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十[13]一
[15]千佛篇第五之四[16]成道部[17]第十二(此[18]別十[19]部)
述意[23]部第一
蓋聞。大聖應期有感[24]昭著。蔭覆[25]十方。化周三界。是四生之導首。六趣之舟航。至如兜率[26]上生。閻浮現滅。[27]冠日處胎殞星晦迹。林微尼園。[28]啟四八之瑞。畢利叉樹。放十種之光。鑒彼四門捐[29]茲五[30]慾。捨嚴城而獨往。依道樹而超登。合四鉢於[31]連河。度五隣於鹿苑。蕩愛著於綿區。湔塵冥於曩劫。慧日既開光清八[32]獄。玄功闡化慈照四生。敷演一音各隨類解。像教攸興其來久矣。
乞食[33]部第二
如四分律云。爾時菩薩漸漸[34]游行。從摩竭國界往至婆羅閱城。於彼止宿。明旦入城乞食。顏貌端正屈伸俯仰。行步庠序視前直進。不左右顧眄。著衣持鉢入羅閱城乞食。時摩竭王在高樓上。諸臣前後圍繞。遙見菩薩入城乞食行步庠序。即向諸臣以偈讚之。王即遣信問。比丘欲何所詣。菩薩答之。山名[35]斑荼婆。當於[36]彼止宿。使人速還返白王如是事。王聞彼使言。即嚴好象乘。眾人共尋從即往禮菩薩。時王語太子言。今可於此住。我舉國一切所有及脫此寶冠。相與可居王位治化。我當為臣。時菩薩報言。我捨轉輪王出家學道。豈可於此邊國王位而處俗耶。王今當知。猶如有人曾見大海水後見牛跡水。豈可生染著心。此亦如是。豈可捨轉輪王[1]位習粟散小王位。此事不然。時王前白言。若成無上道者。先詣羅閱城。與我相見。菩薩報言。可爾。爾時王即禮菩薩足。繞三匝而去。
又佛本行經云。菩薩為摩伽陀國王。說云大王。我等今實不畏彼毒蛇。亦復不畏天雷霹靂。亦復不畏於猛火焰[2]彼大風吹燒野澤者。但畏五欲境界所逼。何以故。諸欲無常猶如劫賊盜諸功德。爾時菩薩即說偈言。
大王當知。彼須彌山下有阿修羅。然其兄弟各為貪[4]欲愛一玉女。二人相爭而自鬪戰。傷害俱死。便說偈言。
菩薩又言。或為五欲故。生天生人。既得生已著五欲故投身透水。或復赴火。為五欲故自求怨讎。又說偈言。
又佛本行經。菩薩說偈言。
學定[9]部第三
如四分律云。時菩薩即向阿藍迦藍所。學不用處定。精進不久得證此法。時菩薩捨之而去。後往欝頭藍子處。學有想無想定。精進不久得證此法。菩薩思惟。此兩處定非涅槃非永寂休處。不樂此法。便捨二人而去更求勝法。時菩薩更求勝法者。即無上休息法也。時有五人追逐菩薩。念言。若菩薩成道。當與我等說法。
又佛本行經云。阿羅邏仙人報菩薩云。諸凡夫人愛於貪欲。受繫縛等苦。一切皆由境界。而說偈言。
又新婆沙論云。佛為菩薩時。厭老病死。出劫比羅伐窣堵城求無上智。時淨飯王[10]遣釋種五人隨逐給侍。二是母親。三是父親。母親二人執[11]受樂行得淨。父親三人執苦行得淨。當於菩薩修苦行時。母親二人心不忍可。即便捨去。菩薩後知苦行非道。捨而受食羹飯[12]蘇乳。以油塗身習處中行。父親三人咸謂。菩薩狂亂失志。亦復捨去。後世尊成佛即作是念。彼皆是我父母親族。先來恭敬供養於我。今欲酬報為何所在。天即白言。今在婆羅痆斯國仙人鹿苑([13]廣事如前)。
問何故名婆羅痆斯。答此是河名。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是故此城亦名婆羅痆斯。
問何故名仙人論處。答若作是說。諸佛定於此處轉法輪者。彼說。佛是最勝仙人。皆於此處初轉法輪。故名仙人論處。若作是說。諸佛非定於此轉法輪者。彼說。應言仙人住處。謂佛出世時。有佛[14]大仙及聖弟子仙眾所住。佛不出世時。有獨覺仙所住。若無獨覺時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處[15]常有諸仙已住今住當住故。名仙人住處。有說。應言仙人墮處。昔有五百仙人。飛行[16]空中。至此遇退因緣一時墮落。問何故名施鹿林。答常有諸鹿[17]游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國王。名梵達多。以此林施與群鹿。故名施鹿林。如羯蘭鐸迦長者。於王舍城竹林園中。穿一池以施羯蘭鐸迦鳥。令其[18]游戲。因名施羯蘭鐸迦池。此亦如是。故名施鹿林(舊翻名迦蘭陀鳥善見論其形如鵲)。
