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方等大集經

[4]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九

[6]十方菩薩品第十三

佛在王舍國法清淨處時自然師子座交絡帳

佛時坐現三十二相光影表現十方諸菩薩皆來謁問佛「菩薩何因緣有癡者有黠者有慧者有能飛者有能坐行三昧禪者有能徹視者有不能飛者有不能坐行禪行三昧得定意不能久者智慧有厚薄者同菩薩行何因緣有薄厚同有心意識同眼耳鼻口身何因緣得行異

佛言「善哉善哉十方過去佛現在佛諸當來佛皆說人能計心意識眼耳鼻口身皆說為同法

佛言「人能校計六情為一切得十方佛智慧

佛告諸菩薩言「諸菩薩有薄厚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薄厚

[7]佛言「菩薩厚者謂菩薩行道隨道行深菩薩薄者行道不能悉隨行謂行有多少隨道少是為菩薩薄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菩薩常隨道不失行

佛言「謂菩薩常守心意識令不動歸滅盡種道栽謂菩薩能守眼令色不著歸滅盡種道栽謂菩薩能守耳令聲不著歸滅盡種道栽謂菩薩能守鼻令香不著歸滅盡種道[A1]謂菩薩能守口令味不著歸滅盡種道栽謂菩薩[8]守身令細[9]滑不著歸滅盡種道栽菩薩如是能守六情得好惡不動常守滅盡是為厚隨道深

菩薩復問佛「何等為菩薩行薄

佛言「謂菩薩失行有時得行有時不得行有時菩薩能守心意識隨道有時眼不能守便失行不隨道有時守眼不能守耳有時能守耳不能守鼻有時守鼻不能守口有時能守口不能守身有時能守身不能坐禪有時能坐禪不能校計有時能校計不能行有時能行不能分別有時能分別不能知細[10]軟微意用是故菩薩隨道有失行有得行用是故菩薩行道有薄厚不等

菩薩問佛「如是當作何等行

佛言「要菩薩當自行校計當自知[11]墮校計不[12]墮校計墮校計者菩薩為黠不知校計為癡

問曰「當校計黠當校計癡者云何

佛言「已校計癡便能校計

佛言「人有百八愛令癡欲校計得有五十校計知五十校計中細微罪便得黠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五十校計

佛言「五十校計者謂從心本起欲知者第一當校計百八癡第二當校計百八疑第三當校計百八顛倒第四當校計百八欲第五當校計百八墮第六當校計百八愛第七當校計百八栽第八當校計百八識第九當校計百八因緣著第十當校計百八種是為十校計

佛言「菩薩復有十校計第一當校計百八關生第二當校計百八[13]止行第三當校計百八斷生死第四當校計百八滅不滅第五當校計百八罪入空不見第六當校計百八不捨盡第七當校計百八不捨淨入淨第八當校計百八精[1]還戒第九當校計百八進入道第十當校計百八忍戒是為菩薩十校計

「菩薩復有十校計第一當校計百八辱道第二當校計百八合道願第三當校計百八本信入道第四當校計百八出癡入慧第五當校計百八歡喜滅第六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悲第七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愁第八當校計百八未得佛惱第九當校計百八未得佛經黠未得佛泥洹要第十當校計百八出罪要未得入泥洹要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菩薩復有十校計第一當校計百八求入慧出罪法第二當校計百八求入空法度出空第三當校計百八罪法[2]起空時當知滅時歸空第四當校計百八持空法解盡法第五當校計百八盡法不復生第六當校計百八[3]泥洹長生不滅第七當校計百八應[4]相念第八當校計百八捨相念第九當校計百八雜相念當知雜相第十當校計百八受相長生不滅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菩薩復有十校計第一當校計百八十方生死萬物本末成敗第二當校計百八十方成敗作證第三當校計百八十方人所有皆癡第四當校計百八牽十方癡作證第五當校計百八十方阿羅漢泥洹去無所有作證第六當校計百八牽十方辟支佛泥洹去作證第七當校計百八牽十方過去若師泥洹去當牽作證第八當校計百八十方今現在佛亦當泥洹去今我作釋迦文佛所主天地自在變化要當復泥洹去若當牽我用作證第九當校計百八十方當來佛亦當泥洹去當牽作證第十當校計百八盡力却貪求佛如我亦當般泥洹去是為合菩薩五十校計」諸菩薩皆稽首受教

