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相應部經典

[P.206]第十 夜叉相應

〔一〕第一 因陀迦[1]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因陀峰山因陀夜叉之住處

因陀迦夜叉來詣世尊處詣而以偈白世尊曰

諸佛說此色非命     然則如何命在身
此骨與肉何處來[2]     如何此生住母胎

〔世尊〕初有迦羅邏     由此迦羅邏
而有阿部曇     由此阿部曇
由生宍肉生     宍肉生堅肉
由堅肢節生     生髮及毛爪
如是母以取     飲料及食物
住於母胎者     依此而生長

[A1]二〕第二 釋羅[3]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靈鷲山

名釋羅夜叉來詣世尊處詣已以偈白世尊曰

卿離一切縛     解脫之沙門
教化其他者     非卿之所為

〔世尊〕釋羅與眾交     無論之形態
非相應智人     唯傾心同情
以是寂靜心     雖教化於他
亦不為所縛     唯同情愛憐

[P.207]〔三〕第三 針毛[4]

爾時世尊住伽耶之石牀針毛夜叉之住處

怯羅夜叉與針毛夜叉路過世尊近處

怯羅夜叉告針毛夜叉曰「此是沙門

「不此非沙門是小沙門至少知彼是沙門耶小沙門耶〔暫〕為小沙門

針毛夜叉來詣世尊處詣已以身碰世尊

世尊將身閃避

針毛夜叉以此白世尊「沙門恐怖我耶

「不我非恐怖然而與汝相觸總非善事

「沙門我問汝汝若不能說明汝當亂心當破汝之心臟取汝之兩脚投諸恒河之彼岸

一〇

「不我於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於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中不見我心亂破我心臟取兩脚投諸恒河彼岸者然而欲者先問

一一

貪欲與瞋恚     以何為因起
快不快恐怖     又從何因生
猶如童子等[5]     放其縛足鳥
心想何處起

一二

〔世尊〕貪欲與瞋恚     當由渴愛起
快不快恐怖     悉由自己生
猶如童子等     放其縛足鳥
心想由此起     身從渴愛生
尼俱律陀樹     其幹由根生
凡夫著愛欲     如徧林蔓草
[P.208]知其生因者     則以滅此因
諦聽之夜叉     彼等前來渡
難渡渡瀑流     無有受再生

〔四〕第四 摩尼跋陀[6]

爾時世尊住摩揭陀國摩尼摩羅迦制底之摩尼跋陀夜叉住處

摩尼跋陀夜叉來詣世尊處詣己於世尊處說此偈曰

常於正念人幸福[7]     以持正念得安樂
正念明日猶言祥     彼解脫一切憤怒

〔世尊〕常於正念人幸福     以持正念得安樂
正念明日猶吉祥     然彼不解一切怒
是心日夜樂不害     以慈悲一切有情
於彼無有任何怒

〔五〕第五 左奴[8]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優婆夷名左奴之子[9]為夜叉所魅惑

優婆夷嘆息而唱此等偈曰

我常聞如是[10]     阿羅漢宣說
我常聞如是     阿羅漢宣說
然則今日我     見夜叉魅弄
左奴為何事     十四十五日
半月第八日     得神變分日[11]
奉持八齋戒     以住於布薩
[P.209]以行於梵行     夜叉不能魅
我聞羅漢說     然我今日見
夜叉魅左奴     此乃為何事

〔夜叉〕十四十五日     半月第八日
得神變分日     奉持八齋戒
以住於布薩     以住梵行者
夜叉不能魅     我聞羅漢說
左奴若醒覺     以此可語汝
此乃夜叉語     不分公與私
勿行任何惡     若作惡業者
又若為欲為     如鳥躍上逃
難逃汝苦惱

〔左奴〕人皆哭死人     生別時亦哭
我活活於此     母何故泣我

〔優婆夷〕人皆泣子死     生別時亦哭
然一度離欲     而且又歸來
亦以哭其子     其生亦似死
子汝出燼炎     願不再墮燼
愛子出地獄     希不再入獄
逃離為幸福     誰此語我等
盛火出家貨     汝欲再燒耶[12]

〔六〕第六 夜叉童子[13]

爾時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尊者阿那律黎明即起以誦法句

夜叉童母之夜叉女如是告其子曰

美哉迦羅汝     勿騷作音聲
比丘誦法句     我若知法句
以如是行者     乃我等利益
切勿殺生物     知而勿妄語
自己行善戒     我等脫鬼胎

〔七〕第七 富那婆藪[14]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P.210]

