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九
- 述意部
- 四依部
- 四果部
- 四食部
- 淨口部
- 鳴鍾部
- 入眾部
- 求法部
- 衰相部
- 雜行部
述意部[6]第一
夫神理無聲。因言[7]辭以寫意。言辭無迹。緣文字以圖音。故字為言[8]蹄。言為理筌。音義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應用彌綸宇宙。雖迹繁翰墨而理契乎神。但以經論浩博具錄難周。記傳紛綸事有廣略。所以導達群方開示後學。設教緣迹[9]煥然備悉。訓俗事源欝爾咸在。搜檢條章討撮樞要。緝綴紙筆具列前篇。其餘雜務汲引濟俗。現可行者。疏之於後。冀令昏昧漸除法燈遐照也。
四依部[10]第二
夫根鈍時澆信堅難具。行淺德劣智正易[11]迷。要須機教相符文理洞備。故經曰。雖誦千章不行何益。今立正義須憑宗意。教有權實。行有昏明。故得月而指自忘。得意而言自息。豈意得道門猶行封滯。故經說四依區分三位。一是人四依。即是四依開士。謂從初賢至於極聖。人資無漏。法體性空。據此依承聖無邪倒。二是行四依。即是乞食著糞掃衣。頭陀蘭若樹下而坐。三是法四依。如下具述。立此三法成末代之龜鏡。信是眾行之宗師。大聖致詞終無虛設。准教行事畢正非邪。初二四依非今俗用。附在別章[12]且述法依。驗知邪正惟以無相好佛尚惑魔形。況有識凡夫能無受亂。故立法依顯成楷定也。
第一依法不依人者。人惟情有。法乃軌模。性空正理。體離非妄。即用此法為正法依。涅槃經極教盛明斯轍。今行事者隨情妄述。多棄法逐人。從人起則。致乖遺寄陷溺身心。若能反彼俗心憑准[13]聖量。隱心行務知非性空。乘持此心以為道路。一分知非明順空理。一分厭觀。明違有事。如此安[14]心名修趣法性真道。
第二依義不依語者。語是言說。正是張筌。義為[15]達理。化物之道。證解已後慮絕杜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經有捨筏之喻。人懷目擊之談。不[16]以言筌意表。得意息言。月喻妙指。無宜不曉。今謂得義。乃是誦言。真行道者。常觀常破。常觀依語。常破隨義。謂言隨義。還是誦言。但無始妄習執見鏗然。靜退詳研方知此過。不爾奔飛追聲不及。又[17]可思惟。
第三依智不依識者。謂識現行隨塵分別。眼色耳聲耽迷不覺。與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共行。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執塵為識外。所以化導無由。捨之是知。滯歸凡識。倒遣聖心。愚迷履歷。常淪三倒。勇勵特達。念動即知。名為依識。知流須返。名隨分智。如是加功漸增明大。後見塵境知非外來。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18]生增生愛。思擇不已解異牛羊。有人問。卿立如此論明智[19]異愚如何達觀猶稱凡識。答聖智無涯積空顯德。豈惟一述即[20]謂清升。此但得語。隨言還執。深知此執。無始習熏。三祇無間。方能傾盡。雜血之乳。不可漏言。起伏之相。於是乎在。如經說。初地行施餘隨分修。高軌立儀令人修學。何言一解剩能窮智。必智可窮。未曰高勝。今人口誦其空心未忘有。騰空不起入火逾難。俱是心相封迷故爾。後得通達隨心轉用。豈不鳥之游空。自常如布之火[21]澣。不足怪也。
第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此之兩經竝聖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曉之。則無事不通。有疑皆決。但群生性識深淺利鈍不同。致令大聖隨情別說。然據至道但是自心。故經云。三界上下法義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心也。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佛說唯心量。此據出[22]世法體以明心也。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23]赴感還宗了義。故加以法約定權機也。