苦行[19]部第四
爾時菩薩於此鹿林。在五拘隣比丘所。學於苦行。經於六年。極生辛苦。過其本師。以自餓故而不得道。徒勞疲形。故涅槃經云。菩薩當以苦行自誡其心。日食一胡麻經一七日。粳米[20]菉豆麻子粟糜。及以白豆亦復如是。各一七日。如是修苦行時。一切皮肉[21]消瘦皺減。如斷生瓠置之日中。其目坎陷如井底星。肉盡肋出如朽草屋。脊骨連現如重線[22]塼。所坐之處如馬蹄跡。欲坐則伏。欲起則偃。雖受如是無利益苦。然不退於菩提之心。
又菩薩處胎經云。佛告苦行菩薩。昔我所更苦行無數。於尼連河邊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斯由曩昔向一緣覺犯口四過斷絕一施。重受輕報。
又大集經云。爾時光味菩薩。為諸大眾。而說偈言。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六年既萬。至春二月十六日。時內心自作如是思惟。我今不應將如是食食已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更從阿誰邊求美好之食。誰能與我彼美食。令我食已即便證取阿耨菩提。時菩薩心如是思惟之時。有一天子。知菩薩心如是思惟。速往詣於善生村主二女邊。至彼處已。即告之言。汝善生女。汝若知時。菩薩今欲求好美食。菩薩今須最上美食。食美食已。然後欲證阿耨菩提。汝等今可為彼備辦足十六分妙好乳糜。是時善生村主二女。聞於彼天如是告已。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速疾聚集一千牸牛。而[4]𤚲取乳。轉更將飲五百牸牛。更別日𤚲此五百牛。轉持乳將飲於二百五十牸牛。後日𤚲此二百五十牸牛之乳。還更飲百二十五牛。後日𤚲[5]此一百二十五牛之乳飲六十牛。後日𤚲此六十牛乳飲三十牛。後日𤚲此三十牛乳飲十五牛。後日𤚲此十五牛乳。著於一分淨好糠米。為於菩薩煮上乳糜。其彼二女煮乳糜時。現種種相。或復出於滿華瓶相。或現功德河水淵相。或時現於[6]萬字之相。或現功德千輻輪相。或復現於[7]解領牛相。或現象王龍王之相。或現魚相。或時復現大丈夫相。或復現於帝釋形相。或時有現梵王形相。或復現出乳糜。向上涌沸。上至半多羅樹須臾還下。或現乳糜。向上高至一多羅樹訖還下。或現出高一丈狀。還入彼器。無有一滴離於[8]彼器而落餘處。煮乳糜時。別有一善解海算數算占相師。來至彼[9]之處。[10]其見乳糜出現如是諸種相貌。善占觀已作如是語。希有希有。是誰得此乳糜而食。彼人食已。不久而證甘露妙藥。爾時菩薩至於二月二十三日。於晨朝時。至彼村主家大門之外。默然而立欲求食。女見即便取一金鉢。盛貯安置。和蜜乳糜。滿其鉢中。自[11]手執持。向菩薩前。到已即住。向菩薩言。唯願尊者。受我此鉢和蜜乳糜。憐愍我故。時菩薩受彼乳糜。持至尼連禪河。有一龍女。名尼連荼[12]耶。從地[13]踊出。手執莊嚴天妙筌提奉獻菩薩。菩薩受已即坐其上。坐其上已。取彼善生村主之女所獻乳糜。如意飽食悉皆淨盡。菩薩既食彼乳糜已。緣過去世行檀福報業力薰故。身體相好平復如舊。端正可喜。圓滿具足無有缺減。爾時菩薩食彼糜訖。以金鉢器棄擲河中。時海龍王生大希有奇特之心。復為菩薩歎現世故。執彼金器擬欲供養將向自宮。是時天主釋提桓因。即化其身作金翅鳥。金剛寶𭪿。從海龍邊。奪取金鉢。向忉利宮三十三天。[14]常自供養。於今彼處。三十三天立節。名為供養金鉢器節。從彼已來至今不斷。爾時菩薩食糜已訖。從坐而起。安[15]庠漸漸向菩提樹。彼之筌提。其龍女還自收攝。將歸自宮為供養故。而有偈說。
