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九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獲得淨印三昧應當修集淨於菩提遠離一切滓濁之心

「善男子若不能見諸法性淨則為渴愛煩惱所污一切諸法不可思惟不作不行清淨寂靜無有塵垢亦無過失畢竟清淨如解脫性法界不壞無有分別實性法性無有差別一切諸法空無相願如解脫性無礙平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能如是正觀察者是名無濁

「善男子菩薩若能為諸眾生說如是法是名無滓善男子若有菩薩心無滓濁是人則得淨印三昧

海慧菩薩言「世尊如是三昧其義甚深不可說故不可覩見斷數法故難可解了不可見故是大智慧攝諸法故一切菩薩皆悉平等無垢無滓無諸障礙無有住處微妙難明不可喻說其性堅固猶如金剛不生不滅不破不壞不繫不縛是大光明遠離闇故不可思議無垢清淨遠離貪故無有諍訟修集慈故不覺不觀離去來故一切平等如虛空故

「世尊觀何因緣得是三昧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欲遊虛空大自莊嚴菩薩亦爾欲得是定當大莊嚴平等莊嚴一切諸法何以故世間之法從子得果

「善男子一切有為識為種子此三昧者無有[7]種子何以故而此三昧非眼識識乃至非意識識非作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觀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三藐三佛陀

「善男子非異相故名為生死非異相故名為涅槃善男子隨生死相即涅槃相何以故一切諸法本性淨故本性性者名為無性夫無性者名無[1]性相若無相性即是無作如是無作即是法性無有文字若無文字即名為如如前中後亦爾是名三世夫三世者即名為空空即無作如是無作何有作者是故無作名之為空若無作作者當知無法若無法者無求無願若無願求則無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即名無礙無礙者名為不出[2]不出不滅不[3]不滅不住即無為相無為相者是名不住不住者謂無一切所作之業意不住色乃至意不住行若是四處意無住者是名無住若無住者則不生於相似我慢若無如是相似我慢則無增長若無增長則無有因若無有[4]因則無覺觀若無覺觀是名默然

「善男子如是[5]等法其義甚深若能信者即得解脫永離顛倒煩惱障礙即能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法藏是大船師導師商主呪師醫師則能供養三世諸佛是名佛子過於魔業破諸魔眾不久當得淨印三昧能大莊嚴堅牢船舫濟渡眾生於生死海

「世尊云何菩薩能壞一切諸魔伴黨

佛言「菩薩若能不求諸法爾時則能[6]壞破魔眾不求一切境界因緣善男子有四種魔一者陰魔[7]煩惱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善男子若能觀法如幻相者是人則能破壞陰魔若見諸法悉是空相是人則能壞煩惱魔若見諸法不生不滅是人則能破壞死魔若除憍慢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知苦者能壞陰魔若遠離集破煩惱魔若證滅者則壞死魔若修道者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見一切有為法苦則壞陰魔若見諸法真實無常壞煩惱魔若見諸法真實無我能壞死魔若見諸法寂靜涅槃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能於身無貪捨身施時迴向菩提能壞陰魔施時遠離慳貪之心壞煩惱魔若觀財物一切無常能壞死魔為眾生故修悲布施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為我見受持淨戒能壞陰魔不為有貪受持淨戒壞煩惱魔若為遠離生死過失受持淨戒能壞死魔若能生心令毀禁者悉持淨戒受持淨戒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見我忍我修於忍則壞陰魔不見眾生有修忍者壞煩惱魔不見生死則壞死魔不見菩提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8][9]修精進其身寂靜則壞陰魔勤行精進其心寂靜壞煩惱魔勤行精進觀法無生能壞死魔勤行精進為調眾生令轉生死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為五陰修集禪定能壞陰魔不著界處修集禪定壞煩惱魔不著入處修集禪定能壞死魔所有諸善迴向菩提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知陰方便能壞陰魔知界方便壞煩惱魔知入方便能壞死魔以如是等種種方便迴向菩提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皆是空相能壞陰魔觀一切法悉是無相壞煩惱魔觀一切法悉是無願能壞死魔具是三法迴向菩提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觀身身處不覺不著能壞陰魔觀受受處不覺不著壞煩惱魔觀心心處不覺不著能壞死魔觀法法處不覺不著能壞天魔作如是觀終不失於菩提之心是人則能壞破四魔