如大集經云。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何等為四。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云何依義不依語。語者若入世法而有可說。義者解出世法無文字相。語者若說布施戒忍進禪智慧調伏擁護。義者知施戒忍進禪智慧入於平等。語者稱說生死。義者知生死[1]無性。語者說涅槃味。義者知涅槃無性。語者若說[2]乘隨所安止。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語者若說諸捨。義者三種清淨。語者說身口意受持淨戒功德威儀。義者了身口意皆無所作而能護持一切淨戒。語者若說忍辱斷除恚怒貢高憍慢。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語者若說勤行一切善根。義者安住精進無有始終。語者若說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義者知滅盡定。語者悉能聞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義者知是慧義不可宣說。語者說三十七助道之法。義者正知修行諸助道法能證於果。語者說苦集道諦。義者[3]於滅諦。語者說無明根本乃至生緣老死。義者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語者說助定慧法。義者明解脫智。語者說貪恚癡。義者解不[4]善根即是解脫。語者說障礙法。義者得無礙解脫。語者稱說三寶無量功德。義者三寶功德離欲法性同無為相。語者說從發心至坐道場修集莊嚴菩提功德。義者以一念慧覺一切法。舍利弗。舉要言之。能說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為語。知諸文字不可宣說。是名為義。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識者四識住處。何等為四。色識住處。受想行識住處。智者解了四識性無所住。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識者眼識色住。耳鼻舌身意識法住。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識法無有憶想。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識者行有為法。智者知無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識者生住滅相。智者無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識。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不分別果。不了義經者。所作何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不了義經者。呵諸煩惱。了義經者。讚白淨法。不了義經者。說生死苦惱。了義經者。[5]說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不了義經者。讚說種種莊嚴文字。了義經者。說甚深經難持難了。不了義經者。多為眾生說罪福相令聞法者心生欣慼。了義經者。凡所演說必令聽者心得調伏。不了義經者。若說我人眾生等。無有施受者。而為他說有施受。了義經者。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有我人眾生作者受者。常說無量諸解脫門。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云何依法不依於人。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法者[6]解無人見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八人四果人辟支佛人菩薩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愍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饒潤。所謂諸佛等。依世諦故。為化眾生。故作是說。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故說依法不依於人。一切平等無別異性。猶如虛空。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同一法性。是故言依一切法不依於人。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
