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目犍連相應
第一 有尋
一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
[P.263]二
於此處,尊者大目犍連言諸比丘曰:「友諸比丘!」
此等諸比丘應諾尊者大目犍連曰:「友!」
三
尊者大目犍連如次曰:「諸友!余於此獨坐靜思,心中起如是之念:『所謂初禪,稱初禪者,何者為初禪耶?』
四
諸友!余生此念:『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所生喜樂逮達初禪而住,此稱謂初禪。』
五
諸友!余離於諸欲,離於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與樂逮達初禪而住。諸友!余依此法而住,與欲俱起之想、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處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初禪,以心住於初禪,以心專一於初禪,以心保持於初禪。』
七
諸友!余嗣後即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逮達由離所生喜樂之初禪而住。
八
諸友!若為善談者,『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之談者,則此善談者,對余『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作如是談。」
第二 無尋
※三
「……『第二禪,稱第二禪者,何者為第二禪耶?』
四
諸友!時余生是念:『於此有比丘,由尋與伺之息滅,內部有寂靜,有心之單一[P.264]性,無尋無伺,而逮達住定生喜、樂之第二禪。此稱為謂第二禪。』
五
諸友!時余由尋伺之息滅,內部有寂靜,有心之單一性,無尋無伺,逮得住定生喜、樂之第二禪。諸友!余依此住法而住,與尋俱起之想、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第二禪,以心住於第二禪,心專一於第二禪,以心保持於第二禪。』
七
諸友!余其後由尋伺之息滅,內部寂靜,有心之單一性,無尋無伺,由逮達住定生喜、樂之第二禪。
八
諸友!若為善談者,『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談者,乃對余作如是之談:『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三 樂
※三
「……『第三禪,稱第三禪,何者為第三禪耶?』
四
諸友!時余生此念:『於此有比丘,依離於喜,捨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於第三禪。此稱為第三禪。』
五
諸友!余依離於喜、捨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於第三禪。諸友!余因住於此法,與喜俱起之想、作意現行。
[P.265]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第三禪。以心住立於三禪,將心專一於第三禪,心保持於第三禪。』
七
諸友!余其後,依離於喜、捨心,正念,正知,而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第三禪。
八
吾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說者,乃對余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四 捨
※三
「……『第四禪,稱第四禪者,何者為第四禪耶?』
四
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前即由樂之捨棄,苦之捨棄,因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而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此稱為第四禪。』
五
諸友!余前即由樂之捨棄,由苦之捨棄,因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諸友!余住此法而住,想與樂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於第四禪,以心住立於第四禪,以心專一於第四禪,以心保持於第四禪。』
七
諸友!余其後,即由樂之捨棄,苦之捨棄,因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逮達[P.266]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有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說者乃對余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五 虛空
※三
「……『空無邊處,稱空無邊處者,以何者為空無邊處耶?』
四
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則逮達住於空無邊處,此稱謂空無邊處。』
五
諸友!余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以逮達住於空無邊處,友等!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色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宣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空無邊處,以心住立於空無邊處,心專一於空無邊處,心保持於空無邊處。』
七
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逮達住於空無邊處。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有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我……而談。」
第六 識
※三
「……『識無邊處,稱識無邊處者,何者為識無邊處耶?』
[P.267]四
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為識無邊處,若逮達住於識無邊處者,此稱謂識無邊處。』
五
友!余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為識無邊處,逮達住於識無邊處。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空無邊處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識無邊處。應以心住立於識無邊處,心專一於識無邊處,心保持於識無邊處。』
七
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為識無邊處,逮達住於識無邊處。
八
諸友!若善說者,有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我……之談。」
第七 無所有
※三
「……『無所有,稱無所有者,何者為無所有耶?』
四
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所有,若逮達住於無所有處者,此稱謂無所有處。』
五
諸友!余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所有,逮達住於無所有處。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識無邊處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無所[P.268]有處,應以心住立於無所有處,心專一於無所有處,心保持於無所有處。』
七
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所有逮達住於無所有處。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我……而談。」
第八 非非想
※三
「……『非想非非想處,稱非想非非想處者。何者為非想非非想處耶?』
四
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此稱謂非想非非想處。』
五
諸友!余超越於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無所有處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非想非非想處,應以心住於非想非非想處,心專一於非想非非想處,心保持於非想非非想處。』
七
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余……而談。」
第九 無相
※三
「……『無相心三昧,稱無相心三昧者,何者為無相心三昧耶?』
[P.269]四
諸友!余生是念:『此處有比丘,不思惟一切相,若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者,此稱謂無相心三昧。』
五
諸友!余不思惟一切相,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余生相隨順之識。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無相之心三昧。應以心住立於無相心三昧,心專一於無相心三昧,心保持於無相心三昧。』
七
諸友!余其後,不思惟一切之相,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余此善談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十 帝釋
一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
二
時,尊者大目犍連,恰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如是隱於祇陀林,現於三十三天。
一
三
時,諸天之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具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禮拜尊者立於一面。
四