「善男子若著我者則增魔事菩薩摩訶薩亦知有我亦知無我若有法非有我非無我如是則無一法增減一切眾生無明所覆是故菩薩為欲莊嚴無上大乘非為我故而發莊嚴發莊嚴已作是思惟『誰莊嚴法堅固不壞我當莊嚴我亦不為壞我眾生壽命士夫而行莊嚴為破眾生著我邪惑眾生壽命士夫等見而行莊嚴眾生顛倒見是五陰常樂我淨我當為說如是無常無我為令眾生得真實智若有眾生心有願求當知是人即名為著若不願求則無有著若不著者是人不誑若不誑者得真實智知於過去未來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何以故過去已盡未來未至現在不住』若於三世不作著想名不顛倒名菩薩行了知一切眾生諸行知已了了說業及果亦知貪行瞋行癡行知有眾生行於貪欲莊嚴於瞋行於瞋恚莊嚴於貪行於愚癡莊嚴於貪行於貪欲莊嚴於癡行於瞋恚莊嚴於癡行於愚癡莊嚴於瞋

「善男子有諸眾生於色生貪於聲生瞋復有眾生於聲生貪於色生恚復有眾生於香生貪於味生恚復有眾生於味生貪於香生恚復有眾生於觸生貪於法生恚復有眾生於法生貪於觸生恚復有眾生貪欲羸劣瞋恚猛健復有眾生貪欲猛健瞋恚羸劣復有貪羸癡健癡羸貪健瞋羸癡健癡羸瞋健或有眾生為色調伏非為聲香味觸法等有為聲調伏非為色香味觸法等有為香調伏非為色聲味觸法等有為味調伏非為色聲香觸法等有為觸調伏非為色聲香味法等有為法調伏非為色聲香味觸故

「復有眾生心寂靜故而得調伏非身寂靜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身寂靜故而得調伏非心寂靜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說無常而得調伏非因於苦不淨無我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說苦故而得調伏非因無常不淨無我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說不淨而得調伏非因無常無我等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說無我而得調伏非因無常不淨等而得調伏

「復有眾生[1]見身神通而得調伏非他心智而得調伏或有眾生因他心智而得調伏非因神通而得調伏

「善男子[2]諸眾生勤修精進遲得解脫有少精進速得解脫有勤精進速得解脫有少精進遲得解脫有因解脫非緣解脫有緣解脫非因解脫有因緣解脫非因緣解脫有諸眾生觀於內法而得解脫非觀於外有觀於外而得解脫非觀於內有觀內外而得解脫有不觀內外而得解脫有諸眾生因樂行故而得解脫非因苦行有因苦行而得解脫非因樂行或因苦樂而得解脫或有不因苦行樂行而得解脫有諸眾生因讚美故而得調伏非因呵責或因呵責而得調伏非因讚美或因讚毀而得調伏或有不因而得調伏有諸眾生因逆說法而得調伏不因順說或有因順而得調伏不因於逆或因逆順而得調伏或有非因逆順說法而得調伏有諸眾生因聞略說而得調伏非因於廣或有因廣而得調伏非因於略有因廣略而得調伏或有不因廣略說法而得調伏有諸眾生因四真諦而得調伏有因念處而得調伏有因正勤而得調伏或因如意而得調伏或因五根而得調伏或因五力而得調伏或因七覺而得調伏或因八道而得調伏

「善男子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之心亦不可思議眾生調伏不可思議所入法門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不可思議智然後乃知一切眾生所行之行不可思議

「善男子譬如羅網多有諸結有人在中以呪術力破網得出隨意而去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眾生中以智呪力壞煩惱網隨意自在雖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能通達眾生所行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諸眾生有如是行不驚不怖是事實難不可思議

佛言「舍利弗於意云何如師子子雖復初產聞師子吼有怖畏不

「不也世尊

「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眾生行亦復如是舍利弗於意云何火勢雖小畏乾薪不

「不也世尊

「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已得智慧火亦復如是舍利弗如來今以非喻為喻舍利弗譬如猛火與諸乾薪結期七日當大戰鬪爾時一切乾樹草木種種[3]枝葉悉共聚合如須彌山爾時猛火有一親友而語之言『汝今何故不自莊嚴多[4]求援助彼薪眾[5]汝唯一己何能當之』時火答言『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黨』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勢熾盛菩薩智慧力能消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二種力煩惱力智慧力菩薩若無煩惱力者則不能共諸眾生行亦不能知眾生行處亦當證於聲聞緣覺是故菩薩以煩惱力遍遊諸有不生怖畏是名菩薩行於方便

「舍利弗如小毒蛇不須伴侶初發心者亦復如是舍利弗譬如螢火雖有無量千萬億數不能障蔽日之光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有煩惱無量無數不能障蔽菩薩智光

「舍利弗如阿伽陀一丸之藥[6]能破大毒菩薩智慧亦復如是小智慧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

「舍利弗譬如天降一味之水隨地差別得種種味菩薩摩訶薩一解脫智亦復如是隨眾生根說種種異

「舍利弗如閻浮樹下有金泥是金泥中有種種寶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金泥心中亦復有聲聞辟支佛寶

