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譬喻經
第一 佛陀品
一 佛陀之譬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2]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P.3]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P.4]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P.5]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P.6]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如是世尊自己不斷修佛之行、為說諸佛之譬喻及諸法門。
[P.7]二 辟支佛之譬喻
——諦聽辟支佛之譬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8]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9]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P.10]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P.11]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P.12]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P.13]四九
五〇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P.14]五七
五八
[P.15]三 長老之譬喻
——諦聽長老之譬喻——
一 舍利弗(鶖鷺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P.16]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17]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P.18]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P.19]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P.20]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P.21]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P.22]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一〇五
一〇六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P.23]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P.24]一三〇
一三一
一三二
一三三
一三四
——第一誦品——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一四〇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P.25]一四四
一四五
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〇
一五一
一五二
一五三
一五四
一五五
一五六
一五七
一五八
[P.26]一五九
一六〇
一六一
一六二
一六三
一六四
一六五
一六六
一六七
一六八
一六九
一七〇
一七一
一七二
一七三
一七四
一七五
[P.27]一七六
一七七
一七八
一七九
一八〇
一八一
一八二
一八三
一八四
一八五
一八六
一八七
一八八
一八九
[P.28]一九〇
一九一
一九二
一九三
一九四
一九五
一九六
一九七
一九八
一九九
二〇〇
二〇一
二〇二
二〇三
[P.29]二〇四
二〇五
二〇六
二〇七
二〇八
二〇九
二一〇
二一一
二一二
二一三
二一四
二一五
二一六
[P.30]二一七
二一八
二一九
二二〇
二二一
二二二
二二三
二二四
二二五
二二六
二二七
[P.31]二二八
二二九
二三〇
二三一
二三二
二 摩訶目犍連(大採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32]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P.33]二三
——如是尊者摩訶目犍連長老稱唱此等偈。
三 摩訶迦葉(大飲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4]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P.35]二一
二二
——如是尊者摩訶迦葉長老宣唱此等偈。
四 阿那律陀(無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6]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如是尊者阿那律陀長老宣唱此等偈。
五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滿慈子)
一
二
三
四
五
[P.37]六
七
八
六 優波離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38]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39]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P.40]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〇