四果部[7]第三
如修行道地經云。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諸五欲皆歸無常。不能盡除。所以者何。由見色聲香味細滑之念。故起愛欲未[8]能斷除。譬如梵志。淨潔自喜。詣下舍後。卒污於指。行語金師。指污不淨。以火燒之。金師諫曰。勿發是心。有餘方便除此不淨。以灰土拭之。用水洗之。設吾火燒卿不能忍。火熱毒痛自觸其身。更甚于前。梵志子聞即懷瞋恚。便罵金師。莫以己心量度他人。自不能忍謂人不堪。吾無所[9]用手有垢[10]污。不敢行路畏人觸我。吾儻近之失吾道德。世所道術天文地理。一切典籍無不知之。曷因不淨著五手指。勿得停久。當隨我言除其指穢也。金師聞之。燒[11]鉗正赤以榻彼指。梵志得熱痛不能忍。掣指著口。金師大笑。謂年少言。卿自稱譽。聰明博學。[12]採古知今。無不[13]該通。清淨無瑕。於今無耐。持不淨指含著口中。當知輕躁未足為師。梵志報曰。不遭痛時見指不淨。適遇火毒即忘指穢。求道如是。長夜修習離於愛欲。適見好色婬意還動。所以者何。諸根未制。諸漏未盡。邪根未除。正定未發。宿愛不除。染欲還起。於是頌曰。
第二道迹斯陀含人。自念我身。不宜習此婬欲如餘凡夫。說情欲穢樂於無欲。晝夜觀察修習[14]污露。婬怒癡尠得往來道。一反還世斷勤苦原。以得往還。於諸愛欲無起清淨。婬怒癡薄。心常未斷。固有惱患。譬如男子有婦端正面目無瑕。以諸瓔珞莊嚴其身。夫甚愛敬。雖有是色。然是婬鬼。非是真人。[1]唯人肉血以為飲食。有人語夫。卿婦羅剎肉血為食。夫不信人數數語之。夫心遂疑意欲試之。夜臥揚出鼾聲如眠。婦謂定眠。竊起出城。詣於塚間。夫尋逐後。見婦脫衣及諸寶飾却著一面。面色變惡。口出長牙。頭上焰然。眼赤如火。甚為可畏。前近死人。手摑其肉。口齧食之。夫見如是。爾乃知之非人是鬼。便急還[2]家臥於床上。婦即尋還來趣夫床。復臥如故。其夫見婦莊嚴瓔珞面色端正。乃還親近。假使念之在於塚間噉死人肉。心雖穢厭又懷恐[3]悑。迴心觀婦還起欲心。得往還道斯陀含人若見外形端正姝好。婬意還動。若說污露瑕穢不淨婬意即滅。於是頌曰。
第三道迹阿那含人。得不還者。見前得往還者。心自念言。吾於欲界三結已薄。其餘[4]尠耳。還觀聖諦見欲愛之瑕。多苦少安。不宜習欲如凡眾庶。志在情欲如[5]倉蠅著屍。吾何不除。令婬怒癡得滅無餘。得盡漏禪然後安隱。譬如有人在於盛暑。不能堪熱求扇自扇。慕水洗浴。往來如[6]是。見婬怒癡。以為甚熱。念求不還。於是修行作惡露觀。永脫色慾及諸怒癡。諦見五陰所[7]從起滅。滅盡為定。知見如是。便斷五結而無陰蓋。得不還道。阿那含果不退還世。以脫愛欲無有諸癡。婬鬼之患即獲清涼。無有眾熱。若[8]覩色欲常見不淨則知瑕穢。譬如遠方有[9]賈客來各當疲極。值二十九日夜冥無月。至於半夜來到城門。門閉不開。繞至南牆有汪水天雨之池。死屍鷄狗雜類之蟲。或活或死。或沈或浮。百千萬億。跳踉戲[10]樂。并[11]及城中掃除糞穢。髮毛便利悉棄水中。眾人遠客。初未曾至不識是非。疲極飢渴恣意飲之。并患熱乏脫衣沐浴。身覺止疲安隱喜臥。至於天明疲解寤已。更詣池所欲取水用。見水不淨非常污惡。或有捨走。或有閉目。或有塞鼻。或有嘔吐。於是頌曰。
爾時那含。修行道時。樂於禪定。省[12]于愛欲。如彼賈客惡不淨水。亦如嬰兒癡弄不淨。年漸長大捨前所戲更樂餘事。至於老邁悉捨前法。以法自娛。已得不還之道亦復如是。見諸生死五道所樂。猶如小兒戲。轉更精進。欲脫始終。不樂求生。於是頌曰。
第四無學羅漢。修行道時。以在學地不樂始終都無所樂。弗貪三界。斷一切結。三毒永亡。志念根力及諸覺意。見滅為寂譬如王放醉象牙利凶惡遇者皆死。亦如毒龍常吐毒氣值者悉亡。亦如蚖蝮常懷瞋毒觸者並害。三毒煩惱亦復如是。興觸皆害墜墮三界。唯有十力覺意解脫。[13]無能除斷。修行自念。當如今時。已成羅漢。得無所著。諸漏永盡。修潔梵行。所作已辦。棄捨重擔。逮得己利。生死已斷。獲平等慧。成無學法。以度彼此。於是頌曰。
四食部[14]第四
