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卷[6]第十七
虛空藏菩薩[7]品[8]第八之四爾時,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行處不可思議,菩薩所應行法亦復無量,是故此行不可以少誓莊嚴、不可以少言說、不可以小乘道而得成就。快哉!世尊!唯願說諸菩薩大誓莊嚴及道莊嚴,菩薩以大誓莊嚴及道莊嚴故,能乘大乘行真實最上出世間道,為當得出世無上大乘,成就一切自然大智。雖未成一切智,能作佛事利益[9]一切。」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諸菩薩大誓莊嚴、乘莊嚴、道莊嚴。」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菩薩有二十莊嚴法以自莊嚴,自莊嚴已能乘大乘。何等為二十?善男子!若有菩薩畢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一切眾生生最勝大悲,生利益眾生[10]心,[11]利益眾生心已,[12]便能莊嚴無上大誓。
「何謂大誓莊嚴?為度未度者大誓莊嚴,乘大船舫故。為解未解者大誓莊嚴,脫虛妄顛倒故。為安未安者大誓莊嚴,安止無畏道故。為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大誓莊嚴,捨五陰重[13]擔故。為常勤給足眾生大誓莊嚴,精進不懈怠故。為不捨無量生死大誓莊嚴,不疲厭故。為悅可一切諸佛大誓莊嚴,現前供養恭敬故。為受持一切佛法大誓莊嚴,不斷三寶種故。為受持一切所聞不忘大誓莊嚴,得陀羅尼故。為善說法悅可一切眾生大誓莊嚴,得辯才故。為集無量功德資糧大誓莊嚴,成就相好故。為悅可一切善知識大誓莊嚴,堅固所行故。為遮馳散心大誓莊嚴,生諸禪解脫三昧故。為在阿練若處捨離身命大誓莊嚴,得六[14]通故。為欲大師子吼無所畏懼大誓莊嚴,現前得無我法故。為欲至一切世界大誓莊嚴,欲知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影故。為普照嚴飾一切世界大誓莊嚴,淨戒[15]眾受持成就力故。為成就如來十力大誓莊嚴,滿足諸波羅蜜故。為得四無所畏大誓莊嚴,如所說行故。為盡得十八不共法大誓莊嚴,如所聞菩薩地法不戲論故。
「善男子!是為諸菩薩二十大誓莊嚴,以此莊嚴力故能乘於大乘。菩薩以此自莊嚴力故,斷三惡趣因緣,是名莊嚴。具足善為諸佛所護持,是名莊嚴。隨所欲至便得往生,是名莊嚴。捨一切胞胎能化生諸佛前,是名莊嚴。能行無諍身口意業,是名莊嚴。住不放逸行為諸天世人之所恭敬,是名莊嚴。善通達三脫門而不證實際,是名莊嚴。一切無我法皆現在前而猶不捨大誓莊嚴,是名莊嚴。是為菩薩具足大誓莊嚴。
「云何[A1]名為莊嚴菩薩乘?善男子!乘者謂無量也,無邊[16]崖故,普遍一切喻如虛空,廣大容受一切眾生故,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是故名大乘。
「復次,乘者以正住四攝法為輪,以真淨十善業為輻,以淨功德資糧為轂,以堅固淳至畢竟為輨轄釘鑷,以善成就諸禪解脫三昧為轅,以四無量心為善調,以善知識為[1]御,以知時非時為發動,以無常苦空無我之音為驅策,以七覺寶繩為鞦[2]紖,以淨五根為索帶,以弘普端直大悲為旒幢,以四正勤為[3]網,以四念處為安詳,以四神足為速進,以勝五力為鑒陣,以八聖道為直進,於一切眾生無障礙慧明以為軒。以無住六波羅蜜迴向薩婆若,以無[4]等四諦度到彼岸,是為大乘。
「此乘諸佛所受,聲聞辟支佛所觀,一切菩薩所乘,釋梵護世所應敬禮,一切眾生所應供養,一切智者所應讚歎,一切世間所應歸趣,一切怨憎不能輕毀,一切諸魔不能破壞,一切外道不能測量,一切世智不能與競。此乘殊勝無能[5]遏者,一切賢聖之所守護,此乘隨願能至一切佛界故。此乘普照,能放縵網光明故。此乘有大名稱,能出法[6]門故。此乘強,志不退還故。此乘堅牢,不懈緩故。此乘正住,不傾動故。此乘眾事備具,能滿一切所願故。善男子!是名大乘諸大誓莊嚴。
「菩薩乘此乘,乘此乘已能從一地至於一地是其莊嚴,能捨諸地過患是其莊嚴,能捨諸魔業是其莊嚴,能化度眾生是其莊嚴,能淨佛世界是其莊嚴,能現菩薩神變是其莊嚴,能度生死大飢饉是其莊嚴,能入如來行處是其莊嚴。
「善男子!云何菩薩莊嚴道?善男子!菩薩大誓莊嚴及乘大乘已捨一切邪道,捨一切邪道已趣於真實正道到薩婆若。何謂正道耶?所謂不捨善法故行於大欲,不退菩提道故勤修精[7]進,善根不失故行不放逸,不動淳至不沒於所作,必能究竟仰攀上法,求功德資糧無有滿足,求智慧資糧終不廢捨,是為菩薩正道。
「復次,善男子!菩薩道者,所謂四禪、四無量心、四空定、五神通、三福業、三學、六應敬、六念、四攝法、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知陰方便、知界方便、知入方便、知[8]諦方便、知因緣方便,是名為道。菩薩得成就此道方便,皆能隨順入六波羅蜜道。所以然者,以菩薩六波羅蜜道,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故。此道一切諸佛皆所稱歎,從諸如來口出。成就方便菩薩能知一切法實性者,能住出世間六波羅蜜聖道。
「云何為住?善男子!若有菩薩成就自然慧方便而求菩提,於此五受陰中為如實覺故求於菩提,是菩薩知色無常而行布施,知色苦、知色無我、知色鈍、知色無智,知色如幻、知色如水中月、知色如夢、知色如影、知色如響、知色如旋火輪,知色無我、知色無眾生、知色無命、知色無人、知色無主、知色無養,知色空、知色無相、知色無願、知色無作,知色無生、知色無起、知色無出、知色無形,知色寂靜、知色離,知色無終、知色無成,知色與虛空等、知色如涅槃性,而行布施。
