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智度論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之餘(卷七十)
[11]【經】
「復次,須菩提!佛因深般若波羅蜜,[12]眾生心數出、沒、屈、申如實知。」
「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心數出、沒、屈、申如實知?」
佛言:「一切眾生心數出、沒、屈、申等皆依色、受、想、行、識生。須菩提!佛於是中知眾生心數出、沒、屈、申,所謂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神及世間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神及世間常亦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神及世間非常[13]非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受;神及世間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受;神及世間常亦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受;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受;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想;神及世間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想;神及世間常亦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想;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想;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行;神及世間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行;神及世間常亦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行;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是事實,餘妄語,[14]是見依行;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識;神及世間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15]識;神及世間[16]常亦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識;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17]識。
「世間有邊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世間無邊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世間有邊無邊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依受、想、行、識亦如是。
「神即是身,是見依色;神異身異,是見依色。依受、想、行、識亦如是。
「死後有如去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死後無如去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死後或有如去或無如去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死後非有如去非無如去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依受、想、行、識亦如是。
「如是,須菩提!佛[18]因般若波羅蜜,眾生出、沒、屈、申如實知。」
「復次,須菩提!佛知色相。云何知色相?如如不壞、無分別、無相、無憶、無戲論、無得,色相亦如是。須菩提!佛知受、想、行、識[19]相。云何知受、想、行、識相?如如[20]相不壞、無分別、無相、無憶、無戲論、無得,受、想、行、識相亦如是。如是,須菩提!佛知眾生如相及眾生心數出、沒、屈、申如相。[21]五眾如相,諸行如相,即[22]是一切法如相。何等是一切法如相?所謂六波羅蜜如相,六波羅蜜如相即是三十七品如相,三十七品如相即是十八空如相,十八空如相即是八背捨如相,八背捨如相即是九次第定如相,九次第定如相即是佛十力如相,佛十力如相即是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乃至十八不共法如相,十八不共法如相即是一切種智如相,一切種智如相即是善法不善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如相,[1]無漏法如相即是過去、未來、現在[2]法如相,過去、未來、現在法如相即是有為法、無為法如相,有為法、無為法如相即是須陀洹果如相,須陀洹果如相即是斯陀含果如相,斯陀含果如相即是阿那含果如相,阿那含果如相即是阿羅漢[3]果如相,阿羅漢果如相即是辟支佛道如相,辟支佛道如相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即是諸佛如相,諸佛如相皆是一如相,不二不別、不盡不壞,是名一切諸法如相。佛因般若波羅蜜得是如相,以是因緣故,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如是,須菩提!佛知一切法如相,非不如相,不異相;得是如相故,佛名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法如相,非不如相,不異相甚深!世尊!諸佛用是如,為人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誰能信解是者?唯有阿鞞跋致菩薩及具足正見人、漏盡阿羅漢。何以故?是法甚深故。」
「須菩提!是如無盡相故甚深。」
須菩提言:「何法無盡相故甚深?」
佛言:「一切法無盡故。如是,須菩提!佛得是一切諸法如已,為眾生說。」
[4]【論】
釋曰:
佛悉知一切眾生所作所行、六十二[5]邪見等諸邪見、九十八結使等諸煩惱,[6]是故說:「佛知眾生心心數法[7]出、沒、屈、申。」
在家者為愛等諸煩惱所沒名為「沒」,九十六種邪見出家者名「[8]出」。復次,常著世樂故名[9]為「沒」;或知無常,怖畏,求道,故名「出」。復次,受九十六種道法,不能得正道故,還沒在世間。
「屈」者不離欲界,「申」者離欲界。色界離、不離,亦如是。
如人立清池上見魚:或有常在水中,或有暫出還沒,或有出觀四方,或有出欲[10]渡者近岸還沒。
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六道眾生:有常著五欲,諸煩惱覆心,不求出者;或有好心,能布施、能持戒,而以邪疑覆心故還沒;有人出五欲,能得[11]煖法、頂法等,觀四諦,未得[12]實法故還沒;有人離[13]五欲乃至無所有處,不得涅槃故還沒。
何等是出、沒、屈、申相?此中佛說,所謂「神及世間常」。
神者,凡夫人憶想分別,隨我心取相故計有神。外道說神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
若計神常者,常修福德,後受果報故,或由行道故,神得解脫。
若謂神無常者,為今世名[14]利故有所作。
常無常者,有人謂:神有二種:一者、細微常住,二者、現有所作。[15]現有所作者,身死時無常。細神是常。
有人言:神非常非無常。[16]常、無常中俱有過:若神無常,即無罪福;[17]若常,亦無罪福。何以故?若常,則苦樂不異;譬如虛空,雨不能濕、風日不能乾。若無常,則苦樂變異;譬如風雨,在牛皮中則爛壞。以我心故,說必有神,但非常[18]非無常。
佛言:「四種邪見,皆緣五眾,但於五眾謬計為神。」
「神及世間」者,世間有三種:一者、五眾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國土世間。此中說二種世間:五[19]眾世間、國土世間;眾生世間即是[20]神。於世間相中,亦有四種邪見。
問曰:
神從本已來無故應錯,世間是有,云何同神邪見?
