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三十八
夫初後之位。不離本覺。能所之化。唯是一心。若悟本稱覺。則本不可得。若不可得。行位徒施。得與不得。其旨如何。
答。得而不得。始本之覺無差。不得而得。妙證之時玄會。如金剛三昧經云。佛言。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從其本處。舍利弗言。云何從其本處。佛言。本來無本處。於無處本際。入實。發菩提。而當成聖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執彼空。不得非不得。論釋云。舉疑發起云。若本處。應得入。若得入。非無本處。為遣是疑。故引喻釋。手執彼空者。手執喻能入之行處。空喻所入之本。不得者。虛空無形可握故。非不得者。握內不無虛空故。本利亦爾。本來無本處性。故不可得。無本之本不無。故非不可得也。斯則悟本稱得。非向外求。若有所求即是失本。又若有所得。不得菩提。以無得故。出生菩提故。又無得之法。非在得外。要求一切法。方盡無得之原。如發菩提心論云。於無法中。說諸法相。於無得中。說有得法。如見之事。諸佛境界。然雖求一切法。以了無得故。即無所依。無所求中。吾故求之耳。故大寶積經云。佛問文殊。依何正修行。文殊曰。正修行者。為無所依。釋曰。凡有言教所詮。並證一心之義。若心外見法。是邪修行。則有所依故。若正修行。不依一物。所依既寂。能依亦亡。能所俱空。邪正雙泯。即正修行矣。無生義云。經言。法離眼耳鼻舌身意。是故六根不能取。故言學者無取。大智度論言。譬如𧉑𬟼蟲處處能集。唯不能集火中。眾生意識。亦復如是。預是可聞見法。悉皆能緣。而不能緣般若。故知般若性離。意不能取。又能取之人。性復自空。故不能取。若以眼取。如經言。眼性復空。若以耳取。耳性又空。若以手取。手性又空。若以意取。意性又空。人與法共是一如。如不能取得如也。空不能取得空。即是學者無取。故言無得。又一念心起。有二種覺。一約有心者。察一念纔起。後念不續。即不成過。所以禪門中云。不怕念起。唯慮覺遲。又云。瞥起是病。不續是藥。以心生即是罪生時故。是以初心攝念為先。是入道之階漸。如諸經要集云。攝心一處。便是功德叢林。散慮片時。即名煩惱羅剎。所以曇光釋子。降猛虎於膝前。螺髻仙人。宿巢禽於頂上。乃至森羅不能自觸。要須因倚諸根內想感發。何以知然。今有心感於內。事發於外。或緣於外。起染於內。故知內外相資。表裏遞用。君臣心識。不可備捨。故經云。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識意惛沈。則其主不明。今悔六臣。當各慚愧制禦六根。不令馳散也。法句經心意品云。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1]六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靜意遊。曾無寧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脚。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於是化沙門即說偈言。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是以意地若息。則六趣俱閑。一切境魔不能為便。如龜藏六。善護其命。起信論云。若後念覺知前念。此雖名覺。猶為不覺。故約有心說。以是初行凡夫故。二約無心者。知初起時即無初相。不待後念更滅。以正生一念之時。畢竟不可得故。如五十校計經云。菩薩問佛言。罪生復滅。何以故。我了不見。佛問諸菩薩。汝曹心寧轉不。諸菩薩報佛言。我心轉生。設我心不轉生。亦不能與佛共語。佛問諸菩薩言。若心生時。寧還自覺心生不。諸菩薩言。我但識見因緣時。不覺初起生時。佛言。如汝所說。尚不能知心初生時。何能無罪。故知不察最初一念因成之假。寧免後念相續成事之過乎。以一切生死煩惱。皆因不覺故。若智為先導。咎何由生。又若了心外無法。則情想不生。不用加功。直入不思議地。如清涼鈔云。經明十地法體。心言路絕。釋不思議。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據法望情。名不思議。以其法外本無情故。其義云何。情相之興。原由妄想。妄想故。便有相生。以依相故。復起心想。隨名取實。即是覺觀。依此覺觀。便起言說。依言說已。復起妄心想。取所說法。此即言語。以之為道。心以為行。於是相想熾然不息。今契法實。滅除妄想。相即不生。相不生故。立名心滅。名心滅故。名即不生。名不生故。覺觀不起。覺不起故。言說隨亡。言說亡故。不復依言取於所說。不取說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滅故。名不思議。以法出情。心言不及。故不思議。是知妄想心亡。境界緣滅。如[2]灸病得穴。永斷病原。可謂覺寶之良醫矣。
問。諸法所生。唯心所現者。若從心現。即自性癡。若執緣。生即他性癡。若心緣和合而生。即共性癡。若非心非緣而生。即無因癡。如何通明免墮四執。
