大】,知【石】 [0396006] 復【大】,後【聖】 [0396007] 令【大】,合【聖】 [0396008] (大智…六)九字【大】,大智度經論卷第四十六釋第十五品訖第十七品上【聖】 [0396009] 六【大】,八【石】【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