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21]含經卷第[22]四十

九眾生居品第四十[24]

[25](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A1]世尊告諸比丘「有九眾生居處是眾生所居之處云何為九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所謂天及人也或有眾生若干種身一想所謂[26]梵迦夷天最初出現也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27]光音天也或有眾生一身一想所謂[28]遍淨天也或有眾生無量空[29]所謂空處天也或有眾生無量[30]識處天也或有眾生不用處所謂不用處天也或有眾生有想無[31]有想無想處天也諸所生之處名為九也是謂比丘九眾生居處群萌之類曾居已居當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離此九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嚫願有九種之德汝等善思念之吾今當敷演其義」是時諸比丘受佛教[1]

佛告比丘「彼云何名為嚫願九種之德比丘當知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所施之物亦成就三法受物之人亦成就三法彼檀越施主云何成就三法於是檀越施主信成就誓願成就亦不殺生是謂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所施之物云何成就[2]此三法於是施物色成就香成就味成就是謂施物三事成就云何受物之人成就三事於是受物之人戒成就智慧成就三昧成就是謂受施之人成就三法如是達嚫成就此九法獲大果報至甘露滅盡之處夫為施主欲求其福者當求方便成就此九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成就九法云何為九強顏耐辱貪心慳著心念不捨離健忘少睡隱匿[3][4][5]亦無返復為九是謂比丘為成就此九法惡比丘亦復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惡比丘強顏耐辱[6]慳著健忘少睡婬泆[7]靜匿亦無返復念不捨離為九

「云何惡比丘強顏於是惡比丘不應求者而求之違沙門之行如是比丘名為強顏

「云何惡比丘耐辱於是惡比丘在諸賢善比丘所自稱歎說毀呰他人如是比丘名為耐辱

「云何比丘生貪心於是比丘見他財物皆生貪心此名為貪也

「云何比丘慳著於是比丘所得衣鉢不與人共恒自藏舉如是名為慳著

「云何比丘健忘於是惡比丘恒多漏失妙善之言亦不思惟方便論說國事兵戰之法如是惡比丘成就此健忘

「云何惡比丘少於睡眠於是惡比丘所應思惟法而不思惟如是惡比丘少於睡眠

「云何惡比丘匿處淫泆於是惡比丘所為隱匿不向人說『我今[8][9]婬勿令人知』如是比丘[10]所隱匿淫泆

「云何惡比丘[11]無返復於是惡比丘無恭敬之心不奉事師長[12]尊貴重之人如是惡比丘無有返復

「若惡比丘成就此九法念不捨離者終不成道果是故比丘諸惡之法[13]念當捨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孔雀鳥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孔雀鳥顏貌端[14][15]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亦復少欲知於返復是謂比丘孔雀之鳥成[16]就此九法賢哲比丘亦復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賢善比丘顏貌端政音響清徹行步庠序知時而行飲食知節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於睡眠亦復少[17]欲知於返復

「云何賢善比丘顏貌端政所謂彼比丘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終不失[18]如是賢善比丘顏貌端政

「云何比丘音響清徹於是比丘善別義理終不錯亂如是比丘音響清徹

「云何比丘行步庠序於是比丘知時而行不失次敘又知可誦知誦可習知習可默知默可起知起如是比丘知於時節

「云何比丘知時而行於是比丘應往即往應住即住[19]節聽法如是比丘知時而行

「云何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所得遺餘與人共分[20]惜所有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云何比丘[21]少睡眠於是比丘初夜時習於[22]警寤習三十七品無有漏脫恒以經行臥覺而淨其意復於中夜思惟深奧至後夜時右脇著地脚脚相累思惟計明之想復起經行而淨其意如是比丘少於睡眠

「云何比丘少欲知於返復於是比丘承事三尊奉敬師長如是比丘少欲知於返復如是賢善比丘成就九法今此九法當念奉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3](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成就九法繫縛男子云何為九所謂歌常求方宜自以幻術顏色形體計爾[24]許事中唯有更樂縛人最急百倍千倍終不相比如我今日觀察諸義更樂縛人最急無出是者隨彼男子繫之牢固也是故諸比丘當念捨此九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優迦羅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與汝當說妙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清淨修行梵行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佛告之曰「彼云何名為一切諸法之本於是比丘凡夫之人不覩賢聖之教亦不[1]掌護如來言教不親近善知識不受善知識言教彼觀此地如實知之此是地如[2]審是地如實是地亦復是水亦復是火亦復是風四事合以為人愚者之所娛樂天自知為天樂於天中[3]梵天自知為梵天大梵自知為大梵無能出者光音天還自相知由光音天來遍淨天自知為遍淨[4]果實天自知為果實天而不錯亂阿毘耶陀天自知為阿毘耶陀天空處天自知為空處天識處天自知為識處天不用處天自知為不用處天有想無想處天自知為有想無想處天見者自知為見聞者自知為聞欲者自知為欲智者自知為智一類自知為一類若干類自知為若干類悉具足[5]自知為悉具足涅槃自知為涅槃於中而自娛樂所以然者非智者之所說也

