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一百
- 述意部
- 翻譯部
- 雜集部
- 般若部
- 興福部
- 曆算部
述意部[7]第一
蓋聞。九河[8]疏跡策[9]蘊靈丘。四徹中繩書藏群[10]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綠檢黃繩六甲靈[11]蜚之字。豈若如來祕藏譬彼明珠。諸佛所師同夫淨鏡。鹿苑四諦之法。尼園八藏之文。香山巨力豈云能負。龍宮寶篋亦未能[12]籌。良由吾師釋迦德本深搆樹自三祇之初。妙果獨高。成於百劫之末。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寧惟氣稟二儀道周萬物而已哉。故身無不在。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為。用絕思議之表。不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乃三界之大師。萬古之獨步。吾自庸才談何以盡。縱使周公之制禮作樂。孔子之述易[13]刪詩。予賜之言語。商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14]稚川河上公柱下史。並[15]驅於方內。何足道哉。自我[16]含靈福盡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應身粒碎流血何追。爭決最後之疑。競奉臨終之供。嗚呼智炬慈雲消滅。長夜諸子誠可悲夫。於是瞻相好於香檀。記筌[17]蹄於貝葉。三藏受持。四依補處。而我師[18]風無墜。特恃斯乎。但正像[19]𥧲移群情矯薄。人代今古暨乎季運。既當徂北。稍[20]復[21]東漸所以金人夢劉莊之寢。摩[22]騰佇蔡愔之勸。遺教之流漢地。創發此焉。迄今六百餘年矣。自後康僧會。竺法[23]護。佛圖澄。鳩摩[24]羅什。繼踵來儀。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之侶。慧嚴慧觀之徒。並能銷聲[25]桂冠翕然歸向。爰至 皇唐。玄奘法師德隆終古聲高宇宙。涉歷諸國百有五十。翻譯經論千有五百。盡善盡美。可稱可[26]贊。前後寶軸。幾向五千。法門弘闡。[27]緇門繁熾。道俗蒙益。焉可勝言。吾少習周孔之文典。晚慕黃老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猶淪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歟。遂乃希前代之清塵。仰群英之遠迹。歸斯正道。拔自沈泥。本號離欲之逸人。摧邪之大將。吾欣儔黨。其謂此乎。今列前後翻譯。總有一十八代所出眾經五千餘卷。佛法東流三度滅法失譯經本。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今此所列總述帝王年代大小乘經部帙綱要。具錄人法寄[28]存大[29]本。兼述古今道俗英賢博學。依傍佛經。所出百家諸子向有三千餘卷。又列帝王前後興福多少。又列佛降閻浮隱顯年代。略算時節。如是要用並附其後。庶將來哲同鑒博記矣。
翻譯部[30]第二
竊觀上代有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云譯胡為漢。且東夏九州[31]名西域為天竺者。是總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稱此方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蓋承聲有楚夏耳。若當稱漢。漢止劉氏兩代一號。已後禪讓魏晉不同。須依帝王稱謂甄別。今為此錄悉改正之。又胡之雜戎。乃是西方邊俗。類此[32]方有羌蠻夷之屬。何得經書乃云胡語。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羅門者。總稱為梵。梵者清淨也。承[33]裔光音色天。其光音天。梵世最為下。劫初來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為人。仍其本名。故稱為梵。語言及書既象於天。是以彼云梵書梵語。如舊日僧悉稱俗姓。云釋迦者。起自秦代。有沙門釋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紹繼釋迦。子雖異父而姓無殊。今者出家宜悉稱釋。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種。眾咸歎服。其四姓者。一剎帝利。此是王種。二婆羅門。是高行人。三名毘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為卑下。如此土皂隷。而安正當晉秦之時。刊定目錄。刪注群經。[34]自號彌天。揩摸季葉。猶言譯胡為秦。此亦崑山之一礫。未盡美焉。但上來有胡言處。並以梵字替之。庶後哲善談得其正真者也。
後漢朝譯傳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經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譯經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35]卷)。
前魏朝傳譯僧六人。所出經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吳孫氏傳譯道俗四人。所出經傳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譯經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晉朝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譯經八部一十五卷)。
東晉朝傳譯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經傳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譯經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前秦符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四十部(二百三十八卷)。
西秦乞伏氏傳譯僧一人。所出經十四部(二十一卷。失譯經八部十一卷)。
後秦姚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涼沮渠氏傳譯道俗八人。所出經傳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失譯經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傳譯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經傳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齊朝傳譯道俗[1]一十九人。所出經傳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傳譯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經律傳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後魏元氏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論傳錄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後齊高氏傳譯道俗二人。所出經論七部(五十三卷)。
後周宇文氏傳譯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經論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陳朝傳譯道俗三人。所出經論傳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傳譯道俗二十餘人。所出經論等九十餘部(五百一十餘卷)。
皇朝傳譯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經論等二百餘部(一[2]千五百餘卷)。
[3]眾經律論傳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萬六千[4]一百七十紙)三百二十六[5]袟(除新翻經)。
大乘經一譯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6]卷一萬一千四十[7]二紙)六十六袟。
大乘經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紙)四十九袟。
小乘經一譯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紙)四十九袟。
小乘經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紙)六袟。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紙)二十八袟。
