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統史
[P.3]第三十七章 六王章
〔大〕[1]地之主,彼摩訶世那已與不良者交往,如是終生止行善事惡事隨業而去。(五一)然,智者與不良(者)親密,如遠避毒牙之蛇,應果得己利。(五二)由彼之後,彼子有西利梅伽萬那王,如曼陀多[2]與世所有之福利者,(五三)摩訶世那〔王〕為邪惡之徒所服,於被毀大精舍〔中〕集諸比丘,(五四)〔王〕近而禮拜,坐而恭問:「父與僧伽密陀〔比丘〕為友而毀者(五五)為何耶?」比丘等告彼人主:「汝父〔王〕雖努力撒去結界,(五六)但結界內之住比丘者,〔此〕已不能。此於彼處地中之室隱住七人比丘。(五七)名蘇那大臣惡徒僧伽密陀唆彼王令行不善。(五八)破壞七階之殊勝青銅殿,由此樣樣之屋舍持運往無畏山〔精舍〕,(五九)邪惡[P.4]之輩於四佛所住之塔庭種植摩沙伽豆。言且見愚人之群。」(六〇)彼〔王〕聞父此所業,彼〔王〕惡愚人之群,於此,父所毀者總使復舊。(六一)先〔改〕造青銅殿摩訶波羅那陀王之殊勝宮殿如現在之師子國,(六二)總繕被毀之房舍,彼又對園丁等之受用品於各處備之。(六三)邪智者之父為斷〔比丘〕要品〔之供養〕,住者稀少之精舍〔彼〕智者住豐盛〔精舍〕。(六四)彼人主又父所建於周提那精舍所殘留事業亦皆使終結,(六五)其次,〔佛〕子由初無餘聞沙門摩哂陀長老之因緣,彼王人間之主,(六六)以其信德照島國,思惟:「長老實本島之主。」(六七)對彼罩發敬意造黃金之像於前迦[A1]剌底迦月[3]之前分第七日,(六八)其知長老之菴摩羅樹運來[P.5]安波達陀羅塔,第八日恭置於同處,於第九日(六九)彼〔王〕於比天軍之大軍兵,後宮與都民,除護家者外伴,(七〇)又措住城內獄中人人及引帶楞伽島中一切比丘,(七一)此〔王〕對無邪障之人人供大施,以所有之供物行無比類之供養,(七二)如彼天王〔出迎〕〔大〕師〔世尊〕,出迎此島師,大師之優兒〔摩哂陀長老〕,(七三)由安波達陀羅塔至都城間之道路如由毘舍離至舍衛城間,善修理〔路〕,(七四)彼〔王〕如父〔阿育〕王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來〔時之所作〕,其處皆供長老之受用物,(七五)此處〔又對〕貧民、浮浪人乞丐之徒亦行大施,使飽比丘等四種之資具,(七六)謂:「大眾等應見長老之來。」大名聲之〔王〕以大恭敬,取其〔像〕,(七七)由彼〔石壇〕[4]降下,自為先導,比丘等亦由四方圍繞,(七八)長老之黃金像,立於乳海中央濃暮色所包如雪須彌山之美。(七九)說:「如經典所說,世間[P.6]導師亦如是而來毘舍離城。」亦使大眾見此。(八〇)彼人牛表如斯恭敬尊崇之意,日暮其都之東門傍向自建元蘇提耶伽羅〔幸福之源〕精舍來,此處亦恭置其勝者兒〔摩哂陀長老〕之像三日間。(八一、八二)善修理都城,由於第十二日,恰如師〔釋尊〕初入王舍城時,(八三)其像由蘇提耶伽羅精舍請出,於城中行如大海之大祭中,(八四)向大精舍持來,三箇月間停留於菩提樹園,由此儀式引入都城之內,(八五)近於王宮〔都〕之東南隅,為其像使構善住之屋。(八六)堪能之大賢者〔王〕亦令造意提耶其他之像,與長老之像安置同處。(八七)如斯令建立守護應定年年行供養之費,(八八)於此〔國〕彼統治之諸王隨彼之命,無害此儀式,守至今日。(八九)其後於自恣日,由都城遷來精舍,令十三日行年年供養,(九〇)為阿婆耶精舍之提沙瓦沙婆菩提樹,造石欄杆與可愛之柵。(九一)
