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相應部經典
有偈篇
第一 諸天相應
第一 葦品
〔一〕瀑流[1]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爾時,有天神於黎明放其殊勝妙光,徧照祇園,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一面已,彼天神白世尊曰:「友!卿如何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不住不求以度瀑流。」「友!卿如何不住不求以度瀑流耶?」〔世尊曰〕:「友!我住時沈,求時溺。友!我如是不住不求以度瀑流。」
四
五
彼天神作如是言得大師嘉賞、認證,天神知得大師、認證,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P.2]〔二〕解脫[3]
一
〔爾時世尊〕……舍衛城……
二
時有天神於黎明放其殊勝妙光,徧照祇園。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於一面之天神白世尊:「友!卿知眾生之解脫[4]、令解脫、遠離耶?」世尊曰:「友!我知眾生之解脫,令解脫、遠離。」〔天神曰:〕「友!卿如何知眾生之解脫、令解脫、遠離耶?」
四
[P.5]〔一〇〕住森林[19]
一
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面前,而唱偈曰:
二
此嗢陀南:
第二 歡喜園品
〔一一〕歡喜園[20]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於此,世尊以「比丘等!」言諸比丘:「世尊!」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昔有屬於三十三天之天神,於歡喜園、為天女群侍隨圍繞,給與五欲具足,爾時唱此偈曰:
[P.6]三
諸比丘!如是說已,有天神以偈答彼天神曰:
[P.8]〔一九〕茅屋[33]
一
二
三
四
五
〔二〇〕三彌提[34]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溫泉精舍。
二
爾時,尊者三彌提,為洗浴身體,黎明即起,來至溫泉。溫泉洗身已,起身著一衣,站立以待身乾。
三
爾時,有天神於夜將曉,以其勝光徧照溫泉林,而往詣尊者處,詣已立於空中,以偈告尊者三彌提曰:
四
爾時,天神降立於地上,言尊者三彌提曰:
「比丘!汝具青少年壯,膚美髮黑,摒棄人生最盛期之欲樂而出家。比丘!享樂人之五欲!勿捨現實〔樂〕,勿逐時要之物。」
五
「友!我捨現實樂,不逐時要物。友!何以故,世尊宣說:『時要之欲樂,不安苦多,於此有大禍。此〔聖〕法乃現實,非隔時,得言來看,——可導〔涅槃〕,智者應自證知。』」
六
「比丘!如何世尊宣說:『時要之欲樂,苦多不安,於此有大禍,此〔聖〕法是現實,非隔時,得言來看,可導〔涅槃〕,智者應自證知。』耶?」
七
「友!我乃出家未久,是新〔學〕人初參者,不能廣說此法與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今〔住〕溫泉精舍,此義詣問彼世尊,尚請汝如世尊所說受持。」
八
「比丘!彼世尊有大威力,為諸天所圍繞、我等不易親近。比丘!汝若以此義詣問世尊,我等為聽法應得親近。」
九
尊者三彌提答其天神:「友!唯諾。」即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P.10]坐於一面之尊者三彌提,敬白世尊曰:
一〇
「世尊!我為洗浴身體,黎明即起,去至溫泉。於溫泉洗身已,起身出著一衣,站立以待身乾。世尊,爾時有天神、於夜將曉,以其勝光徧照溫泉林,來立於空中,以偈語我曰:
一一
世尊!如是言已,我以偈答天神曰:
一二
世尊!爾時,天神降立於地上,以此言我曰:
『比丘!汝具青少年壯,膚美髮黑,勿樂人生最盛期之欲樂而出家。比丘!享樂人之〔五〕欲!勿捨現實〔樂〕,勿逐時要物。』
一三
世尊!如是言已,我如是言天神曰:『友!我捨現實〔樂〕,不逐時要物。友!我捨時要物,以逐現實〔樂〕。友!何以故,世尊宣說:「時要之欲樂,不安苦多,於此有大禍。此〔聖〕法乃現實,不隔時,得言來看,可導〔涅槃〕,智者應自證知。」』
[P.11]一四
世尊!言已!天神如是言我曰:『比丘!如何世尊宣說:「樂欲是時要之物,不安苦多,於此有大禍。此〔聖〕法是現實、非隔時,得言來看,可導〔涅槃〕,智者應自證知。」耶?』
一五
世尊!如是言已,我語天神曰:『友!我出家未久,是新〔學〕人初參者,不能廣說此法與律,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今〕住溫泉精舍,此義詣問彼世尊,尚請汝如世尊所說受持。』
一六
世尊!如是說已,天神語我曰:『比丘!彼世尊有大威力,為諸天所圍繞,我等不易親近。比丘!汝若以此義詣問世尊,我等為聽法應得親近。』世尊!其天神之語,若為真實,其天神當不遠。」
一七
如是言已,天神語尊者三彌提曰:「比丘!問!比丘等!問!我來矣!」
一八
爾時世尊以偈語天神曰:
一九
「不然!世尊,我不知所略說之意義。善哉!世尊,得請說世尊所略說者令我能得廣知其義耶!」
[P.12]二〇
二一
「不然!世尊,我不知世尊所略說之義。善哉!世尊,得請說世尊所略說者,令我能得廣知其義耶!」
二二
二三
世尊,我如是知世尊廣宣所略說之意義。
此嗢陀南:
[P.13]第三 劍品
〔二五〕第五 阿羅漢[46]
一
二
三
四
〔二八〕第八 大富[53]
一
二
第四 沙睹羅巴天群品[61]
〔三一〕第一 與善人為伴[62]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爾時,甚多沙睹羅巴天群、其勝光徧照祇園。於黎明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P.17]三