答。若論四性實智。於自相門中。俱不可說。若以四悉檀智。於共相門中。亦可得說。如止觀。
問。心起必託緣。為心具三千法。為緣具。為共具。為離具。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緣。若緣具者。緣具不關心。若共具者。未共各無。共時安有。若離具者。既離心離緣。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可得。云何具三千法耶。
答。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攝大乘論云。法性不為惑所染。不為真所淨。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賴耶是也。無沒無明。盛持一切種子。若從地師。則心具一切法。若從攝師。則緣具一切法。此兩師各據一邊。若法性生一切法者。法性非心非緣。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非緣故。亦應緣生一切法。何得獨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若言法性非依持。賴耶是依持。離法性外。別有賴耶依持。則不關法性。若法性不離賴耶。賴耶依持。即是法性依持。何得獨言賴耶是依持。又違經。經言。非內非外。亦非中間。亦不常自有。又違龍樹。龍樹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更就譬檢。為當依心故有夢。依眠故有夢。眠法合心故有夢。離心離眠故有夢。若依心有夢者。不眠應有夢。若依眠有夢者。死人如眠應有夢。若眠心兩合而有夢者。眠人那有不夢時。又眠心各有夢。合可有夢。各既無夢。合不應有。若離心離眠而有夢者。虛空離二。應常有夢。四句求夢尚不得。云何於眠夢見一切事。心喻法性。[A1]眠喻賴耶。云何偏據法性賴耶。生一切法。當知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亦不可得。既橫從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者。應從一念心滅生三千法耶。心滅尚不能生一法。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從心亦滅亦不滅生三千法者。亦滅亦不滅。其性相違。猶如水火。二俱不立。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謂心非滅非不滅生三千法者。非滅非不滅。非能非所。云何能生三千法耶。亦縱亦橫求三千法亦不可得。非縱非橫求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大涅槃經云。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即此義也。當知第一義中一法不可得。況三千法。世諦中。一心尚具無量法。況三千耶。如佛告德女。無明內有不。不也。外有不。不也。內外有不。不也。非內非外有不。不也。佛言。如是而有。大涅槃經云。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謂四悉檀因緣也。雖四句冥寂。慈悲憐愍。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或作世界說心具一切法。聞者歡喜。如言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即其文也。或說緣生一切法。聞者歡喜。如言五欲。令人墮惡道。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即其文也。或言因緣共生一切法。聞者歡喜。如偈言。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應現處處往。即其文也。或言離生一切法。聞者歡喜。如言十二因緣非佛作。非天人脩羅作。性自爾。即其文也。此四句即世界悉檀。說。心生三千一切法。云何為人悉檀。如言佛法如海。唯信能入。信則道原功德母。一切善法由之生。汝但發三菩提心。是則出家。禁戒具足。聞者生信。即其文也。或說緣生一切法。如言若不值佛。當於無量劫墮地獄苦。以見佛故。得無根信。如從伊蘭出生栴檀。聞者生信。即其文也。或說合生一切法。如言心水澄清。珠相自現。慈善根力。見如此事。聞者生信。即其文也。或說離生一切法。如言非內觀。得是智慧。乃至非內外觀。得是智慧。若有住著。先尼梵志。小信尚不可得。況捨邪入正。聞者生信。即其文也。是為為人悉檀四句。說心生三千一切法也。云何對治悉檀。說心治一切法。如言得一心者。萬邪滅矣。即其文也。或說緣治一切惡。如說得聞無上大慧。明。心定如地。不可動。即其文也。或說因緣和合治一切惡。如言一分從思生。一分從師得。即其文也。或說離治一切惡。