答曰:
但破於世間起常無常[21]相,不破世間;譬如無目人得蛇以為[22]瓔珞,有目人語是蛇,非是[23]瓔珞。
佛破世間常顛倒,不破世間。何以故?現見無常故。亦不得言無[24]無常,罪福不失故,因過去事有所作故。常無常,二俱有過故;非常非無常,著世間過故。
「世間有邊」者。
有人求世間根本,不得其始;不得其始,則無中、無後;若無初、中、後,則無世間。是故世間應有始,[25]始即是邊。
得禪者宿命智力,乃見八萬劫事,過是已往,不復能知,但見身始中陰識,而自思惟:「此識不應無因無緣,必應有因緣,宿命智所不能知。」但憶想分別: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極微細故。於世性中初生覺,覺即是中陰識。從覺生我。從我生五種微塵,所謂色、聲、香、味、觸。從聲微塵生[26]空大,從[27]聲、觸生風大,從色、聲、觸生火大,從色、聲、觸、味生水大,從色、聲、觸、味、香生地大。從空生耳根,從風生身根,從火生眼根,從水生舌根,從地生鼻根。如是等漸漸從細至麁。世性者,從世性已來至麁,從麁轉細,還至世性。譬如泥丸中[28]具有瓶、瓫等性,以泥為瓶,破瓶為瓫,如是轉變,都無所失;世性亦如是,轉變為麁。世性是常法,無所從來,[29]如《僧[30]佉經》廣說世性。
復次,有人說:世間初邊名微塵。微塵常法,不可破、不可燒、不可爛、不可壞,以微細故;但[1]待罪福因緣和合故有身:若天、若地獄等;以無父母故,罪福因緣盡則散壞。
有人以自然為世界始,貧富、貴賤,非願行所得。
有人言:天主即是世界始,造作吉凶禍福、天地萬物;此法滅時,天還攝取。
如是邪因,是世界邊。
有人說:眾生世世受苦樂盡,自到邊;譬如山上投縷丸,縷盡自[2]止。受罪受福,會歸於盡,精進、懈怠無異。
有人說:國土世間,八方有邊,唯上、下無邊。
有人說:下至十八地獄,上至有頂,上下有邊;八方無邊。
如是種種說世界邊。
有人說:眾生世間有邊。如說:神在體中,如芥子、[3]如[4]米,或言一寸。大人則神大,小人則神小。說神是色法、有分,故言神有邊。
「無邊」者。
有人說:神遍滿虛空,無處不有,得身處能覺苦樂。是名神無邊。
有人言:國土世間無始。若有始,則無因[5]緣,後亦無窮,常受身,是則破涅槃。是名「無邊」。復次,說國土世間,十方無邊。如是等,說「神世間、國土世間無邊」。
「有邊」[6]者。
有人言:神世間無邊,國土世間有邊。
或言:神世間有邊,國土世間無邊;如上說神是色故。
或言:上下有邊,八方無邊。如是總上二法,名為「有邊無邊」。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者,有人見「世間有邊」有[7]過、「無邊」亦有過,故不說「有邊」、不說「無邊」,著「非有邊非無邊」以為世間實。
「神即是身」者,有人言:身即是神。所以者何?分折此身,求神不可得故。復次,受好醜苦樂皆是身。是故言「身即是神」。
「身異神異」者,有人言:神微細,五情所不得,亦非凡[8]夫人所見;攝心清淨,得禪定人乃能得見。是故言「身異神異」。復次,若「身即是神」,身滅、神亦滅,是邪見。說「身異神異」,身滅、神常在,是邊見。
「死後有如去」者。
問曰:
先說常、無常等,即是後世或有或無,今何以別說如去四句?
答曰:
上總說「一切世間常非常」,「後世有無」事要故別[9]說。「如去」者,如人來此間生,去至後世亦如是。
有人言:先世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
有人言:身、神和合為人;死後,神去、身不去。是名「如去不如去」。
「非有如去非無如去」者,見「去」、「不去」有失故,說「非去非不去」。是人不能捨神,而著「非去非不去」。
如是諸邪見煩惱等,是名「心出、沒、屈、伸」。所以者何?邪見者種種道求出不得故,欲出而沒。邪見力多難解,故說常、無常等十四事。
外道雖[10]復種種憶想分別,佛言:「皆緣五眾、依止五眾,無神、無常。」
佛知五眾空、無相、無作、無戲論,但知五眾如,不如凡夫虛誑顛倒見。
如五眾如,一切法如亦如是。何以故?二法攝一切法,所謂有為、無為。五眾是有為法,五眾如即是無為法。觀察、籌量、思惟五眾能行六波羅蜜,是故說:「五眾如即是一切法如,一切法如即是六波羅蜜如。」
行六波羅蜜菩薩求實道,觀五眾無常、空,生三十七品、八背捨、九次第等,是聲聞道;知已直過,行十八空、十力等諸佛法;皆正觀五眾、五眾如,無分別故,皆是一切諸法如。是故說:「善法如即是不善法如,不善法如即是善法如。」
世間、出世間法亦如是。
是以行者不得[11]著善[12]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如相亦如是,皆是一如相,不二不別。所以者何?求諸法實,到畢竟空,無復異。
如是等諸法如,佛因般若波羅蜜得,是故言:「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
須菩提歎未曾有,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如甚深,隨順不相違。三世十方諸佛如,即是諸法如;解是諸法如故,為眾生種種說法。是甚深如,難解難信;阿鞞跋致菩薩入法位[13]受記者能信,「具足正見人」者三道人,漏盡阿羅漢不受一切法故能信。其有信者,近阿鞞跋致[14]故,皆[15]攝在阿鞞跋致中,故不別說。
佛語須菩提:「一切法無盡故,是如無盡。」如無盡故,得聖道者能信。無為法中差別故有須陀洹諸道,聞自所得法故能信;凡夫人著虛誑顛倒法故不能信。
[20]【經】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欲界天子、色界天子[21]遙散華香,來至佛所,頂禮佛足,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所說般若波羅蜜甚深,何等是深般若波羅蜜相?」