「舍利弗如餘小王一切悉屬轉輪聖王一切人天亦復如是悉來歸屬初心菩薩

「舍利弗如薄福人不遇寶雨若不能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則不能發菩提之心

「舍利弗無甘蔗子則無種種石蜜諸味若無菩提心者亦無種種三寶諸味

「舍利弗如耆婆醫王常作是言『天下所有無非是藥』菩薩亦爾說一切法無非菩提

「舍利弗如阿[1]修羅王盡其勢力不能遮障日月之道一切魔眾亦復如是盡其勢力不能遮障勤行菩薩修菩提道

「舍利弗如色界天宮殿屋宅依空而住勤行菩薩所得菩提亦復如是依空而住

「舍利弗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萬物而是虛空初無增減無量佛法亦復如是雖有菩薩發心[2]推求而是佛法亦無增減

「舍利弗譬如有人任力遊空而虛空性無增無減菩薩亦爾[3]住其信力行於佛智而是佛智亦無增減

「舍利弗譬如陶師未成器時不得器名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心時亦不得名

「舍利弗如人已見轉輪聖王則不求見諸餘小王菩薩亦爾若已發起菩提之心則不更發聲聞緣覺心

「舍利弗如餘處中不出眾寶眾寶要出於大海中舍利弗聲聞寶中不出三寶三寶要從菩薩寶出

「舍利弗譬如太子不名為王非不名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名為佛非不名佛

「舍利弗譬如小寶亦不可輕何以故如是小寶能作大事多所利益菩薩亦爾初發心時亦不可輕

「舍利弗我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如是喻若有菩薩聞是諸喻即得安樂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欲證得於佛道  應當除滅疑網心
勤修無上信心者  即能獲得於菩提
若修淨印三昧者  宣說諸法皆如夢
無量世中淨其心  即能得證正覺道
佛所得道非身業  亦非口意二業等
無為真實性亦爾  是故不可以喻說
佛道無對不可見  非眼識界如虛空
非是一切諸情根  又非諸根之境界
非相非陰非入界  非是心意受想識
非知非[4]知之境界  是故佛境不可知
諸佛大悲難思議  無量無邊無障礙
無字無聲不可說  是故無能知佛界
若有眾生無量世  親近善友聽正法
聞已即得大福德  常受妙樂如先佛
一切諸魔不得短  諸根調伏行樂處
能以方便壞四魔  如法而住行佛界
若行如是菩提道  即得菩提為人說
能渡眾生生死海  能破一切大邪見
即得無上相好等  成就十力四無畏
能知眾生煩惱行  能壞一切諸有道
若有菩薩勤精進  即能破壞諸煩惱
如火能焚乾草木  菩提心能燒煩惱[5]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勤行精進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有修行勤精進者當知是人即有菩提誰有精進是人即具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自利益亦[6]利於他

「善男子過去無量劫有佛世尊號勤精進如來[7]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國名善見劫名華聚爾時世界大水彌滿其水出生八萬四千上妙蓮華一一縱廣滿[8]十由旬有無量億金色光明其香微妙阿迦膩吒諸天見已多受安樂作如是言『是世間中多有蓮華當知亦當多有佛出』是故此劫名曰華聚

「是時彼國寂靜無聲以寂靜故無量世界諸菩薩等常樂觀察以觀察故各各皆得喜行三昧是故彼世名曰善見

「其國多有七寶林樹樓閣殿舍眾生安樂如兜率天多饒飲食易獲神通無有女身一切化生亦無二道皆修大乘

「爾時彼佛有三萬六千出家菩薩皆悉獲得不退轉心無量人天初發菩提堅固不退彼佛世尊常樂宣說勤精進行時大眾中有一菩薩名堅固莊嚴從座而起前禮佛足長跪合掌作如是言『世尊云何菩薩勤行精進

「佛言『善男子勤行精進凡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發心二者作心三者觀心四者如法住如是四法即是具足佛法因緣何以故善男子[9]發者即是生善法因作者名為增善法因觀者名為利眾生因如法住者名入一切佛法因緣又復發者求聞正法作者聞已能說觀者善思惟義如法住者如說而住又復發者調伏慳心作者能一切施觀者為眾生施迴向菩提如法住者不求施果又復發者求[10]覓受人作者見來求者生慈愍心觀者觀財無常如法住者不求果報又復發者如法求財作者求於淨命觀者於不堅物修於堅法如法住者一切捨時不生憍慢又復發者離諸惡戒作者至心受持諸淨禁戒觀者至心調伏毀禁之人如法住者淨持禁戒不生憍慢又復發者淨於口業作者淨於身業觀者淨於意業如法住者修集善法