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1]實空拳誑小兒。誘度於一切。即其文也。是為對治悉檀。心破一切惡。云何第一義悉檀。心得見理。如言心開意解。豁然得道。或說緣能見理。如言須臾聞之。即得究竟三菩提。或說因緣和合得道。駛馬見鞭影。即得正路。或說離能見理。如言無所得。即是得。已是得無所得。是名第一義四句見理。何況心生三千法耶。佛旨盡淨。不在因緣共離。即世諦。是第一義諦也。又四句俱皆可說。說因亦是。緣亦是。共亦是。離亦是。若為盲人。說乳若貝。若粖。若雪。若鵠。盲聞諸說。即得解。乳即世諦。是第一義諦。當知終日說。終日不說。終日不說。終日說。終日雙遮。終日雙照。即破即立。即立即破。經論皆爾。天親龍樹。內鑒冷然。外適時宜。各權所據。而人師偏解。學者[2]局執。遂興矢石。各保一邊。大乖聖道也。若得此意。俱不可說。俱可說。若隨便宜者。應言無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夢事。心與緣合。則三種世間。三千相性。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何者。指一為多。多非多。指多為一一非少。故名此心為不思議境也。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乃至遍歷一切。皆是不可思議境。已上依台教所說。今依華嚴無礙法界自性緣起。說不思議境界者。如華嚴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於毘[A2]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五體投地。暫時斂念。思惟觀察。以深信解大願力故。入遍一切處智慧身平等門。普現其身。在於一切如來前。一切菩薩前。一切善知識前。一切如來塔廟前。一切如來形像前。一切諸佛諸菩薩住處前。一切法寶前。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其塔廟前。一切聖眾福田前。一切父母尊者前。一切十方眾生前。皆如上說。尊重禮讚盡未來際無有休息。等虛空。無邊量故。等法界。無障礙故。等實際。遍一切故。等如來。無分別故。猶如影。隨智現故。猶如夢。從思起故。猶如像。示一切故。猶如響。緣所發故。無有生。遞興謝故。無有性。隨緣轉故。又決定知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一切佛興。皆從信起。一切化現諸供養事。皆悉從於決定解起。一切化佛。從敬心起。一切佛法。從善根起。一切化身。從方便起。一切佛事。從大願起。一切菩薩所修諸行。從迴向起。一切法界廣大莊嚴。從一切智境界而起。離於斷見。知迴向故。離於常見。知無生故。離無因見。知正因故。離顛倒見。知如實理故。離自在見。知不由他故。離自他見。知從緣起故。離邊執見。知法界無邊故。離往來見。知如影像故。離有無見。知不生滅故。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故。知不自在故。知願力出生故。離一切相見。入無相際故。知一切法如種生芽故。如印生文故。知質如像故。知聲如響故。知境如夢故。知業如幻故。了世心現故。了果因起故。了報業集故。了知一切諸功德法。皆從菩薩善巧方便所流出故。善財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潔念。於樓觀前。舉體投地慇懃頂禮。不思議善根。流注身心。清涼悅[1]澤。從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暫捨。合掌圍遶經無量匝。作是念言。此大樓閣。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切法無分別者之所住處。是了法界無差別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眾生不可得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法無生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窟宅者之所住處。是不樂一切聚落者之所住處。是不依一切境界者之所住處。是離一切想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法無自性者之所住處。是斷一切分別業者之所住處。是離一切想心意識者之所住處。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者之所住處。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羅蜜者之所住處。是能以方便住普門法界者之所住處。是息滅一切煩惱火者之所住處。是以增上慧。除斷一切見愛慢者之所住處。是出生一切諸禪解脫三昧通明。而遊戲者之所住處。是觀察一切菩薩三昧境界者之所住處。