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相應部經典

[P.68]第三 拘薩羅相應

第一 拘薩羅品

〔一〕幼少[1]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詣世尊處詣已與世尊交談敬重之見面禮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瞿曇曾宣示證悟無上之正等覺否

「大王有正確言說證悟無上正等覺者即是我大王我是證悟無上之正等覺

「瞿曇有僧伽有群〔眾〕為群〔眾〕之師有名有名聲為救濟者[2]有受甚多人認定為善人[3]之沙門婆羅門猶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羅尼乾陀若提子刪闍耶吠羅底子迦據陀迦旃延阿耆多翅舍飲婆羅門等問彼等曾宣示證悟無上正等覺否未曾宣示證悟無上之正等覺何況尊者瞿曇其生年青少出家又日淺

[P.69]

「大王年少不可輕年少不可輕有四種何為四種耶大王年少不可輕剎帝利是年少不可輕大王年少不可輕蛇是年少不可輕大王年少不可輕火是年少不可輕大王年少不可輕比丘是年少不可輕視

大王年少不可輕此四種者是年少之不可輕視者

世尊宣說此已善逝更宣示曰

善生而有譽     具足尊貴姓
如是剎帝利     生年青少人
勿以輕低視     勿以藐視他
得彼剎帝位     成為人王時
忿怒而強烈     有加於王罰
是故守己命     以避遭繩罰
於村或森林     在此見蛇時
以為是幼少     勿輕勿藐視
或高或低貌     持炎蛇彷徨
若愚男女近     即直受彼咬
是故守己命     以避遭傷害
餌食甚多貪     熾燃火黑煙
雖然是細小     勿輕勿藐視
只要得柴薪[4]     其火大炎出
若愚男女近     當即遭燃燒
是故守己命     以避受火害
火燒於森林     火盡成黑炭
日夜以過後     於此出草萌
持戒之比丘     若以戒炎燒
其人無生子     不富於子孫[5]
無子無相續     彼等切斷芽
[P.70]不如多羅樹     是故賢智人
自己以見利     小蛇與細火
有譽剎帝利     具戒之比丘
以善於正行

如是語已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白尊曰「世尊是最勝世尊是最勝世尊譬喻倒者立起覆者顯現迷者教示道如有眼者見諸色如暗中揭明燈如是世尊說種種法世尊我歸依佛及歸依法與僧世尊容受我從今日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二〕第二 人[6]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詣於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於人中生幾何法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及不安住耶

「大王三法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三者為何大王貪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大王瞋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大王癡生於人中即成為人之不利苦惱與不安住者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貪與瞋及癡     生此惡心已
以為自傷害     如持倒竹實

[P.71]〔三〕第三 王[7]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於有生者中有能免老死者否

「大王任何生物亦不能免老死

大王雖有大財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銀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家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大王雖有大財之婆羅門有大財富有大富有大受用甚多金銀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家主因有生故亦不能免老死

大王漏盡之應供者行盡梵行所作已辦已捨重擔達自利盡有縛依正智而解脫之比丘之身體亦是破壞之法應捨之法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王車美亦壞     身體邁向老
正法永不老     善人所語善

〔四〕第四 愛者[8]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我於此獨坐靜觀生如是思念『自我為何人所愛者不為何人所愛者乎』世尊我生如是思念

[P.72]

『任何人皆依身以行惡行依語以行惡行依意以行惡行此等諸人乃非愛自我者假若彼等雖云「我等乃自我之愛者」但彼等卻非自我之愛者不論如何非愛者所以為非愛者乃彼等之自所作為是故彼等非自我之愛者

任何人皆依身以行善行依語以行善行依意以行善行此等之諸人乃自我之愛者假若彼等雖云「我等乃非自我之愛者」但彼等卻是自我之愛者不論如何愛者所以為愛者乃彼等之自所作為是故彼等乃自我之愛者』」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任何人依身意以行惡行此諸人乃非自我之愛者任何人依身意以行善行此諸人乃自我之愛者

