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2]含經卷第七

五戒品第十四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4]是眾中我不見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獄行成畜生行成餓鬼行若生人中[5]受命極短[6]所謂殺生[7]者也[8]諸比丘若有人意好殺生便墮地獄餓鬼[9]畜生若生人中受命極短所以然者以斷他命故是故[10]當學莫殺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殺生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不行殺生亦不念殺受命極長所以然者以彼不嬈亂故是故諸比丘[11]學不殺[12]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13]若生人中極為貧匱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所謂劫盜也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盜取他財物便[14]墮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極為貧匱所以然者以斷他生業故是故諸比丘[15][16]學遠離[17]不與取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廣施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廣行布施於現世中得色得力[18]得具足天上人中食福無量是故諸比丘當行布施勿有慳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19]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20]地獄[21]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姦[22]無有淨行為人所譏常被誹謗[23]云何一法所謂邪婬也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婬泆無度好犯他妻便墮地獄餓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閨門婬亂是故諸比丘[24]常當正意莫興婬想慎莫他婬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25]佛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所謂不他婬[26]身體香潔亦無邪想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27]貞潔不婬[28]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諸比丘莫行邪婬以興[29]婬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獄行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氣臭惡為人所憎所謂[30]妄語諸比丘若有人妄言綺語鬪亂[31]是非便[32]墮畜生餓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語故[33]是故[34]當至誠莫得妄語[35]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A1]云何[36]為一法所謂不妄語也諸比丘其不妄語者口氣香芬名德遠聞是故諸比丘當行[37]莫妄語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38]眾中我不見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餓鬼地獄罪若生人中狂愚癡惑不識真偽所謂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心好飲酒所生之處無有智慧常懷愚癡[1]如是諸比丘慎莫飲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眾中無有一法勝此法者[2]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云何為一法所謂不飲酒也諸比丘若有人不飲酒生便聰明無有愚惑博知經籍意不錯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五地獄經  此名不善行
五者[3]天及人  令知次第數

[4]增壹阿含經有無品第十五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知有此二見云何為二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二見習已誦已終不從其法如實而不知此則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則犯沙門法於婆羅門則犯婆羅門法[5]沙門婆羅門終不以身作證而自遊戲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此[A2]二見誦讀諷念[6]知捨如實而知此則沙門[7]持沙門行婆羅門知[8]婆羅門行自身取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9]更不復受有[10]如真知之是故諸比丘於此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見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彼云何為有見所謂欲有見色有見無色有見彼云何為欲有見所謂五欲是也云何為五欲所謂眼見色甚愛敬念未曾捨離世人宗奉若耳聞聲鼻嗅香[11]口知味身知細滑意了諸法是謂有見彼云何[12]名為無見所謂有常見無常見有斷滅見無斷滅見有邊見無邊見有身見無身見有命見無命見異身見異命見此六十二見名曰無見亦非真見是謂[13]名為無見是故諸比丘當捨此二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4](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施云何為二所謂法施[15]財施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過法施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法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業云何為二業有法業有財業業中之上者不過法業是故諸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恩云何為二所謂法恩財恩恩中之上者[17]所謂不過法恩也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法恩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云何為二於是[18]者所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厭而捨之是謂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復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云何為二於是智者所不能[A3]辦事亦不成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是故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當捨離之當念修行智者[19]二相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云何為二法一為智慧二為滅盡是謂比丘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亦禮如來神廟[20]云何二法有力有無畏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法寶及如來神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云何為二法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是謂比丘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禮如來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起於正見云何為二[1]受法教化內思止觀是謂比丘有此二因二緣起於正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見及二施  愚者有二相
禮法如來廟  正見最在後

[2]增壹阿含經火滅品第十六

[3](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在舍衛城象華園中是時尊者難陀在閑靜處便生是念「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如來久遠長夜時乃出耳猶如優曇鉢花時乃出現此亦如是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億劫乃出實不可見此處亦難遇一切諸行[4]悉休息[5]愛盡無餘亦無染污滅盡泥洹