「若聖弟子往覲聖人承受其法與善知識從事恒親近善知識觀此地種皆悉分明[6]知所來處亦不著於地無有污染之心風亦復如是梵王光音遍淨果實阿毘耶陀天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一種若干種乃至於涅槃亦不著於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善分別善觀察若彼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生死原本平等解脫彼能分別地種[7]都不起想[8]地種梵王乃至有想無想處亦復如是至於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壞婬癡之所致也比丘當知如來至真等正覺善能分別於地亦不著於地種不起地種之想所以然者皆由[9]破愛網之[10][11]因有有生因生有[12]老死皆悉除盡是故如來成最正覺」佛說此語[13]是時諸比丘不受其教所以然者由魔波旬閉塞心意故

「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我今具足說之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我今已具足施行汝等當念閑居樹下端意坐禪思惟妙義今不為者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14]誡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為困悴臥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無比丘往瞻視者晝夜稱佛名號「云何世尊獨不見愍

是時如來以天耳聞彼比丘稱怨喚呼[15]投歸如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與汝等悉案行諸房觀諸住處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16]與比丘僧前後圍繞諸房間案行爾時病比丘遙見世尊來即欲從[17]座起而不能自轉搖是時如來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比丘勿自動轉吾自有[18]坐具足得坐耳

是時毘沙門天王知如來[19]所念從野馬世界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釋提桓因知如來心中所念即來至佛所梵天王亦復知如來心中所念從梵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四天王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是時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損不至增乎

比丘對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損極為少賴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為所在何人來相瞻視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無人相瞻視也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時頗往問訊病[20]人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問訊諸病[21]

佛告比丘「汝今無有善利於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視病故也汝今比丘勿懷恐懼當躬供養令不有乏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獨步無侶亦能瞻視一切病人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救諸[22]疾人」是時世尊自除不淨更與敷坐具

是時毘沙門天王及釋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當瞻此病比丘如來勿復執勞

佛告諸天曰「汝等且止如來自當知時如我自憶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薩行由一鴿故自投命根何況今日[23]以成佛道當捨此比丘乎終無此處又釋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毘沙門天王護世之主亦不相瞻視」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皆默然不對

爾時如來手執掃[1]篲除去污泥更施設坐具復與浣衣裳三法[2]視之扶病比丘令坐淨水沐浴[3]有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是時世尊[4]以沐浴比丘已還坐床上手自授食

[5]爾時世尊見比丘食訖[6]去鉢器告彼比丘曰「汝今當捨三世之病所以然者比丘當知生有處胎之厄因生有老夫為老者形羸氣竭因老有病夫為病者坐臥呻吟四百四病一時俱臻因病有死夫為死者形神分離往趣善惡設罪多者當入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或為畜生為人所使食以芻草受苦無量復於不可稱計無數劫中作餓鬼形身長數十由旬咽細如[7]復以融銅而灌其口經歷無數劫中得作人身[8]笞拷掠不可稱計復於無數劫中得生天上亦經恩愛合會又遇恩愛別離欲無厭足得賢聖道爾乃離苦

「今有九種之人離於苦患云何為九所謂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如來出現世間甚為難值人身難得生正國中亦復難遭與善知識相遇亦復如是聞說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9]時時乃有比丘當知如來今日現在世間得聞正法諸根不缺堪任聞其正法今不慇[10]後悔無及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彼比丘聞如來教已熟視尊顏即於座上得三明漏盡意解

佛告比丘「汝以解病之原本乎

比丘白佛「我以解病之原本去離此生皆是如來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護一切無量無限不可稱計意淨

是時世尊具足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今速打揵[11]諸有比丘在羅閱城者盡集普會講堂

