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二
- [14]
- 述意部
- 哀戀部
- 改易部
- 離著部
述意部[15]第一
竊尋眷屬[16]萍移新故輪轉。去留難卜聚會暫時。良由善惡緣別昇沈殊趣。善如難陀棄榮欲而從道。羅雲捨王位而斷結。如旃檀林旃檀圍繞。隨應而度。調御之美於茲可見。惡如調達破僧闍王害父。常懷毒意[17]常結怨讐。既同棘刺之林。亦類蚖蛇之種。善惡路分禍福可覩[18]也。
哀戀部[19]第二
如須摩提長者經云。佛在世時。舍衛城有大長者子。名須摩提。是人命終。父母宗親及諸知識。一時號哭哀悼躄踊。稱怨大喚悶絕于地。或有喚父母兄弟者。或有呼夫主大家者。如是種種號咷啼哭。又有把土而自坌者。又有持刀斷其髮者。譬如有人毒箭入心苦惱無量。或有以衣自覆而悲泣者。譬如大風鼓扇林樹枝柯相[20]棖。又如失水之魚宛轉在地。又如斬截大樹崩倒狼藉。以如是楚毒而加其身。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彼諸大眾何故哀號悲泣如是。阿難具以白佛。唯願世尊。為度一切。可往至彼。諸佛世尊不以無請而有不說。我今為彼諸人勸請於佛。世尊以大慈悲願往至彼。
爾時如來受阿難請。即往其家。是時彼諸人等。遙見世尊。各各以手拭面前來迎佛。既至佛所頭面禮足。悲哀鯁塞不能發言。正欲長歎。以敬佛故不敢出息。噎氣而住。爾時佛告長者父母等。汝等何故悲泣懊惱著此幻法。是諸人等同時發言。而白佛言。世尊。是城中唯有此。人聰明智慧端正殊妙。年既盛壯。於諸人中為無有上。又復多饒財寶倉庫盈溢。車馬衣服奴婢使人。如是悉備無所乏短。一旦命終。是故我等。悲泣戀慕不能自勝。善哉世尊。願為我等方便說法得離諸惱。從今已後更不復受如是諸苦。
爾時世尊告長者父母宗親知識及諸大眾。汝等曾見有[21]生不老病死不。諸人白佛言。未曾見也。佛復告諸大眾。汝等欲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者。莫復念是恩愛之縛。標心正見歸命三寶。所以者何。於諸世間無過佛者。能導盲冥愚癡之眾。佛所說法即是良藥。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爾時長者諸眷屬等聞佛所說。悲苦皆息並獲道果。又法句喻經云。昔有婆羅門。少年出家。學至六十不能得道。婆羅門法六十不得道。然後歸家娶婦[1]為居家。生得一男端正可愛。至年七歲書學聰[2]慧。才辯出口有逾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終。梵志憐惜不能自勝。伏其屍上氣絕復蘇。親族諫喻奪屍殯[3]斂。埋著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計無所益。不如往至閻羅王所[4]先乞索兒命。於是梵志沐浴齋戒。齎持華香發舍而去。所在問人。閻羅王所治處為在何許。展轉前行。行數千里至深山中。見諸得道梵志。復問如前。諸梵志問曰。卿問閻羅王所治處欲求何等。答曰。我有一子。辯慧過人。近日卒亡。悲窮懊惱不能自解。欲至王所求乞兒命。還將歸家養以備老。諸梵志等。愍其愚癡即告之曰閻羅[5]王所治之處。非是生人所可得到也。當示卿方。宜從此西行四百餘里有[6]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諸天神案行世間停宿之城。閻羅王常以四月四日案行必過此城。卿持齋戒往必見之。梵志歡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見好城郭。宮殿屋舍如忉利天。梵志詣門燒香翹脚。[7]祝願求見閻羅王。王勅守門人引見之。梵志啟言。晚生一男欲以備老。養育七歲近日命終。唯願大王。垂恩布施還我兒命。閻羅王言。所求大善。卿兒今在東園中戲。自往將去。梵志即往。見兒與諸小兒共戲。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晝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寧不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兒驚喚逆呵之曰。癡騃老翁不達道理。寄住須臾名人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間自有父母。邂逅之間唐自手抱。梵志悵然涕泣而去。即自念言。我聞瞿曇沙門知人[8]魂神變化之道。當往問之。於是梵志即還佛所。時佛在舍衛祇[9]桓為大眾說法。梵志見佛稽首作禮。具以本末向佛陳之。實是我兒不肯見[10]名。反謂語我為癡騃老翁。寄住須臾認我為子。永無父子之情。何緣乃爾。佛告梵志。汝實愚癡。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緣合居。譬如寄客起則離散。愚迷縛著計為己有。憂悲苦惱不識本根。沈溺生死未[11]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貪恩愛。覺苦捨習勤修經戒。滅除識想生死得盡。梵志聞已豁然意解。即於座上得[12]羅漢道。