大乘論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8]三十紙)五十二袟。
小乘論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七紙)六十八袟。
賢聖集傳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紙)一十八袟。
雜集部[9]第三
自仙苑告成金河靜濟。敷字群品汲引塵[10]曚。隨機候而設謀猷。逐性欲而陳聲教。[11]綱羅一化統括大千。受其道者難訾。傳其宗者易曉。遂能流被東夏。時經六百。翻譯方言。卷數五千。英俊道俗。依傍聖宗。所出文記三千餘卷。莊嚴佛法顯揚聖教。文華旨奧殊妙可觀。歷代隱顯部袟散落。雖有大數。不足者多。尋訪長安減向千卷。唯聞廬山東林之寺。即是晉時慧遠法師所造伽藍。綱維住持一切諸經及以雜集。各造別藏安置並足。知事守固禁掌極牢。更相替代傳[12]授領數。慮後法滅知教全焉。今隨所見聞者。具列如[13]左[14](後見有者冀補茲處)。
耆闍崛山解(見僧祐錄)
眾經目
即色游玄論 辯三乘論
釋[17]蒙論 聖不辯知論
道行指歸 本業四諦序
本起四諦序
右七部七卷。[18]至東晉哀帝時。沙門支遁撰(字道林)。
毘曇指[19]歸
歷游天竺記[22]傳
右一卷。至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撰。
法性論 明報應論
釋三報論 辯心識論
不敬王者論 沙門袒服論
佛影讚 妙法蓮華經序
修行方便禪經序
三法度論序 大智度論序
大智度論要略鈔二十卷
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23](并羅什法師答)
右十[24]三部。總有三十五卷。至晉孝武及安帝時。廬山沙門釋慧遠撰。
神無形[25]論
右一卷。至東晉帝時。[26]楊都[27]瓦官寺沙門釋僧敷撰。
維摩詰經子注五卷 窮通論
右二部六卷。至晉孝武帝時。廬山東林寺沙門釋曇[28]詵撰(是遠法師弟子)。
人物始義論
右一卷。至晉[1]武帝時。沙門釋法暢撰。
高逸沙門傳
右一卷至晉孝武帝時。剡東[2]仰山沙門釋法濟撰。
立本論九篇 六識指歸十二首
右二卷。至晉孝武帝時。荊州上明寺沙門釋曇微撰。
馬鳴菩薩傳 龍樹菩薩傳
提婆菩薩傳 實相論(什法師注)
右四卷。至後秦晉安帝時。天竺國鳩摩羅什法師譯撰。
般若無知論 不真空論
物不遷論 涅槃無名論
右四卷。至晉安帝時。京兆沙門[3]釋僧肇撰。
釋駁論
右一卷至晉安帝時。沙門釋道[4]常撰。
善不受報論 佛無淨土論
應有緣論 頓悟成佛論
佛性當有論 法身無色論
二諦論
右七卷。至宋朝初。龍光寺沙門釋竺道生撰。
三寶記二十卷 淨住子二十卷
宣明驗三卷 雜義記二十卷
右四部六十三卷。齊司徒竟陵文宣王[5]蕭子良撰。
承天達性論 冤魂志[6]二卷
誡殺訓一卷
右[7]此三部。齊光祿大夫顏之推撰。
述僧中食論一卷
右[8]此一部南齊沈休文撰。
冥祥[9]記十卷
右此一部齊王琰撰。
出三藏集記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五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記[10]十卷
薩婆多師資傳五卷
釋迦譜四卷 大集等三經記
賢愚經記 集三藏因緣記
律分五部記 經來漢地四部記
律分十八部記 十誦律五百羅漢記
善見律毘婆沙記
右十四部七十二卷。至梁朝楊州建安寺沙門釋僧祐撰。
右一卷梁武帝時。沙門釋道歡撰。
起信論疏二卷
[13]右一部梁太清四年。真諦法師出。
眾經要抄[14]一部并目錄十八卷
右[15]一部梁帝勅莊嚴寺沙門釋僧旻等。於定林上寺撰出。
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
右[16]此一錄四卷。梁帝勅安樂寺沙門釋僧紹撰。
經律異相一部并目錄五十五卷
名僧傳并序目三十一卷
眾經供聖僧法五卷
眾經目錄四卷
眾經護國鬼神名錄三卷
眾經諸佛名三卷(十六年出)
眾經擁護國土[17]諸龍名錄一卷
眾經懺悔滅罪[18]法三卷
出要律儀二十卷
右此九部一百二十二卷。梁帝勅莊嚴寺沙門釋寶唱等撰集。
大般涅槃經子[19]注七十卷
義[22]林八十卷
右[23]此一部八十卷。梁簡文帝勅開善寺沙門釋智藏等二十大德撰。
內典博[24]要四十卷
右[25]此一部四十卷。湘東王記室虞孝敬撰[26]頗同皇覽類苑之流。[27]後得出家改名[28]慧命。
高僧[29]傳十四卷并目錄
右[30]此一部。梁朝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伐魔詔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僧會撰。
轉法輪[31]論一百八十卷
右[32]此一部一百八十卷。梁朝勅大德并學士撰。
婆羅門天[33]文二十卷
右[34]一部二十卷。梁武帝天和年。摩勒國沙門釋達[35]摩流支法師譯出。
大品經子[36]注五十卷或百卷
右[1]一部。梁武帝注。
法寶連[2]壁二百卷
右此一部。梁簡文帝[3]蕭綱。在儲宮日。躬覽內經。指[4]揮科域。令諸學士編寫連成。有同華林遍略。
京師塔寺[5]記二十卷
右此一部。梁朝尚書兵部郎中兼[6]史學士臣劉璆勅撰。
神不滅論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鄭道子撰。
婆藪槃豆傳一卷 翻外國語七卷
眾經通序二卷
右三部十卷。陳朝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陳翻云真諦。譯出。
雒陽地伽藍[7]記五卷
右[8]此一部五卷。至元魏鄴都期城郡守楊衒之撰。
右此[11]五論。至魏明帝時。波頭摩國三藏律師攘那跋陀羅共闍那耶舍。於長安舊城譯。
周眾經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12]門
右此二部[13]二十三卷。魏[14]丞相王宇文黑泰[15]命沙門釋曇顯等撰。
釋老子化胡[16]傳
十八條難道[17]章
右二卷周朝。新州願果寺沙門釋僧[18]勐撰。
散華[19]論八卷
右一部八卷。周朝[20]楊州栖玄寺沙門釋慧善撰。
至道論 淳德論 遣執論
不殺論 去是非論 修空論
影喻論 法界寶人銘
厭食想文 僧崖菩薩傳
韶法師傳 驗善知識傳
三寶[23]集十一卷
右[24]一部[25]十一卷。周朝武帝。沙門釋靜藹依諸經撰。
右[28]此一卷。周朝武帝。沙門釋道安撰。
笑道[29]論三卷
右[30]一部三卷。周[31]朝武帝勅前司隷母極伯甄鸞銓。衡佛道二教作。
周高祖問難佛[32]法二卷
右[33]一部二卷。周武帝共前僧鄴都任道林論議武帝勅撰。
王氏破邪論一卷
右[34]一部一卷。周武帝時。相州前沙門王明廣對衛元嵩破佛法事。
安民論十二卷 陶神論十卷
因果論二卷 聖迹記一卷
右四部二十五卷。隋朝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撰。
對根起行雜錄集三十六卷
三階位別錄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隋初西京真寂寺沙門釋信行撰。
右[37]此七卷。隋朝開皇十四年。大興善寺沙門釋法經等二十大德奉 勅撰。[38]楊化寺[39]釋僧穆。日嚴寺沙門彥琮。區域條分覼縷緝[40]綴。
十種大乘論一卷
右此一部隋大興善寺沙門釋僧[41]璨撰。
論場三十一卷
右[42]此一部三十一卷。隋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僧[43]琨集。
凡聖六行法二十卷(亦有十卷七卷五卷三卷一卷成者)
右此[44]一部凡四十六卷。隋滄州逸沙門釋道正撰。
達[45]摩笈多傳四卷
通極論一卷 辯教論一卷
辯正論一卷 通學論一卷
善財童子諸知識錄[46]一卷
新譯經序 福田論一卷
僧官論一卷 西域玄志[47]十卷
右此十部二十二卷。隋朝日嚴寺沙門釋彥琮撰。
述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
存廢論一卷 傷學論一卷
厭修論一卷
右四部二十七卷。隋朝長安舍衛寺沙門釋慧影撰。
旌異[1]傳二十卷
右[2]一部二十卷。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文皇帝勅撰。
通命[3]論二卷
右[8]此一卷。隋朝翻經學士涇陽劉憑撰。
開皇三寶錄一十五卷
右[9]此一部一十五卷。隋朝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撰。
眾經法[10]式十卷
右[11]此一部十卷。隋開皇十五年。文帝勅令有司撰。
翻經法式論十卷
諸寺碑銘三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後隋翻經沙門釋明則所撰。
序內法一卷 內訓一卷
右此二卷。後隋翻經沙門釋行炬撰。
香城甘[12]露五百卷
右[13]此一部五百卷後隋勅慧日道場沙門釋智[14]果并有司共撰。
三德論一卷 入道方便門二卷
鏡喻論一卷 無礙緣起一卷
十種讀經儀一卷 無盡藏儀一卷
發戒緣起二卷 法界圖一卷
十不[15]退論一卷 禮佛儀式一卷
右此[16]十部一十二卷。大唐西京延興寺沙門釋玄琬撰。
破邪論一卷 辯正論八卷
右此兩部九卷 [17]皇朝終南山龍田寺沙門釋法琳撰。
[A1]折疑論一卷
續詩苑英華十卷
注金剛般若經一卷 諸經講序一卷
右此四部十三卷。皇朝西京紀國寺沙門釋慧淨撰。
內德論一卷
右此一卷。皇朝門下典儀李師政撰。
辯量三教論三卷
禪觀四詮論十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皇朝京師西明寺沙門釋法雲撰。