「菩薩如是行施時,以施離故知色亦離,以色離故知施亦離;以色、施離故知願亦離,以願離故知色、施亦離;以色、施、願離故知菩提亦離,以菩提離故知色、施、願離,而知一切法同菩提性。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檀波羅蜜,受想行亦如是,知識無常應行布施,知識苦、知識無我,知識鈍、知識無智,知識如幻、知識如野馬、知識如水中月、知識如夢、知識如影、知識如響、知識如旋火輪,知識無我、知識無眾生、知識無命、知識無人、知識無主、知識無養,知識如空、知識無相、知識無願、知識無作,知識無生、知識無起,知識無出、知識無形,知識寂靜、知識離,知識無終、知識無成[9],知識與虛空等、知識如涅槃性,而行布施。
「菩薩如是行布施時,以施離故知識亦離,以識離故知施亦離;以識、施離故知願亦離,以願離故知識、施亦離;以識、施、願離故知菩提亦離,以菩提離故知識、施、願[10]離,而知一切法同菩提性。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檀波羅蜜。
「復次,善男子!菩薩知色無常而護於戒,乃至知色如涅槃性而護於戒,知受想行亦如是,知識無常而護於戒,乃至知識如涅槃性而護於戒。以戒離故知[A2]色亦離,知戒離故乃至於識亦離,乃至知一切法同菩提性。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亦如是。
「知色無常而行於慧,乃至知[11]色如涅槃性而行於慧。[12]知受想行無常而行於慧,乃至知識如涅槃性而行於慧。以慧平等故知識平等,以識平等故[13]知慧平等;以慧、識平等故知願平等,以願平等故知慧、識平等;知慧、識、願平等故知菩提平等,以菩提平等故知慧、識、願平等,即知一切法同菩提性。善男子!是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是為菩薩出世間波羅蜜道,悉能攝取一切諸道,當知一切諸道皆入在中。
「何故名之為出世間耶?善男子!五受陰名為世間,菩薩善分別五陰,觀是無常乃至如涅槃性已,知此道中無有世間及世間法,知此道是無漏是出世間無所繫著,是名出世間。善男子!是名菩薩道。
「復次,道者,所謂如實求一切諸法,分別選擇不見一切諸法,相續積聚無二無別,是故名道。而此道者無有憎愛,無憎愛故名為平等。離思惟觀察餘乘故,名為廣大。去離[1]諂故,名為端直。去離曲心故,名為無姦。斷除諸[2]蓋故,名無繫滯。去離[3]欲瞋恚害覺故,名無塵垢。不[4]愛色聲香味觸故,名為安樂。去離諸魔事故,名為清涼。去離煩惱眾賊故,名為無畏。能到涅槃故,名為出要。成就靜定故,名清[5]涼水。慧善解故,名為常明。善修慈故,名[6]為涼樂。不捨大悲故,名進無厭。常行喜故,名為悅豫。成就捨故,名無過失。順攝法故,名為大富。成就施食波羅蜜力故,得薩婆若智辯,諸佛善護持故,名過四魔行法。不捨本願故,名進無滯礙。渡一切煩惱流故,名無有上。一切世間無能降伏故,名無詶對。
「善男子!此道成就如是等及[7]諸餘無量功德,一切大士乘此道故能往來教化無量眾生,是為莊嚴。無諸煩惱現入煩惱,是其莊嚴。觀於[8]生死而不證實際,到空無相無作門,而能教化行諸見諸相諸願眾生,是其莊嚴。現入聲聞辟支佛涅槃[9]而不捨生死,是其莊嚴。現諸趣受生而不動於法性,現說一切言教而不動於無言,是其莊嚴。能現一切佛事而不捨菩薩行,是其莊嚴。
「善男子!是為菩薩大誓莊嚴、大乘莊嚴、道莊嚴。菩薩以大誓莊嚴自莊嚴故,能乘大乘順出世間聖道,未得薩婆若為眾生故能作佛事。」[10]
爾時,眾中有[11]菩薩名曰寶德,問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汝已修此出世間聖道耶?」
虛空藏答言:「已修。」
寶德言:「云何修?」
虛空藏答言:「如得清淨道,如是修。」
寶德問言:「云何為清淨道?」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我淨故道淨。」
寶德問言:「云何為我淨?」
虛空藏答言:「如世淨。」
寶德問言:「云何世淨?」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色過去際淨。所以然者,以色本際無來故。色未來際亦淨。所以然者,以色未來際無去故,色現在際亦淨。所以然者,以現在色無住故。善男子!是為世淨。受想行識過去際淨。所以然者,以識本際無來故。識未來際亦淨。所以然者,以識未來際無去故。識現在際亦淨。所以然者,以識現在際無住故。善男子!是為世淨。善男子!以世中世淨故則我淨,以我淨故是名道淨。」
寶德言:「善男子!如是淨道能何所為?」
虛空藏答言:「能作大智慧光明,以此慧明力故,能知一切法過去未來際。」
寶德復問言:「何謂過去未來法際?」
虛空藏答言:「一切法於過去際無生,於未來際無滅,是名知過去未來際。」
寶德復問:「若見過去未來際者,為何所見?」
虛空藏答言:「見二俱離。」
寶德復問:「何謂二俱離?」
虛空藏答言:「離斷常者。善男子!若有見法生及著法者,則是斷常見。所以然者,由有生故則有滅,有生滅故則有斷常之見。若不見有法從自性、他性生者則見因緣,若見因緣則見法,若見法者則見如來,若見如來者則見如,若見如者則不滯於斷亦不執[12]於常,若不常不斷者即無生無滅。」
寶德復問:「善男子!若無生無滅,云何有名數?」