諸菩薩問佛言「當校計百八癡從心本起者云何

佛告諸菩薩言「若有菩薩心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意意有所念不自知意生意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自知為癡

「轉入識識有所識不自知識生識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眼眼見好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眼所見中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眼所見惡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耳耳聞好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耳所聞中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耳所聞惡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鼻所聞中香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鼻所聞惡臭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5]軟可身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身所得中細軟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身所得惡堅苦痛不可身不自知著不自知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癡菩薩行道要當數息校計如是」菩薩即稽首受行

諸菩薩言「佛雖為我說[6]我未解」諸菩薩問佛言「設我知百八癡著知滅滅當為癡為黠

佛報諸菩薩言「雖知著知滅續尚癡未解

諸菩薩復問佛「我未聞佛說數息時癡我聞佛說已知何以故為癡

佛告諸菩薩「譬喻如新學菩薩未能飛但耳聞十方佛欲願往要未能飛如是為見十方佛未

諸菩薩報言「如是為但有願要為不見十方佛

佛告諸菩薩言「若曹今雖聞我說百八癡著滅譬如新學菩薩但願欲到十方佛國不能飛往

佛復問諸菩薩言「新學菩薩何以故願到十方佛國不能飛[7]

諸菩薩報佛言「用不能壞癡未滅罪故未能飛行至十方佛國

佛言「譬喻諸菩薩但能說著說滅但說不行名為癡

諸菩薩問佛「何從當得黠

佛告諸菩薩言「所著為癡要當滅不著乃為不癡要未為黠

諸菩薩問佛言「何以故復未為黠

佛告諸菩薩言「復有百八疑不解故

諸菩薩問佛言「何等為百八疑

佛言「菩薩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不自知意生意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不自知識生識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眼所見中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眼所見惡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耳所聞中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耳所聞惡聲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鼻所聞中香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鼻所聞惡臭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自知為疑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1]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身所得中細軟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不自知生滅中有五陰中有習不知為疑

佛言「菩薩不去是未應為菩薩

諸菩薩問佛「何以故不應為菩薩

佛言「用不[2]行安般守意不校計百八顛倒故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百八顛倒

佛言「謂菩薩心所多念為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轉作意意所多念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3a]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4]顛倒

[3b]意轉作[5]所多識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3c]轉入眼眼所多視好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6]所多視[7]中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眼所多視惡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

[3d]轉入耳[8]所多聞好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耳所多聞中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為顛倒[9]所多聞惡聲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3e]轉入鼻鼻所多聞好香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鼻所多聞中香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鼻所多聞惡臭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3f]轉入口口所多得美味好語言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口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口所多得惡味惡語言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轉入身身所多得好細軟可身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身所多得中細軟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身所多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生死罪中有五陰中有習自言我無罪如是生死無數劫是為顛倒

佛言「是為百八顛倒如是菩薩為不解

諸菩薩報佛言「我雖生死顛倒我欲依經法度人

佛問諸菩薩言「汝度人欲求使人作何等道

諸菩薩報佛言「我欲使人悉得佛道

佛言「若曹輩眾多何以故不自取佛但群輩相隨

諸菩薩言「我雖相隨不離經行

佛問諸菩薩言「若曹輩寧能一日俱得佛不

諸菩薩報佛言「我不能俱得佛

佛問諸菩薩「何以故

諸菩薩報佛言[10]我輩中有相未具者我曹輩中有功[11]德未滿者我曹[12]輩有生死罪未盡者

佛告諸菩薩「若曹輩有相未具者有功德未滿者有罪未盡者如若曹言相未具者[13]不能得佛何能使他人得[14][15]若曹功[16]德未[17]滿不能自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

佛言「若曹生死罪意未盡不能自得佛何能使他人得佛」諸菩薩皆稽首[18]

