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九
廣釋八種知見覺 廣釋四無礙 廣[2]辨無所得義 廣辨神通應化無拘執義 廣釋反常說法謂真諦說為世諦義等 廣明內道外道異相
梵行品之第四
善男子!我今於是大眾之中(至)復得名為虛空等地。
案僧亮曰:不為有所繫縛、空所迷悶,解脫空有以釋地名也。下以二譬釋功能也:一以不生貪瞋、二多容眾生。寶亮曰:第七段廣明十一空功用大也。既得金剛心,見一切萬法盡,便於緣中任運,無復有滯礙拘執,即是第一歎。後從本有今無偈已去訖六念處來,廣之也。第二歎言如虛空,於可愛色不生貪樂,於不可愛色亦不生瞋,明住金剛心時不見可愛之異相,但一相無相,下十無盡來廣也。第三歎言如虛空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物。譬得金剛心如虛空,具一切知見無所不周,下用八種知見廣此義也。僧宗曰:備上空有雙照,故得四[3]辨之利以化物也。就此有六重釋:第一總明一切法有無礙;第二遍就三乘行上明法無礙;第三明得四無礙不取著也;第四辨能持;第五推因;第六奪二乘所得以顯菩薩備也。智秀曰:此下第三科,列聞法得利者也。上明行捨得智,知於無法。此次明非直知無,亦能有無通照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如是等法一切知見。
案僧亮曰:次說八種知見出所容事。此第一。若行若緣等,總一切法也。在內名性,形外名相。強者名因,弱者名緣也。寶亮曰:此下廣明第三譬,八種知見明自行,下四無礙明外化。第一總因果中知見。若行者,生滅起動之行也。若緣者,[4]從緣者從緣而有,傍助為義也。性者內也、相者外也,力強者為因、踈遠者為緣也,知眾生善惡剎那起動之心也。若根者,利鈍根也。若禪定者,知眾生得定深淺也。若乘者,大小乘也。若善知識者,善知外緣也。若持戒者,達止惡也。若所施者,善知忘相也。如是一切知見者,總結因果中知見也。第二知外道所行法,不見其得善果也。第三見外道所行法得三塗果,知改惡向善,得清淨解脫果也。第四見常無常也。第五知見逆流㳂流。第六知見轉障。第七知見佛性。第八知見二諦。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得正解脫是名不見。
案僧亮曰:第二事淺名知。與第八同知耶因不得正果。從初至牛糞之上,明四威儀苦也。衣麁麻衣至糠汁沸湯,明衣食受苦也。自下明行業苦也。寶亮曰:第二知外道所行法,不見其得善果也。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入正解脫是名為知。
案僧亮曰:第二見耶見因必得苦果,知出苦必得解脫。何者?是人雖行[5]邪道,厭苦情至。此厭心出苦,必求正解脫。耶果易知名見,解脫事遠名知也。寶亮曰:第三見外道所行法得三塗果,知改惡向善,得清淨解脫果也。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悉有佛性是名為知。
案僧亮曰:第四常無常等合觀。初總易知名見,後別難見名知也。寶亮曰:第四見常無常。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從明入明是名為見。
案僧亮曰:第五知逆隨諸流。逆難了故名知,隨易了故名見。從信至是名為知。逆流中言凡夫者,內凡夫斷外名逆,未斷內名隨也。下從明入明人為明,三塗為闇,是外凡夫皆是隨耳。寶亮曰:第五知見逆流㳂流也。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地獄受報是名為見。
案僧亮曰:第六知轉重為輕、轉輕為重也。若轉重為輕者,向解脫故為知。轉輕為重,向生死故為見也。寶亮曰:第六知見轉障也。
復有知而不見(至)猶如闇夜所見不了。
案僧亮曰:第七知佛性。因論知見及以如來,非其例也。寶亮曰:第七知見佛性。
復有亦見亦知所謂諸佛(至)即是如來五眼所知。
案僧亮曰:第八知二諦也。所以復說真俗者,初說地相不見諸法,後說地能無法不知。恐聞者致生有無之惑,說真俗以會之也。真諦無相故不見不知,非謂事隱不見。與亦見義異,知所惠施。上云真諦無相不見,似如俗諦,決定有相可見。更說俗諦,知受者三事,假為說名不見,無定相可見。上所言見,皆說知為見也。寶亮曰:第八知見二諦者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能如是知得何等利。
案僧亮曰:四等以外益為義,今說捨果空平等地八種知見,於四等中有何利耶?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辭無礙樂說無礙。
案僧亮曰:慈以外益為利。四無礙者,慈之利也。寶亮曰:次明外化行也。凡有五翻解釋,亦即是八種知見,但以自行外化為異也。此先列四無礙名也。
法無礙者知一切法(至)即得如是四無礙智。
案僧亮曰:總知名實,名法無礙。隨名解義,名義無礙。說名說義,謂辭無礙。說不可盡,謂樂說無礙也。寶亮曰:第一翻。法者,識法區分也。義者,言之所以也。辭者,巧便宣通也。樂說者,以無懈心為眾生說[1]也。隨字論者,聖人為法立名字,欲使眾生識善惡區分,改惡修善也。正音論者,隨方俗類得解脫,無不正也。闡陀論者,大集論也。世辯論者,世諦中最利辨也。
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至)種種異說不可窮盡。