「『又復發者遠離瞋心作者修集忍辱觀者將護自他如法住者修忍辱已不生憍慢又復發者常樂教化邪見眾生作者能壞眾生瞋恚之心觀者不見內外如法住者遠離一切煩惱諸結又復發者遠離懈怠作者勤修精進觀者調伏一切懈怠眾生如法住者勸諸眾生令修精進又復發者名為善慈作者所作已竟觀者不求餘乘如法住者不失無[1]上菩提之心又復發者莊嚴禪支作者莊嚴三昧觀者終不生於相似我慢如法住者破壞眾生行惡之心又復發者莊嚴念心作者莊嚴諸有觀者其意堅固如法住者勇健無怯又復發者名如法因作者名如方便觀者名為門戶如法住者名為解脫又復發者謂求[2]名字作者持於文字觀者字不可說如法住者遠離文字

「『又復發者離惡知識作者親近善友觀者於善友所至心聽法如法住者不謬解義又復發者樂於捨家作者遠離怨親觀者求於善法如法住者不隨他意又復發者所謂少欲作者所謂知足觀者易養易滿如法住者善知時宜又復發者如戒而學作者於戒不漏觀者如意學戒如法住者如慧學戒又復發者檀波羅蜜尸波羅蜜作者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觀者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如法住者智波羅蜜方便波羅蜜又復發者行施攝取作者軟語攝取觀者利他攝取如法住者同利攝取又復發者所謂大慈作者所謂大悲觀者所謂大喜如法住者所謂大捨又復發者護持正法作者淨於福田觀者莊嚴相好如法住者調伏眾生

「『又復發者實知陰魔作者離煩惱魔觀者壞於死魔如法住者摧伏天魔又復發者謂身念處作者謂受念處觀者謂心念處如法住者謂法念處又復發者了了知苦作者遠離於集觀者證真實滅如法住者謂修於道又復發者所謂信根作者謂精進根觀者所謂念根如法住者所謂慧根又復發者謂七覺分作者謂八正道觀者謂舍摩他如法住者毘婆舍那

「『善男子如一切行皆名為發修一切善悉名為作一切淨心名之為觀知一切業名如法住

「善男子彼佛復告堅固莊嚴『善男子勤精進者寂靜其心心若寂靜即是精進若壞[3]貪身即是精進若知身意即是精進斷我我所即是精進斷諸繫縛即是精進障煩惱盡即是精進若能遠離一切障礙即是精進若能除却[4]十種憍慢即是精進能壞貪恚即是精進若能遠離無明有愛即是精進若不放逸[5]者修於善法即是精進若能真實觀內外入即是精進若真實知陰界諸入即是精進心寂靜者即是精進破壞疑心即是精進若於三世不分別者即是精進若觀法界不動轉者即是精進若不漏者即是精進若不害者即是精進若不生悔即是精進若不求者即是精進若不滅者即是精進若不作者即是精進[6]無增減即是精進無上無下即是精進不捨不著即是精進不縛不解即是精進不去不來即是精進不生不滅即是精進非有放逸非不放逸即是精進無作作者即是精進無闇無明即是精進非見非不見即是精進

「善男子彼佛說是精進法時無量菩薩得無生忍善男子今此會中五千菩薩亦得如是無生[7]忍法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爾時堅固莊嚴菩薩聞是法已為得如是無量法故勤修精進獲得下忍為求法故不坐不臥乃至命終既捨身已得生梵世受梵天身於無量世供養於佛聽受正法於彼劫中周遍供養八萬四千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勤行精進