諸菩薩復問佛言「如是我何因緣不得佛

佛報諸菩薩言「若曹坐不行安般[19]若守意校計百八欲欲不捨故

諸菩薩言「行安般守意校計捨百八欲欲者云何

佛報諸菩薩言「若曹心所念念復念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欲欲

「轉入意意復念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識識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眼所見中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眼所見惡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耳所聞中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耳所聞惡聲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鼻所聞中香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鼻所聞惡臭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1]語言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口所得中[2]味語言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身所得中細軟可身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身所得惡麁堅[3]痛不可身為欲欲中有五陰中有習為欲欲

佛言「諸菩薩若曹但坐不解欲欲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無有欲欲

佛問諸菩薩「若曹欲求佛度十方人不

諸菩薩言「然我曹欲求佛度十方人

佛報諸菩薩言「如是為欲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問諸菩薩「若意寧念十方勤苦人不

[4]菩薩言「然我曹念勤苦人

佛言「若念諸勤苦人為[5]何以故言無欲

佛問諸菩薩言「若曹至十方佛所問經[6]今為忘不

諸菩薩報言「我所問經我皆識不忘

佛問諸菩薩「汝識十方佛說經寧傳為人說經不

諸菩薩言「然我日行為人說經

佛言「若為人說經寧欲使人解不

諸菩薩言「然欲使人解

佛言「如若為人說經為欲使人解如是為欲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復[7]問菩薩「若為人說經寧教人布施不

諸菩薩言「然[8]我曹教人布施」

佛問諸菩薩「若教人布施持何等與佛

諸菩薩報言「我第一欲使人持好色華

佛言「汝曹不欲色何以故使人持五色好華可眼與佛如是汝為欲色何以故言我曹不欲色

佛復問諸菩薩「若寧聞十方佛說經為可耳不

諸菩薩報言「十方佛為我說經可耳我曹皆歡喜

佛言「如汝聞經歡喜為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復問諸菩薩言「若欲教人為佛燒香不

諸菩薩報佛「我日自行採眾華名香持用上佛

佛言[9]如汝行採眾華香欲得可鼻持行上佛」佛言「如若欲得香華可鼻如是為欲何以故言無欲

佛復問諸菩薩言「若曹為人說經寧欲可口不

諸菩薩言「我曹為人說經欲分別可口欲使人意解

佛言「如若可口為欲何以故言不欲

佛復問諸菩薩言「汝寧欲具三十二相可身不

諸菩薩言「我勤苦具相但欲可身耳

佛言「如若可身為欲何以故言不欲」諸菩薩稽首各自慚

佛言「如是菩薩尚未有所怙

諸菩薩稽首言「願佛哀我當為說

佛因為說「行菩薩道若數息行禪若自怙定意當校計百八墮滅者應禪不滅者不應禪

諸菩薩問佛言「禪為棄惡百八墮滅者為棄惡不滅者不[10]為棄惡若從禪覺起若行步坐起得因緣為人說經所見萬物能自校計百八墮能使不著能使不墮罪是為菩薩校計行」諸菩薩問佛言「校計百八墮當從何所起

佛告諸菩薩「校計百八墮者菩薩心所念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心轉作意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意轉作識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11]眼所見中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12]所見惡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耳所聞中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耳所聞惡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鼻所聞中香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鼻所聞惡臭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口所得惡味[13]惡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身所得中細軟[14]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墮是為百八墮行

佛告諸菩薩言「校計百八墮不自知墮罪苦痛當在後亦不知羞慚自說言能斷百八墮道行

佛言「是人譬如[15][16][17]妬女上頭婬泆自可[A2][18]妊身不知胞胎兒在腹中日大幾所婬泆妬女為復婬泆自可至兒成就十月當生兒當轉未轉當生未生其母腹痛自慚自悔當墮痛時妬女啼聲聞第七天兒生已後其母痛愈便復念婬泆便不念慚不念痛便復婬泆如故如是苦不可言妬女亦不能自覺苦痛

佛言「菩薩行道不校計百八墮譬如婬泆妬女不自知罪多少亦不厭苦痛亦不自校計還慚罪不知生死五道苦痛不自知墮三惡道不自慚行言我墮道如是世世自受殃還自慚[1]斯無有[2]學道弟子諦學」是諸菩薩皆歡喜稽首受行