〔世尊於此宣說已乃至

知自可愛者     勿自連結惡
以行惡行人     難得於安樂
所囚於死魔     以捨生命者
有何是彼物     彼行而取何
功德惡之二     是人此世作
此為彼身物     彼行而取此
如添影之形     此二從隨彼
是故以行善     為善積未來
功德於後世     乃人渡津頭

〔五〕第五 自護[9]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世尊我獨坐靜觀生如是念『何人乃護自我何人不護自我耶』世尊我如是思念

[P.73]

『任何人依身以行惡行依語以行惡行依意以行惡行者其人即是不護自我彼等如何受象軍之善護馬軍之善護車軍之善護步軍之善護但不護彼等之自我何以故此等外在之守護此等非為內在之守護是故非守護彼等之自我

任何人依身以行善行依語以行善行依意以行善行者其人乃護自我者彼等雖云無任何象軍之守護無馬軍之守護無車軍之守護無步軍之守護但有守護彼等之自我何以故此等乃內在之守護此等非外在之守護是故乃守護彼等之自我』」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任何人依身意以行惡行者其人不護自我任何人依身意以行善行者其人乃護自我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善哉自制身     善哉自制語
善哉自制意     善哉制一切
自制知恥者     云為守護人

〔六〕第六 少數[10]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我獨坐靜觀生如是思念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不迷醉不溺不耽於欲樂不誤於諸人中者甚少於此世[P.74]得巨大之富而迷醉耽於欲樂誤於諸人中者甚多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不迷醉不溺不耽於欲樂不誤於諸人中者甚少於此世得巨大之富而迷醉耽於欲樂誤於諸人中者甚多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富迷於欲樂     貪欲以奪心
不覺於道外[11]     如鹿被縛蹄[12]
彼等後苦澀[13]     其果即是惡

〔七〕裁斷[14]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世尊我坐於裁判之座見有大富有大財大產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剎帝利婆羅門家主等自知為欲樂依於欲樂欲樂之故而語妄語故我生如是思念『我今有充分裁斷今當依裁斷以顯賢面[15]』」

「大王有大富有大財大產甚多金銀甚多資財甚多財穀之剎帝利婆羅門家主等自知為欲樂依於欲樂欲樂之故而語妄語彼等應長時之不利苦惱

〔世尊宣說此已乃至

富迷於欲樂     貪欲以奪心
不知於道外     如魚被網羅
彼等後苦澀     其果即是惡

[P.75]〔八〕第八 末利[16]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爾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具在高樓之上

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言末利夫人曰「末利可有其他之何人比汝更可愛耶

「大王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大王有其他之何人比汝自己更可愛耶

「末利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走下高樓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

「世尊我於此與末利夫人於高樓上以此言末利夫人『末利可有其他之何人比汝更可愛耶』世尊如是言已末利夫人以此言我曰『大王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大王可有其他之何人比王我更可愛耶』世尊如是言已以此我對末利夫人曰『末利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自己更可愛者』」

世尊了知此義其時唱此偈曰

思雖往一切     不達於比己
更為可愛者     其他之諸人
亦是可愛己     是故為自愛
勿以傷害他

〔九〕第九 供犧[17]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P.76]

爾時又作備辦大供犧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五百牡牛五百牝犢五百山羊五百隻羊為供犧而受縛於柱[18]

又有王之奴隸僕人男傭人彼等亦害怕刑罰恐怖戰抖一面為作準備而一面哭泣流淚

甚多比丘等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行乞於舍衛城行乞食已收放鉢後而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曰

「世尊此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備辦大供犧五百牡牛五百牝犢五百山羊五百隻羊均為供犧而繁縛於柱又王之奴隸僕人男傭人等彼等害怕刑罰恐怖戰抖一面哭泣流淚一面為作準備