[P.7]於此〔王〕之第九年,某婆羅門婦攜大仙之齒舍利由迦陵伽國來。(九二)由齒舍利史話中所說儀式,彼〔王〕以大恭敬心受取之,行最大之尊敬(九三)納入淨玻璃樣之籠,天愛帝須〔王〕於王邨內(九四)設達摩奢伽〔法輪〕之屋舍,王奉遷此,由此以來此屋舍為齒舍利堂。(九五)王心〔喜〕滿,其後投九十萬金行大祭齒舍利,(九六)每年〔齒舍利〕遷至阿婆優陀羅精舍,令應如斯行供養之儀式。(九七)〔大〕地之主又為慈愍生類,十八之精舍無水涸而使設儲水池,(九八)開始供養菩提樹,行無數之善業,第二十八年彼〔王〕彼出生於所往之處。(九九)
由此其弟為巧於彫牙術之少年捷達提沙於楞伽國以翳〔王〕傘。(一〇〇)彼大賢者以果種種苦難之行,此術方教與諸多人。(一〇一)由父之命,彼如以化作神通力,等於菩薩自身之像而造極美之像。(一〇二)以臥床、座榻、傘、寶珠之假堂、象牙,造樣樣之作品。(一〇三)彼〔王〕九年間行楞伽島之教廻,〔行〕種種之善業,如業〔所引〕而往生。(一〇四)
[P.8]其後彼兒,有〔大〕地之主普達達薩(佛使)為諸德之源,如所有寶珠之海。(一〇五)用所有方便圖島民之安樂,如有財者毘沙門〔天守〕阿羅伽曼多都,(一〇六)具智慧善業之德,清淨慈悲之庫,同有王者之十德,(一〇七)排除四種之不〔應〕趣而行裁判,又以四種之攝法攝取人人,(一〇八)以諸菩薩行示友愛生類,恰如父之愍子等,彼王愍生類。(一〇九)貧者施財,〔攝取〕心之所願滿,得安樂者,〔為〕守所財物與生命,(一一〇)又善人由攝取,不善人由統御,病者由醫業而彼大賢者則已攝取〔一切〕。(一一一)
時一日王跨優象之背,於提沙池為水浴而行於大道,(一一二)普陀婆伽〔兒分〕精舍之側有蟻塚之頂,一隻大蛇惱於腹病,為示腹部有腫物之病,見仰向而臥。時彼思惟,〔得〕判斷「蛇有病」,(一一三、一一四)於此由下大象而往大蛇之側,無害意大勇士如斯語大蛇:(一一五)「大蛇!余知汝來之所以。汝等大威光者誠是速怒之性,(一一六)然余不能觸汝行治療之業,又不能不觸〔汝〕,如是為奈何。」(一[P.9]一七)如是云後彼蜷局之主言將己之蜷局完全差入〔蟻塚〕穴中靜臥,(一一八)由此〔王〕接近於彼,彼蜷局者之腹已在己膝上,執刀割除,(一一九)取去彼毒物,施良藥之療,彼〔大〕蛇其時,其剎那快癒,(一二〇)自讚歎〔思〕:「余有大慈悲心,雖畜生亦知此,余為良王國。」(一二一)見己之快癒彼大蛇為供養王,己〔有〕大價之摩尼珠奉敬於彼,(一二二)王以彼摩尼珠於阿婆優達羅精舍作正覺者石製像之眼。(一二三)
一比丘於多沙瓦提伽村托鉢,得無水氣之食物,更為欲乞乳而巡行,(一二四)得蟲入乳已飲彼,腹中蟲夥,食彼之胃。(一二五)於是來彼王處,報告此事,王言:「食何耶,起此之痛。如何耶?」(一二六)彼云:「於多沙瓦提村攝食乳。」王知蟲[P.10]入乳。(一二七)偶然彼時有一匹馬須要[A2]刺血管之治療者,王[A3]刺彼血管取血液,(一二八)使沙門飲此,曰:「暫且忍耐,此是馬血。」沙門聞此而嘔吐。(一二九)蟲與血同出來,比丘得安樂,而王述己之喜曰:(一三〇)「由刀一打蟲、沙門、馬〔共〕皆無病。實余醫術之正確。」(一三一)
一人因無知飲水,嚥下水蛇之卵,由此生出水蛇,(一三二)有〔蛇〕口中咬,彼受此苦所壓,來於王〔之處〕。王問其事由,(一三三)知「其中有蛇」,使七日間斷食,入念沐浴,入念塗油,善整臥而(一三四)臥。由此彼疲勞開己之口,更由眠,在彼口中,(一三五)附肉片於紐而差入。彼〔腹中〕不運〔之蛇〕臭而咬此,始入其中。(一三六)由此以紐捕引落入鉢中之水,〔王〕為此語:(一三七)「傳聞正等覺者有耆婆醫師,世間有〔醫〕事,亦如何成果難事。以所有之敬意行此事,彼亦作如斯事而無疑,然實〔不可思議〕余善業之興隆。」(一三八、一三九)
