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塔部[6]第六
依像法決疑經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斯言驗矣。或有村坊[7]墳塔故寺伽藍堂殿朽壞舍屋崩摧。[8]蓆扇蓬戶靡隔煙塵。甕牖茅茨無掩霜露。是以門墻[9]凋毀糞穢盈階。路絕人蹤。僧徒漂寄不修不飾。日就衰羸。造罪造愆無時暫捨。夜暗燈燭本自無聞。晝日幡華元來非見。堂絕梵唄鑪停海[10]檀。遂使惡鬼効靈善神捨衛。伽藍無固直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亦由白衣無敬。此而不憂更欲何求。
又寶梁經云。有一賢者。面上有國王文[11]理。相師見已嫁女與之。後時賢者入僧寺中杖侍伽藍。生憍慢故失國王文理墮大地獄。
又薩遮經云。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礙送置餘處者。如是惡人。攝在惡逆眾生分中。上品治之。
又十輪經云。若破寺殺害比丘。其人壽終支節皆疼。多日不語死墮阿鼻地獄。具受諸苦又三千威儀云。掃塔上有五事。一不得著履上。二不得背佛掃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棄。四不當下佛像上故華。五當[12]旦過澡手自持淨巾還拭佛像。復有五事。一當先[13]灑地。二當使調。三當待𤍜。四不逆掃。五不得逆風掃。復有五事。一不得去善土。二當自手拾。草三當取中土轉著。下處四不得令四角掃處有迹。五掃塔前。六步使淨(此[14]據事務故限約[15]六步若事閑豫多掃彌[16]善也)。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淨心供養眾僧掃如來塔。命終生意躁天。身無骨肉亦無[17]污垢。香氣能熏一百由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識於福田。見有佛塔風雨所壞。若僧房舍。以福德心塗飾治補。復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終生白身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18]與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還退。若生人中其身鮮白。
又雜寶藏經云。若掃僧房一閻浮提[19]地。不如掃佛塔一手掌(成論亦同)。
又撰集百緣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善處。
又無垢清淨女問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自心清淨他人見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生善道天中。又沙彌威儀經云。掃地有五法。一不得背人。二不得逆掃。三當令淨。四不得有迹。五當即[20]畚棄。又增一經云。掃佛塔有五法。一水灑地。二除去瓦石。三平正其地。四端意掃地。五除去穢惡地既淨已。隨能持一枝香華散布地上供養得福無量。故華嚴偈云。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與諸比丘到[21]殑伽河邊。見一故塔毀落崩壞。比丘問佛此是何塔。朽故乃爾。佛告比丘。此賢劫中波羅柰國梵摩達王。正法治化。唯無子息。禱祀諸神求索有子。困不能得。時[22]王國中有一池水生一蓮華。其華臺中有一童子結跏趺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口出優鉢羅華香。身諸毛孔出栴檀香。王及妃[23]姤見甚歡喜。即抱還宮養育漸大。隨其行處蓮華承足。因香立[24]字栴檀香。後[25]寤非常成辟支佛。身升虛空作十八變。尋入涅槃。王收舍利起塔供養。是彼塔耳。比丘問佛。宿[26]殖阿福受斯果報。佛告比丘乃往過去拘樓孫佛時有長者子。甚好婬色。見一婬女心生[27]妉著。無財可與。遂至塔中盜華與之。乃共夜宿。曉即身體生其惡瘡。痛不可言。喚[28]醫療治。醫占云。須牛頭栴檀用塗瘡上可得除愈。時長者子即賣家宅得於金錢滿六十萬。尋用買香正得六兩。擬用塗瘡。心自思惟。即語醫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即持所買牛頭栴檀。擣以為末。入其塔中發誓願言。如來往昔修諸苦行。誓度眾生[29]除其厄難。我今此身[30]墮一生數。唯願世尊。慈悲憐愍除我此患。作是誓已用香塗塔。以償華價。至心供養求哀懺悔。瘡尋得差。身諸毛孔有栴檀香。聞此香已歡喜禮拜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受快樂。隨其行處蓮華承足。身諸毛孔[31]常有香氣。是故智者當作是學。
又小法滅盡經云。後劫火起時。曾作伽藍所不為火焚。乃至金剛界為[1]上臺也。
又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告五百阿羅漢。汝等各說前世宿行所作功德。[2]今得值我得道因緣。時有阿羅漢。名婆竭多梨。即從坐起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3]央數劫有佛出世。號曰定光。入涅槃後分布舍利起塔供養。法欲末時有一貧人。無方自濟賣薪為業。向澤採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甚為巍巍。即到塔邊瞻覩形像歡喜作禮。唯見狐狼飛鳥走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逈絕無人復無行跡。無供養者。貧人覩見心[4]中愴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掃訖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光音天。眾寶宮殿光明晃[5]焴。於諸天中巍巍最勝不可計量。盡其天壽而[6]後復百返作轉輪王。七寶自然王四天下。後復壽盡常[7]生國王大姓長者家。財富無量。顏容端正殊妙無雙。人見歡喜無不愛敬。欲行之時道路自淨。虛空之中雨散眾華。婆竭多言。昔貧人者今我身是。由昔掃塔生處自然。一阿僧祇九十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富貴尊榮封受自然快樂無極。今最後身值釋迦佛。捨豪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有人能於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毛髮許。所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
