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18]四十四
君臣篇第四十一[19](此有六部)
- 述意部
- 王德部
- 王過部
- 王業部
- 王福部
- 王都部
述意部[20]第一
昔如來在世。預以末法囑累帝釋及諸國王。良由天力可以摧萬邪。王威可以率兆庶也。今遺法[21]所付者。意在仗以流通。以四眾之微弱。恐三寶之廢壞。藉王者以威伏。假王者以勢逼。令有不肖者寢其瑕疵。訕黷者掩其紕紊。助大猷以惟新。扇皇風以遐暢。一變告其漸。再變滌區宇。群生佩聖德之恩。佛法得委寄之道。斯付囑之謂也。如俗曰。昔者聖王[22]立制。意使陰陽有位。君臣有章。男女有別。政令有序。故王者南面而治天下。居后於北宮。居太子於東方。天子立廟。王后立市。日蝕則王修德。月蝕則后修形。此體陰陽之位也。故乾始於子。故子為天正。坤始於[23]未。其衡在丑。陰不專制往而承陽。故丑為地正。聖王承天序地以成其功。故寅為人正。三正迭用有變無絕。是以王者必存[24]二代之後體三正也。易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25]慶。故使臣從乎君女歸乎男也。乾始於子。左行而終於戍。坤始於未右。行而終於酉。故使男貴左女貴右也。
王德部[26]第二
依瑜伽論云。大王當知。王之功德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大府[1]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而可歸仰。何等為十。一種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惡。四[2]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3]真言。七所作諦思善順儀則。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知所[4]作思。十不自縱任不行放逸(翻前十種雖有大庫大佐大軍不可歸仰)大王當知。王之方便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善觀察攝受群臣。二能以時行恩妙行。三無放逸專思機務。四無放逸善守府庫。五無放逸專修法行(若翻前五行便成五衰損門退失現法及失法利也)大王當知。略有五種可愛樂法。何等為五。一世所敬愛。二[5]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敵。四善攝養身。五能往善趣。復有五種能引可愛。何等為五。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翻前五種名不可愛)又諸國王有三種圓滿。一果報圓滿。二士用圓滿。三功德圓滿。若諸國王生富貴家。長壽少病有大宗業。成就俱生聰利之慧。是王名為果報圓滿。若諸國王善權方便所攝持故。恒常成就圓滿英勇。是王名為士用圓滿。若諸國王任持正法名為法王。安住正法。與諸內宮王子群臣英傑豪貴國人共修[6]慧施。樹福受齋堅持禁戒。是王名為功德圓滿。又果報圓滿者。受用先世淨業果報。士用圓滿者。受用現法可愛之果。功德圓滿者。亦於當來受用圓滿淨業果報。若有國王三不具足。名為下士。若有果報圓滿。或士用圓滿或俱圓滿。名為中士。若三具足。名為上士。
又中阿含經云。若諸王剎利以水灑頂。得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儀式。一劍二蓋三天冠四珠柄拂五嚴飾履一切除却。復有三臣。一有忠信無[7]技能智慧。二有忠信技能無智慧。三具忠信技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若不忠信無有技能亦無智慧。當知此臣下中之下。
王過部[8]第三
如像法決疑經云。乃至一切俗人不問貴賤。不得撾打三寶奴婢畜生。及受三寶奴婢禮拜。皆得殃咎。故薩遮尼揵經云。若破塔寺或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門身著染衣。或有持戒[9]破戒。若繫閉打縛。或令還俗。或斷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10]決墮地獄受無間苦。以王國內行此不善。諸仙聖人出國而去。大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諍競四方咸起。水旱不調風雨失時。人民飢餓劫賊縱橫。疫[11]厲疾病死亡無數。不知自作而怨諸天。
又仁王經云。國王大臣自恃高貴滅破吾法。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聽出家不聽造作佛像。立統官[12]典制[13]等安[14]籍記錄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又國王太子橫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緣破僧因緣。絃官攝僧典主僧[15]籍。苦相攝持。佛法不久。