又大法炬經云。佛言。一切眾生皆悉隨其形類而置名字。如鳥雀等。而彼餓鬼眾生之中。無有決定差別名字。勿謂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餓鬼定餓鬼也。如一事上有種種名。如一人上有種種名。如一天乃至餓鬼畜生有種種名。亦復如是。亦有多餓鬼全無名字。於一彈指頃轉變身體作種種形。云何可得呼其名也。彼中惡業因緣未盡故。於一念中種種變身。[13]
如法句喻經云。昔佛在舍衛國。為天人說法。時城中有婆羅門長者。財富無數。為人慳貪不好布施。[16]食常閉門不喜人客。若[17]有其食時。輒勅門士堅閉門戶。勿令有人妄入門裏乞丐求索。爾時長者[18]歘思美食。便勅其妻令作飯食教殺肥雞。薑椒和調煮之令熟。[19]飯食飣餖即時已辦。勅外閉門。夫妻二人坐一小兒。著聚中央便共飲食。父母取雞肉著兒口中。如是數數初不有廢。佛知此長者宿福應度。化作沙門。伺其坐食現出坐前。便祝願云。[20]但言多少布施可得大福。長者舉頭見化沙門。即罵之言。汝為道人而無羞恥。室家坐食何為唐突。沙門答曰。卿自愚癡不知羞恥。今我乞士何故慚羞。長者問曰。吾及室家自共娛樂何故慚羞。沙門答曰。卿殺父妻母。供養怨家不知慚恥。反謂乞士何不慚羞。於是世尊。即說偈[21]言。
長者聞偈驚而問之。道人何故說此。答曰。案上雞者是卿先世時父。以慳貪故常生雞中為卿所食。此小兒者往作羅剎。卿作[25]賈客大人乘船入海。舟輒失流墮羅剎國中為羅剎所食。如是五百世。壽盡來生為卿作子。以卿餘罪未畢故來欲相害耳。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時母。以恩愛深固今還與卿作婦。今卿愚癡不識宿命。殺父養怨。以母為妻。五道生死輪轉無際周旋五道。誰能知者。唯有道人見此[1]睹彼。愚者不知豈不慚恥於是長者[2]懎然。毛豎如[3]畏悑狀。佛現威神令識宿命。長者見佛即識宿命。尋則懺悔謝過便受五戒。佛為說法得須陀洹道。又雜寶藏經云。佛時游行到居阿羅國。便於中路一樹下坐。有一老母名迦旦遮羅。繫屬於人井上汲水。佛語阿難。往索水來。阿難承佛勅即往索水。爾時老母聞佛索水。自擔罐往。既到佛所放罐著地。直往抱佛。阿難欲遮。佛言莫遮。此老母者。五百身中曾為我母。愛心未盡是以抱我。若當遮者沸血從面門出而即命[4]終。既得抱佛。嗚其手足。在一面立。佛語阿難。往喚其主。其主來至頭面禮佛却住一面。佛語主言。放此老母使得出家。若[5]出家者當得羅漢。主便即[6]放。迦葉佛時出家學道故得羅漢。爾時為徒眾主罵諸聖尼為婢。今屬於他。五百身中常為我母。遮我布施常生貧[7]賤。
又賢愚經云。舍衛國中有豪富長者。唯無子[8]息。每禱祀神祇求索一子。精誠欵篤婦便懷妊。日月滿足生一男兒。其兒端正世所希有。父母宗親共相合集。詣大江邊飲食自娛。臨河不固失兒墮水。尋時搏撮竟不能得。父母憐念絕[9]氣復蘇。其兒功德竟復不死。至河水中隨水沈浮。時有一魚吞此小兒。雖在魚腹猶復不死。時有小村而在下流。有一富家亦無子姓。種種求索困不能得。而彼富家常令一奴捕魚販賣。其奴捕得吞小兒魚。[10]割腹看之得一小兒。面貌端正得已歡喜。我家由來禱祠求索。精誠報應故天與我。即便摩抆乳哺養之。時彼上村父母追索此是我兒於彼河失。今汝得之。願以見還。時彼長者而答之曰。我家由來禱祠求子。今神報應賜我一兒。君之亡兒竟何所在。紛紜不了詣王求斷。於是二家各引道理。王聞其說靡知所[11]如。即為二家共養此兒。至兒長大各為娶婦。安置家業二處異居。此婦生子即屬此家。彼婦生兒即屬彼家。時二長者各隨王教。其兒長大俱為娶婦。供給所須無有乏短。其兒白二父母請求出家。父母心愛不能[12]距逆。即便聽許。即往佛所求索入道。佛即聽之。讚言善[13]來。頭[14]鬚自墮即成沙門。字曰重姓。佛為說法得盡諸苦。即於座上成阿羅漢。阿難白佛。不審世尊。此重姓比丘。本造何行種何善根。而今生世墮水魚吞而故不死。佛告阿難。汝且聽之。吾當為說。過去久遠有佛世尊號毘婆尸。集諸大眾為說妙法。時有長者來至會中。聞受三歸受不殺戒。復以一錢布施彼佛。由是之故世世受福無有乏短。佛告阿難。爾時長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施一錢九十一劫常富錢財。至於今世二家供給。受不殺戒故墮[15]水魚吞不死。受[16]二自歸故今值我世得阿羅漢道。又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云。爾時舍衛城有大富長者。財寶無數家無親子。恐終後沒官。夫婦禱祠歸命三寶。精勤不懈便得懷軀。婦人黠者有五事應知。一知夫婿意。二知夫婿念不念。三知所因懷軀四別知男女。五別知善惡。是婦報長者。我已懷軀。長者歡喜。月滿生男。加五乳母供養抱持。長大索得好婦。其兒夫婦行園。園中有樹。名曰無憂。華色鮮白絮弱緋色。婦語夫言。欲得此華。夫便上樹為取此華。樹枝細劣即時摧折。兒便墮死。父母聞之奔趣抱頭。摩[17]挲占視永絕不蘇。父母悲哀五內摧傷。眾客見之亦代哀痛。佛與阿難。因入城見愍獨一子而墮樹死。佛告長者。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對至命盡不可避藏。捐去憂念勿復憂慼。佛語長者。此兒本從忉利天上壽盡來生卿家。卿家壽盡便生龍中。金翅鳥王即取噉之。三處父母一時共啼哭。為是誰子。佛即說偈言。
佛語長者。死不可離。去不可追。長者白佛。此兒宿命罪福云何。佛言。此兒前世好喜布施。尊敬於人。緣此福德生豪富家。喜獵傷害。令身命短。罪福隨人如影隨形。長者踊躍逮得法忍。