虛空藏答言:「假言說故名之法耳。善男子!猶如有空故,有色差別名,所謂青黃赤白色、紫色、[13]頗梨色、琉璃色,麁色細色,長色短色,方色圓色,虛空不為如是等法所染。然一切色自性亦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同虛空性,但假言說有名數耳!所謂善法不善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應作法不應作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而菩薩亦不作一切非福行,所作福行皆[A3]見虛誑、非真、不堅固。是菩薩知一切行非行,平等捨離一切相,成就般若波羅蜜力故,迴向菩提而亦不見菩提有增有減,不於色中求菩提,亦不於受想行識中求菩提,菩薩以無求故,住於清淨戒[14]眾,修無願解脫門,滿足一切諸願。知生死性同涅槃性,雖入究竟涅槃,為斷除眾生虛妄顛倒故行菩薩行,亦無行法可行。善男子!如是菩薩入於涅槃行菩薩行。
「善男子!凡有所作皆是生死,無有所作是名涅槃。菩薩所行是無所作,是故菩薩名入涅槃行菩薩行。善男子!凡有染著[15]樔窟妄想戲論取相,是名生死。涅槃者無染著樔窟妄想戲論取相,是名涅槃。菩薩以修無[16]樂著樔窟妄想戲論取相行菩薩行,是名菩薩入於涅槃行菩薩行。」當說此法時,有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讚虛空藏菩薩言:「善哉,善哉![1]賢士!快說法性稱菩薩行真實不異。」
虛空藏白佛言:「世尊!此是如來快也。所以者何?由世尊慧明故,我等得斯辯分。世尊!喻如日光照閻浮提,由日威德力故,有眼之者得見色像作諸事業。由於如來大智力故,照一切眾生及[2]諸世界亦復如是。諸法實性不可言說,諸言說性與虛空等,是故諸法不可得數。凡有數法則有限量,凡有限量則是有為,凡[3]有有為則可知可斷可修,凡是可知可斷可修則有得有證[4]有名數法。思惟籌量分別,不見有法可知可斷可修可證可得故,即無有得。所以然者,以一切法無生故。能如是正見諸法,於諸法中不生愛染,以無愛染故則無有著,以無著故則無近,以無近故則無受無取。何謂無受無取?謂色若常若無常,無受無取;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無受無取。色若苦若樂,若有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無受無取;受想行識若苦若樂,若有我若無我,無受無取。色若空若非空,無受無取;受想行識若空若非空,無受無取。色若離若非離,無受無取;受想行識若離若非離,無受無取。菩薩以無受無取故,得諸法無受三昧。住是三昧已,諸佛世尊以無上心通授是菩薩記,是菩薩雖入涅槃,見一切眾生究竟同涅槃性,為教化眾生故,不捨大誓莊嚴及菩薩大悲。
「云何菩薩入於涅槃行菩薩行?善男子!凡有所作,名為生死。凡無所作,名為涅槃。菩薩以正智慧,見一切諸行[5]離相,菩薩以法[6]明眼明了見故,能說如來智明。」
爾時。寶德菩薩問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汝何為自隱己智,言盡是如來力耶?」
虛空藏答寶德言:「善男子!如來豈不說隱善顯惡也。善男子!我還問汝,隨意答我。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若無阿那婆達多龍王時,阿耨大池能出四河,使諸眾生得受用不?」
寶德答言:「不也。」
虛空藏言:「善男子!若無如來則無法律,菩薩無由得成大智之海,亦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以如來出世故則有法律,諸菩薩得成大智之海,亦能[7]度化一切眾生。善男子!是故當知一切菩薩所得辯說,能以利益眾生,皆是如來神力。」
寶德復問:「善男子!諸如來辯,可得轉至菩薩心不?」
虛空藏答言:「不也。」
寶德言:「云何由如來力故得辯說也?」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喻如巧種果樹,因緣和合便得果實,然樹非即果,果不離樹。善男子!如來所說法,菩薩於此法中善順行故,便生大智明辯,因佛說得,亦無有轉。」
寶德言:「希有,善男子!因緣生法如是甚深難測。」
虛空藏言:「善男子!一切諸法究竟無生。」
寶德言:「善男子!諸法謂從[8]緣生。」
虛空藏言:「善男子!生已生也?未生生也?」
寶德言:「善男子!生已不生,未生亦不生。」
虛空藏言:「善男子!是故無生。」
寶德言:「善男子!緣中有因耶?」
虛空藏答言:「無也。」
寶德言:「因中有緣耶?」
虛空藏答言:「無也。」
寶德言:「於汝意云何?若因若緣自實有性耶?」
虛空藏[9]言:「無也。」
寶德言:「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諸法無因緣生耶?」
虛空藏答言:「不也。善男子!是故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起無出,是以緣不生因,因不生緣,自性不生自性,他性亦不生他性,自性不生他性,他性不生自性。是故說一切法自性無生。所以者何?以如無生無滅,法性實際亦無生無滅,如如法性實際,如來所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生無滅。」
寶德言:「善男子!如來亦不出世[10]也?」
虛空藏答言:「此不應說也。所以者何?如來於一切法,盡不可說,不[11]可言出、不得言不出。若有人問言:『如來出世耶?不出世耶?』智者為不謗如來故應置不答。」
寶德問言:「云何應置?」
虛空藏言:「如法性住,應如是置。」