又瑜伽論云。大王當知。王過有十。何等為十。一種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16]憤發。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思不順儀則。八不顧善法。九不知差別忘所作恩。十一向縱任專行放逸。
又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說王過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無理。王聞是語既大瞋恚竟不究悉。信傍佞人捉[17]一賢臣。仰使剝脊取百兩肉。有人證明此無是語。王心便悔索千兩肉用為補脊。夜中呻喚甚大苦惱。王聞其聲問言。何以苦惱。取汝百兩十[18]倍與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惱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頭。雖得千頭不免子死。雖十倍得肉不免苦痛。愚人亦爾。不畏後世貪濁現樂。苦切眾生調發百姓。多得財物。望得滅罪而得福報。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餘肉補望使不痛。無有是處。
又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喜食人肉。勅厨士曰。汝等夜行密採人來以供厨食。以此為常。臣下咸知。即共斥逐捐於界外。更取良賢以為國王。於是噉人王。經十三年後身生兩翅。飛行噉人無復遠近。向山樹神請求祈福。當取國王五百人身祠山樹神使我[19]還復國。王便飛行取之。已得四百九十九人。將之山谷以石塞口。時有國王。將諸後宮詣池浴戲。始出宮門逢一道人說偈求乞。王即許之。還宮當賜金銀。時王入池當欲澡洗。其噉人王。空中飛來抱王[20]將去。還於山中。國王見噉人王。不恐不怖顏色如故。噉人王曰。吾本[21]怖人當持祠天。已得四百九十九人。今得卿一人其數己滿殺以祠天。汝何不懼。國王對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合會有離。對來分之。何須愁耶。旦出宮時路逢道人。為吾說偈。即許施物今未得與。以是為恨。今王弘慈寬恕假日。施訖還來不敢違要也。即聽令去。而告之曰。與汝七日期。若不還者吾往取汝亦無難也。王即還宮。都中內外莫不歡喜。即開庫藏布施遠近。拜太子為王。殷勤百姓[1]辭決而去。噉人王逢見其來。念曰。此得無異人乎。從死得生而故來還。即問曰。身命世人所重愛者也。而卿捨命世之難有。不審何所志趣。願說其意。國王答曰。即日吾施。至誠願當得阿惟越三佛。願度十方。彼王問曰。求佛之義。其事云何。國王便為廣說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心開豁然。從受五戒為清信士。因放四百九十九人各令還國。諸王共至其國感其信誓蒙得濟命。各不肯還於本國。逐便住止此國。於此國王各為立第一舍。雕文刻鏤光飾嚴整。諸國王飲食服御與王無異。四方人來問言。何以有此。如王舍宅。遍一國中。眾人答曰。皆是諸王舍也。名遂遠布。從此已來故號為王舍城也。佛得道已自說本末。立信王者我身是也。噉人王者鴦崛摩[2]是。還王[3]舍說法所度無量。皆是宿命作王時因緣人也。
王業部第四
如諫王經云。佛在世時。有國王名不[4]犁先尼。出行國界道過佛所。為佛作禮就座而坐。
佛告王曰。王治當以正法無失節度。常以慈心養育人民。所以得覇治為國王者。皆由宿命行善所致。統理民事不可偏[5]枉。諸官公卿[6]群僚下[7]逮凡民皆有怨辭。王治行不平海內皆忿。身死神入太山地獄。後雖悔之無所復及。王治國平政。常以節度。臣民歎德四海歸心。天龍鬼神皆聞王善。死得上天後亦無悔。王無好婬泆以自荒壞。無以忿意有所殘賊。當受忠臣剛直之諫。夫與人言常以寬詳。無灼熱之[8]語。唯有孝順慈養二親。供事高行清淨沙門。見凡老人當尊敬之。所有財寶與[9]民同歡。當以善心施惠於民。無以讒言殘賊民命。為王之法當宣聖道教民為善。[10]惟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諸聖咨嗟。天龍鬼神擁護其國。生有榮譽死得上天。世間榮位如幻如夢不可久保。人欲死時諸家內外聚會[11]其邊椎胸呼天。皆云柰何。淚下交橫。嗚呼痛哉。神靈獨逝捨吾之乎。聞之者莫不傷心。覩之者莫不助哀。載之出城捐於曠野。飛鳥走獸[A1]爴掣食之。身中有蟲還食其肉。日炙風飄骨皆為乾。往昔尊榮豪貴隱隱闐闐。亦如大王。今者霍然不復見之。此是無常之明證也。古尚如此。況於今日。王熟思之無念婬泆。無受佞言。證人入罪當受忠諫。治以節度。當畏地獄考治之痛。諸含血蟲皆貪生活。不當殺之。佛說經竟。王意即解。願為弟子。即受五戒。頭面著地。為佛作禮。