依宣律師住持感應記云。具論因緣。並在第十卷中灌帶部內述之。時有四天王子告律師云。世尊初成道第十一年。於王舍城中須摩長者園內。告諸大菩薩及大弟子曰。我初踰城時。至彼洴沙國。路逢牧牛女。我語云。我有少飢渴。從汝乞飲食。彼女答云。汝何所往。答言。求趣菩提。又問。名字何等。答言悉達。彼女又白我言。我讀韋陀之典云。不久有大智人。當成正覺。我觀仁者相貌音聲。是諸佛相。我作此山神。經十六大劫。過去諸佛我皆親覲。汝可隨我往至住處。當與汝飲食。過去迦[16]葉涅槃時。付我一澡罐。其[17]項上有雙龍繞。下有[18]師子蹲。拘留佛所製。遞相付我[19]訖至樓至佛。此龍瓶內。具足有八功德水。汝若飢渴當飲此水。能消煩惱增長菩提。勿輕此小瓶。假使四大海水內此瓶中。猶不能滿中。有[1]四龍王。此賢劫初三佛出世所有遺法。多在瓶內與娑竭龍宮。一無有二。又迦葉佛。付我香[2]鑪及一黃金函。將付仁者。其香[3]鑪前有十六頭。半是師子。半是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臺。以臺為鑪相。於鑪四緣別起六[4]銀樓。樓出天童。可長二寸。如是諸天童合有九十六。每燒香時。是諸童[5]等。各各分番來付香鑪。後師子向外而蹲踞。從[6]師子頂上有九龍盤繞。上承金[7]蓮。華內有金臺。即臺為寶子。於臺寶子內。有十三萬億真珠大樓觀。各盛諸妙香。復有十三萬金牒毘尼藏。中有比丘。入于滅盡定。若至燒香時。其諸鑪頭諸天童子來至寶臺所。各各口出燒香歌曲。臺門自開。諸比丘從定而出。從真珠觀取香付囑天童。付已臺門自閉。從九龍口中。又銜白銀觀。為臺眷屬。而諸銀臺內。皆有天童子。常作天樂讚歎燒香。其音清雅無可為比。眾生聞者生信悟道。如來每說法時。在大眾前常執香鑪。天童取香來授與佛。令之供養。又有黃金函。內盛大般若。合三十億偈。黃金為經牒。白玉為界道。白銀為字。其函長三寸。內有二比丘。亦入滅定。此函及鑪。是拘留佛所製。次第付我乃至樓至佛。諸佛欲興世。皆開此金函披閱經典。以般若力天魔不嬈速登正覺。今將付囑。努力守護勿令損失。我受得已於菩提樹下。六年苦行。常飲此瓶水。故除飢渴。煩惱亦消也。
又我初欲成道。入河澡浴。受二女乳糜。至菩提樹下欲昇金剛壇。山神至我所即告我言。汝今成道可依往佛。若初成道欲昇金剛壇。先執香鑪繞壇可行七匝十方諸佛。各手捻香付彼鑪中。今既成道可依前佛。佛依此法繞壇繞樹。合三十二匝。十方諸佛亦前授香。次命人王天王釋梵龍王十地菩薩。各前授香。佛以威神。香聞十方。上至有頂。受苦眾生聞香解脫。諸根具足智慧增長。種種神變不可具述。又告梵王。執彼龍瓶水以灌世尊足。人王天王帝釋魔梵。各次洗足。地為六種震動。如來從足下放金色光。坐金色蓮華座。十方諸佛各來投香。於光明中。盧舍那佛出金色手摩釋迦佛頂。又說妙法。我[8]令十方佛欲白[9]四羯磨授釋迦文佛成無上法王位。諸佛秉此羯磨在金壇上。天人大眾無量[10]河沙聞佛羯磨。一時寂然猶如比丘入第[11]四禪。諸佛秉羯磨受法王位已。地之六種大動。佛放光明普照十方。廣作佛事利益凡聖。不可具述。
如佛本行經云。爾時菩薩於河澡浴食乳糜沐身體竟。光儀平復如本。威力自在安[14]庠面向菩提樹。菩薩思惟。此菩提道場欲作何座。即自覺知。應坐草上。是時淨居天白菩薩言。過去諸佛欲證菩提。皆鋪草上而取正覺。爾時菩薩思惟誰能與我如是之草。左右四顧。是時忉[15]利帝釋天[16]王。以天智知菩薩心已。即化其身為刈草人。去於菩薩不近不遠。右邊而立。刈取於草。其草青緣。顏色猶如孔雀王項。柔軟滑澤而手觸時。猶如微細迦尸衣。色妙而香右旋宛轉。菩薩問彼人言。賢善仁者。汝名字何。彼人報言。我名吉利。菩薩思惟。我今欲求自身吉利。亦為他人以求吉利。此名吉利。在於我前。我今決當得證阿耨菩提。[17]汝能與我草不。其化人報言。我能與草。是時帝釋即化作人。刈草奉菩薩。菩薩即取一把自手執持。當取草時。其地即便六種震動。將於此草向菩提樹下。持草中路。忽有[18]百青雀。從十方來右繞菩薩。三匝訖已。隨菩薩行。又有五百拘翅羅鳥。又有五百孔雀。又有五百白鵝。又有五百鴻鶴。又有五百白鷗。又有五百迦羅頻伽之鳥。又有五百[19]命命之鳥。又有五百白象。皆悉六牙。又有五百白馬。頭耳烏黑𩦲尾悉朱。長而披散。又有五百牛王。並皆[20]解領猶如黑雲。是時復有五百童子五百童女。各以種種諸妙瓔珞莊嚴其身。又有[21]五百天子五百天女五百寶瓶。以諸香華滿於其中。盛種種諸妙香水。無人執持自然[22]空行。又世間中所有一切吉祥之事。皆從四方雲雨而來。各在菩薩右邊。圍繞三匝已隨菩薩行。一切諸天音樂。空中歡喜歌讚菩薩。不可具[23]述。