「善男子汝知爾時堅固莊嚴豈異人乎即我身是善男子我久具足是精進故超彌勒等諸大菩薩先成正覺是故我言誰有精進當知是人即有菩提

「善男子我勤精進猶尚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懈怠耶若有菩薩能精進者是人則能自利利他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我念過去無量世  花聚劫中精進佛
善見世界水彌滿  出生八萬四千花
其國猶如兜率天  豐饒飲食無女身
不由父母悉化生  亦無二道純一乘
十方世界諸菩薩  觀善見國受安樂
三萬二千出家眾  無量人天發菩提
爾時彼佛讚精進  唯為堅固菩薩說
若能發心勤[8]修善  繫心思惟如法住
爾時世尊為我故  分別廣說是四句
發菩提心如法行  思惟得忍如法住
若求正法名初發  如法而說名為作
受義不謬善思惟  修集於忍如法住
若勤行施是初發  求覓受者名為作
明見無常善思惟  不觀二相如法住
如法求財是初發  清淨活命是名作
破壞[1]慳心善思惟  不[2]求憍慢如法住
遠離惡戒是初發  不漏護戒是名作
調伏毀[3]戒善思惟  戒淨無慢如法住
遠離惡口是初發  其[4]心寂靜是名作
[5]心寂靜善思惟  諸法寂靜如法住
遠離害心是初發  修集忍辱是名作
[6]將護自他善思惟  忍不生慢如法住
誘喻瞋者是初發  遠離惡人是名作
內外寂靜善思惟  不著我心如法住
遠離懈怠是初發  勤修精進是名作
知於真實善思惟  修集於道如法住
始求善法是初發  求已畢竟是名作
念心受持善思惟  不失於法如法住
求於禪支是初發  修集三昧是名作
無相似慢善思惟  無有過失如法住
念慧之心是初發  獲得法門是名作
擁護正法善思惟  勇健精進如法住
正念因緣是初發  修善方便是名作
觀於內法善思惟  得解脫已如法住
始求文字是初發  通達解了是名作
知不可說善思惟  了無文字如法住
遠離惡友是初發  親善知識是名作
聞已如聞善思惟  不遠離法如法住
佛法出家是初發  除捨怨親是名作
修集善法善思惟  不隨他意如法住
少欲知足名發[7]  樂於寂靜善思惟
住寂靜已說無諍  亦自修集如法住
從戒而學是初發  不行漏戒是名作
無戒之戒善思惟  從智慧戒如法住
不說世事是初發  常樂寂靜是名作
易養易滿善思惟  觀察無常如法住
樂修施戒是初發  忍辱精進是名作
修禪智慧善思惟  修智方便如法住
行施攝取是初發  軟語攝取是名作
利益眾生善思惟  自利利他如法住
修集慈悲名發作  不別三世善思惟
為諸眾生淨身心  修集喜捨如法住
獲得正法是初發  清淨福田是名作
莊嚴自身善思惟  調伏眾生如法住
破壞陰魔是初發  離煩惱魔是名作
能壞死魔善思惟  摧魔怨敵如法住
修集身念是初發  修集受念是名作
修集念心善思惟  修集法念如法住
了了知苦是初發  遠離於集是名作
證滅真實善思惟  修於正道如法住
修於信根是初發  修集諸力是名作
修念三昧善思惟  修於智慧如法住
身心寂靜是初發  遠離邪見是名作
觀於名色善思惟  精進不悔如法住
無我我所是[8]名發  無縛無解是名作
無去無來善思惟  法性不動如法住
遠離憍慢是初發  除去貪恚是名作
觀十二緣善思惟  離癡有愛如法住
若能遠離一切相  破壞所有諸障礙
具足十力四無畏  能說功德勤精進
如來說是精進法  十千眾生悟無生
五千菩薩得法忍  無量人天發菩提
堅固莊嚴我身是  精進超過諸菩薩
若欲獲得上真道  當修精進如先佛

爾時修悲梵天語海慧菩薩言「所言佛法佛法者云何名佛法

海慧菩薩言「梵天佛法者名一切法一切法者名為佛法如佛法性即一切法性如一切法性即佛法性佛法性一切法性無有差別一切法寂靜佛法亦寂靜一切法空佛法亦空梵天一切法即十二因緣菩提者亦十二因緣

梵天言「善男子夫佛法者將不過於三界法耶

「梵天三界佛法性無差別三界平等佛法平等無有二相

「善男子譬如虛空無有增減佛法亦爾無增無減性是空故無上無下

「梵天若善男子欲見佛法當作是觀

「復次梵天夫佛法者非處非非處非生非滅非青黃赤白班駁琉璃虛空界色[9]雜色無色非有形質方圓[10]脩短無相無相相無縛無解[11]如是相名為佛法無相無句無有文字清淨寂靜空義無相義無聚義畢竟無出義覺知義不可宣說不可覩不可見者名寂靜義寂靜義者即是空義空義者即無聚義無聚義者即真實義真實義者即是畢竟不出之義畢竟不出義者即不滅義不滅義者即無處義無處義者即是法性法性者即是佛法是名學法名阿羅漢法名緣覺法名為佛法

「如是佛法及餘諸法亦無住處不出不滅無色形質方圓[12]脩短[13]智相貌無明無闇一切諸法等無差別求佛法者謂佛佛法及一切法菩薩摩訶薩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乃能了了真實知見何以故諸佛正法無住處故一切諸法亦無住處佛法不可得一切諸法亦不可得佛法平等一切諸法亦復平等

「若無因緣即無種性若無種性即無出滅若無出滅即名真實真實[1][2]者即是實性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即是佛法何以故通達三世無障礙故無障礙者即是佛智佛智者即是十八不共之法不共[3]之法者攝一切法是故諸法即是佛法諸法佛法無二無別