寶德言:「云何法性住?」
虛空藏答言:「如虛空性住,住無所住,法性亦如是住;如法性,眾生性亦爾。如眾生性,一切法亦爾。如一切法,如來亦如是住,住無所住,無住處故無住無不住,是故不得言生、不得言滅。」
寶德言:「善男子!如來出世事,甚深!甚深!」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若能如實解了緣生法者,名為佛出世。」
寶德言:「善男子!誰當解此說也?」
虛空藏答言:「若於一切法中不得增減者。」
寶德問言:「何謂為增?」
虛空藏答言:「增者所謂增上句,謂於無中妄生增上。無增上句者是平等句,無等句、無文字句、無句、無教句。無教之中,無句無增上,亦無心意識,以是故非句。喻如空中鳥跡,究竟已無當無而言鳥跡。於一切法中無有字句亦復如是,無句而假名為句,如無跡假名為跡。如來出世亦無有出,假名為出亦復如是。是故智者不應取著,以無取著故假名為出,而常依無出。所以者何?以無生是一切諸法實性故。無生者則無所有,是故名一切法無所[1]有性。無所有性無有住處,無住處故是無住際,一切諸法及無住際即是實際,實際即是一切法際,是故言一切法與實際等。言實際者,是三場分斷際、不可壞際、不斷不常際、如實際、三世等際,以如是等際等一切法際。所以者何?實際及我際無二無別,實際及眾生壽命養育人際,無二無別,實際及我見際無二無別,於我見中無有實際,能如是如實知者則無有二十種我見。所以者何?以實際中無一無多故,實際與平等等,無來無去、無盡無[2]減,實際究竟空故,是故言一切法是無盡門無盡際。
「涅槃者無盡,所謂空故、無性故。如涅槃無盡無不盡,一切法亦復如是,以是故言一切法與涅槃等。諸法無等、無不等,無[3]儔匹故。喻如虛空無有儔匹,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見有[4]詶匹,言有涅槃者,已言有涅槃,便求涅槃,則與賢聖相違。已言有涅槃故,便言此應知、此應斷、此應證、此應修,此應生、此應滅,如是行不具者,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則不識不解、不知不見。不識不解一切法故,則著於文字,於諸法中妄生諍競。生諍競者於佛法中則為可愍。所以然者,如來說言:沙門之法不應諍競。」
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此[5]賢士才辯乃能如是甚深明了難解難測也,於一切法不從他受,如身自證能如是說。」
虛空藏菩薩即謂阿難言:「大德!我已自身證知,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何以故?我身即是虛空,以虛空證知一切法,為虛空印所印。大德阿難!凡諸菩薩修身善解身相者,能以此身作諸佛事,現種種色像,而亦不退於真法身,亦復不離結業生身,又復不過於平等[6]性,[7]現變化身悉得自在,於一切佛國普能示現,終已不隱應化之身,如是行者皆可名之為身證行。」
阿難問言:「善男子!汝於法頗有證耶?」
虛空藏答言:「大德阿難!我不見法離於身、身離於法。」
阿難言:「善男子!汝若身證者,汝得阿羅漢果耶?」
虛空藏言:「大德!無得不得。無所得故,於一切法無惱行故,離貪欲瞋恚愚癡故,是謂阿羅漢。」
阿難言:「善男子!汝何時當般涅槃耶?」
虛空藏言:「大德!阿羅漢者無般涅槃,知一切法究竟是涅槃亦無涅槃[8]相。凡愚之人有如是分別戲論行,言此是生死、此是涅槃;阿羅漢者無是戲論也。」
大德阿難言:「善男子!如我解汝所說義,夫菩薩者,不應言是凡夫,亦不應言是學,不應言是無學,去離二相故。」
虛空藏言:「大德阿難!善哉,善哉!以非凡夫非學非無學故,在在處處皆能示現,於一切處亦不取著。」
爾時,五百大聲聞各以己身所著[9]憂多羅[10]僧奉上虛空藏,奉上衣已,一時同聲說如是言:「其有眾生深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快得善利。於如是大智法藏中不墮其外。」所上之衣即便不現,彼諸聲聞問虛空藏言:「衣何所至也?」
虛空藏答言:「入我藏中。」
又言:「如來知之,汝等可問。」
爾時,諸聲聞即白佛言:「世尊!衣何所至也?」
佛告諸比丘:「東方去此過無量阿僧祇諸佛剎土,有世界名曰袈裟幢,其界有佛,號曰山王如來;虛空藏已遣此衣至彼世界。」
諸聲聞即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遣衣至彼耶?」
佛言:「欲以此衣於彼世界施作佛事。虛空藏菩薩於此所說,如虛空[11]藏等三昧印法門,此三昧於彼衣中當演其[12]義音。彼世界無量阿僧祇諸菩薩,聞此法故當得無生法忍。諸比丘當知,菩薩作如是種種方便利益眾生。」說此法時,於上虛空中雨無量金色華,以此諸花遍覆妙寶莊嚴堂,於諸花中出如是法音。其有眾生信此虛空藏所說法,善順思惟分別其義者,皆當為不退轉印所印,畢定得至無上道場。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何瑞應乃雨此花,出如是妙音安慰眾生?」
佛告阿難:「有梵天名曰光明莊嚴,從梵天上與六十八百千梵眾俱欲來詣此。」
如來說此語已,時諸梵眾忽然來至妙寶莊嚴堂上,頂禮佛足,右遶七匝。遶七匝已,在一面立,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虛空藏菩薩不可思議,戒[13]眾清淨,[14]善修諸定,善分別大智慧,[15]善能遊戲諸大神通,善能滿足大弘誓願,善能成就大權方便,善能莊嚴身口及意,善能於諸法中成就大自在力,是虛空藏菩薩身口及意都無所作,無有分別憶想,而能現此不可思議莊嚴神變;又能顯現無量百千法門,亦能出入百千諸三昧門,從昔[16]以來常樂修習成就諸善法故。世尊!諸菩薩不應於往昔所修善根不知其因,集諸善根亦應無厭。所以者何?是因往昔所種善根果報故,能現如是不可思議神變。」