是安住一切如來所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剎入一切剎。以一切剎入一剎。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眾生入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入一眾生。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念中。往詣一切國土者之所住處。乃至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遶彌勒菩薩摩訶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乃至自見其身。遍在一切諸樓閣中。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彌勒三生行菩薩行。八相成道之事。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攝神力。入樓閣中彈指作聲。告善財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薩知諸法智因緣聚集。所現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乃至譬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去來。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復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由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釋曰。彈指出聲。其門即開者。創發明處。豁見性時。名之為開。入已還閉者。所悟如本。非從新得。故云還閉。或云。慈氏菩薩彈指出聲。其門即開者。明聲是震動啟發之義。彈指者。去塵之義。塵亡執去。法門自開。善財入已。其門還閉者。以迷亡智現。名之為開。智無內外中間。無出無入。無迷無證。名為還閉。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者。智境界也。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者。總上一切不思議無邊佛事境界。以真如之性。法爾隨緣。雖即隨緣。法爾歸性。以隨緣時。似有顯現。如看幻法。不有而有。猶觀夢境。不見而見。若水中之影。非出非入。似鏡裏之像。不內不外。以無性隨緣故。理不成就。以隨緣無性故。事不成就。若理事不成。即一切法俱不成。故云悉不成就。但如是如是顯現。如是如是證知。了了分明。還同宗鏡。光光涉入。影影相含。如十玄門重重無盡。十玄門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智儼師釋云。此約相應無前後說。此十玄門。一一皆具十法。同時具足。一教義。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隨有一處。即具此十法。悉皆同時具足。今且據因果同時。若小乘說因果。即轉因以成果。因滅始果成。若大乘因果。亦得同時。而不彰無盡。如似舍緣以成舍。因果同時成。而不成餘物。以因有親疎故。所以成有盡也。若一乘宗明。因果同時者。舉疎緣以入親。是故如舍成時。一切法界皆一時成也。若有一法不成。此舍亦不成。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也。故經云。雖成等正覺。不捨初發心。所以一成一切成。為一際法門也。二因陀羅網境界門。此約譬說。如帝釋殿上珠網一一珠中。互現一切影像。無盡。一寶珠內。千光萬色。重重交映。歷歷區分。況此一心法界中。一切人法境智。重重涉入。以真如性畢竟無盡故。重重復重重。無盡復無盡也。論云。帝網有別者。唯智能知。非眼所見。帝網者。此網乃是眾寶絲縷所共合成。其善住法堂。縱廣四十由旬。亦是眾寶所共合成。其網一一絲孔之中。皆有明珠。其珠體瑩淨。寶網交羅。互相映現。一一珠網之中。皆有珠網全身。及四十由旬寶殿。各各全身。於中互相顯現。如珠及網所有影現。其殿一一梁棟。一一[A3]椽柱。一一牆壁。一一栱枓。一一鏡像之中。皆有全身殿網珠影。重重。互相映現。故云。如天帝網。重重無盡。今此法門。亦復如是。一一位中。一一法中。一一塵中。一一境像中。一一名字中。及以九世十世。一一互周法界。並以真俗二智。互體交參。周遍法界。如法界品中云。善財所參。始於文殊。末至彌勒普賢。五十[1]三善知識。其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仙人外道。婆羅門。長者居士。天神地神。夜神晝神。國王王妃。諸大菩薩等。各各處大道場。互為主伴。同說舍那境界。