梵天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不

「梵天佛法非色不可覩見汝云何言了了[4]見耶一切諸法悉不可見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

梵天言「善男子如來何故說佛知見一切諸法

「梵天如來佛法若有定相可得說言了了知見

「善男子佛法無耶

「梵天法若無定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若不可說有無相者云何得言了了知見

「善男子如來云何說於佛法

「梵天如說虛空虛空之性實無定相佛法亦爾

「善男子佛法如是不可思議菩薩初發菩提心時聞如是法不驚不怖不可思議正覺之性亦不可思議

「梵天佛所[5]說者乃能發是菩提之心是故聞之不生怖畏梵天若有著者則生怖畏若不著者不生怖畏惜身命者則生怖畏不惜身命無所怖畏有障礙者則生怖畏無障礙者無所怖畏著我我所則生怖畏斷我我所無所怖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何力故聞深佛法不生怖畏

「梵天有八種力聞深佛法不生怖畏何等為八一者[6]信力二者善友力三者多聞力四者善根力五者善思惟力六者破憍慢力七者大慈悲力八者如法住力梵天菩薩具足如是八力聞說深法不生怖畏

爾時世尊讚海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宣說菩薩諸力實如汝言菩薩具足如是諸力[7]深佛法不生怖畏

「善男子一切言說名之為聲菩提之性亦不可說亦不可見不可說見名第一義如來了了知見如是不可宣說愍眾生故而為宣說菩提非心亦非心數何況聲字

「善男子如來憐愍諸眾生故覺甚深法覺甚深法已無知無覺無心心數無聲無字不可宣說為眾生故說有文字音聲次第

「善男子譬如虛空非是色法不可覩見非對非作善男子有人善[8]畫畫空作像若男若女若象若馬如是之人可思議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是猶可信如來世尊知不可說而能演說是事甚難雖復說此不可說法然真實知性不可說善男子若聞是法不驚不怖當知是人久於無量諸如來所種諸善根善男子如是經典不可思議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是人則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9]取一切眾生解[10]

「善男子若有菩薩了了得見無量世界所有諸佛見已即以上妙七寶滿是世界持用奉獻諸佛世尊是人福德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如是功德難以喻說

「善男子不如有人擁護正法為憐愍故受持讀誦解說是經何以故法施之施勝於食施夫食施者即是世施法施之施是出世施

「善男子若人能護佛正法者即為四攝何等為四為佛攝為天攝為福攝為智攝

「佛攝眾生復有四事一者常得親近諸佛二者諸魔不得其便三者獲得無盡陀羅尼四者得住不退轉地

「天攝眾生亦有四事一者說法之處諸天[11]清淨二者說法之時眾樂[12]受聽三者終不為他因緣所害四者不信者信

「福攝眾生亦有四事一者莊嚴於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二者莊嚴於口凡所演說眾生樂聞三者莊嚴佛土四者莊嚴種姓所謂釋梵轉輪聖王

「智攝眾生亦有四事一者知眾生根如意說法二者知眾生病苦隨病施藥三者得大神通遊諸佛土四者了了通達法界

「善男子若欲獲得如是功德應當勤心護持正法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能護法生憐愍  受持是經及廣說
我說千分中一分  猶如大海取一渧
知恩[13]念恩念如來  是人可信付法藏
供養無量十方佛  如是則能護佛法
雖施無量國珍寶  不如至心誦一偈
法施最妙勝食施  是故智者應護法
十方諸佛天龍神  功德智慧所攝取
莊嚴修行諸相好  是人皆由護正法
常遇諸佛善知識  常聞無上真實道
速得無量陀羅尼  是人皆由護正法
身口意戒得清淨  具大神通遊諸國
不退菩提具六度  是人皆由護正法
世界微塵可說盡  護法功德不可量
欲得不可宣說[14]  應當堅心[15]護正法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功德寶光即從坐起頭面敬禮長跪合掌前白佛言「世尊如來於是大經典中說言佛法不可宣說若不可說云何可護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來正法實不可說如來覺知不可說法如是正法雖不可說而有字句以字句故可得宣示如是字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是名護法

「善男子復有護法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恭敬供養親近禮拜尊重讚歎生於師想擁護供給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燈燭聞其所說稱讚善哉護其種姓所住宅舍亦復護其侍使之等聞惡隱蔽聞善稱揚善男子若能擁護是持法者是人即能護佛法僧