案僧亮曰:菩薩知法,本為度人。人不出三乘,以知三乘法為法無礙也。知三終歸一,為義無礙。一戒定慧作多名說,為辭無礙。樂說義與亦同也。寶亮曰:第二翻。說三乘法,為[2]法無礙。知理歸一,為義無礙。於一法上作種種名說,為辭無礙。說法無勌,為樂說無礙也。
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至)若取著者不名菩薩。
案僧亮曰:上雖再說,未明無著;今說無著,以成無礙之義。寶亮曰:第三[3]翻,以忘相為宗也。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至)說言知法而不取著。
案僧亮曰:義旨未顯,應須繫發也。夫不取異相則不知異,不知異相不知法也。
佛言:善男子!夫取著者(至)一切凡夫無四無礙。
案僧亮曰:無礙之稱,出生死為名;取著之名,不出生死。下出事證也,此先證取著非無礙也。寶亮曰:迦葉難意,既云得四無礙,云何取著耶?佛今答[4]云取著之心本是惑累,則不名無礙;後心菩薩執相永盡,故名無著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菩薩摩訶薩而無所著。
案僧亮曰:證不取著,得四無礙。
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至)而不可盡是名樂說無礙。
案僧亮曰:第四重釋法義四事之異耳。宣說一義必無有義者,如地持山,菩薩所說無地無山亦無所持;諸佛境界者,知無地無山無為相也;凡夫境界者,著名求相也。寶亮曰:第四翻。得此六法,能持不忘,以不忘為釋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說世論故得樂說無礙。
案僧亮曰:第五以世諦為法,以第一義為義也。寶亮曰:第五翻。以世諦為法無礙、以第一義諦為義無礙者,為小乘人故作此說也。若依《十地經》者,第一義諦為法無礙,世諦為義無礙,此為大乘人說故也。空是一類法易知,故名法無礙。世諦虛搆區別難知,名義無礙也。
善男子!聲聞緣覺若有得是(至)聲聞緣覺真實無有。
案僧亮曰:二乘無因,故無無礙也。寶亮曰:向明得,今明失也。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至)何故默然而無所說。
案僧亮曰:夫度人出苦,必由說法;若但以神通證無,無四證也。
緣覺不能說法度人(至)一切無有四無礙智。
案僧亮曰:別證所以無也。
云何聲聞無四無礙(至)無此三故無四無礙。
案僧亮曰:聲聞從佛聞法,能說法度人,亦知常住佛性;無善方便,於四事中非無礙耳。
復次聲聞緣覺不能畢竟(至)是故二乘無四無礙。
案僧亮曰:向別今總。不知眾生根世諦疑,不知善說第一義空,故無四無礙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若具足四無有是處。
案僧亮曰:聲聞如四河,菩薩如阿耨達池,佛[5]之如大海也。或有得一者,比凡夫言得四,不必一人具四。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說言菩薩而有所得。
案僧亮曰:住虛空無得之地,得八種知見,具四無礙。眾生起著,佛將欲遣,故發問也。寶亮曰:上已六重釋四辨,人情生著,今拂其封累,以十無以遣之也。僧宗曰:此下辯十無,廣上第二譬,明菩薩心不存於有無也。智秀曰:此下訖六念,妄執情迷,易隨緣轉。既聞說無,復謂終無所得。次以此文顯有所得,汲引信情。文有六別:第一請釋本有今無偈;第二明佛能為反常之說;第三正明有所得義;第四明見了了相;第五說偈歎佛及經教;第六請釋世間出世間同異也。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至)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案僧亮曰:明四無礙以假得為名,實則無得。言雖有異,而義不違地目也。僧宗曰:第一,存有得為四倒,無所得為無礙也。寶亮曰:凡有十雙相對。此第一有倒無倒為對也。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至)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案僧宗曰:第二明闇相對。寶亮曰:慧與無明相對也。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至)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案僧宗曰:第三以因果相對。寶亮曰:以生死與涅槃相對。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至)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案僧宗曰:第四以因中行相對。寶亮曰:以菩薩乘與二乘相對。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至)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案僧宗曰:第五以教相對。寶亮曰:方等小乘對也。