又瑞應本起經云。釋提桓因化為凡夫[24]人。執淨軟草。菩薩問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薩聞之心大歡喜。破不吉以成吉祥。
又觀佛三昧經云。適施草坐地則大動。諸佛化作八萬佛樹師子之座。或有佛樹。高八千里四千里。或高百千由旬。一切佛樹具足八萬。大小不定。今釋迦樹最短。若干天衣。而布其上。
又觀佛三昧經云。佛告父王。如我踰出宮城。去伽耶城不遠詣阿輸陀樹。吉安天子等百千天子。皆作是念。菩薩若於此坐必須坐具。我今應當獻於天草。即把天草。清淨柔軟名曰吉祥。菩薩受已鋪地而坐。是時諸天。復見白毛圍如三寸。右旋宛轉有百千色流入諸相。是諸天子各作是念。菩薩今者唯受我草。不受汝草。時白毛中有萬億菩薩結跏趺坐。各取其草坐此樹下。[1]一一天子各見白毫中有如此相。時有天子。名曰悅意。見地生草穿菩薩肉上生至肘。告諸天子曰。奇哉男子。苦行乃爾。不食多時。喚聲不聞。草生不覺。即以右手申其白毛。其白毛端直。正長一丈四尺五寸。如天白寶中外俱空。天見毛內有百億光。其光微妙不可具宣。諸天見已歎未曾有。即放白毛右旋宛轉。還復本處。是時降魔。魔還天宮。白毛隨從直至六天。無數天子天女。見白毛孔通中皆空。團圓可愛如梵王幢。如來有無量相好。[2]一一相中八萬四千諸小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少分功德。
如因果經云。四月七日世尊降魔。于時落日停光明月映徹。園林華菓榮不待春。智度論云。爾時天魔。將十八萬天魔眾皆來惱佛。佛以眉間微光照皆墮落。又觀佛三昧經云。魔王心怒。即欲直前。魔子諫曰。父王無辜自招瘡疣。菩薩行淨難動如地。云何可壞。又雜寶藏經云。昔如來樹下惡魔波旬。將八十億眾欲來壞佛。便語佛云。汝獨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起者。我捉汝脚擲著海[5]外。佛言。我觀世間無能擲我。汝於前世時。曾於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鉢之飯。故生六天為大魔王。而我於三阿僧祇劫。亦設供養聲聞緣覺。不可計數。魔言。汝道我昔一日持戒。施辟支佛食信有其實。我亦自知。汝亦知我。汝自道者誰為證知。佛以手指地言。此地證我。作是語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地神即從金剛際出。合掌白佛言。我為作證。有此地來我常在中。世尊所說[6]真實不虛。佛語波旬。汝今先能動此澡瓶。然後可能擲我海外。爾時波旬及八十億眾不能令動。魔王軍眾顛倒自墜破壞星散。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魔王波旬長子名曰商主。即以頭頂禮菩薩足。乞求懺悔口唱是言。大善聖子願聽我父發露辭謝。凡愚淺短猶如小兒無有智慧。[7]我今忽來惱亂聖子。將諸魔眾現種種相恐怖聖子。我於已前曾諮[8]父言。以忠正心。雖有智人善解諸術。猶尚不能降伏於彼悉達太子。況復我等。但願聖子恕亮我父。我父無智不識道理。如是恐怖大聖王子。當何取生大聖王子。願仁所誓早獲成就速證阿耨菩提。
如普曜經云。菩薩於樹下坐。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年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又依般若[11]問論云。[12]漚樓頻螺林中成佛。又自誓三昧經云。初成佛時。十方諸佛各送袈裟。佛合成一服。此衣今在梵天供養。又空行三昧經云。彌陀佛先我四劫得道。維衛佛先我三劫得道。有佛名能儒。三十滅度。迦葉佛十八得道。我年二十七得道。今從多為定。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此文應允。亦與餘義相應。善見律云。月生三日得一切智。泥洹經云。佛初出得道。並四月八日。今以為正。