世尊了知此義於此時唱偈曰

馬犧人供犧     投擲之棒賽
勝利者之飲     而無有障礙
此等之供犧     事多無大果
山羊及羊牛     種種加殺害
如此之供犧     大聖不行為
事少常行此     山羊及羊牛
於此不殺害     而於此供犧
以行正道者     大聖亦行之
賢者行此供     此供有大果
以行此行者     有善而無空
偉大之供犧     諸天之賞讚

〔一〇〕第十 縛[19]

其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捕縛甚多人有者以繩有者以網有者以鎖〔縛之〕

[P.77]

甚多比丘等於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行乞舍衛城行乞食已收放鉢後詣世尊處詣而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彼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捕縛甚多人有者以繩有者以網有者以鎖〔縛之〕

世尊了知此義於其時誦此偈曰

鐵繩以及木     或以葦之網
賢者不云縛     以心為迷醉
寶玉及珠環     又心繫妻子
賢者云強縛     牽引於此人
雖緩亦難離     無欲捨欲樂
斷此而出家

此嗢陀南

幼少人及王     愛者並自護
少數與裁斷     末利供與縛

第二 拘薩羅品

〔一一〕第一 結髮行者[20]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子母講堂

其時將日暮世尊從獨坐靜觀起座出而坐於門外之小屋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P.78]

其時有七名結髮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人名遊行者等其腋下毛或身毛均長爪亦長持遊方者之用具通過離世尊不遠之處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即從座起立著上衣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七名結髮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名遊方者合掌三次稱呼其名「尊者我乃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尊者我乃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離開彼等七名結髮行者七名尼乾陀徒七名裸行者七名一衣者七名遊行者去後直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此等之諸人於此世間為阿羅漢或具足阿羅漢之諸人中耶

「大王此等諸人是阿羅漢耶為具足阿羅漢道者耶即如王者之在家受用欲樂住於子嗣之障礙中即使用迦尸國[21]之栴檀用華鬘塗料貯蓄金銀者亦不易知

大王彼之戒依於共住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大王彼之清淨是依於共語[22]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一〇

大王彼之確立[23]於不幸之時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P.79]一一

大王彼之智慧依共同商量而且非短時依長時而非不思惟依思惟而非無智應依有智慧而得知

一二

「世尊誠然希有世尊誠然未曾有世尊此事確實是依世尊之所說」「大王此事即使在家受用欲樂乃至貯蓄金銀亦不易知乃至

一三

「世尊此等我密訪訪察者[24]之諸人於訪察各國歸來最初依彼等之所察訪於後我來作結論

一四

世尊如今彼等為去其塵垢沐浴塗以香料剃除鬚髮穿著白衣為五欲所纏繞所具者是樂

一五

世尊了知此義於此時唱偈曰

色貌之於人     實是不易知
即刻見勿信[25]     善制者其相
非為制御人     此世普橫行
如似是而非     泥土之耳環
渡金銅半錢     人人裝飾美
內懷於不淨     外面美橫行

〔一二〕第二 五王[26]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其時波斯匿王初為五王為五欲所圍纏充分享受快樂彼於此間生起如是言語「何為欲愛之第一

[P.80]

或有人作如是說「色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聲是[A1]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香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味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觸是欲愛之第一」當時[27]彼等諸王互相皆不能承服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以此謂彼等諸王曰「友請過來我等何不往詣世尊處請問此義如世尊為我等所說應予各自受持

彼等五王答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友誠然

時彼等五王以波斯匿王為先導往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語白世尊「世尊於此我等五王為五欲所纏充分享受快樂我等之間生出如此言語『何為欲愛之第一耶』或亦有人作如是說『色是愛欲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聲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香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味是欲愛之第一』或作如是說『觸是欲愛之第一』世尊何為欲愛之第一耶

「大王我說限以人心[28]所好之程度為欲愛之第一大王此等諸色或為心之所好者或為心之所不好者有人或依色而歡喜若能滿足所思則更希望求其他更殊勝微妙之色於彼而言則其色乃無上之最殊勝