爾時有一魔行天子知尊者難陀心中所念便往至孫陀利釋種女所飛在虛空[6]頌而嗟歎曰

「汝今發歡喜  嚴服作五樂
難陀今捨服  當來相娛樂

爾時孫陀利釋種女聞天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便自莊嚴修飾房舍敷好坐具作倡[7]妓樂如難陀在家無異爾時王波斯匿集在普會講堂聞難陀比丘還捨法服[8]于家業所以然者有天在空中告其妻曰是時王波斯匿聞是語已便懷愁憂[9]乘駕白象往至彼園到已便入華象池中遙見尊者難陀便前至難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難陀告波斯匿曰「大王何故來至此間顏色變異復有何事來至吾所

波斯匿報曰「尊者當知向在普[10]集講堂聞尊者捨[11]法服還作白衣聞此語已故來至此不審尊者何所[12]勅告

是時難陀含笑徐告王曰「不見不聞大王何故作此語耶大王豈不從如來邊聞我諸結已除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胞胎如實[13]而知今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波斯匿曰「我不從如來聞難陀比丘生死已盡得阿羅漢心得解脫所以然者有天來告孫陀利釋種女曰是時孫陀利夫人聞此語已便作倡妓樂修治服飾敷諸坐具我聞此語已便來至尊者所

難陀告[14]「王不知不聞何故大王而作是語諸有沙門婆羅門無不樂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15]而不自觀此婬火之坑復當就者此事不然骨猶如[16]肉如聚石猶蜜塗刀坐貪小利不慮後患亦如[17]菓繁折枝亦如假借不久當還猶如劍樹之藪[18]亦如毒樹如毒害藥亦如[19]毒藥如毒華菓觀此婬欲亦復如是意染著者此事不然從火坑之欲乃至毒菓不觀此事欲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者此事不然[20]以不度欲流有流見流[21]無明流而欲得入無餘[22]泥洹界而般泥洹者此事不然大王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觀察此休息樂善逝樂沙門樂涅槃樂此事[23]不然彼以作是觀察解了婬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菓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24]如毒害藥悉觀了知此則有處已解了知婬火所興便能得[25]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彼已渡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必然云何大王以何見何知而作是說今我大王已成[26]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A4]更不復受母胞胎心得解脫

爾時王波斯匿心懷歡喜善心生焉白尊者難陀曰「我今[27]無狐疑如毛髮許方知尊者成阿羅漢今請辭還國事眾多

難陀對曰「宜知是時

爾時王波斯匿即從[28]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波斯匿王去未幾時時彼魔天來至尊者難陀所住虛空中復以此偈向難陀[29]

「夫人面如月  金銀瓔珞身
憶彼姿[30]容顏  五樂恒自娛
彈琴鼓[31]絃歌  音[32]響甚柔軟
能除諸愁憂  樂此林間為

是時尊者難陀便作是念「此是魔行天人」覺知此已復以偈報曰

「我昔有此[33]  婬泆無厭足
為欲所纏裹  不覺老病死
[34]我度愛欲淵  無污無所染
榮位悉是苦  獨樂真如法
我今無諸結  婬怒癡悉盡
更不習此法  愚者當覺知

爾時彼魔行[1]天人聞此語便懷愁憂即於彼沒不現

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端[2]正比丘者無有勝難陀比丘諸根澹泊[3]難陀比丘是無有欲心亦是難陀比丘無有瞋恚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愚癡亦是難陀比丘成阿羅漢亦是難陀比丘所以然者難陀比丘端正諸根寂靜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4]弟子端正者[5]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6]是亦難陀比丘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8]法涅槃界云何為二[9]有餘涅槃界[10]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11]來此世是謂[12]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13]名為無餘涅槃界[A5]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14]更不[15]受有如實知之是謂[16]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17]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18]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烏喻亦當說猪喻善思念之吾當演說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19]名為人喻如烏猶如有人在寂靜處恒習[20]婬欲作諸惡行後便羞恥便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譏[21]『此人習欲作諸惡行』彼作諸惡行已向人悔過自知羞恥猶如彼烏恒患苦飢便食不淨尋即拭[22]𠿘恐有餘[23]鳥見言『此烏食不淨』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閑靜處習於婬欲作不善行後便羞恥而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記識此人習欲作諸惡行是謂名為人猶如烏