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而唱此偈曰:
四
爾時,其他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五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六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七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八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亦唱此偈曰:
九
爾時,其他之天神,以此向世尊曰:「世尊!誰之〔偈〕為善說耶?」〔世尊曰:〕依汝等各各之善說。然則,亦聞我偈:
〔三二〕第二 慳貪[65]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爾時甚多沙睹羅巴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於黎明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四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五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P.19]六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七
爾時,其他之天神,以此向世尊曰:「世尊!誰之偈為善說耶?」〔世尊曰:〕依汝等各各皆善說,然則,以聞我偈:
八
爾時,其他之天神,向世尊說此偈曰:
九
爾時,世尊以偈語其天神曰:
[P.20]〔三三〕第三 善哉[68]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爾時,沙睹羅巴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黎明往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四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69]偈曰:
五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六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七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八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歡喜偈曰:
九
爾時,其他之天神,以此向世尊曰:「世尊!誰之偈為善說耶?」〔世尊曰:〕
依汝等各各皆善說,然則,且聞我〔歡喜偈:〕
〔三四〕第四 非然[73]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爾時,甚多沙睹羅巴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於黎明往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四
(尊者摩加拉奢如是問:[77])
五
(世尊呼摩加拉奢尊者,而予回答:)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爾時,甚多嫌責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於黎明往詣世尊住處,詣已,立於空中。
[P.24]三
立於空中之一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四
五
爾時,彼天神等,下來立於地上,頭面頂禮世尊足,向世尊言:「世尊!是我等之罪、是我等之過。恰如愚者、迷者、不善者,我等想:可如是責難世尊否?願世尊饒恕我等之罪,為未來不〔再〕犯。」
六
時,世尊微笑。
七
時,彼天神等,更怒而昇空。
八
一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P.25]九
〔三六〕第六 信[82]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爾時,甚多沙睹羅巴天神等,其勝光徧照祇園,黎明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喝此偈曰:
四
[P.26]〔三七〕第七 會[84]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與諸阿羅漢之五百比丘,共住於釋迦族迦毘羅城之大林。十世界之多數諸天,亦為謁見世尊及比丘眾而會集。
二
爾時,四淨居之諸天如是思念:〔今〕世尊與諸阿羅漢之五百比丘共住於釋迦族迦毘羅城之大林,十世界之多數諸天,為謁見世尊及比丘眾而會集。我等亦詣世尊之處。詣已,於世尊前,各唱其偈。
三
如是彼等諸天,恰如有力人之伸屈臂腕,屈伸臂腕,如是沒於淨居天,現於世尊處。
四
爾時,彼等諸天,禮敬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唱偈曰:
五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P.27]六
爾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七
爾時,其他之天神,唱此偈曰:
〔三八〕第八 岩石之破片[86]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摩達屈支之鹿野苑。