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界法爾常住。無有變異。又如善財至彌勒佛所。初登一閣。入已。見其閣中。廣博無量。同於虛空。別有不可說樓閣布列其中。一一亦等虛空。一一閣中皆聞。彌勒菩薩。轉一生菩薩所有法門。一一閣內。境像之中。會三世事無有前後。彌勒是當來成佛。善財即始發心。一念之間而能相會。此乃依於法界智乘成佛。非論前後。以古印今。以今通古。融合無二。又以一閣是總。一智含其萬善。多閣為別。體用重重。自在無礙。此是善財。乘本不動智乘。從凡入聖。至此樓閣中。與三世佛。會同無二。總別同異帝網之門。一切眾生。有能發心乘者。亦復如是。未見普賢。起等虛空廣大心。即聞普賢名字。便見自身。入普賢身。觀普賢一一毛孔中。皆有廣大剎土。地水火風輪。咸在其中。於一念中。舉不可說不可說步。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如是念念經過不可說劫。不能盡其一毛孔之邊際。反觀自身一一毛孔。普賢亦在其中。一一毛孔。悉同虛空。不相障礙。斯乃法爾之門。恒真法界。行依理現。用稱體周。即是善財常行。普賢行滿。如華嚴經十定品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有一蓮華。其華廣大。盡十方際。以不可說葉。不可說寶。不可說香。而為莊嚴。其不可說寶。復各示現種種眾寶。清淨妙好。極善安住。其華常放眾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無所障礙。真金為網。彌覆其上。寶鐸徐搖。出微妙音。其音演暢一切智法。此大蓮華。具足如來清淨莊嚴。一切善根之所生起。吉祥為表。神力所現。有十千阿僧祇清淨功德。菩薩妙道之所成就。一切智心之所流出。十方佛影於中顯現。世間瞻仰。猶如佛塔。眾生見者。無不禮敬。從能了幻正法所生。一切世間不可為喻。菩薩摩訶薩。於此華上結[2]加趺坐。其身大小。與華相稱。一切諸佛神力所加。令[3]善薩身一一毛孔。各出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摩尼寶。皆名普光明藏。種種色相以為莊嚴。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眾寶及華以為羅網。彌覆其上。散百千億那由他殊勝妙香。無量色相。種種莊嚴。復現不思議寶莊嚴蓋。以覆其上。一一摩尼寶。悉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樓閣。一一樓閣。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蓮華藏師子之座。一一師子座。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色相。一一色相。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輪。一一光明輪。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毘盧遮那摩尼[A4]寶華。一一華。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臺。一一臺。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一一佛。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神變。一一神變。淨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眾。一一眾生眾中。現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佛自在。一一自在。雨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法。一一佛法。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門。一一法門。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金剛智所入法輪。差別言詞各別演說。一一法輪。成熟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界。一一眾生界。有百萬億那由他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眾生。於佛法中而得調伏。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示現如是神通境界。無量變化。悉知如幻而不染著。夫蓮華者。則表因果同時。清淨無染。況自性清淨心。能起普賢無盡之因門。圓滿舍那無作之果海。理事交徹。舒卷同時。起盡隨緣而無染著。又十定品云。譬如有人。為鬼所持。其身戰動。不能自安。鬼不現身。令他身然。