其時世尊就有關涅槃說法教示利益鼓勵比丘等彼等諸比丘深切注意虔誠心意集中傾耳諦聽

富那婆藪母之夜叉女[15]以言告其子等

靜默鬱多羅     富那婆當默
我暫聞思惟     無上佛師教
世尊說涅槃     解脫諸結縛
我甚愛此法     世我子可愛
世我夫可愛     然而求此法[16]
有勝過此等     子夫雖可愛
不能脫苦惱     聽聞正法者
令人解苦惱     於世敗此惱
迷之於老死     為解脫老死
證悟於正法     我願聞此法
富那婆當默

〔富那婆藪〕母我乃不語     靜默鬱多羅
傾耳於法者     聞法為快樂
因不知正法     母我迷苦惱
此乃與迷於     人天光輝者
最後身佛陀     有眼今說法

〔夜叉女〕善哉如是語     我子寢我懷
我子乃賢哉     我子今愛樂
無上佛所說     無染淨白法
子富那婆藪     我今日心安
解脫於輪迴     以見於聖諦
我子鬱多羅     汝亦聞於我

〔八〕第八 須達多[17]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寒林

其時給孤獨長者有事到王舍城

給孤獨長者聞「佛實出現於世」欲往拜見世尊

[P.211]

給孤獨長者作如是思惟「今日欲往拜見世尊時已過遲明日適時當始往拜見世尊」則念佛而臥其夜曾三度以為天亮而起身

給孤獨長者來到墓地之門[18]諸天則開其門[19]

給孤獨長者走出市鎮當離去時光滅而暗恐怖戰慄毛髮豎立長者就此欲退返

尸婆迦夜叉來現其形只令聞聲

百象與百馬     又百之驢車[20]
百千之女亦     裝摩尼耳環
於此行一步     不值十六一
行進之長者     行進之長者
行進始能近     退避當用脚

給孤獨長者暗滅光現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亦靜止

二度乃至

一〇

給孤獨長者三度光滅而暗恐怖戰慄毛髮豎立長者又欲從此而退返三度尸婆迦夜叉不現其形只令聞其聲乃至

[P.212]一一

給孤獨長者暗滅光現毛髮豎立之恐怖戰慄亦靜止

一二

給孤獨長者來詣寒林於世尊住處

一三

其時世尊於夜曉起身在露地經行

一四

世尊見給孤獨長者從遠而來見已下經行處即坐所設座坐已世尊以此言給孤獨長者曰「來須達多

一五

給孤獨長者「世尊按名呼我」於此即於世尊足下五體投地而白曰「世尊輕安而眠耶

一六

〔世尊〕煩惱火悉消     婆羅門安眠
不著於愛欲     清涼無所依
斷一切執著     調伏心苦惱
寂靜輕安寢     是達心寂靜

〔九〕第九 叔迦羅[21](一)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其時叔迦羅比丘尼為被大眾圍繞而說法

集叔迦羅比丘尼之信樂夜叉於王舍城從此街至彼街從此路至彼路以說此偈曰

王舍城人眾     為何而居耶
猶如於甘酒     或醉於臥倒
以侍叔迦羅     比丘尼所說
甘露之道足     無混濁甘液
於此飲至再[22]     飲之不為飽
思智慧人飲     如渴旅人雨

〔一〇〕第十 叔迦羅[23](二)

[P.213]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其時有優婆塞施食於叔迦羅比丘尼

叔迦羅比丘尼之信樂夜叉於王舍城從此街至彼街從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悉解脫結縛     施食叔迦羅
實賢優婆塞     彼得多功德

〔一一〕第十一 毘羅[24]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其時有優婆塞施衣於毘羅比丘尼

毘羅比丘尼之信樂夜叉於王舍城從此街至彼街從此路至彼路以唱此偈曰

脫一切縛軛     施衣予毘羅
實賢優婆塞     彼得多功德

〔一二〕第十二 阿羅毘[25]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阿羅毘之阿羅婆迦夜叉住居

阿羅婆迦夜叉白世尊曰「沙門出去」「是」世尊便出去「沙門進來」「是」世尊便進來

[P.214]

再度〔乃至〕

阿羅婆迦夜叉如此三度白世尊「沙門出去〔乃至〕「是」世尊便進來

阿羅婆迦夜叉四度白世尊「沙門出去

「不我不應出去由汝所欲為

「沙門我且問汝汝若不能答我者[26]我以汝心亂破汝心臟取汝兩脚投諸恒伽河之彼岸

「不我於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人天之眾中不見以我心亂破我心臟取我兩脚投諸恒伽河之彼岸者然而汝若欲問則問