佛言「菩薩如是尚未應為解

諸菩薩問佛言「何以故為未解

佛言「謂菩薩不能校計百八愛故

諸菩薩問佛「校計百八愛者云何

佛言「菩薩行禪不能一意一心令滅但坐著百八故一者菩薩心有所念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心轉作意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3]為愛

「意轉作識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眼所見中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眼所見惡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耳所聞中聲不能滅是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耳所聞惡聲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鼻所聞中香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鼻所聞惡臭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身所得中細軟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身所得惡麁堅苦痛[4]痒不可身不能滅為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愛

佛言「菩薩行道不校計却百八愛不自知百八愛墮罪譬如新生小兒從小至大不能自知日增幾所大菩薩行道不能覺罪多少譬如是若菩薩行道覺百八愛墮罪便當自慚便當自斷便當自離便當自滅如是愛斷為應菩薩」佛說如是諸菩薩皆稽首受行

佛言「菩薩行道當校計百八栽行道不校計百八栽不應為菩薩行去栽者乃應菩薩行

諸菩薩問佛言「當去栽者云何

佛告諸菩薩言「菩薩獨處一處當坐行禪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得淨為除栽不淨者為不除栽如是從禪起若在人中當行校計當斷去栽

諸菩薩問佛言「當校計去栽者云何

佛言「行道不得一心定意為不滅栽

佛言「不得一心定意者心有所念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意意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識識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眼[5]見好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眼所見中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眼所見惡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6]生栽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耳所聞中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耳所聞惡聲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鼻所聞中香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鼻所聞惡臭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口所得中味中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口所得惡味惡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身所得中細軟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便生栽如是為栽不斷

佛言「若有菩薩行道言我無是栽如是為貢高為自種栽便不能自度脫便無有黠意不能知栽罪多少譬如身生毛其人亦不能自校計一一數不能自知毛多少諸菩薩行道不能[7][8]除罪反言我求佛道欲度十方如是尚不能自度[9]能度十方菩薩行道能去栽者便能度十方不去栽便不能度十方」佛說如是諸菩薩皆歡喜受行

佛言「如是菩薩尚未應解

諸菩薩復稽首言「如是未解願佛為我解

佛言「菩薩有百八罪識不滅者不應為菩薩

諸菩薩問佛言「何等為百八罪識

佛言[10]謂菩薩心所念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意[11][12]念復念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識識所念不忘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眼所見中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眼所見惡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耳所聞中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耳所聞惡聲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鼻所聞中香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鼻所聞惡臭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口所得中味中語言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身所得中細軟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為罪中有五陰中有習為識是為罪識

佛問諸菩薩「若曹有是罪不

諸菩薩言「我但有五陰無有罪

佛復問諸菩薩言「天下何等為使人有罪不得道者

諸菩薩報佛言「天下人皆坐貪不得道

佛言「天下人貪生死為有五陰習不

諸菩薩言「有罪

佛問諸菩薩言「若曹持見身取佛當復生死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當復生死不從是[1]現在身得佛

佛問諸菩薩「若曹要當更幾生死當得佛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生死尚未有要

佛復問諸菩薩「何以故無有要

諸菩薩言「我不自知罪福多少用是故我不知要

佛告諸菩薩「如是若曹與天下人有何等異

諸菩薩報佛言「我能飛到十方佛國我能曉佛所語

佛言「若曹能飛到十方佛國能曉十方佛所語若曹何以不應時取佛何以故復生死要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尚有[2]本罪未盡故用本願功[3][4]福未滿故用是故我曹不應時得佛

佛言「若曹言天下人但坐五陰生死習故有罪今若曹亦當復生死習有罪若曹何以故語我言無罪」諸菩薩皆慚稽首受行

佛言「我雖說是菩薩尚未解

諸菩薩稽首言「願佛當復為我解

佛言「菩薩有百八因緣著痛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百八因緣著痛

佛言「菩薩心有所念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意[5]有所念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識識有所識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眼所見中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眼所見惡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耳[6]聞好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耳所聞中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耳所聞惡聲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鼻所聞中香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鼻所聞惡臭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口所得中味中語言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因緣[7]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轉入身身所得好細軟可身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身所得中細軟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為因緣著痛中有五陰中有習當坐因緣生死痛