如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之類有四種食長養眾生。何等為四。所謂段食。或大或小。更樂食念食識食。是謂四食。彼云何段食。謂今人中所食[15]入口之物可食噉者。是謂段食。云何更樂食。謂衣裳繖蓋雜香華熏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諸餘身體所更樂者。是謂更樂食。云何念食。謂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說。或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念食。云何識食。謂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是謂識食。以此四食流轉生死。
又增[1]一經云。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諸法由食而存。眼以眠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身以細滑為食。意以法為食。涅槃以無放逸為食。
爾時佛告諸比丘。如此妙法夫觀食有九事。人間有四食。一段食。二更樂食。三念食。四識食。復有五種。是出世間食。一[2]禪食。二願食。三念食。四八解脫食。五喜食。是出世間之[3]表。當共專念捨除四種之食。求辦出世之食。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信心悲心以種種食施人。命終生質多羅天受種種樂。命終得受人身。大富饒財。常行正法。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見諸病人。施其湯藥令離病苦。命終生欲境天受五欲樂。從天命終若得人身。大富多財。若見病人臨終渴病。以石蜜漿。若氷水施。此人命終生清涼天受天快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常離飢渴。
如十誦律云。云何漱口。佛言。以水著口中。三迴轉之。是名淨口法。
又僧祇律云。爾時世尊大會說法。有比丘口臭。在下風而住。佛知而故問。是比丘何故獨坐。答言。世尊。制戒不聽嚼木。所以口臭。恐熏污人。故在下風。佛言。聽用嚼木。極長[9]十六指。極短四指以上。嚼時當在屏處先淨洗手。嚼己水洗棄之。嚼時不得咽之。若醫言為差病。須咽者聽。若無齒者。當用灰[10]虜土塼[11]礓石草木洗口。已食若食上欲行水[12]當淨水。先洗手器然後行水。若手污者。當以葉[13]承取。若口飲時。不得沒脣使器著額。當拄脣而飲。飲時不得盡飲。當留少許洮蕩已從口處棄之。行水人當好護淨器。若見沒[14]脣著額者。當放置一處以[15]草[16]幟。令人知不淨。若行非時漿飲。亦如前法。
又僧祇律云。比丘晨起應淨洗手。不得麁洗五指。復不得齊至腋。當齊手腕以前令淨。不得粗魯洗不得揩令血出。當以巨摩草[17]末若灰土(澡豆皂莢)洗手。揩令作聲。淨洗手已更相揩者。便名不淨。應更洗手。比丘食前當[18]護手。若摩頭捉衣。等更須洗(比丘尚爾白衣亦然)讀經受食等[19]准用行[20]之手淨尚爾。何況手殺生命[21]飲血噉肉以污身口。縱欲傳法心亦不淨。
又四分律云。時諸比丘患屋內臭。佛言。應灑掃。若故臭以香泥泥。若復臭應屋四角懸香。
又十誦律云。時有比丘不嚼楊枝口中氣臭。白佛。佛言。聽嚼楊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風。四除熱病。五除[22]痰癊。復有五事利益。一除風。二除熱。三口味。四能食。五眼明。
又四分律云。不嚼楊枝有五過失。一口氣臭。二不善別味。三熱癊病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又五分律云。嚼已應洗棄之。以恐蟲食故死。又三千威儀云。用楊枝有五事。一斷當如度。二破當如法。三嚼頭不得過三分。四梳齒當中三齒。五當汁澡自用。
刮舌有五事。一不得過三反。二舌上血出當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棄楊枝莫當人道。五當著屏處。
鳴鍾部[23]第六