離著部[19]第四
如十住毘婆沙論云。於此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屬車馬等物。[1]增長貪求無有厭足家是難滿如海吞流。家是無足如火焚薪。家是無息覺觀相續。家是苦性如怨詐親。家是障礙能妨聖道。家是鬪亂共相違諍。家是多瞋呵責好醜。家是無常雖久失壞。家是眾苦馳求守護。家是疑處猶如怨賊。家是顛倒貪著假名。家是伎人種種妄飾。家是變異貪必離散。家是假借無有實事。家[2]如眠夢富貴則失。家如朝露須臾變滅。家如蜜滴其味甚少。家如棘叢欲刺傷人。家如[3]鐵蟲覺觀常唼。如是等患不可具述。是故在家菩薩當如是觀知其家過。在家妻子眷屬奴婢財物等不能作救作歸。非我善友。是故宜當急[4]捨離之。又無始已來一切眾生。於六道中互為父子。親疏何定。故偈云。
又大菩薩藏經云。舍利子。若有眾生味著男女妻妾諸女色欲。當知即是味著礫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5]則是味著大熱鐵丸。即是味著坐熱鐵床。即是味著熱鐵几[6]隥。舍利子。若有味著華鬘香塗。即是味著熱鐵華鬘。亦是味著屎尿塗身。舍利子。若有攝受居處舍宅。當知攝受大熱鐵甕。若有攝受奴婢作使。當知攝受地獄惡卒。若有攝受象馬駝驢牛羊雞豕當知攝受地獄之中黑駁[7]猪狗。又是攝百踰繕那禁衛之卒。取要言之。若有攝受妻妾男女諸女色欲。當知即是攝受一切眾苦憂愁悲惱之聚。舍利子。寧[8]當依附千踰繕那量大熱[9]鐵床。極熱遍熱猛焰洞然。於彼父母所給妻妾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愛之心遠觀其相。何況親附抱持之者。何以故。舍利子。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繫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如熱鐵華散布於地足蹈其上。當知婦人於諸邪性流布增長。舍利子。何因緣故。名為婦人。所言婦者。名加重[10]擔。何以故。能使眾生受重擔故。能使眾生持於重擔有所行故。能使眾生荷於重擔遍周行故。能令眾生於此重擔心疲苦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煎迫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傷害故。舍利子。復以何緣名之為婦。所言婦者。是諸眾生所輸委處。是貪愛奴所流沒處。是順婦者所輸稅處。是婦媚者所迷惑處。是婦勝者所歸投處。是屈婦者所憑仗處。婦自在者所放逸處。為婦奴者所疲苦處。隨婦轉者所欣仰處。舍利子。以如是等諸因緣故。名是諸處以之為婦。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子。何等為三。有隨生子。有勝生子。有下生子。何等為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子亦隨學不殺等。是名隨生子。何等為勝生子。若父母不受不殺等。子能受不殺等。是名勝生子。[11]何下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殺等。子亦不能受不殺等。是名下生子。又五無返復經云。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時有一梵志。從羅閱祇國來欲得學問。便到舍衛國見父子二人耕田。毒蛇[12]螫殺其子。其父猶耕如故不看。其子亦不啼哭。梵志問曰。此是誰兒。耕者答言。是我之[13]子。[14]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耕者答曰。人生有死。夫盛有衰。善者有報。惡者有對。愁憂啼哭無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某處願過語之。吾子已死。持一人食來。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無返復。兒死在地情不愁憂。反更索食。此人不慈無復此比。梵志入城詣耕者家。見死兒母即便語之。卿兒已死。其夫寄信。持一人食來。梵志曰。何以不念子耶。兒母即為梵志說譬喻言。兒來託生我亦不呼。兒今自去非我[15]能留。譬如行客因過主人。客今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復如是。去來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救護。
復語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復說譬喻向梵志言。譬如巧師入山斫[16]木。縛作大筏安置水中。卒逢大風吹破筏散。隨水流去。前後分張不相顧望。我弟亦爾。因緣和合共一家生。隨命長短死生無常。合會有離我弟命盡各自所隨不能救護。
復語其婦。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婦說喻向梵志言。譬如飛鳥暮宿高樹。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飲食。有緣即合。無緣即離。我等夫婦亦復如是。無常對至隨其本行不能救護。