佛言「諸菩薩尚未厭因緣生死痛

諸菩薩言「我用厭因緣生死痛故作菩薩耳

佛言「汝曹厭生死痛何以故不種道栽何以故種因緣生死痛罪罪栽

諸菩薩報佛言「我日種道栽

佛言「如若種道栽何以故有因緣生死百八痛

諸菩薩即慚稽首受行

諸菩薩皆稽首問佛言「佛雖為我說經我不解是

佛言「我見若曹種百八痛我知汝曹不解

諸菩薩復稽首言「願[8][9]解我

佛言「菩薩心有所念欲得心不能以時得坐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意意有所念復念可意不可意為[10]種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識識有所識[11]不可我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眼眼所見好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眼所見中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眼所見惡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耳耳所聞好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耳所聞中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耳所聞惡聲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鼻鼻所聞好香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鼻所聞中香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鼻所聞惡臭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口口所得美味好語言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口所得中味中語言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口所得惡味惡語言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轉入身身所得細軟可身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身所得中細軟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身所得惡麁堅苦痛不可身為痛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種痛

佛言「菩薩斷是百八痛乃應為菩薩行不斷痛者不應為菩薩行是為菩薩十校計

佛言「諸菩薩如是尚未解當復校計

諸菩薩問佛「當復校計何等

佛言「菩薩當校計百八關生

諸菩薩問佛「何等為百八關生

佛言「菩薩心所貫痛痒思想生死識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

佛言「關心不使入痛痒思想生死識便無五陰無有習

佛言「關五陰習令心不動為斷生死痛關者為貫地水火風空痛痒思想生死識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關意便不動不受地水火風空痛痒思想生死識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關意便不動不受地水火風空痛痒思想生死識不受五陰習不關者墮罪關意不動者墮道是為關生

「轉入識識亦貫地水火風空色痛痒思想生死識便有五陰習便貫生死不關者墮生死痛關者為墮道不為生死

「轉入眼眼所貫好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眼所貫中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1]關墮罪眼所貫惡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轉入耳耳所貫好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耳所貫中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耳所[2]貫惡聲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轉入鼻鼻所貫好香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鼻所貫中香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鼻所貫惡臭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轉入口口所貫美味好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口所貫中味中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口所貫惡味惡語言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轉入身身所貫好細軟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身所貫中細軟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身所貫惡麁堅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陰中有習是為貫生死關令不動者墮道不關者墮罪

佛言「菩薩行要當關令不動動者為未解

諸菩薩報佛言「我曹當坐禪令不動

佛問諸菩薩言「禪已復動不

諸菩薩[3]報佛言「禪覺復動

佛問諸菩薩「何以故復動

諸菩薩言「自然動

佛問諸菩薩「何以故自然動

諸菩薩言「我不解不知從何因緣動

佛言「如是諸菩薩尚未解

諸菩薩言「願佛當復為我解

佛言「菩薩所以禪自然動覺者菩薩有百八關生動不動不止故」佛說如是諸菩薩皆稽首受行

佛言「菩薩如是尚未應解

諸菩薩言「何以故復未解

佛言「但坐菩薩有本不止守百八行故

諸菩薩皆稽首[4]「願佛當復為[5][6]

佛言「菩薩心本多所念不止守故心本罪百八行

「轉入意意本多所念不止守故意本罪百八行

「轉入識識本多所念不止守故識本罪百八行

「轉入眼眼本多所見好色[7]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眼本多所見中色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眼本多所見惡色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轉入耳耳本多所聞好聲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耳本多所聞中聲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耳本[8]多所聞惡聲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轉入鼻鼻本多所聞好香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鼻本多所聞中香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鼻本多所聞惡臭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轉入口口本多所得美味好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口本多所得中味中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口本[9]多所得惡味惡語言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轉入身身本多所得好細軟[10]可身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身本多所得中細軟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身本多所得惡麁堅苦[11]痛不[12]可身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佛說如是諸菩薩[13]皆歡喜[14]受行[15]

