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7]十
- 述意部
- 灌帶部
- 求婚部
- 疑謗部
- 胎難部
- 神異部
述意[11]部第一
夫法身無形隨應而現。機緣萬途故化迹非一。或離欲而受道。或處染而現權。若不示其納妃。凡識謗非人種。雖示五欲之境。不[12]改一心之志。故歷王城之[13]四門。衰老病死之八苦。乃自嗟曰。人生若此。在世何堪。脫屣尋真其於斯矣。故維摩經曰。先以欲[14]拘牽後。令入佛道也。
灌帶[15]部第二
依因果經云。太子年大。父王勅下餘國。却後二月八日灌太子頂。皆可來集立為太子。勅既至已。諸國王及群臣等。至時並皆雲集。看立太子放大鴻恩。
長安西明寺道宣律師者。德鏡玄流。業高清素。精誠苦行。畢命終身。早得從師。五十餘年。栖遑問道。志在住持。但一事可觀。資成三寶。[16]緝綴儀範百有餘卷。結集高軌。屬有深旨。粵以大唐乾封二年仲春之節。身在京師城[17]南清宮故淨業寺。逐靜修道。年至桑榆。氣力將衰。專念四生。又思三會。忽以往緣幽靈顧接。病漸瘳降。勵力[18]虔仰。遂感冥應。時有諸天四王臣佐。至律師房門。似人行動蹀足出聲。律師問言。是誰。答言。弟子張瓊。律師又問。何處檀越。答言。弟子是第一欲界南天王之第十五子。王有九十一子。英略神武各御邦都。所統海陸道俗區分。持犯界別。並親受佛教護持善惡。使遺法載隆積殖其功也。依經即是護世四王南方毘留離王之子。常加守衛不徒設也。律師又問。檀越既[1]不遺德劣故來相看。何故門首不入。答云。弟子不得師教不敢輒入。律師云。願入就座。入已禮敬伏坐。律師又問。檀越既篤信三寶。又受佛[2]屬護持。善來相看。何不現形。答言。弟子報身。與餘人別。光色又異。驚動眾心。共師言論足。得不勞現身。律師又問。貧道入春已來氣力漸弱醫藥無効。未知報命遠近。答云。律師報欲將盡無煩醫藥。律師又問。定報何日。答云。[3]可須道時。但知律師不久報盡。生第四天彌勒佛所。律師又問。同伴是誰。答云。弟子第三兄張璵。通敏超悟信重釋宗。撰祇[4]桓圖經百有餘卷。[5]列峙天宮無聞地府。律師承此告。及踊思尋之請述用開道俗。又有天人韋琨。亦是南天王八大將軍之一臣也。四天王合有三十二將。斯人為首。生知聰慧早離欲塵。清淨梵行修童真業。面受佛囑弘護在懷。周統三洲住持為最。亡我亡瑕。殷憂於四部。達物達化。大濟於五乘。所以四有佛教。互涉頹綱。僧像阽危無非扶衛。屢蒙展對。曲備嘉猷。歎律師緝敘餘風。聖迹住持刪約撰集。於是律師。既承靈[6]囑。扶疾筆受。隨聞隨錄合成十卷。律師憂報將盡。復慮天人將還。筆路蒼茫。無暇餘事。文字亦復疏略。但[7]究聖意不存文[8]式。所有要略住持教迹不決者。並問除疑以啟心惑。合有三千八百條。勒成十篇。一敘結集儀式。二敘天女偈頌。三敘付囑舍利。四敘付囑衣鉢。五敘付囑經像。六敘付囑佛物。七敘結集前後。第八第九(此二不成闕於名字)十敘住持聖迹。律師既親對冥傳。躬受遺誥。隨出隨欣耳目雖倦不覺勞苦。但恨知之不早文義不周。今依天人所說。不違三藏教旨。即皆編錄。雖[9]從天[10]聞還同佛說。始從二月迄至六月。日別來授無時暫閑。至[11]初冬十月三日。律師氣力漸微香幡遍空。天人聖眾同時發言。從兜率天來請律師。律師端坐。一心合掌。[12]斂容而卒。臨終道俗百有餘人。皆見香華迎往昇空。律師是余同學。昇壇之日同師受業。雖行殊薰[13]莜好集無二。若見若聞。隨理隨事捃摭眾記。簡略要集編錄條章。並存遺法住持利益也。
爾時有四天王白宣律師。如來臨涅槃時。與人天大眾在于香山頂阿耨達池南牛頭精舍住告大迦葉。汝將須菩提。在須彌山頂吹大法螺。召集十方十地諸菩薩及聲聞僧。百億梵釋及四天王等。亦召十方諸佛來集香山。迦葉隨教。大眾雲集。爾時世尊跏趺而坐。入金剛三昧定。大地六種震動。又放眉光遍照大千。經于七日。大眾咸疑不知何緣。世尊從三昧起。熙怡微笑告諸大眾言。我初踰城始出宮門。外有揵闥婆王。將領部族。奏百千天樂。來至我所。即問我言。欲往何所。我答言。欲求菩提。彼語我言。汝定成正覺。有拘留孫佛。欲入涅槃時。付囑我金瓶。瓶中有寶塔盛七寶印。黃金印有二。[14]百白銀印有五。將付悉達常使我護。若成正覺時我尋來至。依言受瓶。已不久成道。大梵天王與地神堅牢。於菩提樹南。以黃金白玉造大金剛壇眾寶莊嚴。爾時揵闥婆王白十方佛言。我見過去佛初成道時。咸昇金剛壇。金瓶盛水用灌佛頂成就法王位。今見釋尊始得菩提。亦如前佛昇金剛壇。我聞山王下七重[15]青海內有八功德水。往古諸佛欲昇法王位。皆登金剛壇用水灌頂。我自往取欲灌釋迦頂。彼揵闥婆王。開瓶出印塔。將瓶取水。爾時十方諸佛命我昇壇。我即繞壇三匝。從于南面上。西轉而北住。至于壇中心。自敷尼師壇。禮十方佛。諸佛命我。坐入金剛三昧。十方來佛又告娑竭龍王。汝往大海底寶馬王洲上頻伽羅山頂。彼有大巖窟。名為金剛藏。用貯輪王鍾。及貯法王鍾。皆用黃金作。七寶白玉用填其上。諸佛出世皆用千鍾灌頂之上。輪王出世亦千鍾灌。汝持佛鍾來。不用輪王者。即盛八功德水以灌釋迦。爾時龍王承佛教已。即取金鍾以授十方[16]諸佛。諸佛受已命揵闥婆王。汝持彼水來瀉我金鍾內。諸佛受已地為六種震動。十方諸來佛各放白毫光。而彼光明中歎佛寶功德。我從三昧起亦放眉光。共諸佛光合成一寶蓋。遍覆大千界。日月星辰大海諸山及眾生業報蓋中悉現。而是寶蓋中有百億諸佛土。諸佛命我起立金壇。又禮十方佛。時十方諸佛。又告和脩龍王。往頻伽山頂。彼山有窟。藏諸佛[1]座輪王座。皆用黃金作之。如須彌山。佛座九龍繞之。輪王座五龍繞之。[2]今法王登位時座。于時十方諸佛。又命大魔王。及大梵王。共輿佛座來至于金壇上。諸佛命我坐。[3]我即依言便却踞坐。時十方諸佛以金鍾盛水用灌我頂。諸佛灌已。次及四王帝釋魔梵。次第灌之。我灌頂已得淨三昧。無量佛法一時皆現。地又大動。百億諸魔皆來降伏。十方諸梵王各執天樂奏佛成道曲。而諸樂器中皆放光明說六波羅蜜。時揵闥婆王。將前七寶印來授十方佛。諸佛[4]受[5]已。印我面七竅。佛又告我言。今印汝七竅。今具七覺分。最初印面門。為揀擇煩惱及諸智數。如是耳目鼻等次第印之。又以黃金印用授十方諸佛。諸佛受已。即印我胸三處。由獲法印。故證得三空智。解了諸佛法。次持白銀印。又授十方佛。諸佛受已。即印我頂及以手足。既得印已證成無漏智。具五分法身。諸佛印竟。咸舒金色手以摩我頂。我得摩已證百千三昧。得千法明門。斯等諸佛法我已久證。為諸眾生故示同輪王相。又示希瑞相。我頂及手足。皆放五色光明。一一光中具百千樓觀。我諸分身佛並在樓觀中。皆如我受印登大法位。我自成道來。常持此瓶塔。未曾示汝等。今時方現。又佛告普賢大士。開瓶出寶塔。依命出塔已在世尊前立。世尊起禮塔已塔門自開。中有真珠觀。其數十三萬。觀別成一印并金疊毘尼。還有十三萬。中有五比丘入于滅盡定。佛告文殊。汝取我法角黃金為釦。至彼比丘所。吹我出世曲及起深定曲。比丘聞樂音。尋從定起問文殊師利。今何佛興世耶。答曰。此賢劫中第四釋迦佛。比丘又言。我是。拘留孫佛聲聞大弟子。彼涅槃時。令我住此塔內守護諸印等。[6]及至樓至佛方始涅槃爾時比丘。即從座起遙禮世尊。問訊起居已又告文殊。彼佛勅我。釋迦臨涅槃時。汝於諸印中。取二十三印。將付釋迦佛滅度之後所有遺教。彼時眾生。垢重邪見。不持禁戒。諸天龍神皆不擁護。令諸四部無有威德。我留此印與釋迦文佛。令大菩薩於後世中將二十三印遍印遺法。印彼四部無有毀犯。若樂讀誦經者。印彼人口無有遺忘。若修定人行直心者。並用印之。令彼終後屍形不壞。或有光明。諸惡眾生見如上瑞。皆生欣重心。說是語已。塔門還自閉之。