復語其奴。大家已死何不啼哭。奴復說譬喻言。我之大家因緣和合。我如犢子隨逐大牛。人殺大牛。犢子在邊不能救護大牛之命。愁憂啼哭無所補益。梵志聞已心感自責不識東西。我聞此國孝順奉事恭敬三寶。故從遠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了無所益。更問行人。佛在何許。欲往問之。行人答言。近在祇洹精舍。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合掌低頭默無所說。佛知其意。謂梵志曰。何以低頭愁憂不樂。梵志曰。所願不果違我本心。是故不樂。佛語梵志。有何所失愁憂不樂。梵志對曰。我從羅閱祇國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見五無返復。佛問梵志。何等五無返復。梵志曰。我見父子二人耕田下種。兒死在地。父亦不愁居家大小都無愁悲。是為大逆。佛言不然。不如卿語。此之五人最為返復。知身非常身非己有。往古聖人不免斯患。何為凡夫大啼小哭無益死者。世俗之人無所識知。生死流轉無有休息。梵志心開意解。我聞佛說。如病得愈。盲者得視。如暗得明。於是梵志即得道迹。一切死亡不足啼哭。滅死防生非愁憂法。死者身歸於土。生者種持產業。欲為亡者。請佛及僧燒香供養。讀誦經書日日作禮。復能布施三寶。最是為要。梵志稽首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頌曰。
感應緣(略引七驗)
- 晉居士杜願
- 晉居士董青建
- 宋居士袁廓
- 宋居士卞悅之
- 唐沙門釋慧如
- 唐居士王會師
- 唐居士李信
晉杜願字永平。梓橦涪[2]城人也。家巨富有一男名天保。願愛念。年十歲。泰元三年暴病而死。經數月日家所養猪生五子。一子最肥。後官長新到。願將以作禮捉就殺之。有一比丘忽至願前謂曰。此㹠是君兒也。如[3]何百餘日中而相忘乎。言竟忽然不見。四顧尋視見在[4]天西騰空而去。香氣充布彌日乃歇。
晉董青建者。不知何許人。父字賢明建元初為越騎校尉。[5]建母[6]宋氏孕建時。夢有人語云。爾必生男。體上當有青誌。可名為青建。及生如言。即名焉。有容止美言笑。性理寬和家人未嘗覩其慍色。見者咸異之。至年十四而州迎主簿。建元初皇儲鎮樊漢為水曹參軍。二年七月十六日寢疾。自云必不振濟。至十八日。臨盡起坐謂母曰。罪盡福至緣累永絕。願母自割不須憂念。因七聲大哭聲盡而絕。將殯喪齋前。其夜靈語云。生死道乖勿安齋前。自當有造像道人來迎喪者。明日果有道人來名曇順。即依靈語向曇順說之。曇順曰。貧道住在南林寺造丈八像。垂成賢子乃有此感應。寺西有少空地。可得安喪也。遂葬寺邊。三日其母將親表十許人墓所致祭。於墓東見建。如生云。願母割哀還去。建今還在寺住。母即[7]止哭而還。舉家菜食長齋。至閏月十一日。賢明夢見建云。願父暫出東齋。賢明便香湯自浴齋戒出東齋。至十四夜於眠中聞建喚聲。驚起見建。在齋前如生。時父問汝往在何處。建云。從亡來住在練神宮中。滿百日當得生忉利天。建不忍見父母兄弟哭泣傷慟。三七日禮諸佛菩薩請四天王。故得暫還。願父母從今以後勿復啼哭祭[8]祠。阿母已發願求見建。[9]建不久當命終。即共建同生一處。父壽可得七十三。命終之後當三年受罪報。勤苦行道可得免脫。問曰汝從夜中來。那得有光明。建曰。今與菩薩諸天共下。此其身光耳。又問云。汝天上識誰。建曰。見王車騎張吳興外祖宋西河。建曰。非但此一門中生。從四十七年以來至今七死七生。已得四道果。先發七願願生人間。故歷生死。從今永畢得離七苦。建臨盡時見七處生死。所以大哭者與七家分別也。問云。汝皆生誰家。建曰。生江吏部羊廣州張吳興王車騎蕭吳興梁給事董越騎等家。唯此間生十七年。餘處[10]正五三年耳。自今以後毒[11]厲歲多。宜勤修功德。建見世人死多墮三塗。生天者少勤精進可得免度。發願生天亦得相見。行脫差異無相值期。又問云。汝母憂憶汝垂死。可令見汝不。建曰。不須相見。益懷煎苦耳耶。但依向言說之。諸天已去不容久住。慘有悲色忽然不見。去後竹林左右猶有香氣。家人亦並聞餘香焉。建云。所生七家江[12]概羊[13]希張永王玄。宋謨蕭[14]惠明梁季父也。賢明遂以出家名法藏也。
宋袁廓字思度。陳郡人也。元徽中為吳郡丞。病經少日奄然如死。但餘息未盡。棺[1]櫬之具並備。待畢而殮。三日而能轉動視瞬。自說云。有使者稱教。喚廓隨去。既至有大城池。樓堞高整階闥崇麗。既命廓進。主人南面[2]陛森然。威飾冠[3]自。執刀者點廓坐。坐定溫涼畢設酒炙果粽[4]𦵔[5]餚等。廓皆嘗進。種族形味不異世中。酒數[6]巡行。主人謂廓曰。身主簿不幸。閤任有闕。以君才頴故欲相屈。當能顧懷不。廓意亦知是幽途。乃固辭。凡薄非所[7]剋堪。[8]加少窮孤兄弟零落。公私二三乞蒙恩放。主人曰。君當以幽顯異方故有辭耳。此間榮祿資待身口服御。乃當勝君世中。勤勤之懷甚貪共事。想必降意副所期也。廓復固請曰。男女藐然並在齠齓。僕一旦恭任。養視無託。父子之戀理有可矜。廓因流[9]洟稽顙。主人曰。君辭讓乃爾。何容相逼。願言不獲深為嘆恨。就案上取一卷文書。[10]句點之。既而廓謝恩辭歸。主人曰。君不欲定省先亡乎乃遣人將廓行。經歷寺署甚眾。[11]末得一垣城門楯並[12]黑囹圄也。將廓入中斜趣一隅。有諸屋宇駢填銜接。而甚陋弊。次有一屋。見其所生母羊氏。在此屋中容服不佳。甚異平生。見廓驚喜。戶邊有一人。身面[13]瘍痍形類甚異。呼廓語。廓驚問其誰。羊氏謂廓曰。此王夫人汝不識耶。王夫人曰。吾在世時不信報應。雖復無甚餘罪。正坐鞭撻婢僕過苦。故受此罰。亡來楚毒殆無暫休。今特少時寬隙耳。前喚汝姊[14]來望以自代。竟無所益徒為憂聚。言畢洟泗。王夫人即廓嫡母也。廓姊時亦在其側。有頃使人復將廓去。經涉[15]衖陌。閭里整頓似是民居。末有一宅竹籬[16]茅屋。見父披被著巾[17]憑案而坐。廓入門。父揚手遣廓曰。汝既蒙罷可速歸去。不須來也。
