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善品第四十[25]八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眾生,修行殺生,廣布殺生,種地獄罪,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壽命極短。所以然者,由害他命。
「若有眾生盜他物者,種三惡道之罪;若生人中,恒遭貧匱,食不充口,衣不蓋形。皆由盜故,劫奪物者,即斷他命根。
「若有眾生,好[A1]喜貪泆,種三惡道;若生人中,門不貞良,竊盜淫泆。
「若有眾生妄語者,種地獄罪;若生人中,為人所輕,言不信受,為人所賤。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妄語所致。
「若有眾生兩舌者,種三惡道之罪;設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懷愁憂。所以然者,由彼人兩頭傳虛言故。
「若有眾生麁言者,種三惡道之罪;若生人中,為人醜弊,常喜罵呼。所以然者,由彼人言不專正之所致也。
「若有眾生鬪亂彼此,種三惡道之罪;設生人中,多諸怨憎,親親離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鬪亂之所致也。
「若有眾生嫉妬者,種三惡道;若生人中,乏諸衣裳。所以然者,由彼人起貪嫉故。
「若有眾生起害意,種三惡道;設生人中,恒多虛妄,不解至理,心亂不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恚怒所致也,無有慈仁。
「若有眾生,行邪見者,種三惡道;若生人中,乃在邊地,不生中國,不覩三尊道法之義,或復聾、盲、瘖瘂,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惡法之[1]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無信根故,亦不信沙門、婆羅門、父母、兄弟。
「比丘知之,由此十惡之報,致此殃舋。是故,比丘!當離十惡,修行正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十五日說戒時,將諸比丘,前後[2]圍遶,往詣普會講堂。爾時,世尊默然觀察,諸聖眾寂寞不語。是時,阿難白佛言:「[3]今日聖眾盡集講堂,唯然,世尊!當與諸比丘說禁戒。」爾時,世尊亦復默然不語。
是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今正是時,宜說禁戒,初夜欲盡。」爾時,世尊復默不語。
爾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中夜欲竟,眾僧勞頓,唯願世尊以時說戒。」爾時,世尊復默然不語。
是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後夜欲盡,唯願世尊以時說戒。」
佛告阿難:「眾中不淨者,故不說戒。今聽上座,使說禁戒。若僧上座不堪任說戒者,聽持律說禁戒。若無持[4]律者,其能誦戒通利者,當唱之使說戒。自今[5]已後,如來更不說戒。眾中不淨,如來於中說戒,彼人頭破為七分,如彼酬羅果[6]無異。」
是時,阿難悲泣交集,[7]並作是說:「聖眾今日便為孤窮。如來正法[8]去何速[9]疾?[10]不淨之人出何速疾?」
是時,大目[11]乾連便作是念:「此眾中何等毀法之人,在此眾中,乃令如來不說禁戒?」是時,大目乾連入三昧定,遍觀聖眾心中瑕穢。爾時,目連見馬師、滿宿二比丘在眾會中,是時目連即從座起,至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汝等速起,離此座中。如來見譏,由卿等故,如來不說禁戒。」
爾時,二比丘默然不語。是時,目連復再三告曰:「汝等速起,不須住此。」是時,彼比丘默然不對。是時,目連即前捉手將至門外,還取門閉,前白佛言:「不淨比丘已將在外,唯然世尊時說禁戒。」
佛告目連:「止!止!目連!如來更不與比丘說戒。如來所說言不有二,還詣座所。」
是時,目連復白佛言:「今此眾中已生瑕穢,我不堪任行維那法,唯願世尊更差餘人。」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是時,目連頭面禮世尊足,還就本座。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毘婆尸如來出現世時,聖眾多少?為經幾時,乃生瑕穢?乃至迦葉[12]弟子多少?云何說戒?」
佛告阿難:「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世間。爾時,三會聖眾,初一會時比丘有百[13]千六萬八千聖眾;第二會時十六萬聖眾;第三會時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彼佛壽八萬四千歲,百歲之中聖眾清淨,彼佛恒以一偈為禁戒:
「是時,彼佛以此一偈,百歲之中而為禁戒,已生瑕穢,便立禁戒。
「復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14]試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亦復三會聖眾,初一會時有十六萬聖眾;第二會時十四萬聖眾;第三會時十萬聖眾。彼佛爾時,八十年中清淨無瑕穢,亦說一偈:
「爾時,彼佛八十年中說此一偈,後有瑕穢,[15]更立禁戒。爾時,試詰佛壽七萬歲。
「於彼劫中,復有佛出現世間,名曰毘舍羅婆,亦三會聖眾,初會之時十萬聖眾,盡是羅漢;第二會時八萬羅漢;第三會時七萬羅漢,諸漏[16]已盡。毘舍羅婆如來七十年中無瑕穢。爾時,復以一偈[17]半為禁戒:
「七十年中以此[1]一[2]偈為禁戒,[3]後有瑕穢,更立禁戒。毘舍羅婆如來壽七萬歲。
「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4]拘樓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二會聖眾,初會之時七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六萬阿羅漢。彼佛爾時,六十年中無有瑕穢。彼佛爾時,以二偈以為禁戒。
「[6]六十年中說此二偈,以為禁戒,自此[7]已來,以有瑕穢,便立禁戒。彼佛壽六萬歲。
「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二會聖眾,初會之時六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8]四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爾時,彼佛四十年中無有瑕穢,以一偈[9]為禁戒:
「[10]四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自此已來,便[11]有瑕穢,更立禁戒。彼佛壽四萬歲。