又摩達國王經云。佛在世時。有國王號名摩達。王時當出軍征討。時有比丘已得羅漢道。到國分衛。並見錄。將詣王宮門。王有馬監。令比丘養視官馬。勤苦七日。王後身自臨視軍陣。比丘見王。即於其前輕舉飛翔上住空中現其威神。王便恐[12]悑叩頭悔過。我實愚癡不別真偽。推問國內。誰令神人為是養馬。今當治殺。比丘告王言。非王及國人過也。自我宿命行道常供養師。我時為師設飯。師謂我言。且先澡手已乃當飯我。愚癡心念言。師亦不養官馬。何故不預澡手。師即謂我言。汝今念此輕耳。後重如何。我聞是語便愁憂之。師知其意便念言。我會當泥洹。何故令人惱耶。即以其夜三更時般泥洹。從來久遠各更生死。今用是故受其宿殃。養馬七日。夫善惡行輒有殃福。如影隨形。王聞罪福乞歸命三寶。受五戒作優婆塞。佛便為王及人民說法得須陀洹道。
又法句喻經云。昔有國王。治行正法民慕其化。無有太子以為憂愁。佛來入國。[13]尊受五戒。奉敬不懈。有一給使。其年十一。常為王使忠信奉法不以為勞。卒得重病遂致無常。其神來還為王作子。至年十五。立為太子。父王命終習代為王。憍慢自恣不理國事。臣寮廢調民被其患。佛知其行不會本識。將諸弟子往到其國。佛告王曰。今王自知本所從來不。王曰。愚暗不達不知先世。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為國王。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得為國王。萬民奉獻宮觀資財無極。二者興立寺廟供養三尊床榻幃帳。以是為王在於正殿御座理國。三者親身禮敬三尊及諸長德。以是為王。一切萬民莫不為之作禮。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無惡。以是為王。一切見者莫不歡喜。五者學問常求智慧。以是為王。決斷國事莫不奉行。此之五事世世為王。王前世時為大王給使。奉佛以信。奉法以愛。奉僧以敬。奉親以孝。奉君以忠。常行一心精進布施。勞身苦體初不懈倦。是福追身得為王子。補王之弟。今者富貴而反懈怠。夫為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為五。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1]廩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捨此五事眾綱不舉。民窮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無福則鬼神不助。自用則失大理。忠臣不敢諫則心蕩放逸。國[2]主不理務民則多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3]後則無福。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佛說是時。王大歡喜。五體懺悔謝。佛聞法得須陀洹道。
又賓頭盧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云。昔輔相子賓頭盧阿羅漢。為優陀延王。說偈云。
尊者言。大王。我今為王略說譬喻。王至心聽。昔日有人行在曠路。逢大惡象為象所逐。狂懼走突無所依怙。見一丘井即尋樹根入井中藏。上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此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三大毒龍。傍畏四蛇。下畏毒龍。所攀之樹其根動搖。樹上有蜜五滴墮其口中。于時動樹敲壞蜂窠。眾蜂散飛唼[5]螫其人。有野火起復來燒樹。大王當知。彼人苦惱不可稱計。而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跡水。其所苦患猶如大海。昧如芥子苦如。須彌。味如螢火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於太虛。亦如蚊子比金翅鳥。其味苦惱多少如是尊者言。大王。曠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象喻於無常。丘井喻於人身。樹根喻於人命。白黑鼠者喻於晝夜。齧樹根者喻念念滅。四毒蛇者喻於四大。蜜者喻於五欲。眾蜂喻惡覺觀。野火燒者喻其老邁。下有三毒龍者喻其死亡墮三惡道。是故當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生老病死於一切人皆得自在。世間之人身心勞苦無歸依處。眾苦所逼輕疾如電。是可憂愁不應愛著。
王福部[6]第五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出射獵還。過寺繞塔為沙門作禮。群臣共笑之。王覺知問群臣曰。有金在[7]釜沸以手取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汝以冷水投中可得取不。臣白王曰。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獵所作如湯沸。燒香然燈繞塔禮僧。如持冷水投沸湯中。夫作王有善惡之行。何為但有惡無善乎。