復次善男子!無所有者(至)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案僧宗曰:第六定亂相對。寶亮曰:空三昧與生死輪。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至)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案僧宗曰:第七以常無常理相對。寶亮曰:同此釋。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至)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案僧宗曰:第八以解惑相對。寶亮曰:以第一義與五見相對也。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至)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案僧宗曰:第九以因果人相對。寶亮曰:佛與大乘相對也。
善男子!汝之所問亦無所得(至)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案僧宗曰:第十遣問遣答相對。寶亮曰:同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離魔眷屬為佛弟子。
案僧亮曰:廣明無得之義也。所以示者,空是萬行之主故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世尊是義云何。
案僧宗曰:此下第五段也。向十無遣執,其封心稍弭,今欲更引證也。寶亮[1]曰:此下竟六念處,廣上第一譬也。物情所執,本以相惑居心,故處處滯礙,則不能得無方致化。今明十地菩薩,金剛心滿、煩惱永盡,故能無方隱顯、百變自在,故言無所拘執也。迦葉今難意言:若佛果得無拘執,何故上說本有今無之偈?獨為純陀,不普為大眾,得知如來未免拘執也。
佛言:善男子!我為化度(至)文殊師利即得解了。
案僧亮曰:佛答意謂盡說法也。此下先廣明本有今無義,後別答問。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文殊等(至)是無常者無有是處。
案僧亮曰:明佛為計著眾生說地名無得耳,無計著者則說地名有得也。文殊解了者,上文殊將問差別無差別義,聞此偈即了也。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至)雖見諸法說言不見。
案僧亮曰:此下正答問也。如毘尼中說,隨俗故問也。僧宗曰:此第六段也。自初說十一空,人情聞無,心無所寄,故述八種知見及四無礙之利。既聞有說,更復捨無封有。為遣此滯,還說十無,復洗執情。時眾聞空有互說,莫知所厝。如來呵止其心,當尋求教下之意。如來所說,莫非利益反常之說,尚當時為益,豈況空有二說而更生封執耶?說有為,善知世諦;說無為,明諸法斯空。是則有不乖無、無不背有,豈得乖有無之言而增其執耶?雖知諸法,說言不知者,假就外道學也。見亦如[2]此也。寶亮曰:此下別答無拘執相。既言知,復言不知,此是反常之說,明如來住空平等地,能種種說法自在隨意。若爾,汝云何難言佛有拘執耶?雖知諸法說言不知者,雖知常住而唱言無常也。雖見說不見者,佛明見真常而說言不見也。
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
案僧宗曰:有相之法說無相者,實自不滅,言斷滅也。無相之法說有相者,佛實絕相,言菩薩王宮生也。寶亮曰:三十三天實是生死,而說云是常我樂淨,是謂有相說無相也。無相說有相者,謂說涅槃是苦無常也。
實有無常說言有常(至)我樂淨等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如阿羅漢未來有生死之相而說無也,實無究竟之相說言有也。僧宗曰:實有無常者,謂三十三天說之為常也。實有常者,說偏教濫佛地。
三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三。
案僧宗曰:三說一者,破異三之惑,說同歸之教也。一說三者,昔日方便隨宜之教也。
略相說廣廣相說略。
案僧宗曰:如一因緣,廣則十二,略則唯因果而已也。
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為四重。
案僧宗曰:事現於律也。如僧戒為輕,而尼戒為[1]專。
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至)如來明見眾生根故。
案僧宗曰:如僧獨行非犯,尼則為犯等也。
善男子!如來雖作如是等說(至)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案僧亮曰:因虛妄說得法利者,語心則無虛妄;若虛妄而有益,必亦說之。重釋上事耶。
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
案僧亮曰:二諦之名,出自佛說,不由凡夫也。假有名為世諦,無有是第一義也。說假有欲表非有,故於佛是第一義也。僧宗曰:二諦之名出於佛口、不出凡夫,說於假有欲表非有,而於如來常是第一義也。寶亮曰:世諦雖復森羅,於顛倒者常有也,於無惑者常空,未嘗有也。若以佛而取,恒是一諦。然至佛之時,乃知眾生是夢,於如來終日不有也。有無可有、無無可無,寂然無相,故於佛盡是第一義也。智秀曰:昔說涅槃都無身智,言未了義,即是虛故,名為世諦。此之世諦,其實非無法,為佛所鑒,即為第一義也。