大王此等之聲乃至乃至乃至此等之觸或為[P.81]心所好者或為心所不好者有人或依觸而歡喜若得滿足所思則不再希望其他更殊勝微妙之觸於彼而言其觸乃無上之最殊勝

一〇

爾時亦有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坐其會座時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即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合掌向世尊以此謂世尊曰「世尊思我則不顯善逝思我則不顯

一一

世尊曰「栴檀庵伽梨迦顯此

一二

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於世尊座前當場以相應之偈讚歎之

芳香赤蓮華     晨開香不去
見鴦耆羅光     映空如太陽

一三

彼等五王向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五件僧伽梨請穿著

一四

栴檀庵伽梨迦優婆塞即以此五件僧伽梨奉獻世尊

〔一三〕第三 大食[29]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其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常食一陀那[30]之飯食

拘薩羅之波斯匿王食後就大息[31]而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其傍

世尊知拘薩羅國波斯匿王飯食已訖曾作大息其時而唱此偈曰

以常持正念     取食知量人
則少有其苦     遲老得壽長

[P.82]

爾時善見摩納立於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後

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呼善見摩納「善見汝在我食時於世尊前暗唱此偈我常日日施百錢[32]與汝

善見摩納答覆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曰「大王承教」則暗〔誦〕在世尊前之偈於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食時即歌此偈

以常持正念     取食知量人
則少有其苦     遲老得壽長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即漸次滿足於一陀那量之飯食

如是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即較以往身體康健以手撫其身體當時發此歡喜語「世尊實以二利哀憐我是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

〔一四〕第四 於戰之二語[33](其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針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入其迦尸國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聞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攻入我迦尸國

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整備四軍迎戰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於迦尸國

[P.83]

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生戰事依其戰鬥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攻破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則逃歸首都之舍衛城

眾多比丘朝晨著衣持鉢入舍衛城行乞舍衛城行乞飯食後置鉢往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曰

「世尊如今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挑起戰事依其戰鬥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攻破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逃歸首都之舍衛城

「諸比丘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有惡友惡朋惡伴諸比丘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有善友善朋善伴諸比丘但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今夜為敗者應是苦眠

〔世尊說此乃至

勝利以生怨     敗者苦難寢
只有捨勝敗     平靜樂安眠

〔一五〕於戰之二語[34](其二)

[P.84]

摩揭陀國韋提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針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戰〕攻入其迦尸國

一〇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聞摩揭陀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攻入我迦尸國

一一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整備四軍於迦尸國迎戰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一二

如是摩揭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挑起戰事於此戰鬥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破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生擒彼〔王〕

一三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如是思念「如摩揭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雖無害但謂害我乃我之甥我寧奪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所有之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以逐放彼

一四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奪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所有之象軍馬軍車軍步軍而逐放彼

一五

眾多比丘晨早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於舍衛城乞食食已置鉢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曰

[P.85]一六

「世尊如今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整備四軍針對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入其迦尸國世尊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聞悉亦以整備四軍迎戰於此交戰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攻破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生擒彼王世尊如是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如是思念『如摩揭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雖無害但謂害我乃我之甥我寧奪彼王之四軍以逐放彼王』世尊如是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奪得摩揭陀國之韋提希子阿闍世王之四軍以逐放彼王

一七

世尊得知此義其時唱此偈曰

人為己利時     即以掠奪他
他之被奪時     彼亦為所奪
愚者惡不實     雖思為當然[35]
惡之成實時     即受於苦惱
若以殺他人     即得殺己者
若以勝他人     即得勝己者
以譏他人者     即得誹己者
以惱他人者     即得惱己者
如是業輪轉     奪人當被奪

[P.86]〔一六〕第六 公主[36]

舍衛城因緣

拘薩羅國之波斯若王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有一人坐近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進而耳語於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告曰「王末利夫人生王女