又迦葉經云。佛告迦葉。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妙華。時有輪王。名曰尼彌。如法治世主四天下。爾時大王見二化生童子。得出家已即以太子令紹王位。王與九百九十九子。八萬四千夫人。五千大臣及諸人民。以淨信心俱共出家。爾時太子登位七日。內自思惟。我終不捨薩婆若心。何用王位。作是念已發心出家。於十五日游四天下。說此偈言。
迦葉。時彼童子說此偈時。四天下中無一眾生樂在家者。皆悉發心願求出家。既出家已不須種[9]殖。其地自然生諸糠米。諸樹自然生諸衣服。一切諸天供侍給使。一切眾生皆得道果。
王都部[10]第六
如十二游經云。波[1]斯匿王者。晉言和悅。迦維羅越國者。晉言妙德。舍衛國者。晉言無物不有。維耶離國者。晉言廣大。一名度生死。羅閱祇城者。晉言王舍城。鳩留國者。晉言智士。波羅柰國者。晉言鹿野。一名諸佛國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饒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玉。[2]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八萬四千城中有六千四百種人。萬物音響各別。有五十六萬億丘聚。魚有六千四百種。鳥有四千五百種。獸有二千四百種。樹有萬種。草有八千種。雜藥有七百四十種。雜香有四十三種。寶有百二十一種。正寶有七種。海中有二千五百國。有百八十國。人噉五穀。有三百三十國。人噉魚[A2]鼈黿鼉。五大國王。一王主五百城。第一王名斯黎國。土地盡事佛不事眾邪。第二王名迦羅。土地出七寶。第三王名不羅。土地出四十種香及白瑠璃。第四王名闍耶。土地出[3]蓽[4]茇胡椒。第五王名那頞。土地出白珠及七色瑠璃。五大國城人多黑色短小。相去六十五萬里。從是[5]已去但有海水無有人民。去鐵圍山百四十萬里。
又智度論。問曰。如舍婆提諸大城。皆有諸王舍。何故獨名此城為王舍城。答曰。有人言。是摩迦陀國王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以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剎女鬼名闍羅。還合其身而乳養之。後大成人。力能[6]併諸國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為王舍城。復有人言。摩[7]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王大憂怖。集諸智人問其意故。有言。宜應易處。王即更求住處。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於中止住。以是義故名王舍城。復往古世時。此國有王。名婆藪。心厭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時居家婆羅門。與出家諸仙人共論議。居家婆羅門言。經書云。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不應天祀中殺生噉肉。共諍云云。諸出家婆羅門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諸居家婆羅門言信。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為證。後日當問。諸居家婆羅門即以其夜先到婆藪仙人所。種種問已語婆藪仙人。明日論[8]義。汝當助我。如是明旦論時。諸出家仙人問婆藪仙人。天祀中應殺生噉肉不。婆藪仙人言。婆羅門法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於汝實心云何。婆藪仙人言。為天祀故應殺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語。即唾之言。罪人滅去。是時婆藪仙人尋陷入地沒踝。是初開大罪門故。諸出家仙人言。汝應實語。若故妄語者。汝身當陷入地中。婆藪仙人言。我知為天故殺生噉肉無罪。即復陷入地至膝。如是漸漸稍沒至腰至[9]項。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語得現世報。更以實語者。雖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爾時婆藪仙人自思惟言。我貴人不應兩種語。又婆羅門四韋陀法中種種因緣讚[10]祀天法。我一人死當何足計。一心言天應天祀中殺生噉肉無罪。諸出家人言。汝重罪人[11]摧去不用見汝。於是舉身沒地中。從是已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藪仙人王法。於天祀中殺羊。當下刀時言。婆藪仙人殺汝。婆藪之子。名曰廣車。嗣位為王。後亦厭世法而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復作大罪。我今當何以自處。如是思惟時。聞空中聲言。汝若行見難值希有處。汝應是中作舍住。作是語已便不復聞聲。未經幾時。王出[12]畋獵。見有鹿走[13]其疾如風。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從無能及者。