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跋難陀釋子非時入村,與諸居士共樗[33]蒱。比丘勝、諸居士不如,居士以慳嫉故便言:「比丘晨朝入村為乞食故,非時入村為何事耶?」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跋難陀釋子:「云何非時入村與諸居士共樗蒱戲?」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跋難陀釋子:「汝所為非,非威儀、[34]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跋難陀釋子!非時入村與諸居士而共樗[35]蒱戲?」世尊無數方便呵責跋難陀釋子已,告[36]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非時入聚落,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其中比丘,或有僧事、或塔寺事、或瞻視病人事,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有事緣囑授已入聚落。」諸比丘不知囑授何人,佛言:「當還囑比丘,若獨處一房當囑授比房。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非時入聚落不[1]囑比丘者,波逸提。」
比丘義亦如上。
時者,從明相出至中時。
非時者,從中後至明相未出。
村聚落者,四種村,如上。
有比丘者,同住客得囑及處。
若比丘非時入村,有比丘不囑授,動足初入村門,波逸提。一脚在門內、一脚在門外,方便欲去不去,若共期不去,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比丘,營眾僧事、塔寺事、瞻[2]視病人事,囑授比丘若道由村過、若有所啟白、若為喚、若受請,或為力勢所執、或[3]為繫縛將去、或命難、梵行難,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三竟)
[4]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迦留陀夷預知世尊必從此道來,即於道中敷高好床座,迦留陀夷遙見世尊來,白佛言:「世尊看我床座!善逝看我床座!」佛言:「當知此癡人內懷弊惡。」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諸比丘:「此癡人迦留陀夷,敷高廣大床但自為己。」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迦留陀夷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繩床、木床,足應高如來八指,除入陛孔上截竟。若過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床者,五種床,如上。
若比丘,自作繩床、木床,足應高八指截竟,過者,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羅。若教人作過八指截竟,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羅。若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作足高八指;若減八指;若他施已成者截而用之;若脫脚却,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四竟)
[5]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作兜羅綿[6]𦅷繩床、木床、大小褥,諸居士見皆共嫌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慈心斷眾生命,外自稱言:『我修正法。』[7]乃作兜[8]羅𦅷木床及繩床、大小褥,如似國王亦如大臣,如是有何正法?」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云何作兜羅𦅷繩床、木床、大小褥?」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9]作[10]禮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11]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作兜羅𦅷繩床、木床、大小褥,令居士嫌也?」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兜羅𦅷繩床、木床、大小褥成[12]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繩床者,有五種,如上。
大褥者,為坐臥故。
小[16]褥者,為坐故。
若比丘,以兜羅𦅷繩床、木床、大小褥,若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若教他使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羅。若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鳩羅耶草、文若草、娑婆草;若以毳劫貝碎弊物;若用作[17]搘肩物作[18]輿上枕,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五竟)