[P.41]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〇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P.42]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〇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第二誦品——
七七
[P.43]七八
七九
八〇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〇
九一
[P.44]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〇〇
一〇一
一〇二
一〇三
一〇四
一〇五
[P.45]一〇六
一〇七
一〇八
一〇九
一一〇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P.46]一一九
一二〇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一三〇
一三一
一三二
[P.47]一三三
一三四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一四〇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一四四
一四五
[P.48]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〇
一五一
一五二
一五三
一五四
一五五
——如是尊者優波離長老宣唱此等偈。
七 阿若憍陳如(了本際)
一
二
[P.49]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P.50]一七
——如是尊者阿若憍陳如長老宣唱此等偈。
八 賓頭盧頗羅墮誓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P.51]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如是尊者賓頭盧頗羅墮誓長老唱說此等偈。
九 朅地羅林之隷婆多[1]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P.52]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如是尊朅地羅林之隷婆哆長老宣唱此等偈。
一〇 阿難陀(慶喜)
一
二
三
四
[P.53]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54]一九
二〇
——如是尊者阿難陀長老宣唱此等偈。
攝頌:
校注
[0001001] 暹羅本中在此之前有 triṣṭubh 調之三偈,此與辟支佛之譬喻情形相同,為佛應阿難之問(在此就一切知之諸佛者,如何……問)所說。又在此一偈之前半,暹羅本中有:「過去諸佛前,吾希得佛位」,以下相同。 [0002002] 讀為 ganhāvelā(暹羅本)。 [0002003] 讀為 samcitta(暹羅本)。 [0002004] 欽婆羅(kambala),毛織衣之一種。 [0002005] 黃麻(dnkūla),以此種植物之纖維所織成之柔軟之衣。 [0002006] 支那(cīna),指支那產之衣(cīnāṁsuka)。 [0002007] 原語 Paṇḍu 橙色。 [0003008] 神樹與任何欲求之物。此處指所謂衣樹。與欲求之衣。 [0003009] 原語解為 samāhitvā。 [0004010] 香之五指印(gandha-Pañcangulika)開浸香油之掌捺印,印成掌形之一種善緣起之手印。 [0006011] 以下為十波羅蜜,即:布施、戒、出離、智慧、精進、忍、真諦、加持、慈、捨。 [0008001] 鞞提訶牟尼為阿難陀之異名。 [0008002] 那丹伽(nataṅga)意義不明,應為說明阿難陀之語。 [0009003] 自第九偈以下至第四十九偈見 Sutta-nipāta, khaggavisāṇasutta VV. 35-75(南傳藏卷二四)。但彼此多少有所不同。 [0010004] 此與 Sutta-nipāta 語之順序不同。 [0010005] 黑檀之一種。 [0010006] 在 Sañchinna Sutta-nipāta 中為 Saṁsīna(落去)之意。 [0010007] 此一句與 Sutta-nipāta 不同。 [0010008] 二腕環相擊,如成為一則無此事。為獎勵獨住。Cf, jātaka VI, P. 64。 [0010009] 訂正為 ḍaṁsa。 [0010010] 波羅奈之一王子雖欲出家,但內外皆有障礙,只以外形如出家者住於王苑。於香醉山中之難陀姆羅伽(Nandamūlaka)坡,謂一日種(Ādicea-bandhu)辟支佛觀察王子為不得出家,來至王苑而說此前半之偈,教以出家之法(Sn. A. I, P. 103-105)。 [0011011] 毒之箭 Kaṇḍa 在 Sutta-nipāta 中為有鈎(gaḷa)之箭。 [0011012] 晝度樹三十三天中之大樹,又譯為梯沽樹、圓生樹等。 [0012013] 道支菩提分,為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各支到達之義。 [0016001] 菴婆樹,讀為 ambagaṇḍi(暹羅本)。 [0016002] 讀為 Uttrā hi(暹羅本)。 [0016003] 讀為 Jalajā(異本)。 [0016004] 大蛇,原意食羊之物。 [0016005] 鳩。 [0016006] 鵞之一種。 [0016007] 譯為好聲鳥,印度之郭公鳥。 [0016008] 鸚鵡。 [0016009] 譯為鷲鷺(Sāri),或係鶇鳥。 [0016010] Jātaka VI, P. 540 解為蟹,此處可視作鳥名。 [0016011] 鶴之屬。 [0017012] 鳥名,得解作鸚鵡雛鳥之意。 [0017013] 赤銅色螺髻之意。 [0017014] 譯為共命鳥。 [0017015] 或係鳥名,原意為大黑。 [0017016] 暹羅本為 Pasadā migā varāhā ca。 [0017017] 鹿之一種,Jātaka, VI, P, 537 中解作 sarabhamiga。 [0017018] 發情期之象,謂其身體表現三處發情之兆,是為象之最狂暴時期。 [0017019] 五藥之一,譯為天主將來。 [0017020] 藥用植物,譯為餘甘子。 [0017021] 藥用植物。 [0018022] Vilva 樹之果。 [0018023] 以下皆為植物之名。 [0018024] 前半之偈出於 Sutta-nipāta V, 1020。 [0018025] paṭhavya 之意,暹羅本為 paṭhavyā bhummantalikkle。 [0019026] 仙者依神通使其定量之負荷(一加利之重量)先行,自己則隨後而行。 [0019027] 讀為 asmanā(暹羅本)。 [0019028] 讀為 Koṭṭitā(異本)。 [0020029] devatā 廣義為一切之神,然此處為狹義與那伽,乾闥婆同列舉為藥叉之意。 [0021030] 過去二十四佛之第四佛。Buddhavaṁsa, P. 29; Jātaka I, P. 35。 [0021031] 青睡蓮之類。 [0023032] 意指「人中之長」。 [0024033] 原文此處為述轉輪王,而於次之一〇九偈應述為神王之意。然此乃依文意所見。如後之再出,則更換轉輪王為適宜。 [0024034] Sāriputta 之 Sārī 為鶖鷺子之意。 [0024035] 讀為 Sakko tīsu visārado(暹羅本)。 [0026036] 譯為「馬勝」,為佛初轉法輪時,最初受教化五比丘之一。 [0027037] 指摩訶目犍連。 [0028038] 摩訶目犍連最初與舍利弗同為刪闍耶之弟子。 [0030039] caitra(制恒羅)月之異稱,約當春三月。 [0030040] 讀為 Pupphito(暹羅本)。 [0031041] 圍繞世界一周之鐵圍山。 [0031042] 讀為 Sukhito(異本)。 [0032043] 貪瞋癡之三火。 [0032044] 訂正為 uddhaṭaviso。 [0033045] DhP. A. IV, P. 150 中,舍利弗向其師阿說示尊者所居之方禮拜,足不向彼而寢。 [0033046] 訂正為 Sāranan ti。 [0038001] 今生之死期亦目標被切頭而死之意。目犍連遭執杖梵志之襲擊而被殺。增一阿含卷一八、二六、九(大正藏二、六三九頁)鼻奈耶卷二(大正藏二四、八五七頁)、DhP. A. III, P. 95f。 [0039001] 譯為蓮華上佛。過去二十四佛之第十佛。Buddhavaṁsa. P. 35. Jātaka. I, P. 37。 [0040002] 此處為舍利塔(thūpa)之意。 [0040003] 讀為 Pabhāsayuṁ(暹羅本)。 [0040004] 轉輪王(Ubbiddha)一譯為高聳。 [0040005] Rammaka 譯為美好。(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5],今於此處加上[05]之註標。) [0041006] 讀為 hiraññassa(暹羅本)。 [0042001] 譯為善慧,過去二十四佛之第十一佛。Buddhavaṁsa, P. 37。 [0044001] 此處所謂之論事(Kathāvatthu)是否為現存論藏中之論事頗為疑問。此論事可作普通名詞解。 [0044002] 善說(Suppakāsaka)。 [0044001-1] Haṁsavatī(鵞市)。 [0044002-1] Sujāta(善生)。 [0045003] Haṁsavhaya 即漢薩瓦提(鵞市)。 [0045004] Sunanda(善喜)。 [0045005] maṇḍapa 為祭日等一時所建之假屋,為無壁只有屋頂之大廳。 [0045006] 訂正為 bhavesu saṁsarissati。 [0045007] 讀為 bhāsayanto(異本)。 [0046008] Sobhaṇa(輝映)。 [0049009] 讀為 Sati。 [0049010] 鶴依雷鳴而受胎。jātaka II, P. 363。 [0050011] 讀為 athâppaṇihitam(異本)。 [0050012] rūpadakkha 造形巧妙者之原義。此尚關聯由第七十九偈至第八十三偈。Milindapañha P. 344 參照。 [0052013] 神通第一之摩訶目犍連。拘離多乃其名(以前已述)。 [0052014] 指頭陀第一之摩訶迦葉。 [0052015] 從邏羅本讀為 vimaye kathitaṁ ssbbaṁ。 [0052016] Añjasa(直路)。 [0052017] Candana(栴檀)。 [0053018] Sirika(吉祥)。 [0053019] Devala(執天),此佛之名不詳。若視為巴多穆塔拉佛之第一弟子,則其為佛實不可解。 [0053020] Sumekhala(善帶)。 [0054021] 阿修羅之一種,為(Danu)之子。cf, jataka V, P. 393; Milindapañha P .153。 [0054022] 讀為 bhindeyyuṁ(異本)。 [0054023] 讀為 mahāvirā(暹羅本 attauantā mahāvirā)。 [0055024] Aṅgulimāla(指鬘)。 [0055025] Dhanapāla(護財)。 [0059001] 倣悉達多太子之大出離(Mahābhinikkhamaṇa)出家之意。 [0059002] 此為鹿野苑(Migārañña),詳說為指仙人墮處鹿野苑(Isipatana Migadāya)。此言佛於初轉法輪,憍陳如最初之得漏盡。 [0060001] 原文 mahiyā catusaṭṭhiyā 意義不詳。 [0061001] 常住朅地羅(Khadira)樹林故,稱為朅地羅林(Khadiravaniya)之隷婆哆。 [0062002] Tāraṇa(渡)。 [0062003] 與此一前半句見為同一者 Sutta-nipāta V. 79(P. 14)。 [0063001] 釋迦族之標幟(Sakyānaṁ kulaketu)。 [0064002] 此處從暹羅本讀為 ṭhitā saddhā mahāpphalā。【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29 冊 No. 17 譬喻經(第1卷-第39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