二
爾時,世尊之足,為岩石破片所傷。世尊甚感痛楚[87];身之所受非常強烈,心中頗有不快。世尊以正心正念之忍耐,而不為之所惱。
三
時,世尊將僧伽梨疊為四重,正心正念,兩足相疊,以作右脇師子臥。
四
時,七百沙睹羅巴天神等,夜中往詣世尊處,其勝光徧照摩達屈支。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五
立於一面之一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P.28]「沙門瞿曇實是龍象[88]。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為依其龍象之性。」
六
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實是師子,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師子之性。」
七
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實是良駿。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良駿之性。」
八
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實是牡牛,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牡牛之性。」
九
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實是忍耐強牛,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其忍耐強牛之性。」
一〇
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沙門瞿曇是調馴,不為所生起之強烈苦痛,不愉之身苦所惱,正心正念得堪忍,是依此調馴之性。」
一一
時,其他之天神,於世尊前,發此歡喜語曰:
「善修三昧與見解脫心,不躍上,不沈下,於有行[89]發而非抑。其行制伏煩惱[90],如是人中之龍象,人中之師子,人中之良駿,人中之牡牛,人中之忍耐強牛,人中之調馴者,有人若想侵害是人中之調順者,彼何以非無智耶?」
〔三九〕第九 雲天公主(其一)[93]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之大重閣講堂。
二
時,雲天之紅蓮公主,其勝光徧照大林。於黎明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於一面彼雲天之紅蓮公主,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四〇〕第十 雲天公主(其二)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之大林重閣講堂。
二
時,雲天公主[94]小紅蓮,於黎明時其勝光徧照大林。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於一面之雲天公主小紅蓮,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此嗢陀南
第五 燃燒品
〔四一〕第一 正在燒[95]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時,有天神於黎明時,其勝光徧照祇園,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於一面之天神、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四
〔四二〕第二 以與何[96]
一
二
〔四六〕第六 天女[0]
一
二
〔四八〕第八 祇園[2]
一
〔四九〕第九 慳貪[4]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此嗢陀南
第六 老品
[P.39]第七 勝品[22]
第八 斷品
〔七七〕第七 主[52]
一
二
〔八〇〕第十 光炎[55]
一
二
校注
[0001001]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大正藏二.三四八b)。 [0002002] 世間執著(loke visattikaṁ)執著於世間,是指渴愛。但亦有被解釋為有關毒(visa)(visavā)之意義(Atthasālini P. 364)。 [0002003]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大正藏二.三四八b)。 [0002004] 解脫(nimokkha)是道。令解脫(Pamokkha)是果。遠離(viveka)是涅槃。關於令解脫之譯,則依梵漢辭典。 [0003005] 雜阿含經卷三六.九(大正藏二.二六二b)。 [0003006] 別譯雜阿含經卷八.八(大正藏二.四二七b)。 [0004007]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〇(大正藏二.二六二c)。 [0004008] 五是五蓋。 [0004009] 五是五結。 [0004010] 五是五無漏根。 [0004011]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一(大正藏二.二六二c)。 [0004012] 五是五蓋。 [0004013] 五是五無漏根。 [0005014] 雜阿含經卷二二.四(大正藏二.一五四a)。 [0005015] 法,是指四諦法。 [0005016] 雜阿含經卷二二.五(大正藏二.一五四b)。 [0005017] 雜阿含經卷三六.四(大正藏二.二六一a)。 [0006018] 原文為 sucetaso(持善心)。其註釋於去慢屬戒,靜心屬定,而此 sucetaso,則配屬於慧,以此解釋,今則譯為智慧明。 [0006019] 雜阿含經卷三六.三(大正藏二.二六〇c)。 [0007020]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大正藏二.一五三c)。 [0008021]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二(大正藏二.二六三a)。 [0008022] 依(upadhi)則有四種依:欲依、五蘊依、五欲依、行依等如註釋,一般指人之所依著。 [0008023]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四(大正藏二.二六三b)。 [0009024]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五(大正藏二.二六三b)。 [0009025] 雜阿含經卷五〇.一一(大正藏二.三六八b)。 [0009026] 大林之鳴 sakamāno 讀為,sanamāno 而譯。 [0009027]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三(大正藏二.一六〇a)。 [0009028] 眾人 pāṇinaṁ = sattānaṁ。 [0010029] 雜阿含經二二.二五(大正藏二.一六〇b)。 [0010030] 離煩惱 parinibbuto = kilesaparinibbānena parinibbuto。 [0010031] 雜阿含經卷二二.三(大正藏二.一五四a)。 [0010032] 離非難而悟 nindaṁ appabodhati = garahaṁ apaharanto bujjhati。 [0011033] 雜阿含經卷二二.九(大正藏二.一五五b)。 [0011034] 雜阿含經卷三八.一七(大正藏二.二八一c)。 [0012035] 於此「時」有二種解釋:其初時是死時,故云不知死時,云無是處;其後之時,則修行時,故云畏怖空費。 [0015036] 顯人、天、獸名之本體,不外於五蘊。無有實體,以起執著者,即是被惡魔所囚拘。 [0015037] 了知(pariññā)即遍知。在此分為知遍知(ñāta-pariññā)、度遍知(tirana-pariññā)斷遍知(pahāna-pariññā)等三種。 [0016038] 思念(saṅkha)在註釋,則標出三種 saṅkha。於此 paññatti 即施設義,今則譯為思念。 [0017039]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一(大正藏二.一五五c)。 [0018040] 雜阿含經卷四八.九(大正藏二.三五〇C)。 [0018041] 於此觸有二義:前者之觸是指造業;後者之觸是指得其業果,應見為此意義。(註釋) [0018042]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四(大正藏二.一六〇b)。 [0018043] 於此之修心者,即指修定。 [0019044]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五(大正藏二.三五二c)。 [0019045] 天神乃言各方面制止其心,世尊對此布施心,持戒心不予制止,宣示須制止惡心。(註釋) [0019046] 雜阿含經卷二二.六【南傳】,~七(大正藏二.一五四b)。 [0019047] 原文 mamaṁ vadanti 應譯為「眾人皆語我」,但在註釋,則釋為屬格,故從之。英譯亦同。 [0020048] 底本 yamataṁ 應讀為 yaṁmataṁ。錯誤之思考,即謬想。 [0020049] 雜阿含經卷四九.一七(大正藏二.三六〇b)。 [0021050]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六(大正藏二.一六〇c)。 [0021051] 流 sarā = saṁsāra-sarā 輪迴之流。 [0021052] 由此,其流乃不流 ato nivattanti = nibbāṇato na pavattanti。 [0021053]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四(大正藏二.一五六b)。 [0022054]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三(大正藏二.一五六a)。 [0022055] 四車輪者,即是四威儀。(註釋) [0022056] 九種門孔 navadvāra = nava vaṇamukha。 [0022057] 污穢充滿 puṇṇaṁ = asuci-pūraṁ。 [0022058] 在底本有 nandiṁ 應讀作 naddhiṁ。 [0022059]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七(大正藏二.一六一a)。 [0023060] 原文 pañcakāmaguṇā 乃五欲德。生起五欲之功能。 [0023061] Satullapa-kāyikā = sataṁ dhammaṁ samādānavasrna ullapetvā sagge nibbatā 善人,即執持佛陀之法而語以生天界之諸天。在註釋中,出於此一因緣者,有七百商人乘船遇水難,持五戒者生於忉利天,今來至世尊處。 [0023062]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一(大正藏二.三五四c)。 [0024063] 善人「佛陀等善人」之意義。 [0024064] 正法(saddhamma)為五戒、十戒、四念處等之正法。 [0025065]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二(大正藏二.