又譬喻經說。祇陀太子昔毘婆尸佛時。布施一奴一婢給掃寺廟。緣此功德世世常得七寶宮宅。門戶兩邊常有自然金銀男女擎持寶鉢。滿中七寶取無窮盡。夜中常有自然天兵五百餘騎。衛護其舍。無敢近者。輪王七寶者。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主藏臣寶。七主兵神寶。
又雜寶藏經云。昔舍衛國中有一長者。造立塔寺。後時命終生忉利天。其婦晝夜追憶夫故愁憂苦惱。以憶夫故常掃治夫所造塔寺。夫下觀見即來婦所。問訊安慰而語之言。汝憶我故大憂愁耶。婦即語言。汝為是誰。[8]天尋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緣得生[9]天。見汝憶我修治塔寺。故來汝所。婦言。近我。夫[10]則答言。人身臭穢不復可近。汝復欲得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掃塔寺。願生我天。若得生天我必當還以汝為妻。婦用夫語。作諸功德發願生天。其後命終得生天上。還為夫婦。夫婦相將來至佛所。佛為說法。夫婦並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天上。
又分別功德論云。昔舍衛城中有夫婦二人。而無子息。夫婦精進信敬三寶時婦[11]蚤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為天女。面首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極端正。今此世間誰任我夫。便以天眼觀見本夫。今已出家年老暗短專信而已。常勤掃除塔廟[12]善業。見其掃塔必應生天。天女尋下。光明照曜住其夫前。比丘見已問其因緣。天女答曰。我是君婦。今為天女。我觀天上無任我夫。見君精進常勤掃塔。必應生天。若得生天願同一處還為我夫。是以故來陳其情狀。白意已訖還歸天上。時夫比丘見此事已。從是以後倍加精進。修補塔廟積功轉勝。應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憶夫復來語言。君福轉勝應生兜率天。我今不復得君為夫。語訖還去。比丘聞已倍[13]加精進。遂獲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其婦生一兒。端正殊妙見者敬仰。漸大見佛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而供養之。其後小毀。有童子入塔見此破處。和顏悅色集喚眾人共塗治塔。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受樂無極。常為天人所見敬仰。乃至今值於我。為諸人所見敬仰出家得道。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頌曰。
感應緣(略引二十一驗)
- 西晉會稽鄮縣塔
- 東晉金陵長[19]干塔
- 石趙青州東城塔
- 姚秦河東蒲阪塔
- 周岐州岐山南塔
- 周[1]瓜州城東古塔
- 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
- 周洛州故都西塔
- 周涼州姑臧故塔
- 周甘州刪丹縣故塔
- 周晉州霍山南塔
- 齊代州城東古塔
- 隋益州福感寺塔
- 隋益州晉源縣塔
- 隋鄭州超化寺塔
- 隋懷州妙樂寺塔
- 隋并州淨明寺塔
- 隋并州榆[2]社縣塔
- 隋魏州臨黃縣塔
- 統明神州山[3]川并海東塔
- 雜明西域所造之塔
右[4]前二十一塔。並是如來在日行化乞食。
因[5]有童子戲弄沙土以為米麵。宿祐冥會。
此童子。吾滅度後一百年滿。[8]有王出世號。
為阿育作鐵輪王王閻浮提。一切鬼神並皆。
臣屬。且使空中地下四十里內所有鬼神。
開[9]前八塔。所獲舍利役諸鬼神。於一日。
是東境。故此漢地案諸典籍尋訪有[14]二十。
塔。並是育王所[15]造。若更具引。佛法東流。
已來道俗所造感通者。則有百千。且述育。
初西晉會稽鄮縣塔寺。今在越州東三百七十里。鄮縣界。東去海四十里。在縣東南七十里。南去吳村二十五里。案前傳云。晉太康二年有并州離石人劉薩[20]何者。生在田家弋獵為業。得病死[21]蘇。見一[22]胡僧語何曰。汝罪重應入地獄。吾憫汝無識且放。今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禮懺得免此苦。既醒之後。改革前習。出家學道。更名慧達。如言南行至會稽。海畔山澤處處求覓莫識基緒。達悲塞煩冤投造無地。忽於中夜聞土下鍾聲。即[23]迁記其處[24]剡木為剎。三日間忽有寶塔及舍利從地[25]踊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層露[26]盤似西域于闐所造。面開窓子。四周天[27]金。中懸銅磬。每有鍾聲。疑此磬也。繞塔身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僧雜類等像。狀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現。面目手足咸具備焉。斯可謂神功聖迹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內。於八王日[28]輿巡邑里。見者莫不下拜念佛生善。齋戒終身。其舍利者在木塔底。其塔左側多有古迹。
塔側諸暨縣越舊都之地也。以句章[29]勤鄮剡等四縣為之諸暨。東北一百七里大部。鄉有古越城。周迴三里。地記云。越之中葉在此為都。[30]離宮別舘遺基尚在。悉生豫[31]章。多在門階之側。行位相當森竦可愛。風雨晦朔。猶聞鍾磬之聲。百姓至今多懷肅敬。其迹繁矣。