[P.11]同於或羅利村有旃陀羅種女之難產婦與胎兒七次〔王〕始令安樂。(一四〇)一人之比丘又為風疾所累,彼體如甚疲倦,智者之〔王〕使彼得脫苦痛。(一四一)〔有〕急飲含蛙種之水者,種由彼鼻孔行上頭,(一四二)破而成蛙,彼生長行於其處,雨來之時,彼青年甚為蛙所咬。(一四三)彼王剖頭取出蛙,接合頭蓋,即時使回復。(一四四)為島民之利益,大地之主於村村造設醫院,於其處已配還醫生。(一四五)集所有醫道之精髓,王於五箇村二倍〔十箇村〕命一人當醫生,(一四六)醫生之生活費與二十半之田地,給與醫生象、馬、軍力,(一四七)處處亦設置跛者盲者之〔療〕院,於大道又與受用物設立〔療〕院。(一四八)敬說法師而常聽聞正法,處處供說法師之施食,(一四九)而此之大慈悲者〔常〕隱忍刀鞘於衣服中,每見出苦惱之人人而令脫出苦惱。(一五〇)
[P.12]時,一日王飾王者之瓔珞如瓦沙瓦〔帝釋天〕與天子等同〔行〕,與軍兵同行,(一五一)達榮耀與好運之絕頂,由王者之權威光輝,見此王結前生之敵意,(一五二)一人癩患者怒而以手打地,又叩地,以杖叩地面,(一五三)以種種之罵言又已罵〔王〕。王由遠見此異狀,(一五四)〔思考〕:「余對任何人亦未思起曾構怨心,彼應是前生之怨敵,令消解此。」(一五五)近立〔謂〕:「令前行,〔而〕知彼處癩者之心動。」彼去,(一五六)如友人,近坐癩者而問:「君何故怒耶?」彼語一切:(一五七)「此之普達達沙王由善業是余之奴僕,侮余而騎象行於余之前。(一五八)彼若來余之手中,會對下僕行一切之制裁,數日之間,自為了解。(一五九)若不來余手中,殺而啜彼之頸血。無疑汝不久即見〔此〕。」(一六〇)彼往向人間護者〔王〕報告此之事,大賢者悟:「此余前生之怨敵。」(一六一)彼〔思量〕:「善以方便拂敵之怨。」而〔謂〕:「汝善宥彼。」以遣其人。(一六二)彼近癩者,如友語彼:「此之[P.13]〔長〕間彼王欲將逃亡,(一六三)余不得友,不能屠彼,〔今〕得汝余果將所願。(一六四)汝來!住余家為余伙伴。余於數日中將亡彼命。」(一六五)斯言而伴彼癩者來己家,善沐浴,善塗油,著柔之毛衣,(一六六)攝十分甘味食,受年少婦女子之恭敬,使〔彼〕已臥於美麗善整臥牀之上。(一六七)由此之方法住數日間,彼起信賴心而安樂,得知諸根之滿悅,(一六八)言:「〔此〕國王之所賜。」贈堅軟之食物及其他,而雖二三度相拒,彼所薦者皆受取。(一六九)漸次對國王信賴加甚,聞「地之護者歿」,彼心割為二。(一七〇)如是王癒身心之疾病,為未來島民之療養,令立醫生。(一七一)
由二十五肘之殿樓,美化名摩羅〔孔雀〕房舍令造於大精舍中,(一七二)施彼沙摩那、構羅波努二箇村,於法音聲之比丘等與受用物及寺男,(一七三)沙門四要[P.14]具備之精舍,亦造房舍、儲水池、布施堂、〔佛〕像。(一七四)此王之治世,有〔名〕摩訶丹摩伽提行者,轉譯經典為新哈羅語(一七五)彼兒有八十人,勇敢而有英雄之肢相,愛容貌而取八十〔佛〕弟子之名。(一七六)沙利普陀名其他之兒等所圍繞,彼普達達沙如正覺王之光輝。(一七七)如斯為島民果行利益,人間之主普達達沙第二十九年已往生三十三天。(一七八)