佛告欲界、色界諸天子:「諸天子!空相是[22]深般若波羅蜜相,無相、無作、無[23]起、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所有法、無相、無依止、虛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諸天子!如是等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佛為眾生用世間法故說,非第一義。諸天子!是諸相,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不能破壞。何以故?是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亦是相故。諸天子!相不能破相,相不能知相,相不能知無相,無相不能知相。是相、是無相、相無相皆無所[1]知,[2]謂知者、知法皆不可得故。何以故?諸天子!是諸相非色作,非受、想、行、識作;非檀波羅蜜作,非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3]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作;非內空作,非外空作,非內外空作,非無法空作,非有法空作,非無法有法空作;非四念處作,乃至非一切種智作。諸天子!是[4]諸相,非人所有,非非人所有;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
佛復告諸天子:「譬如有人問:『何等[5]是虛空相?』此人為正問不?」
諸天子言:「世尊!此不正問。何以故?世尊!是虛空無相可說,虛空無為無起故。」
佛告欲界、色界諸天子:「有佛無佛,相性常住。佛得如實相性故,名為如來。」
諸天子白佛言:「世尊!世尊所得諸相性甚深,得是相故,得無礙智;住是[6]相中,以般若波羅蜜集諸法自相。」
諸天子言:「希有!世尊!是深般若波羅蜜是諸佛常所行處,行是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通達一切法相,若色相,若受、想、行、識相,乃至一切種智相。」
佛言:「如是!如是!諸天子!惱壞相是色相,佛得是無相;覺者受相,取者想相,起作者行相,了別者識相——佛得[7]是無相。能捨者檀波羅蜜相,無熱惱者尸羅波羅蜜相,不變異者羼提波羅蜜相,不可伏者毘梨耶波羅蜜相,攝心者禪波羅蜜相,捨離者般若波羅蜜相——佛得是無相。心無所[8]嬈惱者,是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相——佛得是無相。出世間者,三十七品相——佛得是無相。苦者,無作脫門相;離者,空脫門相;寂滅者,無相脫門相——佛得是無相。勝者,十力相;不恐怖者,無所畏相;遍知者,四無礙智相;餘人無得者,十八不共法相——佛得是無相。愍念眾生者,大慈大悲相;實者,無謬錯相;無所取者,常捨相;現了知者,一切種智相——佛得是無相。如是,諸天子!佛得一切諸法無相,以是因緣故,佛名無礙智。」
[9]【論】
問曰:
上處處已說「空、無相、無作乃至無起、無所有是般若相」,今諸天子何以復問「何等是般若相」?
答曰:
佛雖處處說般若波羅蜜,或說空等、或說有、或說果報、或說罪[10]福,不定故,是以今問「何者定是般若相」。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如幻[11]化,如似可得,而無定相可取,唯諸佛能正遍知其相;諸天[12]子雖有利智,不能了知故問。
復次,有人言:是諸天子有後來者,不聞,故問。
佛答諸天子:「空等是般若波羅蜜相。」「空相」者,內外空等諸空。若諸法空者,即是無有男女、長短、好醜等相,是名「無相相」。若空、無相,不復生願著後世身,是名「無作相」。三解脫門是初入般若[13]波羅蜜相,三乘共有。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14]所依止、虛空等,是般若波羅蜜[15]深相。
上三[16]解脫門中「無相」——無男女等外相;「無所有」下「無相相」——無一切法相。
空雖是一,人[17]根有利鈍、入有深淺故,差[18]別說空。無生無滅等論議,如先說。
佛知天子必有如是念:「若般若波羅蜜空、無所有、如虛空相,云何可說?若說,即是有相。」
諸天子以佛威德大故,不敢致難,是故佛自為說:「佛憐愍眾生,以世諦故說空等諸相,非以第一義諦。」若以第一義故,應難;以世諦故說,則不應難。
復次,雖說空,不以著心取相,不示法若是、若非,一切法同一相、無分別,是故復了了說,所謂無所有、如虛空相。
無有一法不入此相者,是故說「一切世間無能破壞」。何以故?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即是相故。若異法相違,則有可破;如水能滅火,火不自滅火。口言如實欲破者,[19]竟不能破,何況不實[20]者?譬如盲人蹈踐珍寶,口言非珍寶,竟不能令非珍寶。
此中佛更說: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相故,「相不[21]能破相」。
復次,有人言:「相不能破相」者,[22]有法能解散,諸法和合,竟無所破、無所失;如斧析薪,分分解散,竟無所失。
復次,諸法無定相,如樹,根、莖、枝、葉和合故名為樹,樹無定相故無所破。
如是等,名為「相不能破相」。
問曰:
色等諸法非覺故,[23]可不相知;心數法是知相,云何言「不知」?