輿志云。阿育釋迦弟子。能役鬼神。一日夜於天下造佛骨寶塔八萬四千。皆從地出。案晉沙門竺慧達云。東方兩塔。一在於此。一在彭城。今[32]祙陵長干又是其一。則有三矣。今以經驗。億家造一塔。計此東夏理多不疑。且見[33]楊越即有二塔。廣統九域故有隱之。
會稽記云。東晉[34]承相王導云。初過江時。有道人神[35]采不凡。言從海來相造。昔與育王共游鄮縣。下真舍利起塔鎮之。育王與諸真人捧塔飛行虛空入海。諸弟子攀別一時俱墮化為烏石。石猶人形。其塔在鐵圍山也。太守褚府君云。海行者述。島上有聚烏石作道人形。頗有衣服。褚[36]令鑿取將視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狀。
梁祖普[37]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圖。堂殿房廊周環備滿。號阿育王寺。四面山繞林竹葱翠。華卉間發飛走相娛。實閑放者之佳地也。有碑頌之。著作郎顧胤祖文。
寺東南三里山上有佛右足跡。寺東北三里山頭有佛左足跡。二所現于石上莫測其先。寺北二里有聖井。其實深池中有鰻𩼽魚。俗號為魚菩薩也。人至井所禮拜。魚隨聲出。至隋末賊過偽禮魚現。賊便以刀[38]斫之。因斷魚尾。自爾潛隱雖喚不出。時有至心邀請禮拜者。但[39]歕水而已。初有一僧聞塔來禮。處所荒涼將食為難。有[40]一老姥患脚來為造食便去。日日如是。怪之。去後私尋乃入池內校量即是池魚所化也。其塔靈異往往不一。大略為瑞多現聖僧。繞塔行道每夕然燈。於光影中現形在壁旋轉而行。且列數條。多則詞費。
至唐貞觀十九年。敏法師者。寓穴道勝歷覽聖迹。依然動神。領徒數百來寺一月敷講經論。士俗咸會。夜中有人見胡僧百餘繞塔行道。以事告眾。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怪。自古至今。四大良日遠近來寺建齋樹福。然於夜中每見胡僧行道誦經贊唄等相。
唐永徽元年。會稽處士張太玄於寺禮誦。沙門智悅。獨與太玄連床而寢。[1]中夜聞誦金剛般若了了分明。二人靜聽形心欣泰。乃至誦訖殺契其相若真。尋視無形。明知神授也。
西京城內東[2]南曲池日嚴寺。寺即隋煬帝造。昔在晉蕃作鎮。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發長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3]於日嚴寺塔下施銘於上。于時江南大德五十餘人咸言。京師塔下舍利非是育王造塔舍利。育王舍利乃在長干本寺。道俗懷疑不測是非。至武德七年日嚴寺廢。僧徒散配其舍利塔無人守護。時有道宣律師[4]門徒十人。配[5]住西市南長壽坊崇義寺。乃發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并爪一枚。少有黃色。并白髮數十餘。有雜寶琉璃古器等。總以大銅函盛之。檢無螺髮。又疑爪黃而小如人者。尋佛倍人。爪赤銅色。今則不爾。乃將至崇義寺佛堂西南塔下。依舊以大石函盛之。本銘覆上[6]埋于地府。南僧咸曰。此爪髮至梁武帝時已有疑焉。據事以量。則長干佛骨頗移於帝里矣。然江南古塔猶有神異。崇義所流蓋𥯣如[7]也。故兩述之。但年歲綿遠。後人莫測其源。故別[8]疏記[9]爾。
[10]西京西扶風故縣在岐山南。古塔在平原上南下北。高鄉曰鳳泉。周魏以前寺名阿育王。僧徒五百。及周滅佛法。[11]廂宇破壞唯有兩堂。至大業末年四方賊起。百姓共築此城以防外寇。唐初雜住失火焚之。一切都盡。二堂餘燼焦黑尚存。至貞觀五年。岐州刺史張亮素有信向。來寺禮拜。但見故塔基曾無上覆。奏勅請望雲宮殿以蓋塔基。下。
詔許之。古老傳云。此塔一閉經[12]三十年。一出示人。令道俗生善。恐開聚眾不敢私開。奏。
勅許開。深一丈餘獲二古碑。並周魏之所樹也既出舍利遍[13]示道俗。有一盲人。積年目冥。[14]怒眼直視忽然明淨。京邑內外奔赴塔所。[15]日有數萬。舍利高出。見者不同。或見如玉。白光映徹內外。或見綠色。或見佛形像。或見菩薩聖僧。或見赤光。或見五色雜光。或有全不見者。問其本末。為一生已來多造重罪。有善友人教使徹到懺悔。或有燒頭煉指刺血灑地殷重至誠遂得見之。種種不同不可備錄。
至顯慶四年九月。內有山僧智琮慧辯。以解呪術見追入內。語及育王塔事。年歲久遠須假弘護。
帝曰。豈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則八萬四千之[16]一塔矣。琮曰未詳虛實。請更出之。
帝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17]祈請有瑞乃可開發。即給錢五千貫絹五千匹以充供養。琮與給使王長信等。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驗。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燒香。懍[18]勵專注曾無異想。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內。三像足下各放光明。[19]赤白綠色旋繞而上。至於[20]桁捔合成帳蓋。琮大喜踊躍欲召僧看。乃覩塔內側塞。僧徒合掌而立。謂是同寺。須臾既久光蓋漸歇[21]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見[22]眾僧。方知聖隱。
[23]中使王長信等同覩瑞相。流輝遍滿赫奕瀾漫。若有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舍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獲七粒。總置盤[24]水。一枚獨轉繞餘七粒。各放光明炫燿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狀上聞。
勅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絹三千匹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餘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內。可即開發出佛舍利以流福慧。又。