由此其長子烏波提沙,具王者所有之美德,常〔守〕戒,有大慈悲心,(一七九)王捨十種之不善業,取王者之法十善業,充滿十波羅蜜,(一八〇)由四種攝法而攝取四方,王於摩訶波利〔食堂〕布施王食事之餘物,(一八一)為跋者、產兒婦、盲者、病者建立廣大之食堂與布施堂,(一八二)在曼伽羅〔吉祥〕靈祠之北方向,造塔、佛像堂、佛像。(一八三)造此彼王言:「不令大人煩惱。」給童子等糖菓而造〔此〕,(一八四)稱為羅救波羅〔王青蓮〕〔儲水池〕吉奢古陀〔鷲峰〕,普伽羅婆沙耶瓦羅哈沙〔雲馬〕,安普提,昆提村之儲水池、(一八五)堪達羅奢精舍,水不[P.15]涸之儲水池,處處起無數之善業(一八六)彼於臥牀雖然漏雨,坐上以過終夜,〔言〕:「此人民之勞苦。」(一八七)大臣知此,伴來〔王〕苑,修理殿屋。如斯〔王〕為己者不為生類受苦之事。(一八八)
彼時代島有飢饉惡疫之苦而被責〔事〕喻拂罪惡黑闇之燈明彼善意之王,(一八九)以問比丘等:「諸大德!世為飢饉及其他怖畏所惱,大仙〔世尊〕緣何不作世間利益。」(一九〇)〔比丘等〕於此處教示甘伽羅哈那經[5]之起源,〔王〕聞此造正覺者舍利純金之模造品,(一九一)將〔大〕師之石鉢盛水置於掌上,彼模造載於大車,(一九二)自守戒法,大眾亦守〔此〕起大施,與所有生類無畏,(一九三)〔如〕天界以善心飾都,伴住島之諸比丘,(一九四)下行大道。集此比丘等誦寶經,同時灑水,(一九五)彼等行右繞禮,〔夜〕三分之間於王宮之傍、街路、城壁之附近巡行,(一九六)破曉則大雨降注〔全〕地上,病惱者亦快愈而行祭。(一九七)人[P.16]王命令云:「在本島飢饉、惡疫其他之難時可為如斯。」(一九八)
登塔〔王〕見〔蟻類之蟲〕,以孔雀之尾羽拂掃,〔謂〕:「靜去於森牀。」(一九九)用硨磲容水洗座巡行。於王宮之西南隅巡迴布薩堂、佛像堂之柵造美麗之林苑,(二〇〇、二〇一)〔白黑〕分之十四日十五日,至八日為止,於神變月分亦善具八支分,(二〇二)與訓誡布薩戒同守住其處,彼又終生於摩訶波利〔食堂〕進食。(二〇三)為栗鼠巡行王苑,以己食施捨為其食,今日尚行。(二〇四)見應行死刑之盜賊伴來而心被動,由墓所運死屍來投於銅釜之中(二〇五)向盜賊施財使之逃去。〔後〕夜太陽之昇起時,如怒盜賊已使荼毘彼之死屍。(二〇六)為塔中所有之塔舉行大祭,在塔波園精舍〔造〕塔黃金之頭卷與胴衣,(二〇七)四十二年之間彼王雖一瞬時亦不徒過,行善業成為天王之伴身。(二〇八)
[P.17]此王弟摩訶那摩乃王之寵妃於不適之處,以落刀弒王。(二〇九)兄〔王〕存命之時,此弟已出家,王歿而還俗為王,(二一〇)弒兄之首妃為己首妃。構築病者堂,增築摩訶波利〔食堂〕,(二一一)建立名為羅哈多瓦羅、羅羅伽摩、寇提波沙瓦那之三精舍〔王〕與阿婆優陀羅〔精舍之〕比丘等。(二一二)於多摩羅伽山上構築精舍,由首妃之計略施與長老部之比丘等。(二一三)彼〔王〕對朽古之精舍,加以修理,常樂布施〔持〕戒,行物品之供養。(二一四)
近於菩提道場出現一婆羅門青年,〔彼〕通學藝技術,達三吠陀之彼岸。(二一五)熟知〔諸種〕意見,通曉所有之部說,為求論議者之論議巡行閻浮洲,(二一六)來至一精舍夜時,波丹奢利之教,語句具足,令〔一切〕充實,(二一七)此處〔有〕一人名雷瓦陀大長老,彼知「此者有大智慧!應須抑御」(二一八)謂:「為驢鳴之聲者誰耶?」如問〔長老〕曰:「知驢馬之鳴聲有意義否?」(二一九)彼長老謂:「余不知此。」彼解說己教,長老隨說而答,亦指示其反對說。以言迫:(二二〇)「然[P.18]汝說明己之部說。」誦論藏之本文,彼不解彼意義。(二二一)〔彼〕問:「此何人之神呪耶?」