如華嚴經云。爾時如來以自在神力。不離菩提樹坐及須彌山頂妙勝殿上夜摩天宮寶莊嚴殿。趣兜率天宮一切寶莊嚴殿。爾時兜率天王。承佛[15]神力。以偈頌曰。
華嚴經云。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諸四天下。一一閻浮提。皆有如來坐菩提樹下。無不顯現。爾時世尊威神力故。不起此坐昇須彌頂向帝釋殿。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爾時世尊威神力故。不離道[16]樹及帝釋宮。向夜摩天寶莊嚴殿。爾時天王以偈頌曰。
依華嚴經云。佛子。一切諸佛於念念中。悉能出生十無盡智。何等為十。於一念中悉[1]見一切世界。從兜率天命終。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菩薩出生。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菩薩出家。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往詣道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轉淨法輪。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隨應化導一切眾生悉令解脫。於一念中悉於一切世界。現莊嚴身隨應眾生。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種種莊嚴無數莊嚴如來自在一切智藏。於一念中悉現一切世界清淨眾生。於一念中遍一切世界。悉現三世一切諸佛。於一念中為種種諸根精進欲性故。[2]顯現三世諸佛種性。成等正覺開導眾生。佛子。是為一切諸佛於念念中生十無盡智。
又智度論云。如阿毘曇說。一時無二心者。若化佛語時。化主默然。若化主語時。化佛亦應默然。云何佛一時皆說六波羅蜜。
答曰。此如外道聲聞變化耳。如佛變化無量三昧力不可思議。是故佛自語時。無量千萬億化佛亦一時皆語。又[3]語外道及聲聞。化不能作化。如佛世尊化復作化。故諸外道聲聞。滅後不能留化。如佛滅後能留[4]化如佛無異。如毘曇中。一時無二心者。今佛亦如是。當化語時。亦不有心。佛心念化。欲令化語。即便皆語。[5]
- 述意部
- 訃機部
- 說益部
述意[8]部第一
蓋聞。大聖逗機影迹無方。所現之處無非利益。故諦分真俗事決形心。憑假實而上征。寄乘權而下比。良由生老病死。[9]終無自出之期。菩提涅槃。[10]得有修入之證。但內典無邊。應機而說。故使法輪則柰[11]苑初轉。僧侶則憍陳始度。至於迦葉兄弟目連朋友。西域之大勢。東方[12]之遍告。二十八天之主。一十六國之王。莫不服道而傾心飡風而合掌。於是他化宮裏。乃[13]敷十地。耆闍山上方會三乘。善[14]吉談無得之宗。淨名顯不言之旨。伏十仙之外道。制六群之比丘。胸前則吐納江河。掌內則搖[15]蕩山谷。論劫則方石屢盡。辯數則微塵可窮。斯乃三界之大師。萬古之獨步。吾自[16]庸才談何以盡。縱使周公之制禮作樂。孔子之述易刪詩。予賜之言語。商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仙子[17]老聃河上公莊周之等。並[18]區區於方內。何足道哉。若我[19]師大法。人天軌模三千法式。洎流中夏益利[20]淵深。廣療三毒傳照百燈。相繼不絕。胡可勝言。
訃機[21]部第二
如華嚴經云。如來出世。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然日光不作是意。我當先照大山乃至後照大地。由山有高下故照有前後。如來亦爾。平等普救。然機有利鈍感佛前後。見聞不同大小有異。
