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卷第[19]九十六

捨身篇第九十六[20](此有二[21]部)

述意部[22]第一

夫色性無象觸必歸空三世若假[23]入微終散雖復迴天震地之威會歸[24]磨滅齊冠楚組之麗靡救埃壤所以形非定質眾緣所聚四塵不同風火[25]常異坼而離之本非一物燕肝越膽未足為譬菩薩利生方窮其旨而積此淪昏生生不已一念儻值曾未移時障習相蕩旋迷厥路橫指呼空名之為有養己傷命號之為毒蓄身外之財以充其慾攘非己之分用成其侈豈直溫[26]肌嗛腹若此而已哉至於積篋盈藏溢爼充庖無始迄今供此幻我亦未厭足靜思此事豈不罪歟今既覺過徒畜坏瓶物我俱空寶惜何在是以體知幻偽大士常心捨妄求真菩薩常願證知三界為晨夜之宅[27]惺悟四生為夢幻之境外云[28]生以[29]身為逆旅死當以天地為棺槨內云王子投身功逾九劫刳肌貿鴿駭震三千將今類古冀望同爾欲使白牛有長路之能寶舟有彼岸之力也

引證部[30]第二

如金光明經云佛告大眾過去有王名摩訶羅陀常行善法無有怨敵時有三子殊特第一第一太子名摩訶波那羅次子名摩訶提婆小子名摩訶薩埵是三王子於園游戲漸到竹林憩駕止息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於今日心甚[1][2]於是林中將無衰損第二王子復作是言我於今日不自惜身但離所愛心憂愁耳第三王子復作是言我於今日獨無悑懼亦無愁惱山中空寂神仙所讚是處閑[3]靜令[4]人安[5]轉復前行見有一虎適產七日而有七子圍繞周匝飢餓窮悴身體羸損命將欲絕第一王子見是虎[6][7]若為飢逼必還噉子第三王子言君等誰能與此虎食[8]一王子言[9]虎餘命無幾不容餘處為其求食命必不濟誰能為此不惜身命[10]二王子言一切難捨不過己身[11]三王子[12]若諸大士欲利益他生大悲心不足為難時諸王子心大愁憂久住視之目未曾捨作是觀已尋便離去爾時第三王[13]子言我今捨身時已到[14]我從昔來多棄是身都無所為隨時將養令無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復不免無常敗壞今捨此身作無上業於生死海中作大橋梁永離憂患無常變異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即便語言兄等今者可與眷屬還其所止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還至虎所脫身衣裳置竹枝上作是誓言我今為利諸眾生故證於最勝無上道故欲度三有諸眾生故是時王子作是誓已即自放身臥餓虎前以大悲力虎無能為王子念言虎今羸瘦身無勢力不能得我身血肉食即起求刀了不能得即以乾竹刺頸出血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又雨雜華種種妙香時虛空中有諸天見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善哉大士真大悲者為眾生故能捨難捨不久當證清淨涅槃是虎見血[15]流污王身即便舐血噉食其肉唯留餘骨爾時兩兄見地大動日無精光雨諸華香必是我弟捨所愛身時二王子心大愁悑[16]洟泣悲歎容貌[17]樵瘁復共相將還至虎所見弟所著衣裳皆悉在一竹枝[18]之上骸骨[19]髮爪布散狼籍流血處處遍污其地見已悶絕不自勝持投身骨上良久乃[20]即起舉[21]手呼天而哭我弟幼稚才能過人父母所愛奄忽捨[22]我今還宮父母設問當云何答我寧在此併命一處不忍還見父母眷屬時小王子所將侍從各散諸方互相謂言今者我天為何所在

爾時王妃於睡眠中夢乳被割牙齒墮落得三鴿雛一為鷹食爾時王妃大地動時即便驚[23]心大愁悑而說偈言

今日何故  大地大水  一切皆動
物不安所  日無精光  如有覆蔽
我心憂苦  目𥇒𥌎動  如我今者
所見瑞相  必有災異  不祥苦惱

於是王妃說是偈已時有青衣在[24]外聞王子消息心驚惶[25]即啟王妃作如是言向者在外聞諸侍從推覓王子不知所在王妃聞已生大憂惱至大王所具傳此事王聞悶絕悲哽苦惱[26]收淚而言如何今日[27]失我心中所愛重者爾時世[28]尊而說偈言

[29]爾時大王  即從座起  以水灑妃
良久乃蘇  還得正念  微聲問王
我子今者  為死活耶  爾時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當遣  大臣使者
周遍東西  推求其子  汝今且可
莫大憂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即便嚴駕  出其宮殿  是時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顧望  求覓其子
煩惋心亂  靡知所在  最後遙見
有一信來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願王莫愁  諸子猶在  不久來至
令王得見  須臾之頃  復有臣來
大王當知  一子已終  二子雖存
[30]瘁無賴  第三王子  見虎新產
飢窮七日  恐還食子  見是虎已
深生悲心  發大誓願  當度眾生
於未來世  證成菩提  即上高處
投身餓虎  虎飢所逼  便起噉食
一切血肉  已為都盡  唯有骸骨
狼籍在地  是時大王  聞臣語已
轉復悶絕  失念躄地  憂愁盛火
熾然其身  諸臣眷屬  亦復如是
以水灑王  良久乃蘇  復起舉手
號天而哭  復有臣來  而白王言
向於林中  見二王子  愁憂苦毒
悲號啼哭  迷悶失志  自投於地
臣即求水  灑其身上  是最小子
我所愛重  無常大鬼  奄便吞食
其餘二子  今雖存在  而為憂火
之所焚燒  或能為是  喪失命根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載諸子
急還宮殿  其母在後  憂苦逼切
與諸侍從  欲至彼林  即於中路
見其二子  號天扣地  稱弟名字
時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號[1]洟泣
隨路還宮  速令二子  覲見其母
佛告樹神  汝今當知  爾時王子
摩訶薩埵  捨身飼虎  今我身是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於今父王
輸頭檀是  爾時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彌勒是  第二王子
今調達是  爾時虎者  今瞿夷是
時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揵連是