注僧尼戒本二卷(疏記四卷)
注羯磨二卷(疏記四卷)
行事刪補律儀三卷
釋門正行懺悔儀三卷
釋門亡物輕重儀一卷
釋門章服儀一卷
釋門歸敬儀一卷
釋門護法儀一卷
釋氏譜略一卷
聖迹見在圖贊一卷
佛化東漸圖贊[18]二卷
釋迦方志二卷
古今佛道論衡四卷
大唐內典錄十卷
續高僧傳三十卷
後集續高僧傳十卷
廣弘明集三十卷
東夏三寶感通記三卷
西明寺錄一卷
感通記一卷
祇[19]桓圖二卷
遺法住持感應七卷
右此二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皇朝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右此一部。西京弘福寺沙門會隱西明寺沙門玄則等十人。皇朝麟德二年奉 勅北門西龍門修書所於一切經略出。
注金剛般若舍衛[22]國二卷
右[23]此一部兩卷。皇朝麟德二年西明寺沙門玄則注。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門玄奘奉 勅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
[26]諸經要集二十卷
大小乘禪門觀十卷
受戒儀式四卷
禮佛儀式二卷
大乘[1]略止觀一卷
[2]辯偽顯真論一卷
敬福論三卷
四分律討要五卷
四[3]分律尼鈔五卷
金剛般若集註三卷
右此十[4]一部一百五十[5]四卷 皇朝西京西明寺沙門釋道世字玄惲撰。
大唐眾經音[6]義二十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門釋玄應撰。
注新翻能斷金剛般若一卷
注二帝三藏聖教序一卷
西京寺記二十卷
沙門法琳別傳三卷
沙門不敬錄六卷
右此三部二十九卷 皇朝西京弘福寺沙門釋彥琮撰。
注般[9]若心經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武侍極字愍之注。
注涅槃經四十卷
右此四十卷 皇朝辯州刺史李玄震注(是英公弟)。
中天竺行記十卷
右此一部 皇朝朝散大夫王玄策撰。
西域志六十卷
右此二部合成一百卷 皇朝麟德三年奉 勅令百官撰。
冥報記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永徽年內吏部尚書唐臨撰。
冥報拾遺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中山郎餘令字[12]元休。龍朔年中撰。
六道論十卷
右[13]此一部十卷 皇朝左衛長史兼[14]弘文館學士[15]陽尚善撰。
顯常論二卷
辯真論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元萬頃撰。
歸心錄三十卷
般若部[20]第四
大般若經梵本二十萬頌。翻成六百卷(合有四處一十六會慈恩寺玄奘法師譯)。
第一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一十三萬二千六百頌。
右翻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單譯。
第二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二萬五千頌。
右翻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21](重譯)。
當大品放光光讚三本總八十卷。
今翻成七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三會在王舍城鷲峰山說。梵本一萬八千頌。
右翻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單譯。
第四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八千頌。
右翻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重譯)。
當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四本。
今翻成一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五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四千頌。
右翻成一十卷二十四品[22](單譯)。
第六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梵本二千五百頌。
右翻成八卷一十七品(重譯)。
當勝天王般若。
第七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梵本八百頌。
右翻成二卷無品(重譯)。
當文殊般若。
第八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梵本四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單譯)。
第九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梵本三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重譯)。
當金剛般若。
第十會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末尼寶藏殿上說。梵本三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單譯)。
第十一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施波羅蜜多。梵本二千頌。
右翻成五卷無品(單譯)。
第十二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戒波羅蜜多。梵本二千頌。
右翻成五卷無品(單譯)。
第十三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忍波羅蜜多。梵本四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單譯)。
第十四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勤波羅蜜多。梵本八百頌。
右翻成二卷無品(單譯)。
第十五會在王舍城鷲峯山。說定波羅蜜多。梵本八百頌。
右翻成二卷無品(單譯)。
第十六會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說慧波羅蜜多。梵本二千五百頌。
右翻成八卷無品(單譯)。
自釋教之來[6]振旦。開濟極焉。發悟疏通廓清塵染。其中瑞應。具編前聞。具述數條。用[7]程後學。昔士行尋教意在大乘。將發西域。乃有留難。遂[8]以經投火。經身不灰。火為之滅。遂東達此土。即放光經是也。又曇無讖獲涅槃經。至於涼土。盜者夜竊。舉而不起。稽首謝焉。周武之[9]𣣋法也。[10]象毀經焚。咸見藏經相從騰上奄入空際。如斯眾矣。不可具書。然弘教在人。有國為本。度人立寺。圖像譯經。時約相求。故敘由來昌明佛教。而漢魏以往。固無[11]得而稱聞。晉宋迄今輒略[12]銓序。
晉世祖武皇帝(大弘佛事廣樹伽藍)
晉惠帝([13]雒下造興[14]福寺[15]常供[16]百僧)
晉敏帝(於長安造通靈白馬二寺)
右西晉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譯經一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人。
晉中宗元帝(江左造[17]瓦官龍宮二寺。度丹陽千僧)
晉肅宗明帝(造[18]興皇道場二寺。集義學百僧)
晉顯宗成帝(造中興鹿野二寺。集義學千僧)
晉太宗簡文帝(造像度僧。立寺。長[19]干起木塔)
晉烈宗武帝(造皇[20]泰初立本起寺)
晉安帝(於育王塔立[21]大石寺)
右東晉一百四載。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譯經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僧[22]尼二萬四千人。
宋高祖武帝(口誦梵本手寫戒經。造靈根法王等四寺常供千僧)
宋太宗明帝(造丈八金像。解齋感佛舍利。造弘普中寺。召[23]請名僧)
右宋時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譯經二百[26]一十部。僧尼三萬六千人。
齊太祖高帝(手寫法華口誦般若。四月八日常鑄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造盆。供僧三百。造陟屺[27]止觀二寺)
齊世祖武帝(造[28]昭玄游賢二寺。三百名僧。三教格量四年教定)
齊高宗明帝(寫一切經。造千佛像。口誦般若。常持法華。造歸依寺。召集禪僧。常[29]侍六齋)
右齊時合寺二千一十五所。譯經七十二部。僧尼三萬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帝(制五時論傳四方等。造光宅同泰五寺。常供千僧。國內普持六齋八戒)
梁太宗簡文帝(造[30]茲敬報恩二寺。刺血自寫般若十部。願[31]畢日不食而齋。撰集記二百餘卷。法寶連[32]壁亦二百餘卷)
梁中宗元帝(造天居天宮二寺。供有千僧。自講法華成實[33]論)