廓跪辭而歸。使人送廓至家而去。廓今太子洗馬是也。
唐京城真寂寺沙門[21]慧如。少精勤苦行。師事信行。信行亡後奉[22]尊其法。隋大業中因坐禪修定。遂七日不動。眾皆歎異之。以為入三昧也。既而慧如開目洟泣交流。僧眾怪問之。答曰。火燒脚痛待視瘡畢乃說。眾皆怪問。慧如曰。被閻羅王請行道七日滿。王問。須見先亡知識不。如答欲見二人。王即遣喚一人。唯見龜來舐慧如足。目中淚出而去。更一人者云。罪重不可喚令就見之。使者引慧如至獄門。門閉甚固。使呼守者。有人應聲。使者語慧如。師急避道莫當門立。如始避而門開。大火從門流出。如鍛星迸。著如脚[23]被之。舉目視門。門已閉訖。竟不得相見。王施絹三十匹。固辭不許。云已遣送後房。眾僧爭往房視之。則絹在床矣。其脚燒瘡大如錢。百餘日乃愈。至武德[24]初年卒。真寂寺即今化度寺是(右一驗出冥報記[25]之)。
唐京都西市北店有王會師者。其母先終。服制已畢。至顯慶二年內。其家乃產一青黃母狗。會師妻為其盜食。乃以杖擊之數下。狗遂作人語曰。我是汝姑。新婦杖我大錯。我為嚴酷家人過甚。遂得此報。今既被打羞向汝家。因即走出。會師聞而洟泣抱以歸家。而復還去。凡經四五。會師見其意[26]正乃屈請市北大街中。正是己店北大牆。後作小舍安置。每日送食。市人及行[27]客就觀者極眾。投餅與者不可勝數。此犬[28]常[29]不離此舍。過齋時[30]即不肯食。經一二歲莫知所之。
唐居士李信者。并州文水縣之太平里人也。身為隆政府衛士。至顯慶年冬。隨例往。朔州赴[31]番。乘赤草馬一匹并將草駒。是時歲晚凝陰風雪嚴厚。行十數里馬遂不進。信以番[32]期逼促撾之數十下。馬遂作人語。謂信曰。我是汝母。為生平避汝父將[33]石餘米乞女故獲此報。此駒即是汝妹也。以力償債向[34]了。汝復何苦敦逼如是。信聞之驚愕流洟不能自勝。乃拜謝之。躬[35]馱鞍轡謂曰。若是信孃當自行歸家。馬遂前行。信負鞍轡隨之至家。信兄弟等見之悲哀相對。別為廠櫪養飼有同事母。屈僧營齋。合門莫不精進。鄉閭道俗咸歎異之。時工部侍郎溫無隱。歧州司法張金停俱為丁艱。在家聞而奇之。故就信家顧訪。見馬猶在。問其由委。並如所傳(右二驗出冥報[36]拾遺)。
校量篇第五十七[37](此有七部)
- [38]
- 述意部
- 施田部
- 十地部
- 福業部
- 罪業部
- 雜行部
- 方土部
施田部[3]第二
如菩薩本行經云。佛告須達。過去世時有一婆羅門。名曰比藍。端正無比聰慧第一。財富無量不可[4]憶數。比[5]藍財寶所有皆悉非常。我不用之。欲施窮乏。即設大壇。人民雲集皆來至所。時比藍欲澡自手傾於軍持。而水不出。大用愁憂。今我大祠將有何過而水不出。即時天人於虛空中語比藍言。汝施大好無能過者。但所施人盡是邪偽倒見之徒。不堪受汝恭敬之施。以是之故水不能出。於是比藍聞天人語意便開解。即作誓言。今我所施用成無上正真之道。審如所願者。[6]今我瀉水當墮我手。作誓願已便傾澡瓶水即墮手。諸天讚言。如汝所願成佛不久。爾時比藍布施貧乏衣服飲食。十二年中盡用布施無所藏積。佛告須達。爾時比藍婆羅門者。今我身是。而我所施亦好其心亦好。受者不好。所施雖多獲報甚少。而今我法真妙清淨弟子[7]真正。所施雖少獲報甚多。於十二年所作布施。及閻浮提一切人民。計其功德不如布施一須陀洹人。其福甚多過出其[8]上。施百須陀洹并前福報。不如施一斯陀含人。施百斯陀含并前福報。不如施一阿那含人。施百阿那含并前福報。不如施一阿羅漢。施百阿羅漢并前功德。不如施一辟支佛。施百辟支佛百阿羅漢百阿那含百斯陀含百須陀洹。及施閻浮提人所得功德。不如起塔僧坊精舍衣食等供養過去來今四方眾僧給其所須。計其功德過前所作功德。將前所作福德。不如施佛一人。功德甚多不可復計。雖供養佛并前施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之中受三自歸八關齋若持五戒。所得功德逾過於前。百千萬倍不可為喻。復以持戒之福。并合集前一切功德。不如坐禪慈念眾生經一食頃。所得功德逾過於前百千萬倍。復合前功德。不如聞法執在心懷思惟四諦。比前功德最尊第一無有過上。於是須達聞法踊躍。身心清淨得阿那含道。
十地部第三
如金剛三昧不壞不滅。經云。佛告彌勒菩薩。我今為汝說菩薩所[9]行功德地法。初地菩薩猶如初月光明未顯。然其明相皆悉具足。二地菩薩如五日月。三地菩薩如八日月。四地菩薩如九日月。五地菩薩如十日月。六地菩薩如十一日月。七地菩薩如十二日月。八地菩薩如十三日月。九地菩薩如十四日月。十地菩薩如十五日月圓滿可觀明相具足。其心澹泊安住不動。不沒不退。住首楞嚴三昧。又無性攝論釋云。謂於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者。若於初地正通達時。速能通達後一切地。此種類故。如有頌[10]曰。
福業部[11]第四