爾時大王摩訶羅陀及其妃后悲號[2]洟泣悉皆脫身御服瓔珞與諸大眾往竹林中收其舍利[3]於此處起七寶塔是時王子摩訶薩埵臨捨命時作是誓願願我舍利於未來世過算數劫常為眾生而作佛事

又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略要云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4]殑伽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5]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6]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殑伽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7]名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8]名已後其身乃盡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淨明[9]德國中於淨德王[10]家忽然化生而白父言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我今當還供養此佛乃至彼佛入涅槃已收佛舍利作八萬四千寶塔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菩提心爾時諸菩薩天人阿脩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于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當爾之時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若有發心欲得阿耨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珍寶而供養者

問曰菩薩捨身得自殺罪不答曰依律未捨命前得方便小罪偷蘭遮若捨命已無[11]罪可屬所以不得殺人大罪若依大乘菩薩厭離生死為供養佛及為一切眾生興大悲心無害他意反招其福何容得罪故文殊師利問經云佛言若殺自身無有罪報何以故如菩薩殺身唯得功德我身由我故若身由我得罪果者剪爪傷指便當得罪何以故自傷身故菩薩捨身非是無記唯得福德是煩惱滅故身滅故得清淨身譬如垢衣以灰汁[12]澣濯[13]垢滅衣在(自外經明菩薩捨身非唯一二如月光捨頭尸毘割[14]或作師子象王捨[15]牙與皮或作鹿身禽王濟厄樵人或作大龜大鼈救人水難或作大魚肉山施飢[16]拔苦如是具列非一並散配別篇恐以文繁不可重述)

頌曰

龔勝無遺生  季業有窮盡
嵆叟理既迫  霍子命亦殞
屢屢[17]厚霜[18]柏  納納衝風菌
邂逅竟[19]慨時  脩短非所慜
恨我吾子志  不得[20]巖上泯
送心正覺前  斯痛久已忍
既知人我空  何愁心不謹
唯願乘來生  怨親同[21]識朕

感應緣(略引九驗)

  • 黃帝時寗封子
  • 宋沙門釋慧紹
  • 宋沙門釋僧瑜
  • 宋沙門釋慧益
  • 梁沙門釋道度
  • 周沙門釋僧崖
  • 周沙門釋靜藹
  • 隋沙門釋大志
  • 唐沙門釋會通

甯封子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1]遇之為其掌火能出入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上下視其炭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之甯北山中故謂之甯封子焉(右此一驗出搜神記)

宋臨川招提寺有釋慧紹不知氏族小兒時母哺魚肉輒吐咽菜不疑於是便蔬食至八歲出家為僧要弟子精勤稟[2]勵苦行標節後隨要止臨川招提寺乃密有燒身之意常雇人斫薪𧂐於東山石室高數丈中央開一龕足容己身乃還寺辭要要苦諫不從即於焚身之日於東山設大眾八關齋并告別知識其日闔境奔波車馬人眾及齊金[3]不可稱數[4]至夜行道紹自行香行香既竟執燭然薪入中而坐誦藥王本事品眾既不見紹悟其已去禮拜未畢悉至薪所[5]薪已洞然誦聲未息火至額聞唱一心言已奄絕大眾咸見有一星其大如斗直下煙中俄而上天則見者咸謂天宮迎紹經三日薪聚乃盡紹臨[6]終謂同學曰吾燒身處當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後三日果生焉紹焚身是元嘉二十八年年二十八

宋廬山招提寺有釋僧瑜姓周吳興餘杭人弱冠出家業素純粹元嘉[7]十年與同學曇溫慧光等於廬山南嶺共建精舍名曰招隱瑜嘗以為結累三塗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捐藥王之[8]轍獨何云遠於是屢發言誓始契燒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集薪為龕并請僧設齋告眾辭別是日也雲霧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當[9]晴朗如其無感便當滂注使此四輩知神應之無晦也言已雲景明霽至初夜竟便入薪龕中合掌平坐誦藥王品火焰交至猶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卉[10]走彌[11]並稽首作禮願結因緣咸見紫氣騰空久之乃歇時年四十四其後旬有四日瑜房中生雙桐樹根枝豐茂巨細相如貫壞直聳遂成奇樹[12]深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剋炳泥洹瑜之庶[13]故見斯證因號為雙桐沙門吳郡張辯為平南長史親覩其事具為傳替曰

悠悠玄機 茫茫至道 出入生死 孰為妙寶(其一) 自昔藥王 殊化絕倫 往聞其說 今覩斯人(其二) 英英沙門 慧定心固 凝神紫氣 表迹雙樹(其三) 其德可樂 其操可貴 文之作矣 或颺髣髴(其四)

宋釋慧益廣陵人少出家隨師止壽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燒身眾人聞者或毀或讚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餌麻麥到六年又絕麥等但食[14]蘇油有頃又斷蘇油唯服香丸雖四大綿微而神情[15]篤正孝武深加敬異致問殷勤遣太宰江夏王義恭詣寺諫益益誓志無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將就焚燒乃於鍾山之南置鑊辦油其日朝乘牛車而以人牽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所憑又三寶所寄乃自力入臺至雲龍門不能步下令人啟聞慧益道人今就捨身詣門奉辭深以佛法仰囑帝聞改容即躬出雲龍門益既見帝重以佛法憑囑於是辭去帝亦續至諸王妃后道俗士庶填滿山谷投衣棄寶不可勝計益乃入鑊據一小床[16]劫貝自纏上加一長帽以油灌之將就著火帝令太宰至鑊所請喻曰道行多方何必殞命幸願三思更就異途益雅志確然曾無悔念乃答曰微軀賤命何足上留天心聖慈同己者願度世人出家降勅即許益乃自手執燭以然帽帽熾棄燭合掌誦藥王品火至眉誦聲猶分明[17]次至眼乃昧貴賤哀嗟響振幽谷莫不彈指稱佛惆悵抆淚火至明旦乃盡帝於于時聞空中笳[18]筦異香芬[19]帝盡日[20]方還宮夜夢見益振錫而至更囑以佛法明日帝為設齋度人令齋主唱白具敘徵祥燒身之處[21]造藥王寺以擬本事也

