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7]第九 森林相應
第一 葦品
〔一〕第一 遠離[1]
一
如是我聞。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彼比丘,去往日住,至住家,起惡不善之思。
三
時,住彼森林之天神,憐憫彼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而接近此比丘。
四
近而以偈語此比丘曰:
五
時,彼比丘受天神所警策而起驚惺。
〔二〕第二 看護[5]
一
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P.198]二
其時,彼比丘[6]去往日住而睡眠。
三
時,住於林中之一天神,憐憫比丘,欲警覺彼比丘,令思有益,以詣比丘之處。
四
詣已以偈語彼此丘曰:
五
〔三〕迦葉(獵夫)[8]
一
爾時,尊者迦葉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尊者迦葉去往日住,教誡一獵夫。
三
時住彼林中有一天神,憐憫尊者迦葉,欲警覺尊者迦葉,令思有益,來至尊者迦葉處。
四
到已,而以偈語尊者迦葉曰:
五
時,尊迦葉,依其天神之警覺而驚起。
〔四〕第四 多數(遊)方者[10]
一
爾時,眾多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彼等諸比丘,渡過雨期三月,之後而外出遊方。
三
時,住彼林中有一天神,不見彼等諸比丘,而心生悲,其時以唱此偈曰:
四
如是言已,其他之天神,以偈語其天神曰:
〔五〕第五 阿難[11]
一
爾時,尊者阿難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尊者阿難多說在家[12]諸事而住。
三
時住彼林中一天神,憐憫尊者阿難,欲警覺尊者阿難,令思有益。來至阿難之處說偈曰:
四
時,尊者阿難受天神之警覺而驚起。
〔六〕第六 阿那律[13]
一
爾時,尊者阿那律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為三十三天天神之闍利仁,來詣尊者阿那律處。
三
詣已以偈語阿那律曰:
四
五
六
〔七〕第七 那伽達多[14]
一
爾時,尊者那伽達多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尊者那伽達多於清晨,趁早入村,過午後則遲歸林中。
三
時,住彼林中一天神,憐憫尊者那伽達多,欲警覺尊者那伽達多,令思有益,來到尊者那伽達多處。
[P.201]四
到已,以偈語尊者那伽達多曰:
五
時,尊者那伽達多,依天神之警覺而驚起。
〔八〕第八 家婦[17]
一
爾時,一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有一比丘多住於在家[18]。
三
時,彼林住一天神,憐憫其比丘、欲警覺其比丘,令思有益,到其家中化作家婦,到其比丘處。
四
到已,以偈告彼比丘曰:
五
〔九〕第九 跋耆子(毘舍離)[20]
一
爾時,有跋耆子比丘,住毘舍離之茂林。
二
時,毘舍離整夜行祭事。
[P.202]三
時,其比丘聞毘舍離器樂、聲樂之騷音而嘆息[21],其時以唱偈曰:
四
時,彼林住一天神,憐憫此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此比丘之處。
五
到已,以偈語此比丘曰:
六
時,此比丘受其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一〇〕第十 誦經(法)[22]
一
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此比丘,以往甚勤誦經,今則不勤[23],默然而坐。
三
時,住彼林中天神,不得復聞此比丘之法,來到比丘之處。
四
到已,而以偈語此比丘曰:
五
〔一一〕第十一 不正思惟(思惟)[24]
一
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彼比丘去往日住,起惡不善覺,即欲覺、瞋覺、害覺。
三
時,住其林中一天神,憐憫此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此比丘之處。
四
到已,以偈語比丘曰:
五
時,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一二〕第十二 中午(鳴動)[25]
一
爾時,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住其林一天神,來到比丘之處。
三
到已,走近此比丘,以言偈曰:
四
〔一三〕第十三 不制御根(多比丘)[26]
[P.204]一
爾時,眾多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掉舉、心亂、輕騷、絮叨而多無聊語、妄念不正知、心不靜、散亂、諸根不制御。
二
時,住其林之天神,憐憫此比丘等,欲警覺彼等諸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此比丘等處。
三
到已,而以偈語彼等諸比丘曰:
四
時,彼等諸比丘依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一四〕第十四 紅蓮(白蓮)[27]
一