轉前見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14]正生草細軟好華遍地。種種樹林華菓茂盛。溫泉浴池皆悉清淨。其地莊嚴。處處有散天華天香聞天伎樂。爾時揵闥婆伎樂。適見王來各自還去。是處希有未曾所見。今我正當在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尋跡而到。王告諸臣。我前所聞空中聲言。汝行若見希有難值之處。汝於是中作舍住。我今見此希有之處。我應是中作舍住。即捨本城於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此中住。從是已後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宮舍。故名王舍城。
又智度論。耆闍崛山者。此名鷲頭山。問曰。何故名鷲頭山。答曰。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而名之為鷲頭山。又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食之。還在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是山於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15]水聖人住處。
又大哀經云。佛在王舍城靈鷲山者。古昔諸佛之所游居。如來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場諸菩薩眾所共咨嗟。無極法座天龍鬼神等。咸俱歸命稽首為禮。
又智度論。[1]問。佛普慈一切。何故獨住王舍城不住餘城。答曰。亦住餘城希少。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為諸城邊國。又彌離車地多弊惡人。善根未熟故不住之。又佛知恩故多住此二城。問曰。何故知恩多住二城。答曰。憍薩羅國是佛生身地。舍婆提大城佛為法主故。亦在此城。問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城者。迦毘羅城近佛生處。何以不住。答曰。佛無餘習。近諸親屬亦無累想。然釋種弟子多未離欲。若近親屬則染著心主。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故。如偈說。
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故。如偈說。
法身於生身勝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頌曰。
感應緣(略[5]引五驗)
- 燕臣莊子儀
- 漢王如意
- 漢靈帝
- 漢宣帝
- [6]又漢靈帝
燕臣莊子儀無罪。而簡公殺之。子儀曰。死者無知則已。若其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君知之。朞年簡公祀於[7]租澤。燕之有租澤。猶宋之有桑林。國之大祀也。男女觀子儀起於道左荷朱杖擊公。公死於車上。
漢王如意。漢高帝第四子也。呂后生長子也。立為皇太子。而如意母戚夫人得寵於帝。帝數欲[8]譖太子而立如意。群臣爭之。故遂封如意於趙。呂后以是嫉之。及高帝崩。呂后[9]徵如意。到長安而[10]拉殺之。又[11]肢斷戚夫人手足。號為人[12]彘。後呂后[13]袚除於㶚上還。道中見物如蒼狗攫后腋。忽而不見。卜之云。趙王如意為崇。遂病腋傷而崩(右[14]二驗出冤魂志)。
漢靈帝數游戲於西園。令後宮婇女為客舍主。身為商賈行至舍間。婇女下酒。因共飲食以為戲樂。蓋是天子將欲失位降在皂隸之[15]徭也。其後天子遂傳古志之曰。赤厄三七。三七者經二百一十載。當有外戚之篡。丹眉之妖篡盜短祚極於三六。當有龍飛之秀興復祖宗。又歷三七當復有黃首之妖天下大亂矣。自高祖建業至于平帝之末。二百一十年。而王莽篡位。蓋因母后之親。十八年而山東賊樊子都等起。實丹其眉。故天下號曰赤眉。於是光武以興[16]於其名曰秀。至于靈帝中平元年。而張角起置三十六萬眾。數十萬人皆是黃巾。故天下號曰黃巾賊。故今道服由此而興。初起於鄴會於真定。誑惑百姓曰。蒼天已死。黃天立歲。名甲子年。天下大吉。起於鄴者天下始業也。會於真定也。小民相向跪拜信趣。出荊楊尤甚。棄財產流[17]溢道路。死者數百。角等初以二月起兵。其冬十二月悉破。自光武中興至黃巾之起。未盈二百一十年。而天下大亂。漢祚廢絕。實應三七之運也。
法苑珠林卷第[25]四十四
校注