「彼云何[24]名為人如猪若有一人在閑靜處長習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25]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等不能得五欲』彼作惡已[26]不羞恥此人喻如猪恒食不淨臥於不淨便自跳踉向於餘猪此亦如是若有一人習於婬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非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不能得五欲自娛』是[27]名為人如猪是故諸比丘當捨遠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28]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人有似驢者有似牛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驢者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29]以信[30]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衣鉢都違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取[31]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彼作是說『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猶如驢入[32]牛群之中而自稱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然觀其兩耳復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聲各異爾時群牛或以[33]角觝或以[34]脚蹋或以口嚙者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諸根不定若眼見色隨起色想流馳萬端爾時眼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於眼根耳聞聲鼻嗅香[35]舌知味身了細滑意知法隨起識病流馳萬端爾時意根則非清淨生諸亂想不能制持眾惡普至亦復不能護[36]念意根無有威儀禮節之宜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持禁戒便為梵行人所見譏彈『咄此愚人像如沙門』便見彈舉『設是沙門者宜不應爾[37]爾時彼作是說『我是沙門』猶如驢入於牛群是謂人像驢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應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38]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清淨彼人便到諸梵行人所諸梵行人遙[1]以見來各自揚聲『善來同學』隨時供養不使有[2]猶如良牛入牛眾中而自稱說『我今是牛』然其毛尾耳角音聲都悉是牛諸牛見已各來舐體此亦如是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學道爾時彼人諸根寂定飲食知節竟日經行未曾捨離意遊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無流馳之念爾時眼根則[3]得清淨生諸善想亦能制持無復諸惡常擁護於眼根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意法不起識病爾時意根則得具足是謂此人像牛者也如是諸比丘當學如牛莫像如驢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善不善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4]世尊[5]告彼「云何名為不善云何名為善所謂殺生為不善不殺為善不與取為不善與取為善婬泆為不善[6]婬為善妄語為不善不妄語為善綺語為不善不綺語為善兩舌為不善不兩舌為善鬪亂彼此為不善不鬪亂彼此為善貪他為不善不貪他為善[7]起恚為不善不起恚為善邪見為不善正見為善如是[8]比丘行此惡已墮畜生餓鬼地獄中設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諸善趣阿須倫中[9]是故[10]遠離惡行修習善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與汝等說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義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謂二法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11]與汝具足說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為二法所謂邪見[12]正見邪治正治邪語正語邪業正業邪命正命邪方便[13]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是謂比丘名[14]為二法我今已與汝說此二法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15]觀誦勿有[16]懈惓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燭明之法亦當說由燭趣道之業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燭明者所謂貪婬瞋恚愚癡盡彼云何名為由燭趣道之業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由燭趣道之業[17]我由此已說燭明亦說由燭趣道之業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諷誦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後悔無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云何[18]為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設吾無此二力者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又無此二力者終不於優留毘處六年苦行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19]以我有[20]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國本所生處爾時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歸命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爾時有梵志名曰闍拔吒[21]梵摩喻弟子復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為有何人來至此間為是天鬼神非人乎

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向者釋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而歎我曰

「『自歸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梵志問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四天王為何所在

阿那律報曰「以汝無有天眼故[22]是故不見釋[23]天王及五百天人[1]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報曰「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復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為奇[2]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3]手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罣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4]衣服

梵志問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5]自見己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6]能見己形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願尊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問曰「云何[7]名之為戒