「於此賢劫有佛,名為迦葉,出現世間。爾時,彼佛亦二會聖眾,初會之時四十萬眾;第二會時三十萬眾,皆是阿羅漢。二十年中無有瑕穢,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12]二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犯禁之後,更立制限。爾時,迦葉佛壽二萬歲。
「我今如來出現於世,一會聖眾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無有瑕穢,亦以一偈[13]為禁戒:
「[14]十二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轉有二百五十戒,自今已後眾僧集會,啟白如律:『諸賢!咸聽!今十五日說戒,今僧忍者,眾僧和合。』說禁戒以啟此[15]已。設有比丘有所說者,不應說戒,各共默然。若無語者,應為說戒。乃至說戒[16]序[17]後,復當問:『諸賢,誰不清淨?』如是再三,『誰不清淨?』清淨者,默然持之。然今人壽命極短,盡壽不過百年。是故,阿難![18]善受持之。」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過去久遠諸佛世尊,壽命極長,犯律者少,無有瑕穢,然今人民壽命[19]為[20]短少,不過十[21]十,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有遺法住世,為經幾時?」
佛告阿難:「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法不久存。」
阿難白佛言:「設如來滅度之後,正法存世當經幾時?」
佛告阿難曰:「我滅度之後,法當久存。迦葉佛滅度後,遺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難!如來弟子為少。[22]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是故,阿難!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世尊言:「如來玄鑒,無事不察,當來、過去、現在三世皆悉明了,[23]諸過去諸佛姓字、名號,弟子菩薩翼從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無數劫,悉觀察[24]知。亦復知國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別,如今現在國界若干,亦復明了。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欲聞其變;弟子翼從、佛境豐樂,為經幾時?」
佛告阿難:「汝還就座,聽我所說,彌勒出現,國土豐樂,弟子多少,善思念之,執在心懷。」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還就座。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將來久遠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雞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澤香,晝則清和。是時,雞頭城中有羅剎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25]伺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又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為香淨。
「阿難當知,爾時,閻浮地東、西、南、北十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是時,弊花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乎地。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欝單曰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1]嚮,無若干之差別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復還合。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2]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3]車𤦲、[4]瑪瑙、真珠、[5]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各相傷害,繫閉牢獄,更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6]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領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國伊羅鉢寶藏,多諸珍[7]琦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梯羅國般綢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大國有寶藏,亦多珍寶;第四[8]婆羅㮈蠰佉有大藏,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復不省[9]錄之,意無財物之想。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欝單[10]曰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
「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又且顏貌端[11]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12]玉女中最極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13]優鉢蓮花香,身作栴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態,永無復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爾時,彌勒菩薩於兜[14]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15]已降神[16]下。』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17]適。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