三五四c)。 [0026066] evaṁ者,解釋作:與名譽施、與得達施、與樂施等如是之施。 [0027067] 正(sama)者,乃對九之「誤」(visama)。可譯為正與誤。 [0028068] 無有相當於此經。 [0029069] 歡喜偈(udāna)如油之漏篩,水之漏網,歡喜充滿於懷而不外露,是為歡喜偈。 [0030070] Vetaraṇi 入地獄前應渡之河川。譯作撓撈河、灰河等。 [0030071] 辨別(viceyya)喻辨別受施者之如何。 [0031072] 法句(dhammapada)稱為止觀或稱作涅槃者,法之(dhamma koṭṭhāsa)部分者(Jātaka, III. P. 472)而一向稱為三十七道分者(同)。今註釋為涅槃之法句。 [0031073] 雜阿含經四八.二〇(大正藏二.三五四b)。 [0032074] 禍(agha)Pañcakkhandha dukkha 註釋為(五蘊之苦)。(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74],今於此處加上[74]之註標。) [0032075] 思念之貪(san kapparāga = san kappita rāga)在此所舉非事之愛欲(vatthu kāma),乃煩惱之愛欲(kilesa kāma),故註有此語。(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75],今於此處加上[75]之註標。) [0032076] 無任何物(akiñcana)在此註釋為 rāga kiñcânadi virahitaṁ(遠離貪等煩惱)之意。 [0033077] Mogharāja Bāvari 之弟子,與其他十五人俱奉師命見佛,北上遇佛而歸依佛。今於座上而請問此事。 [0033078] 利行人 行大眾利益之人。 [0033079] 法者指四諦之法。 [0033080]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一(大正藏二.三五一a)。 [0033081] 嫌責天(Ujjhānasaññika)此天群乃對世尊之四依受用,懷有不平而來責。世尊命其樹下石上而住、托鉢、著糞掃衣、用腐牀藥,而責自違背此,嫌責天之譯語,乃依《雜阿含經》之用語。 [0036082]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〇(大正藏二.三五四b)。 [0036083] 原文為 dutiya 乃第二自己之意。(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83],今於此處加上[83]之註標。) [0037084]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五(大正藏二.三二三a)。 [0038085] 橫柱=貪欲。閂銓=瞋恚。柵門=愚癡。 [0038086]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三(大正藏二.三五五a)。 [0039087] 在底本雖作 bhūsā 可讀作 bhusā。(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87],今於此處加上[87]之註標。) [0039088] 以下一、龍象(nāga)喻依有 balavantatthena 力之義;二、獅子(siha)喻依 asantāsanatthena 無有恐怖之義;三、良駿(ājaniya)喻依 bhatta-paricariyâtthena kāranâ kāraṇa-jānanena 了知御者所作義;四、牡牛(nisabha)喻依 appatisamatthena 無可比擬義,而牡牛者尚有:usabha(百牡牛之最勝)vasabha(千牡牛之最勝)nisabha(百千牡牛之最勝)等三種,此乃依最後者。五、忍耐強之牛(dhorayha)喻依 dhuravahanatthena 負重運載義。 [0040089] 於有行法,為非抑制 na sasaṅkhāraniggayha = na sappayogena niggayha(於有加行,非抑制)。 [0040090] 於底本之 cāritavataṁ 讀作 vāritavataṁ。 [0040091] 於底本之 pāñcavedasataṁ 讀為 pañca veda vassa sataṁ。 [0040092] 五吠陀指四吠陀與第五之 Itihāsa(傳說),在漢譯作五百歲讀誦吠陀。 [0042093] 雜阿含經卷四八.八(大正藏二.三五〇a)。 [0043094] 小紅蓮(Cullā-kokanadā)前者乃紅蓮之妹。 [0044095] 雜阿含經卷四八.七(大正藏二.三四九c)。 [0045096] 雜阿含經卷三六.六(大正藏二.二六一b)。 [0046097] 雜阿含經卷三六.七(大正藏二.二六一c)。 [0046098] 以歌頌渴愛者,同本無此。 [0047099] 同本無此。 [0047100]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二(大正藏二.一五六a)。 [0048101] 雜阿含經卷三六.五(大正藏二.二六一a)。 [0048102] 雜阿含經卷二二.一八(大正藏二.一五八c)。 [0048103] 善意 kammaṁ = magga-cetanā(道思)、智明 vijjā = magga-paññā(道慧)、法定 dhammo = samādhi-pakk hikā dhammā(定分之法)。 [0049104] 同本無此。 [0051105] 生於他化自在天。 [0051106]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〇(大正藏二.一五九b)。 [0051107] 陶師世尊之前生於迦葉佛世,為 Jotipāla 陶師之友,為陶師所導引而歸依佛,見事跡經典。 [0051108] 無煩天 Aviha。 [0051109] 天之軛(dibbayoga)註釋作五上分結。 [0052110] 涅槃之境。此語出上之第二十三經。(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10],今於此處加上[110]之註標。) [0053111]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四(大正藏二.二六五b)。 [0054112]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五(大正藏二.三五五c)。 [0054113] 底本之 hāriyan 讀為 ahāriyan。 [0054114] 雜阿含經卷三六.八(大正藏二.二六二b)。 [0055115]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三(大正藏二.二六三a)。 [0055116]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七(大正藏二.二六五a)。 [0055117]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五(大正藏二.二六五b)。 [0056118]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六(大正藏二.二六五c)。 [0056119]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八(大正藏二.二六六a)。 [0056120]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三(大正藏二.二六五a)。 [0057121] 雜阿含經卷三六.三〇(大正藏二.二六六b)。 [0058122] 底本之 Addha-vagga 在註釋為 Anva-vagga。乃由第一經之 anvabhavi, anvagu,所採取之品名。採取 anvabhavi 之勝名為品名。 [0058123]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九(大正藏二.二六六a)。 [0058124] 在底本為 addhabhavi 依註釋讀為 anvabhavi。在註釋上,此語解釋為 abhibhavati(殊勝、優異)及 anupatati(於上落)之兩義,均謂:凡物無不有名,無名者,亦稱無名,故名勝一切,乃從屬一切之義。 [0058125]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八(大正藏二.二六四a)。 [0058126] 同本無此。 [0059127]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九(大正藏二.二六四b)。 [0059128] vicāraṇa = caraṇāpāda。 [0059129] 同本無此。 [0059130] 同本無此。 [0060131] 繼續 aḍḍito = ullanghito。 [0060132] 同本無此。 [0060133]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〇(大正藏二.二六四b)。 [0060134] 同本無此。 [0061135]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七(大正藏二.二六四a)。 [0061136] 於何物之生 kismiṁ = kismiṁ uppanne。 [0061137] 依 upadāya = āgamma, paticca。 [0061138] 六者,註為六內處。 [0062139]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〇(大正藏二.三五四a)。 [0062140] 伴忿之快感,喻於蜜。 [0062141] 雜阿含經卷三六.三一(大正藏二.二六六b)。 [0063142]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二(大正藏二.二六四c)。 [0063143] sādutaraṁ = madhurataraṁ。 [0063144] 雜阿含經卷三六.一六(大正藏二.二六三c)。 [0063145] 以天神上偈問佛,其餘之天神從旁以此偈作答。先前之天神則以:「我非問汝」而更問佛。 [0063146] 為子者不語雙親不利之語,故所語為最上。 [0064147] 明(vijjā)此指智慧。 [0064148] 雜阿含經卷二二.二一(大正藏二.一五九c)。 [0064149] 原文 bahvannapānaṁ gharaṁ(多飲食之家)。在註釋作:如須達給孤獨長者之家。 [0064150] 雜阿含經卷三六.二八(大正藏二.二六六a)。 [0065151] 如佛陀之姓、名。 [0065152]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六(大正藏二.三五六a)。 [0066153] 同本無此。 [0066154] 雜阿含經卷四八.二六(大正藏二.三五六a)。 [0067155] 同本無此。 [0068156] 同本無此。 [0068157] 無諍 araṇa = nikkilesa 無煩惱。 [0068158] 沙門 samaṇā = khiṇasava. samaṇā 指無漏之沙門。【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3 冊 No. 6 相應部經典(第1卷-第11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