右梁時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譯經二百四十八部。僧尼八萬二千七百人。
梁宣帝
[34]梁明帝
右二主中興社[35]稷。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等諸寺。治在江陵。一州佛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陳高祖武帝([36]楊州造東安[37]級皇天居四寺。寫一切經一十二藏造金銅像一百萬[38]區。度[39]僧[40]七千人。治故寺三十二所)
陳世祖文帝(寫五十藏經。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十[41]所)
陳高宗宣帝(楊州禁中造[42]太皇寺七級木塔。又造[43]崇皇寺剎高十五丈。下安佛爪。造金像二萬餘[44]區。治故寺五十所。故像一百三十萬[45]區。寫十二藏經。度一萬人)
右陳時五主四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國家新寺一千七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內大寺三百餘所。僧尼三萬二千人。譯經十一部。[46]興地圖云。梁武都下舊有七百餘寺。屬侯景作亂焚燒蕩盡。有陳既統國及下[47]民備皆修葺。表塔相望星羅揚輦。經像之富不可殫言。
魏(元氏)太祖[48]道武皇帝(於虜地造十五級塔。[49]又立開泰定國二寺。寫一切藏經。造千金像。三百名僧。每月法集)
魏高宗文成帝(重復佛教。更[50]闡釋門。凡度僧尼三萬人)
魏顯祖獻文帝(造招隱寺召坐禪僧)
魏高祖孝文帝(於鄴造安養寺。召四方僧。六宮[1]侍女[2]持年三長月六齋。月別造像。放人出家。手不釋卷。須便為誦。為先皇再治大行[3]供施。度僧尼一萬四千[4]人)
魏世宗宣武帝(於式乾殿自講維摩。造普通[5]大定四寺。常供千僧)
魏肅宗孝明帝(於鄴下造大覺寺)
魏敬宗孝莊帝(造五精舍一萬石像)
西魏武帝(長安造陟[6]屺寺。供二百僧)
魏[7]大帝(造般若寺。用給貧者。口誦法華。身持佛戒)
右元魏君臨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國家大寺四十七所。北臺[8]常安。鐫石置龕。東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萬餘所。總度僧尼二百餘萬。譯經四十九部。佛教東流此焉為盛。[9]唯太武時信用司徒崔皓佞說。[10]𣣋廢正教。潛隱七年。後知詐佞戮誅崔氏。還復佛教光闡於前。
齊高祖文宣皇帝(登祚受禪。於僧[11]明稠禪師受菩薩戒。畿內[12]斷肉禁酒放鷹除網。又斷天下屠[13]殺。年三月六。勸民齋戒公私[14]薰辛。亦除滅之度人八千)
齊肅宗孝明帝(為先皇寫經一十[15]二藏。合三萬八千四十七卷。度三千許[16]僧)
齊世祖武成帝(造寶塔轉大品經)
右高齊六君二十八載。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譯經一十四部。度人與魏相接。
周孝明帝(為先皇造織成像。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軀。并諸侍衛)
周太祖文帝([17]於長安造追遠陟[18]岵大乘等六寺。度僧千人。又造五寺。供養實禪師[19]眾)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龕一萬餘軀。寫般若經[20]三千卷。六齋八戒常弘不[21]絕)
右周時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譯經一十六部。孝愍皇帝。創基未久。佛法不閑。高祖神武皇帝。不信三寶。現報重患。
隋高祖文皇帝(開皇[22]三年周朝廢寺。咸乃[23]興立之。名山之下各為立寺。一百餘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萬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寫經四十六藏。一十三萬二千八十六卷。修故經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萬六千五百八十[24]區自餘別造不可具知之[25]矣)
隋[A2]煬帝(為孝文皇帝獻皇后。長安造二禪定并二木塔。并立別寺一十所。官供十年。修故經六百一十二藏。二萬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像十萬。一千[26]區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區度僧六千二百[27]人)
右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譯經八十二部。
[28]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纂堯居晉。契武基周。雲起龍騰。撫[29]斯令世。叶一[30]主以興運。因九合而樂推。發自參墟克定京室。子俗之規已布。約法之教[31]使申。并集五星化覃四表。地[32]紐還正。天維更張。自東徂西。遠安邇肅。而義旗初指。經途華陰。望祀靈壇。以求多祉。神祠之右。式搆伽藍。寔曰靈仙。妙同神製。金碧交映。[33]𮓕藻相輝。[34]盡觀巉巖。斜臨貝闕。華[35]堂森聳。近對蓮峯。寫像書經。備修褆福。又於京內造會昌勝業慈悲證[36]果[37]習仙尼寺。又捨舊[38]居為興聖寺。并州造義興寺。竝堂宇輪[39]煥[40]象。設[41]彫華。武德元年。於朱雀門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場。設無遮會。詵詵法侶。若鷲嶺之初開。濟濟名賓。似鶴林之始集。車馬偪[42]側。士女軿填。競庇禪枝。如爭褉飲。又為太祖元皇帝元貞皇后。造栴檀等身像三區。圖九五之神儀。摸[43]四八之靈相。剞劂之飾。[44]既有劣於優填。鋈金之華。實無慚於斯匿。又於其年仲春之月。命沙門四十九人。入內行道。遂使天宮梵說。再流響於紫微。王[45]域悶典。復揚音於黃屋。爾後崇信不墜於時。
太宗文皇帝。稟太易太初之氣。資天皇天帝之靈。幽房啟高陽之基。姚墟搆重華之業。赤光流戶紫氣衝天。龍顏鳳臆之形。日角月懸之兆。河目海口之異。豐上[46]銳下之奇。聰聖玄覽。知來藏往。探幽入微。窮神盡性。凡厥天授。其體自然。往潛初德。經綸天下。屬隋氏版蕩[47]㝢內分崩。火燎崑峯。水飛滄海。皆為逐鹿之意。[48]名開愆號之儀。河右以來。龍蛇等斃。中原之地。玉石俱焚。遂使地表天垂。競有來蘇之歎。上京要服。人興抒軸之悲。我皇居帝子之親。膺天[49]冊之命。龔行九[50]伍。總統六軍。莫不瓦解氷銷風從草偃。凱歌獻捷無與論功。既而[51]氛祲廓清區宇平一。高祖[52]凝神。毓聖馳想煙霞之外。往以萬方昏[53]墊。百神愆祀。屈頴陽之高風。[54]拯率土之沈溺。黔黎蒙再造之德。庶類荷[55]裁成之恩。不以黃屋為心。俯以蒼生為念。脫屣之懷。無忘於靈府。釋[56]貧之志。有形於明發。喜禘郊之可[57]記。[58]忻宗[59]祐之有主。考時練日。傳大寶於少陽矣。自光膺監撫作貳春宮。聿遵三善。爰貞萬國。及天下重啟寶曆惟新。臨赤縣而大誓莊嚴。撫黔黎而廣興利益。開四等之日。遍燭堯雲。揚六度之風。橫流舜雨。貞觀元年獻春之月。受詔[1]闔京眾僧德行之者。竝令入內殿行道。各滿七日。有司供備務在精華。至三年帝恐年穀不登。憂矜在慮。爰發綸旨。簡精誠宿德并侍者二七人。於天門街祈雨七日。聖力冥[2]扶。稼苗重[3]稑。家豐萬箱之[4]斂。國富九年之資。自爾已來常豐不絕。往以初建義旗神兵剋殄矢石之下。恐結冤魂。其年冬令京城僧尼七日行道。所有衣服悉用檀那。籍此勝因竭誠懺盪。戰場之處竝置伽藍。昭仁[5]等覺十有餘寺。至三年春。又奉詔令僧尼每月二七日行道轉仁王等經。官給齋供用為常法。又勅波頗三藏。兼閑三教。備舉十科。釋慧乘等一十九人。興善翻譯。又為太武皇帝。於終南山造龍田寺。并送武帝等身像六軀。永充供養。又為穆太后造弘福寺。寺成之後。帝親幸焉。自點佛睛極隆[6]䞋施。因喚大德十人親[7]到言論。[8]于時寺主道意語。言及太后悲不自勝。掩淚吞聲久而言曰。朕以早喪慈親。無由反哺。風樹之痛。有切于懷。庶憑景福上資冥祐。朕比以老子居左。師等不有怨乎。意曰。僧等此者安心行道。何敢忘焉。帝曰。佛道大小朕以久知。釋李尊卑通人自鑒。豈以一時在上。即為勝也。朕以宗承柱下。且將老子。居先植福。歸心投誠。自別比來檀捨。僉向釋門。凡所葺修。俱為佛寺。諸法師等。知朕意焉。又為穆皇后。於慶善館側造慈德寺。沙門玄奘。振錫五天。搜揚正法。旋鑣八水。思闡微言。十有九[9]年。奉 詔翻譯。前後褒賞。格顯常倫。中使相望。[10]無空旬日。躬留神思。為製序[11]之。控引經宗。褒揚佛理。所度僧眾。三萬餘人。至於金銀等身真珠像等。動過萬計。差難備舉。今上皇帝。乃聖乃神。多能多藝。無為之政。遠嗣[12]離連。有道之風。寔[13]方炎昊。閑[14]田息[15]頌。比屋可封。山瀆効靈。中外褆福。棟梁三寶。荷負四生。宿[16]殖善根。久修勝業。崇信之道。發自天資。孝敬之心。率由[17]其性。昔在儲貳。明發永懷。爰遣有司。奉為文德皇太后造慈恩寺。考茲形勝。襟帶市朝。爰命鳧人。開基締搆。甫移銀牓。即此金園。法侶摩肩。朝貴延首。其地高墉負[18]槨百雉紆餘。層[19]成結隅九重延袤。於是廣闢寶坊。備諸輪[20]煥。瞻星潤景。置臬衡繩。[21]玉舄垂輝。金鋪耀彩。長廊中宿。反宇于霄。浮柱繡栭。上圖雲氣。飛軒鏤檻。下帶虹蜺。影塔儼其相望。經臺欝其並架。罄丹青之鉅艧。殫藻繢之[22]瓌奇。寶鐸鏘風。金[23]盤承露。[24]疏鐘夜[25]撤。清梵朝聞。定慧之所依憑。靈異之所栖宅。又敘文帝序經意。為述