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可歸依於佛。諸天主!由歸依佛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可歸依法。諸天[P.270]主!由歸依法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可歸依僧。諸天主!由歸依僧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五
「賢者目犍連!可歸依佛。賢者目犍連!由歸依佛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賢者目犍連!可歸依法。賢者目犍連!依歸依法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賢者目犍連!可歸依僧。賢者目犍連!由歸依僧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六~七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九~一一
時,諸天主帝釋,與七百諸天子等俱……
一二~一四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P.271]一五~一七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二
一八
時,諸天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俱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禮拜尊者,立於一面。
一九
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彼世尊乃應供者、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是。』依於對佛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如是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帝釋!對法當有無動信心:『世尊[P.272]所善說之法乃現生、即時、來看,導於涅槃、智者之一一應自知者。』依於對法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帝釋,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直修行,世尊之弟子眾,正實行,世尊之弟子眾,端實行。此[1]四種之人雙,如八種之人輩,此世尊之弟子眾,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養,值得合掌禮敬,乃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帝釋!乃聖者之愛好,不破、不斷、無斑點、無污點而淨潔,智者之所讚歎,可資助三昧具足諸戒。聖者愛好具足諸戒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二〇
「友目犍連!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彼世尊乃應供者、正等覺者……覺者、世尊。』依於對佛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對法當有無動信心:『於世尊所善說之法乃現生……智者應一一自知者。』依於對法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P.273]界。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實行……乃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友目犍連!聖者愛好……具足諸戒。由聖者愛好具足諸戒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二一~二三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二四~二六
時諸天主帝釋,與七百諸天子等俱……
二七~二九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P.274]三〇~三二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三
三三
其時,諸天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俱詣尊者大目[A1]犍連住處……
三四
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帝釋!當歸依佛。依於歸[P.275]依佛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因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當歸依法。依於歸依法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當歸依僧。依於歸依僧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
三五
「友目犍連!當歸依佛。依於歸依佛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友目犍連!當歸依法,依於歸依法之因,友目犍連!有情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界,彼等由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友目犍連!當歸依僧。依於歸依僧之因,友目犍連!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
三六~三八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三九~四一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P.276]四二~四四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四五~四七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四
四八
時,諸天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俱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禮拜尊者大目犍連後,立於一面。
[P.277]四九
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帝釋!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彼世尊是應供者、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依於對佛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對法當有無動信心:『由世尊所說之法,乃現生、即時、來看、導於涅槃、智者應一一自知者。』依於對法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直修行,世尊之弟子眾,正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端修行。此四種之人雙,如八種之人輩,此世尊之弟子眾,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養,值得合掌禮敬,乃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相、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聖者之愛好不破、不斷、無斑點、無污點、淨潔、讚歎、資助三昧、具足諸戒。依聖者之愛好具足諸戒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相、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
五〇
「友目犍連!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又彼世尊是應供者、正等覺者……覺者、世尊。』依於對佛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對法當有無動信心:『依於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生……智者應一一自知者。』依於對法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P.278]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之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依於天之觸。」
五一~五三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五四~五六
時諸天主帝釋,與七百諸天子等俱……
五七~五九[2]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P.279]六〇~六二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P.280]第十一 旃檀天子
一~六二
時,旃檀天子……
〔第十三〕刪兜率陀(兜率)天
一~六二
時,刪兜率陀天子……
〔第十四〕善化樂天
一~六二
時,善化樂天子……
〔第十五〕婆舍拔提天
一~六二
時,婆舍拔提天子……
此等中略五天,亦應如諸天主帝釋之亦應詳說。
[P.281]目犍連相應(終)
其攝頌曰:
校注
[0347001] 佛弟子在嚴密之意義:若到了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道以後,總稱為四雙,此四各有向和果,而稱為四雙八輩。 [0352002] 於 PTS 本,此數字誤寫為六〇,最後之數字是六三,第十一旃檀天子以下之五經亦皆為六三,正確都應為六二。 [0353001] 以下有括弧十二~十五之數字是由日譯者之意而記上的,於攝頌有「十一」之語,省略為是,但此等五經同第十帝釋經有舉一~六二節之數字,故第十二以下如視為一經為正確。【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6 冊 No. 6 相應部經典(第35卷-第41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