求婚[7]部第三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漸向長成。至年十九時。淨飯王為於太子。造三時殿。一者暖殿以擬隆冬。第二涼殿以擬夏暑。第三中殿用擬春秋。於後園廣造池臺栽蒔華菓。眾人作樂隨時侍衛。不可具陳。淨飯王復憶太子初生之時。相師私陀記為輪王。復記[8]威王復記成道。作何方便令不出家得紹王位。釋族報王。今當速為太子別造宮室[9]令諸[10]婇女娛樂。是則太子不捨出家。而說偈言。
王復語釋種言。汝等當觀。誰女堪與太子為妃。爾時五百釋種各各唱言。我女堪為作妃。王復籌量。忽取他女。[12]說不稱可則成違負。若語太子終不可道。復更思惟。可以雜寶作無憂器持與太子令施諸女。密使觀察。看太子眼目瞻矚在誰。即娉作妃。王即於迦毘城振鐸唱言。從今已去至七日來。我[13]太子欲見諸釋女施與一切雜寶種種玩弄無憂之器爾時一切諸女莊嚴其身。來集宮門欲見太子。以太子威德大故。不敢正看。但取寶器。各各低頭速疾而過。寶器盡已。最後一女。波私吒族釋種大臣摩訶那摩。其女名為耶輸陀羅。前後侍從圍繞而來。遙見太子[14]駊峨注睛。[15]徐舉雅步。瞻觀直眄目不斜窺。漸進前趨來迎太子。如舊相識曾無愧顏。即白太子。可與我寶。太子報言。汝來既遲皆悉施盡。女復白言。我有何過。汝[16]令欺我不與寶器。太子答言。我不欺汝。但汝不及。是時大指邊有一所著印環。價直百千。從指脫與。耶輸白言。我於汝邊可止直爾許物耶。太子報言。我之所著自餘瓔珞任意所取。女復白言。我今豈可剝脫太子。止可莊嚴太子。作此語已。心不歡喜。即迴還去。
爾時世尊成佛已後。尊者優陀夷而白佛言。云何如來。將身一切無價瓔珞。脫持施與耶輸陀羅。不能令彼心喜。佛告優陀夷言。至心諦聽。我當說之。優陀夷言。願為我說。爾時佛告優陀夷言。我念往昔無量世時。迦尸羅國內波羅奈城。時有一王。信邪倒見而行治化。彼王有子。造少罪愆。父王驅擯令出國界。漸漸行至一[1]天[2]寺中。共婦相隨居停而住。食糧罄盡。王子游獵殺捕諸蟲以用活命。所獵之處見一鼉蟲。趁而殺之。即剝其皮。[3]內水中煮。其欲向熟汁便竭盡。是時王子語其婦言。肉未好熟。卿更取水。彼王子婦即便取水婦去已後。王子飢急不能忍耐。即食鼉肉。一切悉盡不留片殘。時王子婦取水迴還。問其夫言。此中鼉肉今在何處。王子報言。鼉忽然還活。今已走去。其婦不信何忽如是。鼉肉已熟云何能走。婦心不信而意思念。必是我夫飢急食盡。誑我言走。情[4]壞瞋恨心常不歡。於後數年其父命終。時諸大臣即迎王子灌頂為[5]主。既作王已。所得眾寶皆悉與妃。其妃不悅。王語妃言。何故[6]顏不悅。其夫人即說偈。以報王言。
佛告優陀夷。此汝當知。爾時王者我身是也。其王后者今耶輸是也。我於爾時少許犯觸。猶今不喜。又佛本行經云。爾時大臣摩訶那摩。見於太子一切[9]技藝勝妙智能最為上首。而作是言。[10]唯願[11]大子受我懺悔。我於先時謂言。太子不解多種[12]技藝。令我心疑不嫁女與。我今已知。願受我女用以為妃。[A1]爾時太子。占良吉日及吉宿時。稱自家資而辦具禮。[13]持大王勢將大王威而用迎納。耶輸陀羅以諸瓔珞莊嚴其身。又復共五百婇女相隨而往。迎取入宮。共相娛樂受五欲樂。是故說偈言。
爾時世尊於後。最初得成道已。時優陀夷即白佛言。未審世尊。往昔之時。與瞿多彌釋種之女。有何因緣。乃能令彼捨諸童子。直取如來用以為夫。而心娛樂云何而得。爾時佛[14]告優陀夷言。汝優陀夷。至心諦聽。其瞿多彌釋種之女。非但今世嫌餘釋童而樂於我。乃往過去世時亦復如是。不用彼等諸釋童子。取我為夫。我念往昔。雪山之下多有雜類。無量無邊諸獸馳游。各各相隨任其所食。時彼獸中有一牸虎。端正少雙。於諸獸中無比類者。彼虎如是毛色光鮮。為於無邊諸獸求覓欲取為對。各各皆言。汝屬我來。汝屬我來。復有諸獸。自相謂言。汝等且待莫共相爭。聽彼牸虎自選取誰。即為[15]作偶。彼獸即是我等之王。時諸獸中有一牛王。向於牸虎而說偈言。
是時牸虎向彼[16]牛王。說偈答言。
是時復有一大白象。向於牸虎。而說偈言。
是時牸虎。復以偈答彼白象言。
爾時彼中有一師子。諸獸之王。向彼牸虎。而說偈言。
時彼牸虎向師子[19]王。而說偈言。
爾時佛告優陀夷言。汝優陀夷。應當悟解。彼時師子諸獸王者即我身是。時彼牸虎者今瞿多彌釋女是也。時彼諸獸現今五百釋童子是。當於彼時。其瞿多彌已嫌諸獸。意不願樂。聞我說偈即作我妻。今日亦然。捨諸釋種五百童子。既嫌薄已取我為夫。又因果經云。時太子至年十七。王集諸臣而共議言為訪索婚。有一釋種婆羅門。名摩訶那摩。其人有女名耶輸陀羅。顏容端正聰明智慧賢才過人。人禮備舉。有如是德。故索為妃。太子雖納為妃。然[21]常與妃行住坐臥。未曾有世俗之意。但修禪觀。又普曜經云。時諸力士釋種長者啟王。若太子作佛斷聖王種。王曰。何所有玉女宜與太子為妃。以權方便令當試之。使上工匠[1]玄端金像以書文字。女人德義如吾所流能應[2]𮜷耳。王告左右梵志。入迦夷衛國。[3]偏瞻周行覩一玉女。淨猶蓮華類玉女寶。是執杖釋種女名俱夷。見太子奇異才術。以女俱夷為[4]菩薩妃。又年十七。王為納妃。[5]簡選數千。最後一女。名曰裘夷。端正第一神義備舉。是則宿命賣華女也。雖納為妃久而不接。婦人情欲有附近心。太子曰。汝[6]却女人有污垢必污此褻。婦不敢近。諸女咸疑太子不男。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却後六年爾當生男。遂以有娠。又五夢經云。太子有三妃。[7]第一妃姓瞿曇氏。是舍夷長者女。長者名水光。其婦名餘明。婦居近邊城。生女之時[8]日將欲沒。餘明照其家內皆明。因立字之瞿夷(此云明女)即是太子第一妃也。第二妃生羅雲名耶檀。亦名耶輸。其父名移施長者(案瑞應本起善權眾經及智度論。並云。羅睺羅是第二耶輸生。依五夢十二游經等云。第一妃生。十二游經。前無如是。復闕流通。恐是西方諸羅漢。別集釋前卷已會之)第三妃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太子以三妃。故白淨王為立三時殿(依西方。一年立為三時。春夏冬。不別立秋。用四月為一時。故云三時殿也)殿別有二萬婇女。以娛樂太子。太子不出家時。身作轉輪王。別名遮迦[9]越王(此云飛行皇帝)。
疑謗[10]部第四
如智度論云。菩薩有二夫人。一名劬毘耶。是[11]玉女不孕。二名耶輸陀羅。菩薩出家。夜有人言。太子出家何得有娠。污辱我門釋種欲以火坑焚燒母子。耶輸自恨無事立大誓言。我若邪行其腹內兒。願母子隨火消化。耶輸發此願已即投火坑。於是火滅母子俱存。火變蓮池母處華座。知實不虛。後生兒似菩薩身。父王大喜。作百味歡喜丸奉佛。佛變五百比丘。皆如佛身。羅睺持丸與佛鉢中。方驗不虛。又大善權經云。疑菩薩非男是黃門。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有。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摩訶波闍波提共彼釋女耶輸陀羅。將羅睺羅。廣辦供具。齎持雜物。詣彼神所。其神名曰盧提羅迦。從神作名。其苑亦名盧提羅迦。於彼苑中。菩薩往昔在家之日。常於彼苑按摩游戲。彼苑[12]之內有一大石。菩薩往日於上坐起。耶輸陀羅釋種之女。當於爾時將羅睺羅臥息彼石。於後捉石擲著水中。遂立誓言。我今安誓如實不虛。唯除太子更無丈夫共行彼此。我所生兒。實是太子體胤之息。是不虛者。[13]令此大石在於水上浮游不沒。時彼大石如彼[14]心安誓。在於水上遂即浮泛。如芭蕉葉浮於水上。不沈不沒亦復如是。於時大眾見聞此已。生希有心。[15]讙譁嘯調踊躍無已。[16]噭喚跳躑歌舞作唱旋裾舞袖。又作種種音聲伎樂。更為羅睺羅作其生日。耶輸陀羅生息之時。是羅睺羅阿脩羅王捉[17]食其月。於剎那頃暫捉還放。是故立名。羅睺羅可喜端正。諸人見者莫不歡悅。膚體黃白如真金色。然其頭[18]項猶如繖蓋。其鼻高隆猶如鸚鵡。兩臂脩𦟛下垂過膝。一切[19]肢節無有缺減。諸根完具莫不充備。