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至)諸佛終不宣說世諦。
案僧亮曰:釋上義也。眾生著有,佛明非有,說假有以汲之,為令眾生知假有非有。若不知非有,佛亦不說假有。何者?雖復假實不同,為患是一,何須說也。僧宗曰:向反常說,令迴其解,云如來隨方釋化,為益不同也。寶亮曰:凡夫要約世諦故,乃識萬法無也。故云為令眾生得第一義,故說世諦也。
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諦(至)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案僧亮曰:說佛無常,凡夫謂實,是第一也。說第一義,眾生謂佛說於世諦者,佛說常樂是第一義,凡夫便謂假,是世諦也。寶亮曰:近而取之,假名實法空皆是世諦;遠而取之,九地以來所得無我空者亦是世諦,唯有涅槃體常寂滅為真諦耳。而物情所謂九住以還得空,負第一義,論理悉是世諦也。
善男子!是故汝上不應難言(至)云何難言無所得耶。
案僧亮曰:明佛意難會也。聞為計[2]者,眾生說無得是平等地,便謂一切無得。還結上也。僧宗曰:此下第七段。向聞反常,雙遣物情迷悶,心無所厝,還說有得以[3]收其意也。常得涅槃,即第一義也。寶亮曰:佛說無方,豈汝境界耶?智秀曰:第二正答難也。有得之義即是菩提涅槃。
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諦(至)亦名菩提亦名涅槃。
案僧亮曰:第一義諦,真實之稱也。真法有三種,十一空通智為道也,智即菩提也,結盡無為名涅槃也。此二皆第一。僧宗曰:第一義理,理應是常,常則無可得。若於事有得,則是無常。欲使如來釋所以為常,非始有也。
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至)猶如佛性無得無生。
案僧亮曰:此通難三法也。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至)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案僧亮曰:偏難於空,明無相可得也。寶亮曰:涅槃是眾德上總名也。此三德唯一體,若是可得應是無常。何故?常法無得,有故非常也。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至)以是義故不可捉持。
案僧亮曰:以苦行等為道,是則無常。以空為道,是則常也。菩薩少見佛性,得名為常。外道伏結,以還生故,故名無常。僧宗曰:先釋常必在佛,以有煩惱䨱故不能得見,得見之[4]日非始有也。寶亮曰:道若無常,云何能令行人斷惑成聖耶?
善男子!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案僧宗曰:不可令非色而無其體。體居萬惑之表,行滿則用也。
善男子!如眾生心雖非是色(至)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案僧亮曰:見空斷惑,有空之用也。了了知見者,以二事證有也,一謂斷結、二謂可了了見也。僧宗曰:借眾生心以為況也。
善男子!見有二種(至)雖如是見初無見相。
案僧亮曰:復以見為證。世間思慧不了,修慧則了也。僧宗曰:此下第八段證有道也。有五翻,此即第一明有見者故知必有也。寶亮曰:相貌見者,謂九地以還信見也。眼見者,十住了了見也。又釋:十住見不了,故曰相貌見;佛見滿足,故稱之眼見也。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於往昔(至)名為凡夫菩薩亦爾。
案僧亮曰:以見有了不了因緣故,故知有也。引昔所說,見有見相是世間也,見無見相是佛菩薩也。僧宗曰:第二翻,引昔已為舍利弗說故,證知有也。寶亮曰:世間不知見者,外道也。所知者,佛與十住。亦知,外道所不知者,佛與十住亦知也。然世間所不知者,謂佛性也。外道不知,而起斷常之見;菩薩雖知,不言有所知相,是故無拘執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九[1]
校注
[0502002] 辨【大】,釋【甲】 [0502003] 辨【大】*,辯【甲】* [0502004] 從緣者【大】,〔-〕【甲】 [0502005] 邪【大】,耶【甲】 [0503001] 也【大】,生【甲】 [0503002] 法【大】,〔-〕【甲】 [0503003] 翻【大】,番【甲】 [0503004] 云【大】,曰【甲】 [0503005] 之【大】,〔-〕【甲】 [0504001] 曰【大】,云【甲】 [0504002] 此【大】,是【甲】 [0505001] 專【大】,重【甲】 [0505002] 者【大】,著【甲】 [0505003] 收【大】,牧【甲】 [0505004] 日【大】,曰【甲】 [0506001] 此下甲本有觀應元年庚寅十二月十五日於大和州大御輪寺點寫之畢金剛資圓宗生年六十五夏次四十五三十九字【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7 冊 No. 1763 大般涅槃經集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