佛告梵天:「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諸菩薩已成就善根資糧及出要智方便故,能現如是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之事,無憶想分別,亦無不分別。」
梵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集善根資糧及出要智方便?」
佛告光明莊嚴梵天言:「善根有三種。何等為三?所謂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是名善根。資糧者,所謂捨一切所有、修慈觀諸法,是名資糧。方便者,所謂去離凡夫地,不願樂聲聞辟支佛地,進入諸菩薩地,是名方便。智者,所謂知捨不善法智、知集善法智、知迴向菩提智,是名智。菩薩能[1]住如是等正行者,是名出要。
「復次,善根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資糧者,所謂求一切善法。方便者,所謂已作未作善根終不廢忘。智者,所謂知心如幻化。如是等法現前了知,是名出要。
「復次,善根者,所謂淳至。資糧者,所謂發動。方便者,所謂深心。智者,所謂無持無動。[2]能行如是等法者,是名出要。
「復次,善根者,所謂欲善法。資糧者,所謂勝進。方便者,所謂安住不放逸。智者,所謂捨一切依[3]著。能行如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復次,善根者,所謂正信。資糧者,所謂不捨本願。方便者,所謂不捨念定。智者,所謂慧。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成就善根資糧智方便出要。
「復次,善根者,所謂悅可諸善知識。資糧者,所謂給侍所須,恭敬供養尊重利益。方便者,所謂於善知識生世尊想。智者,所謂知時非時而問法。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復次,善根者,所謂善順聽法。資糧者,所謂受持不廢忘。方便者,所謂隨聞能觀。智者,所謂隨所聞而行。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復次,善根者,所謂值佛悅可。資糧者,所謂護一切諸波羅蜜、諸攝法及助道法。方便者,所謂能從一地至於一地。智者,所謂得無生法忍。菩薩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成就善根資糧方便智出要。」
爾時,光明莊嚴梵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能以四句義,總說一切菩薩行。世尊!一切佛法應於中求。」
爾時,虛空藏菩薩語梵天言:「一句亦能總攝一切佛法。何謂為一?所謂離欲句。所以然者?以一切佛法同於離欲,如佛法一切法亦然。梵天!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復次,梵天!一空句總攝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同於空故,如佛法一切法亦然。梵天!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所謂無相句、無願句、無作句、無生句、無起句、如句、法性句、真際句、離句、滅句、盡句、涅槃句,總攝一切佛法,以一切佛法同於涅槃故,如佛法一切法亦然。梵天!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以如是等句皆非句故,一切佛法非句,假名為句。
「復次,梵天!欲是離欲句。所以者何?離欲性即是欲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瞋恚是離[4]瞋句。所以者何?離瞋恚性即是瞋恚故。愚癡是離愚癡句。所以者何?離愚癡性即是愚癡故,一切佛[5]法亦同是性。身見是實際句。所以者何?實際性即是身見,一切佛法亦同是性。無明是明句。所以者何?明性即是無明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乃至苦惱是離苦惱句。所以者何?離苦惱性即是[6]苦惱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色是虛空句。所以者何?虛空性即是色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受想行識是無作句。所以者何?無作性即是識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地大是虛空句。所以者何?虛空即是地大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水大火大風大是法界句。所以者何?法界性即是風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眼是涅槃句。所以者何?涅槃性即是眼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耳鼻舌身意是涅槃句。所以者何?涅槃性即是意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梵天!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菩薩入如是等一一智門,皆見一切佛法入於一句。