如付法藏經云。時有國王名罽[24]膩吒。貪虐無道數出征伐。勞役人民不知厭足。欲王四海戍備邊境。親戚分離。若斯之苦。何時寧息。宜可同心共[25]摒除之。然後我等乃當快樂。因王病[26]虐以被鎮之。人坐其上須臾氣絕。由聽馬鳴比丘說法緣故。生大海中作千頭魚劍輪迴注斬截其首。續復尋生次第更斬。如是展轉乃至無量。須臾之間頭滿大海。時有羅漢為僧維那。王即白言。今此劍輪聞揵[27]稚音。即便停止。於其中間苦痛小息。唯願大德垂哀矜愍。若鳴揵稚延令長久。羅漢愍念為長打之。過七日已受苦便畢。而此寺上。因彼王故。次第相傳。長打揵稚。至於今日。猶故如本。
述曰。既知經意。鳴鍾濟苦。兼以集眾。即須維那。將欲打鍾。[28]斂容合掌。發願利生之意。因鍾念善。便受苦畢。
又增一阿含經云。若打鍾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1]聞鍾聲兼說偈讚。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
依別經偈云。
依宣律師住持感應記云。祇桓戒律院內有銅鍾重三十萬斤。四天王共造欲集大千聖眾。目連以[4]通力擊之。聲震遠聞。臺高[5]七丈。鍾形如吳地者。四面多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之像。兼斗斛[6]稱尺之形。目連所擊隨事所表聲出告知。凡僧打者。但聲出而已。其戒場院內復有大鍾。臺高四百尺。上有金鍾重十萬斤。形如[7]杯器。上有千輪王像。亦有千子。各各具足。復有九龍八功德水種種諸相莊嚴。此之大鍾劫初之時輪王所造。聖人受戒。已得通者擊之。聲震三千。一切聖人聞皆證果。惡趣聞者[8]識宿[9]命。祇桓別有論師院。有一銅鍾形如腰鼓。是乾闥婆王之所造也。上有梵王帝釋魔王四王八部男子等像。若有異學外道欲來擊論。則使神通羅漢擊之。聲震三千。諸外道等將欲擊揚聞此鍾聲。諸根訥鈍無敢發言。若有好心請決疑者。聞此鍾聲開發菩提得不退轉。
復有別院名修多羅院。有一石鍾形如吳樣。如青碧玉可受十斛。鼻上有三十三天像。四面以金銀隱起。東西兩面有大寶珠。陷在腹中。大如五升。八角分曜。狀若華形。周匝作十方諸佛初成道像。至初日出時。鍾上有諸化佛說十二部經。舍衛城童男童女。悉來聽之聞法證聖。犯欲之者則不聞法。摩尼大將以金剛杵擊之。百億世界中聲。聞於光明中悉聞百千釋迦佛說修多羅經。此鍾是拘樓秦佛所造。彼佛滅度後。娑竭龍王收去。至釋迦佛興。龍復將來。至佛滅度已鍾先唱言。却後三月當般涅槃。鍾鼻諸天聞皆[10]洟泣。龍後將去。
又阿難房前有一[11]銅磬。可受五升。磐子四邊悉黃金鏤。作過去佛教弟子文。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椎擊之。聲[12]振三千。音中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此磬梵天王造。及佛滅後。娑竭龍王亦收入海宮中。[13]
如四分律云。凡欲入眾當具五法。一應以慈心。二應自卑下如拭塵巾。三應知坐起法。若見上座不應安坐。若見[16]下座不應起立。四[17]至彼僧中不為雜說談世俗事。若自說若請他說。五若見僧中不可[18]意事心不安忍。應作默然住之。故智度論云。佛聖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種法。一賢聖語。二賢聖默(今見齋會之處。後生前到。已得上好之處若見上座老師。來都不起迎[19]送遜讓坐處。滅法之深。寔猶年少。復見向他貴勝之家。或經新喪重孝。或為考妣遠忌設齋。僧眾放蕩情歡[20]諠[21]閙亂眾。豈免俗[22]譏高僧之[23]類)。三千威儀經云。凡欲上床當具七法。一庠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使床有聲。四不得大拂床有聲。五不得大吒歎息思惟世事。六不得狗群臥。七以時節早起。地持論云。若見眾生當慰問歡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說。亦不讚歎。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故。梁攝論云。菩薩若見眾生當[24]歡笑先言然後共語故。
五分律云。不忍辱人有五過失。一兇惡不忍。二後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
求法部[25]第八
如增一阿含經云。若不成就六法。則不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何等為六。一不樂[26]聞。二雖聞法不攝耳聽。三不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反此六種則能遠塵[27]垢得法眼淨。