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自身入定他身起。他身入定自身起。佛子。譬如死屍。以呪力故而能起行。隨所作事。皆得成就。屍之與呪。雖各差別。而能和合成就彼事。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同境入定異境起。異境入定同境起。佛子。譬如比丘。得心自在。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多身作一身。非一身歿。多身生。非多身歿。一身生。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一身入定多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佛子。譬如大地。其味一種。所生苗稼。種種味別。地雖無差別。然味有殊異。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亦復如是。無所分別。然有一種入定多種起。多種入定一種起。乃至譬如妙光大梵天王所住之宮。名一切世間最勝清淨藏。此大宮中。普見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下。天宮。龍宮。夜叉宮。乾闥婆宮。阿脩羅宮。迦樓羅宮。緊那羅宮。摩睺羅伽宮。人間住處。及三惡道。須彌山等種種諸山。大海江河。陂澤泉[1]源。城邑聚落。樹林眾寶。如是一切種種莊嚴。盡大輪圍所有邊際。乃至空中微細遊塵。莫不皆於梵宮顯現。如於明鏡。見其面像。菩薩摩訶薩。住此一切眾生差別身大三昧。知種種剎。見種種佛。度種種眾。證種種法。成種種行。滿種種解。入種種三昧。起種種神通。得種種智慧。住種種剎那際。又入法界品云。爾時善財童子。發是念已。即詣喜目觀察眾生夜神所。見彼夜神。在於如來眾會道場。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入大勢力普喜幢解脫。於其身上一一毛孔。出無量種變化身雲。隨其所應。以妙言音而為說法。普攝無量一切眾生。皆令歡喜而得利益。乃至又出一切世界微塵數身雲。普詣一切眾生之前。念念中示普賢菩薩一切行願。念念中示清淨大願。充滿法界。念念中示嚴淨一切世界海。念念中示供養一切如來海。念念中示入一切法門海。念念中示入一切微塵數世界海。念念中示於一切剎。盡未來劫清淨修行一切智道。念念中示入如來力。念念中示入一切三世方便海。念念中示往一切剎。現種種神通變化。念念中示諸菩薩一切行願。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智。如是所作。恒無休息。所以漩洑頌云。時處帝網現重重。一切智通無罣礙。如上帝網之行。無盡之宗。若以緣起相由門。則隱顯互興。一多相入。若以法性融通門。則空有鎔融。理事相即。乃至一切自在神通之慧。出入妙定之門。皆不離無盡真心。致茲無礙。須歸宗鏡。法爾照明。更以六相十玄該之。歷然可見。三祕密隱顯俱成門。此約緣說。是以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不出剎那際。以降生時。即是成道時。即是度人時。即是入滅時。何以故。以一切法同時俱成故。一成一切成。所以稱祕密。是故隱則一心無相。顯則萬法標形。性相同時。空有無礙。四微細相容安立門。此就相說。微細有二。一所容微細。以毛孔稱性。能容諸剎。諸剎存相。既不能遍。是以所容微細也。二能容微細。以一塵一毛。即能容故。一切理事主伴。一多染淨等。皆從一心中齊現。若諸門隱映。互相顯發。重重復重重。成其無盡者。即是帝網門中攝。若諸門一時炳然齊現。猶如束箭齊頭顯現。不相妨礙者。即是此微細門中攝。如經明。一微塵中。見不可說差別淨穢國土。又云。無盡佛國。不出一塵。五十世隔法異成門。此約三世說。如是十世。以緣起力故。相即復相入。而不失三世前後短長之相。故云隔法。一切教義理事等十法。相即復相入。而不失始終差別。故名異成。十世者。三世遞相即入。即成九世。束為一念。一念即是平等世。合前九為十世。如五指成拳。不失五指。十世一念。不壞短長。華嚴經頌云。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無念。如是見世間。無量諸國土。一念悉超越。經於無量劫。不動於本處。不可說諸劫。即是須臾頃。莫見短與修。究竟剎那法。心住於世間。世間住於心。於此不妄起。二非二分別。又迴向品頌云。有數無數一切劫。菩薩了知即一念。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不退轉。六諸藏純雜具德門。此約諸行說。如似就一施門說者。則一切萬法。皆悉名施。則是純。而此施門。即具諸度等萬行。名雜。如是純雜不相妨礙。故名具德。以純雜義絲毫不濫。主伴互立。能所相生。具德圓融。資攝無礙。七。一多相容不同門。此約理說。如是一多緣起。皆是法界中實德法性海印力用。故得如然。非是方便緣修所成故。隨湛寂。則論一義。隨智用。則顯多門。非一非多。恒不失體。而多而一。豈礙隨緣。此大緣起陀羅尼法。若無一即一切不成。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緣起成故。乃至十者。皆非自性。十。由緣成故。是故一切緣起。皆無自性。隨去一緣。即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緣起一耳。是以一中多。多中一。相容無礙。仍不相是。