「梵天!喻如大海能[7]吞眾流,一一句中攝一切佛法亦復如是。喻如虛空悉能[8]苞容一切色像,一一句中攝一切佛法亦復如是。如是等一切佛法,若攝若不攝,若說若不說,不增不減,究竟離相故。
「梵天!喻如算師數數以算籌布在算局上,然局中無籌,籌中無局。所以者何?究竟不相應故,究竟離故。如是於上一一句中假名數故,言一切佛法皆入一句,而諸佛法不可名數算計,究竟不相應故,究竟離故。
「梵天!如佛法名數,即是一切法名數。何以故?一切法即是佛法,此法非法非非法,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究竟無性故。無性即是虛空,虛空性同一切法性,此法性非生相非滅相,非有處相非無處相,是故一切法名無相無非相。」說如是一法門時,於彼梵眾中有萬二千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昔[1]殖德本五千梵天得無生法忍。
爾時,[2]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寶手,問虛空藏菩薩言:「希有,善男子!一切[3]諸法及如來法,甚深難測不可思議。又,善男子!何謂安一切佛法根本耶?」
虛空藏菩薩答寶手言:「善男子!菩提心是[4]安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
寶手菩薩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何法所攝,得不忘失、能速至不退轉地?」
虛空藏言:「善男子!菩提心為二法所攝,得不忘失、速至不退轉地。何等為二?所謂淳至、畢竟,是名為二法所攝,得不忘失、能速至不退轉地。」
寶手言:「善男子!此二者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此二法為四法所攝。何等為四?所謂淳至者,為不虛詐、不諂曲所攝;畢竟者,為無我及上進所攝。是為二法為四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四法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善男子!此四法為八法所攝。何等[5]為八?所謂不虛詐者,為不猶豫及體真淨所攝;不諂曲者,為正直及正住所攝;無我者,為不退沒及進所攝;上進者,為功德資糧及智資糧所攝。是為四法為八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八法復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善男子!此八法復為十六法所攝。何等十六?所謂不猶豫者,為大慈及大悲所攝;體真淨者,為身調及心調所攝;正直者,為忍辱及柔和所攝;正住者,為無憍慢及無滯礙所攝;不退沒者,為堅固及力所攝;上進者,為如所作及正行所攝;功德資糧者,為始發及究竟不捨所攝;智資糧者,為求多聞及思惟所聞所攝。是為八法、為十六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十六法復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善男子!是十六法為三十二法所攝。何等三十二?所謂大慈者,為無礙心及於一切眾生等心所攝;大悲者,為無厭惓及勤給足一切眾生所攝;身調者,為不觸[6]撓及不加害所攝;心調者,為定及寂靜所攝;忍辱者,為受正教及順行所攝;柔和者,為慚及愧所攝;無憍慢者,為謙卑及禮敬所攝;無滯礙者,為無垢穢及不強[7]梁所攝;堅固者,為不犯所行及成就本願所攝;力者,為住正意及不掉動所攝;如所作者,為如說[8]及[9]能行所攝;正行者,為正發及正進所攝;始發者,為必勝及不退所攝;不捨者,為樂勝及上求所攝;求多聞者,為親近善知識及悅可善知識所攝;思惟所聞者,為智慧及善觀所攝。善男子!是為十六法為三十二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三十二法,復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是三十二法,為六十四法所攝。何等六十四法?所謂無礙心者,為護我及護彼所攝;於一切眾生等心者,為無別異及一味所攝;無厭惓者,為如夢觀及知生死如幻所攝;勤給足一切眾生者,為諸神通及方便所攝;不觸嬈者,為羞耻及信有業報所攝;不加害者,為少欲及知足所攝;定者,為無發惱及無散失所攝;寂靜者,為捨吾我及離我所所攝;受正教者,為求法及欲法所攝;順行者,為敬重及平等無疲惓所攝;慚者,為內心斷除及外不行所攝;愧者,為信樂佛智及在屏處不行惡所攝;謙卑者,為不慠慢及知自下所攝;禮敬者,為身端心直所攝;無垢穢者,為具靜定及修智慧所攝;不強[10]梁者,為不麁獷及不兩舌所攝;不犯所行者,為不捨菩提心及念道場所攝;成就本願者,為捨魔事及佛神力持所攝;正住意者,為不輕躁及不掉亂所攝;不掉動者,為如石山及不可移轉所攝;如說者,為所作善業及無熱惱所攝;能行者,為無虛誑及不捨歸趣所攝;正發者,為離邊見及順觀甚深因緣所攝;正[11]進者,為善巧及方便所攝;[12]必勝者,為不懈[13]慢及[14]勇猛所攝;不退者,為大欲及增進所攝;樂勝者,為見如來及聞法所攝;上求者,為捨諸地過患及得諸地功德所攝;親近善知識者,為無憎嫉及信樂所攝;悅可善知識者,為敬順及不逆教勅所攝;智慧者,為無常觀及無我觀所攝;善觀者,為修無相及不怙涅槃所攝。善男子!是三十二法為六十四法所攝。」