梁普通年小莊嚴寺有道度禪師戒行淳直善明摩訶衍梁帝欽重齊同四果禪師每厭此身將同毒樹若身命無常棄屍陀林施以鳥獸於檀度成滿亦為善業八萬戶蟲不可燒盡非所勸也[22]稍積薪柴漸就減食[23]其普通七年十一月三日鍾自虛鳴寺眾驚恐莫測何相其月八日鍾復自鳴乃與大眾共結善緣爾後不復更食唯用澡瓶以汲清水日飲一升至二十五日朝寺眾同往見瓶發五色光曜[24]氣氛氳至二十九日旦寺主僧全等數人共登禪室遙見龕中紫光外照其日將暮忽有群鳥五六百頭同集一樹俄傾西飛是夜二更初竟寺有雜色光映燭房宇至五更中聞山頂上火聲振[1]驚走往觀見禪師合掌火中春秋六十有六刺史武陵王乃遣灑掃收[2]歛於其處而建塔焉後時聞山頂有石磬之聲聲甚清徹先燒身之處有大樹枯死十有餘年禪師入山常坐樹下後春遂生枝葉(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周益州沙門釋僧崖[3]姓牟氏而幼年少言不雜徘戲每游山泉必先禮而後飲或諦不瞬坐以終日人問其故答曰是身可惡我思之耳後必燒之及年長從戎毅然[4]綱正嘗隨伴捕魚得己分者用投諸水謂伴曰殺非好業我今舉體皆現在瘡誓斷獵矣遂燒其獵具[5][6]譬首領數百人共築池塞資以養魚崖率眾重往彼觀望忽有異蛇長一尺許頭尾皆赤須臾長大乃至丈餘圍五六尺獽眾奔散蛇便趣水舉尾入雲赤光遍野久久乃滅尋爾眾聚具論前事崖曰此無憂也但斷殺業蛇不害人勸停池堰眾未之許俄而隄防決壞遂即出家以周武成元年六月於益州城西路首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有問燒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起心既無痛指何所痛時人同號以為僧崖菩薩或有問曰似有風疾何不治之答曰身皆空耳知何所治又曰根大有對何謂為空答曰四大五根復何住[7]眾服其言孝愛寺兌法師者有大見解承崖發迹乃率弟子數十人往彼禮敬解衣施之顧大眾曰真解般若非徒口說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如是經曰左手指盡火次掌骨髓沸上涌將滅火焰乃以右手殘指挾竹挑之有問其故崖曰緣諸眾生不能行忍今勸不忍者忍不燒者燒耳兼又說法勸勵令行慈斷肉雖煙焰俱熾以日繼夕並燒二手眉目不動[8]為四眾說法誦經或及語切詞要義則頷頭微笑時或心怠私有言志崖顧曰我在山中初不識字今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何不至心靜聽若乖我者則空燒此手何異樵頭耶於是大眾[9]懍然莫不專肅其後復告眾曰末劫輕慢心轉薄淡見像如木頭聞經如風過馬耳今為寫大乘經教故燒身手欲令[10]倍重佛法也闔境士女聞者皆來繞數萬匝崖怡然澄靜容色不動頻集城西大道談論法化初有細雨殆將沾漬便斂心入定即雲散月明而燒臂掌骨五[11]枚如殘燭燼忽然各生並長三寸白如珂雪僧尼僉曰若菩薩滅後願奉舍利起塔供養崖乃以口[12]齧新生五骨拔而折之吐施大眾曰可為塔也至七月十四日忽有大聲狀如地動天裂人畜驚駭於上空中或見犬羊龍蛇軍器等像少時還息人以事問崖曰此無苦也驚睡三昧耳吾欲捨身可辦供具時孝愛寺導禪師戒行精苦耆年大德捨六度錫杖并及紫被贈崖入[13]僧淵遠送班納意願隨身于時人物諠擾施財山積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至明日平旦忽告侍者法陀曰汝往取導師錫杖紫被及納袈裟來為吾著之便往造焚身所于時道俗十餘萬眾擁輿而哭崖曰但守菩提心義無哭也便登高座為眾說法時時舉目視於薪𧂐欣然獨笑[14]又傾右脇而寢都無氣息狀若木[15]忽起問曰時將欲[16]至下足先白眾僧曰佛法難值宜共護持先所積柴壘以為樓高數十丈上作乾小室以油潤之崖緩步至樓繞旋三匝禮拜四門便登其上[17]憑欄下望令念般若有施主王撰懼曰我若放火便燒聖人將獲重罪崖陰知之告撰上樓臂摩頂曰汝莫憂造樓得罪乃大福也[18]令下火皆懼畏之置炬著地崖以臂挾炬先燒西北次及西南麻燥油濃赫然熾合於盛火中放火設禮比第二拜時[19]身已自焦坼重復一禮時身踣炭上及薪盡火滅骨肉皆化唯心尚存赤而且濕肝腸脾胃猶自相連更以四十車柴燒之腸胃雖卷而心如本[20]兌法師乃命收取葬于塔下初未燒前有問者曰菩薩滅度願示瑞相崖曰我身可盡心不可壞也眾謂心神無形不由燒蕩及後心存方知先見然崖自生及終頻現異相有數十條曾於一家將欲受戒無何笑曰將捨寶物生疑慮耶眾相推問有楊氏婦欲施銀釵恐夫責及因決捨之有孝愛寺僧佛興者偏嗜飲噉流俗落度隨崖輿後私發願曰今值聖人誓斷酒肉及返至寺見黃色人曰汝能斷肉大是好事汝若食一眾生肉即食一切眾生肉[21]又食者即食一切父母眷屬肉矣必欲食者當如死屍中蟲蟲即肉也