「復次善男子若有能修空無相願是人即是護持正法

「復次善男子見有誹謗方等經者不與同止言語談論調伏其罪是人即是護持正法

「復次善男子若有人能修集悲心無飲食想憐愍眾生宣說正法是名護法

「復次善男子不惜身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經是名護法

「復次善男子若有聽法一字一句往一由旬乃至七步入出息頃是名護法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曰大[1]知聲力如來[2]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國名淨光劫名高顯其土純是青琉璃寶諸菩薩眾一切成就無量勢力具足神通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悉受天身至心聽法無有出家在家差別爾時世尊為護法故與諸大眾[3]頒宣正法彼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法慧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法而言擁護

「佛言『善男子夫六入者樂求境界若能遮止是名護法善男子眼識於色是名非法若能遠離是名護法乃至意識於法亦復如是善男子若見眼空見已不觀於色不著於識是名為法若能真實知如是法是名護法乃至若見意空見已不觀於法不著於識是名為法若能真實知如是法是名護法

「『善男子若法能生[4]於是法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若有見法能生邪見於是見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若有無明不能淨心於是垢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

「『善男子若有一法求取之後不能施人此法非法亦非[5]比尼若能施者即是正法即是比尼若有無取無求無施即是正法即是比尼夫取求者即是[6]非道若不施即是非法即非比尼若能施者即是正法即是比尼不取不求不施即是不出不生不滅若非出生滅云何可施不可施者乃名為法乃名比尼何以故未生煩惱作障因緣故是故無盡無盡者無出無出者名為法名為比尼於如是法[7]不求不取是名護法

「善男子爾時彼佛說是法時三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海慧菩薩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法及非法是名為法何以故若有分別法非法者是人不名護持正法若作法相是名非法世尊若能了達見一切法是無法者是名第一真實之義世尊若無法無非法即是無數若無數者即是實性實性者名為虛空虛空之性無邊無[8]法性亦爾法性實性無有差別何以故無邊無節故若有菩薩見如是等即真實見世尊我不見一法以不見故不見有增不見有減世尊我如是見將不誹謗如來說耶是實見不

「『善男子如是見者不謗如來是真實見』說是法時[9]法慧菩薩及萬天人得無生忍

「善男子汝知爾時法慧菩薩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是故我於無量世中所求正法今以付汝

爾時眾中有六萬億諸菩薩等同共發聲白佛言「世尊我等當共擁護正法受持廣說

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如法而住護持正法

山王菩薩即作是言「世尊惜身命者不能護法我不惜命如法而住故能護法

功德山王菩薩言「世尊有貪利者不能護法我無貪利故能護法

寶幢菩薩言「世尊若見有法非法二相不能護法我無二相故能護法

福德藏菩薩言「世尊具煩惱者不能護法我有智力已遠離之故能護法

持炬菩薩言「世尊不破闇者不能護法我今破闇故能護法

電光菩薩言「世尊若隨他心不能護法我隨自意故能護法

遍藏菩薩言「世尊不調諸根不能護法我今調伏故能護法

淨光菩薩言「世尊若作種種諸法相者不能護法我今於法無種種相故能護法

增行菩薩言「世尊心狂亂者不能護法我修三昧故能護法

商主菩薩言「世尊不知道者不能護法我今了知故能護法

善念菩薩言「世尊有疑心者不能護法我已斷疑故能護法

善見菩薩言「世尊不如法住不能護法我如法住故能護法

慧光菩薩言「世尊愚癡之人不能護法我今修智故能護法

平等菩薩言「世尊取怨親相不能護法我今平等故能護法

法行菩薩言「世尊不知眾生諸根境界不能護法我今知之故能護法

神通王菩薩言「世尊見我我所不能護法我今不見故能護法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不知佛性不能護法我今知之故能護法

彌勒菩薩言「世尊若遠菩提不能護法我今已近故能護法

功德聚菩薩言「世尊若無無量功德聚者不能護法我今已有故能護法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等語悉是謬語何以故如來世尊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不得一法汝云何言我當護法世尊我於諸法不取不捨為眾生故修集悲心不護不捨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來昔坐菩提樹下實無所得無所得故便從中起

文殊師利言「如來真實坐於道場菩提樹耶何故而言從坐而起世尊如來若坐菩提樹下如來世尊則有二相一者如來二者[1]如來世尊已離二相

佛言「善男子菩提眾生一切法性等無差別一味一性如來坐於菩提樹下見如是法是故名為逮得菩提我都不見離菩提外別有一法見一切法皆悉平等而是平等不入於數是故平等名為無礙以是因緣如來名為一切無礙善男子若能如是見如來者是人即得如來解脫得解脫已則能如是真實知見

說是法時海慧菩薩所將眷屬諸菩薩等歡喜踊躍各作是言「我等今者得大利益現見釋迦牟尼如來及見文殊師利菩薩世尊隨是經典所住世界當知其土得大利益若有供養是經典者及有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其義亦得利益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汝今知得何等利益