答曰:
此中以實相故,不說[24]如凡夫人虛妄知。是智慧,有為法故,因緣和合[25]生,虛妄法不能實有所知,是故捨,入無餘涅槃。若智慧知常、無常乃至空、寂滅等,上來已廣破,滅、無所有。若如是者,云何當有知?以是故「相不知相」。
「相不能知無相」者,內雖有智慧,外空故無法可知;外無緣云何智慧生?是故言「相不能知無相」。譬如刀雖利,不能破空。
「無相不能知相」者,有人言:內智慧無定相,外所緣法有定相,心隨緣而生,是故說「無相不應知相」。譬如無刀,雖有物,無刀可斫。
「是相、是無相、相無相皆不可[1]得」者,相不入相。何以故?先有相故。相不入無相。何以故?相無入處故。離是相、無相,更無處可入。
復次,相、所相法不定故,因所相故有相。所以者何?若先有相,無所相者則[2]無相,無所因故。若先有所相而無相者,云何有所相?無所因待故。
復次,相以所相不定,相或時作所相,所相或時是相。是故相不定、不實故,所相亦無;若所相不定、不實故,相亦無。是故說「是相、是無相、是相無相不可得」。
如先說空等諸相是實。何以故?是相非五眾所作,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所作。是相,無為故,無法可作,亦無若人若非人能作。人者,菩薩、諸佛等;非人者,諸天等。是相畢竟空故,非有漏非無漏,非世間非出世間。先雖說無為相,但破有為故說無為,無為亦無定相。此中佛欲使是事明了,故說譬喻。聽者作是念:「若無佛則不[3]聞是相,佛於眾生最上故,應當作[4]是相。」是故佛語諸天:「有佛、無佛,此相常[5]住。佛能知是相,故名為佛。」
爾時,諸天子歡喜,復白佛言:「世尊!是諸相甚深,雖不可取相而可行,能與人無上果報。佛得是相故,於一切法得無礙智。」若分別諸法有定相,則是有礙智。
「世尊住是諸法實相中,則通達無礙,能說[6]諸法各各別相,所謂惱壞相是色相,乃至[7]了現知者是一切種智相。」
佛可其意,為分別諸相。凡夫所知,諸相各異;佛[8]知皆是空相,空相即是無相,佛得是無相。[9]得者,是[10]知,無比遍知故名得。是諸法相,今轉名般若波羅蜜[11]故。
【經】
爾時,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般若波羅蜜能示世間相,是故佛依止是法[12]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法。何等是法?所謂般若波羅蜜。諸佛依止般若波羅蜜住,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佛知作人。若人[13]正問知作人者,正答無過於佛。何以故?須菩提!佛知作人故。佛所乘[14]來法,佛所從來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5]是乘、是道,佛還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受持、守護。須菩提!是名佛知作人。復次,須菩提!佛知一切法無作相,作者無所有故;一切法無起,形事不可得故。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知一切法無作相。亦以是因緣故,佛知作人。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得一切法不生,以無所得故。以是因緣故,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16]亦能示世間相。」
須菩提言:「世尊!若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云何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實無知者、無見者。云何無知者、無見者?一切法空、虛誑、不堅固,是故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
「復次,須菩提!一切法云何無知者、無見者?一切法無依止、無所繫,以是故,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不見色故示世間相,不見受、想、行、識故示世間相,乃至不見一切種智故示世間相。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不見色故,般若波羅蜜示世間相?不見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故,示世間相?」
佛告須菩提:「若不緣色生識,是名不見色相故示;不緣受、想、行、識生識,乃至不緣一切種智生識,是名不見一切種智相故示。如是,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云何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須菩提!般若波羅蜜[17]能示世間空。云何示世間空?示五眾世間空,示十二入世間空,示十八界世間空,示十[18]二因緣世間空,示我見根本六十二見世間空;示十善道世間空,示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世間空;示三十七品世間空,示六波羅蜜世間空;示內空世間空,示外空世間空,示內外空世間空;示無法空世間空,示有法空世間空,示無法有法空世間空;示有為性世間空,示無為性世間空;示佛十力世間空,示十八不[19]共法世間空,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空。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20]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示世間空、知世間空、覺世間空、思惟世間空、分別世間空。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空。云何示佛世間空?示五眾世間空,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空。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不可思議。云何示世間不可思議?示五眾世間不可思議,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不可思議。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離。云何示[1]世間離?示五眾世間離,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離。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離。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寂滅。云何示[2]世間寂滅?示五眾世間寂滅,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寂滅。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畢竟空。云何示世間畢竟空?示五眾世間畢竟空,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畢竟空。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性空。云何示世間性空?示五眾世間性空,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性空。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無法空。[A1]云何示世間無法空,示五眾世間無法空,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無法空。