又曰日有六時念善大好若不能具一時亦好如是一念其心亦好皆能滅惡也見其言詞真正音句和雅將欲致問不久而滅於是佛興翹心精進繞塔念誦又聞空中聲曰汝勤持齋願令眾生得不食身又令餓鬼身常飽滿觀其感被皆崖力也初登柴樓有沙門僧育在大建昌寺門見有火光高四五丈廣三四丈從地而起上衝樓邊久久乃滅又初焚日州寺大德沙門寶海問曰等是一火何故菩薩受燒都無痛想崖曰眾生有相故[1]故痛耳又曰常云代眾生受苦為實得不答曰既為心代受何以不得又曰菩薩自燒眾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代答曰猶如燒手一念善根即能滅惡豈非代耶乃謂侍者智炎曰我滅度後好供養病人並難可測其本多是諸佛聖人乘權應化自非大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實行也坐中疑崖非聖人者乃的呼其人名曰諸佛應世形無定方或作醜陋諸病乃至畜生下類檀越慎之勿妄輕也及將動火皆覩異相或見圓蓋覆崖[2]有道人處其蓋上或見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門者或見[3]柴樓之上如日出形并雨諸華大者如雨[4][百*(升-┬+下)]小者如鍾乳片五色交亂紛紛而下接取非一棖觸皆消及崖滅後郫縣人於郫江邊見空中有油絡轝崖在其上身服[5]班納黃偏袒紫被捉錫[6]後有五六百僧皆罩竹繖乘空西沒又潼州靈果寺僧慧策者承崖滅度乃為設大齋於故市中至於食前忽見黑雲從東南來翳日癊會仍雨龍毛五色分明長者尺五短猶六寸又雨諸華幡香煙滿空繽紛大眾通見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皆見華叢含盛光榮庭宇又阿迦膩吒寺僧慧勝者抱病在床不見焚身心懷悵恨夢崖將一沙彌來帊裹三[7][百*(升-┬+下)]許香并檀屑[8]四聚以繞於勝下火焚香[9]悑曰凡夫耳未能燒身也崖曰無悑用熏病耳煨燼既盡即覺爽健又請現瑞答曰我在益州詭名崖耳真名光明遍照寶藏菩薩勝從覺後力倍於常有時在外村為崖設會勝自唱[10]噵曰潼州福重道俗見瑞我等障厚都無所見因即應聲二百人許悉見天華如雪紛紛滿天映日而下至中食竟華形漸大如七寸槃皆作金色明淨曜目四眾競接都不可得或緣樹登高望欲取之皆飛上去又成都民王僧貴者自崖焚後舉家斷肉後因事故將欲解素私自平論時屬二更忽聞門外喚檀越聲比至開門見一道人語曰慎勿食肉言情酸切行啼而去從後走趁似近而遠忽失所在又焚身後八月中獽人牟難當者[11]就嶠山頂行獵搦箭弓弩舉眼望鹿忽見崖騎一青麖獵者驚曰欲在益州已燒身死今那在此崖曰誰道許誑人耳汝能燒身不射獵得罪也汝當勤力作田矣便爾別去又至冬間崖兄子於溪中忽聞山谷諠動若數萬眾[12]目望見崖從以兩僧執錫而行因追及之欲捉袈裟崖曰汝可勞捉我乃指前鷄猪曰此等音聲皆有[13]詮述如汝等語他人不解餘國言音汝亦不解人畜有殊皆有佛性但為惡業故受此形汝但力田莫養禽畜言極周委故其往往現形預知人意率皆此也具如沙門忘名集及費長房三寶錄并益部集異記

周終南山釋靜藹姓鄭氏[14]滎陽人也夙標俗譽以溫潤知名而神器夷簡卓然物表乃撫心曰[15]生不幸會五濁交亂失於物議得在可鄙進退惟[16]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吊[17]殯彰嵩岳尋括經論用忘寤寐復聞有天竺梵僧碩學高行世之不測西達咸陽求道情通掩抑十年後附節終南有終焉之志煙霞風月用祛亡返山本無水須便㵎飲[18]甞於昏夕覺人侍立忽降虎來前爮地而去及明觀之漸見潤濕使人[19]挑掘飛泉通涌從是已來遂省挹酌今錫谷避世堡虎爮泉是也後周武滅法於建德三年五月行虐關中其禍既畢至六月十五日罷朝有金城公任[20]民部於所治府與諸左右仿佯天望勿見五六段物飛[21]虛空在於鳥路大者上摩青霄小如十斛[22]囷許漸漸微沒自餘數段小復低下其色黃白卷舒空際類旛無脚爾日天晴氣靜纖塵不動但增炎曦而已因往冬官府道經圓土[23]北見重牆上有黃書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訶般若經第十九卷問其所由答云從天而下飛揚墜此干時三寶初滅刑法嚴峻略示連席之官乃藏諸衣袖還緘篋笥初武帝知藹志烈欣欲見之乃勅三衛二十餘人巡山訪覓氈衣道人朕將位以上卿共治天下藹居山幽隱追尋不獲後於太一山錫谷潛遁睹大法淪廢道俗無依身被報纏無力毘贊告弟子曰吾無益於世即事捨身故先[1]五眾初不慕從藹且廣集大小乘三寶集記二十餘卷藏諸巖穴使後代再興後厭身情迫獨據別巖告弟子下山明當早至藹乃跏坐[2]磐石留一內衣自條身肉段段布於石上引腸掛于松枝不傷[3][4]自餘筋肉手足頭面臠析都盡竝唯骨現以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驚通夜失寐明晨走赴猶覩合掌捧心身面西向跏坐如初所傷餘骸一無遺血但見白乳滂流凝于石[5]上遂壘石封外就而殮焉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等有聞當世具諸別傳親侍沙門慧宣者內外博通奇有志力痛山頹之莫仰悲梁壞之無依爰述芳猷樹碑塔所後有訪道思賢者入山禮敬循諸崖險乃見藹書遺偈在于石壁題云初欲血書本意不謂變為白色即是菩薩之慈血也遂以墨書其文曰諸有緣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於佛法中莫生退轉若退轉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緣捨此身命一見身多過二不能護法三欲速見佛輒同古聖列偈敘之