依增一阿含經云。一閻浮提人福德等一[12]轉輪聖王福。一[13]輪王福等一東弗于逮人福。一[14]東弗于逮人福[15]等一俱耶尼人福。一俱耶尼人福等一欝單[16]越人福。一欝單越人福等一四天王福。一四天王福等一三十[17]二天王福。一三十二天王福等一帝釋福。一帝釋福等一炎摩天福。如是展轉校量乃至非想天福。不可思量。
又正法念經云。如三十三天受五欲樂。喻如金輪王所受之樂。比於天樂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所受天身無有骨肉。亦無[18]污垢。不生嫉妬。其目不眴。衣無塵垢。無有煙霧。亦無大小便利之患。其身光明能有遠照。轉輪聖王都無此事。於[A1]己妻子不偏攝受。離於嫉妬飲食自在。無有睡眠疲極等苦。轉輪[19]聖王等都無此事。此諸天等初生之時。歌舞音樂無有教者。不從他學。以善業故自然皆知。退時善業盡故一切皆忘。忉利下天尚有大樂。況上天樂難可為比。如是展轉校量從下向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天不可為比。
罪業部[20]第五
如十輪經云。佛言。若有剎利[21]旃陀羅王。於三寶所起於惡心。一切諸佛所不能救。譬如壓油。一一麻中皆生諸蟲。以壓油[22]輪而壓取之。即便[23]油出。此壓油人於其日夜。為應定殺幾所眾生。若復有人以是十輪而壓油者。一輪一日一夜壓油千斛。如是乃至滿於千年。是壓油人得幾所罪。地藏菩薩言。甚多世尊。無能知是人罪量。其數多少唯佛知之。佛言。譬如十輪之罪等一婬女舍罪。其舍有千[1]女皆為求欲。如是十婬女舍其罪等一酒家。如是十酒家等一屠兒舍。如是十屠兒舍罪等一剎利旃陀羅居士。旃陀羅十輪中等於一[2]王輪一日一夜罪。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樹提伽經偈云。
又雜阿含經云。有天子說偈問佛云。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時釋提桓因說偈問佛云。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手捉團土大如梨果。告諸比丘。云何我手中團土為多。大雪山中土石為多。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14]少少耳。彼雪山土石甚多。乃至算數不得為比。佛告諸比丘。如是眾生知四聖諦苦集滅道者。如我所捉團土。不如實知者。如大雪山土石。爾時世尊以爪甲擎土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諸比丘白佛言。世[15]尊。甲上土甚少[16]少耳。此大地土甚多。乃至算數不可為比。佛告諸比丘。若諸眾生形可見者。如甲上土。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土。[17]如陸地。如是水性亦[18]爾。得人道者如甲上土。墮非人者如大地土。如是生中國者。如甲上土。生邊地者。如大地土。如是成聖慧眼者。如甲上土。不成聖者。如大地土。如是知法律者。如甲上土。不知法律者。如大地土。如是知[19]有父母者。如甲上土。不知有父母者。如大地土。如是知受齋戒者。如甲上土。不知受齋戒者。如大地土。如是從地獄畜生餓鬼命終生人中者。如甲上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畜生餓鬼者。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畜生餓鬼命終生天上者。如甲上土。還生地獄畜生餓鬼者。如大地土。如是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如甲上土。從天命終還生地獄畜生餓鬼者。如大地土。
方土部[1]第七
如起世經云。閻浮提洲有五事勝瞿陀尼弗婆提欝單越閻摩世一切龍及金翅阿脩[2]羅。何等為五。一勇健。二正念。三佛出世處。四是修業地。五行梵行處。瞿陀尼洲有三事勝閻浮提洲。一饒牛。二饒羊。三饒摩尼寶。弗婆提洲有三事勝。一洲寬大。二[3]普含諸渚。三洲甚勝妙。欝單越洲有三事勝。一彼人無我我所。二壽命最勝。三有勝上行。閻摩世中有三事勝。一壽命長。二身形大。三有自然衣食。一切龍及金翅鳥有三事勝。一壽命長。二身形大。三宮殿寬博。阿脩羅中有三事勝。一壽命長。二形色勝。三受樂多。四天王天有三事勝。一宮殿高。二宮殿妙。三宮殿有勝光明。三十三天有三事勝。一長壽。二色勝。三多樂。餘上四天及魔身天等同三十三天。有前三勝。閻浮提有五事勝。餘諸天如上所說頌曰。
法苑珠林卷第[4]五十二
校注