寶手復問:「此六十四法,復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此六十四法為百二十八法所攝。何等為百二十八法?所謂護我者,為斷一切惡及成就一切善根所攝;護彼者,為忍辱及柔和所攝;無別異者,為猶如水心及如風心所攝;一味者,為法界觀及如如觀所攝;如夢觀者,為無移轉觀及無真實觀所攝;如幻者,為適性示現及無自性觀所攝;諸神通者,為了義及了智所攝;方便者,為大悲及般若波羅蜜所攝;羞恥者,為不覆藏所犯及悔過所攝;信有業報者,為不放逸及畏惡趣所攝;少欲者,為淨處有齊限及離宿穢所攝;知足者,為易稱及易養所攝;無發惱者,為究竟及究竟邊際所攝;無散失者,為得忍及不退轉地所攝;捨吾我者,為不計我身及與壽命所攝;離我所者,為無貪及無愚癡所攝;求法者,為智及斷所攝;欲法者,為不著五欲及離煩惱所攝;敬重者,為起世尊想及療救想所攝;無疲惓者,為身輕及翹勤省[1]眠所攝;內心斷除者,為身念處及受念處所攝;外不行者,為心念處及法念處所攝;信樂佛智者,為深敬重及淨信所攝;在屏處不行惡者,為自證知及諸神天證知所攝;不慠慢者,為不自歎譽不譏彼人所攝;知自下者,為不虛稱及不顯己德所攝;身端者,為不行三不善業及不犯禁戒所攝;心直者,為常省己過及不說彼短所攝;具靜定者,為寂靜心及滅煩惱所攝;修智慧者,為選擇諸法及知無我所攝;不麁[2]獷者,為常行益事及順忍所攝;不兩舌者,為自足眷屬及和合別離者所攝;不捨菩提心者,為眾生及為佛智所攝;念道場者,為欲壞於魔眾及[3]成正覺所攝;捨魔事者,為正[4]觀及不捨菩提志所攝;佛神力持者,為堅固行及善淳至所攝;不輕躁者,為堅護諸根及不捨境界所攝;不掉亂者,為觀苦及觀空所攝;如石山者,為不高及不下所攝;不可移轉者,為斷愛及除恚所攝;所作善業者,為智所作業及捨魔事所攝;無熱惱者,為淨戒及淨定所攝;無虛誑者,為誠實語及不望果報所攝;不捨歸趣者,為成就賢士業及不行怯弱所攝;離邊見者,為觀無生及不敗壞觀所攝;順觀甚深因緣者,為觀因及觀緣所攝;善巧者,為第一無諍競及不慠慢所攝;方便者,為離方便及無生方便所攝;不懈慢者,為身力及心力所攝;勇猛者,為勝進心及害怨敵所攝;大欲者,為不求利養及不愛身命所攝;增進者,為無愚冥及不退還所攝;見如來者,為修念佛及清淨信所攝;聞法者,為樂至講所及樂請問所攝;捨諸地過患者,為不散亂行及捨離惡知識所攝;得諸地功德者,為方便迴向及不捨本行所攝;無憎嫉者,為能施一切及稱意而捨所攝;信樂者,為無垢行及不濁心所攝;敬順者,為知世宜及隨順行所攝;不逆教勅者,為捨除不淨及淨正行所攝;無常觀者,為動轉觀及敗壞觀所攝;無我觀者,為不得作者及不得受者所攝;修無相者,為不緣境界及除覺[5]所說所攝;不怙涅槃者,為除去無明及斷愛著所攝。善男子!是為六十四法為百二十八法所攝。」
爾時,寶手菩薩從虛空藏菩薩聞分別如是等法門已,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即白虛空藏菩薩言:「希有,大士!汝乃能成就如斯捷疾辯才及巧分別辯,事事所問盡能開解。如我今者解汝所說義趣及與文字,以如是方便,若一劫若減一劫,說不可盡辯亦無斷。」
爾時,佛告寶手菩薩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此虛空藏菩薩若演一句之義,若一劫、若減一劫,說不可盡辯亦無斷。虛空藏菩薩有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6]盡辯才。」
爾時,寶手菩薩以手遍覆妙寶莊嚴堂,於其手中出無量花香、瓔珞末香、塗香、衣服、嚴身之具及諸幢幡妙蓋,雨如是等上妙供具,供養如來及虛空藏。於上空中,百千音樂不鼓自鳴,於諸音中出諸妙偈,以讚如來:
大方等大集經卷[17]第十七
校注
[0114006] 第十七【大】,第十五【宋】【元】【明】【宮】 [0114007] 品【大】,所問品【明】 [0114008] 第八【大】,第六【元】【明】,〔-〕【宋】【宮】 [0114009] 一切【大】,眾生【宋】【元】【明】 [0114010] 心【大】,生【宮】 [0114011] 利【大】,生利【宋】【元】【明】【聖】 [0114012] 便【大】,俱【宮】 [0114013] 擔【大】,誓【宮】 [0114014] 通【大】,神通【宋】【元】【明】 [0114015] 眾【大】,眾生【宋】【元】【明】【宮】 [0114016] 崖【大】,涯【元】【明】 [0115001] 御【大】,御者【宋】【元】【明】【宮】 [0115002] 紖【大】,靷【宋】【元】【明】【宮】【聖】 [0115003] 網【大】,輞【宋】【元】【明】【宮】 [0115004] 等【大】,礙【宋】【元】【明】【宮】 [0115005] 遏【大】,過【宋】【元】【明】【宮】【聖】 [0115006] 門【大】,〔-〕【宮】 [0115007] 進【大】,進種【聖】 [0115008] 諦【大】,四諦【宋】【元】【明】 [0115009] 〔-〕【CB】【磧乙-CB】【宋】【元】【明】【宮】【聖】,就【大】 [0115010] 離【大】,亦離【元】【明】【聖】 [0115011] 色【大】,識【宮】 [0115012] (知受…於慧)二十二字【大】,〔-〕【宮】 [0115013] 知慧【大】下同,智慧【宮】【聖】下同 [0116001] 諂【大】,諂曲【宋】【元】【明】【宮】【聖】 [0116002] 