胎難[20]部第五
如佛本行經云。其羅睺羅如來出家六年已後始出母胎。如來還其父家之日。其羅睺羅年始六歲。問曰。何故羅睺處在母胎六年不出。答曰。羅睺往昔為王。將彼仙人入苑。六日不出。故在母胎止住六歲。大意同前。問何故其母耶輸六年懷胎。答故本行經云。佛言。汝諸比丘。我念往昔過無量世。有一群牛在於牧所。其牛主妻自將一女。往至牛群[21]𤛓取乳酪。所將二器並皆盈滿。其器大者遣女而負。其器小者身自擔提。至其中路語其女言。汝速疾行。此間路嶮有[22]大怖畏。爾時彼女語其母言。此器大重。我今云何可得速疾。其母如是再三語汝速疾行。今此路中大有恐怖。爾時彼女而作是念。云何遣負最[23]重器。更復催促遣令急行。其女因此便生瞋恚。而白母言。母可[24]具兼將此乳器。我今暫欲大小便耳。而彼母取此大器負[25]擔行已。其女於後徐徐後行。爾時彼母兼負重擔。遂即行至六拘盧舍。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等若有心疑彼女有瞋恚心乃遣其母負重行六拘盧舍者。莫作異見。耶輸陀羅釋女是也。既於彼時遣母負重[26]其道路六拘盧舍。由彼業障。在於生死煩惱之內受無量苦。以彼殘業。今於此生懷胎六歲(亦有經云。羅雲由過去塞其鼠孔禁鼠六日不出故。[27]處胎六年)。
神異[28]部第六
如觀佛三昧[29]論云。時耶輸陀羅及五百侍女。或作是念。太子生世多諸奇特。唯有一事於我有疑。婇女眾中有一女子。名修曼那。即白妃言。太子是神人也。奉事歷年不見其根。況有世事。復有一女。名曰淨意。白言。大家我事太子經十八年未見太子有便利患。況復諸餘。爾時諸女各各異說。皆謂太子是不能男。太子晝寢。皆聞諸女欲見太子陰馬藏相。爾時太子於其根處出白蓮華。其色紅白。上下二三華相連。諸女見已復相謂言。如此神人有蓮華相。此人云何心有染著。作是語已噎不能言。是時蓮中忽有身根。如童子形。諸女見已更相謂言。太子今者現奇特事。忽有身根如丈夫形。諸女見已不勝喜悅。現此相時。羅睺羅母見彼身根。華華相次如天劫貝。一一華上乃有無數大身菩薩。手執白華圍繞身根。現已還沒如前日輪。此名菩薩陰馬藏相。爾時復有諸婬女等。皆言瞿曇是無根人。佛聞此語。如馬王[1]法漸漸出現。初出之時。猶如八歲童子。身根漸漸長大如少年形。諸女見已皆悉歡喜。時漸長大如蓮華幢。一一層間有百億蓮華。一一蓮華有百億寶色。一一色中有百億化佛。一一化佛有百億菩薩無量大眾。以為侍者。時諸化佛異口同音。毀諸女人惡欲過患。而說偈言。
時諸女人聞此語已。心懷慚愧懊惱躄地。舉手拍頭而作是言。嗚呼惡欲。乃令諸佛說如此事。我等懷惡心著穢欲不知為患。乃令佛聞訶厭欲惡。各厭女身。四千女等皆發菩[3]提。二千女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二千女人於未來世得辟支道。
佛告阿難。我初成道在熙連河側。有五尼揵共領七百五十弟子。自稱得道來至我所。以其身根繞身七匝。來至我所鋪草而坐。即作此語。我無欲故身根如此。如自在天。我今神[4]道過踰沙門百千萬億。爾時世尊告諸尼揵。汝等不知如來身分。若欲見者隨意觀之。如來積劫修行梵行。在家之時。都無欲想。心不染黑故得斯報。猶如寶馬隱顯無常。今當為汝少現身分。爾時世尊從空而下。即於地上化作四水如四大海。四海之中有須彌山。佛在須彌山。正身仰臥放金色光。其光晃曜映諸天身。徐出馬藏繞山七匝。如金蓮華。華華相次上至梵世。從佛身出一億那由陀雜寶蓮華。猶如華幢覆蔽馬藏。此蓮華一億有十億層。層有百千無量化佛。一一化佛百億菩薩無數比丘以為侍者。化佛放光照十方界尼揵見已大驚心伏。佛梵行相乃至如此不可思議。形不醜惡猶如蓮華。我今頂禮佛功德海。求佛出家皆得道果。[5]
- 述意部
- 觀田部
- 出游部
- 厭慾部
述意[8]部第一
詳夫三有區分。四生稟性。其游火宅俱淪欲海。蠢蠢懷生喁喁哨類。所以法王當洲渚之運覺者。應車乘之期。[9]道彼戲童歸茲勝地。悲憐俗[10]網慈欣出離。是以觀[11]妓女之似橫屍。悟宮闈之如敗塚。嗟生老之病苦。慕出世之常樂。故捨國城而高蹈。逮降魔而成道也。
觀田[12]部第二
如佛本行經云。其淨飯王共多釋種。并將太子出外野游觀看田種。時彼地內所有作人。赤體辛勤而事耕墾。飛[13]鳥共相殘害。即復唱言。嗚呼嗚呼。世間眾生極受諸苦。所謂生老病死。兼復受於種種苦惱。展轉其中不能得離。云何不求捨是諸苦。時淨飯王觀田作已。共諸童子還入一園。是時太子安[14]庠矚盻。處處經行欲求寂靜。忽見一處有閻浮樹。蓊欝[15]扶疏人所樂見。見已即語左右。汝等諸人各遠離我。我欲私行。是時太子發遣左右。悉令散已漸至樹下。即於草上結跏趺坐。諦心思惟。眾生有生老病死種種諸苦。發起慈悲即得定心。離於諸欲棄捨一切諸不善法。欲界漏盡即得初禪。一切諸天帝釋等。見太子在樹蔭坐。飛來到太子所禮敬說偈讚已還去。時淨飯王須臾之間不見太子。心內即生不喜不樂。而問人言。我之太子今在何處。忽然不見。是時諸臣東西南北交橫馳走。尋覓太子莫知所在。時一大臣遙見太子在彼閻浮樹蔭之下思惟坐禪。復見一切樹影悉移。唯閻浮[16]陰獨覆太子。時彼大臣見太子有是希奇難思議事。即大歡喜踊[17]躍不能自勝。急疾奔馳走詣王所。至已長跪依所見事。即說偈言。
時淨飯王聞已。即詣閻浮樹所遙見太子。在彼樹間結跏趺坐。譬如黑夜視山頂頭大聚火光出猛明焰。威德顯著炳照巍巍。如重雲間忽出明月。亦如暗室然大淨[2]燈。時王見已[3]生大希有奇特之心。遍體[4]顫惶身毛悉竪。即頭頂禮於太子足。歡喜踊躍而作是言。善哉善哉。此太子[5]大有威德。說偈讚言。
時淨飯王說偈讚已。更復頂禮於太子足。重說偈言。
時有繫挾筌蹄小兒。隨從大王啾唧戲笑。有一大臣。咄彼小兒。作如是言。汝小兒輩幸勿唱[7]噭。時[8]小兒報彼臣言。何故不聽我等喧適。爾時大臣即以偈[9]誦答彼一切諸小兒言[10]曰。
佛本行經云。菩薩向白淨王說偈言。
出游[11]部第三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作瓶天子欲令太子出向園林觀看好惡發厭心故漸教捨離。爾時太子聞是聲已。即喚馭者可速嚴飾好車。今欲向園觀看。時淨飯王知太子欲出。勅宣令迦毘羅城。一切內外悉遣灑掃清淨安雜香華。男女之者而莊嚴之。或有老病死亡六根不具者悉令驅逐。是時馭者裝飾車乘駕善調馬。悉嚴備已白太子言。聖子當知。今已駕訖。爾時太子從東門引道而出欲向園看。是時作瓶天子於街巷前。正當太子。變身化作一老弊人。太子見已即問馭者。此是何人。身體皺[12]𧹞肉少皮寬。眼赤涕流極大醜陋獨爾鄙惡不似餘人。即向馭者而說偈言。
爾時馭者。即為太子而說偈言。