無益之身  惡煩人功  解形窮石
散體崖松  天人修羅  山神樹神
有求道者  觀我捨身  願令眾生
見我骸骨  煩惱大船  皆為覆沒
願令眾生  聞我捨身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願令眾生  憶念我時
具足念力  多聞總持  此報一罷
四大彫零  泉林[6]逕絕  巖室無聲
普施禽獸  乃至昆蟲  食肉飲血
善根內充  願我未來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濟  此身不淨
[7]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隄塘
此身可惡  不可瞻觀  薄皮裹血
垢污塗漫  此身臭穢  猶如死狗
[8]六六合成  不從[9]華有  觀此臭身
無常所囚  進退無免  會遭蟻螻
此身難保  有命[10]必輸  [11]狐狼所噉
終成蟲[12]𦚭  天人男女  好醜貴賤
死火所燒  暫見如電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為讎  誓斷根源
此身無樂  毒蛇之篋  四大圍繞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13]
身心熱惱  多諸過咎  此身無我
以不自在  無實橫計  凡夫所宰
久遠迷惑  妄倒所使  喪失善根
畜生同死  [14]棄捨百千  血乳成海
骨積大山  當來兼倍  未曾為利
虛受勤苦  眾生無益  於法無補
忍痛捨施  功用無邊  誓不退轉
出離四[15]纏  捨此穢形  願生淨土
一念華開  彌陀佛所  速見十方
諸佛[16]賢聖  長辭三塗  正道決定
報得五通  自在飛行  寶樹[17]餐法
證大無生  法身自在  不斷三有
殄除魔道  護法為首  十地滿足
神化無方  德備四勝  號稱法王
願捨此身  早令[18]自在  法身自在
在諸趣中  隨有利處  護法救[19]
[20]復業應盡  有為皆然  三界無常
[21]來不[22]自在  他殺及死  終歸如是
智者不樂  應當是思  眾緣既湊
業盡今[23]

隋廬山甘露峯釋大志姓顧氏會稽山陰人師事天[24]台伏膺日久顗覩其容知其神志故見者眄睞測非凡器後於蓮華山甘露峯南建靜觀道場頭陀為業[25]分爾一身不避虓虎聞有惡獸輒往投之皆避不噉經于七載禪業無絕晚住此山福林寺會大業[26]併除流徙隱逸慨法[27]倰遲一至於此乃變服毀形麁布為衣在佛堂內高聲慟哭三日三夕初不斷絕寺僧慰喻志曰余歎惡業乃如此耶[28]惡盡此骸申明正教遂往東都上表曰願陛下興顯三寶[29]燃一臂於嵩岳用報國恩帝乃許之勅設大齋七眾通集志不食三日登大棚上燒鐵鑪赤用烙其臂竝令焦黑以刀截斷肉裂骨現又烙其骨令焦黑已布裹蠟灌下火燃之光曜巖岫于時大眾見其苦行皆痛心髓不安其足而志雖加燒烙詞色不變言笑如故或誦法句歎佛[30]功德或為眾說法言談苦切臂燒既盡如先下棚七日入定跏坐而卒時年四十有三矣

唐終南山豹林谷沙門釋會通雍州萬年[31]御宿川人少欣儉素游泊林泉苦節戒行是其本志投終南豹林谷潛隱綜業[1]讀法華經至藥王品便欣厭捨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貞觀末年靜夜林中積薪為窟誦至藥王便令下火風驚焰發煙火俱盛卓爾跏坐聲誦如故尋爾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曉身火俱滅乃收其骨為起塔銘又貞觀之初荊州有比丘尼姊妹同誦法華深厭形器俱欲捨身節約衣食欽崇苦行服諸香油漸斷粒食後頓絕[2]米唯食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鮮爽周告道俗剋日燒身以貞觀[3]二年二月八日於荊州大街置二高座乃以蠟布纏身至頂唯出面目眾聚如山歌贊雲會誦法華經至藥王燒處其姊先以火拄妹頂訖妹又以火拄姊頂清夜兩炬一時同曜焰下至眼聲相轉鳴漸下鼻口方乃歇滅恰至明晨合坐洞舉一時[4]火化骸骨摧朽唯二舌俱存[5]合眾欣嗟為起高塔又近并州城西有一書生年可二十四五誦法華經誓燒供養乃集數束蒿乾籠積之人問其故密而不述後於中夜放火自燒及人往救火盛已死又貞觀年中西京弘福寺有僧名玄覽趙州房子人常樂禪誦禮悔為業每語法屬曰雖同常業而誓欲捨身至貞觀十八年四月初脫諸衣服總作一幞付本寺僧唯著一覆單衣密去至京東渭陰洪陂坊側旦臨渭水稱念禮訖投身[6]瀅中眾人接出覽告眾曰吾誓捨身命久矣意欲仰學大士難捨能捨諸經正行幸勿固遮[7][8]妨其業眾語意盛故乃從之又即入水合掌稱佛廣發願已便投旋渦於三日後其屍方出村人接取為起塔銘本寺怪其不歸便開衣幞乃見遺文云敬白十方三世諸佛弟子玄覽自出家來一十二夏雖沾僧數大業未成今欲修行檀波羅蜜行如薩埵捨身尸毘割股魚王肉山經文具載請從前聖敢附後塵衣物眾具任從佛教臨終之日人多不委同學見書方往尋究知死符同遺文不異([9]右此四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六