「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其夜成無上道。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變震動,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彌勒已成佛!』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已成佛道!』轉轉聞徹三十三天、[18]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聲展轉乃至梵天:『彌勒已成佛道!』爾時,魔名大將以法治化,聞如來名教音[19]響之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
「彌勒聖尊與諸天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20]習、盡、道,悉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大將魔王告彼界人民之類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彌勒今日已度彼岸,亦當度汝等使至彼岸。』
「爾時,雞頭城中長者,名曰善財,聞魔王教令,又聞佛音響,將八萬四千眾,至彌勒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漸與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心開意解,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與諸人民廣分別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是時,善財與八萬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盡[21]成阿羅漢道。』爾時,彌勒初會八萬四千阿羅漢。
「是時,蠰佉王聞彌勒[22]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聞法。時,[23]彌勒與[24]說法,初善、中善、[25]竟善,義理深邃。爾時,大王復於異時立太子,賜剃頭師珍寶,復以雜寶與諸梵志,將八萬四千眾[26]生,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盡成[27]道果,得阿羅漢。
「是時,修梵摩大長者聞彌勒已成佛道,將八萬四千梵志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得阿羅漢。唯[28]修梵摩一人,斷三結使,必盡[29]苦際。
「是時,佛母梵摩越復將八萬四千婇女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30]是時,諸女人盡得羅漢;唯有梵摩越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
「爾時,諸剎利婦聞彌勒如來出現世間,成等正覺,數千萬眾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31]門,出家學道;或有越次取證,或有不取證者。爾時,阿難!其不越次取證者,盡是奉法之人,患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爾時,彌勒當說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葉者行十二頭陀,過去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彌勒,勸化人民。」
爾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32]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1]已衰耗,年向八十餘。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屠鉢漢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摩竭國界毘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
「是時,彌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民見已,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教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爾時,阿難!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復取種種[2]香華,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3]恭敬心於正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正真之道。
「阿難當知,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
「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4]腹脹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
「『若復此眾中釋迦文佛弟子,過去時修於梵行,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奉持其法,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所,供養三寶,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彈指之頃,修於善本,來至此間;或於釋迦文佛所,行四等心,來至此者;或於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歸,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起神寺廟,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補治故寺,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受八關齋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香花供養,來至此者;或復於彼聞佛法,悲泣墮淚,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專意聽法,來至我所;復盡形壽善修梵行,來至我所;或復書讀諷誦,來至我所者;承事供養,來至我所者。』