[19]爾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有信樂[20]工師,為比丘作骨、牙、角針筒,以是故令[21]此工師廢家事業,財物竭盡無復衣食。時諸世人皆作此言:「此工師未供養沙門釋子時,多財饒寶,自供養沙門釋子已來,居家貧匱無所食[22]噉。所以供養者,望得其福,而反得殃。」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諸比丘:「汝等云何使彼工師作骨、牙、角針筒,廢家事業財物竭盡?」[23]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諸比丘!使工師作[24]牙骨角針筒財物竭盡?」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骨、牙、角針筒刳刮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若比丘,骨、牙、角自刳[25]刮作而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若教他作而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若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鐵、若銅、[1]若鉛錫、[2]若白鑞、若竹、若木、若葦、若舍羅草用作針筒,不犯。若作錫杖頭鏢[3]𨰭;若作傘蓋子及斗頭鏢;若作曲鈎;若作刮污刀;若作如意;若作玦[4]㺲;若作[A2]匙;若作杓;若作鈎衣[5]𮢏;若作眼藥[6]篦;若作刮舌刀;若作[7]摘齒物;若作挑耳篦;若[8]禪鎮;若作熏鼻筒,如是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六竟)
[9]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不受請檀越送食,諸佛常法,若不受請[10]遍行房舍,見異處以眾僧臥具敷在露地不淨[11]所污。時天大暴雨,世尊即以神力令眾僧臥具不為雨漬。諸比丘還,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我向者遍行房舍,看見有異處敷眾僧臥具,在露地不淨[12]所污。時天大雨,我以神力使[13]雨不漬。當知此污,是有欲人非是無欲人,是瞋恚人非是無瞋恚人,是癡人非是無癡人也。若離欲外道仙人離欲者無有此事,況阿羅漢。若比丘念不散亂而睡眠者無有此事,況阿羅漢。自今已去聽諸比丘為障身、障衣、障臥具故作尼師[14]壇。」
世尊既聽作尼師壇,六群比丘便多作廣長尼師壇。時諸比丘見問言:「世尊制戒,聽畜三衣不得過長,此是[15]何衣?」六群比丘報言:「是我等尼師壇。」[16]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多作廣長尼師壇?」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17]作廣長尼師壇?」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18]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尼師壇當應量作。[19]此中量者,長佛二[20]搩手、廣一搩手半。過者裁竟,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時尊者迦留陀夷體大,尼師壇小不得坐,知世尊從此道來,便在道邊手挽尼師壇欲令廣大。世尊見迦留陀夷手挽尼師壇已,知而故問言:「汝何故挽此尼師壇?」答言:「欲令廣大是故挽[21]耳。」爾時世尊以此事與諸比丘隨順說法,讚歎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諸比丘更益廣長各半搩手。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作尼師壇當應量作,[22]是中量者,長佛二搩手、廣一搩手半,更增廣長各半搩手。若過裁竟,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尼師壇者,敷下坐。
若比丘作尼師壇,長中過量、廣中不過量;若廣中過量、長中不過量;廣長俱過量。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教他使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為他作,成不成,[23]盡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應量作,或減量[24]作,若從他得已成者,裁割如量,若疊作兩重,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七竟)
[25]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患癰、[26]瘡疥、種種瘡病,膿血流出,污身、污衣、污臥具。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畜覆瘡衣。」時諸比丘覆瘡衣麁,多毛著瘡舉[27]衣[28]時患痛。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以大[29]價細軟衣覆瘡上著[30]涅槃僧。若至白衣家請坐時,應語言:『我有患。』若主人語言:『但坐。』當褰上涅槃僧,以此衣覆瘡而坐。」時六群比丘聞世尊聽作覆瘡衣,便多作廣長覆瘡衣。諸比丘見即問言:「世尊制戒,畜三衣不得過長,此是[31]何衣?」六群比丘報言:「是我等覆瘡衣。」諸比丘聞,嫌責六群比丘:「云何汝等多作廣長覆瘡衣?」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32]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多作廣長覆瘡衣?」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覆瘡衣當應量作,[33]是中量[34]者,長佛四搩手、廣二搩手,裁竟過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覆瘡衣者,有種種瘡病持用覆身。
若長中應量廣中不應量,[1]廣中應量長中不應量,若廣長俱不應量,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者,突吉羅。教人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羅。若為他作,成不成者,盡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應量作,或減量作,若從他得裁割如量,[A3]若疊作兩重,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八竟)