如是云時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不喜

世尊知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不喜於是唱偈曰

人主或婦人     勝比於男子
有智慧全戒     敬姑及事夫
以生其子者     英雄地上主
實如賢妻子     亦教導王國

〔一七〕第七 不放逸[37](其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現世之利與未來之利可有取得兩利之一法耶

「大王有取得現在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

「世尊有取得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何耶

[P.87]

「大王取得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為一法者是不放逸大王譬喻任何步行獸之足跡皆入於象之足跡即云象之足跡其大為第一大王如是現在之利與未來之利以此二利取之為一法

世尊宣說此乃至

生命與無病     美貌生天界
日日於願望     以生高貴家
賢者行功德     稱讚不放逸
賢者不放逸     現法之益利
乃至未來利     若得此二利
依於得此義[38]     英雄謂賢者

〔一八〕第八 不放逸[39](其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於獨坐靜觀以生思念『依世尊之善說法而與善友善朋善伴交非與惡友惡朋惡伴交』」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依我善說法而與善友善朋善伴交非與惡友惡朋惡伴交

大王爾時我住釋迦族邑

大王阿難比丘詣我處詣已禮敬於我坐於一面大王坐於一面之阿難比丘謂我曰『世尊此善友善朋善伴即梵行之一半

[P.88]

大王我如是言已以此謂阿難比丘曰『阿難不然阿難不然阿難此善友善朋善伴乃是梵行之全部阿難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得以期待於修行八支聖道屢修八支聖道

阿難如何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屢修八支聖道耶

阿難此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以修正見捨離〔煩惱〕及轉向〔涅槃〕[40]依遠離依離貪依滅以修正思〔乃至〕正語〔乃至〕正業〔乃至〕正命〔乃至〕正精進〔乃至〕正念〔乃至〕正定而捨離及轉向阿難如是有善友善朋善伴之比丘以修行八支聖道屢修八支聖道

阿難依此應知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梵行之全部

一〇

阿難不論如何依以我為善友生法之眾生依生而解脫老法之眾生依老而解脫病法之眾生依病而解脫死法之眾生依死而解脫愁悲苦惱悶之眾生依愁悲苦惱悶而解脫阿難依此應知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梵行之全部

一一

大王是故王不能不如是學我應容有善友善朋善伴大王不能不[P.89]如是學大王欲有善友善朋善伴者不能不依此一法而住即於善法不放逸

一二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王之後宮亦應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應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一三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剎帝利之侍臣等應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應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一四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國民亦應如是思念『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我等亦應依不放逸住不放逸

一五

大王王依不放逸住不放逸者當亦護自己亦護後宮亦護庫藏

一六

〔世尊宣說乃至

繼續負願望     欲得至大富
賢者行功德     以讚不放逸
賢者不放逸     以得二種利
現世之益利     以及未來利
依得於此義     英雄謂賢者

〔一九〕第九 無子[41](其一)

舍衛城因緣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日中[42]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於一面坐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王此日中從何處來耶

「世尊於今舍衛城之長者家主死彼無子我來接收其財產世尊其金即有八百萬金銀當更不待言世尊〔如是巨富〕之長者家主以如是受用所食混糠之酸粥如是受用所衣唯縫合三片之大麻粗布如是用車乘老舊朽車又持木[P.90]葉之蓋傘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43]人乍得巨大之富不令自樂不令喜不令父母樂不令妻子樂不令下男下僕樂不令朋友樂對沙門婆羅門昇上界導上界轉生天界亦不行布施彼之財富不如是正當受用則被王沒收被盜賊奪被火燒被水流被不喜愛之相續者奪取大王無如是正當受用之富當是無用之破滅行

大王譬喻有池於無人之境其水澄潔清冷甘美澄白岸亦甚善但無人〔行〕樂亦無人取水故無人飲則是無何所用大王如是無正當受用之水即是無用之消滅如是卑人得富不令自己父母妻子下僕依此而樂如是無正當受用之富是無用之破滅行