「[3]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無法有法空。云何示世間無法有法空?示五眾世間無法[4]有法空,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無法有法空。
「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獨空。云何示世間獨空?示五眾世間獨空,乃至示一切種智世間獨空。
「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5]復次,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示世間相,所謂不生今世、後世相。何以故?諸法無可用生今世、後世相故。」
【論】
釋曰:
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是因緣故,諸佛依止般若波羅蜜住。餘經中說:「諸佛依止法,以法為師。」
佛此中告須菩提:「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一切不善法中無過邪見,邪見故不識恩分,我自然應爾。知恩者,諸世間善法中最上,能與今世好名聲,後與上妙果報。是故佛自說知恩、報恩中第一,「我尚知布施、持戒等恩,何況般若波羅蜜!」
復次,諸天子作是念:「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定相故,或有人不貪不貴。」是故佛說:「我為三界尊,尚供養般若波羅蜜,何況餘人!」
復有人生疑:「佛於一切世間如虛空無所著,何以[6]故貪是般若波羅蜜,尊重、供養,似如貪著?」是故佛說:「我無貪心,但分別知諸法好醜、力用多少;知是般若波羅蜜能斷一切戲論、開三乘道、能滅眾苦等,有無量無邊功德,是故讚歎、尊重、供養。」譬如人行安[7]穩道,[8]免諸患難,常念此道以示[9]於人。
「佛知作人」者,知他作恩於[A2]己。餘處說「佛不知作人」,[10]恐人疑,是故說:「佛知一切法無作相。」知一切法無作相故言無作人,不以不知恩分故名不知作人。言知作人、不知作人,無咎。
爾時,須菩提以畢竟空難:「世尊!若一切法畢竟空故,無知者、無作者,云何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諸佛世間?」
佛可其問,此中自說因緣:「一切法空、虛誑、無堅固。」
須菩提意:「一切法鈍[11]相,無見、無知,云何般若波羅蜜獨能知見?」
佛意:「一切法非但無知、無見;一切法空、不牢固,無知者、無見者,亦不可得,故不應難。」
復次,一切法無所依止、無繫故,無知者、無見者。種種門破諸法令空:或破常,行無常入空;或破實入空;或畢竟盡故入空;或一切法遠離故入空。如是等入空。今以一切法無住處故,無依止、無繫;無依止故,亦無生滅,以是故即是空。不繫者,一切法實相不繫,出三界。所以者何?三界虛誑故。是以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如是示世間。
是般若不見色等諸法故示世間。色等法無依止、無繫、虛誑故不見。此中佛自說不見因緣,所謂「不生緣色識,乃至不生緣一切種智識,是名不見色等法。」
問曰:
識可不生,色云何不生?
答曰:
惱壞相是色,因識故分別知;無識,亦無惱壞相。
復次,一切諸法從因緣和合故生相,無有自性。如有身、識、觸諸緣和合故,知地堅相,堅相不離身、識。是故諸法皆由和合生,無有自性。
「般若波羅蜜示世間空」者,世間名五眾乃至一切種智。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是法若大若小、若內若外無不空者,是名般若波羅蜜示世間空。
「[12]佛示世間空」者,或有人疑:「佛愛著法故,說般若波羅蜜示世間空,非是諸法常實相。」是故佛說:「我非[13]愛法故說。佛知諸法相,本末籌量、思惟、分別,無有法出於空者。我非[14]但讀誦、從他聞故說,我以內心覺、知、思惟、分別故,說示世間空。」
此一段說「示世間空」者,上廣說「[15]離六十二見」等,今但說「五眾乃至一切種智」。
時會者謂般若[16]波羅蜜是畢竟空,心想取著,是故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畢竟空亦不可得。畢竟空,或名離、或名寂滅。離名分散,諸法久後無遺餘,又自離其性。知畢竟空已,無心數法、無語言故,名寂滅。
畢竟空等,如先說。
問曰:
云何是獨空?
答曰:
十八空皆因緣相待,如內空因內法故名內空;若無內法,則無內空。十八空皆爾。是獨空無因無待,故名獨空。復次,獨空者,如虛空、如、法性、實際、涅槃。
「示世間非今世相、非後世相」者,有諸外道但說今世,不說後世;是人邪見,墮斷滅中。有人說今世、後世,言:「今世神入後世。」是人邪見,墮常中。般若波羅蜜離二邊,說中道:雖空而不著空故,為說罪福;雖說罪福,不生常邪見,亦於空無礙。
此中佛自說因緣:「此中畢竟空故,云何有今世、後世見——若斷、若常?」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為不可思議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為不可[1]稱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為無量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為無等[2]等事故起。」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為大事[3]起,[4]為不可思議事起,[5]為不可稱事起,為無量事起,為無等等事起。
「須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須菩提!諸佛大事者,所謂救一切眾生,不捨一切眾生。
「須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羅蜜為不可思議事起?須菩提!不可思議[6]事者,所謂諸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以是故,須菩提!諸佛般若波羅蜜為不可思議事起。
「須菩提!云何般若波羅蜜為不可稱事起?須菩提!一切眾生中無有能思惟[7]稱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以是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為不可稱事起。
「須菩提!云何般若波羅蜜為無量事起?須菩提!一切眾生中無有能量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以是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為不可量事起。
