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97]第四 剎帝利童女品
三一 雅薩瓦提為上首之一萬八千剎帝利童女比丘尼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如是雅薩瓦提為上首之一萬八千剎帝利童女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P.598]三二 八萬四千之婆羅門童女比丘尼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599]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P.600]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P.601]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八萬四千之婆羅門童女比丘尼於佛之面前唱此等之偈。
三三 優鉢羅華施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602]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603]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如是優鉢羅華施者比丘尼於世尊之面前唱此等之偈。
三四 私伽羅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604]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P.605]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如是私伽羅母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三五 守迦(自淨)
一
二
三
[P.606]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607]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P.608]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如是守迦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三六 阿比魯巴難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609]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P.610]二三
二四
二五
——如是阿比魯巴難陀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三七 半迦尸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611]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如是半迦尸比丘唱此等之偈。
三八 奔尼伽(圓滿)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612]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如是奔尼伽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P.613]三九 菴婆波利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P.614]一四
一五
一六
——如是菴婆波利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四〇 世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P.615]一二
一三
——如是世羅比丘尼唱此等之偈。
攝頌:
譬喻經畢
校注
[0394001] 「積」,底本為 uppatte,今採用暹羅本之 upacite。 [0395001] 「破害」,底本為 upāgatā,今採用暹羅本之 upāhatā。 [0396002] 「依卿」,底本為 tehi,今應讀為 te hi。 [0396003] 「架橋恒河」,底本為 setuno satta,今採用暹羅本之 setuṁ Gaṅgāya。 [0397004] 「幢林豎立」,底本為 Kuṭaddhaja,今採用暹羅本之 ghaṭaddhajā。 [0397005] 「人中」,底本為 manussāna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manussesu。 [0397006] 「我等宿業果」,底本為 kammaphalaṁ tato,今採用暹羅本之 pubbakammaphalena。 [0399001] 「持」,底本暹羅本皆為 vādayām',今應讀為 ādayām'。 [0400002] 「大家」,底本為 tayosāle,今採用暹羅本之 mahāsāle。 [0400003] 「此為喜果報」,底本為 somanassa kataṁ phala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somanassass' idaṁphalaṁ。 [0401001] 「愛好見佛陀」,底本為 Buddhadassanalālasā,今採用暹羅本之 Buddhadassanasālayā。 [0401002] 「信勝解」,底本為 aṅgavimuttāna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saddhāvimuttānaṁ。 [0402003] 「說法」,底本為 desayito,今採用脚註所出異本及暹羅本之 desayato。 [0403004] 「見佛起愛好」,同註[01]解。 [0403005] 「行」,底本為 ev ajām',今採用暹羅本之 vajām'。 [0403006] 「喜眼」,底本為 yena 'va nandana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nayananandanaṁ。 [0403007] 「住」,底本為 bhayā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viharām'。 [0403008] 「信勝解者」,底本為 Saṅgavimuttikā,今採用暹羅本之 saddhādhimuttikā。 [0405001] 「人虎」,底本為 varasaddūlo,今採用脚註所出異本及暹羅本之 narasadūlo。 [0405002] 「論中之勇者」,底本為 dīpavaro,今採用暹羅本之 vadataṁ varo。 [0406003] 「行」,底本為 bhamitvā' va,今採用暹羅本之 gamitvāna。 [0406004] 參考漢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一之夜叉相應第九敘迦羅。 [0407001] 「愛尊敬」,底本為 dassitā sajanassā,今採用脚註所出異本及暹羅本之 dayitā pūjaniyā。 [0408002] 「於茲為我故」,底本為 idaṁ me-m' atthe,今參照暹羅本應讀為 idhamamatthe。 [0408003] 「說色」,底本為 rūpadassi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rūpadessim。 [0411001] 「法義受質問」,底本為 atthatthaparipucchikā,今採用暹羅本之 dhammatthaparipucchitā。 [0412002] 「冷」,底本為 sīte,今應讀為 sītaṁ。 [0412003] 「使隨喜」,底本為 anumānetvā,今採用暹羅本之 anumodetvā。 [0415001] 「生」,底本及暹羅本皆為 Pasutā,今應讀為 Pasūtā。【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30 冊 No. 17 譬喻經(第40卷-第59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