阿那律曰「不作眾惡不犯非法

梵志報曰「如[8]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9]毫釐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梵志復問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10]名為憍慢結也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於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11]識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彼天[12]復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跡
垢盡法眼淨  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復[13][14]偈告[15]天曰

「我先觀彼心  中間應道跡
彼人迦葉佛  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遊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16]受佛教已便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17]弟子得天眼[18]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19][20]羅雲奉修禁戒無所觸犯小罪尚避況復大者然不[21]得有漏[22]心解脫爾時眾多比丘便[23]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修治正法無有漏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難陀涅槃烏  驢不善有二
燭及忍思惟  梵志及羅雲[24]

[25]增壹[A6]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26]之一

[27](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28]羅雲入舍衛城分衛爾時世尊右旋顧謂[29]羅雲「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30]祇桓精舍[31]持衣鉢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識無常

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32]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33]之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34]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35]莫數起著想  恒當自順法
如此智之士  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炬明  壞於大闇冥
天龍[36]戴奉敬  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  恒復順於法
如此智之士  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勅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

[1]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2]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3]師子吼問如此義『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4]於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繫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5]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6]又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7]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8]羅雲即從坐起[9]佛足遶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出息長[10]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11]持喜安遊於初禪有覺有觀[12]內自[13]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無復喜念[14]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15]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16]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17]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18]起之心彼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19]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20]復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21]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22]苦習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23]羅漢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24]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25]論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論持禁戒[26]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7]增壹阿含經卷第七[28]