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前白佛言「比丘[12]已集唯願世尊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往至講堂所就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學道為畏國王盜賊而出家乎比丘信堅固修無上梵行欲得捨生亦欲離十二牽連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汝等所以出家者共一師同一水乳[13]各不相瞻視自今已[14]當展轉相瞻視設病比丘無弟子者當於眾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離此已更不見所[15]為之處福勝視病[16]之人者其瞻病者瞻我無異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設有供養我  及過去諸佛
施我之福德  瞻病而無異

爾時世尊說此教已告阿難曰「自今已後諸比丘各各[17]相瞻視若復比丘知而不為者當案法律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18]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9](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種之人可敬可貴供之得福云何為九所謂向阿羅漢[20]阿羅漢向阿那含[21]阿那含向斯陀含[22]斯陀含向須陀洹[23]須陀洹[24]向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九種之人供之得福終無耗減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25]滿呼王子[26]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滿呼王子白世尊言「我曾聞『朱利槃特比丘與盧迦延梵志共論然此比丘不能答對』我又曾聞『如來弟子眾中諸根闇鈍無有慧明[27]無出此比丘上者如來優婆塞中在居家者迦毘羅衛城中瞿[28]曇釋種諸根闇鈍情意閉塞』」

佛告王子曰「朱利槃特比丘有神足之力得上人之法不習世間談[29]論之宜又王子當知此比丘者極有妙義

是時滿呼王子白世尊言「佛所說雖爾然我意中猶生此念『云何有大神[30]而不能與彼外道異學而共論[31]』我今請佛及比丘僧唯除朱利槃特一人

是時世尊默然受請是時王子已見世尊受請[32]即從座起頭面禮世尊足[33]右遶三匝便退而去即其夜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而白「時到今正是時

爾時世尊以鉢使朱利槃特比丘捉在後住將諸比丘眾前後圍遶入羅閱城至彼王子所各次第坐爾時王子白世尊言「唯願如來手授我鉢我今躬欲自飯如來

佛告王子曰「今鉢在朱利槃特比丘所竟不持來

王子白佛言[34]願世尊遣一比丘往取鉢來

佛告王子「汝今自往取如來鉢來

爾時朱利槃特比丘化[1]作五百華樹其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坐

爾時王子聞佛教已往取鉢遙見五百樹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於樹下坐禪繫念在前無有分散見已便作是念「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2]是滿呼王子即還[3]來世尊所而白佛言「往彼園中均是朱利槃特比丘不知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佛告王子曰「還至園中最在中央住而彈指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唯願從座起』」

是時滿呼王子受教已復至園中在中央立而作是說「其實是朱利槃特比丘者便從座起

王子作是語已其餘五百化比丘自然消滅唯有一朱利槃特比丘在是時滿呼王子共朱利槃特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滿呼王子白佛言「唯願世尊今自悔責不信如來言教『此比丘[4]有神足[5]大威力』」

佛告王子曰「聽汝懺悔如來所說終無有二又此世間有九種人周旋往來云何為九一者豫知人情二者聞已便知三者觀相然後乃知四者觀察義理然後乃知五者知味然後乃知六者知義知味然後乃知七者不知義不知味八者學於思惟神足之力九者所受義尠[6]王子九種之人出現世間如是王子彼觀相之人於八人中最為第一無過是者今此朱利槃特比丘習於神足不學餘法此比丘恒以神足與人說法我今阿難比丘觀相便知豫知人情知如來須是不用是亦知如來應當說是離是[7]令分明如今無有出阿難比丘[8]上者[9]覽諸經義靡不周遍又此朱利槃特比丘能化[10]一形作若干形復還合為一此比丘後日當於虛空中取滅度吾更不見餘人取滅度如阿難比丘朱利槃特比丘之比也

是時佛復告諸比丘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變化身形能大能小無有如朱利槃特比丘之[11]

是時滿呼王子手自斟酌供養眾僧除去鉢器更取小座在如來前叉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朱利槃特比丘恒至我家隨其所須衣被雜物沙門之法盡在我家取之當盡形壽供給所須

佛告王子「汝今王子還向朱利槃特比丘懺悔躬自請之所以然者非智之人欲別[12]智者此事難遇欲言智者能別有智之人可有此理耳

是時滿呼王子即[13]時向朱利槃特比丘禮自稱姓名求其懺悔「大神足比丘生意輕慢自今[14]之後更不敢犯唯願[15]受懺悔更不敢犯

朱利槃特比丘報曰「聽汝悔過後莫復犯亦莫復誹謗賢聖王子當知其有眾生誹謗聖人者必當墮三惡趣生地獄中如是王子當作是學

爾時佛與滿呼王子說極妙之法勸發令喜即於座上[16]得演此呪願

[17]祠祀火為上  經書頌為最
人中王為尊  眾流海為首
星中月為先  光明日第一
上下及四方  諸所有形物
天及世間人  佛者最為尊
欲求其福者  供養三佛[18]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座起