[10]我於往昔  無量劫中  捨所重身
以求菩提  若為國王  及作王子
常捨難捨  以求菩提  我念宿命
有大國王  其王名曰  摩訶羅陀
是王有子  能大布施  其子名曰
摩訶薩埵  復有二兄  長者名曰
大波那羅  次名大天  三人同遊
至一空山  見新產虎  飢窮無食
時勝大[11]王  生大悲心  我今當捨
所重之身  此虎或為  飢餓所逼
儻能還食  自所生子  即上高山
自投虎前  為令虎子  得全性命
是時大地  及諸大山  皆悉震動
驚諸蟲獸  虎狼師子  四散馳走
世間皆暗  無有光明  是時二兄
故在竹林  心懷憂惱  愁苦涕泣
漸漸推求  遂至虎所  見虎虎子
血污其口  又見骸骨  髮毛爪齒
處處迸血  狼藉在地  是二王子
見是事已  心更悶絕  自躄於地
以灰塵土  自塗坌身  忘失正念
生狂癡心  所將侍從  覩見是事
亦生悲慟  先聲號哭  互以冷水
共相噴灑  然後蘇息  而復得起
是時王子  當捨身時  正值後宮
妃后婇女  眷屬五百  共相娛樂
王妃是時  兩乳汁出  一切肢節
痛如針刺  心生愁惱  似喪愛子
於是王妃  疾至王所  其聲微細
悲泣而言  大王今當  諦聽諦聽
憂愁盛火  今來燒我  我今二乳
俱時汁出  身體苦切  如被針刺
我見如是  不祥瑞相  恐更不復
見所愛子  今以身命  奉上大王
願速遣人  求覓我子  夢三鴿雛
在我懷抱  其最小者  可適我心
有鷹飛來  奪我而去  夢是事已
即生憂惱  我今愁怖  恐命不濟
願速遣人  推求我子  是時王妃
說是語已  即時悶絕  而復躄地
王聞是語  復生憂惱  以不得見
所愛子故  其王大臣  及諸眷屬
悉皆聚集  在王左右  哀哭悲號
聲動天地  爾時城內  所有人民
聞是聲已  驚愕而出  各相謂言
今是王子  為活來耶  為已死亡
如是大士  常出軟語  為眾所愛
今難可見  已有諸人  入林推求
不久自當  得定消息  諸人爾時
慞惶如是  而復悲號  哀動神祇
爾時大王  即從座起  以水灑妃
良久乃穌  還得正念  微聲問王
我子今者  為死活耶  爾時王妃
念其子故  倍復懊惱  心無暫捨
可惜我子  形色端正  如何一旦
捨我終亡  云何我身  不先薨歿
而見如是  諸苦惱事  善子妙色
猶淨蓮華  誰壞汝身  使令分離
將非是我  昔日怨讎  挾本業緣
而殺汝耶  我子面目  淨如滿月
不圖一旦  遇斯禍對  寧使我身
破碎如塵  不令我子  喪失身命
我所見夢  已為得報  直我無情
能堪是苦  如我所夢  牙齒墮落
二乳一時  汁自流出  必定是我
失所愛子  夢三鴿鶵  鷹奪一去
三子之中  必定失一  爾時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當遣  大臣使者
周遍東西  推求覓子  汝今且可
莫大憂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即便嚴駕  出其宮殿  心生愁惱
憂苦所切  雖在大眾  顏貌憔悴
即出其城  覓所愛子  爾時亦有
無量諸人  哀號動地  尋從王後
是時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顧望
求覓其子  煩惋心亂  靡知所在
最後遙見  有一信來  頭蒙塵土
血污其衣  灰糞塗身  悲號而至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見是使已
倍生懊惱  舉首號叫  仰天而哭
先所遣臣  尋復來至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願王莫愁  諸子猶在
不久當至  令王得見  須臾之頃
復有臣來  見王愁苦  顏貌憔悴
身所著衣  垢膩塵污  大王當知
一子已終  二子雖在  哀悴無賴
第三王子  見虎新產  饑窮七日
恐還食子  見是虎已  [1]生大悲心
發大誓願  當度眾生  於未來世
證成菩提  即上高處  投身虎前
虎飢所逼  便起啗食  一切血肉
已為都盡  唯有骸骨  狼藉在地
是時大王  聞臣語已  轉復悶絕
失念躄地  憂愁盛火  熾然其身
諸臣眷屬  亦復如是  以水灑王
良久乃穌  復起舉首  號天而哭
復有臣來  而白王言  向於林中
見二王子  愁憂苦毒  悲號涕泣
迷悶失志  自投於地  臣即求水
灑其身上  良久之頃  乃還穌息
望見四方  大火熾然  扶持暫起
尋復躄地  舉首悲哀  號天而哭
乍復讚歎  其弟功德  是時大王
以離愛子  其心迷悶  氣力惙然
憂惱涕泣  並復思惟  是最小子
我所愛重  無常大鬼  奄便吞食
其餘二子  今雖存在  而為憂火
之所焚燒  或能為是  喪失命根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載諸子
急還宮殿  其母在後  憂苦逼切
心肝分裂  或能失命  若見二子
慰喻其心  可使終保  餘年壽命
爾時大王  駕乘名象  與諸侍從
欲至彼林  即於中路  見其二子
號天扣地  稱弟名字  時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號涕泣  隨路還宮
速令二子  覲見其母  佛告樹神
汝今當知  爾時王子  摩訶薩埵
捨身飼虎  今我身是  爾時大王
摩訶羅陀  於今父王  輸頭檀是
爾時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彌勒是  第二王子  今調達是
爾時虎者  今瞿夷是  時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犍連是