又薩婆多論云。無有白衣得佛道者。要有三十二相。出家著法衣威儀具足。雜心論云。知足現在處起。少欲於未來世處起。現在不取一錢難。未來[28]不取轉輪王易。又涅槃經云。於未得之財不生貪名少欲。於[A1]已得之財不生貪名知足。知足是現在。少欲是未來。
衰相部[1]第九
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云。世尊告曰。老有五種衰損。一者鬚髮衰損。以彼鬚髮色變壞故。二者身相衰損。形色膚力皆衰損故。三者作業衰損。發言氣上喘息逾急身[2]顫掉故。住便僂曲。以其腰脊皆無力故。坐即低屈。身羸弱故。行必按杖。身虛劣故。凡所思惟智識愚鈍念惛亂故。四者受用衰損。於現資具[3]受劣故。於戲樂具一切不能現受用故。於諸色根所行境界。不能速疾明利而行。或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損。壽量將盡隣近死故。遇少死緣不堪忍故。阿含經云。頭白有四因緣。一者火多。二者憂多。三者病多。四者種早。白人病瘦有四因緣。一少食。二有憂。三多愁。四有病。未調有四事先不語人。一頭白。二老。三病。四死。是四事[4]亦可避。亦不可却。一切味不過八種。一苦。二澁。三辛。四鹹。五淡。六甜。七酢。八不了[5]了味。
雜行部[6]第十
四分律云。跋難陀比丘在道行。[7]張大圓蓋。諸居士遙見。謂是王若大臣。恐悑避道。諦視乃知。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應持蓋在道行。亦不應懸。為天雨[8]雨時。聽在寺內。樹皮若葉若竹作蓋。亦不[9]許捉王[10]大扇。若行患熱。[11]聽以樹葉雜物作扇。時諸比丘患蟲草塵露墮身上。佛言聽作拂。若以草樹皮葉。或以縷線。裁碎繒帛作。時有比丘得尾拂。佛言。聽畜。時有年少比丘不解時事數相涉。聽用算子[12]記數。
又四分律云。時諸比丘自作伎。若吹[13]唄供養。佛言。不應爾。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養。佛言聽。
又佛言。彼不知供養塔飲食。誰當應食佛言。比丘。若沙彌。若優婆塞若經營作者應食。
又薩婆多論云。凡出家人市買之法。不得下價索他物。得突吉[14]羅。眾僧衣未三唱得益價。三唱已不應益。眾僧亦不應與衣。已屬他故。比丘三唱得衣。不應悔。設悔莫還。眾僧亦莫還。
又新婆沙論問。異生聖者。誰有悑[15]耶。有作是說。異生有悑(異生舊名凡夫)聖者無悑。所以者何。聖者已離五悑畏故。五悑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怯眾畏。四命終畏。五惡趣畏。
又雜寶藏經云。佛言。此如意珠是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有第一力。耐使一切被毒之人見悉消滅。又見光觸身亦復消毒。第二力者。熱病之人見則除愈。光觸其身亦復得差。第三力者。人有無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親善。諸天一爪甲價直一閻浮提人物。
又四分律云。時諸比丘患蛇入屋。未離欲比丘恐悑。佛言。聽驚。若以筒盛棄之。若以繩繫置地解放。有鼠入屋。作檻盛出棄之。患[16]蠍蜈蚣蚰蜒入屋。若以弊物。若泥團掃箒。盛裹棄之。在外解放。若房舍夜患蝙蝠。晝患燕鳥入。佛言。聽織作籠疏障。若作向櫺子遮。時有老病比丘。拾虱棄地。佛言。不應爾。聽以器盛。若綿拾著中。若虱走出應作筒盛。若虱出筒應作蓋塞(隨其寒暑加以膩食將養之也)。
又四分律云。時六群比丘誦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書呪枝節呪剎利呪。知人生死吉凶呪。解諸音聲呪。佛言。不應爾。彼教他彼以活命。[17]佛言。皆不應爾。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國。時諸離奢乘象馬車乘輦輿。捉持刀劍。來欲見世尊。彼留刀杖在寺外。入內問訊世尊。時[18]白衣持刀劍來寄諸比丘藏。畏慎不敢受。佛言。為檀越牢堅固藏舉者聽。
又五百問事云。不得口吹經上塵。像塵准之。雖非正經然須慎之。亦不得燒故經。得重罪如燒父母。不知有罪者輕。