答:「佛之神咒。」言:「余於授此。」並〔答〕「出家而受」(二二二)彼欲神呪而出家,學三藏,後彼「達此一點之道[6]」而開悟。(二二三)似佛之聲音深厚,彼稱為佛陀構沙〔佛音〕如佛之音聲於地上。(二二四)於此之際彼造論名「上智論」,談「法集論」,造「勝義說」(二二五)〔更〕彼智者著手「護經義解」之制作,雷瓦陀長老見此如次言:(二二六)「在此所傳者唯聖典,義解此處沒有,分裂之阿闍梨說[7]亦無有此。(二二七)由智者摩哂陀〔長老之手〕清洗錫蘭語之義解,所行三回之結集與正等覺者之所說與舍利弗其他所唱之談加以思考,譯為錫蘭語流布於錫蘭人間。(二二八、二二九)汝赴彼處聞此,請轉譯摩羯陀人之語法,此持所有世界之利益。」(二三〇)如斯言已,淨信心之彼大智者由去彼處,而來此島,此王之時,(二三一)著一切善人精舍之大精舍,赴摩訶哈達那〔大精勤〕庵僧伽波羅〔眾護〕之處(二[P.19]三二)以錫蘭語之義解與長老說之取聽無餘,悟「只此是法王之本意」(二三三)於彼處集僧伽,言:「令造義解,話書與余作。」彼之僧伽,為試彼與二偈言:「汝之能力示此,見彼吾等與諸書。」(二三四、二三五)彼簡約包括三藏與義解造「論」名為「清淨道論」(二三六)彼由此熟知正等覺者之旨意,集比[A4]丘眾於大菩提樹側,開始誦此。(二三七)天人為示大眾彼之智能,隱於書籍,彼再三度而造此,(二三八)為第三次誦〔此〕,揭書之時,諸天人他之二書亦差出。(二三九)彼之時,比丘等誦一為三書,無論於文章意義,前後(二四〇)三書均與上座部之本文語句文字無異。(二四一)由此僧伽殊外歡喜踴躍而稱謂:「彼是彌勒〔尊〕無疑。」如斯再三而言,(二四二)與義解同三藏之書,彼離〔世〕而幸多住於甘陀伽羅〔文源〕之精舍,(二四三)其時所有譯成錫蘭語之義解,為一切人之根本言語摩羯陀語。(二四四)[P.20]在生類所有言語中,如此〔語〕持來利益,所有之長老阿闍梨而見為如聖典。(二四五)由彼總終達耶!彼〔佛音〕為禮大菩提樹,而去閻浮洲。(二四六)摩訶那摩統治二十二年,行種種之善業,隨彼業所引而往生。(二四七)受〔他〕敬,有餘力,能具豐裕財富此等大地主,終不能超死,如是常知有情一切為死之虜,賢者於財於命皆善抑欲。(二四八)
以上為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起〕造大王統史
名六王章第三十七章〔畢〕
校注
[0001001] 本章至五〇屬大王統史,小王統史由五一開始。 [0001002] Mandātar 釋迦族先王之一人。 [0002003] Pubbakattikamāsa 滿月與普雷阿提斯昂宿與合月。於太陽曆之十、十一月相當。 [0003004] 此為六九偈之安波達羅塔耶? [0010005] 恐係指寶經(Suttanipāta II, I)者。法句經釋於毘舍離之都生饑饉惡疫時,佛授阿難寶經,由石鉢水灑病者惡鬼見終夜巡迴城內。堪伽羅哈那是由毘舍離歸途到恒河之岸道中之意。 [0012006] 此句出於處處,舉一例 M. 10 中阿九八.念處經,有「一道」,增一二品一經,有一「入道」。 [0012007] 長老阿闍梨之說不分裂而被傳之意。【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6 冊 No. 34 小王統史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