[2]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毘舍佉母聞如來聽諸比丘作雨浴衣,即大作雨浴衣,遣人持詣僧伽藍中與諸比丘。諸比丘得便分,佛言:「此衣不應分,自今已去若得雨浴衣,隨上坐[3]次[4]付與。若不足者憶[5]次,更得,續次與使遍彼。」時得貴價衣,續次與,佛言:「不應爾,應與上座易之。以上座先得者,轉次與下座。若不遍者,當以僧可分衣物與[6]之令遍。」時六群比丘聞如來制[7]戒,聽諸比丘作雨浴衣,輒自多作廣大雨浴衣。諸比丘見已即問言:「如來制戒畜三衣不得過長,此是誰衣?」六群比丘報言:「是我等雨浴衣。」[8]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乃多作廣大雨浴衣?」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多作廣大雨浴衣?」[9]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作雨浴衣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搩手、廣二搩手[10]半。過者裁竟,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
雨浴衣者,諸比丘著在雨中[11]洗浴。
若比丘作雨浴衣,長中不應量、廣中應量,若廣中不應量、長中應量,若廣長俱不應量,自作而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羅。若教人作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羅。若為[12]他作,成不成,盡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應量作,減量作,若從他得裁割如量,若疊作兩重,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八十九竟)
[13]爾時佛在釋翅[14]搜尼拘類園中。爾時尊者難陀短佛四指,諸比丘遙見難陀來,皆謂是佛來,即[15]起奉迎,至乃知是難陀。諸比丘皆懷慚愧,[16]時難陀亦[17]懷慚愧。爾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自今已去制難陀比丘著黑衣。」時六群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汝等云何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18]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六群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者,波逸提。是中如來衣量者,長佛十[19]搩手、廣六搩手,是謂如來衣量。」
比丘義如上。
衣者,十種衣,如上。
若比丘,等如來衣量,長中不應量、廣中應量,廣中不應量、長中應量,若廣長中俱不應量,自作成者,波逸提;不成,突吉羅。若教他作成,波逸提;不成,突吉羅。若為[20]他作,成不成,亦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從他得[21]作成衣當裁割如量;若不裁割疊作兩重,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22]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九十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儉穀貴,人民飢餓,死者無限,乞求難得。爾時蓮華色比丘尼,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所得初日食持與比丘,得二日食若三日食亦與比丘。蓮華色比丘尼復於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有長者,乘車將從往問訊波斯匿王,從者驅人避道。時蓮華色比丘尼見已避道,墮深泥中面[25]奄地而臥,長者見之,慈愍即止車,勅左右人扶出。長者問言:「阿[26]姨有何患苦?」報言:「我無所患,飢乏[27]故耳。」[28]爾時長者問言:「何故飢乏,乞求難得耶?」答言:「易得耳,我得初日食持與比丘,二日三日食[29]亦持與比丘,故[30]我飢耳。」時長者嫌言:「沙門釋子受無厭足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受此比丘尼所[1]乞得食,不知義讓,施雖無厭[2]而受應知足。」時長者即將此比丘尼還家浣濯衣服,為作[3]酥粥供給所須,語言:「自今已去可常在我家食,勿復餘去,若外有所得者隨意與人。」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比丘言:「云何汝等於比丘尼邊受食?」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4]爾時以此因緣集[5]比丘僧,呵責彼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受彼蓮華色比丘尼食不知止足?」以無數方便呵責[6]彼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入村中自受比丘尼食食者,彼比丘應向餘比丘說:『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今向大德悔過。』是法名悔過法。」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爾時諸比丘皆有疑,不敢取親[7]里比丘尼食,佛言:「自今已去聽受親里比丘尼食。」時諸病比丘復有疑,不敢受非親里比丘尼食。佛言:「自今已去聽病比丘受非親里比丘尼食。」時諸比丘復有疑,非親里比丘尼持食置地不敢取,或使人授與,亦不敢取。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受如是食。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入村中,從非親里比丘尼,若無病自手取食食者,是比丘應向餘比丘,悔過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8]我今向大德悔過。』是法名悔過法。」
比丘義如上說。
非親里、親[9]里亦如上。
病者亦如上。
食者,二種食,亦如上。