「須菩提!云何般若波羅蜜為無等等事起?須菩提!一切眾生中無有能與佛等者,何況過!以是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為無等等事起。」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8]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事起耶?」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色亦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受、想、行、識亦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乃至一切種智、法性、法相,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是中,心、心數法不可得。復次,須菩提!色不可思議,是亦不可得;乃至色無等等,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等等,是亦不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色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等等,是亦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色量不可得故,受、想、行、識量不可得故,乃至一切種智量不可得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色量不可得乃至一切種智量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色不可思議故乃至色無等等故,量不可得;乃至一切種智不可思議故,乃至一切種智無等等故,量不可得。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9]中,寧可[10]得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11]智不?」
須菩提言:「世尊!不可得。」
「以是故,須菩提!一切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如是,須菩提!諸佛法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須菩提!是名諸佛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須菩提!是諸佛法不可思議,過思議[12]相故;不可稱,過稱故;無有量,過量故;無等等,過等等故。須菩提![13]以是因緣故,一切法[14]亦不可思議相,乃至無等等。須菩提!不可思議名,是義不可思議;不可稱名,是義不可稱;無有量名,是義不可量;無等等名,是義無等等。須菩提!是諸佛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不可思議,如虛空不可思議;不可稱,如虛空不可稱;無有量,如虛空無有量;無等等,如虛空無等等。須菩提!是亦名諸佛法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佛法如是無量,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無能思議籌量者。」
說是諸佛法不可思議、不可稱、無有量、無等等品時,五百比丘一切法不受故,漏盡心[15]得解脫,得阿羅漢;二十比丘尼亦不受一切法故,漏盡得阿羅漢;六萬優婆塞、三萬優婆夷諸法中遠塵離垢,諸法中法眼生;二十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於是賢劫中當受記。
【論】
釋曰:
須菩提深解般若相,於諸法中無著無礙,心生歡喜,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等。「大事」者,破一切眾生大苦惱,能與佛無上大法,故名為大[1]事。
不可思議,先已答。
「不可稱」者,「稱」名智慧;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稱。又般若利益處廣,未成,能與世間果報;成已,與道果報。又究[2]竟盡知故名「稱」。般若波羅蜜無能稱知——若常若無常、若實若虛、若有若無。如是等「不可稱」義,應當知。
「無量事」者,有人言:「稱」即是「量」。有人言:取相名為「量」,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取相故無量。又菩薩以四無量心行般若故,名無量。又「量」名智慧;凡夫智慧、二乘智慧、菩薩智慧無能量般若得邊者,名無量。
「無等等」者,「無等」名涅槃;一切有為法,無有與涅槃等者。涅槃有三分:聲聞涅槃、辟支佛涅槃、佛涅槃。般若能與大乘涅槃,故名無等等。
復次,一切眾生無與佛等故,佛名「無[3]等」;般若波羅蜜利益眾生,令與佛相似,故名無等等。
復次,諸佛法第一微妙,無能與等、無能及者、無可為[4]疋;般若波羅蜜能令眾生得是心故,名無等[5]等。
復次,「無等」名諸法實相,諸觀、諸行無能及者,無戲論、無能破壞,故名無[6]等;菩薩得是「無等」,能於眾生中生慈悲心故,名無等等。
是名「無等等」義。
須菩提是聲聞人,無一切智,而能說是不可思議般若等[7]故,佛可其所說。
佛自說五事。
眾生無量無邊,多於十方恒河沙等[8]世界中微塵;諸佛以十力等法盡欲救濟,是名「大事」。復有菩薩久得無生法忍,不捨眾生故,不入無餘涅槃。復次,是菩薩得佛道時,為眾生故受五事;一者、受諸勞苦,二者、捨寂定樂,三者、與惡人共事,四者、與人接對,五者、入大眾會。佛深得離欲樂,而為眾生故,甘受是五事等種種[9]疲苦,如受功德,是為「大事」。
「不可思議」者,所謂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
「佛法」者,佛名為覺,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
「如來」者,如過去諸佛行六波羅蜜得諸法如相,來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來,如諸佛來,是名如來。
「自然人法」者,聲聞人亦有覺、亦有[10]知,而從他聞,是弟子法;是故說佛是自然人,不從他聞。
「一切智人法」者,辟支佛亦自然得,不從他聞,而無一切智;是故說佛一切智人[11]得。
是四種法,無有人能思惟稱量,是故名「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更無有法與是法相似者,是故名「無等等」。
須菩提意,恐新學菩薩著是四法,是故白佛言:「但是四法不可思議、無有與等耶?」
佛答:「色等諸法亦不可思議、無稱、無量、無等等。」
佛[12]是中自說因緣:「色等一切法不可得故。」
「如是,須菩提!諸佛法不可思議」者,是如上事。「是名不可思議」者,結句。論者先廣解,佛此中略說:「不可思議,過思議相;過等等相。」
義趣,涅槃法不可思議;名字,世諦故可思議。
「如虛空不可思議」者,如先品中說虛空相不可思議,是故說「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如虛空,虛空無[13]可喻故,名「無等等」。
般若波羅蜜相即是佛法相;不可思議、無量、無稱、無等等,即是佛法相。「是佛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無能思議稱量」者,六道中但說三道者,三善道眾生尚不能稱量,何況三惡道!
問曰:
說是品時,何以故比丘尼、菩薩得道者少?