依彌沙塞律云。佛得道七日受解脫樂。有五百乘車載石蜜外國興生。路由樹過。車主兄弟二人。[22]離謂波利。創奉蜜麨。四王奉鉢。佛受之已為說[23]三歸。又更七日文鱗龍王。奉非人食。後過七日斯那奉食。姊妹四人受三歸依。復過七日梵王來請轉法輪。又普曜經云。時梵王與六萬八千梵王眷屬來詣佛所。稽首足下請轉法輪。佛受請已。言我宿命在波羅柰供養六百億佛。應在此轉法輪。由觀樹七日以報其恩。故未說法。
又智度論云。佛成道已不即說法。於五十七日。今[24]撿括機緣然後說法。初七日思大乘法[25]化。第七七日用於小乘以擬眾生。
又菩薩瓔珞經云。當轉法輪在鹿野清明園。為久飢虛者。潤於甘露法。
又中本起經云。世尊念言。吾昔路由梵志。阿蘭迦蘭待吾有禮。應往度之。天空中曰。此二人已亡七日。又念。應度欝頭藍弗。天復告云。昨日命終。又念父王昔遣五人。一名拘隣。二名頞陛。三名跋提。四名十力迦葉。五名摩訶男。執侍功勤應往度之。
又轉法輪經云。佛在鹿野樹下時。空中有自然法輪飛來當佛前而轉。佛以手撫之止。吾無始來為名色轉[26]輪今愛意盡。不復流轉。輪即便住。
又十二[27]游經云。佛從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樹下為一年。二年於鹿野園中為五人說法。三年為欝鞞迦葉兄弟三人說法。滿千比丘。四年在象頭山。為龍鬼說法。五年時度舍利目連。舍利七日得上果。目連十五日得上果。六年須達共祇陀。為佛立精舍。有十二佛圖寺。有七十二講堂。有三千[28]六間屋。有五百樓閣。七年在拘耶尼園。為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若經(此經一卷明苦行事)八年在柳山。為[1]伅真陀羅王弟說法。九年在穢澤中。為阿掘摩說法。十年遂摩竭國。為弗沙王說法。十一年在恐懼樹下。為彌勒說本起經(即修行本起是)十二年還父王國。為釋氏八萬四千人說法。又中本起經云。世尊在摩竭提國六年。將還本國。王遣優陀延迎佛疑此異前未詳孰定。又普曜經云。有梵志名優陀。王命迎佛。別[2]已十二年思得相見。佛七日後還本土。又分別功德經云。佛還本土。足昇空行與人頭齊。使父王接足而已不欲屈身。又大集經云。佛成道十六年知諸菩薩任持法藏。即於欲色界中間出大寶階。大眾俱登中階即上昇虛空。又分別功德經云。若不得說經處但稱在舍衛。以佛在其國二十五年比在諸國此住最久。以其[3]國中多諸珍異。人多有義。祇樹精舍有神異驗。眾集之時。獼猴飛鳥群類數千悉來聽法。寂寞無聲。事竟即去各還所止。[4]揵[5]椎適鳴已復來集。此由國多仁慈。故異類影附。故智度論云。舍衛城有九億家。三億明見佛。三億信而不見。三億不見不聞。佛二十五年在彼尚爾。若得多信利益無窮。
法苑珠林卷第十一
校注
[0365013] 一【大】,一(千佛之四)【宋】【元】【宮】 [0365014] 釋【大】,〔-〕【宋】,臣【宮】 [0365015] (千佛…四)七字【大】,〔-〕【宋】【元】【明】【宮】 [0365016] 不分卷【明】 [0365017] (第十二…部)三十七字【大】,〔-〕【明】 [0365018] 別【大】,別有【宋】【元】【宮】 [0365019] 部【大】,部正十三部【宮】 [0365020] 食糜【大】,乳糜【宋】【元】【宮】 [0365021] 讚【大】,魔【宮】 [0365022] 神變【大】,變化【宋】【元】【宮】 [0365023] 部第一【大】,〔-〕【明】 [0365024] 昭著【大】,必形【宋】【元】【明】【宮】 [0365025] 十【大】,什【宮】 [0365026] 上【大】,下【明】 [0365027] 冠【大】,貫【明】 [0365028] 啟【大】,稽【宮】 [0365029] 茲【大】,滋【宮】 [0365030] 慾【大】,欲【宋】【元】【明】 [0365031] 連【大】,蓮【宮】 [0365032] 獄玄【大】,嶽立【宋】【元】【明】【宮】 [0365033] 部第二【大】,〔-〕【明】 [0365034] 