爾時太子問馭者言。此人為是獨一家法如是。為當一切悉皆如斯。馭者報言。非獨一家如斯。一切世間皆有[14]此法。貴賤雖殊皆未過老。太子言。若我不離是老宜速還宮。老法未過云何縱逸。時淨飯王問馭者。具答如前王言。希有此之形相。恐太子出家。更增五欲。太子厭捨五欲唯作老苦之觀。後於異時辭王從城南門出欲向園觀。王勅道路嚴淨倍加於先。爾時作瓶天子即於太子前化作一病人。連骸困苦命在須臾。臥糞穢中宛轉呻喚不能起舉。唱言叩頭乞扶我坐。太子見已問馭者言。此是何人。腹肚極大猶如大釜。喘息之時身遍顫慄。悲切酸楚不忍見聞。馭者以是因緣。而說偈言。
太子後於異時。從城西門出觀看園林。時作瓶天子於太子前。化作一屍臥在床上。眾人輿行無量姻親。圍繞哭泣。椎胸拍頭。[15]聲[16]淚如雨。大[17]噭號慟。酸哽難聞。太子見之心懷慘惻。問馭者言。此是何人。[18]舁行噭哭。說偈問言。
馭者向太子而說偈言。
太子復問。我亦有此死法不。以偈報言。
太子後於異時從城北出。爾時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去車不遠。於太子前化作一人。剃除鬚髮著僧伽[19]梨。偏袒右肩手執錫杖。左掌擎鉢在路而行。太子見已問馭者言。此是何人。在於我前。威儀整肅行步徐庠。直視一尋不觀左右。執心持行不似餘人。剃髮剪鬚衣色[20]純赤。不同白衣。鉢色紺光猶如石黛。馭者白太子言。此名出家之人。常行善法遠離非法。善調諸根善與無畏。於諸眾生慈悲不行殺害護念眾生。太子聞已問馭者言。汝今將車向彼出家人邊。馭者承命。即引太子向出家人所。太子諮問。汝是何人。以偈報言。
爾時太子為敬法故。從車而下。徒步向彼出家人所。頭面頂禮彼出家人。三匝圍繞還上車坐。即勅馭者迴還宮中。是時宮內有一婦人。名曰鹿女。遙見太子歸來入宮。因於欲心。而說偈言。
又大善權因果經等。爾時太子年漸長大出家時至。故辭父王出四城門。游觀前三所逢生厭。唯欣第四出家。諸大相師並知太子若不出家過七日後得轉輪聖王位。王四天下七寶自至。各以所知白[1]王。加守[2]修四門各千人。周匝城外一踰闍那內。羅[3]置人眾而防護之。
東門老頌曰。
南門病頌曰。
西門死頌曰。
北門僧頌曰。
厭欲[8]部第四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聞此偈頌。遍體[9]顫慄淚下如雨。愛樂涅槃之樂清淨諸根。唯求出世。不樂處俗。王共智臣宮人婇女種種幻惑太子。時優陀夷國師之子侍衛太子。教諸婦人幻惑之術。而說偈言。
愛著之情[10]欲能為本。婦[11]人之體唯以丈夫敬重為歡。心不愛著榮華是難。而說偈言。
爾時太子說偈報言。
爾時太子共國師[14]子優陀[15]夷等往復來去言論之時。日遂至沒。太子既見日光沒已。便入宮中。共諸婇女。行於五欲快樂歡喜。相共聚集圍繞而住。其太子妃耶輸陀羅。即於是夜便覺有娠。太子後於異時。於此五欲極生厭離而求出家而說偈言。
又瑞應經云。太子年至十四啟王出游。因果經云。有婆羅門子。名優陀夷。聰明智慧。王令與太子為友。汝可說之勿使出家。其依王勅至太子所。而作是言。王勅令與太子為友。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16]有過失輒相諫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者在於苦厄不相棄捨。今獻誠言願不見責。古世諸王悉受五欲後方出家。太子云何而頻棄捨。[17]大子答曰此諸王等悉不免苦故吾不同耳。
出家部[18]第十一(此別十部)
- 述意部
- 離俗部
- [19]𩮜髮部
- 具服部
- 使還部
- 諫子部
- 差侍部
- 佛髮部
- 時節部
- 會同部
述意[20]部第一
竊以因緣假有。眾生之滯根。法本不然。至人之妙理。是以三界六趣。造業障而自迷。八解十智。導歸宗而虛豁。是以能仁大師隨緣布教。愍[1]焱宅之既焚。傷欲流之永騖。託白淨之宮。照黃金之色。居茲三惑。示畫篋之非真。出彼四門。厭浮雲之易滅。自嗟人世漂忽若此。於是天王捧白馬而踰城。給使持寶冠而詣闕。脫屣尋真。其於斯矣。雖復[2]秦世[3]簫史。周時子晉。許由洗耳於箕山。莊周曳尾於濮水。方茲去俗何其篾哉。致使慕其德者。斷惡以立身。欽其風者。潔己而修善。毀形以成其志。故棄鬚髮之美容。變[4]俗以會其道。故去輪王之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懷其孝。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福霑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故為益。下凡之類虧聖教故為損。懲惡則濫者自新。進善則通人感化。所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禪河起苦行之迹。沐金軀之淨水。游道場之吉樹。食假獻[5]麋座因施草。於是十力智圓六通神足。魔兵席卷大覺道成也。
離俗[6]部第二
如因果經云。爾時太子心自念。我年已至十九。今是二月復是七日。宜應方出。思求出家今正是時。作此念已。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宮乃至淨居天宮。不令人見此光明。爾時諸天見此光已。皆知太子出家時到。即便來下到太子所頭面禮足。合掌白言。無量劫來所修行願今正成熟。太子答言。如汝等語。今正是時。然父王勅內外官屬嚴見防衛。欲去無從。諸天白言。我等自當設諸方便令太子出使無知者。即以神力。令諸[7]宮屬悉皆[8]困[9]臥。耶輸陀羅眠臥之中得三大夢。一者夢月墮地。二者夢牙齒落。三者夢失右臂。得此夢已。眠中驚覺心大怖懼。白太子已具述三夢。太子言。月猶在天。齒又不落。臂復尚在。當知諸夢虛假不實。汝今不應橫生怖畏。又語太子。如我自忖。所夢之事。必是太子出家之瑞。太子又答。汝但安眠勿生此慮聞已遂眠。又普曜經云。於時菩薩夜觀妓女。百節[10]空中[11]譬如芭蕉。[12]九孔不淨無一可樂。明星適現。即勅車匿起被揵陟。適宣此語時。四天王與無數閱叉龍等。皆被鎧甲從四方來。稽首菩薩曰。城中男女皆疲極。孔雀眾鳥[13]亦疲極寐。[14]又本起經云。諸天皆言。太子當去恐作稽留。急去遠此大火之聚。爾時太子思如是已。至於後夜。淨居天王及欲界諸天充滿虛空。即共同聲白太子言。內外眷屬皆悉昏臥。今者正是出家之時。爾時太子即自往至車匿所。以天力故車匿自覺。而語之言。汝可為我牽揵陟來。爾時車匿聞此語已。舉身顫怖心懷猶豫。一者不欲違太子令。二者畏王勅旨嚴峻。思惟良久流淚而言。大王慈勅如是。又今非游觀時。又非降伏怨敵之日。云何於此後夜之中。而忽索馬欲何所之。太子[15]又復語車匿言。我今欲為一切眾[16]生降伏煩惱結賊故。汝今不應違我此意。爾時車匿舉聲號[17]泣。欲令耶輸陀羅及諸眷屬。皆悉覺知太子當去。以天神力昏臥如故。車匿即便牽馬而來。太子徐前而語車匿及以揵陟。一切恩愛會當別離。世間之事易可果遂。出家因緣甚難成就。車匿聞已默然無言。於是揵陟不復噴鳴。爾時太子見明相出。放身光明徹照十方。師子吼言。過去諸佛出家之法。我今亦然。於是諸天捧馬四足并接車匿。釋提桓因執蓋隨從。天即便令[18]城北門自然而開不使有聲。車匿重悲。門閉下𨷲誰當開者。時諸鬼神阿須倫等。自然開門。太子於是從門而出。虛空諸天歌讚隨從。至於天曉所行道路已三踰闍那。時諸天眾。既從太子。至此處已。所為事畢[19]忽然不現。太子次行。至彼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馬撫背而言。所難為事汝作已畢。又語車匿。唯汝一人獨能隨我。甚為希有。我今既已至閑靜處。汝便可與揵陟俱還宮也。車匿聞此語已悲號啼泣。迷悶躄地不能自勝。於是揵陟既聞被遣。屈膝舐足淚落如雨。我今云何而捨太子獨還宮也。太子答言。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復有伴。吾今為欲。滅諸苦使。故來至此。[20]眾苦斷時。然後當與一切眾生而作伴侶。又佛本行經云。爾時護世四天王。及天帝釋。知太子出家時至。各隨其方[21]辦具莊飾。各領一切眷屬百千萬眾。前後道從。作諸音樂。從四方來。三匝圍繞迦毘羅城。各合十指掌。低頭曲躬。面向太子[22]側塞虛空。復見鬼[23]星與月合[24]時。爾時諸天唱大聲言。大聖太子鬼宿已合。今時至矣。欲求勝法莫住於此。太子聞已。觀諸婇女。穢污不淨。睡眠不覺。以手拔髮令寤。又以脚蹋彼婇女身。不覺不知(以外同前)。