蓋【大】,善【宮】 [0116003] 欲【大】,〔-〕【宮】 [0116004] 愛【大】,受【宋】【元】【明】 [0116005] 涼【大】,淨【宋】【元】【明】 [0116006] 為【大】,清【宋】【元】【明】,涼【宮】 [0116007] 諸【大】,〔-〕【宋】【元】【明】【宮】 [0116008] 生死【大】,無生【元】【明】 [0116009] 而【大】,〔-〕【宋】【元】【明】【宮】 [0116010] 分卷,卷十五終,+(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五,光明皇后願文),卷十六首欠【聖】 [0116011] 菩薩【大】,一菩薩【宋】【元】【明】【宮】 [0116012] 於【大】,〔-〕【宋】【元】【明】【宮】 [0116013] 頗梨【大】,彼𭹳【宋】【元】【明】 [0116014] 眾【大】,聚【宋】【元】【明】 [0116015] 樔【大】*,巢【聖】* [0116016] 樂【大】,染【宋】【元】【明】【宮】 [0117001] 賢【大】,大【宋】【元】【明】 [0117002] 諸【大】,餘【宋】【元】【明】【宮】 [0117003] 有【大】,是【宋】【元】【明】【宮】 [0117004] 有【大】,若於【元】【明】 [0117005] 離相【大】,是離【宮】【聖】 [0117006] 明【大】,〔-〕【宋】【元】【明】 [0117007] 度化【大】,化度【宋】【元】【明】【宮】 [0117008] 緣【大】,因緣【宋】【元】【明】 [0117009] 言【大】,答言【宋】【元】【明】 [0117010] 也【大】*,耶【宋】*【元】*【明】* [0117011] 可【大】,〔-〕【宋】【元】【明】 [0118001] 有【大】,有為【宋】【元】【明】【宮】 [0118002] 減【大】,滅【宋】【元】【明】【宮】【聖】 [0118003] 儔匹【大】*,疇匹【宋】【聖】*,詶返【宮】* [0118004] 詶匹【大】,疇匹【宋】【聖】,儔匹【元】【明】,詶返【宮】 [0118005] 賢【大】,大【宋】【元】【明】 [0118006] 性【大】,法性【宋】【元】【明】【宮】【聖】 [0118007] 現變【大】,變現【宋】【元】【明】【宮】【聖】 [0118008] 相【大】,想【宋】【元】【明】【宮】【聖】 [0118009] 憂【大】,欝【宋】【元】【明】【宮】 [0118010] 僧【CB】【磧乙-CB】【宋】【元】【明】【宮】【聖】,繒【大】 [0118011] 藏【大】,〔-〕【宋】【元】【明】【宮】 [0118012] 義【大】,法【宋】【元】【明】【宮】 [0118013] 眾【大】,聚【宋】【元】【明】 [0118014] 善【大】,淨【宋】【元】【明】 [0118015] 善【大】,〔-〕【宋】【元】【明】【宮】 [0118016] 以【大】,已【宋】【元】【明】【宮】 [0119001] 住【大】,作【宮】 [0119002] 能【大】,無能【宋】【元】【明】【宮】 [0119003] 著【大】,若【宋】【元】【明】【宮】【聖】 [0119004] 瞋【大】,瞋恚【宋】【元】【明】【宮】【聖】 [0119005] 法【大】,性【宋】【元】【明】【宮】 [0119006] 苦【大】,〔-〕【宮】 [0119007] 吞【大】,受【宮】 [0119008] 苞【大】,包【明】 [0120001] 殖【大】,植【宋】【元】【明】 [0120002] 眾【大】,會【聖】 [0120003] 諸【大】,佛【聖】 [0120004] 安【大】,安耶【宮】 [0120005] 為【大】,〔-〕【宋】【元】【明】【宮】 [0120006] 撓【大】*,嬈【宋】【元】【明】【宮】【聖】* [0120007] 梁【大】,良【宋】【元】【明】【宮】 [0120008] 及【大】,〔-〕【宋】【元】【明】【宮】 [0120009] 能【大】,如【宮】 [0120010] 梁【大】,良【宋】【元】【明】【宮】【聖】 [0120011] 進【大】,道【宮】 [0120012] 必【大】,於必【宋】【元】【明】【宮】 [0120013] 慢【大】,怠【宋】【元】【明】【宮】 [0120014] 勇【大】,踊【宮】【聖】 [0121001] 眠【大】,眼【聖】 [0121002] 獷【大】,穬【宮】 [0121003] 成【大】,成就【宮】【聖】 [0121004] 觀【大】,覺【宋】【元】【明】【宮】 [0121005] 所說【大】,〔-〕【宋】【元】【明】【宮】 [0121006] 盡【大】,量【宋】【元】【明】【宮】 [0121007] 賢【大】,大【宋】【元】【明】 [0121008] 吼【大】,現【宋】【元】【明】【宮】 [0121009] 癡【大】,塵【宮】 [0121010] 恬靜【大】,清淨【宋】【元】【明】,清涼【宮】 [0121011] 方【大】,力【宋】【元】【明】 [0121012] 寂靜【大】,靜寂【宋】【元】【明】【宮】 [0121013] 方【大】,力【宋】【元】【明】【宮】 [0121014] 歸仰【大】,調御【聖】 [0121015] 涉【大】,步【宋】【元】【明】【宮】 [0121016] (大方…七)十字【大】,〔-〕【聖】,不分卷 [0121017] 第十七【大】,第十五【宋】【元】【明】【宮】【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3 冊 No. 397 大方等大集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