校注

[0989019] 九十六【大】一百十五【明】 [0989020] 此有二部【大】〔-〕【明】 [0989021] 部【大】部述意部引證部【宋】【元】【宮】 [0989022] 第一【大】〔-〕【明】 [0989023] 入【大】八【宋】【元】【明】【宮】 [0989024] 磨【大】摩【明】 [0989025] 常【大】*恒【宋】【元】【明】【宮】* [0989026] 肌【大】肥【宋】【元】【明】 [0989027] 惺【大】〔-〕【宋】【元】【明】【宮】 [0989028] 生【大】生則【宋】【元】【明】 [0989029] 身【大】身命【宋】【元】【明】 [0989030] 第二【大】〔-〕【明】 [0990001] 悑【大】*怖【宮】* [0990002] 懼【大】懅【宋】【元】【明】【宮】 [0990003] 靜【大】靜能【宋】【元】【明】 [0990004] 人【大】行人【宋】【元】【明】 [0990005] 隱【大】隱受樂【宋】【元】【明】 [0990006] 已【大】已作如是【宋】【元】【明】 [0990007] 言【大】言怪哉此虎產來七日七子圍繞不得求食【宋】【元】【明】〔-〕【宮】 [0990008] 一【大】二【宋】【元】【明】【宮】 [0990009] 虎【大】虎飢餓【宋】【元】【明】 [0990010] 二【大】一【宋】【元】【明】【宮】 [0990011] 三【大】二【宋】【元】【明】【宮】 [0990012] 言【大】言我等今者以貪惜故於此身命不能放捨智慧薄少故於是事而生驚怖【宋】【元】【明】 [0990013] 子【大】子作是念【宋】【元】【明】 [0990014] 矣【大】矣何以故【宋】【元】【明】 [0990015] 流污王【大】污王子【宋】【元】【明】 [0990016] 洟【大】涕【宋】【元】【明】【宮】 [0990017] 樵瘁【大】憔悴【宋】【元】【明】顦顇【宮】 [0990018] 之【大】〔-〕【宮】 [0990019] 髮【大】𩬊【宮】 [0990020] 寤【大】悟【宋】【元】【明】【宮】 [0990021] 手【大】首【宋】【元】【明】 [0990022] 身【大】身以飼餓虎【宋】【元】【明】 [0990023] 寤【大】悟【宋】【宮】 [0990024] 外【大】外已【宋】【元】【明】 [0990025] 悑即啟【大】怖尋即入內啟白【宋】【元】【明】 [0990026] 收【大】𢪛【宋】【元】【明】【宮】 [0990027] 失【大】生【宋】 [0990028] 尊【大】尊欲重宣此義【宋】【元】【明】 [0990029] 爾時大王乃至目揵連是一百三十句五百二十字與三本大異故今以宋元對校明本附卷末 cf. P. 996c [0990030] 瘁【大】顇【宮】 [0991001] 洟【大】涕【宮】 [0991002] 洟【大】涕【宋】【元】【明】【宮】 [0991003] 於【大】以【宋】【元】【明】【宮】 [0991004] 殑伽【大】*恒【宋】【元】【明】【宮】* [0991005] 滿【大】油【宋】【元】【明】 [0991006] 淨【大】*日月淨【宋】*【元】*【明】* [0991007] 名【大】〔-〕【元】【明】 [0991008] 名【大】〔-〕【宋】【元】【明】【宮】 [0991009] 德【大】德佛【宋】【元】【明】 [0991010] 家【大】家結跏跌坐【宋】【元】【明】跏=加【宋】【元】 [0991011] 罪【大】者【宋】【元】【明】【宮】 [0991012] 澣【大】淖【宋】【元】【明】【宮】 [0991013] 垢滅衣【大】滅衣垢【宋】 [0991014] 股【大】刳【宋】【元】【明】 [0991015] 牙【大】身【宋】【元】【明】【宮】 [0991016] 拔【大】救【明】 [0991017] 厚【大】原【明】 [0991018] 柏【大】指【宋】【元】【明】【宮】 [0991019] 慨【大】既【宋】【元】【明】【宮】 [0991020] 巖【大】嚴【宋】【元】【明】 [0991021] 識【大】誠【宋】【元】【明】【宮】 [0992001] 遇【大】過【宋】【元】【明】【宮】 [0992002] 勵【大】厲【宋】【元】【宮】 [0992003] 寶【大】寶者【宋】【元】【明】【宮】 [0992004] 至【大】至初【宋】【元】【明】【宮】 [0992005] 薪【大】*𧂐【宋】【元】【明】【宮】* [0992006] 終【大】燒【宋】【元】【明】時【宮】 [0992007] 十【大】十五【宋】【元】【明】【宮】 [0992008] 轍【大】𨅊【宋】【元】【明】【宮】 [0992009] 晴【大】清【宋】【元】【明】【宮】 [0992010] 走【大】赴【宋】【元】【明】【宮】 [0992011] 盛【大】山【宋】【元】【明】【宮】 [0992012] 深【大】理【宋】【元】【明】【宮】 [0992013] 幾【大】機【宮】 [0992014] 蘇【大】*酥【明】* [0992015] 篤【大】警【宋】【元】【明】【宮】 [0992016] 劫【大】古【宋】【元】吉【明】【宮】 [0992017] 次至【大】及【宋】【元】【明】【宮】 [0992018] 筦【大】管【宋】【元】【明】【宮】 [0992019] 馝【大】苾【宋】【元】【明】【宮】 [0992020] 方【大】方始【宋】【元】【明】【宮】 [0992021] 造【大】謂【宋】【元】【明】【宮】 [0992022] 稍【大】〔-〕【宋】【元】【明】【宮】 [0992023] 