太子既出城外師子吼言。要誓證彼真如菩提。然後還來入[1]此教化。而彼處所有一最大尼拘陀樹神。以偈語太子言。
爾時太子以偈報彼樹神言。
太子脫頭寶冠與車匿報大王。而說偈言。
爾時車匿聞此語。而說偈言。
爾時太子即說偈。報車匿[4]曰。
是時車匿舉聲大哭。白太子言。此馬雖是畜生。猶尚[5]慈悲垂淚而泣。[6]䠒跪出舌舐太子二足。況復眷屬當見何殃。爾時太子以手摩馬王[7]揵陟。而有偈言。
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從車匿邊。索取摩尼雜飾莊嚴七寶靶刀。自以右手[10]執刀從鞘拔出。即以左手攬捉紺青優鉢羅色螺髻之髮。右手自持利刀割取。以[11]右手擎擲置空中。時天帝釋以希有心生大歡喜。捧太子髻不令墮。[12]以天妙[13]衣受接取。爾時諸天以彼勝上天諸供具而供養之。爾時淨居諸天大眾。去於太子。不近不遠。有一華[14]鬘名須曼那。其須曼那華下化作一淨髮人。執利剃刀[15]而立。太子語淨髮師。汝能為我淨髮以不。其淨髮師報太子言。甚能。即以利刀剃頭。時天帝釋生希有心。所落之髮。不令一毛墜墮於地。一一悉以天衣[16]承之。將向三十三天而供養。菩薩髮髻冠[17]節至今不斷。
依道宣律師感應記云。天人答律師曰。如來初成道至十三年中。於祇[18]桓精舍。時大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十方百億國土諸佛。皆悉雲集。於大千界中。菩薩聲聞八部龍神亦集祇桓。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我見大梵天王請佛轉法輪。今欲洗佛身。伏願聽許。佛便聽許。即時七寶行宮及以香湯水等。欲洗佛身。佛告阿難。汝往菩提樹金剛座西塔。取我七寶剃刀并浴金剛盆。我欲𩮜髮。阿難依命取來至世尊所。佛受刀已。普告大眾。自我成道已來。未曾為汝等說此刀因緣。汝今諦聽。我初踰城出時。去父王宮可六十里。車匿白我言。我今少疲。願小停息。我聞即停。於止息處有一大龍池。周匝四十里。池多五色蓮華。四面華樹令人愛樂。我至池水取水洗面。忽有二年少來至我所。問至何所。我答為求菩提。彼年少言。我是此池龍王。自有書籍韋陀典記。此賢劫中有千佛出。我作龍身經于十大劫。數見世尊成道及入涅槃。至拘留孫佛入涅槃時。將一黃金剛盆函。中有剃刀。自從賢劫三佛已來。剃刀及[19]金[20]盆遞相分付。今欲請仁者入宮設諸微供。未審許不。我即隨往至宮受供。并將七寶刀以奉上我。龍即語我言。汝今修道多有魔嬈。若欲思惟時。常持此刀安于右膝上。此刀放光遍汝身上。化成千萬丈。從刀光現作一帳以覆汝身。於此刀帳上。有百千力士各執其刀。外有所擬。魔見驚怖不起惡心。待汝成道時。欲𩮜鬚髮。我將金剛盆。自來至汝所。[21]我初成道時。入河洗浴。彼龍持盆至[22]我邊。佛告梵王。汝取寶刀上昇梵宮。并告地[23]神堅牢等。從金剛際造金剛臺。高七千由旬。[24]令如來坐上。又告娑竭龍王。汝可化身。為八萬四千黃金龍像。頭用七寶成。身以黃金作之。從須彌山下。[25]八功德水。來灌世尊頂。又告天魔汝洗世尊髮。命釋提桓因。汝執金剛盆以承世尊髮。化樂天王化作白銀蓋蔭覆如來頂。十方諸佛普來我所。各坐金剛臺。又執七寶刀。十方諸佛以金色手。各摩我頂。得魔頂已得百千三昧。諸來世尊告梵天王。汝可取刀𩮜如來髮。時大梵天王執刀欲𩮜。遂不見如來頂。上尋有頂亦不見頂。佛告梵王。我見過去諸佛皆自𩮜髮。一切凡聖無能見我頂者。我自𩮜髮已。鬚髮皆盡。唯有二髭。雖𩮜不落。𩮜已入河洗浴。時諸梵釋龍王等。[1]競來爭取我髮。佛告大眾。可付梵釋魔龍等。各與少許鬚髮。復將鬚[2]髮付淨飯王。十方諸佛復告我言。此梵天王是汝大檀越主。汝可為現頂相令彼執刀重𩮜鬚髮。我聞此語。便為現頂相。我持此刀授與梵王。大地為之六種震動。刀放大[3]放照百億佛土。我雖現頂。還上至色界頂。爾時梵王便昇有頂始𩮜我[4]髮。後𩮜我兩髭。髭既落已。便放大光。下至閻浮。化成二寶塔。高至有頂。具眾莊嚴。我成佛來此塔最先。十方諸佛一時告我言。將此二髭塔付與梵王。令彼守護。使地神堅牢造小金剛塔。用盛剃刀及此金盆。我見過去諸佛。初登正覺皆最初度五人。皆[5]報此寶刀。手𩮜彼髮。雖用刀𩮜。然刀不至髮。及唱善來已。鬚髮自落。世尊。今既成道。可執此刀往鹿苑中。如過去諸佛度五人。我從彼言即至鹿苑。[6]我𩮜五拘隣。從此已後。皆命善來。兼後羯磨。復告須菩提。汝從戒壇出。火照百億諸佛。及我分身佛皆集戒壇。須菩提奉命集已。如來從講堂手執剃刀。阿難執金盆。與人天大眾。來至戒壇。[7]繞三匝已。從北面昇壇。告大梵天王。汝[8]施工匠及天金鐵。我造剃刀。又告堅[9]牢神。汝施我金剛。我欲造小塔用盛此寶刀。又告娑竭龍王。汝之龍工最巧可為我造寶刀函。諸天人等依言奉施。如來神力。經于一食頃三種皆成。其所造剃刀。得八萬四千具。以內函中安金剛塔中。又告十方佛各施刀塔。[10]刀塔其數八十億。皆付文殊普賢。我涅槃後。取諸施塔遍大千界八[11]十億大國。一國別置一塔。諸閻浮提具八萬四千塵勞門者。皆望得脫。令得出家度脫生死。種種利益不可具述。佛告文殊。過是年已。汝持我刀塔至震旦清涼山金剛窟中安置。佛告阿難。汝往父王宮所。取我髮來[12]付帝釋。阿難依命付已。佛告帝釋。汝將我髮欲造幾塔。帝釋白佛言。我隨如來髮一螺髮造一塔。佛告龍王。令造[13]碼碯瓶黃金函。將付帝釋用盛螺髮。爾時帝釋使天工匠經三七日方[14]可得成。如來以神力故。如一食頃髮塔皆成。大數有二十六萬。佛告天帝。汝留三百塔。於天上守護。自餘諸塔。我涅槃後將髮塔八萬四千付文殊師利。於閻浮提如上諸國我法行處流通利益。又佛告阿難曰。汝往父王所取我髭來。合六十四莖。其二莖髭者已施梵王。餘並將來。我欲造塔。阿難依命取付世尊。佛告諸羅剎。我施汝二髭。當造七寶函及造[15]栴檀塔。盛髭供養。以髭威力令汝得諸飲食。羅剎白佛言。蒙恩施髭令造寶塔。未審高幾許。佛告羅剎。可高四十由旬。自餘六十髭亦隨造函塔。可高三丈許。諸羅剎等依命造塔。皆大歡喜。又告諸羅剎。汝好守護。勿使外道惡人魔鬼毒龍妄毀我塔。此塔是汝命根。以護塔故飲食常豐。此塔年別三度放光照汝身。以光威力。常雨粳糧石[16]蜜菓菜等。所須皆足。若懷惡心光便不現飲食自消。汝若見此惡相。當率諸羅剎來。至塔所深自[17]悔責。塔還放光。飲食還足。此之髭塔世尊涅槃時。六十髭塔付彼無言菩薩。令加守護。勿令惡王損壞。於閻浮提六十大國內有文字處。一國置一塔。令地神堅牢用金剛造塔高三丈許用盛髭函。於前六十國內選取名山。鑿石為龕以內龕中。龕門牢封無令後[18]惡國王開損不得久住也。