彼比丘入村中,從非親里比丘尼,若不病而自手受如是食食,咽咽波羅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受親里比丘尼食;若有病、若置地與、若使人授與、若在僧伽藍中與、若在村外與;若在比丘尼寺內與,如是[10]受取食,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一竟)
[11]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眾多比丘與六群比丘在白衣家內共坐食。時六群比丘尼為六群比丘索羹飯語言:「與此羹!與此飯!」而捨中間不與,乃越次與六群比丘而食之。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食六群比丘尼所索羹飯而食[12]耶?」[13]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14]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食六群比丘尼所索羹飯,而令中間比丘不得食?」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至白衣家內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與某甲羹!與某甲飯!』比丘應語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須比丘食竟。』若無一比丘語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須比丘食竟。』者,是比丘應悔過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我今向諸大德[15]悔過。』是法名悔過法。」
比丘義如上。
家內者,有男女者是。
食者,如上說。
彼比丘於白衣家內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與某甲羹!與某甲飯!」彼比丘當語言:「大姊小止!須諸比丘食竟。」若無一比丘語言:「大姊小止!須諸比丘食竟。」而食者,咽咽波羅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語言:「大姊且止!須諸比丘食竟。」若比丘尼自為檀越;若檀越設食,令比丘尼處分;若不故作偏為與此置彼,如是無犯。
無犯者,[16]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竟)[17]
[18]爾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有居士家夫婦,俱得信樂為佛弟子。諸佛見諦弟子常法,於諸比丘無所愛惜,乃至身肉。若諸比丘至家者,常與飯食及諸供養故,令其貧窮衣食乏盡。比居諸人皆作此言:「彼家先大富多財饒寶,從供養沙門釋子已來,財物竭盡貧窮乃爾,如是恭敬供養乃反得[19]貧弊。」爾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諸比丘言:「汝等云何數至居士家受[20]飲食供養而不知足,使彼居士財物竭盡乃爾[21]耶?」時諸比丘[22]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汝等云何數至居士家受供養飲食,乃令彼家[1]貧窮如是?」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聽僧與[2]彼居士作學家白二羯磨,作如是與。眾中當差堪能羯磨者如上,當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羅閱城中一居士家夫婦,得信為佛弟子,財物竭盡。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作學家羯磨,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白如是。』『大德僧聽!此羅閱城中一居士家夫婦,得信為佛弟子,財物竭盡。僧今與作學家羯磨,諸比丘不得在其家受食食。誰諸長老忍僧與彼居士作學家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3]忍與彼居士作學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4]是事如是持。』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5]知是學家,僧與作學家羯磨竟,而在其家受飲食食,當向餘比丘悔過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我今向大德悔過。』是法名悔過法。」如是世尊與比丘結戒。
其中比丘先受學家請,皆有疑不敢往,佛言:「聽先請者往。」時病比丘疑不敢受學家食,佛言:「自今已去聽諸病比丘受學家食食。」時諸比丘見施食者置地與,疑不敢取,若使人與亦不敢受,佛言:「聽受。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先作學家羯磨,若比丘於如是學家先不請,無病自手受食食,是比丘應向餘比丘悔過言:『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我今向大德悔過。』是法名悔過法。」
比丘義如上。學家者,僧與作白二羯磨。居士家者如上。
病者,亦如上。
若比丘,如是學家僧先與作學家羯磨已,比丘先不[6]受請又無病,於如是學家中自手受[7]食食者,咽咽波羅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先受請、若有病、若置地與、若從人受取,若學家施與後財物還多,無犯。
彼學家財物還多,從[8]僧乞解學家羯磨,諸比丘白佛,佛言:「若彼學家財物還多,從僧乞解學家羯磨者,僧應與作白二羯磨解。眾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當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羅閱城中有一居士夫婦,得信為佛弟子,好施財物竭盡,僧先與作學家羯磨。今財物還多,從僧乞解學家羯磨。若僧時到僧忍聽,[9]僧今解學家羯磨。白如是。』『大德僧聽!此羅閱城中[10]一居士家夫婦,得信為佛弟子,[11]好施財物竭盡,僧先與作學家羯磨。今財物還多,[12]從僧乞解學家羯磨。僧今與彼居士解學家羯磨。誰諸長老忍僧與彼居士解學家羯磨者默然,[13]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彼居士解學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14]是事如是持。』」