游【大】,遊【宋】【元】【明】 [0365035] 斑荼【大】,班茶【宋】【元】【明】【宮】 [0365036] 彼【大】,〔-〕【宋】【元】【明】【宮】 [0366001] 位【大】,〔-〕【宋】【元】【明】【宮】 [0366002] 彼【大】,被【宋】【元】【明】【宮】 [0366003] 半【大】,伴【宮】 [0366004] 欲【大】,〔-〕【宋】【元】【明】【宮】 [0366005] 憎【大】,增【宋】【元】【明】【宮】 [0366006] 時【大】,〔-〕【宋】【元】【明】【宮】 [0366007] 今求【大】,棄捨【宋】【元】【明】【宮】 [0366008] 解脫【大】,恩愛永離別志求無上道願度一切人【宋】【元】【明】【宮】 [0366009] 部第三【大】,〔-〕【明】 [0366010] 遣【大】,〔-〕【宋】【元】【明】【宮】 [0366011] 受【大】,受欲【宋】【元】【明】【宮】 [0366012] 蘇【大】,酥【宋】【元】【明】【宮】 [0366013] 廣【大】,庶【宋】【元】【明】【宮】 [0366014] 大【大】,〔-〕【宋】【元】【明】【宮】 [0366015] 常【大】*,恒【宋】【元】【明】【宮】* [0366016] 空【大】,出【宋】【元】【明】【宮】 [0366017] 游【大】,遊【宋】【元】【明】 [0366018] 游【大】*,遊【宋】【元】【明】【宮】* [0366019] 部第四【大】,〔-〕【明】 [0366020] 菉【大】,紅【宋】【元】【明】,綠【宮】 [0366021] 消【大】,銷【宋】【元】【明】【宮】 [0366022] 塼【大】,博【宮】 [0367001] 食【大】,乳【宋】【元】【明】【宮】 [0367002] 部第五【大】,〔-〕【明】 [0367003] 五【大】,四【宋】【元】【宮】 [0367004] 𤚲【大】*,搆【宋】【宮】* [0367005] 此一【大】,〔-〕【宋】【元】【明】【宮】 [0367006] 萬【大】,卍【宋】【元】【明】【宮】 [0367007] 解【大】,斛【宋】【元】【明】【宮】 [0367008] 彼【大】,〔-〕【宋】【元】【明】【宮】 [0367009] 之【大】,〔-〕【宋】【元】【明】【宮】 [0367010] 其見【大】,見其【宋】【元】【明】【宮】 [0367011] 手【大】,〔-〕【宋】【元】【明】【宮】 [0367012] 耶【大】,邪【宮】 [0367013] 踊【大】,涌【宋】【元】【明】【宮】 [0367014] 常【大】,恒【宋】【元】【明】【宮】 [0367015] 庠【大】,詳【明】 [0367016] 葉【大】,葉佛【宋】【元】【明】【宮】 [0367017] 項【大】,頂【宋】【元】【明】 [0367018] 師【大】*,獅【元】【明】* [0367019] 訖【大】,迄【宋】【元】【明】 [0368001] 四【大】,〔-〕【宋】【元】【明】【宮】 [0368002] 鑪【大】,爐【宋】【元】【明】【宮】 [0368003] 鑪【大】*,爐【元】【明】* [0368004] 銀【大】,根【宮】 [0368005] 等【大】,子【宋】【元】【明】【宮】 [0368006] 師【大】,獅【明】 [0368007] 蓮【大】,華【宋】【元】【明】【宮】 [0368008] 令【大】,今【宋】【元】【明】【宮】 [0368009] 四【大】,〔-〕【宋】【元】【明】【宮】 [0368010] 河【大】,恒【宋】【元】【明】【宮】 [0368011] 四【大】,三【宋】【元】【明】【宮】 [0368012] 部第六【大】,〔-〕【宮】 [0368013] 六【大】,五【宋】【元】【宮】 [0368014] 庠【大】,詳【明】 [0368015] 利【大】,利天【宋】【元】【明】【宮】 [0368016] 王【大】,主【宋】【元】【明】【宮】 [0368017] 汝【大】,〔-〕【宋】【元】【明】【宮】 [0368018] 