〔夜叉〕於此世間人     何為最勝富
以善修何物     齎得以安樂
何物味最上     云何之生活
為最勝生活

一〇

〔世尊〕此世信最富     修善最安樂
真實最上味     智慧之生活
謂最勝生活

一一

〔夜叉〕如何渡瀑流     如何渡大海
如何超苦惱     如何為清淨

一二

〔世尊〕依信渡瀑流     不逸渡大海
精進超苦惱     依智慧清淨

一三

〔夜叉〕如何得智慧     如何以得富
如何以得譽     如何而結友
此世行彼世     如何得不悲

一四

〔世尊〕以信阿羅漢     聞達涅槃法
不逸分別者     當得於智慧
如實堪重荷     精進者得富
[P.215]語真實得譽     布施友不離
是為由此世     無悲往彼世[27]
求居亦信仰     真實與調順
堅實與捨離     具此四法者
死而無有悲     此世往彼世
亦無有悲事     有疑問其他
沙門婆羅門     真實與調順
堪忍與捨離     此世有勝者

一五

〔夜叉〕今何問其他     沙門婆羅門
我已於今日     得知未來利
佛實為於我     來於阿羅毘
我今施其人     知有大果事
我今致禮敬     正覺法善性
由村以至村     遊方邑至邑

此嗢陀南

田陀迦與釋羅     針毛摩尼跋陀
左奴童子夜叉     那婆藪須達多
有二之叔迦羅     毘羅與阿羅毘

校注

[0351001] 雜阿含經卷四九七(大正藏二三五七c) [0351002] 骨(aṭṭhi)中所含者有三百肉片肉(Yakaviṇḍa)中所含者有九百肉片 [0351003]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大正藏二一五三c) [0352004] 雜阿含經卷四九三一(大正藏二三六三b) [0353005] 童子繫縛鳥足放之鳥乍飛又落惡心於心中生起旋又歸於心 [0354006]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六(大正藏二三六二a) [0354007] 此偈只於緬甸本才有(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7]今於此處加上[07]之註標 [0355008]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大正藏二三六四a) [0355009] 虔誠之優婆夷令其幼子左奴出家左奴為沙彌精勤於諷誦經典並云以此諷誦經卷功德與父母但其現生父母雖不能知其前生之母乃一夜叉女得受此功德夜叉女因此得受諸天愛敬後來左奴及長大並不喜悅為沙門乃往生母處訴心意彼夜叉女一者曾救挽其名譽一者曾為遮止左奴之還俗於是左奴倒地吹泡(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9]今於此處加上[09]之註標 [0355010] 此偈僅只緬甸本才有或許係不必要者(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0]今於此處加上[10]之註標 [0355011] 得神變分之日謂在初八日前後或十四日之前日或安居後之自恣之日特別是云守持齋戒之日能於此日守齋戒者可得神變故稱得神變分日 [0357012] 在底本中脫漏此二句茲依暹羅本補充 [0357013]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八(大正藏二三六二c) [0357014] 雜阿含經卷四九二九(大正藏二三六二c) [0358015] 傍晚世尊坐在香殿陽台上說法夜叉女之鬱多羅抱腰牽引富那婆藪之手在便所及塵埃等處尋找食物來至香殿之後聽到有人集聚之聲音心想或許是宴會而欣悅走近忽然間聽到世尊說法之聲音諸天雖知有夜叉之走近卻未予驅止而此夜叉則恰如餓鬼 [0358016] magganā = patthanā [0359017]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七(大正藏二一五七b) [0360018] 通往墓地之城門走過此城門便有通往墓地之道路 [0360019] amanussā 非人 [0360020] 底本之 assasari-rathā讀為 assatari-ratha [0362021] 雜阿含經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0362022] 原文 appaṭivāṇīyaṁ 佛音解釋為雖一直飲用卻不覺得飽(Punappunaṁ bhūnjantana naruccati)護法則提出不還果解之《長老偈註》六十一頁 [0362023] 雜阿含經卷五〇三(大正藏二三六五a) [0363024] 雜阿含經卷五〇四(大正藏二三六五b) [0363025]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八(大正藏二一六一a) [0364026] vyāharissasi 底本脫落 vyā [0366027] 此二句僅只緬甸本有應予省略
[A1] 二【CB】三【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