時諸比丘皆疑,不敢受已解學家羯磨居士食,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受食無犯。」
無犯者,[15]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竟)
[16]爾時佛在釋翅[17]搜國迦維羅衛尼拘類園中。舍夷城中諸婦女、俱梨諸女人,持飲食詣僧伽藍中供養。時諸盜賊聞之,於道路嬈觸。時諸比丘聞,往白世尊,世尊言:「自今已去,諸比丘應語諸婦女:『莫出道路,有賊恐怖。』若已出城,應語[18]言:『莫至僧伽藍中,道路有賊恐怖。』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在阿蘭若,有疑恐怖處住,僧伽藍外不受食,僧伽藍內受食而食。當向餘比丘悔過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我今向大德悔過。』是法名悔過法。」如是世尊與諸比丘結戒。
時諸檀越,先知有疑恐怖而故持食來,諸比丘疑,不敢受食。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受如是食。」時諸病比丘亦疑,不敢受如是食。佛言:「自今已去聽諸病比丘受如是食。」時有施主,以食置地與、若教人與,諸比丘疑,不敢受。佛言:「自今已去聽諸比丘受如是食。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在阿蘭、若逈遠有疑恐怖處,若比丘在如是阿蘭若處住,先不語檀越,若僧伽藍外不受食,在僧伽藍內無病自手受食食者,應向餘比丘悔過言:『大德!我犯可呵法,我今向大德悔過。』是法名悔過法。」
比丘義如上。
阿蘭若處者,去村五百弓,遮摩羅國[19]弓量法也。
有疑恐怖者,疑有賊盜恐怖。
病者,如上說。
若阿蘭若比丘,在如是逈遠處住,若先不語檀越,於僧伽藍外不受食,僧伽藍內無病自手受食,食咽咽波羅提提舍尼。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1]若先語檀越、若有病、若置地與、若教人與、若來受教勅聽法時,比丘自有私食[2]令授與者,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3]四竟)
[4]式叉迦羅尼法
([5]胡音[6]不正,應言式叉迦羅尼。[7]諸有讀寫者,[8]盡[9]應從此式叉迦羅尼。[10]不能一一就文治,故[11]斑之[12]出。丹本即云百眾學法之一)
[13]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14]丘著涅槃僧,或時下著、或時高著、或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15]襵。諸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著涅槃僧,或時[16]下、或時[17]高、或時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如似國王長者大臣居士,如似節會戲笑俳說人著衣?」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著涅槃僧,或時下、或時高、或時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耶?」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著涅槃僧,或時下著、或時高著、或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當齊整著涅槃僧,式叉[18]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是中不齊整[19]著,或時下著、或時高著、或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下者,繫帶在[20]臍下。高者,褰齊膝。象鼻者,垂前一角。多羅樹葉者,垂[21]前[22]二角。細襵者,[23]繞腰襵[24]皺。
若比丘,高著、下著涅槃僧,或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故作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臍中生[25]瘡下著,若脚𨄔有瘡高著,若僧伽藍內、若村外、若作時、若在道[26]行,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一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所著衣,或高著、或下著、或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細襵。諸長者[27]見已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28]如是有何正法?云何著衣,或高著、或下著、或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如似國王、大臣、長者、居士[29]種?」[30]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著三衣,或高著、或下著、或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著衣,或高著、或下著、或作象鼻、或[31]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當齊整著三衣,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是中不齊者,或高著、或下著、或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下著衣者,下垂過肘露脇。高著衣者,過脚𨄔上。象鼻者,下垂一角。多羅樹葉者,垂前兩角後褰高也。細襵者,細襵已安緣。