聖記。文多不載。暨乎恭膺寶位慶祚惟新。思罔極於 先皇。濡惠津於群品。鼎湖之駕。邈矣不追。長陵之魂。悠然滋永。聿興淨業。摽樹福田 先帝所幸之宮。翠微玉華。並捨為寺。供施殷厚。像設彫華。每至武[26]皇穆后之諱。盡京僧尼七日行道 太宗及文德皇太后忌日。普及僧尼。三七日行道。造像書經度僧設供。備諸聞見。可略言焉。顯慶之際。常令玄奘法師入內翻譯。及慈恩大德。更代行道。不替於時。又出 詔為皇太子。西京造西明寺。因幸東都。即於雒下。又造敬愛寺。寺別用錢。各過二十萬貫。寺宇堂殿。尊像幡華。妙極天仙。巧窮神鬼。又為諸王公主。於西京造資戒崇敬招福[27]福壽二十餘寺。爰勅內宮。式摸遺影造繡像。一格舉高十有二丈。驚目駭聽。絕後光前。五色相宣。六[28]丈交映。託修揚於素手。寫滿月於雙鍼。麗越燕緹。絢逾蜀錦。布護列九華之[29]采。紛綸含[30]七耀之光。送在慈恩。長充供養。萬機餘暇。八正為心。親紆聖思。躬操神筆。製大慈恩寺隆國寺碑文及書。湛露凝華。縟緹流韻。刊乎貞石。傳之不朽。擊揚至理。藻鏡玄沖。屢 詔緇黃。考窮名教。每論之席。躬自覽焉。[31]詮定是非。事詳論集。既告成天地。登岱勒封。讓德上玄。推功大聖。乃發明 詔。[32]班示黎元。天下諸州。各營一寺。咸度七僧。隨有嘉祥。用題厥日。逖聽圖史。修覽帝王。道被[33]區寰。仁[34]沾動植。警[35]日觀以崇祀。昭明堂以闡化。牢籠真俗。囊括古今。未有我皇之盛也。總章元年下詔西京更置明堂乾封二縣。用旌厥德。傳諸後昆。
右三代已來一國寺有四[36]千餘所。僧尼六萬餘人。經像莫知億載。譯經一千五百餘卷。
曆算部[37]第六
大唐貞觀十三年冬十月。勅遣刑部尚書劉德威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侍御史韋悰雍州司功毛明素等。問法琳法師曰。依辯正論第五卷云。姚長謙曆言。佛是昭王甲寅歲生。穆王壬[1]子之歲始滅度[2]者。因何法顯傳云。聖殷王時生。推於像正之記言。佛周平王時出。依道安作論云。確執桓王。費長房為錄。固言莊[3]代。何故傳述乖紊無的可依。仰具顯先後不同遐邇所以。
法師對曰。琳聞。大聖應生。本期利物。有感斯現。無機不矚。故經云。一音所暢。各隨類解。論聲既爾。語體亦然。而傳記所明。非無[4]析理。琳今正據。取彼多家。先列其真。後陳其妄。謹依魏國曇謨最[5]法師齊朝尚統法師及修曆博士姚長謙等。據周穆王天子傳。周書異記前。漢劉向列仙傳序。并古舊二錄。後漢法本內傳。及[6]傅毅法王本記吳尚書[7]含闞澤等眾書。准阿含經等。委細推究。冀得依實。佛是姬周第五[8]主昭王瑕。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之歲。七月十五日。現白象形。降自兜率。託淨飯宮。摩耶受胎。故後漢法本內傳云。明帝問摩騰法師曰。佛生日月可知以不。騰曰。佛以癸丑之年七月十五日託陰摩耶。即此年也。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於嵐毘園內波羅樹下。右脇而誕。故普曜經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汎漲并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即有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之色。昭王即問太史蘇由[9]曰。是何祥耶。蘇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昭王曰。於天下何如。蘇由曰。即時無他。至一千年外聲教被此。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佛生即當此年。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歲四月八日。夜半[10]踰城出家。故瑞應經云。太子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半天[11]人於窓中叉手白言。時可去矣。因命馬行。即此年也。
周第六[12]主穆王滿。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故普曜經云。菩薩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即此年也。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滅度故涅槃經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出種種光。地大震動。聲至有頂。光遍三千。即周書異記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旦。暴風忽起發損人舍。傷折樹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動。午後天陰雲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過。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徵也。扈多對曰。西方有大聖人滅度。衰相現耳。佛入涅槃即此年也。始自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誕應已來。總算年月至今大唐咸亨二年[13]己亥之歲。正經一千六[14]百載。[15]復算至今大唐乾封三年更有十九年。帖前總有一千六百三十七年。復算從乾封三年至開元十一年癸亥之歲。更有五十五年。帖前總計當一千六百九十二年。又[16]案王玄策西域行傳云。摩伽陀國菩提寺大德僧賒那去線陀據經算出云。釋迦菩薩年至十九四月十五日初夜出城。至三十成道。至七十九入般涅槃。已來算至咸亨二年。[17]算始有一千三百九十五年(為西國曆算共此不同故。延促有異。前出是後述非也)。今按法顯傳云。聖出殷王時生者。但法顯雖外游諸國。傳未可依。年月特乖殊俗實為河漢。又異二安乙丑尚統甲寅。諸無所據。未足[18]可驗。又[19]像正之記罕見依憑。安[20]公為論據羅什記。羅什記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漢桓帝時在雒陽。翻譯信執筆者。據桓帝時。但羅什秦時始來。世高漢[21]朝先至。二師相去垂隔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為記。非是安論。造次謬陳。竝由當時傳者之過。又[22]隨翻經學士費長房言。佛莊王時生者。房以二莊同世。周莊十年即魯莊七年也。但據[23]常星為驗而云佛生。未悟常星。別由他事。
又案文殊師利[24]涅槃經云。佛滅度後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化五百仙人訖。還歸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於涅槃。常星之瑞。即其時也。長房言[25]二月八日生者。乃是四月。非二月也。然長房所判未究事根。長房云。周以十一月為正。言四月者。今二月也。雖云二月終是四月。案春秋一部。年用魯侯之年。月取周王之月。星本瑞於周世。須據周之日月。長房乃云。佛以莊王。十年二月八日生者。太為[26]猛浪。若是二月不應論星。長房又[27]云。佛以四月八日下託胎者。託胎既用周月現生還是周辰。今言二月。是亦非也。若周十一月為正。如來不容十一月生。凡人正月胎即十月生。四月胎即正月生。佛俯同世。七月胎故。乃四月生。王邵[1]齊誌云。周四月者。夏之六月。以此却推。四月生者。是七月胎。今言六月。取其節氣。雖授七[2]月。終屬六月。信知王邵所說不[3]差。又長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4]年癸亥二月明星出時成道者。亦有大過。何者案劉向古舊二錄云。周惠王時已漸佛教一百五年後老子方說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時始成佛者。不應經教已傳[5]京雒。又計惠王即莊王孫也。以癸亥年。推其相去。唯三十年。不應始得成佛。經已來此。尋如來化世四十九年迦葉結集在佛沒後。法門東漸。正是周時。劉向之言。誠非謬矣。長房之錄定不可依。詳夫聖應無方。理難窺測。況乃東西敻遠。年代遐遙。復遭六國[6]從衡。秦焚五典為年紀者不少。序帝曆者多家。而互有差違。增減出沒。皆師己意。各謂指南。琳今粗述見聞詳諸史牒。略有遐邇楊確先後。
感應緣(略引三驗)
夫三寶弘護各有司存。佛僧兩位。表師資之有從。聲教一門。顯化[9]道之靈府。故佛僧隨機。識見之緣出沒。法為[10]除惱。滅障之候常臨。所以捨身偈句。常列於懸崖[11]道法文言。總集在於龍殿。良是三聖敬重。籍顧復之劬勞。幽明荷恩。慶靜倒之良術。所以受持讀誦必降徵祥。如說修行無不通感。天竺往事固顯常談。震旦見緣紛綸常有。士行投經於火聚。焰滅而不焦。賊徒盜葉於客堂。既重而不舉。或[12]龕藏騰於天府。或[13]呈瑞於王臣。或七難由之獲銷。或[14]求二因之果遂。斯徒眾矣。不述難聞。敢隨傳錄。用[15]呈諸後。故經不云乎。為信者施。疑則不說。至如石開[16]矢入。心決致然。水流氷度。情疑[17]頓斷。斯等尚為士俗常傳。況慧捷重空。道超群有。心量所指。窮數極微。因緣之業。若影隨形。祥瑞之徒。有合符契。義非隱默。故述而集之。然尋閱前事。事出傳紀。志怪之與冥祥。旌異之與徵應。此等眾矣。備可覽之。恐難信其文。故重勸其敬也。