答曰:
此中多讚歎諸佛法,所謂「不可思議、無稱、無量、無等等」,聞者多增益信根故,是故白衣得道者多。女人雖復信多,智慧少故,得道者亦少。白衣貪著世事、智慧淺薄、鈍根,不能盡漏。
諸比丘信、慧諸根等,一心求道故,漏盡者多。比丘尼智慧少故,二十人得漏盡;[14]雖多得初道,數[15]過白衣,不盡漏故,不異白衣,此中不說。
入[16]無生忍法,甚深難得故少,[17]又以於此法種因緣者少。
「賢劫中當受記」者。
或有人言:「賢劫中千佛,除四佛,當與[18]受記。」
或有人言:「釋迦文佛與受記:『於賢劫中,在餘世界作佛。』」
校注
[0545010] (大智…十)十七字【大】,大智度論卷第七十釋第四十八品下佛母品訖四十九品【宋】,大智度論卷第七十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下訖四十九品【元】,大智度論卷第七十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明】,大智度論卷第七十釋第四十八品下佛母品訖四十九品【宮】,(大智度經論釋第四十七品下,七十訖第四十八品)二十字【聖】,摩訶般若波羅蜜品四十七之餘卷七十【石】 [0545011] 【經】【大】*,〔-〕【宋】【宮】【聖乙】*,不分卷及品【聖乙】 [0545012] 眾生【大】,諸眾生【聖】【聖乙】【石】 [0545013] 非無常【大】,〔-〕【聖】 [0545014] 是見【大】,見是【聖】 [0545015] 識【大】,行【聖】 [0545016] 常亦【大】,〔-〕【聖乙】 [0545017] 識【大】,識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是見依色【元】【明】,識神及【聖乙】 [0545018] 因【大】,曰【聖】 [0545019] 相【大】,〔-〕【石】 [0545020] 相【大】,〔-〕【宋】【元】【明】【宮】【聖】 [0545021] 五【大】,是五【元】【明】【聖】【聖乙】 [0545022] 是【大】*,〔-〕【宋】【元】【明】【宮】* [0546001] 無【大】,有漏法無【宋】【元】【明】【宮】 [0546002] 法【大】*,諸法【宋】【元】【明】【宮】【聖】【聖乙】* [0546003] 果【大】,〔-〕【聖乙】 [0546004] 【論】【大】,〔-〕【宋】【宮】 [0546005] 邪【大】*,耶【聖】*,【聖乙】 [0546006] 是【大】,見【聖乙】 [0546007] 出沒【大】,沒出【聖乙】 [0546008] 出【大】,為出【元】【明】【聖乙】【石】 [0546009] 為【大】,〔-〕【宋】【元】【明】【宮】【聖】【聖乙】【石】 [0546010] 渡【大】,度【聖】【聖乙】 [0546011] 煖【大】,𥌎【聖乙】 [0546012] 實【大】,實相【聖乙】【石】 [0546013] 五【大】,〔-〕【宋】【元】【明】【宮】 [0546014] 利【大】,和【聖】 [0546015] 現有【大】,現在【聖】 [0546016] 常無常中【大】,無常中常【聖】 [0546017] 若【大】,若神【元】【明】【聖乙】 [0546018] 非【大】,〔-〕【宋】【宮】 [0546019] 眾【大】,種【明】 [0546020] 神【大】,種【聖】 [0546021] 相【大】,想【聖】 [0546022] 瓔珞【大】,纓絡【宋】【宮】【聖】【聖乙】 [0546023] 瓔珞【大】,纓絡【宋】【明】【宮】【聖】【聖乙】 [0546024] 無【大】*,〔-〕【宋】【元】【明】【宮】【聖】*,【聖乙】【石】 [0546025] 始【大】,〔-〕【宋】【元】【明】【宮】 [0546026] 空【大】,虛空【宋】【元】【明】【宮】 [0546027] 聲【大】,嚴【聖】 [0546028] 具【大】,俱【聖乙】 [0546029] 如【大】,如是【宋】【元】【明】【宮】 [0546030] 佉【大】,法【宋】 [0547001] 待【大】,侍【聖】,持【聖乙】 [0547002] 止【大】,上【聖】 [0547003] 如【大】,計如【聖】 [0547004] 米【大】,棗【宋】【元】【明】【宮】,來【聖】,菜【聖乙】 [0547005] 緣【大】,無緣【聖】【聖乙】【石】 [0547006] 者【大】,無邊者【聖】【聖乙】【石】 [0547007] 過【大】,邊【聖】 [0547008] 夫【大】,〔-〕【聖】 [0547009] 說【大】,諸【聖乙】 [0547010] 復【大】,〔-〕【宋】【元】【明】【宮】【聖】 [0547011] 著【大】,善【聖】 [0547012] 法【大】,法捨不善法【宋】【元】【明】【石】,法捨不善界【聖】【聖乙】 [0547013] 受【大】*,授【明】* [0547014] (故皆…致)八字【大】,〔-〕【宋】【元】【明】【宮】 [0547015] 攝【大】,〔-〕【聖乙】【石】 [0547016] 槃【大】,槃(釋四十七品竟)【聖乙】【石】 [0547017] 卷第七十三終【聖乙】 [0547018] 大智度論釋問相品第四十九【大】,摩訶般若波羅蜜品第四十八問相品【石】,〔大智度論〕-【明】 [0547019] 九【大】,(九品,問相品)【宮】 [0547020] 【經】【大】*,〔-〕【宋】【宮】* [0547021] 遙【大】,𨒫【聖】 [0547022] 深【大】*,〔-〕【宋】*【元】*【明】*,【宮】 [0547023] 起【大】,起相【石】 [0548001] 知【大】,有【元】【明】,〔-〕【宮】 [0548002] 謂【大】,謂知【明】【石】,所謂相知【聖】 [0548003] 耶【大】,〔-〕【聖】 [0548004] 諸【大】,〔-〕【宋】【宮】 [0548005] 是【大】,〔-〕【聖】 [0548006] 相【大】,實相【宋】【元】【明】【宮】 [0548007] 