若比丘,故[32]高著、下著衣、作象鼻,或作多羅樹葉、或時細襵,故作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時肩臂有瘡下著、或時脚𨄔有瘡高著、若僧伽藍內、若村外、若在道行、作時,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二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反抄三衣行入白衣舍。諸居士見皆[33]共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持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云何反抄衣入白衣舍,如似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種?」[34]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言:「云何汝等反抄衣入白衣舍?」[35]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反抄衣入白衣舍?」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反抄衣[1]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也。
反抄衣者,或左右反抄衣著肩上。
若比丘,故左右反抄衣著肩上入白衣舍,故作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脇肋邊有瘡、若僧伽藍內、若村外、若在道行、若作時,無犯。
無犯者,[2]最初未[3]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三竟)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羅尼,如上。(四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以衣纏[4]頸入白衣舍。諸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乃[5]以衣纏頸入白衣舍,如似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種。」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衣纏頸入白衣舍?」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6]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衣纏頸入白衣舍?」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纏頸者,總[7]捉衣兩角著左肩上。
故作衣纏頸入白衣舍,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肩臂有瘡、若僧伽藍內、若村外、或作時、或在道行,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竟)。
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羅尼,亦如是。(六竟)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以衣覆頭入白衣舍。諸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此沙門釋子不知慚愧,外自稱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衣覆頭行[8]似如盜賊。」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持衣覆頭入白衣[9]舍?」[10]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衣覆頭入白衣舍?」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11]言:「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不得覆頭入白衣[12]舍,式叉迦羅尼。」
比丘義如上。
白衣舍者,村落[13]也。
覆頭者,若以樹葉、若以碎段物。
若衣覆頭行入白衣舍,故作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
比丘尼,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或時有如是病、或[14]時患寒、或頭上瘡生、[15]或命難、梵行難,覆頭而[16]走無犯。
無犯者,[17]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七竟)
不得覆頭入白衣舍坐,式叉迦羅尼,亦如[18]是。(八竟)[19]
四分[20]律卷第十九
校注
[0692026] 四分律卷第十九【大】,四分律藏【聖乙】 [0692027] 律【大】,律藏【宋】【元】【明】【宮】 [0692028] 初分之十九【大】,〔-〕【宋】【元】【明】【宮】 [0692029] (姚秦…譯)十六字【大】,〔-〕【聖乙】 [0692030] 九十單提法之九【大】,四分律藏初分【宋】【元】【宮】,初分之十九【明】,非時入聚落戒【聖乙】 [0692031] (并四…初)九字【大】,〔-〕【宋】【元】【明】【宮】,((并四…初))九字=((卷十九卷初))五字【聖乙】 [0692032] 不分卷及章【聖】 [0692033] 蒱【大】*,蒲【聖乙】* [0692034] 非沙門法【大】,〔-〕【聖】【聖乙】 [0692035] 蒱【大】,蒲【明】【聖乙】 [0692036] 諸【大】,〔-〕【聖】 [0693001] 囑【大】,囑授【聖乙】 [0693002] 視【大】,〔-〕【宋】【元】【明】【宮】 [0693003] 為【大】,被【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3004] 爾時【大】,過量作床戒爾時【聖乙】 [0693005] 爾時【大】,紵綿褥戒爾時【聖乙】 [0693006] 𦅷【大】*,貯【宋】【元】【明】【宮】* [0693007] 