具服[19]部第四
佛本行經云。爾時太子既𩮜髮已。淨居天復化作獵師之形。身著袈裟染色之衣手執弓箭。見已語言。汝能與我此之袈裟衣不。我與汝迦[20]尸衣。價直百千億金。復為種種栴檀香等之所熏修。而說偈言。
爾時獵師報言。善哉。今實不惜。時淨居天所化之衣。從菩薩取迦尸微妙衣。飛上虛空。如一念頃還至梵天為欲供養彼妙衣故。菩薩見已生大歡喜。爾時菩薩𩮜髮身得袈裟已。形容改變既嚴整訖。口發如是大弘誓言我今始名真出家也。
使還[22]部第五
佛本行經云。於是車匿及馬王悲淚而別太子。因說偈言。
車匿及馬既到城已。所見城空曠雨淚而入。其馬揵陟在宮門外。欲入門觀瞻太子坐臥之處。不見太子。淚下如流。一切人民眷屬。唯見車匿及馬向宮。各舉兩手噭喚大哭。流淚滿面而說偈言。
爾時宮[2]內眷屬懊惱不可具述。時大妃耶輸向車匿說。如我無夫之婦。已見自至。從家而出行至山林。使我孤單獨在空室。何得令心而不破裂。即說偈言。
時淨飯王。念太子故憂苦切身。迷悶倒地無所醒覺。而說偈言。
時王醒已。而說偈言。
又普曜經云。於是菩薩適出城門。迦維羅衛一切群眾知太子去。共談而喜。俱夷明日從寐起已。遙聞眾言。覺知已去。聽大聲響。不見菩薩及馬車匿。王心[3]悶絕自投於地。舉聲稱怨。永絕我望何所依怙。俱夷從床宛轉在地。自[4]搣頭髮斷身寶瓔。何以痛哉。是我道師依[5]怙如天。而棄我去用復活為。恩愛未久便復別離。淚下如雨不能自勝。不見菩薩無不懷慼。國中樹木尋時虧落無諸華實。諸清淨地悉生塵垢。其王聞之。與群臣眷屬。圍繞行至園觀。亦懷悲苦。瞿夷心望菩薩當還。車匿言。菩薩啟王及[6]舍夷。得佛道已乃還相見。王覩寶衣車匿白馬而獨來還不見太子。自投墮地。嗚呼阿子。明曉經典。眾奇異術無不博達。今為所至棄國萬民。車匿說之。我子菩薩為何所游。誰為開門。其諸天人供養云何。車匿白曰。唯王聽之。我在常處宴然臥寐。城門已閉。於時菩薩告我被馬。城中萬民皆眠不聞。天帝開門。四天王告勅四神。捧其馬足。諸百千天帝釋梵以侍送之。嚴治道路。演大光明。散華燒香。諸天伎樂同時俱作。[7]踊在虛空。諸天圍繞以侍送之。去是極遠脫衣寶瓔及白馬遣我[8]還啟王謝妃。必至成佛乃還相見。勿令愁憂。於是瞿夷聞車匿言。益用悲哀。抱白馬頭以哀歎曰。太子乘汝何以獨來。顏貌殊妙如月盛滿。相好莊嚴便復別去。遠近嗟歎莫不悲憐。云何獨去誰復將行。車匿無狀挑我兩目。於時車匿見王瞿夷所說辛苦。益悲流淚述前苦諫。太子所為皆應道法。今勿復悲。[9]
如佛本行經云。淨飯王使二人向山諫太子迴。而說偈言。
爾時太子具報使人。令王深信因果[12]自然。文繁不可廣說。又普曜經云。父王聞太子出家。悲泣垂淚。而問之曰。何所志願。何時能還。與吾要誓。吾以年朽家國無嗣。太子以時而答偈言。欲得四願不復出家。
一不老。二至竟無病。三不死。四不別。神仙五通雖住一劫不離於死。王聞重悲。斯四願者。古今無獲。誰能除此。
差侍[13]部第七
佛本行經云。爾時輸頭檀王告諸釋言。汝等諸釋。若知時者。必須家別一人出家。若其釋種兄弟五人。令三人出家二人在家。若四人者。二人出家。二人在家。若三人者。二人出家。一人在家。若二人者。一人出家。一人在家。若一人者。不令出家。何以故。不使斷我諸釋種故。
佛髮[14]部第八
如觀佛三昧經云。如來頭上有八萬四千毛。皆兩向靡右旋而生。分齊分明四觚分明。一一毛孔旋生五色光。入前十四色光中。昔我在宮。乳母為我沐頭。時大愛道來至我所。悉達生時多諸奇特。人若問我汝子之髮為長幾許。我云何答。今當量髮知其尺度。即勅我申髮。母以尺量。長一丈三尺五寸。放已右旋[15]成螺文。欲納妃時。復更量之。長一丈三尺五寸。我出家時。天神捧去。亦長一丈三尺五寸。今者父王。看如來髮。即以手申。從尼拘樓陀精舍。至父王宮。如紺琉璃繞城七匝於佛髮中。大眾皆見若干色光。不可具說。[16]斂髮捲光右旋宛轉。還住佛頂即成[17]螺文。又僧祇律云。佛[18]在時。每四月一𩮜髮。依薩婆多論。雖四月一𩮜。如凡人七日𩮜髮狀。又文殊師利問經云。凡人髮長二指當𩮜。或二月日若短而𩮜。是無學菩薩。若過二指亦是無學菩薩。爪不得長。得如一橫穀。何以故。為搔痒故。又四分律云。佛言。聽諸比丘皮次剪爪。極長如一麥應剪髮。半月一𩮜。極長兩指。若二月一𩮜(二月者。白黑各有十五日。當此間三十日為二月[1]也)。
又毘尼母經云。佛告諸人。此髮不可故衣故器盛之。當用新物。有瞿波羅王子。從世尊乞髮。佛言。應用七寶器盛之供養。又四分律云。時阿難持故器收世尊髮。佛言。不應以故器盛如來髮。應用新器新衣繒綵若鉢衣裹盛之。時有王子瞿波離將軍。欲往四方有所征伐。來索世尊髮。佛言。聽彼得已不知安處。佛言。聽安金塔中。若銀塔中。若寶塔中。若[2]雜繒綵衣裹。不知云何持。佛言。聽象馬車乘頭上肩上擔。時王子持世尊髮去。所往征伐得勝還國。為世尊起髮塔。亦聽比丘持世尊髮。行如上安置彼不洗大小便處。持世尊塔。佛言。不應爾。令淨者持。彼安如來塔。置不好房中。己在上好房中宿。佛言。不應爾。應安如來塔置上好房中。[3]己不好房宿。彼安如來塔置下房。己在上房宿。佛言。不應爾。應安如來塔在上房己在下房[4]中。彼共如來塔同屋宿。佛言不應爾。彼為守護堅牢故。而畏慎不敢共宿。佛言。聽安杙上。若杙上若頭邊眠。為守護塔故聽塔內宿。亦為堅牢塔內藏物故聽宿。彼著革屣及捉入塔內。佛言。不應爾。佛言。聽塔下坐食。不令污穢不淨。若有不淨眾物。聚著脚邊。食已持去([5]比數有征伐人。雖不見佛髮將行。然有俗人好心造小像。及將舍利及寫小字經卷。並安頭髮內。未知許不。答曰。聖教無文。然有好心欲將經[6]像舍利。時准前[7]往將取世尊髮法。用安置作小塔子。內安彌善。貧無物造。亦聽淨繒帛裹內將行。至處上好杙上如前安置。若安髮內。恐髮垢穢臭氣不淨。又軍行在道。大小便利急卒不可臨時解頭取之。如前佛髮。不許便利穢處安置。准此經像亦同前法也)。
法苑珠林卷第十[12]
校注
[0353007] 十【大】,十(千佛之三)【宋】【元】 [0353008] 千佛篇第五之三【大】,〔-〕【宋】【元】【宮】 [0353009] 不分卷【明】 [0353010] (第九…部)二十四字【大】,〔-〕【明】 [0353011] 部第一【大】,〔-〕【明】 [0353012] 改【大】,壤【宋】【元】【明】【宮】 [0353013] 四【大】,〔-〕【宋】【元】【明】【宮】 [0353014] 拘【大】,鉤【元】【明】 [0353015] 部第二【大】,〔-〕【明】 [0353016] 緝綴【大】,綴緝【宋】【元】【明】【宮】 [0353017] 南【大】,太【宮】 [0353018] 虔【大】,殷【宋】【元】【明】【宮】 [0354001] 不【大】,〔-〕【宋】【元】【明】【宮】 [0354002] 屬【大】,囑【宋】【元】【明】 [0354003] 可【大】,何【宋】【元】【明】 [0354004] 桓【大】,洹【明】 [0354005] 列【大】,烈【宋】【元】【明】【宮】 [0354006] 囑【大】,屬【宋】【元】【明】【宮】 [0354007] 究【大】,救【宋】【元】【明】【宮】 [0354008] 式【大】,飾【宋】【元】【明】【宮】 [0354009] 從【大】,聞【宋】【元】【明】【宮】 [0354010] 聞【大】,授【宋】【元】【明】【宮】 [0354011] 初冬【大】,冬初【宋】【元】【明】【宮】 [0354012] 斂【大】,歛【元】 [0354013] 莜【大】,蕕【宋】【元】【明】【宮】 [0354014] 