[0623018] 四十四【大】,五十七【明】 [0623019] (此有…部)二十二字【大】,〔-〕【明】 [0623020] 第一【大】,〔-〕【明】 [0623021] 所【大】,可【元】【明】 [0623022] 立【大】,之【宋】【元】【明】 [0623023] 未【大】*,末【宋】【元】【宮】* [0623024] 二【大】,三【明】 [0623025] 慶【大】,變【宋】 [0623026] 第二【大】,〔-〕【明】 [0624001] 庫【大】,佐【宮】 [0624002] 憤【大】,情【宋】【元】【明】【宮】 [0624003] 真【大】,直【宋】【元】【明】【宮】 [0624004] 作【大】,住【宋】【元】【明】【宮】 [0624005] 自【大】,目【宋】 [0624006] 慧【大】,惠【宋】【元】【明】【宮】 [0624007] 技【大】*,伎【宋】【元】【明】【宮】* [0624008] 第三【大】,〔-〕【明】 [0624009] 明註曰破戒若北藏作持戒破 [0624010] 決【大】,決定【宋】【元】【明】 [0624011] 厲【大】,癘【宋】【元】【明】【宮】 [0624012] 典【大】,〔-〕【宋】【元】【明】【宮】 [0624013] 等【大】,眾【元】 [0624014] 籍【大】,藉【宋】【明】【宮】 [0624015] 籍【大】,藉【宋】【元】【明】【宮】 [0624016] 憤【大】,憒【宋】 [0624017] 一【大】,此【宋】【元】【明】【宮】 [0624018] 倍【大】,陪【明】 [0624019] 還復【大】,復還【元】【明】 [0624020] 將【大】,得【宋】【元】【明】【宮】 [0624021] 怖【大】,捕【宋】【元】【明】【宮】 [0625001] 辭【大】,辯【明】 [0625002] 是【大】,是今【宋】【元】【明】【宮】 [0625003] 舍【大】,舍城【宋】【元】【明】【宮】 [0625004] 犁【大】,離【宋】【元】【明】【宮】 [0625005] 枉【大】,在【明】 [0625006] 群【大】,郡【宮】 [0625007] 逮【大】,吏【宋】【元】【明】 [0625008] 語【大】,〔-〕【宋】【元】【明】【宮】 [0625009] 民【大】,臣【宋】【元】【明】【宮】 [0625010] 惟【大】,唯【明】 [0625011] 其【大】,無【元】【明】 [0625012] 悑【大】*,怖【宋】【元】【明】【宮】* [0625013] 尊【大】,遵【宋】【元】【明】【宮】 [0626001] 廩【大】,稟【宋】【元】【明】【宮】 [0626002] 主【大】,王【宋】【元】【明】【宮】 [0626003] 後【大】,復【宋】【元】【明】 [0626004] 芭【大】,色【宮】 [0626005] 螫【大】,𭌤【宋】 [0626006] 第五【大】,〔-〕【明】 [0626007] 釜【大】,釜釜【宋】【元】【明】【宮】 [0626008] 佛【大】,出【宋】【元】【明】【宮】 [0626009] 殖【大】,植【明】 [0626010] 第六【大】,〔-〕【明】 [0627001] 斯【大】,私【宋】【明】【宮】 [0627002] 北【大】,西北【宋】【元】【明】【宮】 [0627003] 蓽【大】,畢【宋】【元】【宮】 [0627004] 茇【大】,鉢【宋】【元】【明】【宮】 [0627005] 已【大】*,以【明】* [0627006] 併【大】,并【宋】【元】【明】【宮】 [0627007] 伽【大】,迦【宋】【元】【明】【宮】 [0627008] 義【大】*,議【宋】【元】【明】【宮】* [0627009] 項【大】,頂【宋】【明】 [0627010] 祀【大】,詞【宋】【元】【宮】,祠【明】 [0627011] 摧【大】,催【宋】【元】【明】 [0627012] 畋【大】,田【宋】【元】【明】【宮】 [0627013] 其【大】,〔-〕【宋】【元】【明】【宮】 [0627014] 正【大】,政【宋】【元】【明】【宮】 [0627015] 水【大】,泉【宋】【元】【明】【宮】 [0628001] 問【大】,問曰【宋】【元】【明】【宮】 [0628002] 諍【大】,淨【元】 [0628003] 紀【大】,記【元】【明】 [0628004] 蔭【大】,陰【宋】【元】【明】【宮】 [0628005] 引【大】,出【明】 [0628006] 又【大】,〔-〕【宋】【元】【明】【宮】 [0628007] 租【大】*,祖【元】【明】* [0628008] 譖【大】,替【宋】【元】【明】【宮】 [0628009] 徵【大】,候【宋】【元】【明】【宮】 [0628010] 拉【大】,𭶎【宋】【宮】 [0628011] 肢【大】,支【宋】【元】【明】【宮】 [0628012] 彘【大】,豕【宋】【宮】 [0628013] 袚【大】,拔【宋】【宮】 [0628014] 二【大】,一【明】 [0628015] 徭【大】,謠【宋】【元】【明】【宮】 [0628016] 於【大】,祚【元】【明】 [0628017] 溢【大】,沈【宋】【元】【明】【宮】 [0628018] 代【大】,岱【宋】【元】【明】 [0628019] 諍【大】,爭【宋】【元】【明】【宮】 [0628020] 廷【大】,延【明】 [0628021] 眚【大】,青【宋】【宮】 [0628022] 恨【大】,恨而【宋】【元】【明】 [0628023] 幸【大】,辛【宋】【元】【明】【宮】 [0628024] 右【大】,右其【宋】【元】【明】【宮】 [0628025] 四十四【大】,五十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