乃【大】,〔-〕【宋】【元】【明】【宮】【聖乙】 [0693008] 羅【大】*,羅綿【宋】【元】【明】【宮】* [0693009] 作【大】,〔-〕【聖乙】 [0693010] 禮【大】,禮足【聖乙】 [0693011] 非沙門法【大】*,〔-〕【聖】【聖乙】* [0693012] 者【大】,〔-〕【宮】【聖】 [0693013] 蒲【大】,蒱【宋】【元】【明】【宮】 [0693014] 也【大】,華【元】【明】 [0693015] 者【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3016] 褥【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3017] 搘【大】,支【宋】【元】【明】【宮】【聖乙】 [0693018] 輿【大】,舉【聖乙】 [0693019] 爾時【大】,作鍼筒戒爾時【聖乙】 [0693020] 工【大】,巧【聖乙】 [0693021] 此【大】,是【聖乙】 [0693022] 噉【CB】【麗-CB】,瞰【大】,故【宋】【元】【明】【宮】 [0693023] 時【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3024] 牙骨【大】,骨牙【宋】【元】【明】【宮】【聖】 [0693025] 刮【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4001] 若【大】,〔-〕【聖乙】 [0694002] 若【大】,〔-〕【聖】 [0694003] 𨰭【大】,𥣪【宮】 [0694004] 㺲【大】,細【宮】【聖乙】 [0694005] 𮢏【大】,刮【宮】 [0694006] 篦【大】*,萆【聖】【聖乙】* [0694007] 摘【大】,擿【宋】【元】【明】【宮】 [0694008] 禪【大】,作禪【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4009] 爾時【大】,過量坐具戒爾時【聖乙】 [0694010] 遍【大】,過【聖乙】 [0694011] 所【大】,〔-〕【宮】【聖】【聖乙】 [0694012] 所【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4013] 雨【大】,而【聖乙】 [0694014] 壇【大】*,檀【聖】【聖乙】* [0694015] 何【大】,何人【宋】【元】【明】【宮】【聖乙】,誰【聖】 [0694016] 時【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4017] 作廣長【大】,廣大作【宋】【元】【明】【宮】 [0694018] 言【大】,〔-〕【聖乙】 [0694019] 此【大】,是【宋】【元】【明】【宮】 [0694020] 搩【大】*,磔【宋】【元】【明】【宮】* [0694021] 耳【大】,可【宮】 [0694022] 是中【大】,〔-〕【聖】【聖乙】 [0694023] 盡【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4024] 作【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4025] 爾時【大】,覆創衣戒爾時【聖乙】 [0694026] 瘡【大】*,創【聖乙】* [0694027] 衣【大】,身【聖乙】 [0694028] 時【大】,〔-〕【宋】【元】【明】【宮】【聖乙】 [0694029] 價【大】*,賈【聖乙】* [0694030] 涅槃【大】,泥洹【聖乙】 [0694031] 何【大】,誰【聖】 [0694032] 尊【大】,尊爾時【宋】【元】【明】【宮】 [0694033] 是中【大】,〔-〕【聖】【聖乙】 [0694034] 者【大】,〔-〕【聖】【聖乙】 [0695001] 廣中應量長中不應量【大】,〔-〕【聖】【聖乙】,長中不應量廣中應量【宋】【元】【明】【宮】 [0695002] 爾時【大】,雨浴衣過量戒爾時【聖乙】 [0695003] 次【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5004] 付【大】,傳【宮】【聖乙】 [0695005] 次【大】,決【宮】 [0695006] 之【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5007] 戒【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5008] 時【大】,〔-〕【宋】【元】【明】【宮】 [0695009] 世尊【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5010] 半【大】,〔-〕【聖】 [0695011] 洗浴【大】,浴洗【聖】 [0695012] 他【大】,他人【宋】【元】【明】【宮】 [0695013] 爾時【大】,佛衣等量戒爾時【聖乙】 [0695014] 搜【大】,瘦【聖】【聖乙】 [0695015] 起【大】,起前【聖乙】 [0695016] 時【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5017] 懷【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5018] 丘【大】,丘言【宋】【元】【明】【宮】 [0695019] 搩【大】*,磔【宋】【元】【宮】,𨃥【聖乙】* [0695020] 他【大】,也【宋】【宮】 [0695021] 作成【大】,成作【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5022] 制【大】,結【聖乙】 [0695023] 四提舍尼【大】,〔-〕【聖】,親理自手受食戒【聖乙】 [0695024] 尼【大】,尼法【宋】【元】【明】【宮】 [0695025] 奄【大】,掩【宋】【元】【明】【宮】 [0695026] 姨【大】,夷【聖】【聖乙】 [0695027] 故【大】,故爾【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5028] 爾時【大】,〔-〕【宋】【元】【明】【聖】【聖乙】,爾【宮】 [0695029] 亦【大】,〔-〕【宋】【元】【明】【宮】 [0695030] 我【大】,〔-〕【宋】【元】【明】【宮】【聖】 [0696001] 乞【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6002] 