勅僧智琮慧辯。鴻臚給名住會昌寺。初開舍利二十餘人同共下鑿。及獲舍利諸人並見唯一[25]人不見。其人懊惱自拔頭髮苦心邀請。乃置舍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如初。由是諸人恐不見骨不敢覩光。寺東雲龍坊人。勅使未至前數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遠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光照寺城[26]內赤如晝。旦具以聞寺僧歎[27]訝曰。舍利不久應開。此瑞如貞觀不異。其舍利形狀如[28]小指。初骨長可二寸。內孔正方外楞亦爾。下[29]乎上漸內外光淨。以指內孔恰得受指。便得勝[30]戴以示大眾。至於光相變現不可常准。于時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間。往來相續皆稱佛德。一代光華。京師慈恩寺僧[31]慧滿。在塔行道。[32]忽見綺井覆海下。一雙眼[33]睛光明[34]殊大。通召道俗同視亦[35]然。皆懾然喪膽。更不[36]敢重視。至顯慶五年春三月下。
勅請舍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西域又獻佛束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內行道。
勅以舍利及頂骨出示行[1]僧道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還收入內。
皇后捨所寢衣帳准價千匹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彫鏤窮奇。以龍朔二年送還本塔。至二月十五日。京師諸僧與塔寺僧及官人等無數千人。共下舍利于石室[2]揜之。俟三十年後非余所知。至後開瑞冀補茲處。
岐州岐山縣華陽鄉王莊村有人。姓憑名玄嗣。先來麁獷殊不信敬。母兄承舍利從東都來將欲藏揜。嗣不許往。母兄不用其語至舍利所禮拜還家。玄嗣怒曰。此有何驗而往禮之。若舍利有功德者。我家中佛像亦有功德。即取佛像燒之。竟有何驗。母兄救之。已燒下半玄嗣忽倒不覺暴死。經三日始活。說云。忽到一處似是地獄。有大鳥飛來[3]啄睛噉舌入大火坑。燒烙困苦覺身癢悶。以手摩面眉髮隨落。目看大地全無精光。親屬傍看皆知罪驗。諸人語曰。汝自造罪無可代者。玄嗣神識不與人同。但曰。火燒我心。以取道士之語。教吾不信。傍佛之罪。今殃著身。東西馳走又被打[4]拍。怕懼號哭。但惟叩頭彈指懺悔乞[5]命。而晝夜號走不曾暫住。至二月十三日。親屬哀愍請僧懺悔乞願造像。又將至塔所。于時京邑大德極多。時行虔法師為眾說法。裴尚宮比丘尼等數百俗人士女。向有萬人。咸見玄嗣五體投地對舍利前號哭自撲至誠懺悔不信之罪。又懺犯尼淨行打罵眾僧盜食僧果。自懺已後眠夢稍安。大患仍自不差。未經一年方死。
其佛頂骨用珍寶贖之。計直四千匹絹。遂依其數以[6]綵練酬之。頂骨今[7]現在內供養。即是螺髻束髮小頂骨。然大頂骨猶未至[8]此。
[9]益州郭下福感寺塔者。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相傳云。是鬼神奉育王教。西山取大石為塔基。舍利在其中。故名大石也。隋蜀王秀作鎮井。[10]絡聞之令人掘鑿。全是一石。尋縫至泉不見其際。風雨暴至。[11]人有於石傍鑿取一片將出。乃是瑿[12]玉。問於識寶商云。此是真瑿玉。世中希有。隋初有詵律師。見此古迹於上起九級木浮圖。今見在焉。
益州旱澇。官人祈雨。必於此塔。祈即有應。[13]奇特感徵。故名福感寺。近有人盜鈴將下三級。有神擎櫨斗起以壓賊髀內中。其人被壓。唱呼寺[14]僧為射斗起方得脫出。至永徽元年。有王顏子者[15]剽掠有名。夜上相輪取博山將下至底級。兩柱忽夾之。求出不得。漸漸急困見有。胡僧曰。可大唱賊不爾死矣。即唱數聲。寺僧聞救方得拔出。至貞觀年初[16]地大[17]振動。此塔搖颺將欲欲摧倒。于時郭下無數人來。忽見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18]靠塔之四面。乍[19]欹乍[20]側率以免壞。觀瑞道俗歎未曾有。塔上露盤猶來小短不稱塔形。有一人極豪侈多產業。見前靈瑞乃捨金三百兩。共諸信者更造露盤。既成[21]坼下至覆盆。香氣蓬勃如雲騰涌。流芳城邑。七日乃歇。
益州晉源塔者。在州西南一百餘里。今號為等泉寺。本名大石。其基本緣略亦同前。尋諸古塔其相不同。豈非當部鬼神情有所樂。案蜀三塔同一石。蓋餘不定准也。
州北百里雒縣塔者。在縣城北郭下寶興寺中。本名[22]大石。基相同前。隋初有天竺僧曇摩掘叉。遠至東夏禮育王塔。承蜀三塔又往禮拜。至雒縣大石寺塔所。敬事已訖。欲往成都宿兩女驛。將[23]旦聞左右行動聲。又曰。是何人耶。妄相恐動。空中應曰。有十二神王從本國來。所在之處擁護法師。明日當見成都塔。今欲西還與師別耳。又曰。既能遠送。何不見形。神即見形。叉為人善畫。便一一[24]貌之。既遍形隱。及至成都禮大石塔訖。詵律師乃依圖刻木為十二神像[25]莊飾在於塔下。今猶見在。
益州郭下法成寺有沙門道卓。是名僧也。大業初雒縣寺[26]塔。無人修葺纔有下基。卓乃率化四部造木浮圖。莊飾備矣。塔為龍護。居在西南角井中。時有相現。側有三池莫知深淺。三龍居之人莫臨視。貞觀十三年。三龍大鬪雷霆振擊。水火交飛久之乃靜。塔如本住人皆拾[27]取龍毛長三尺許。黃赤可愛。
[28]鄭州超化寺塔者。在州西南百餘里密縣界。在縣東南十五里。塔在寺東南角。其北[29]連寺方十五步許。其寺塔基在淖泥之上。西面有五六泉。南面亦有。皆孔方三尺。騰涌沸出流溢成川。泉上皆[30]有安柏柱。鋪在泥水上。以炭沙石灰次而重填。最上以大方石可如八尺床編次鋪之。四面細腰。長一尺五寸。深五寸。生鐵固之。近有人試發一石。下有石灰乃至[1]柏團。便抽一團。長三丈。徑四尺。現在。自非輪王表塔神功所為。何能[2]辨此基搆。終古不見其儔也。今於上架塔二重。塔南大泉涌沸鼓怒絕無水聲。豈非神化所致也。有幽州僧道嚴者。姓李氏。形極奇偉。本入隋煬四道場。後從俗服。今年一百五歲。獨住深山。每年七日來此塔上盡力供養。嚴怪其泉流涌注無聲。乃遣善水[3]昆崙入泉尋討。但見石柱羅列不測其際。中有寶塔。可高三尺。獨立空中。四面水圍凝然而住。竟不至塔所。考其原始莫測其由。時俗所傳育王所立。隋祖已來寺塔現在。