又僧祇律云。然火向有七事無利益。一壞眼。二壞色。三身羸。四衣垢壞。五臥具壞。六生犯戒緣。七增世俗話。看病法者。僧祇律云。病人有九法成就。必當橫死。一知非饒益食貪食。二不知籌量。三內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19]擿吐出。五已消應出而強持。六食不隨病。七隨病食而不籌量。八懈怠。九無慧。
又月上女經云。維摩詰妻。名曰無垢。其妻九月生女。名為月上。
又佛說離垢施女經云。波斯匿王有女。名曰維摩羅達。晉言離垢施。厥年十二。端正殊妙極有聰慧。
又轉女身經云。須達長者妻。名曰淨日。有女名無垢光。
頌曰。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九
校注
[1013002] 世【大】,世字玄惲【宋】【元】【宮】,世玄惲【明】 [1013003] 不分卷【明】 [1013004] 九【大】,九之一【明】 [1013005] (此有…部)三十四字【大】,〔-〕【明】 [1013006] 第一【大】,〔-〕【明】 [1013007] 辭【大】*,詞【宋】【元】【明】【宮】* [1013008] 蹄【大】,罤【明】 [1013009] 煥【大】,燠【元】 [1013010] 第二【大】,〔-〕【明】 [1013011] 迷【大】,述【明】 [1013012] 且【大】,具【元】【明】 [1013013] 聖【大】,教【宋】【元】【明】,〔-〕【宮】 [1013014] 心【大】,心分【宋】【元】【明】【宮】 [1013015] 達【大】,遠【宋】【元】【明】 [1013016] 以【大】,意【元】【明】 [1013017] 可【大】,何【宋】【元】【明】 [1013018] 生增生【大】,妄生憎【宋】【元】【明】,增生【宮】 [1013019] 異愚【大】,愚戇【宋】【元】【明】,愚意【宮】 [1013020] 謂【大】,為【元】【明】 [1013021] 澣【大】*,浣【宋】【元】【明】【宮】* [1013022] 世【大】,界【元】【明】 [1013023] 赴【大】,訃【宋】【宮】,計【元】【明】 [1014001] 無【大】,〔-〕【宋】【元】【明】【宮】 [1014002] 乘【大】,諸乘【宋】【元】【明】【宮】 [1014003] 於【大】,證於【宋】【元】【明】【宮】 [1014004] 善【大】,義【宮】 [1014005] 說【大】,〔-〕【宋】【元】【明】【宮】 [1014006] 解【大】,解脫【宋】【元】【宮】 [1014007] 第三【大】,〔-〕【明】 [1014008] 能【大】,解【宮】 [1014009] 用手有垢污【大】,求為手有垢【宋】【元】【明】 [1014010] 污【大】,〔-〕【宮】 [1014011] 鉗【大】,砧【宋】,鈷【元】【宮】,鉆【明】 [1014012] 採【大】,探【宮】 [1014013] 該【大】,開【宋】【元】【明】【宮】 [1014014] 污【大】*,惡【元】【明】* [1015001] 唯【大】,須【宋】【元】【明】,雖【宮】 [1015002] 家【大】,〔-〕【宋】【元】【明】【宮】 [1015003] 悑【大】*,怖【宋】【元】【明】【宮】* [1015004] 尠【大】,甚【宮】 [1015005] 倉【大】,蒼【宮】 [1015006] 是【大】,意【宋】【元】【明】,來【宮】 [1015007] 從起【大】,起從【宋】【元】【明】【宮】 [1015008] 覩【大】,觀【元】【明】 [1015009] 賈【大】*,估【宋】【元】【明】【宮】* [1015010] 樂【大】,中【宋】【元】【明】【宮】 [1015011] 及【大】,至【宋】【元】【明】【宮】 [1015012] 于【大】,於【宋】【元】【明】 [1015013] 無【大】,而【宋】【元】【明】 [1015014] 第四【大】,〔-〕【明】 [1015015] 入【大】,諸入【宋】【元】【明】【宮】 [1016001] 一【大】,一阿含【明】 [1016002] 禪【大】,禪悅【宋】【元】【明】 [1016003] 表【大】,食【明】 [1016004] 齊【大】,齋【宋】【元】【明】【宮】 [1016005] 心【大】,之【宋】【元】【明】【宮】 [1016006] 犯【大】,犯也【宋】【元】【明】 [1016007] 淨口【大】,護淨【宋】【元】【宮】 [1016008] 