[16]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九

[17]此經自下二卷則丹藏所無故今無可相校而宋鄉二本此卷之中皆有三節之文文斷義絕難取解處第一第九幅十七行云有五陰中有之下([A3]便云)所多得中味中語言等第二第十幅二十一行云言相未具者自不之下([A4]便云)習自言我無罪等第三第十二幅二行云是為顛倒口之下([A5]便云)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是為三節文斷處也

今准《明度經》此中二本皆錯將是為顛倒口之下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等凡二十七行總三百七十九字進而寫之于五陰中有之下却將五陰中有之下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顛倒口等凡二十七行總三百七十六字退而寫之于相未具者自不之下致令三節之文文斷義絕今依《明度經》進退而正之又為看舊鄉宋藏者略錄正文于左

中有五陰中有(便云)習自言我無罪乃至是為顛倒口(便云)所多得中味中語言乃至相未具者自不(便云)能得佛何能使人得佛(云云)


校注

[0394004]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九【大】佛說明度五十校計經卷上【宋】【元】【明】【麗乙】【宮】【聖】 [0394005] 高齊譯【大】後漢天竺三藏法師安世高譯【宋】【宮】後漢安息三藏法師安世高譯【元】【明】【麗乙】〔-〕【聖】 [0394006] 十方菩薩品第十三【大】〔-〕【宋】【元】【明】【麗乙】【宮】【聖】 [0394007] 佛言菩薩【大】〔-〕【宋】【元】【明】【宮】【聖】 [0394008] 守【大】能守【宋】【元】【明】【宮】【聖】 [0394009] 滑【大】濡【聖】 [0394010] 軟【大】濡【聖】 [0394011] 墮【大】*修【宋】【元】【明】【麗乙】【宮】*隨【聖】 [0394012] 墮【大】*修【宋】【元】【明】【宮】隨【聖】* [0394013] 止【大】正【聖】 [0395001] 還【大】進【元】【麗乙】【聖】 [0395002] 起空時【大】初起時空【宋】【元】【明】【麗乙】【宮】初起時空時【聖】 [0395003] 泥【大】當得泥【宋】【元】【明】【宮】【聖】 [0395004] 相【大】想【聖】 [0395005] 軟【大】*濡【聖】* [0395006] 癡我【大】我癡【宋】【元】【明】【宮】 [0395007] 往【大】〔-〕【宮】【聖】 [0396001] 口【大】空【宋】 [0396002] 行【大】行為【宋】【元】【明】【宮】【聖】 [0396003] 〔習自口〕三百七十八字-【聖】[13]參照 [0396003a] (習自倒)十五字【大】〔-〕【聖】[13]參照 [0396004] 顛【大】是顛【麗乙】 [0396003b] (意轉顛)三十二字【大】〔-〕【聖】[13]參照 [0396005] 識【大】識識【宋】【元】【明】【麗乙】【宮】【聖】 [0396003c] (轉入倒)九十六字【大】〔-〕【聖】[13]參照 [0396006] 所【大】〔-〕【宋】【宮】【聖】 [0396007] 中【大】惡【宋】【元】【宮】 [0396003d] (轉入倒)九十七字【大】〔-〕【聖】[13]參照 [0396008] 所【大】〔-〕【宮】 [0396009] 所多【大】多所【宋】【元】【宮】【聖】 [0396003e] (轉入口)九十九字【大】〔-〕【聖】[13]參照 [0396003f] (轉入口)三十九字【大】〔-〕【聖】[13]參照 [0396010] 我【大】我曹【明】 [0396011] 德【大】*福【麗乙】* [0396012] 輩【大】輩中【宋】【元】【明】【宮】 [0396013] 不【大】不前出[03]三百七十八字【聖】 [0396014] 佛【大】佛佛言【聖】 [0396015] (若曹得佛)十八字【大】〔-〕【宮】 [0396016] 德【大】福【宋】【元】【麗乙】 [0396017] 滿【大】滿者【宋】【元】【明】 [0396018] 慚【大】慚愧【宋】【元】【明】【宮】【聖】 [0396019] 若【大】〔-〕【明】 [0397001] 語【大】好語【麗乙】 [0397002] 