其【大】至【宋】【元】【明】【宮】 [0992024] 氣【大】彩【宋】【元】【明】【宮】 [0993001] 裂【大】烈【宋】【元】【明】【宮】 [0993002] 歛【大】斂【宋】【元】【明】 [0993003] 姓【大】奴【宋】【元】【明】【宮】 [0993004] 綱【大】剛【元】【明】 [0993005] 攘【大】獵【宋】【元】【明】獽【宮】 [0993006] 譬【大】〔-〕【宋】【元】【明】【宮】 [0993007] 耶【大】邪【宮】 [0993008] 為【大】令【宋】【元】【明】【宮】 [0993009] 懍【大】稟【宋】 [0993010] 倍【大】信【宋】【元】【明】【宮】 [0993011] 枚【大】枝【元】【明】 [0993012] 齧【大】齒【宋】【元】【明】【宮】 [0993013] 火【大】火揵為【宋】【元】【明】【宮】 [0993014] 又傾【大】有頃【宋】【元】【明】 [0993015] 人【大】石偶【宋】【元】【明】偶【宮】 [0993016] 至【大】〔-〕【宋】【元】【明】 [0993017] 憑【大】凭【宋】【元】【明】 [0993018] 令【大】命【宋】【元】【明】【宮】 [0993019] 身【大】身面【宋】【元】【明】【宮】 [0993020] 兌【大】導【宋】【元】【明】 [0993021] 又【大】有【宋】【元】【明】 [0994001] 故【大】〔-〕【宋】【元】【明】【宮】 [0994002] 有【大】有三【宋】【元】【明】【宮】 [0994003] 柴【大】炭【宋】【元】【明】【宮】 [0994004] [百*(升-┬+下)]【大】㪶兜【宋】【元】【明】斛兜【宮】 [0994005] 班【大】斑【明】 [0994006] 杖【大】枝【宋】【元】 [0994007] [百*(升-┬+下)]【大】㪶【明】斛【宮】 [0994008] 四【大】為四【宋】【元】【明】【宮】 [0994009] 悑【大】*怖【宋】【元】【明】【宮】* [0994010] 噵【大】導【宋】【元】【明】【宮】 [0994011] 就【大】於就【宋】【元】【明】【宮】 [0994012] 目【大】〔-〕【宋】【元】【明】【宮】 [0994013] 詮【大】痊【宮】 [0994014] 滎【大】榮【宋】【元】【宮】 [0994015] 生【大】生年【宋】【元】【明】【宮】 [0994016] 谷【大】咎【宋】【明】 [0994017] 殯【大】擯【宋】【元】【明】 [0994018] 甞【大】當【宋】【元】【明】 [0994019] 挑【大】洮【宋】【元】【宮】淘【明】 [0994020] 民【大】氏【宮】 [0994021] 騰【大】〔-〕【宋】【元】【明】【宮】 [0994022] 囷【大】堈【宋】【明】囤【元】 [0994023] 北【大】比【宋】【元】【明】【宮】 [0995001] 五【大】詰【宋】【元】【明】吾【宮】 [0995002] 磐【大】槃【宋】【元】 [0995003] 藏【大】臟【明】 [0995004] 腑【大】府【宋】【元】【宮】 [0995005] 上【大】山【宋】【元】【明】 [0995006] 逕【大】遙【宋】【元】【明】【宮】 [0995007] 底【大】氐【明】 [0995008] 六六【大】肉肉【宋】 [0995009] 華【大】化【宋】【元】【明】 [0995010] 必【大】心【元】 [0995011] 狐【大】豺【宋】【元】【明】犲【宮】 [0995012] 𦚭【大】蛆【宋】【元】【明】【宮】 [0995013] 數【大】藪【元】【明】 [0995014] 棄【大】畜【宋】【元】【明】【宮】 [0995015] 纏【大】顛【宋】【元】【明】倒【宮】 [0995016] 賢聖【大】聖賢【宋】【明】【宮】 [0995017] 餐【大】飡【宋】【元】【明】 [0995018] 自在【大】得通【宋】【元】【明】 [0995019] 生【大】緣【宋】【元】【明】【宮】 [0995020] 復【大】後【宋】【元】【明】 [0995021] 來【大】皆【宮】 [0995022] 自在【大】由己【宋】【元】【明】 [0995023] 日【大】時【宋】【元】【明】 [0995024] 台【大】台智者大師【宋】【元】【明】 [0995025] 分【大】介【宋】【元】【明】 [0995026] 併【大】屏【宋】【元】【明】 [0995027] 倰【大】陵【宋】【元】【明】【宮】 [0995028] 惡【大】要【宋】【元】【明】【宮】 [0995029] 燃【大】*然【宋】*【元】*【明】* [0995030] 功【大】為【宋】【元】【明】【宮】 [0995031] 御【大】禦【宋】【元】【明】【宮】 [0996001] 讀【大】誦【元】【明】 [0996002] 米【大】味【宋】【元】【明】 [0996003] 二【大】三【宋】【元】【明】【宮】 [0996004] 火【大】大【宋】【元】 [0996005] 合【大】舉【宋】【元】【明】 [0996006] 瀅【大】波【宋】【元】【明】 [0996007] 兩【大】而【宋】【元】【明】【宮】 [0996008] 妨【大】坊【宋】【元】 [0996009] 右【大】在【元】 [0996010] 此偈麗本與宋元明三本大異校合甚難故今明本與宋元二本對校此別出 cf. p. 990c [0996011] 王【大】士【宋】 [0997001] 生大【大】深生【宋】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