烏[18]仗那國舊都[19]達麗羅川中有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像。高百餘尺。金容晃曜。靈鑑潛通。有阿羅漢名末田底迦。携挈匠人。昇覩史多天。親觀妙色。三返畢功。有此像來。法流東漸。逮[20]于炎漢。明帝內記云。永平七年。歲在甲子。[21]秋九月晝星西見。帝夢神人身長丈六。面作真金色。[22]頂有日月光明。飛行自在出沒無礙。曉問臣吏。莫不咸慶。太子舍人[23]燉煌傅毅奏稱。臣聞外國淨飯王太子。號悉達多。捨轉輪王位。出家成道名釋迦文。陛下夢警。將無感也。即勅使西尋過四十餘國。屆舍衛都。僧云。佛久滅度。遂抄聖教六十萬五千言。以白馬馱還。所經嶮隘餘畜皆死。白馬轉強嘉其神異。[24]雒陽立白馬寺焉。貝葉真文西流為始。佛光背日東照為初。於是聲教霑洽馳[25]鶩福林。風猷鼓扇載驅上國。[26]源派樞要寔建此晨。周書亦云。丈六身似赤銅色以為別爾。誠感未純。教來流及。
宋京師中興寺。有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幼學五明諸論陰陽呪術。靡不該博。落髮之後。專精志學博通三藏。為人慈和恭恪。事師盡禮。頃之辭小乘師。進學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即得大品華嚴。師嘉歎曰。汝於大乘有重緣矣。於是講誦弘宣莫能詶抗。至宋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27]車朗表聞。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太祖交言欣若傾蓋。初住祇[28]桓寺。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行安止辛寺。王欲請譯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歎。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29]又曰。得無痛[30]耶。答曰。不痛。豁然便寤。心神[31]喜悅。旦[32]超道義備領宋[33]言。於是就[34]稱。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曰。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元凶搆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跋陀顏容憂悴。未及發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之懇切。乃流[35]洟而曰。必無所冀。貧道[36]為客。[37]不得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至梁山之敗。大艦轉迫。去岸懸遠。判無[38]令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39]卭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駛。見一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步。仍得上岸。即脫[40]納衣。欲賞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竪。方知神力焉。後於秣陵界鳳[1]皇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2]呪願曰。汝宿緣在[3]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餘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今陶後渚白塔寺。即其處也。
頌曰。
法苑珠林卷第一[11]百
校注
[1019003] 西【大】,大唐上都西【宋】【元】【宮】 [1019004] 不分卷【明】 [1019005] 百【大】,百之一【明】 [1019006] (此有…部)二十二字【大】,〔-〕【明】 [1019007] 第一【大】,〔-〕【明】 [1019008] 疏【大】,流【宋】【元】【明】【宮】 [1019009] 蘊【大】,縕【宋】【元】【明】【宮】 [1019010] 玉【大】,王【宋】 [1019011] 蜚【大】,飛【宋】【元】【明】【宮】 [1019012] 籌【大】,算【宋】【元】【明】【宮】 [1019013] 刪【大】,刊【宮】 [1019014] 稚川【大】,先子【宋】【元】【明】【宮】 [1019015] 驅【大】,驅驅【宋】【元】【明】 [1019016] 含【大】,舍【宋】 [1019017] 蹄【大】,罤【宋】【元】【明】 [1019018] 風【大】,風教【宋】【元】【明】 [1019019] 𥧲【大】,侵【宋】【元】【明】【宮】 [1019020] 復【大】,後【宋】【元】【明】【宮】 [1019021] 東【大】,秉【宋】 [1019022] 騰【大】,滕【宋】【宮】 [1019023] 護【大】,維【宋】【元】【明】【宮】 [1019024] 羅【大】,〔-〕【宋】【元】【明】【宮】 [1019025] 桂冠【大】,柱冦【宮】,柱冠【宋】【元】【明】 [1019026] 贊【大】,讚【宋】【元】【明】【宮】 [1019027] 緇【大】,𮈻【宮】 [1019028] 存【大】,在【宋】【元】【明】【宮】 [1019029] 本【大】,命【宋】【元】【明】【宮】 [1019030] 第二【大】,〔-〕【明】 [1019031] 名【大】,召【宮】 [1019032] 方【大】,互【宋】【元】【明】【宮】 [1019033] 裔【大】,胤【宋】【元】【明】【宮】 [1019034] 自【大】,目【元】 [1019035] 卷【大】,卷也【宋】【元】【明】 [1020001] 明註曰一南藏作二 [1020002] 千【大】,十【宋】 [1020003] 眾【大】,又眾【明】 [1020004] 一【大】,六【宋】【元】【明】 [1020005] 袟【大】*,帙【宮】* [1020006] 卷【大】,紙【宋】 [1020007] 二【大】,三【宋】【元】【明】【宮】 [1020008] 三【大】,四【宋】【元】【明】【宮】 [1020009] 第三【大】,〔-〕【明】 [1020010] 曚【大】,朦【宋】【元】【明】【宮】 [1020011] 綱【大】,網【宋】【元】【明】【宮】 [1020012] 授【大】,受【宋】【元】【明】【宮】 [1020013] 左【大】,右【宮】 [1020014] 後見…處【大】,〔-〕【宋】【元】【明】【宮】 [1020015] 右【大】,此【宋】【元】【宮】 [1020016] 部【大】,本【宋】【元】【明】【宮】 [1020017] 蒙【大】,朦【宋】【元】【明】,矇【宮】 [1020018] 至【大】*,〔-〕【宋】*【元】*【明】* [1020019] 歸【大】,歸一卷【明】 [1020020] 一卷【大】*,〔-〕【明】* [1020021] 虔【大】,度【宋】【元】【明】【宮】 [1020022] 傳【大】*,傳一卷【明】* [1020023] (并羅什法師答)【大】,并羅什法師答【明】 [1020024] 三【大】,〔-〕【宋】【元】【宮】 [1020025] 論【大】,論一卷【宋】【元】【明】 [1020026] 楊【大】*,揚【明】*【宮】 [1020027] 瓦【大】,凡【宮】 [1020028] 詵【大】,說【宋】【元】【明】 [1021001] 武【大】,成【宋】【元】【明】【宮】 [1021002] 仰【大】,𡵙【元】 [1021003] 釋僧【大】,僧釋【宮】 [1021004] 常【大】,恒【宋】【元】【明】【宮】 [1021005] 蕭【大】,簫【宋】【元】 [1021006] 二【大】,一【宋】【元】【明】【宮】 [1021007] 此【大】,〔-〕【明】 [1021008] 此一部【大】*,〔-〕【明】* [1021009] 記【大】*,記一部【明】* [1021010] 十【大】,一十【宋】【元】【明】 [1021011] 攬【大】,覽【明】 [1021012] 首【大】,首一卷【明】 [1021013] 右一部【大】,〔-〕【宋】【元】【明】【宮】 [1021014] 一【大】,〔-〕【宋】【元】 [1021015] 一部【大】,〔-〕【明】 [1021016] 此一錄四卷【大】,〔-〕【明】 [1021017] 諸龍【大】,龍王【宋】【元】【明】 [1021018] 法【大】,〔-〕【宋】【元】【明】【宮】 [1021019] 注【大】,注一部【明】 [1021020] 此一部七十卷【大】,〔-〕【明】 [1021021] 明【大】,朗【宋】【元】【明】【宮】 [1021022] 林【大】,林一部【明】 [1021023] 此一部八十卷【大】,〔-〕【明】 [1021024] 要【大】,要一部【明】 [1021025] 此一部四十卷【大】,〔-〕【明】 [1021026] 頗同皇覽類苑之流後得出家改名慧命【大】,(頗同皇覽類苑之流後得出家改名慧命)【明】 [1021027] 後【大】,〔-〕【宮】 [1021028] 慧【大】,惠【宋】【元】【明】【宮】 [1021029] 傳【大】,傳一部【明】 [1021030] 此一部【大】*,〔-〕【明】* [1021031] 論【大】,論一部【明】 [1021032] 此一部一百八十卷【大】,〔-〕【明】 [1021033] 文【大】,文一部【明】 [1021034] 一部二十卷【大】,〔-〕【明】 [1021035] 摩【大】,〔-〕【宋】【元】【明】【宮】 [1021036] 注【大】,注一部【明】 [1022001] 一部【大】,〔-〕【明】 [1022002] 壁【大】,璧【宋】【元】,一部【明】,壁=璧【明】 [1022003] 蕭綱【大】,簫網【宋】 [1022004] 揮【大】,撝【宋】【元】【明】【宮】 [1022005] 記【大】,記一部【明】 [1022006] 史【大】,史館【宮】 [1022007] 記【大】,記一部【明】 [1022008] 此一部五卷至【大】,〔-〕【明】 [1022009] (聲明…明)十字【大】,一聲明二醫方論三工巧論四呪術論五因明論【宋】【元】【明】【宮】 [1022010] 明【大】,論【宮】 [1022011] 五【大】,六【宮】 [1022012] 門【大】,門一卷【明】 [1022013] 二十三卷【大】,〔-〕【明】 [1022014] 丞【大】,承【宮】 [1022015] 命【大】,〔-〕【明】 [1022016] 傳【大】,傳一卷【明】 [1022017] 章【大】,章一卷【明】 [1022018] 勐【大】,勔【宋】【元】【明】,𧖩【宮】 [1022019] 論【大】,論一部【明】 [1022020] 楊【大】,揚【宋】【元】【明】 [1022021] 此十二部【大】,〔-〕【宋】【元】【明】【宮】 [1022022] 帝【大】*,帝時【宋】*【元】*【明】* [1022023] 集【大】,集一部【明】 [1022024] 一部【大】,〔-〕【宋】【元】【明】【宮】 [1022025] 十一卷【大】,〔-〕【明】 [1022026] 三教【大】,二依【宋】【元】【明】【宮】 [1022027] 論【大】,論一卷【明】 [1022028] 此一卷【大】,〔-〕【明】 [1022029] 論【大】,論一部【明】 [1022030] 一部三卷【大】,〔-〕【明】 [1022031] 朝【大】,〔-〕【宋】【元】【明】【宮】 [1022032] 法【大】,法一部【明】 [1022033] 一部二卷【大】,〔-〕【明】 [1022034] 一部一卷【大】,〔-〕【明】 [1022035] 目錄【大】,錄目集【宮】 [1022036] 錄【大】,錄集【宋】【元】【明】 [1022037] 此七卷【大】,〔-〕【明】 [1022038] 楊【大】,揚【明】【宮】 [1022039] 釋僧穆【大】,沙門明穆【宋】【元】【明】【宮】 [1022040] 綴【大】,維【宋】【元】【明】【宮】 [1022041] 璨【大】,粲【宋】【元】【明】,𭽀【宮】 [1022042] 此一部三十一卷【大】,〔-〕【明】 [1022043] 琨【大】,堒【元】 [1022044] 一【大】,六【宋】【元】【明】【宮】 [1022045] 摩【大】,磨【宋】【元】【明】【宮】 [1022046] 一卷【大】,〔-〕【宋】【元】【明】【宮】 [1022047] 十【大】,一【宋】【元】【明】【宮】 [1023001] 傳【大】,傳一部【明】 [1023002] 一部二十卷【大】,〔-〕【明】 [1023003] 論【大】,論一部【明】 [1023004] 此一部兩卷【大】,〔-〕【明】 [1023005] 兩【大】*,二【宮】* [1023006] 外內【大】,內外【宋】【元】【明】【宮】 [1023007] 較【大】,校【宋】【元】【明】【宮】 [1023008] 此一卷【大】*,〔-〕【明】* [1023009] 此一部一十五卷【大】,〔-〕【明】 [1023010] 式【大】,戒【宋】【元】【明】【宮】,式一部【明】 [1023011] 此一部十卷【大】,〔-〕【明】 [1023012] 露【大】,露一部【明】 [1023013] 此一部五百卷【大】,〔-〕【明】 [1023014] 果【大】,杲【宋】【元】 [1023015] 退【大】,〔-〕【宋】【元】【明】【宮】 [1023016] 十【大】,一【元】 [1023017] 皇【大】*,唐【明】* [1023018] 二【大】,三【宋】【元】【明】 [1023019] 桓【大】,洹【明】 [1023020] 鈔【大】,抄【宋】【元】【宮】 [1023021] 記【大】,記一部【明】 [1023022] 國【大】,國一部【明】 [1023023] 此一部兩卷【大】,〔-〕【明】 [1023024] 傳【大】,傳一部【明】 [1023025] 二【大】,三【宋】【元】【明】 [1023026] 諸經要集【大】,善惡業報論【宋】【元】【明】【宮】 [1024001] 略止【大】,十【宋】【元】【明】【宮】 [1024002] 辯偽顯真論一卷【大】,〔-〕【宋】【元】【明】【宮】 [1024003] 分律【大】,津【明】 [1024004] 一【大】,〔-〕【宋】【元】【明】【宮】 [1024005] 四【大】,三【宋】【元】【明】【宮】 [1024006] 義【大】,義一部【明】 [1024007] 範【大】,範【宮】 [1024008] 撰【大】,注【宋】【元】【明】 [1024009] 若【大】,若多【宋】【元】【明】【宮】 [1024010] 圖畫【大】,畫圖【宋】【元】【明】【宮】 [1024011] 四十卷【大】,〔-〕【明】 [1024012] 元【大】,無【宮】 [1024013] 此一部十卷【大】,〔-〕【明】 [1024014] 弘【大】,作弘【宮】 [1024015] 陽【大】,楊【宋】【元】 [1024016] 此兩卷【大】,〔-〕【明】 [1024017] 玄【大】,〔-〕【宋】 [1024018] 此三十卷右【大】,〔-〕【明】 [1024019] 蕭【大】,簫【宋】 [1024020] 第四【大】,〔-〕【明】 [1024021] (重譯)【大】下同,重譯【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1024022] (單譯)【大】下同,單譯【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1025001] 此【大】,〔-〕【明】 [1025002] 長【大】,右長【明】 [1025003] 卷第一百十九終【明】 [1025004] 卷第一百二十傳記篇第一百之餘首【明】 [1025005] 第五【大】,〔-〕【明】 [1025006] 振【大】,震【明】 [1025007] 程【大】,呈【宋】【元】【明】 [1025008] 以【大】,化【宋】【元】【明】【宮】 [1025009] 𣣋【大】,凌【宋】【元】【明】【宮】 [1025010] 象【大】,像【宋】【元】【明】 [1025011] 得【大】,德【宋】【元】【明】 [1025012] 銓【大】,詮【宮】 [1025013] 雒下【大】,〔-〕【宮】 [1025014] 福【大】,勝【宋】【元】【明】,聖【宮】 [1025015] 常【大】,帝【宋】【元】 [1025016] 百【大】,一百【宮】 [1025017] 瓦【大】,凡【宮】 [1025018] 興皇【大】,皇興【宋】【元】【明】【宮】 [1025019] 干【大】,干寺【宋】【元】【明】 [1025020] 泰【大】,太【明】 [1025021] 大【大】,太【宋】【元】 [1025022] 尼【大】,尼度【宋】【元】【明】 [1025023] 請【大】,諸【宋】【元】【明】 [1025024] 靈【大】,虗【宋】,寂【元】【明】【宮】 [1025025] 供【大】,住【宋】【元】 [1025026] 一【大】,二【宋】【元】【明】 [1025027] 止【大】,正【宋】【元】【明】 [1025028] 昭【大】,招【宋】【元】【明】【宮】 [1025029] 侍【大】,持【宋】【元】【明】【宮】 [1025030] 茲【大】,慈【宮】 [1025031] 畢【大】,忌【宋】【元】【明】【宮】 [1025032] 壁【大】,璧【宋】【明】 [1025033] 論【大】,〔-〕【宋】【元】【明】【宮】 [1025034] 梁【大】,武【宮】 [1025035] 稷【大】,禝【宮】 [1025036] 楊【大】*,揚【明】* [1025037] 級【大】,興【宋】【元】【明】【宮】 [1025038] 區【大】*,驅【宋】【宮】,躬【元】【明】* [1025039] 僧【大】,〔-〕【宋】【元】【明】【宮】 [1025040] 七千【大】,二萬【宋】【元】【明】 [1025041] 所【大】,所也【宋】【元】【明】【宮】 [1025042] 太【大】,崇【元】 [1025043] 崇【大】,太【元】 [1025044] 區【大】,驅【宋】,軀【元】【明】【宮】 [1025045] 區【大】*,軀【宋】【元】【明】【宮】* [1025046] 興【大】,輿【元】【明】【宮】 [1025047] 民【大】,人【宋】【元】【明】【宮】 [1025048] 道【大】,燾【明】 [1025049] 又【大】,文【明】 [1025050] 闡【大】,開【宋】【元】【明】【宮】 [1026001] 侍【大】,寺【宋】【元】,舍【明】 [1026002] 持【大】,皆持【宋】【元】【明】【宮】 [1026003] 供【大】,俱【宋】【元】【明】 [1026004] 人【大】,〔-〕【宋】【元】【明】 [1026005] 大【大】,太【明】 [1026006] 屺【大】,㞾【元】 [1026007] 大【大】,文【元】【明】 [1026008] 常【大】,恒【宋】【元】【明】【宮】 [1026009] 唯【大】,惟【宋】【元】【明】【宮】 [1026010] 𣣋【大】,凌【宋】【元】【明】【宮】 [1026011] 明【大】,朗【宋】【元】【明】【宮】 [1026012] 斷肉【大】,〔-〕【宋】【元】【明】【宮】 [1026013] 殺【大】,宰【宋】【元】【明】【宮】 [1026014] 薰【大】,葷【明】 [1026015] 