校注

[0576002] 含【大】*鋡【聖】* [0576003] 東晉譯【大】〔-〕【聖】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0576004] 是【大】此【宋】【元】【明】 [0576005] 受命【大】*壽命【宋】【元】【明】* [0576006] 所謂【大】*云何一法所謂【宋】*【元】*【明】* [0576007] 者【大】〔-〕【宋】【元】【明】 [0576008] 諸【大】*佛告諸【宋】*【元】*【明】* [0576009] 畜生【大】畜生中【宋】【元】【明】 [0576010] 當學莫【大】諸比丘常當慈心莫得【宋】【元】【明】 [0576011] 學【大】行【宋】【元】【明】 [0576012] 生【大】〔-〕【宋】【元】【明】 [0576013] 行【大】〔-〕【聖】 [0576014] 墮【大】墮地獄【宋】【元】【明】 [0576015] 當【大】常【宋】【元】【明】 [0576016] 學遠離【大】莫學【聖】當遠離【宋】【元】【明】 [0576017] 不【大】於不【宋】【元】【明】 [0576018] 得【大】德【宋】【元】【明】 [0576019] 不【大】我不【宋】【元】【明】 [0576020] 地獄【大】地獄行【宋】【元】【明】 [0576021] 餓鬼畜生【大】畜生餓鬼【宋】【元】【明】 [0576022] 婬【大】*淫【聖】* [0576023] (云何亂)四十二字【大】〔-〕【聖】 [0576024] 常當【大】當常【聖】 [0576025] 佛【大】世尊【宋】【元】【明】 [0576026] 身體想【大】〔-〕【宋】【元】【明】 [0576027] 貞【大】真【宋】【元】 [0576028] 便【大】身體香潔亦無邪想便【宋】【元】【明】 [0576029] 婬【大】污【聖】 [0576030] 妄語【大】妄語也【宋】【元】【明】 [0576031] 是非【大】彼此【宋】【元】【明】 [0576032] 墮【大】墮地獄【宋】【元】【明】 [0576033] 也【大】〔-〕【宋】【元】【明】 [0576034] 當【大】諸比丘常當【宋】【元】【明】 [0576035] 是故【大】如是【宋】【元】【明】 [0576036] 為【大】〔-〕【宋】【元】【明】 [0576037] 莫【大】不【宋】【元】【明】 [0576038] 眾【大】法【宋】【元】【明】 [0577001] 如是【大】是故【宋】【元】【明】 [0577002] 若【大】〔-〕【宋】【元】【明】 [0577003] 天及人【大】及天人【宋】【元】【明】 [0577004] 增壹阿含經【大】〔-〕【明】增壹阿含經(二法初也)【宋】【元】增壹阿含經(二法初)【明】 [0577005] 沙門婆羅門【CB】【磧-CB】【宋】【元】【明】沙門【大】 [0577006] 知【大】可捨知【宋】【元】【明】 [0577007] 持沙門行【大】〔-〕【宋】【元】【明】 [0577008] 婆【大】沙門婆【宋】【元】【明】 [0577009] 更【大】所作已辦更【宋】【元】【明】 [0577010] 如真【大】如實【宋】【元】【明】【聖】 [0577011] 口【大】*舌【宋】*【元】*【明】* [0577012] 名【大】〔-〕【宋】【元】【明】 [0577013] 名為【大】〔-〕【宋】【元】【明】 [0577014] ~A. II. 13. 1-2. [0577015] 財【大】財物【宋】【元】【明】 [0577016] ~A. II. 13. 1-2. [0577017] 所謂【大】〔-〕【宋】【元】【明】 [0577018] 者【大】〔-〕【宋】【元】【明】 [0577019] 二相【大】二相像貌【宋】【元】【明】 [0577020] 云何【大】云何為【宋】【元】【明】 [0578001] 受法教化【大】受彼教誨【宋】【元】【明】受彼教化【聖】 [0578002] 增壹阿含經【大】〔-〕【明】 [0578003] ~cf. Theragāthā. V. 279. [0578004] 悉【大】皆悉【宋】【元】【明】 [0578005] 止【大】〔-〕【宋】【元】【明】【聖】 [0578006] 頌【大】此頌偈【宋】【元】【明】 [0578007] 妓【大】伎【聖】 [0578008] 于【大】乎【聖】 [0578009] 乘【大】〔-〕【宋】【元】【明】 [0578010] 集【大】會【宋】【元】【明】 [0578011] 法服【大】於法服【宋】【元】【明】 [0578012] 勅告【大】告勅【宋】【元】【明】 [0578013] 而知【大】知之【宋】【元】【明】 [0578014] 曰王【大】王曰【宋】【元】【明】 [0578015] 樂【大】一樂【聖】 [0578016] 鎖【大】瑣【宋】【聖】 [0578017] 菓【大】*果【宋】*【元】*【明】* [0578018] 亦如毒樹【CB】【磧-CB】【宋】【元】【明】亦【大】 [0578019] 毒藥【大】毒葉【宋】【元】【明】 [0578020] 以【大】已【宋】【元】【明】【聖】 [0578021] 無明流【大】無明流者【宋】【元】【明】 [0578022] 泥洹【大】*涅槃【宋】*【元】*【明】* [0578023] 不【大】必【宋】【元】【明】【聖】 [0578024] 如【大】〔-〕【聖】 [0578025] 渡【大】*度【宋】【元】【明】【聖】* [0578026] 羅漢【大】阿羅漢【宋】【元】【明】 [0578027] 無【大】無有【宋】【元】【明】 [0578028] 坐【大】*座【宋】*【元】*【明】* [0578029] 曰【大】說【宋】【元】【明】說曰【聖】 [0578030] 容顏【大】顏容【宋】【元】【明】 [0578031] 絃【大】弦【宋】【元】【明】【聖】 [0578032] 響【大】嚮【聖】 [0578033] 心【大】念【宋】【元】【明】 [0578034] 我度愛【大】今我度【宋】【元】【明】我今愛【聖】 [0579001] 天人【大】人天【聖】 [0579002] 正【大】*政【聖】* [0579003] 難陀比丘是【大】是難陀比丘【宋】【元】【明】 [0579004] 弟子【大】第一【宋】【元】【明】 [0579005] 難【大】所謂難【宋】【元】【明】 [0579006] 是亦【大】亦是【宋】【元】【明】 [0579007] ~Itiv. 44. [0579008] 法【大】〔-〕【宋】【元】【明】 [0579009]界【大】~Saupādisesā nibbānadhātu. [0579010]界【大】~Anupādisesā nibbānadhātu. [0579011] 來【大】〔-〕【宋】 [0579012] 名為【大】〔-〕【宋】【元】【明】 [0579013] 名【大】〔-〕【宋】【元】【明】 [0579014] 更【大】所作已辨更【宋】【元】【明】 [0579015] 受【大】復受【宋】【元】【明】 [0579016] 為【大】〔-〕【宋】【元】【明】 [0579017] 當【大】是故諸比丘當【宋】【元】【明】 [0579018] 諸【大】〔-〕【宋】【元】【明】 [0579019] 名【大】〔-〕【宋】【元】【明】 [0579020] 婬【大】*婬泆【宋】【元】【明】淫【聖】* [0579021] 彈【大】*憚【宋】*別【聖】* [0579022] 𠿘【大】觜【宋】【元】【明】 [0579023] 鳥【大】烏【宋】【元】【明】【聖】 [0579024] 名為人【大】為人喻【宋】【元】【明】 [0579025] 非【大】不【宋】【元】【明】 [0579026] 不【大】不知【宋】【元】【明】 [0579027] 名為人【大】謂為人【宋】【元】【明】 [0579028] 諸【大】〔-〕【聖】 [0579029] 以【大】以作【聖】 [0579030] 牢【大】*堅【宋】*【元】*【明】* [0579031] 彈【大】*憚【宋】* [0579032] 牛群【大】群牛【宋】【元】【明】 [0579033] 角觝【大】角觝者【宋】【元】【明】 [0579034] 脚蹋【大】脚蹋者【宋】【元】【明】 [0579035] 舌【大】口【聖】 [0579036] 念【大】於【宋】【元】【明】 [0579037] 爾時【大】〔-〕【宋】【元】【明】 [0579038] 口【大】*舌【宋】*【元】*【明】* [0580001] 以見來【大】見來已【宋】【元】【明】 [0580002] 短【大】乏【宋】【元】【明】 [0580003] 得【大】應【宋】【元】【明】 [0580004] 世尊【大】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宋】【元】【明】 [0580005] 告【大】告曰【宋】【元】【明】 [0580006] 婬【大】淫泆【聖】 [0580007] 起【大】*〔-〕【宋】*【元】*【明】* [0580008] 比丘【大】*諸比丘【宋】*【元】*【明】* [0580009] 是故【大】是故諸比丘【宋】【元】【明】 [0580010] 遠離【大】離遠【聖】 [0580011] 與【大】為【宋】【元】【明】 [0580012] 正【大】*等【聖】* [0580013] 正【大】等【宋】【聖】 [0580014] 為【大】曰【宋】【元】【明】 [0580015] 觀【大】諷【宋】【元】【明】【聖】 [0580016] 懈惓【大】懈倦【宋】【元】【明】 [0580017] 我由此【大】我為比丘【宋】【元】【明】我由比丘【聖】 [0580018] 為【CB】【麗-CB】【聖】得【大】 [0580019] 以【大】已【聖】 [0580020] 忍力【大】此忍力【宋】【元】【明】 [0580021] 梵摩喻【大】梵摩踰【宋】【元】【明】 [0580022] 也【大】〔-〕【宋】【元】【明】 [0580023] 天【大】〔-〕【宋】【元】【明】 [0581001] 及【大】拜【宋】【元】【明】 [0581002] 梵天【大】梵天王【宋】【元】【明】【聖】 [0581003] 手【大】於【宋】【元】【明】 [0581004] 衣服【大】服飾【宋】【元】【明】 [0581005] 自【大】〔-〕【宋】【元】【明】 [0581006] 能【大】服【聖】 [0581007] 名之【大】〔-〕【宋】【元】【明】 [0581008] 此【大】是【宋】【元】【明】 [0581009] 毫【大】豪【聖】 [0581010] 名【大】〔-〕【宋】【元】【明】 [0581011] 識【大】〔-〕【宋】【元】【明】 [0581012] 復【大】便【宋】【元】【明】 [0581013] 以【大】〔-〕【聖】 [0581014] 偈【大】此偈【宋】【元】【明】 [0581015] 天【大】彼天【宋】【元】【明】 [0581016] 受佛【大】從佛受【宋】【元】【明】 [0581017] 弟子【大】第一弟子【宋】【元】【明】 [0581018] 第一【大】〔-〕【宋】【元】【明】 [0581019] 者【大】者阿那律【聖】 [0581020] 羅雲【大】*羅云【宋】【元】【明】【聖】* [0581021] 得【大】於【聖】 [0581022] 心【大】心得【聖】 [0581023] 至【大】往至【宋】【元】【明】 [0581024] 卷第七終【 [0581025] 增壹阿含經【大】〔-〕【宋】【元】【明】卷第八首 [0581026] 之一【大】〔-〕【宋】【元】【明】【聖】 [0581027] ~M. 62. Rāhulovāda. [0581028] 羅雲【大】~Rāhula. [0581029] 羅雲【大】羅雲曰【宋】【元】【明】 [0581030] 祇桓【大】*祇洹【宋】*【元】*【明】* [0581031] 持【大】捨除【宋】【元】【明】 [0581032] 安般【大】~Ānāpāna. [0581033] 之【大】心【宋】 [0581034] 除滅【大】除盡【宋】【元】【明】 [0581035] 莫數【大】數莫【宋】【元】【明】 [0581036] 戴奉敬【大】所戴奉【宋】【元】【明】 [0582001] 是【大】〔-〕【聖】 [0582002] 今【大】〔-〕【宋】【元】【明】【聖】 [0582003] 師【大】獅【明】 [0582004] 於【大】如【宋】【元】【明】 [0582005] 息【大】入息【聖】 [0582006] 又【大】有【宋】【元】【明】 [0582007] 惱亂【大】亂惱【宋】【元】【明】 [0582008] 已羅雲【大】〔-〕【宋】【元】【明】 [0582009] 佛足遶【大】〔-〕【聖】遶【宋】 [0582010] 亦【大】〔-〕【宋】【元】【明】 [0582011] 持【大】歡【聖】 [0582012] 息【大】〔-〕【宋】【元】【明】 [0582013] 歡【大】觀【宋】【元】【明】 [0582014] 守【大】專【宋】【元】【明】 [0582015] 十【大】千【聖】 [0582016] 計【大】計劫【聖】 [0582017] 彼【大】被【元】 [0582018] 起【大】趣【宋】【元】【明】 [0582019] 行【大】常行【宋】【元】【明】 [0582020] 復【大】有【聖】 [0582021] 正【大】*等【宋】【元】【明】【聖】* [0582022] 苦習【大】苦集【元】【明】 [0582023] 羅漢【大】阿羅漢【宋】【元】【明】 [0582024] 漏【大】媱【宋】【元】妄【明】望【聖】 [0582025] 論【大】*諸【宋】*【元】*【明】* [0582026] 者【大】〔-〕【宋】【元】【明】 [0582027] 增壹譯【大】〔-〕【宋】【元】【明】【宋】【元】【明】不分卷 [0582028]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
[A1] 證【CB】澄【大】
[A2] 「二見」之後疑漏「不應」二字
[A3] 辦【CB】辨【大】
[A4] 辦【CB】辨【大】
[A5] 於【CB】【麗-CB】如【大】(cf. K18n0649_p0354a10; T02n0125_p0579a15)
[A6] [-]【CB】一【大】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