[4]懷州妙樂寺塔者。在州東武陟縣西七里妙樂寺中。見有五級白浮圖。塔方可十五步。並是側石編砌。石長五尺闊三寸。以下鱗次葺之極細密。道俗[5]目見咸驚訝其神鬼所造。其下不測其底。古老相傳。塔從地涌出。下有大水。莫委真虛。有刺史疑僧濫飾。乃使人傍基掘下。至泉源猶不見其[6]際。
[7]魏州臨黃塔者。在縣西三十里。本名舍利寺。今為尼住。[8]基塔見在。三邊有水。惟西開路。基搆編石。從水底上蓮華[9]瀰滿於三面。其水際深人皆怯入。傳云。舍利塔在其水內空中。如鄭州者。今改為冀州大都督府。
齊州臨濟縣東有甎塔。云是誌公所營。四面石獸擁嵸驚人。周滅法時令人百千用力挽出。終不可脫。亦無有損。今現在[10]焉。
益州城南空慧寺內金藏有穴在寺。近有道士。素知有藏來就守寺神乞。神令入穴取得二斗金粟。依言即入。唯見地下金甕行行相對莫測其邊。寺僧通知無敢侵者。
坊州玉華宮寺南二十里許大高嶺。俗號檀臺山。上有古塔基甚宏壯。面方四十三尺。上有一層甎身。四面開戶。[11]石門高七尺餘。廣五尺餘。傍有破甎無數。古老傳云。昔周文王於此游獵。見有沙門執錫持鉢山頭立住。喚下不來。王遣往捉。將至不見。遠看仍在。乃勅掘所立處。深三丈獲得鉢杖而已。王重之為聖。故為起甎塔一十三級。左側村墟常聞鍾聲。至龍朔元年。京師大慈恩寺沙門慧貴法師。聞之便往。又聞[12]鍾聲。慷慨古迹將事修理。恨無泉水懷惑猶豫。貴又感祥[13]云。護塔善神曰。可即經始不勞疑慮。又感異僧曰。我是南方淨土菩薩。行化至此。云是塔自古至今己經四造。勿辭勞倦。功用必成。唯須牢作。不事華侈。三層便止。貴聞此告親事經[14]營。塔側古[15]窯三十餘所。猶有熟甎填滿。更尋塔南川中。乃是古寺。背山面水。一期幽栖之勝地也。自未修前鍾聲時至。恰今營搆依時發聲。三下長打如今集僧上堂方法。
龍朔三年掘得古銘云。周保定年塔崩。塔初成時南望見渭。又云。置塔經四百餘年崩。計周保定至開皇元年得二十年。開皇至龍朔初得八十一年。又[16]討銘記四百年後始崩。則塔是後漢時所造。後周無[17]濫文者。前周大遙。未知古老所傳。周文是何帝代。但知塔甎巨萬。終非下俗所立耳。
江州廬山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及尺。下望無底。晉咸康年中。庾亮為江州。登山過梁。見老公殊偉[18]廈屋崇峻玉堂眩目奇塔崇竦。莫測是何。循繞久之。終非人宅。乃拜謝而返。
唐貞觀二十一年。荊州大興國寺塔西南柱。無故有聲。人往看之。乃見有金銅佛頭出。如是日日漸出經三夕方盡。長六寸許。是立佛。道俗咸異之。
高麗遼東城傍塔者。古老傳云。往昔高麗聖王出現按行國界。次至此城見五色雲覆地。即往雲中有僧執錫住立。既至便滅。遠看還見。傍有土塔三重。上如覆釜。不知是何。更往覓僧。唯有荒草。掘深一丈得杖并履。又掘得銘。上有[19]胡書。侍臣識之。云是佛塔。王委曲問。答曰。漢國有之。彼名[20]蒲圖。王因生信起木塔七重。後佛[21]教始至。具知始末。今更增高。本塔朽壞。斯則育王所統一閻浮洲處處立塔。不足可怪。倭國在此洲外大海中。[22]岠會稽萬餘里。隋大業初彼國官人會丞來此學問。內外博知。至[23]貞觀五年。共本國道俗七人方還倭國。未去之時。京內大德每問彼國佛法之事。因問[24]云。阿育王依經所說。佛入涅槃一百年後出世。取佛八國舍利。使諸鬼神一億家為一佛塔。造八萬四千塔。遍閻浮[25]洲。彼國佛法晚至。未知已前有阿育王塔不。會[26]承答曰。彼國文字不說無所承據。然驗其靈迹則有所歸。故彼土人開發土地。往往得古塔靈盤。佛諸儀相數放神光。種種奇瑞詳此嘉應。故知先有也。
西域志云。罽賓國廣崇佛教。其都城內有寺名漢寺。昔日漢使向彼因立浮圖。以石搆成。高百尺。道俗虔恭異於殊常。寺中有佛頂骨。亦有佛髮。色青螺文。以七寶裝之盛以金匣。王都城西北有王寺。寺內有釋迦菩薩幼年齔齒。長一寸。次其西南有王[1]妃寺。寺有金銅浮圖。高百尺。其浮圖中有舍利骨。每以六齋日夜放光明。照燭繞承露盤。至其達曙。
西域志云。波斯匿王都城東百里大海邊有大塔。塔中有小塔。高一丈二尺。裝眾寶飾之。夜中每有光曜如大火聚。云佛般泥洹五百歲後。龍樹菩薩入大海化龍王。龍王以此寶塔奉獻龍樹。龍樹受已將施此國。王便起大塔以覆其上。自昔以來有人求願者。皆叩頭燒香[2]奉獻華蓋。其華蓋從地自起徘徊漸上。當塔直上乃[3]至空中。經一宿變滅。不知所在。
西域志云。龍樹菩薩於波羅柰國造塔七百所。自餘凡聖造者無量。直於禪連河上建塔千有餘所。五年一設無遮大會。
西域乾陀羅城東南七里有雀離浮圖。推其本緣乃是如來在世之時。與諸弟子游化此土指城東曰。我入涅槃後二百年。有國王名迦尼色迦。在此處起浮圖。佛入涅槃後二百年。有國王字迦尼色迦。出游城東。見四童子壘牛糞為塔。可高三尺。俄然即失矣。王怪此童子。即作塔籠之。糞塔漸高挺出於外。去地四百尺。然後始定。王更廣塔基。三百餘步。從地搆木始得齊等。上有鐵棖。高三百尺。金盤十三重。[4]沓去地七百尺。施功既訖糞塔如初。在大塔南三百步。時有婆羅門不信是糞。以手探之遂作一孔。年歲雖久糞猶不爛。以香[5]埿填孔不可充滿。今有天宮籠蓋之。雀離浮圖。自作已來三為天火所災。國王修之還復如本。父老云。此浮圖天火七燒佛法當滅。塔內佛事悉是金玉。千變萬化難得而稱。旭日始開則金盤晃朗。微風暫發則寶鐸鏗鏘。西域浮圖最為第一。
雀離浮圖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舉高二丈。甚有神變。能與世人表作吉凶之徵。以指觸之。若吉者金鈴鳴應。若凶者假令人搖亦不肯鳴。[6]宣師住持感[7]應云。律師問四天王。世尊舍利闍維始了。舍利灰石當置幾塔。天人龍鬼各得分不。答曰。人得八分。天得三分。龍得十二分。[8]灰石分[9]三分。鬼神得二分。[10]脩羅得三分。力士得一分。汝等天人龍神慎勿起諍。此是世尊教。
又問。世尊僧伽梨當置何處。鉢盂錫杖復置何處。答曰。世尊[11]伽梨付囑堅疾天令善護持。鉢盂錫杖付囑頻伽天隨在供養。世尊僧伽梨先遣在祇[12]桓。十二年中住。鉢盂在鷲頭山。十五年中住。錫杖在龍泉。四十年中住。
又問。伽梨鉢杖等何故歷年住耶。答曰。佛告我言。初度比丘尼損我正法。又為末世多惡比丘貯畜不淨物不受持三依毀滅正法故。令僧伽梨等六年住僧戒壇。六年住尼戒壇。令正法久住。
又問。何故伽梨分為二處住耶。答曰。亦為末世惡比丘比丘尼等不受持衣多犯禁戒無有威德。是故世尊令將伽梨六年住戒壇。令招威德天人龍神敬佛意故不嫌比丘比丘尼。伽梨六年住戒壇。亦為惡尼令修行八敬供養比丘勿起婬意修持淨行。令諸鬼神敬順佛意。日夜六時來至伽藍擁護尼眾。故住六年。