諸菩薩言「世尊我等當以如是之義諮問文殊

諸菩薩言「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得大利益

文殊師利言「有十利益何等為十佛出於世見已生信既生信已聽受正法聞正法已永壞疑心壞疑心已得清淨命得清淨命已不為利說法彼聞法已發菩提心既發心已堅固不退心不退已如法而住如法住已得無生忍諸善男子是名十利不可思議

說是法時[2]三萬六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出金色光[3]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九


校注

[0052007] 種【大】作【宮】 [0053001] 性相【大】相性【元】【明】 [0053002] 不出【大】〔-〕【元】【明】 [0053003] 住【大】住不出【元】【明】 [0053004] 因【大】*烟【宮】* [0053005] 等【大】善【宋】【宮】 [0053006] 壞破【大】破壞【元】【明】 [0053007] 者【大】〔-〕【宋】【元】【明】【宮】 [0053008] 勤【大】懃【宋】 [0053009] 修【大】行【宋】【元】【明】 [0054001] 見【大】現【宋】【元】【明】【宮】 [0054002] 諸【大】調【宮】 [0054003] 枝【大】支【宮】 [0054004] 求【大】救【宋】【元】【明】【宮】 [0054005] 多【大】〔-〕【宋】【元】【明】【宮】 [0054006] 能【大】〔-〕【宮】 [0055001] 修【大】脩【宋】【元】 [0055002] 推【大】願【宋】【元】【明】 [0055003] 住【大】任【宋】【元】【明】 [0055004] 知【大】智【宋】【元】【明】【宮】 [0055005] 次行+(□□海慧菩薩品之三卷十)卷初【聖】 [0055006] 利於他【大】能利他【聖】 [0055007] 應【大】應供【宋】【元】【明】 [0055008] 十【大】千【元】【明】 [0055009] 發【大】發心【元】【宋】 [0055010] 覓【大】質【宮】 [0056001] 上【大】量【宋】【元】【明】【宮】 [0056002] 名【大】文【聖】 [0056003] 貪身【大】身見【聖】 [0056004] 十【大】七【聖】 [0056005] 者【大】〔-〕【宋】【元】【明】【宮】【聖】 [0056006] 無【大】不【宮】 [0056007] 忍法【大】法忍【聖】 [0056008] 修善【大】精進【聖】 [0057001] 慳【大】堅【宮】 [0057002] 求【大】生【宋】【元】【明】【聖】 [0057003] 戒【大】禁【聖】 [0057004] 心【大】身【宋】【元】【明】 [0057005] 心【大】意【宋】【元】【明】【宮】 [0057006] 將【大】持【聖】 [0057007] 作【大】心【宋】【元】【明】【宮】 [0057008] 名【大】初【宋】【元】【明】【聖】 [0057009] 雜【大】離【宋】【元】【明】 [0057010] 脩【大】修【元】 [0057011] 如【大】有【宋】【元】【明】【宮】 [0057012] 脩【大】修【明】 [0057013] 智【大】有【宋】【元】【明】 [0058001] 知【大】智【聖】 [0058002] 者【大】〔-〕【宮】 [0058003] 之【大】〔-〕【元】【明】【聖】 [0058004] 見【大】見佛法【宋】【元】【明】 [0058005] 說【大】護【宋】【元】【明】【宮】【聖】 [0058006] 信【大】住【宋】【元】【明】【聖】任【宮】 [0058007] 深【大】說【宮】 [0058008] 畫【大】盡【聖】 [0058009] 取【大】脫【元】持【聖】 [0058010] 脫【大】說【宋】【宮】 [0058011] 清【大】設【宋】【元】【明】【宮】【聖】 [0058012] 受聽【大】聽受【聖】 [0058013] 念【大】報【宋】【元】【明】 [0058014] 知【大】智【宋】【元】【明】【聖】 [0058015] 護【大】說【元】【明】 [0059001] 知【大】智【元】【明】〔-〕【宋】 [0059002] 應【大】應供【宋】【元】【明】 [0059003] 頒【大】班【宋】【元】【明】【宮】【聖】 [0059004] 法【大】〔-〕【宋】【元】【明】【宮】 [0059005] 比【大】*毘【元】【明】【聖】* [0059006] 非道【大】邪道道【聖】道道【宮】 [0059007] 不求不取【大】不取不求【聖】 [0059008] 節【大】*際【元】【明】【聖】* [0059009] 法慧【CB】*【聖】*海慧【大】* [0060001] 提【大】提樹【宋】【元】【明】 [0060002] 三【大】二【宮】 [0060003] (大方等五之三)四十字【大】〔-〕【宋】【元】【明】【宮】【聖】不分卷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