問。一多義門。為一時圓具。為前後不同耶。
答。即圓具。即前後。逆順同體。德用自在。
問。所明來去即入之義。其相如何。
答。自位不動。而恒去來。何以故。去來不動。即一物故。但為生智顯理。故說去來等義。
問。為由智耶。法如是耶。
答。同時具足故。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即體無前後。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又一與多互相生起。且一依多起。則一是所起。而無力也。多是能起。故有力也。以多有力能攝一。以一無力入於多。是故此一恒是多。多依一起。准上知之。是則此多。恒在一中也。以俱有力。及俱無力。各不並故。無彼不相在也。以一有力。一無力。不相違故。有此恒相在也。緣起法界。理數常爾。如大涅槃經云。爾時樹林。其地狹小。以佛神力如針鋒處。皆有無量諸佛世尊。及其眷屬等坐而食。所食之物。亦無差別。八諸法相即自在門。此約用說。若帝網門。即互映重現。若微細門。即一時齊現。若此相即門。就三世間圓融無礙。自在即入而成無盡。如彌勒閣中。現三世之事。如上自在法門。即是其法界緣起。如理實德。非是變化。對緣方便故說也。若是大乘宗所明者。即言神力變化。故大小得相入。或云菩薩力故入。又云不二故入。不同此一乘實教所說。
問。若此宗明即入。不論神力。乃言自體常如此者。斯則渾無疆界。無終無始。何緣得辯因果教義等十法耶。
答。只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餘皆為伴。猶如帝網舉一孔為首。眾孔現中。一孔既爾。一切孔現。亦如是。又如諸方菩薩。皆來證誠。同其名號。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而體無增減。故經云。一切眾生成佛。佛界不增。眾生界不減。九。唯心迴轉善成門。此約心說。一切義門無盡等。諸理事。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顯現無礙。若善若惡。若凡若聖。隨心所轉。世尊。所說華嚴身。遍七處九會。乃至十方法界虛空界一切塵中毛道。皆不離最初成道處。經云。雖復七處九會。而不離寂滅道場。又云。不離菩提樹。而昇忉利天。此則萬境萬緣。皆不出一真心矣。如迴向品頌云。如是一切人中主。隨其所有諸境界。於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捨菩提行。又頌云。一切諸佛剎。佛子悉充遍。平等共一心。所作皆不空。一切毛端處。一時成正覺。如是等大願。無量無邊際。虛空與眾生。法界及涅槃。世間佛出興。佛智心境界。
問。若一切染淨萬法。皆由心成者。如人先見障外有物。別有人去物時。心猶謂有。爾時物實無。何名由心成耶。
答。若隨虛妄心中。轉此障外物。亦隨心之有無。此亦心隨去物。不失物而轉矣。若論如來藏性真實淨心說者。此物不動本處。體應十方。性常不轉。縱移到他方。而常不動本處也。又迷時境攝心。悟時心攝境。何者。迷時但隨境轉。境正心正。境邪心邪。著邪正之緣。成善惡之業。若悟時知唯我心。心有境有。心空境空。不定空有之緣。豈成物我之別。則非空非有。能有能空。一一皆自在轉也。所以淨名經云。天魔外道。皆吾侍也。此猶約對治教中。為被物轉者。方便言轉。若直見心性之人。既無所轉之物。亦無能轉之智。總上十玄門。皆於此唯心迴轉門。成就。不出一心之義。以平等心。是一義。差別心。是多義。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義。是同時相應義。以一切心入一心。是相入義。以一心攝一切心。是隱義。以一切心資一心。是顯義。以不壞差別心而現平等心。是多中一義。以不隱平等心而現差別心。是一中多義。又微細心不礙廣大心。廣大心不礙微細心。是一多不同義。以一實心。是純。差別心。是雜。差別心即一實心。雜恒純。一實心即差別心。純恒雜。即諸藏純雜義。以一心帶一切心。還入一心。是帝網義。因心現境。見境識心。是託事顯法義。長劫短劫。延促時量。皆從積念而成。一心所現。是十世義。因一心正義。演難思法門。究竟指歸。言亡慮絕。即唯心迴轉義。自心既爾。彼心亦然。涉入交羅。重重無盡。十託事顯法生解門。此約智說。以智觀照。則萬法如鏡。能生正解不起邪倒。如經最初舉金色世界。顯始起於實際之心。所見法界中。一切幢一切蓋等事。皆顯無生智行。如善財所見樓觀園林。皆入法界。如上十玄門自在無礙。皆是緣起相由。具有力無力。有體無體。即入相持。似有顯現。此宗鏡。是法界大緣起門。皆因即入二義。得有諸門成就。顯此一心無礙。以體用二法。成其即入二義。一據體。有空不空。皆同體故。有相即義。