是時滿呼王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19]之人也將引善道以至無為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20]全梵行之人也

「復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於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為[21]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羅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22]若當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有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猪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別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善知識非惡  親法非為食
[1]導於善路  此親最尊說

「是故阿難勿復更說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之人也』」

爾時阿難從佛受教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之眾五百人俱

是時釋提桓因從三十三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天及人民有何[3]想念意何所求

佛告之曰「世間流浪其性不同所趣各異想念非一天帝當知昔我無數阿僧祇劫亦生此念『天及眾生之類意何所趣向為求何願』從彼劫至今日不見一人心共同者釋提桓因當知世間眾生起顛倒之想無常計常之想無樂計樂之想無我有我之想不淨有淨之想正路有邪路之想惡有福想福有惡想以此方便知眾生之類其根難量性行各異

「若當眾生盡同一想無若干想者[4]九眾生居處[5]不可知亦難分別九眾生居神識所止亦復難明亦復不知有八大地獄畜生所趣亦復難知不別有地獄之苦不知有四姓之豪貴不知有阿須倫所趣之道亦復不知三十三天設當盡共同一心者當如光音天以眾生若干種想念亦若干種是故知有九眾生居處九神所止處知有八大地獄三惡道至三十三天亦復如是以此方便知眾[6]生類其性不同所行各異

是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所說甚為奇雅『眾生之性其行不同想念各異以其眾生所行不同故致有青短不均』又且世尊諸天事[7]欲還天上

佛告釋提桓因曰「宜知是時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止孔雀  繫縛法之本
供養槃特  梵行若干想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8]