百【大】,〔-〕【宋】【元】【明】【宮】 [0354015] 青【大】,清【明】 [0354016] 諸佛【大】,〔-〕【宮】,佛【宋】【元】【明】 [0355001] 座【大】,座及【宋】【元】【明】【宮】 [0355002] 今【大】,令【宋】【元】【明】【宮】 [0355003] 我【大】,我坐【宋】【元】【明】【宮】 [0355004] 受【大】,受印【宋】【元】【明】【宮】 [0355005] 已【大】,以【宋】【元】【明】【宮】 [0355006] 及【大】,乃【宋】【元】【明】【宮】 [0355007] 部第三【大】,〔-〕【明】 [0355008] 威王復記【大】,〔-〕【宋】【元】【明】【宮】 [0355009] 令【大】,今【元】 [0355010] 婇【大】*,采【明】* [0355011] 觀【大】,勸【宋】【元】【明】 [0355012] 說【大】,脫【宋】【元】【明】【宮】 [0355013] 太【大】,大【宋】 [0355014] 駊【大】,峨【宋】【元】【明】【宮】 [0355015] 徐舉【大】,舉其【宋】【元】【明】【宮】 [0355016] 令【大】,今【宋】【元】【明】【宮】 [0356001] 天【大】,大【宋】 [0356002] 寺【大】,祠【宋】【元】【明】,林【宮】 [0356003] 內【大】,肉【明】 [0356004] 壞【大】,懷【宋】【元】【明】【宮】 [0356005] 主【大】,王【宋】【元】【明】 [0356006] 顏【大】,顏容【宋】【元】【明】【宮】 [0356007] 聽【大】,聽佛【宮】 [0356008] 已【大】,死【宋】【元】【明】【宮】 [0356009] 技【大】*,伎【宋】【宮】* [0356010] 唯【大】,惟【元】【明】 [0356011] 大【大】,太【宋】【元】【明】【宮】 [0356012] 技【大】,伎【宋】【元】【明】【宮】 [0356013] 持【大】,恃【元】 [0356014] 告【大】,告彼【宋】【元】【明】【宮】 [0356015] 作【大】,匹【宋】【明】,四【元】 [0356016] 牛【大】,〔-〕【宋】【元】【明】【宮】 [0356017] 𡱁屎【大】,屎尿【宋】【元】【明】【宮】 [0356018] 我【大】,夫【元】【明】 [0356019] 王【大】,〔-〕【元】【明】 [0356020] 甚【大】,悉【宋】【元】【明】【宮】 [0356021] 常【大】*,恒【宋】【元】【明】【宮】* [0357001] 玄【大】,立【宋】【元】【明】 [0357002] 𮜷【大】,聘【宋】【元】【明】 [0357003] 偏【大】,遍【宋】【元】【明】【宮】 [0357004] 菩薩【大】,太子【宋】【元】【明】【宮】 [0357005] 簡【大】,揀【元】【明】 [0357006] 却女人【大】,都無【宋】【元】,却人【明】【宮】 [0357007] 第一妃【大】,菩薩母【宋】【元】【明】【宮】 [0357008] 日【大】,曰【宋】【元】 [0357009] 越【大】,〔-〕【宋】【元】【明】【宮】 [0357010] 部第四【大】,〔-〕【明】 [0357011] 玉【大】,王【宋】【明】【宮】 [0357012] 之【大】,〔-〕【宋】【元】【明】【宮】 [0357013] 令【大】,今【宋】【元】【明】【宮】 [0357014] 心【大】,〔-〕【宋】【元】【明】【宮】 [0357015] 讙【大】,歡【宋】【元】【明】【宮】 [0357016] 噭【大】*,呌【宋】*【元】*【明】*【宮】 [0357017] 食【大】,蝕【宋】【元】【明】 [0357018] 項【大】,頂【宋】【元】【明】【宮】 [0357019] 肢【大】,支【宋】【元】【明】【宮】 [0357020] 部第五【大】,〔-〕【明】 [0357021] 𤛓【大】,搆【宋】【元】【明】【宮】 [0357022] 大【大】,可【宋】【元】【明】【宮】 [0357023] 重【大】,大【宋】【元】【明】【宮】 [0357024] 具【大】,且【宋】【元】【明】【宮】 [0357025] 擔【大】*,檐【宋】【元】【明】【宮】* [0357026] 其【大】,行其【宋】【元】【明】【宮】 [0357027] 處【大】,受【宋】【元】【明】 [0357028] 部第六【大】,〔-〕【明】 [0357029] 論【大】,經【宋】【元】【明】【宮】 [0358001] 法【大】,相【宋】【元】【明】 [0358002] 於【大】,恒【宋】【元】【明】【宮】 [0358003] 提【大】,提心【宋】【元】【明】【宮】 [0358004] 道【大】,通【宋】【元】【明】 [0358005] 卷第十六終【明】 [0358006] 卷第十七千佛篇第五之五首【明】 [0358007] (第十…部)十八字【大】,〔-〕【明】 [0358008] 部第一【大】,〔-〕【明】 [0358009] 道【大】*,導【宋】【元】【明】【宮】* [0358010] 網【大】,經【宮】 [0358011] 妓【大】,伎【宋】【元】【明】,俺【宮】 [0358012] 部第二【大】,〔-〕【明】 [0358013] 鳥【大】,鳥喫蟲【宋】【元】【明】【宮】 [0358014] 庠【大】,詳【明】 [0358015] 扶疏【大】,荴蔬【宋】【宮】 [0358016] 陰【大】*,蔭【明】* [0358017] 躍【大】,躍充遍【宋】【元】【明】【宮】 [0358018] 於【大】,彼【宋】【元】【明】【宮】 [0358019] 山【大】,出【宋】【元】【明】【宮】 [0359001] 自【大】,目【明】 [0359002] 燈【大】,飯【宮】 [0359003] 生【大】,王【宋】【元】 [0359004] 顫【大】*,戰【宋】【元】【明】【宮】* [0359005] 大有【大】,有大【宋】【元】【明】【宮】 [0359006] 慄【大】,慓【宋】 [0359007] 噭【大】*,叫【宋】【元】【明】【宮】* [0359008] 小【大】,諸小【宋】【元】【明】【宮】 [0359009] 誦【大】,頌【宋】【元】【明】 [0359010] 曰【大】,〔-〕【宋】【元】【明】【宮】 [0359011] 部第三【大】,〔-〕【明】 [0359012] 𧹞【大】,皵【明】 [0359013] 肢【大】,支【宋】【明】【宮】 [0359014] 此【大】,是【宋】【元】【明】【宮】 [0359015] 聲【大】,涕【宋】【元】【明】 [0359016] 淚【大】,泣【元】【明】 [0359017] 噭【大】*,叫【宋】【元】【明】【宮】* [0359018] 舁【大】,轝【宋】【元】【明】【宮】 [0359019] 梨【大】,㴝【明】 [0359020] 純【大】,絕【宋】【元】【明】 [0360001] 王【大】,王王【宋】【元】【明】【宮】 [0360002] 修【大】,循【宋】【元】【明】 [0360003] 置【大】,列【宋】【元】【明】 [0360004] 虛【大】,慮【宋】【元】【明】【宮】 [0360005] 芒【大】,邙【明】 [0360006] 肢【大】*,支【宋】【元】【明】【宮】* [0360007] 留【大】,流【宋】【元】【明】【宮】 [0360008] 部第四【大】,〔-〕【明】 [0360009] 顫【大】*,戰【宋】【元】【明】【宮】* [0360010] 欲能【大】,態欲【宋】【元】【明】【宮】 [0360011] 人【大】,女【宋】【元】【明】【宮】 [0360012] 無【大】,有【宋】【元】【明】【宮】 [0360013] 誰【大】,離【宋】【元】【明】【宮】 [0360014] 子【大】,〔-〕【宋】【元】【明】【宮】 [0360015] 夷【大】,夷子【宋】【元】【明】【宮】 [0360016] 有【大】,見有【宋】【元】【宮】,見其【明】 [0360017] 大【大】,太【宋】【元】【明】【宮】 [0360018] (第十…部)三十七字【大】,〔-〕【明】 [0360019] 𩮜【大】,鬀【宋】【元】【宮】 [0360020] 部第一【大】,〔-〕【明】 [0361001] 焱【大】,炎【宋】,火【元】【明】 [0361002] 秦【大】,蔡【宮】 [0361003] 簫【大】,蕭【宋】【元】【明】【宮】 [0361004] 俗【大】,服【宋】【元】【明】【宮】 [0361005] 麋【大】,糜【宋】【元】【明】【宮】 [0361006] 部第二【大】,〔-〕【明】 [0361007] 宮【大】,官【宋】【元】【明】【宮】 [0361008] 困【大】,淳【宋】【元】【明】【宮】 [0361009] 臥【大】,仆【元】 [0361010] 空【大】,之【宋】【元】【明】 [0361011] 宋南藏曰譬作臂 [0361012] 九孔【大】,孔九【宮】 [0361013] 亦【大】,又【宋】【元】【明】【宮】 [0361014] 又【大】,又彼【宋】【元】【明】【明】 [0361015] 又【大】,〔-〕【宋】【元】【明】【宮】 [0361016] 生【大】,王【宋】【元】【明】 [0361017] 泣【大】,哭【宮】 [0361018] 城【大】,王【宋】【元】【明】【宮】 [0361019] 忽【大】,怱【宋】 [0361020] 眾【大】,諸【宋】【元】【明】,〔-〕【宮】 [0361021] 辦【大】,辨【元】 [0361022] 側【大】,𡍫【明】 [0361023] 星【大】,星已【宋】【元】【明】【宮】 [0361024] 時【大】,〔-〕【宋】【元】【明】【宮】 [0362001] 此【大】,城【宋】【元】【明】【宮】 [0362002] 渡【大】,度【宋】【元】【明】【宮】 [0362003] 能【大】,或【宋】【元】【明】【宮】 [0362004] 曰【大】,言【宋】【元】【明】【宮】 [0362005] 慈悲【大】,悲戀【宋】【元】【明】【宮】 [0362006] 䠒【大】,胡【宋】【元】【明】,䟡【宮】 [0362007] 揵【大】,𠃵【宋】【元】,【宮】* [0362008] 𩮜【大】*,剃【宋】【元】【明】【宮】* [0362009] 部第三【大】*,〔-〕【明】* [0362010] 執【大】,執於【宋】【元】【明】【宮】 [0362011] 右【大】,左【宋】【元】【明】 [0362012] 以【大】,地以【宋】【元】【明】 [0362013] 衣【大】,衣乘【宋】【元】【明】 [0362014] 鬘【大】,鬚【宋】【元】【明】 [0362015] 而立【大】,〔-〕【宋】【元】【明】【宮】 [0362016] 承【大】,盛【宋】【元】【明】【宮】 [0362017] 節【大】,櫛【宋】【元】【明】 [0362018] 桓【大】*,洹【明】* [0362019] 金【大】*,金剛【宋】*【元】*【明】* [0362020] 盆【大】,〔-〕【宋】 [0362021] 我【大】,〔-〕【宋】【元】【明】【宮】 [0362022] 我【大】,汝【宋】【元】【明】【宮】 [0362023] 神堅牢【大】,堅牢神【宮】 [0362024] 令【大】,今【宋】【元】【明】【宮】 [0362025] 八【大】,取八【宋】【元】【明】【宮】 [0363001] 競【大】,竟【元】 [0363002] 髮【大】,髮將【宋】【元】【明】【宮】 [0363003] 放【大】,光【宋】【元】【明】【宮】 [0363004] 髮【大】,頂【宋】【元】【明】【宮】 [0363005] 報【大】,執【宋】【元】【明】【宮】 [0363006] 我【大】,手【宋】【元】【明】【宮】 [0363007] 繞【大】,繞壇【宋】【元】【明】【宮】 [0363008] 施【大】,施我【宋】【元】【明】 [0363009] 牢【大】,牢地【宋】【元】【明】 [0363010] 刀塔【大】,〔-〕【宋】【元】【明】【宮】 [0363011] 十【大】,千【宋】 [0363012] 付【大】,付與【宋】【元】【明】【宮】 [0363013] 碼碯【大】,馬腦【宋】【元】【宮】 [0363014] 可得【大】,得可【宋】【元】【明】【宮】 [0363015] 栴【大】*,旃【宋】【元】【宮】* [0363016] 蜜【大】,蜜諸【宋】【元】【明】【宮】 [0363017] 悔【大】,梅【元】 [0363018] 惡【大】,諸【宋】【元】【明】 [0363019] 部第四【大】,〔-〕【明】 [0363020] 尸【大】*,尸迦【宋】【元】【明】【宮】* [0363021] 傳【大】,摶【宮】 [0363022] 部第五【大】,〔-〕【明】 [0364001] 瘦【大】,疲【宋】【元】【明】 [0364002] 內【大】,中【宮】 [0364003] 悶【大】,感【宋】【元】【明】【宮】 [0364004] 搣【大】,滅【宋】【元】【宮】,明註曰南藏作滅 [0364005] 怙【大】,恃【宋】【元】【明】【宮】 [0364006] 舍【大】,瞿【宋】【元】【明】 [0364007] 踊【大】,涌【明】 [0364008] 還【大】,還國【宋】【元】【明】【宮】 [0364009] 卷第十七終【明】 [0364010] 卷第十八佛篇第五之六出家部之餘首【明】 [0364011] 部第六【大】,〔-〕【明】 [0364012] 自【大】,不信自【宋】【元】【明】【宮】 [0364013] 部第七【大】,〔-〕【明】 [0364014] 部第八【大】,〔-〕【明】 [0364015] 成螺【大】,還成䗍【宋】【元】【明】【宮】 [0364016] 斂【大】,歛【元】 [0364017] 螺【大】,䗍【宋】【元】【明】【宮】 [0364018] 在【大】,在日【宋】【元】【明】【宮】 [0365001] 也【大】,〔-〕【宋】【元】【明】【宮】 [0365002] 雜【大】,雜寶塔【宋】【元】【明】【宮】 [0365003] 己【大】,己在【宋】【元】【明】【宮】 [0365004] 中【大】,中宿【宋】【元】【明】【宮】 [0365005] 比【大】,此【明】 [0365006] 像【大】,象【元】 [0365007] 往【大】,征【宋】【元】【明】【宮】 [0365008] 部第九【大】,〔-〕【明】 [0365009] 九【大】,九年【宋】【元】【明】【宮】 [0365010] 部第十【大】,〔-〕【明】,數第十【宋】【元】【宮】 [0365011] 梵【大】,胡【宋】【元】【明】【宮】 [0365012] 不分卷【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