爾時,一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此比丘食後收鉢,入於蓮池,以嗅紅蓮之香。
三
時,住彼林一天神,憐憫此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比丘處。
四
到已,以偈語其比丘曰:
五
[P.205]六
七
八
九
時,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此嗢陀南:
校注
[0333001] 雜阿含經卷五〇.九(大正藏二.三六八a)。 [0333002] 底本之 sārayāmase 讀作 sarāyamāmase。我等記憶在心。在註中讀作 sādayāmase。 [0333003] 原文 pātālarajo 在註中作 appatiṭṭhaṭṭhena pātāla-saṅkhato kilesa rajo(依無支持義,稱作地獄之煩惱垢)。 [0333004] 原文 duruttamo 在錫蘭本作 duttaro 其意義則不甚明瞭。 [0334005] 雜阿含經卷五〇.八(大正藏二.三六七c)。 [0334006] 此比丘雖是漏盡者,自遠地乞食歸疲倦而入眠。 [0334007] 此偈以下,究為天神偈或比丘偈,不得而知。在註釋亦謂不明其所以,其第四句,出有兩種解釋。 [0335008]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五(大正藏二.三六九b)。 [0336009] 為喚起獵師之注意,乃舉十指以神通放光明。 [0336010] 雜阿含經卷五〇.七(大正藏二.三六七c)。 [0337011]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七(大正藏二.三六九c)。 [0337012] 依註所示:此乃釋尊滅後,阿難告別大迦葉,懷持世尊之衣鉢,來至拘薩羅國入林中,將欲思惟悟證。且於出而乞時,人人見得阿難,皆聞世尊之入滅,而以之詢問並信感悲泣。阿難則忙於開示法要予安慰。天神則誡勉勿太關切在家俗事。長老偈,一一九偈之註,以此偈作跋耆子(Vajjiputta)之偈。 [0338013]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二(大正藏二.三六八c)。 [0339014]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八(大正藏二.三六九c)。 [0339015] 底本之 akāle pavissa 讀作 akāle pavissasi。(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5],今於此處加上[15]之註標。) [0339016] 將 suppagabbhaṁ 作如斯之譯。(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6],今於此處加上[16]之註標。) [0340017] 雜阿含經卷五〇.二〇(大正藏二.三七〇b)。 [0340018] 一比丘乞食進入街市。有一家庭婦女見其相好端嚴而邀請入中,供食餐畢聆聽法語益增信仰而發心布施。比丘依之精進而得阿羅漢果。為感念此家庭之恩義,而只此家行托鉢。天神不知其所證悟,而歌頌警覺之偈。(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8],今於此處加上[18]之註標。) [0340019] vātamiga 為風所吹動之樹葉,鹿聞其音而生怖。 [0341020]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六(大正藏二.三六九c)。 [0341021] 聽得世間之騷動音聲,慨嘆生起於浮世之心。 [0341022]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三(大正藏二.三六八c)。 [0342023] 此比丘以前常時誦經,於五蘊起觀而得應果。既然已得,自認即不再須誦經,從而耽樂於得果之樂。 [0342024]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〇(大正藏二.三六八b)。 [0343025]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一(大正藏二.三六八b)。 [0344026]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九(大正藏二.三七〇a)。 [0345027]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四(大正藏二.三六九a)。 [0346028] 在註中作 ākiṇṇa-kammanto 者,乃 aparisuddha-kammato 不淨業之意;如為 akahina-kammanto 者,kakkhala-kammamt。則作荒弛行業之意解。(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8],今於此處加上[28]之註標。)【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3 冊 No. 6 相應部經典(第1卷-第11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