第五【大】,〔-〕【明】 [1016009] 十【大】,〔-〕【宋】【元】【明】 [1016010] 虜【大】,滷【明】 [1016011] 礓【大】,薑【宋】【元】【宮】 [1016012] 當【大】,嘗【宋】【元】【明】【宮】 [1016013] 承【大】,丞【宋】【宮】 [1016014] 脣【大】,〔-〕【宋】【元】【明】【宮】 [1016015] 草【大】,草作【宋】【元】【明】【宮】 [1016016] 幟【大】,識【宋】【元】【明】【宮】 [1016017] 末【大】,木【宋】【元】【明】 [1016018] 護【大】,度【宋】【元】【明】【宮】 [1016019] 准【大】,唯【宋】【元】【明】【宮】 [1016020] 之【大】,水【宋】【元】【明】 [1016021] 飲【大】,食【元】 [1016022] 痰【大】,澹【宋】【宮】 [1016023] 第六【大】,〔-〕【明】 [1016024] 膩【大】,昵【宋】【元】【明】【宮】 [1016025] 摒【大】,屏【宋】【元】【明】【宮】 [1016026] 虐【大】,瘧【宋】【元】【明】 [1016027] 稚【大】*,椎【宋】【元】【明】【宮】* [1016028] 斂【大】,歛【元】 [1017001] 聞【大】,問【宋】【元】【明】 [1017002] 盡【大】,善【宋】【元】【明】【宮】 [1017003] 寤【大】,悟【宋】【元】【明】【宮】 [1017004] 通【大】,神通【宮】 [1017005] 七【大】,七十【宋】【元】【明】【宮】 [1017006] 稱【大】,秤【宋】【元】【明】【宮】 [1017007] 杯【大】,盃【宋】【元】【明】【宮】 [1017008] 識【大】,得【宋】【元】【明】【宮】 [1017009] 命【大】,命通【宋】【元】【明】【宮】 [1017010] 洟【大】,涕【宋】【元】【明】【宮】 [1017011] 銅【大】,鍾【宋】【元】【宮】,鐘【明】 [1017012] 振【大】,震【明】 [1017013] 卷第一百十八終【明】 [1017014] 卷第一百十九雜要篇第九十九之餘首【明】 [1017015] 第七【大】,〔-〕【明】 [1017016] 下【大】,百【宮】 [1017017] 至彼【大】,彼至【宋】【元】【明】【宮】 [1017018] 意【大】,〔-〕【宋】【元】【明】【宮】 [1017019] 送【大】,逆【宋】【元】【明】【宮】 [1017020] 諠閙【大】,暄括【宮】,閙【宋】【元】 [1017021] 閙【大】,席【宋】【元】【明】【宮】 [1017022] 譏【大】,該【宋】,談【元】【明】【宮】 [1017023] 類【大】,類也【宮】 [1017024] 歡【大】,歎【宮】 [1017025] 第八【大】,〔-〕【明】 [1017026] 聞【大】,聞法【宋】【元】【明】 [1017027] 垢【大】,離垢【宋】【元】【明】【宮】 [1017028] 不取【大】,〔-〕【宋】【元】【明】【宮】 [1018001] 第九【大】,〔-〕【明】 [1018002] 顫【大】,戰【宋】【元】【明】【宮】 [1018003] 受【大】,受用【宋】【元】【明】 [1018004] 亦【大】,亦不【宋】【元】【明】【宮】 [1018005] 了【大】,〔-〕【宋】【元】【明】【宮】 [1018006] 第十【大】,〔-〕【明】 [1018007] 張【大】,持【宋】【元】【明】【宮】 [1018008] 雨【大】,〔-〕【宋】【元】【明】【宮】 [1018009] 許【大】,應【宋】【元】【明】【宮】 [1018010] 大【大】,入【元】 [1018011] 聽【大】,應【宋】【元】【明】【宮】 [1018012] 記【大】,記記【宋】【元】【明】【宮】 [1018013] 唄【大】,具【宮】 [1018014] 羅【大】,羅罪【宋】【元】【明】【宮】 [1018015] 耶【大】,邪【宮】 [1018016] 蠍【大】,蝎【宋】【元】【明】【宮】 [1018017] 佛【大】,云【元】 [1018018] 白【大】,諸白【宋】【元】【明】【宮】 [1018019] 擿【大】,嘔【宋】【元】【明】【宮】 [1019001] 檢【大】,驗【明】,臉【宮】 [1019002] 不分卷【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