校注

[0764021] 含【大】*鋡【聖】* [0764022] 四十【大】*三十九【聖】* [0764023] (東晉譯)十三字【大】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 [0764024] 四【大】四九法初【明】二【聖】 [0764025] ~A. IX. 24. Sattāvāsa. [0764026] 梵迦夷天【大】~Brahmakāyikā. [0764027] 光音天【大】~Ābhassarā. [0764028] 遍淨天【大】~Subhakinhā. [0764029] 所謂【大】*〔-〕【宋】*【元】*【明】*處【聖】 [0764030] 識【大】識處【聖】 [0764031] 想【大】想處【宋】【元】【明】 [0765001] 誡【大】戒【宋】【聖】 [0765002] 此【大】〔-〕【宋】【元】【明】 [0765003] 婬【大】*淫【聖】* [0765004] 泆【大】*妷【宋】* [0765005] 亦無【大】無有【宋】【元】【明】 [0765006] 心【大】食【聖】 [0765007] 靜【大】隱【宋】【元】【明】 [0765008] 行婬【大】所行【宋】【元】【明】 [0765009] 婬【大】〔-〕【聖】 [0765010] 所【大】所為【宋】【元】【明】 [0765011] 無【大】無有【宋】【元】【明】 [0765012] 尊【大】尊敬【宋】【元】【明】 [0765013] 念當【大】當念【明】 [0765014] 政【大】*正【宋】*【元】*【明】* [0765015] 響【大】*嚮【聖】* [0765016] 就【大】〔-〕【宋】【元】【明】 [0765017] 欲【大】*欲知足【聖】* [0765018] 敘【大】*緒【聖】* [0765019] 節【大】順【宋】【元】【明】 [0765020] 惜【大】昔【聖】 [0765021] 少【大】少於【宋】【元】【明】【聖】 [0765022] 警【大】景【聖】 [0765023] ~A. VIII. 17. Bandha. [0765024] 許【大】諸【宋】 [0766001] 掌【大】寶【宋】【元】【明】 [0766002] 審是地如【大】〔-〕【聖】 [0766003] 天【大】〔-〕【宋】【元】【明】 [0766004] 天【大】〔-〕【聖】 [0766005] 自【大】〔-〕【聖】 [0766006] 知【大】〔-〕【聖】 [0766007] 都【大】覩【聖】 [0766008] 著【大】於【聖】 [0766009] 破【大】破壞【宋】【元】【明】 [0766010] 所【大】不【聖】 [0766011] 致【大】致也【宋】【元】【明】 [0766012] 老【大】生老【宋】【元】【明】【聖】 [0766013] 時【大】〔-〕【宋】【元】【明】 [0766014] 誡【大】*戒【聖】* [0766015] 投歸【大】歸投【聖】 [0766016] 與【大】〔-〕【聖】 [0766017] 座【大】*坐【聖】* [0766018] 坐【大】座【宋】【元】【明】 [0766019] 所【大】心中所【宋】【元】【明】 [0766020] 人【大】比丘【聖】 [0766021] 人【大】人也【宋】【元】【明】 [0766022] 疾【大】病【宋】【元】【明】 [0766023] 以【大】*已【宋】*【元】*【明】* [0767001] 篲【大】【宋】【元】【明】 [0767002] 視之【大】之床【宋】【元】【明】 [0767003] 有【大】又【宋】【元】【明】 [0767004] 以【大】〔-〕【宋】【元】【明】 [0767005] 爾【大】是【明】 [0767006] 去【大】其【宋】【元】【明】 [0767007] 針【大】鍼【宋】【元】【明】 [0767008] 笞【大】𢰥【聖】 [0767009] 生【大】生相【聖】 [0767010] 勤【大】懃【聖】 [0767011] 椎【大】搥【宋】【元】【明】推【聖】 [0767012] 已【大】以【聖】 [0767013] 各【大】各各【宋】【元】【明】 [0767014] 往【大】後【宋】【元】【明】【聖】 [0767015] 為【大】施【宋】【元】【明】 [0767016] 之【大】*〔-〕【宋】*【元】*【明】* [0767017] 相【大】當相【宋】【元】【明】 [0767018] 諸【大】〔-〕【宋】【元】【明】 [0767019] ~A. IX. 10. Ahuneyya. [0767020] 阿羅漢【大】~Arahaṁ. [0767021] 阿那含【大】~Anāgāmin. [0767022] 斯陀含【大】~Sakadāgāmin. [0767023] 須陀洹【大】~Sotāpanna. [0767024] 向種性【大】種性【宋】【元】【明】~Gotrabhū. [0767025] 滿【大】*蒲【聖】* [0767026] 至【大】往至【宋】【元】【明】 [0767027] 無【大】〔-〕【宋】【元】【明】【聖】 [0767028] 曇【大】蜜【宋】【元】【明】 [0767029] 論【大】議【宋】【元】【明】 [0767030] 力【大】足【宋】【元】【明】 [0767031] 議【大】義【聖】 [0767032] 已【大】〔-〕【宋】【元】【明】 [0767033] 右遶【大】遶佛【宋】【元】【明】 [0767034] 願【大】唯願【宋】【元】【明】 [0768001] 作【大】〔-〕【宋】【元】【明】 [0768002] 是【大】是時【宋】【元】【明】 [0768003] 來【大】至【宋】【元】【明】 [0768004] 有【大】極有【宋】【元】【明】 [0768005] 大【大】有大【宋】【元】【明】 [0768006] 謂【大】為【宋】【元】【明】 [0768007] 令【大】悉【宋】【元】【明】 [0768008] 上者【大】者上【宋】【元】【明】 [0768009] 覽【大】攬【宋】【聖】 [0768010] 一【大】〔-〕【宋】【元】【明】 [0768011] 比【大】比也【聖】 [0768012] 智【大】知智【宋】【元】【明】 [0768013] 時【大】前【宋】【元】【明】 [0768014] 之【大】已【宋】【元】【明】 [0768015] 受【大】求【明】 [0768016] 得【大】〔-〕【宋】【元】【明】 [0768017] 祠祀【大】祀祠【宋】【元】【明】 [0768018] 業【大】陀【元】【明】 [0768019] 之【大】*〔-〕【宋】*【元】*【明】* [0768020] 全【大】全是【宋】【元】【明】 [0768021] 燈【大】錠【宋】【元】【明】鐙【聖】 [0768022] 若當阿難【大】阿難若當【宋】【元】【明】 [0769001] 導【大】道【聖】 [0769002] ~A. IX. 24. Satta. [0769003] 想【大】相【聖】 [0769004] 九【大】*七【聖】* [0769005] 不【大】〔-〕【聖】 [0769006] 生【大】生之【宋】【元】【明】 [0769007] 猥【大】煩猥【宋】【元】【明】 [0769008]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
[A1] 時世【CB】世時【大】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