而【大】,〔-〕【宋】【元】【明】【宮】 [0696003] 酥【大】,蘇【宋】【元】【宮】 [0696004] 爾時【大】,〔-〕【聖】【聖乙】 [0696005] 比【大】,諸比【宋】【元】【明】【宮】 [0696006] 彼比丘【大】,〔-〕【宋】【元】【明】【宮】 [0696007] 里【大】*,理【聖乙】* [0696008] 我【大】,我說【聖】 [0696009] 里【大】,里有二種【聖乙】 [0696010] 受【大】,授【宋】【元】【明】【宮】 [0696011] 爾時【大】,食尼指授食戒爾時【聖乙】 [0696012] 耶【大】,〔-〕【宋】【元】【明】【宮】 [0696013] 諸比丘【大】,爾時諸比丘【聖乙】 [0696014] 爾時【大】,〔-〕【聖】【聖乙】 [0696015] 悔【大】,海【元】 [0696016] 最【大】,〔-〕【宮】【聖】 [0696017] 四分律藏卷第十五終【聖】,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0696018] 卷第十六之首【聖】,前行聖乙本有學家中乞食戒六字 [0696019] 貧【大】,窮【聖乙】 [0696020] 飲食【大】,食飲【聖乙】 [0696021] 耶【大】,〔-〕【宋】【元】【明】【宮】【聖】 [0696022] 往【大】,往至【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7001] 貧窮【大】,窮悴【宋】【元】【明】【宮】,窮【聖乙】 [0697002] 彼【大】,〔-〕【宋】【元】【明】【宮】 [0697003] 忍【大】,〔-〕【聖乙】 [0697004] 是事【大】,〔-〕【聖】 [0697005] 知【大】,如【聖】【聖乙】 [0697006] 受【大】,〔-〕【宋】【元】【明】【宮】【聖乙】 [0697007] 食【大】,飲【宋】【元】【明】【宮】【聖乙】 [0697008] 僧【大】,〔-〕【聖乙】 [0697009] 僧今【大】,〔-〕【聖】【聖乙】 [0697010] 一【大】,有一【聖乙】 [0697011] (好施…今)十五字【大】,〔-〕【聖】【聖乙】 [0697012] (從僧…磨)八字【大】,〔-〕【聖】【聖乙】 [0697013] 誰【大】,〔-〕【聖乙】 [0697014] 是事【大】,〔-〕【聖】 [0697015] 最【大】,〔-〕【宋】【元】【宮】 [0697016] 爾時【大】,阿蘭若處寺內受食戒爾時【聖乙】 [0697017] 搜【大】,瘦【聖】【聖乙】 [0697018] 言【大】,〔-〕【聖】 [0697019] 弓【大】,肘【聖】 [0698001] 若【大】,〔-〕【聖乙】 [0698002] 令【大】,今【宋】【元】【明】【宮】 [0698003] 四竟【大】,四竟悔過【聖乙】 [0698004] 式叉迦羅尼法【大】,尸叉罽賴尼法【宮】【聖】【聖乙】 [0698005] 胡【大】,梵【明】 [0698006] 不正【大】,曰應【宋】【元】【明】【宮】 [0698007] 諸有讀寫者盡應從此【大】,〔-〕【聖乙】,者有讚寫者盡應從此【宋】【元】【明】 [0698008] 盡應【大】,應正【宋】【元】【明】【宮】 [0698009] 應【大】,應改【聖】 [0698010] 不能一一就文治故斑之出丹本即云百眾學法之一【大】,者奏吉眾學法【聖乙】,不能=不龍【宮】 [0698011] (斑之…一)十三字【大】,班辯之耳【宋】【元】【明】【宮】 [0698012] (出丹…一)十一字【大】,〔-〕【聖】 [0698013] 爾時【大】,自下二今皆正之爾時【聖乙】 [0698014] 丘【大】,丘尼【宋】【元】【宮】 [0698015] 襵【大】*,攝【聖乙】* [0698016] 下【大】,下著【宋】【元】【明】【宮】 [0698017] 高【大】,高著【宋】【元】【明】【宮】 [0698018] 迦羅【大】*,罽賴【宮】【聖】* [0698019] 著【大】,者【宋】【元】【明】【宮】 [0698020] 臍【大】*,齊【宮】【聖】【聖乙】* [0698021] 前【大】,〔-〕【聖】【聖乙】 [0698022] 二【大】,三【宮】 [0698023] 繞【大】,遶【聖】【聖乙】 [0698024] 皺【大】,破【宮】 [0698025] 瘡【大】*,創【聖乙】* [0698026] 行【大】,行時【聖乙】 [0698027] 見【大】,是【宋】【元】【宮】 [0698028] 如【大】,知【宮】 [0698029] 種【大】,種爾【聖乙】 [0698030] 時【大】,〔-〕【宋】【元】【明】【宮】【聖】 [0698031] 作【大】,〔-〕【宋】【元】【明】【宮】 [0698032] 高【大】,作高【宋】【元】【明】【宮】 [0698033] 共【大】,〔-〕【宋】【元】【明】【宮】 [0698034] 時【大】,〔-〕【宋】【元】【明】【宮】【聖】【聖乙】 [0698035] 諸【大】,爾時諸【聖乙】 [0699001] 行【大】,〔-〕【宋】【元】【明】【宮】 [0699002] 最【大】,〔-〕【聖乙】 [0699003] 制【大】,持【宋】【宮】 [0699004] 頸【大】,頭【宮】 [0699005] 以【大】,〔-〕【宋】【元】【明】【宮】 [0699006] 非沙門法【大】,〔-〕【聖】 [0699007] 捉【大】,提【聖乙】 [0699008] 似【大】,〔-〕【宋】【元】【明】【宮】 [0699009] 舍【大】,舍時【聖乙】 [0699010] 比【大】,諸比【宋】【元】【明】【宮】【聖乙】 [0699011] 言【大】,〔-〕【宋】【元】【明】【宮】 [0699012] 舍【大】,舍內【聖乙】 [0699013] 也【大】,〔-〕【聖】【聖乙】 [0699014] 時【大】,〔-〕【宋】【元】【明】【宮】 [0699015] 或【大】,〔-〕【宋】【元】【明】【宮】 [0699016] 走【大】,入【聖乙】 [0699017] 最【大】,〔-〕【聖】【聖乙】 [0699018] 是【大】,上【聖乙】 [0699019] 不分卷及品【聖】 [0699020] 律【大】,律藏【宋】【元】【明】【宮】,律藏初分【聖乙】【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2 冊 No. 1428 四分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本禪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