又問。何故佛鉢在靈鷲山十五年住。答曰。世尊未涅槃前在鷲山精舍。分析白[13]豪光明以為百千分。留一分光施末法弟子。若持戒若破戒。乃至天龍鬼神等。於如來法中能作一念善者。[14]施此光明。世尊初成道時。四天王奉佛石鉢。唯世尊得用。餘人不能持用。如來滅度後安鷲山。與白豪光共為利益。於末法中當隨佛鉢。於他方國施比丘食。及以天龍等眾隨順佛意。縱造非法終不見過。
又問。何故十五年在鷲頭精舍。答曰。初住五年者。欲表諸比丘令觀五陰得證三昧。十年[15]者。欲令解了諸法得百法門。自此隨緣流行諸國。乃至法滅也。
又問。何故錫杖在於龍窟中四十年住耶。答曰。為護諸外道及伏煩惱惡龍破諸結使開[16]寤大乘四諦法輪。如來去世後。四十年中有飛行羅剎。能說毘尼藏及十二部經。詐為善比丘食諸持戒者。日別四百。為斷此惡故鎮龍窟。復令正法增住四百年。復令像法增住千五百年。復令末法增住二萬年。
爾時大梵天王。來至世尊所白佛言。如來初踰城至洴沙王國。問樹神道。樹神請佛至宮已白佛言。我受此神身經二十大劫。過去諸佛皆來至此。我此宮中[1]有過去諸佛四牙一千四塔。我今請佛。昔為童子時齔牙四枚。請佛垂慈賜我四牙。欲造塔供養。佛即許之。即告阿難。汝往父王所。從彼典藏臣取我四牙。阿難依命即取。佛告樹神[2]令留一牙。與汝供養。汝可造塔并寫我經教。我令四弟子在塔入滅盡定守我牙塔。爾時樹神即將七寶來至世尊所。以神力故於一念頃即成四塔。高五十由旬。又造真珠樓觀及以白銀臺。於此四塔內各造臺觀。具八萬四千。[3]既造臺塔已待我涅槃後迦葉結集竟。當寫我教令大毘尼藏安彼塔中。我留此塔。汝好護持勿令損壞。至我涅槃時勅語文殊。我於三大劫修無量苦行。今得四牙已造塔安竟。令後末世法欲滅時。令[4]作利益正法興顯。
佛告阿難。我初成道時從河洗浴訖。我苦行六年手足爪甲不剪。皆長七寸許。時大梵天王見我爪甲長。手執七寶刀剪我手足爪甲。我將付父王令善護持。王既崩後轉付典藏臣。汝可往至彼道。我須爪甲。阿難依命取來至世尊所。[5]佛開函取爪甲。普示大眾。我之手足二十[6]爪甲。猶如赤銅色。佛告大眾。汝等天人龍神等可將我爪甲當細熟現。恐未來世中諸魔及外道。別將相似物換我真甲。汝若疑非者。當以金剛鎚[7]碪以甲置鐵碪上以鎚打擊。無片損者。乃真我甲。若以火燒[8]鍊變為金色。出五色光上照有頂。見此相者是我真爪甲也。
佛告文殊師利及四天王等。從此末法後多諸惡比丘滿閻浮提。無有威德無有智慧。至千四百年後。汝將我十爪[9]塔游歷四天下。一國住經七日。如是周歷已當至香山頂阿耨達池中。金砂洲上。住至千五百歲。我此大千界八百億國教初流行彼。汝文殊師利分身變為國王。金剛齊菩薩分身為大臣。金剛幢菩薩分身為比丘。汝等三大士共流通我教。幸不生疲勞懈怠也。
又問。漢地塔寺古迹云何。答曰。今諸處塔寺多是古佛遺教基。育王表之福地不可輕也。今有名塔如常所聞。無名藏者隨處亦有。如河西甘州郭中寺塔。下有古佛舍利。及河州靈嚴寺佛殿下亦有舍利。
秦州麥積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靈安寺。經四十年當有人出。荊州長寧寺塔是育王所造。下有舍利。入地一丈餘。石函五重盛碎身骨。益州三塔。
大石(今名福感)武誓(今名靜亂)駱[10]縣[11](今名法成)並有神異。如別傳說。
[12]又問楊都長干塔鄮縣塔是育王造者。是事云何。答曰。是昔劉薩何感靈令往楊州上越城望見長干。有異氣。因標掘得。如今傳所明。道宣師問。若爾已有若干。便有佛剎不。答曰。非剎干也。干是地之長隴。名隴為干。塔遍長隴之側。書不云乎。包括干越。越地多有長隴也。
臨海鄮縣等者。亦是育王古塔。是賢劫佛者。有迦葉佛臂骨。非人所見。從地踊出。為開俗福也。
有羅漢將往鐵圍山留小塔。其塔大有善神。[13]且現二魚井中鰻𩼽魚護塔神也。其側有足跡石上者。云是前三佛蹈處也。昔周時。此土大有人住。故置此塔。
又問。若爾周穆已後諸王建置塔時。何為此土文記罕[14]見。答曰。立塔為於前緣多是神靈所造。人有見者少。故文字少傳。楊雄劉向尋於藏書。往往見有佛經。豈非秦前已有也。今衡岳南可六百里。在永州北有大川。東西五百餘里。南北百餘里。川中昔[15]有人住數十萬家。今生諸[16]巨樹。大者徑二三丈。下無草木。深林可愛。中有大江。東流入湘江。尋㵎覓之即得。川南有谷。北出入谷。有方池四方砌石。水深龍居。有犯者輒雷震山谷。左側多有山果橘柚[17]陽梅之屬。列植相次。池南有育王大塔。石華捧之。上以石籠覆。與地平。塔東崖上具有碑。篆書可識[18]之。登梯抄取足知立塔之由也。
衡山南大明師置寺處亦有古塔[19](云云)。其寺南北十餘里。七處八會流渠靜院處處皆立。
又問。諸神自在威力殊大。至如蜀[20]川三塔咸名大石。人有掘者莫測其原。至如秦川武功一塔。古老相傳。名曰育王。三十年中一度出現。至貞觀已來已兩度出。雖光瑞殊壯。而舍利如指骨。在石臼中。如何陿陋若此。答曰。諸鬼神中貧富不定。各是往業。如人不殊天中亦爾。隨其所有而用供養此塔(自下云云)。
鼓山竹林寺名何代所出耶。答曰。是迦葉佛時造。周穆王於[1]中更重造寺。穆王佛殿并及[2]塑像。至今現[3]存。山神從佛請五百羅漢住此寺中。即今現有二[4]十聖僧繞寺。左側現有五萬五通神仙。供養此寺僧([5]餘事云云如前伽藍驗[6]記)。
法苑珠林卷第[7]三十八
校注
[0583002] 三十八【大】,五十一【明】 [0583003] 八【大】,八敬塔之二【宋】【元】 [0583004] (敬塔…二)九字【大】,〔-〕【宋】【元】【宮】 [0583005] 二【大】,餘【明】 [0583006] 第六【大】,〔-〕【明】 [0583007] 墳塔故寺【大】,塔寺損故【宋】【元】【明】【宮】 [0583008] 蓆【大】,席【宋】【元】【明】【宮】 [0583009] 凋【大】,彫【宋】【元】【明】【宮】 [0583010] 檀【大】,岸【宋】【元】【明】【宮】 [0583011] 理【大】*,〔-〕【宋】【元】【明】【宮】* [0583012] 旦【大】,且【宮】 [0583013] 灑【大】*,洒【宮】* [0583014] 據【大】,處【宋】【元】【明】【宮】 [0583015] 六【大】,〔-〕【宋】 [0583016] 善【大】,〔-〕【宋】 [0583017] 污【大】,汗【宋】【元】 [0583018] 與【大】,〔-〕【宋】【元】【明】【宮】 [0583019] 地【大】,〔-〕【明】 [0583020] 畚棄【大】,分却【宋】【元】【明】【宮】 [0583021] 殑伽【大】,恒【宋】【元】【明】【宮】 [0583022] 王【大】,土【元】 [0583023] 姤【大】,后【宮】 [0583024] 字【大】,字名【宋】【元】【明】 [0583025] 寤【大】,悟【宋】【元】【明】【宮】 [0583026] 殖【大】,植【明】 [0583027] 妉【大】,耽【宋】【元】【明】【宮】 [0583028] 醫【大】,翳【宮】 [0583029] 除【大】,隨【宋】【元】【明】【宮】 [0583030] 墮【大】,隨【宋】【元】【明】【宮】 [0583031] 常【大】,恒【宋】【元】【明】【宮】 [0584001] 上【大】,土【宋】【元】【明】【宮】 [0584002] 今【大】,念【宮】 [0584003] 央【大】,殃【宋】【元】【宮】 [0584004] 中【大】,用【宋】【元】【明】【宮】 [0584005] 焴【大】,煜【明】 [0584006] 後【大】,〔-〕【宋】【元】【明】【宮】 [0584007] 生【大】,住【元】【明】 [0584008] 天【大】,夫【明】 [0584009] 天【大】,天上【宋】【元】【明】【宮】 [0584010] 則【大】,即【宋】【元】【明】【宮】 [0584011] 蚤【大】,早【宋】【元】【明】【宮】 [0584012] 善【大】,為【宋】【元】【明】【宮】 [0584013] 加【大】,更【宋】【元】【明】【宮】 [0584014] 烏【大】,鳥【元】【明】 [0584015] 栱【大】,拱【宋】【元】【明】【宮】 [0584016] 萬【大】,方【元】 [0584017] 瑞【大】,端【宋】【元】【明】【宮】 [0584018] 為【大】,云【宋】【元】【明】【宮】 [0584019] 干【大】,千【宋】【元】【宮】 [0585001] 瓜【大】,爪【宋】【元】【宮】 [0585002] 社【大】,杜【宋】【元】【明】【宮】 [0585003] 川【大】,〔-〕【宮】 [0585004] 前二十一【大】,以前數內十九【宋】【元】【明】【宮】 [0585005] 有【大】,遇【宋】【元】【明】【宮】 [0585006] 渠【大】,其【宋】【元】【明】【宮】 [0585007] 地【大】,壁【宋】【元】【明】【宮】 [0585008] 有【大】,作【宋】【元】【明】【宮】 [0585009] 前【大】,往前【宋】【元】【明】【宮】 [0585010] 夜【大】,之【宮】 [0585011] 有【大】,〔-〕【宋】【元】【明】【宮】 [0585012] 具如上經【大】,冥加五經【宮】 [0585013] 不【大】,有【宮】 [0585014] 二十【大】,十九【宋】【元】【明】【宮】 [0585015] 造【大】,造八萬四千之數也【宋】【元】【明】【宮】 [0585016] 二十一【大】,十九【宋】【元】【明】【宮】 [0585017] 同【大】,并同【宋】【元】【明】【宮】 [0585018] 述【大】,述者【宋】【元】【明】【宮】 [0585019] 傳【大】,傳也【宋】【元】【明】【宮】 [0585020] 何【大】*,訶【明】* [0585021] 蘇【大】,蘇云【宋】【元】【明】【宮】 [0585022] 胡【大】*,梵【元】【明】* [0585023] 迁【大】,遷【宋】【元】【明】【宮】 [0585024] 剡【大】,刺【宋】【元】【明】【宮】 [0585025] 踊【大】,涌【明】 [0585026] 盤【大】,槃【宋】【元】【明】【宮】 [0585027] 金【大】,全【宋】【元】【明】【宮】 [0585028] 輿【大】,舉【宋】【宮】 [0585029] 勤【大】,鄞【宋】【元】【明】【宮】 [0585030] 離【大】,驪【宋】【元】【明】【宮】 [0585031] 章【大】,樟【宋】【元】【明】 [0585032] 祙【大】,秣【明】 [0585033] 楊【大】,揚【明】【宮】 [0585034] 承【大】,丞【宋】【元】【明】【宮】 [0585035] 采【大】,來【宋】【元】【明】,列【宮】 [0585036] 令【大】,今【元】【明】 [0585037] 通【大】,勇【宮】 [0585038] 斫【大】,破【宮】 [0585039] 歕【大】,濆【宋】【元】【明】【宮】 [0585040] 一【大】,〔-〕【宋】【元】【明】【宮】 [0586001] 中【大】,半【宋】【元】【明】【宮】 [0586002] 南【大】,西【宋】【元】【明】【宮】 [0586003] 於【大】,于【明】 [0586004] 門【大】,問【宮】 [0586005] 住【大】,往【元】 [0586006] 埋【大】,理【明】 [0586007] 也【大】,是【宮】 [0586008] 疏【大】,流【宋】【元】【明】【宮】 [0586009] 爾【大】,爾(此下闕青州河東二驗)【明】 [0586010] 西【大】,西周【明】 [0586011] 廂【大】,廟【宋】【元】【明】【宮】 [0586012] 三【大】,四【宋】【元】【明】【宮】 [0586013] 示【大】,視【宋】【元】【明】【宮】 [0586014] 怒【大】,努【宋】【元】【明】【宮】 [0586015] 日【大】,曰【宮】 [0586016] 一字宋本空白 [0586017] 祈【大】,所【宮】 [0586018] 勵【大】,厲【宋】【元】【明】【宮】 [0586019] 赤白【大】,亦曰【宮】 [0586020] 桁捔【大】,衡角【宋】【元】【明】【宮】 [0586021] 冉冉【大】,舟舟【宋】【宮】 [0586022] 眾【大】,群【宋】【元】【明】【宮】 [0586023] 中【大】,勅【宋】【元】【明】【宮】 [0586024] 水【大】,木【宋】【元】【明】【宮】 [0586025] 人【大】,后【宋】 [0586026] 內【大】,丹【宋】【元】【明】【宮】 [0586027] 訝【大】,訐【元】 [0586028] 小【大】,上【宋】【元】【明】【宮】 [0586029] 乎【大】,平【元】【明】 [0586030] 戴【大】,載【宋】【元】【明】【宮】 [0586031] 慧【大】,惠【宋】【元】【明】【宮】 [0586032] 忽【大】,召【宮】 [0586033] 睛【大】*,精【宋】【元】【明】【宮】* [0586034] 殊【大】,珠【宮】 [0586035] 然【大】,〔-〕【宋】【元】【明】【宮】 [0586036] 敢【大】,〔-〕【明】 [0587001] 僧道【大】,道僧【宋】【元】【明】【宮】 [0587002] 揜【大】*,掩【宋】【元】【明】【宮】* [0587003] 啄【大】,喙【宋】【元】【明】【宮】 [0587004] 拍【大】,杖【宋】【元】【明】【宮】 [0587005] 命【大】,命乞命【宋】【元】【明】【宮】 [0587006] 綵【大】,蕃【宋】【元】【明】【宮】 [0587007] 現【大】,見【宋】【元】【明】【宮】 [0587008] 此【大】,此(此下闕瓜州沙州洛州涼州甘州晉州代州七驗)【明】 [0587009] 益【大】*,隋益【明】* [0587010] 絡【大】,終【宋】【元】【明】【宮】 [0587011] 人有【大】,有人【宋】【元】【明】【宮】 [0587012] 玉【大】,王【元】 [0587013] 奇特【大】,特奇【宋】【元】【明】【宮】 [0587014] 僧【大】,〔-〕【宋】【元】【明】【宮】 [0587015] 剽【大】,漂【宋】【元】【明】【宮】 [0587016] 地大【大】,大地【宋】【元】【明】【宮】 [0587017] 振【大】*,震【明】* [0587018] 靠【大】,抵【宋】【元】【明】【宮】 [0587019] 欹【大】,倚【宋】【元】【明】【宮】 [0587020] 側【大】,傾【宋】【元】【明】【宮】 [0587021] 坼【大】,折【宋】,析【元】【明】,柝【宮】 [0587022] 大石基相【大】,石基相亦【宋】【元】【明】,石基相【宮】 [0587023] 旦【大】,且【宋】【元】 [0587024] 貌【大】,邈【宋】【元】【明】【宮】 [0587025] 莊【大】*,粧【宋】【元】【明】【宮】* [0587026] 塔【大】,〔-〕【宋】【元】【明】【宮】 [0587027] 取【大】,得【宋】【元】【明】【宮】 [0587028] 鄭【大】,隋鄭【明】 [0587029] 連【大】,逋【宮】 [0587030] 有【大】,下【宋】【元】【明】【宮】 [0588001] 柏【大】,百【宋】【元】【明】【宮】 [0588002] 辨【大】,辦【宋】【元】【明】【宮】 [0588003] 昆【大】,崑【宋】【元】【明】【宮】 [0588004] 懷【大】,隋懷【明】 [0588005] 目【大】,自【宋】【元】【明】【宮】 [0588006] 際【大】,際(此下闕淨明榆社二驗)【明】 [0588007] 魏【大】,隋魏【明】 [0588008] 基【大】,其【宋】【元】【明】 [0588009] 瀰【大】,彌【宋】【元】【明】【宮】 [0588010] 焉【大】,〔-〕【宋】【元】【明】【宮】 [0588011] 石【大】,在【宮】 [0588012] 鍾【大】*,鐘【明】【宮】* [0588013] 云【大】,雲【明】 [0588014] 營【大】,勞【宋】【元】【宮】 [0588015] 窯【大】,窰【明】 [0588016] 討【大】,計【宋】【元】【明】【宮】 [0588017] 濫【大】,謚【明】 [0588018] 廈【大】,夏【宋】【元】 [0588019] 胡【大】,梵【宋】【元】【明】【宮】 [0588020] 蒲【大】,蒲【宋】【元】【明】 [0588021] 教【大】,〔-〕【宋】【元】【明】【宮】 [0588022] 岠【大】,距【明】 [0588023] 貞【大】,唐貞【宋】【元】【明】【宮】 [0588024] 云【大】,〔-〕【宋】【元】【明】【宮】 [0588025] 洲【大】,州【宮】 [0588026] 承【大】,丞【宋】【元】【明】【宮】 [0589001] 妃【大】,梵【宋】【元】【明】【宮】 [0589002] 奉【大】,〔-〕【宋】【元】【明】【宮】 [0589003] 至【大】,止【宋】【元】【明】【宮】 [0589004] 沓【大】,合【宋】【元】【明】【宮】 [0589005] 埿【大】,泥【宋】【元】【明】 [0589006] 宣【大】,宣律【宋】【元】【明】 [0589007] 應【大】,應傳【宋】【元】【明】 [0589008] 灰【大】,炭【宮】 [0589009] 三【大】,六【宋】【元】【明】 [0589010] 脩【大】,修【宋】【明】 [0589011] 伽【大】*,僧伽【宋】【元】【明】【宮】* [0589012] 桓【大】,洹【明】 [0589013] 豪【大】*,毫【宋】【元】【明】【宮】* [0589014] 施【大】,皆施【宋】【元】【明】【宮】 [0589015] 者【大】,〔-〕【宋】【元】【明】【宮】 [0589016] 寤【大】,悟【宋】【元】【明】【宮】 [0590001] 有【大】,前【宮】 [0590002] 令【大】,今【宋】【元】【明】【宮】 [0590003] 既【大】,即【宋】【元】【明】【宮】 [0590004] 作【大】,住【宋】【元】【明】【宮】 [0590005] 佛【大】,〔-〕【宮】 [0590006] 爪【大】,〔-〕【宋】【元】【明】【宮】 [0590007] 碪【大】*,鉆【宋】【元】【明】【宮】* [0590008] 鍊【大】,煉【宋】【元】【明】【宮】 [0590009] 塔【大】,甲【宮】 [0590010] 縣【大】,縣等【宋】【元】【明】【宮】 [0590011] 今名法成【大】,〔-〕【宋】【元】【明】【宮】 [0590012] (又問…也)一百三十九字【大】,〔-〕【宋】【元】【明】【宮】 [0590013] 且【大】,旦【宋】【元】【明】【宮】 [0590014] 見【大】,現耶【宋】【元】【明】【宮】 [0590015] 有【大】,〔-〕【宋】【元】【明】【宮】 [0590016] 巨【大】,臣【宋】【宮】 [0590017] 陽【大】,楊【宋】【元】【明】【宮】 [0590018] 之【大】,〔-〕【宋】【元】【明】【宮】 [0590019] 云云【大】,〔-〕【宋】【元】【明】【宮】 [0590020] 川【大】,〔-〕【宋】【元】【明】【宮】 [0591001] 中【大】,〔-〕【明】 [0591002] 塑【大】,素【宋】【元】【明】【宮】 [0591003] 存【大】,在【元】 [0591004] 十【大】,千【宋】【元】【明】【宮】 [0591005] 餘【大】,除【宋】【元】【明】 [0591006] 記【大】,說【宋】【元】【明】【宮】 [0591007] 三十八【大】,五十一【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