二約用。則有有力無力。互相交徹。有力持無力故。有相入義。又以用收體。更無別體。故有相入。以體收用。[1]更無別用。故唯相即。以體用無二故常相即入。又體即是理。用即是事。無分是理。分即是事。分與無分。皆無障礙。各有四句。先理四句。一無分限。以遍一切處故。二非無分。以一法中。無不具故。三具分無分。謂分無分一味故。以全體在一法。而一切處恒滿故。如觀一塵中。見一切處法界。故四。俱。非以自體絕待故。事四句者。一有分。以隨自事相。有分劑故。二無分。以全體得理故。大品云。色前後際不可得。三具分無分。二義無礙。是故具此二義。方是事故。四俱非。以二義融故。以一切緣起。不出理事。以事故非一。以理故非異。於無差之性。隨有差之相。則性隨相異。此是不異而異。於有分之事。隨無分之理。則事隨理一。此是不一而一。不一而一。方成其一。不異而異。方成其異。又理事諸法。由不異方得不一。何者。若異。即妄有體。不依真立。不依真故。即不有妄。今有妄者。由不異故。得成不一。以妄無自體故。全依真成。明妄成故。與真不一。如波依水。由不異水。遂得成波。以成波故。與濕不一。又不一方成不異。由有能依所依故。交徹不異。如有波故。說波即濕。由有濕故。說水即波。是故一異無性。全體相收。不壞大小之形。而成即入之勢。以理事各無性故。互相成立。以事無定體故。長非長相。短非短相。既無長短。即不用壞。以即相無相故。所以長劫即短劫。短劫即長劫。以無相即相故。大塵入小塵。小塵入大塵。以即故理同。以入故事異。以理即事故。非異即是非一。以事即理故。非一即是非異。由非一即非異故。[2]令此事法。不離一處而全遍十方。由非異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動一位。一無性理。自在義成。微細相容。無礙安立。如上理事融通。非一非異。非有非無。不墮邊邪。方能悟入。如理無分限。總曰無邊。事有分限。故名有邊。若依理成事。理性全隱。則無邊即邊。若會事歸理。事相全盡。則邊即無邊。今則不爾。不失理而事現。云無邊之邊。不壞事而理顯。云邊之無邊。若定言一異。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等。盡同戲論。不契真如。故三無性論。復次無戲論故。名為真實。無戲論者。於相等離一異虛妄故。乃至若真如與相等異。即有三過失。一者。此真如則非相等實體。二者。修觀行則不依相等為方便。得通達真如。三者。覺真如已。則應未達相等諸法。不相關故也。若真如與相等是一。亦有三過。一者。真如既無差別。相等。亦應無差別。二者。若見相等。即見真如。三者。若見真如。不能清淨。如見相等。則無有聖人。無得解脫。無有涅槃。世出世異。是故由離一異等無戲論。故無變異。無變異故。即是真實性也。是知非一非異。非有非空。此宗鏡奧旨。自在圓融。謂欲一則一。欲異則異。欲存即存。欲泯便泯。異不礙一。泯不礙存。方為自在。常一常異。常存常泯。名為圓融。又如弄珠鈴之者。其珠不住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裏。既不在三處。亦不住一處。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觀。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觀。不在手裏。即喻不住中觀。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則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為妙矣。若未偶斯旨。所有見聞。皆墮斷常。不成玄妙。若入宗鏡。無往不真。昔所不知。而今得知。昔所不見。如今得見。如大涅槃經云。於一心中。則具足現五趣身。所以者何。以得如來大涅槃經。之勢力故。是則名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乃至於一念中。遍知六趣眾生之心。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宗鏡錄卷第三十八
丁未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校注
[0638001] 六【大】,云【元】【明】 [0638002] 灸【CB】【明】,炙【大】 [0639001] 實【大】,〔-〕【元】【明】 [0639002] 局【大】,苟【元】【明】 [0640001] 澤【大】,懌【元】【明】 [0641001] 三【大】,二【元】【明】 [0641002] 加【大】,跏【明】 [0641003] 善【大】,菩【元】【明】 [0642001] 源【大】,原【明】 [0644001] 更【大】,入【元】【明】 [0644002] 令【大】,今【元】【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6 宗鏡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