味【大】味中【麗乙】 [0397003] 痛【大】苦痛【宋】【元】【明】【麗乙】【宮】 [0397004] 菩【大】苦【明】 [0397005] 欲【大】欲欲【宋】【元】【明】【宮】【聖】 [0397006] 今【大】念【宋】【元】【明】【宮】 [0397007] 問【大】問諸【聖】 [0397008] 我【大】吾【明】 [0397009] 如汝【大】如法【宋】【元】【明】知汝【麗乙】 [0397010] 為棄【大】棄為【宮】 [0397011] 眼【大】眼眼【宋】【元】【宮】 [0397012] 所【大】〔-〕【宋】【元】【明】【麗乙】【宮】 [0397013] 惡【大】〔-〕【宋】【元】【明】【宮】 [0397014] 可身【大】〔-〕【宋】【元】【明】【麗乙】【宮】【聖】 [0397015] 婬【大】下同淫【麗乙】下同 [0397016] 泆【大】下同妷【宋】【宮】下同逸【聖】下同 [0397017] 妬【大】*婬【麗乙】* [0397018] 妊【大】任【聖】 [0398001] 斯【大】愧【宋】【元】【明】【宮】【聖】欺【麗乙】 [0398002] 利【大】我【宋】【元】【明】【宮】 [0398003] 為愛【CB】【明】【麗乙】為愛五【大】愛為【宋】【元】【宮】【聖】 [0398004] 痒【大】*癢【宋】【元】【明】【宮】* [0398005] 見【大】所見【聖】 [0398006] 生【大】能【宮】 [0398007] 自【大】自知【宋】【元】【明】【宮】 [0398008] 除【大】陰【宋】【元】【明】【宮】 [0398009] 能【大】況【宮】 [0398010] 謂【大】諸【宋】【元】【明】【宮】【聖】 [0398011] 所【大】〔-〕【宋】【元】【明】【宮】【聖】【麗乙】 [0398012] 念【大】〔-〕【麗乙】 [0399001] 現【大】見【宋】【元】【明】【宮】【聖】【麗乙】 [0399002] 本【大】大【宋】【元】【明】 [0399003] 德【大】〔-〕【聖】 [0399004] 福【大】〔-〕【宋】【元】【明】【宮】【麗乙】 [0399005] 有所【大】所有【宮】 [0399006] 聞【大】所聞【聖】 [0399007] 痛【大】着痛【宋】【元】【明】【宮】【聖】【麗乙】 [0399008] 佛【大】佛為【宋】【元】【明】【宮】【麗乙】 [0399009] 解我【大】我解【宋】【元】【明】【宮】【麗乙】 [0399010] 種【大】〔-〕【明】 [0399011] 不【大】可不【明】 [0400001] 關【大】關者【宋】【元】【明】【宮】 [0400002] 貫【大】聞【宋】【元】【明】【宮】【聖】 [0400003] 報【大】白【麗乙】 [0400004] 言願【大】願言【聖】 [0400005] 我【大】〔-〕【聖】 [0400006] 解【大】解說【宋】【元】【明】【宮】 [0400007] 止【大】知【明】 [0400008] 多【大】〔-〕【聖】 [0400009] 多【大】〔-〕【宋】【元】【明】罪【宮】 [0400010] 可身【大】語言【元】 [0400011] 痛【大】病【宮】 [0400012] 可【大】奇【宮】 [0400013] 皆【大】皆大【麗乙】 [0400014] 受【大】奉【麗乙】 [0400015]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 [0400016]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十九【大】佛說明度五十校計經卷上【宋】【元】【明】【宮】【聖】【麗乙】 [0400017] 無此記【宋】【元】【明】【宮】【麗乙】
[A1] 栽【CB】【麗-CB】裁【大】(cf. K07n0056_p0560a04)
[A2] 已【CB】【磧乙-CB】【金藏乙-CB】己【大】(cf. QC040n0425_p0009a8; AC6271-001-0016a18)
[A3] 便【CB】【麗-CB】更【大】(cf. K07n0056_p0569c04)
[A4] 便【CB】【麗-CB】更【大】(cf. K07n0056_p0569c06)
[A5] 便【CB】【麗-CB】更【大】(cf. K07n0056_p0569c07)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