[0673008] 沙門【大】,〔-〕【宋】【宮】 [0673009] 不分卷【明】 [0673010] 六【大】,六此有四部【元】,六之一【明】 [0673011] (校量…七)七字【大】,〔-〕【明】 [0673012] 眷屬篇【大】,〔-〕【宋】【元】【明】【宮】 [0673013] 此有四部【大】,〔-〕【宋】【元】【明】【宮】 [0673014] (述意…部)十二字【大】,〔-〕【明】 [0673015] 第一【大】,〔-〕【明】 [0673016] 萍【大】,洴【宋】【元】【明】【宮】 [0673017] 常【大】*,恒【宋】【元】【明】【宮】* [0673018] 也【大】,〔-〕【宋】【元】【明】【宮】 [0673019] 第二【大】,〔-〕【明】 [0673020] 棖【大】,掁【元】【明】 [0673021] 生【大】,生者【宋】【元】【明】【宮】 [0673022] 淨持【大】,持淨【宋】【元】【明】【宮】 [0674001] 為【大】,為此【宋】【元】【明】 [0674002] 慧【大】,了【宋】【元】【明】【宮】 [0674003] 斂【大】,歛【宋】【元】【明】【宮】 [0674004] 先【大】,〔-〕【宋】【元】【明】 [0674005] 王【大】,〔-〕【宮】 [0674006] 大【大】,一大【宋】【元】【明】 [0674007] 祝【大】*,呪【宋】【元】【明】【宮】* [0674008] 魂神【大】,神魂【元】【明】 [0674009] 桓【大】*,洹【宋】【元】【明】【宮】* [0674010] 名【大】,召【宋】【元】【明】【宮】 [0674011] 央【大】,復【宋】【元】【明】,殃【宮】 [0674012] 羅【大】*,阿羅【元】【明】* [0674013] 卷第六十四終【明】 [0674014] 卷第六十五眷屬篇第五十六之餘首【明】 [0674015] 第三【大】,〔-〕【明】 [0674016] 食【大】,〔-〕【宮】 [0674017] 有【大】,〔-〕【宋】【元】【明】【宮】 [0674018] 歘【大】,欻【宮】 [0674019] 飯【大】,飲【宋】【元】【明】【宮】 [0674020] 但【大】,且【宋】【元】【明】【宮】 [0674021] 言【大】,曰【宋】【元】【明】 [0674022] 塜【大】,家【宋】 [0674023] 鍱【大】,鎖【宋】【元】【明】【宮】 [0674024] 慧【大】,惠【宋】【宮】 [0674025] 賈【大】,估【宋】【元】【宮】 [0675001] 睹【大】,覩【宋】【元】【明】【宮】 [0675002] 懎【大】,怱【宋】【元】【明】【宮】 [0675003] 畏悑【大】,怖畏【宋】【元】【明】【宮】 [0675004] 終【大】,絕【宋】【元】【明】【宮】 [0675005] 出家者【大】,令出家【宋】【元】【明】【宮】 [0675006] 放【大】,放緣此老母【宋】【元】【明】【宮】 [0675007] 賤【大】,賤也【宋】【元】【明】【宮】 [0675008] 息【大】,姓【宋】【元】【明】【宮】 [0675009] 氣【大】,而【宋】【元】【明】【宮】 [0675010] 割【大】,剖【宋】【元】【明】【宮】 [0675011] 如【大】,以【宋】【元】【明】 [0675012] 距【大】,拒【宋】【元】【明】【宮】 [0675013] 來【大】,哉【宮】 [0675014] 鬚【大】,髮【宋】【元】【明】【宮】 [0675015] 水【大】,水中【宋】【元】【明】 [0675016] 二【大】,三【宋】【元】【明】 [0675017] 挲【大】,抄【宋】【宮】 [0675018] 若如【大】,如若【元】【明】 [0675019] 第四【大】,〔-〕【明】 [0676001] 增長【大】,唯增【宋】【元】【明】【宮】 [0676002] 如【大】,是【元】【明】 [0676003] 鐵【大】,鐵嘴【宋】【元】【明】 [0676004] 捨離【大】,離捨【宋】【元】【明】【宮】 [0676005] 則【大】,即【宋】【元】【明】【宮】 [0676006] 隥【大】,凳【明】 [0676007] 猪【大】,諸【宋】【元】【宮】 [0676008] 當【大】,〔-〕【宋】【元】【明】【宮】 [0676009] 鐵【大】,鐵床是【宋】【元】【明】【宮】 [0676010] 擔【大】*,檐【宋】【宮】* [0676011] 何【大】,云何【宋】【元】【明】【宮】 [0676012] 螫【大】,𧎴【宋】【宮】,齧【元】【明】 [0676013] 子【大】,子梵志又【宋】【元】【明】【宮】 [0676014] 曰【大】,問【宋】【元】【明】【宮】 [0676015] 能【大】,不【宋】【元】【明】【宮】 [0676016] 木【大】,林【元】 [0677001] 源真【大】,真源【宋】【元】【明】【宮】 [0677002] 城【大】,〔-〕【宋】【元】【明】【宮】 [0677003] 何【大】,前【宋】【元】【明】 [0677004] 天西【大】,西天【宋】【元】【明】【宮】 [0677005] 建【大】,初建【宋】【元】【明】【宮】 [0677006] 宋【大】*,宗【宋】【元】【明】【宮】* [0677007] 止【大】,上【元】 [0677008] 祠【大】*,祀【宋】【元】【明】【宮】* [0677009] 建【大】,母【宋】【元】【明】【宮】 [0677010] 正【大】,止【明】 [0677011] 厲【大】,癘【宋】【元】【明】【宮】 [0677012] 概【大】,縣【宋】【明】【宮】 [0677013] 希【大】,布【宋】【元】【明】【宮】 [0677014] 惠【大】,慧【元】 [0678001] 櫬【大】,唅【宋】【元】【明】【宮】 [0678002] 陛【大】,階陛【宋】【元】【明】 [0678003] 自【大】,首【元】【明】 [0678004] 𦵔【大】,𦯓【宋】【宮】 [0678005] 餚【大】,肴【宋】【元】【明】【宮】 [0678006] 巡【大】,〔-〕【宋】【元】【明】【宮】 [0678007] 