百【大】,五百【宋】【元】【明】【宮】 [0368019] 命【大】,共【宋】【元】【明】【宮】 [0368020] 解【大】,斛【宋】【元】【明】【宮】 [0368021] 五百天子【大】,〔-〕【宋】【元】【明】【宮】 [0368022] 空【大】,出【宋】【元】【明】【宮】 [0368023] 述【大】,述也【宮】 [0368024] 人【大】,〔-〕【宋】【元】【明】【宮】 [0369001] 一一【大】,二【宋】【元】【明】【宮】 [0369002] (一一…好)十六字【大】,〔-〕【宋】【元】【明】【宮】 [0369003] 部第七【大】,〔-〕【明】 [0369004] 七【大】,六【宋】【元】【宮】 [0369005] 外【大】*,水【宋】【元】【明】【宮】* [0369006] 真【大】,其【宋】【元】【明】 [0369007] 我【大】,於【宮】 [0369008] 父【大】,白【宮】 [0369009] 部第八【大】,〔-〕【明】 [0369010] 八【大】,七【宋】【元】【宮】 [0369011] 問【大】,釋【明】 [0369012] 漚【大】,摳【宋】【元】【明】【宮】 [0369013] 部第九【大】,〔-〕【明】 [0369014] 九【大】,八【宋】【元】【宮】 [0369015] 神力【大】,威神【宋】【元】【明】【宮】 [0369016] 樹【大】,場【宋】【元】【明】【宮】 [0369017] 部第十【大】,〔-〕【明】 [0369018] 十【大】,九【宋】【元】【宮】 [0370001] 見【大】,現【宋】【元】【明】【宮】 [0370002] 顯現【大】,現顯【宋】【元】【明】【宮】 [0370003] 語【大】,諸【宋】【元】【明】【宮】 [0370004] 化【大】,〔-〕【宋】【元】【明】【宮】 [0370005] 卷第十八終【明】 [0370006] 卷第十九,唐上都西明寺沙門釋道世玄惲撰千佛篇第五之七首【明】 [0370007] (第十…部)十六字【大】,〔-〕【明】 [0370008] 部第一【大】,〔-〕【明】 [0370009] 終【大】,〔-〕【宋】【元】【明】【宮】 [0370010] 得【大】,〔-〕【宋】【元】【明】【宮】 [0370011] 苑【大】,國【宋】【元】【明】【宮】 [0370012] 之【大】,〔-〕【宋】【元】【明】【宮】 [0370013] 敷【大】,弘【宋】【元】【明】【宮】 [0370014] 吉【大】,告【宮】 [0370015] 蕩【大】,動【宋】【元】【明】【宮】 [0370016] 庸【大】,唐【宮】 [0370017] 老聃【大】,〔-〕【宋】【元】【明】【宮】 [0370018] 區區【大】,驅二【宋】【元】【明】【宮】 [0370019] 師大【大】,大師【宋】【元】【明】 [0370020] 淵【大】,弘【宋】【元】【明】【宮】 [0370021] 部第二【大】,〔-〕【明】 [0370022] 離【大】,雖【宋】【元】【明】 [0370023] 三【大】*,二【宮】* [0370024] 撿【大】,檢【宋】【元】【明】 [0370025] 化【大】,他【宋】【元】【明】,華【宮】 [0370026] 輪【大】,〔-〕【宋】【元】【明】【宮】 [0370027] 游【大】,遊【宋】【元】【明】 [0370028] 六【大】,六百【宋】【元】【明】【宮】 [0371001] 伅【大】,屯【宋】【元】【明】【宮】 [0371002] 已【大】,以【宋】【元】【明】【宮】 [0371003] 國【大】,〔-〕【宋】【元】【明】【宮】 [0371004] 揵【大】,犍【元】【明】 [0371005] 椎【大】,稚【宋】【元】 [0371006] 部第三【大】,〔-〕【明】 [0371007] 儀【大】,義【宋】【元】【明】【宮】 [0371008] 不分卷【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