是【大】,〔-〕【石】 [0548008] 嬈【大】,繞【聖】 [0548009] 【論】【大】*,〔-〕【宋】【宮】* [0548010] 福【大】,種【聖】 [0548011] 化【大】,如化【聖】 [0548012] 子【大】,〔-〕【宋】【元】【明】【宮】 [0548013] 波羅蜜【大】,〔-〕【宋】【元】【明】【宮】【聖】 [0548014] 所【大】,〔-〕【宋】【元】【明】【宮】 [0548015] 深【大】,〔-〕【聖】 [0548016] 解【大】,〔-〕【宋】【元】【明】【宮】 [0548017] 根【大】,相【聖】 [0548018] 別【大】,品【石】 [0548019] 竟【大】,〔-〕【宋】【宮】 [0548020] 者【大】,若【聖】 [0548021] 能【大】,〔-〕【石】 [0548022] 有【大】,所破【聖】 [0548023] 可不【大】,不可【元】【明】 [0548024] 如【大】,〔-〕【宋】【元】【明】【宮】 [0548025] 生【大】,法【聖】 [0549001] 得【大】,〔-〕【聖】 [0549002] 無相【大】,〔-〕【石】 [0549003] 聞【大】,應【石】 [0549004] 是【大】,〔-〕【石】 [0549005] 住【大】*,作【聖】* [0549006] 諸【大】,〔-〕【石】 [0549007] 了現【大】,現了【元】【明】【石】,現子【聖】 [0549008] 知【大】*,智【聖】* [0549009] 得【大】,德【石】 [0549010] 知【大】,智【石】 [0549011] 故【大】,〔-〕【聖】 [0549012] 住【大】,行【宋】【宮】【聖】 [0549013] 正【大】,王【聖】 [0549014] 來【大】,〔-〕【石】 [0549015] 是【大】,〔-〕【宋】【宮】 [0549016] 亦【大】,〔-〕【宋】【元】【明】【宮】 [0549017] 能【大】,〔-〕【宋】【元】【明】【宮】 [0549018] 二【大】,一【宮】 [0549019] 共【大】,供【明】 [0549020] 能【大】*,是能【石】* [0550001] 世間【大】,佛世間【聖】 [0550002] 世間【大】,佛世間【聖】【石】 [0550003] 復【大】,復次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示佛世間有法空云何示佛世間有法空示五眾世間有法空乃至一切種智世間有法空復【聖】 [0550004] 有【大】,不【聖】 [0550005] 復次【大】,〔-〕【宋】【元】【明】【宮】 [0550006] 故【大】,〔-〕【石】 [0550007] 穩【大】,隱【宮】 [0550008] 免【大】,勉【石】 [0550009] 於【大】,〔-〕【宋】【元】【明】【宮】 [0550010] 恐【大】,者怨【聖】 [0550011] 相【大】,無相【石】 [0550012] 佛示【大】,示佛【聖】 [0550013] 愛【大】,受【聖】 [0550014] 但【大】,俱【聖】 [0550015] 離【大】,雜【宋】【元】【宮】 [0550016] 波羅蜜【大】,〔-〕【石】 [0551001] 稱【大】,耨【聖】 [0551002] 等【大】,〔-〕【聖】 [0551003] 起【大】*,故起【元】【明】* [0551004] (為不…起)七字【大】,〔-〕【宋】【宮】 [0551005] 為【大】,故為【元】【明】 [0551006] 事【大】,〔-〕【宋】【元】【明】【宮】 [0551007] 稱【大】,稱量【元】【明】 [0551008] 不【大】*,〔-〕【聖】* [0551009] 中【大】,〔-〕【宋】【元】【明】【宮】【聖】【石】 [0551010] 得【大】,得可得【石】 [0551011] 智【大】,智可得【宋】【元】【明】【宮】,智不寧得【聖】【石】 [0551012] 相【大】,想【宋】【元】【明】【宮】,〔-〕【石】 [0551013] 以【大】,〔-〕【宮】【聖】 [0551014] 亦【大】,〔-〕【聖】 [0551015] 得【大】,〔-〕【宋】【元】【明】【宮】 [0552001] 事【大】,〔-〕【宮】【聖】【石】 [0552002] 竟【大】,〔-〕【宋】【元】【明】【宮】 [0552003] 等【大】,等等【石】 [0552004] 疋【大】,比【元】【明】【石】 [0552005] 等【大】*,〔-〕【聖】* [0552006] 等【大】,等等【聖】 [0552007] 故【大】,〔-〕【宋】【元】【明】【宮】 [0552008] 世界【大】*,國土【石】* [0552009] 疲【CB】【麗-CB】【聖】【石】,疾【大】 [0552010] 知【大】,如【宋】【元】【明】【宮】【聖】 [0552011] 得【大】,法【宋】【元】【明】【宮】【聖】【石】 [0552012] 是【大】,此【石】 [0552013] 可【大】,所可【石】 [0552014] (雖多…漏)十二字【大】,〔-〕【宋】【元】【明】【宮】 [0552015] 過【大】,雖過【聖】 [0552016] 無生忍法【大】,無生法忍【聖】【石】 [0552017] 又【大】,人【聖】 [0552018] 受記【大】*,受記者【石】,授記【元】【明】* [0552019] 論【大】,經論【石】 [0552020] 十【大】,十(釋第四十八品下訖第四十九品)【宋】【元】【宮】,十(釋第四十七品下訖第四十八品)【聖】,十釋第四十八品竟【石】【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 大智度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眾生出版社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