剋【大】,克【明】 [0678008] 加【大】,家【宋】【元】【明】 [0678009] 洟【大】*,涕【宋】【元】【明】【宮】* [0678010] 句點【大】,拘黵【宋】【元】【明】【宮】 [0678011] 末【大】*,未【明】* [0678012] 黑【大】,蓋【宋】【元】【明】【宮】 [0678013] 瘍【大】,傷【宋】【元】【明】【宮】 [0678014] 來【大】,未【元】 [0678015] 衖【大】,巷【宋】【元】【明】【宮】 [0678016] 茅【大】,茆【宮】 [0678017] 憑【大】,凭【宋】【元】【明】【宮】 [0678018] 居士【大】,〔-〕【宋】【元】【明】【宮】 [0678019] 五【大】,丑【明】 [0678020] 歲【大】,歲云云【宋】【元】【明】【宮】 [0678021] 慧【大】*,惠【宋】* [0678022] 尊【大】,遵【宋】【元】【明】【宮】 [0678023] 被【大】,被燒【宋】【元】【明】【宮】 [0678024] 初【大】,初年【宋】【元】【明】,〔-〕【宮】 [0678025] 之【大】,〔-〕【宋】【元】【明】【宮】 [0678026] 正【大】,止【宋】【元】【明】【宮】 [0678027] 客【大】,之【宮】 [0678028] 常【大】,恒【宋】【元】【明】【宮】 [0678029] 不【大】,初【宮】 [0678030] 即【大】,而【元】【明】 [0678031] 番【大】*,蕃【宋】*【元】*【明】*【宮】 [0678032] 期【大】,期期【宋】【元】【明】【宮】 [0678033] 石【大】,碩【宋】【元】【明】【宮】 [0678034] 了【大】,子【元】【明】 [0678035] 馱【大】,駝【宋】【元】【明】【宮】 [0678036] 拾【大】,捨【宋】【元】【明】 [0678037] 此有七部【大】,〔-〕【明】 [0678038] (述意…部)二十一字【大】,〔-〕【明】 [0679001] 第一【大】,〔-〕【明】 [0679002] 睿【大】,濬【宋】【元】【明】【宮】 [0679003] 第二【大】,〔-〕【明】 [0679004] 憶【大】,億【宋】【元】【明】【宮】 [0679005] 藍【大】,藍曰【宋】【元】【明】【宮】 [0679006] 今我瀉【大】,令我瀉【宋】【元】【明】,令我瀉【宮】 [0679007] 真正【大】,正真【明】 [0679008] 上【大】,水【宋】【宮】 [0679009] 行【大】,得【宋】【元】【明】【宮】 [0679010] 曰【大】,言【宋】【元】【明】【宮】 [0679011] 第四【大】,〔-〕【明】 [0679012] 轉【大】,鐵【宋】【元】【明】 [0679013] 輪【大】,鐵輪【宋】【元】【明】 [0679014] 東乃至福七十三字宋元明三本大異卷末別出 cf. P. 681a [0679015] 等【大】,等一閻浮提人福一閻浮提人福等【宮】 [0679016] 越【大】*,曰【宮】* [0679017] 二【大】*,三【宮】* [0679018] 污【大】,汗【宋】【元】【明】【宮】 [0679019] 聖【大】,〔-〕【宋】【元】【明】【宮】 [0679020] 第五【大】,〔-〕【明】 [0679021] 旃【大】,栴【明】 [0679022] 輪【大】,轉【宋】【元】【明】【宮】 [0679023] 油出【大】,得油【宋】【元】【明】【宮】 [0680001] 女【大】,女人【宋】【元】【明】【宮】 [0680002] 王【大】,〔-〕【宋】【元】【明】【宮】 [0680003] 坊【大】,兒【宋】【元】【明】【宮】 [0680004] 剎家【大】,一王【宋】【元】【明】【宮】 [0680005] 業【大】,行【明】 [0680006] 第六【大】,〔-〕【明】 [0680007] 慢【大】,德【宋】【元】【明】【宮】 [0680008] 戒【大】,相【宋】【元】【明】【宮】 [0680009] 於【大】*,如【宮】* [0680010] 旃【大】*,栴【元】【明】* [0680011] 最為【大】,山最【宮】 [0680012] 禦【大】,樂【宮】 [0680013] 受【大】,愛【宋】【元】【明】【宮】 [0680014] 少【大】,土【宋】【元】【明】【宮】 [0680015] 尊【大】,尊世尊【宋】【元】【明】【宮】 [0680016] 少【大】,〔-〕【宋】【元】【明】【宮】 [0680017] 如【大】,如是【宋】【元】【明】 [0680018] 爾【大】,爾如【宋】【元】【明】【宮】 [0680019] 有【大】,其【宋】【明】【宮】 [0681001] 第七【大】,〔-〕【明】 [0681002] 羅【大】,羅等【宋】【元】【明】【宮】 [0681003] 普【大】,普並【明】 [0681004] 五十二【大】,六十五【明】 [0681005] 此文大異對校甚難今以明本對校宋元二本出之 cf. P. △△ 679c [0681006] 王【大】,〔-〕【宋】【元】 [0681007] 天【大】,四天【宋】【元】 [0681008] 天人【大】,人天【宋】【元】 [0681009] 福【大】,〔-〕【宋】【元】【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