二【大】,三【宮】 [1026016] 僧【大】,僧等【宮】 [1026017] 於【大】,至【宋】【元】【明】【宮】 [1026018] 岵【大】,𭻇【宋】【元】 [1026019] 眾【大】,〔-〕【宋】【元】【明】 [1026020] 三【大】,二【宋】【元】【明】 [1026021] 絕【大】,絕矣【宮】 [1026022] 三【大】,二【宋】【元】 [1026023] 興【大】,與【宋】【元】【明】【宮】 [1026024] 區【大】*,軀【宋】【元】【明】【宮】* [1026025] 矣【大】,〔-〕【宋】【元】【明】 [1026026] 區【大】,軀【宋】【元】【明】,駈【宮】 [1026027] 人【大】,人矣【宋】【元】【明】 [1026028] 大【大】,〔-〕【明】 [1026029] 斯令【大】,期今【宋】【元】【明】【宮】 [1026030] 主【大】,匡【宋】【元】【明】【宮】 [1026031] 使【大】,便【宮】 [1026032] 紐【大】,網【宋】【元】【明】【宮】 [1026033] 𮓕【大】,𮓕(音甫)【宋】【元】 [1026034] 盡【大】,畫【宋】【元】【明】 [1026035] 堂【大】,臺【宋】【元】【明】 [1026036] 果【大】,果四寺及【明】 [1026037] 習【大】,集【明】 [1026038] 居【大】,尼【宋】【元】,第【明】,屋【宮】 [1026039] 煥【大】,奐【明】 [1026040] 象【大】,像【宋】【元】【明】 [1026041] 彫【大】,雕【宋】【元】【明】 [1026042] 側【大】,湊【宮】 [1026043] 四【大】,曰【宮】 [1026044] 既【大】,豈【宋】【元】【明】 [1026045] 域悶【大】,城秘【宋】【元】【明】,城閟【宮】 [1026046] 銳【大】,悅【宋】【元】【宮】,明註曰銳南藏作悅,兌【明】 [1026047] 㝢【大】,宇【宋】【元】,㝢=宇【明】,㝢內=內外【明】 [1026048] 名【大】,各【宋】【元】【明】 [1026049] 冊【大】,策【宋】【元】【明】【宮】 [1026050] 伍【大】,伐【宋】【元】【明】 [1026051] 氛【大】,氣【元】【明】 [1026052] 凝【大】,疑【元】 [1026053] 墊【大】,蟄【宋】【宮】 [1026054] 拯【大】,極【宮】 [1026055] 裁【大】,戴【宋】【元】【明】【宮】 [1026056] 貧【大】,負【宋】【元】【明】【宮】 [1026057] 記【大】,訴【宋】,託【元】【明】【宮】 [1026058] 忻【大】,祈【宋】【元】【明】 [1026059] 祐【大】,祀【宋】【元】【明】 [1027001] 闔【大】,合【宋】【元】【明】【宮】 [1027002] 扶【大】,符【宮】 [1027003] 稑【大】,秷【宋】【元】【明】 [1027004] 斂【大】,歛【元】【明】 [1027005] 等覺【大】,覺等【宋】【元】【明】【宮】 [1027006] 䞋【大】,儭【宋】,嚫【元】【明】,𭣋【宮】 [1027007] 到【大】,對【宋】【元】【明】 [1027008] 于【大】*,於【明】* [1027009] 年【大】,年春【宮】 [1027010] 無【大】,九【宮】 [1027011] 之【大】,文【宋】【元】【明】 [1027012] 離【大】,驪【宋】【元】【明】 [1027013] 方【大】,萬【宋】 [1027014] 田【大】,由【宮】 [1027015] 頌【大】,訟【宋】【元】【明】 [1027016] 殖【大】,植【明】 [1027017] 其【大】,真【宋】【元】【明】 [1027018] 槨【大】,廓【元】【明】【宮】 [1027019] 成【大】,城【宋】【元】【明】 [1027020] 煥【大】,奐【明】 [1027021] 玉【大】,王【宋】 [1027022] 瓌【大】,環【明】 [1027023] 盤【大】,槃【宋】【元】【明】 [1027024] 疏【大】,疎【宋】【元】【明】 [1027025] 撤【大】,徹【宋】【元】【明】【宮】 [1027026] 皇【大】,王【宋】【元】【明】【宮】 [1027027] 福【大】,〔-〕【宮】 [1027028] 丈【大】,文【宋】【元】【明】【宮】 [1027029] 采【大】,彩【宋】【元】【明】【宮】 [1027030] 七【大】,大【宋】 [1027031] 詮【大】,銓【宋】【元】【明】 [1027032] 班【大】,頒【明】 [1027033] 區寰【大】,寰區【宋】【元】【明】 [1027034] 沾【大】,霑【宋】【元】【明】 [1027035] 日【大】,目【宋】【元】【明】【宮】 [1027036] 千【大】,十【宮】 [1027037] 第六【大】,〔-〕【明】 [1028001] 子【大】,申【明】 [1028002] 者【大】,〔-〕【宋】【元】【明】【宮】 [1028003] 代【大】,戍【宋】【元】,王【明】 [1028004] 析【大】,片【宋】【元】【明】【宮】 [1028005] 法師齊朝尚統【大】,〔-〕【宋】【元】【明】【宮】 [1028006] 傅毅【大】,傳教【宋】【元】【明】【宮】 [1028007] 含【大】,令【宋】【元】【明】【宮】 [1028008] 主【大】,王【元】 [1028009] 曰【大】,〔-〕【宋】【元】【明】【宮】 [1028010] 踰【大】,逾【宋】【元】【明】【宮】 [1028011] 人【大】,〔-〕【宋】【元】【明】【宮】 [1028012] 主【大】,〔-〕【宋】【元】【明】 [1028013] 己亥【大】,申未己亥【宋】【元】【宮】,辛未【明】 [1028014] 百【大】,百九十九【明】 [1028015] (復算…年)六十三字【大】,〔-〕【明】 [1028016] 案【大】*,按【明】* [1028017] 算【大】,〔-〕【宋】【元】【明】 [1028018] 可【大】,乃【宋】【元】【明】,為【宮】 [1028019] 像【大】,象【宮】 [1028020] 公【大】,云【宋】【元】【明】【宮】 [1028021] 朝【大】,時【宋】【元】【明】 [1028022] 隨【大】,循【宋】【元】【明】,脩【宮】 [1028023] 常【大】*,恒【宋】【元】【明】【宮】* [1028024] 涅槃【大】,般若【宋】【元】【明】【宮】 [1028025] 二【大】,一【宮】 [1028026] 猛【大】,孟【明】 [1028027] 云【大】,〔-〕【宋】【元】【明】【宮】 [1029001] 齊【大】,齋【元】【明】【宮】 [1029002] 月【大】,日【元】【明】 [1029003] 差【大】,善【元】【明】【宮】 [1029004] 年【大】,〔-〕【宋】【元】【明】 [1029005] 京雒【大】,洛京【元】【明】【宮】 [1029006] 從衡【大】,縱橫【宋】【元】【明】【宮】 [1029007] 至【大】,〔-〕【宋】【元】【明】【宮】 [1029008] 宋【大】,米【宮】 [1029009] 道【大】,導【宋】【元】【明】 [1029010] 除惱【大】,〔-〕【宋】【元】【明】【宮】 [1029011] 道【大】,遺【宋】【元】【明】【宮】 [1029012] 龕【大】,合【宋】【元】【明】【宮】 [1029013] 呈【大】,單【宋】【元】【明】【宮】 [1029014] 求二【大】,二求【宋】【元】【明】【宮】 [1029015] 呈【大】,程【宋】【元】【明】【宮】 [1029016] 矢入【大】,天人【宋】【元】【明】【宮】 [1029017] 頓【大】,類【宋】【元】【明】【宮】 [1029018] 仗【大】,伏【宮】 [1029019] 達【大】,遠【宋】 [1029020] 于【大】,於【明】 [1029021] 秋【大】,〔-〕【明】 [1029022] 頂【大】,項【宋】【元】【明】【宮】 [1029023] 燉【大】,焞【宋】 [1029024] 雒【大】,洛【宋】【元】【明】 [1029025] 鶩【大】,騖【明】 [1029026] 源【大】,洹【宋】【宮】 [1029027] 車【大】,韋【明】 [1029028] 桓【大】,洹【明】 [1029029] 又【大】,〔-〕【宋】【元】【明】【宮】 [1029030] 耶【大】,邪【宮】 [1029031] 喜【大】,嘉【宮】 [1029032] 超道【大】,起言【宋】【元】【明】,起道【宮】 [1029033] 言【大】,語【宋】【元】【明】 [1029034] 稱【大】,講【宋】【元】【明】【宮】 [1029035] 洟【大】,涕【宋】【元】【明】【宮】 [1029036] 為客【大】,不容【宋】【元】【明】 [1029037] 不得【大】,〔-〕【宋】【元】【明】【宮】 [1029038] 令【大】,全【宋】【元】【明】【宮】 [1029039] 卭【大】,笻【宋】【元】【明】【宮】 [1029040] 納【大】,衲【明】 [1030001] 皇【大】,凰【宋】【元】【明】 [1030002] 呪【大】,祝【宋】【元】【明】【宮】 [1030003] 此【大】,〔-〕【宮】 [1030004] 寤【大】,悟【宋】【元】【明】【宮】 [1030005] 疑【大】,凝【宋】【元】【明】【宮】 [1030006] 機【大】,幾【宋】【元】【明】【宮】 [1030007] 敦【大】,孰【宋】【元】【明】【宮】 [1030008] 聽【大】,德【宋】【元】【明】【宮】 [1030009] 聞【大】,簡【宋】【元】【明】【宮】 [1030010] 熏【大】,重【宋】【元】【明】【宮】 [1030011] 百【大】,百二十【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