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 迦旃延品
五二八 摩訶迦旃延(迦底仙裔者)
一
二
三
四
[P.464]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P.465]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如是具壽摩訶迦旃延長老唱此等之偈。
五二九 跋迦梨(著樹皮衣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P.466]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P.467]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P.468]三六
三七
三八
——如是具壽跋迦梨唱此等之偈。
五三〇 摩訶劫賓那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P.469]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P.470]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如是具壽摩訶劫賓那長者唱此等之偈。
[P.471]五三一 陀驃摩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472]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P.473]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如是具壽陀羅摩羅長者唱此等之偈。
五三二 鳩摩羅迦葉
一
二
[P.474]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475]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如是具壽鳩摩羅迦葉長老唱此等之偈。
五三三 婆醯迦
一
二
三
四
[P.476]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P.477]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P.478]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如是具壽婆醯迦長老唱此等之偈。
[P.479]五三四 摩訶俱絺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P.480]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如是具壽摩訶俱絺羅長老唱此等之偈。
[P.481]五三五 優樓頻螺迦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P.482]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P.483]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〇
[P.484]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如是具壽優樓頻螺迦葉長老唱此等之偈。
五三六 羅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P.485]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P.486]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如是具壽羅陀長老唱此等之偈。
五三七 謨賀羅惹(面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一一
[P.487]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P.488]二七
二八
二九
三〇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如是具壽謨賀羅惹長老唱此等之偈。
攝頌:
校注
[0230001] 「猛光王輔師」,底本為 Pajjotassa Acaṇḍassa,今採用脚註所出異本及暹本之 Pajjotassasa Candassa。 [0231002] 「我與餘七人」,底本為「我與五百人」(satehi saha pañcahi)基於長老偈(四九四~五〇二)之註中所說,採用暹羅本之 scschi saha sattahi。 [0232001] 「梵天阿修羅,時時敬勇者」,底本為 brahmāmarasuraccito,今採用暹羅本之 brahmāsurasurā-acchito。 [0232002] 「渴望」,底本為 abhiropayiṁ,今採用脚註所示之異本及暹羅本之 abhirocayim。 [0232003] 「信解有仙人」,底本為 ito sattamake 'hani,今採用暹羅本之 idha saddhādhimutto isi。 [0233004] 「逼母生怖畏」之母,底本為 mandam,今採暹羅本 mātā。 [0233005] 「有輪相」,底本為 saṅkhalaṅkena,今採暹羅本之 cakkañkitena。 [0233006] 「殊勝」,底本為 paraṁ,今採用暹羅 varaṁ。 [0234007] 「山窟」,底本為 giriniddare,今採用暹羅本之 girikandare。 [0236001] 「何處說法寶」,底本為 sabbattha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sabbattha。 [0236002] 「又為諸生物,法雲降法雨」,底本為 pajjunno pi va bhūtāni,今採用暹羅本之 pajjunnoriva bhūtānaṁ。 [0236003] 「時佛如鵞王,鳴如大鼓音」,底本為 haṁsadundubhīnivaco,今採用暹羅本之 haṁsadundubhinissano。 [0236004] 「雲色」,底本為 jimuttavaṇṇa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jūmuttvaṇṇaṁ。 [0236005] 「從經」,底本為 sutaso,今採用暹羅本之 suttaso。 [0237006] 「得大國王樂」,底本為 mahārajjaṁ sukhappatto,今採用暹羅本讀為 mahārajja-sukhappatto。 [0240001] 「爾時大勇者」,底本為 tadahaṁ sa mahāvīro,今用暹羅本之 tdā hi so mahāvīro。 [0240002] 「我足以平伏」之「我」,底本為 maṁ,今採用脚註異本所示之 me。 [0241003] 「諸非人」,底本為 samānusā,今採用脚註異本所示及暹羅本之 amānusā。 [0241004] 「教之滅亡報」,底本為 sāsanatthañ ca sūcakaṁ,今採牛暹羅本之 sāsanatthaṅgasūcake。 [0241005] 「我等」,底本為 sammā,今採用暹羅本之(a)mhākaṁ。 [0242006] 「倒」,底本為 pātapamhase,今採用暹羅本之 pātayimhase。 [0242007] 「信佛已得之」,底本為 saddhā vo sulabhā laddhā,今採用暹羅本 saddhā vā dullabhā laddhā。 [0242008] 「梵行」,底本為 brahmacera,今採用暹羅本 Brahmacāri。 [0242009] 「乳飯」,底本為 khirāsana,今採用暹羅本之 khirodana。 [0244001] 「被知」,底本為 va sato,今採用暹羅本之 vissuto。 [0244002] 「熱意於我教」,底本為 sāsanalālasa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sāsanasālayaṁ。 [0244003] 「我足下」,底本為 maṁ Pādamūle,今讀為 me pādamūle。 [0245004] 「諸有」,底本為 bhavākāse,今採用暹羅本之 bhavābhave。 [0245005] 參照可與本生經第十二榕樹鹿本生譚。 [0247001] 「具足思慮者」,底本為 pin aṁsaṁ paccavekkhanaṁ,今依暹本參照採用 sampannapaccavekkhaṇaṁ。 [0247002] 「願求」,底本為 patthayato,今採用暹羅本之 patthayate。 [0247003] 「侍」,底本及暹羅本為 vuṭṭhāya一今應讀為 upaṭṭhāya。 [0248004] 「鯨之住處」,底本為 makarākare,今採用暹羅本之 makarālaye。 [0248005] 「恭敬受供養」,底本為 sakkatapūjita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sakkatapūjito。 [0248006] 「我為阿羅漢」,底本為 arahā yan,今採用暹羅本之 arahā haṁ。 [0248007] 「欲得見」,底本為 duṭṭham ananta,今採用暹羅本之 datthum an anta。 [0249008] 「惡鬼附牛體」,底本為 bhūtadhiṭṭhāya gāviyā,今應讀為 bhūtā dhiṭṭhita gāviyā。 [0252001] 「彼岸」,底本為 sattapāraṅgaṁ,今採用脚註所出異本之 pattapāraṅgam。 [0252002] 「詞」,底本為 nerutte,今採用暹羅本之 nirutte。 [0252003] 「覺海」,底本暹羅本皆為 Buddhasāgaraṁ,今採用脚註所出異本之 buddhisāgaraṁ。 [0255001] 「我德起信者」,底本為 saddhāvantaguṇaṁ,今採用暹羅本之 saddhāvantaṁ guṇemama。 [0261001] 「懺悔堂」,原語為 Paṭikkamanasālā,案斯泰德氏巴英辭典為 "a hall with seets of distinction",今依摩尼耶魯威斯氏梵英辭書 paṭikkamana 為 confession 之義。 [0261002] 「牀上」,原語 katabhūmi 不見於辭書,今假定為牀之義。 [0261003] 「石與地」,底本為 siyā mahi,今採用暹羅本之 silāmahi。 [0261004] 「次第具諸相」,底本為 tatiyākāran aṅkito,今參照脚註所出異本,採用暹羅本之 pātiyālakkhaṇaṇkito。 [0262005] 「卿見我不知」,底本為 diṭṭhi no,今採用暹羅本之 diṭṭhin te。 [0262006] 「作」,底本為 hutvā,今採用暹羅本之 haritvāna。【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30 冊 No. 17 譬喻經(第40卷-第59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