「是時,彌勒便說此偈:
「阿難當知,彌勒如來在彼眾中當說此偈。爾時,眾中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姟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彌勒如來千歲之中,眾僧無有瑕穢,爾時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過千歲之後,當有犯戒之人,遂復立戒。
「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法當存八萬四千歲。所以然者,爾時眾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7]見彌勒佛,及三會聲聞眾,及鷄頭城,及見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寶者,欲食自然粳米,并著自然衣裳,身壞命終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當勤加精進,無生懈怠,亦當供養諸法師承事,名華、㨶香種種供養無令有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及諸大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校注
[0785022] 含【大】*,鋡【聖】* [0785023] 四【大】*,三【聖】* [0785024] (東晉…譯)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 [0785025] 八【大】*,六【麗-CB】*,七【聖】 [0786001] 趣【大】,起【宋】【元】【明】 [0786002] 圍【大】,闈【宋】 [0786003] 今【大】,爾【聖】 [0786004] 律【大】,〔-〕【宋】【元】【明】 [0786005] 已【大】*,以【宋】【元】【明】【聖】* [0786006] 無【大】,無有【宋】【元】【明】 [0786007] 並【大】,并【宋】【元】【明】 [0786008] 去【大】,去一【聖】 [0786009] 疾【大】,駛【聖】 [0786010] 不【大】,使不【宋】【元】【明】 [0786011] 乾【大】*,揵【宋】【元】【明】【聖】* [0786012] 弟【大】,如來弟【宋】【元】【明】 [0786013] 千【大】,十【明】 [0786014] 試【大】*,式【元】【明】* [0786015] 更【大】*,便【宋】*【元】*【明】* [0786016] 已【大】,以【聖】 [0786017] 半【大】,〔-〕【宋】【元】【明】 [0787001] 一偈【大】,〔-〕【宋】【元】【明】 [0787002] 偈【大】,偈半【聖】 [0787003] (後有…禁戒)八字【大】,〔-〕【宋】【元】【明】 [0787004] 拘【大】,世【宋】【元】【明】 [0787005] 落【大】,如【聖】 [0787006] (六十…禁戒)十二字【大】,〔-〕【宋】【元】【明】 [0787007] 已【大】,以【聖】 [0787008] 四【大】*,三【宋】*【元】*【明】* [0787009] 為【大】,而為【宋】【元】【明】 [0787010] (四十…禁戒)十二字【大】,〔-〕【宋】【元】【明】 [0787011] 有瑕穢更【大】,〔-〕【宋】【元】【明】 [0787012] (二十…禁戒)十二字【大】,〔-〕【宋】【元】【明】 [0787013] 為【大】,以為【宋】【元】【明】 [0787014] (十二…禁戒)十二字【大】,〔-〕【宋】【元】【明】 [0787015] 已【大】,以【宋】【元】【明】 [0787016] 序【大】,厚【聖】 [0787017] 後【大】,行【宋】【元】【明】 [0787018] 善【大】,當【明】 [0787019] 為【大】,極為【聖】 [0787020] 短【大】,極短【宋】【元】【明】 [0787021] 十【大】,〔-〕【宋】【元】【明】 [0787022] 莫【大】,于莫【聖】 [0787023] 諸【大】,〔-〕【宋】【元】【明】 [0787024] 知【大】,〔-〕【宋】【元】【明】 [0787025] 伺【大】,常伺【宋】【元】【明】 [0788001] 嚮【大】,響【宋】【元】【明】,類【聖】 [0788002] 裹【大】,糩【聖】 [0788003] 車𤦲瑪瑙【大】,硨磲瑪瑙【宋】【元】【明】 [0788004] 瑪【大】,馬【聖】 [0788005] 虎【大】,琥【宋】【元】【明】 [0788006] 蠰【大】*,儴【宋】*【元】*【明】* [0788007] 琦【大】,奇【宋】【元】【明】 [0788008] 婆【大】,波【聖】 [0788009] 錄【CB】【麗-CB】【聖】,祿【大】 [0788010] 曰【大】,越【聖】 [0788011] 正【大】,政【聖】 [0788012] 玉【大】,王【聖】 [0788013] 優【大】,憂【聖】 [0788014] 率【大】*,術【聖】* [0788015] 已【大】*,以【宋】【元】【明】【聖】* [0788016] 下【大】*,生【宋】【元】【明】【聖】* [0788017] 適【大】,𡣪【宋】【元】【明】 [0788018] 焰【大】,𭾖【聖】 [0788019] 響【大】*,嚮【聖】* [0788020] 習【大】*,集【元】【明】【聖】* [0788021] 成【大】,得【明】 [0788022] 已【大】,以【聖】 [0788023] 彌勒【大】,彌勒佛【宋】【元】【明】 [0788024] 說【大】,王說【宋】【元】【明】 [0788025] 竟【大】,後【宋】【元】【明】 [0788026] 生【大】,〔-〕【宋】【元】【明】 [0788027] 道【大】,佛道【宋】【元】【明】 [0788028] 修【大】,須【宋】【元】【明】【聖】 [0788029] 苦【大】,若【明】 [0788030] 是【大】,爾【宋】【元】【明】【聖】 [0788031] 門【大】,聞【聖】 [0788032] 加【大】,跏【宋】【元】【明】【聖】 [0789001] 已【大】,以【聖】 [0789002] 香華【大】,華香【宋】【元】【明】【聖】 [0789003] 恭【大】,〔-〕【宋】【元】【明】 [0789004] 腹【大】,肨【宋】【元】【明】,膖【聖】 [0789005] 原【大】,源【宋】【元】【明】 [0789006] 頒【CB】【麗-CB】,頌【大】,班【宋】【元】【明】【聖】 [0789007] 見【大】,〔-〕【宋】【元】【明】 [0789008] 增壹…譯【大】,〔-〕【宋】【元】【明】,【宋】【元】【明】不分卷【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 No. 125 增壹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周金言大德輸入/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