大王善人得巨大之富令自己樂令父母樂令妻子樂令下男下僕樂令朋友樂對沙門婆羅門昇上界導上界有樂果轉生天

[P.91]界者行布施彼之財富有如是正當受用不被王沒收不被盜賊奪不被火燒不被水流不被不喜愛之相續者奪取大王如是正當受用之富則無破滅

大王譬喻近村或邑有蓮池其水澄潔清泠甘美澄白岸甚善而有人行樂其水眾人取去或飲或浴以供人用大王如是正當受用之水有用而不行滅如善人得巨大之富令自己乃至朋友樂乃至如是正當受用之富有用而無破滅行

〔世尊如是宣說乃至

如無人山野清水[44]     無人飲用自行滅
若猶卑人得富者     不自用亦不與他
英雄識者以得富     自用並供其他事
彼牛王養親族群     無被非難行天界

〔二〇〕第十 無子[45](其二)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日中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對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世尊問曰「大王王日中從何而來耶

「世尊於今舍衛城之長者家主死彼無子我來接收其財產世尊其金即有千萬金銀當更不待言世尊〔如是巨富〕之長者家主以如是受用所食為混糠之酸粥如是受用衣為縫合三片之大麻粗布如是受用車老舊朽車又持用木[P.92]葉之蓋傘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往昔其長者家主令供食於多伽羅尸棄辟支佛之行乞令『供食於沙門』即從座起而去來反後悔於『此食不如予下僕為勝』又為財產而奪兄弟一子之生命

大王其長者家主依令施食多伽羅尸棄辟支佛行乞之業果七返生天界七返之餘業七返於此舍衛城置長者之位

大王此長者家主依施後反悔『此食不如予下僕為勝』之業果其心不傾向於善食之受用不傾向於善衣之受用不傾向於善車乘之受用不傾向五欲之善受用

大王其長者家主依由為財產而殺兄弟之子其業果得多年多百年多千年多百千年受苦於地獄依其餘業當七返無子其財富則被沒入王庫大王其長者家主乃舊功德盡已不積新功德大王其長者今日被煮於大叫喚地獄

「世尊長者家主即如是生於大叫喚地獄

[P.93]

「大王長者家主如是生於大叫喚地獄

穀物富金銀     如何為所有
奴下男傭人     及他從屬者
悉皆不隨行     一切皆離去
依於身之行     以及口意行
唯此彼身物     即隨之而行
一切皆依業     如影之隨形
然則行善事     積善為未來
功德是後世     眾人渡津場

此嗢陀南

結髮之行者     以及於五王
擊戰故事二     姬二不放逸
無子二故事     依此云一品

第三 拘薩羅品

〔二一〕第一 人[46]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往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於一面坐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世間有四種人

「四種者何耶」「乃由闇入闇由闇入明由明入闇由明入明者是

大王如何之為由闇入闇耶大王今有人生卑賤家生於旃陀羅家作竹籠家獵夫家作皮家[47]清潔夫家貧窮而缺乏飲食生計困難難得衣食醜陋[P.94][48]畸軀而駝背[49]多病獨眼曲手跛足半身不遂不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塗香寢牀住居燈光彼身為惡行語為惡行意為惡行彼為此身意之惡行身體毀壞死後墮於苦處惡處地獄大王譬喻人由闇入闇由闇入闇即由血暗[50]入血暗大王我說譬喻此人大王如是等人是由闇入闇

大王如何之人是由闇入明耶大王如今有人生卑賤旃陀羅家作竹籠家獵夫家皮匠家清潔夫家貧窮而缺乏飲食生計困難難得衣食醜陋奇而駝背多病獨眼曲手跛足半身不遂不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塗香寢牀住居燈光彼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彼於身語意善行身體毀壞死後生善趣天界大王譬喻有人由地乘輿由輿移乘馬背由馬背移乘象由象肩移登高樓大王正如我以此人為喻大王如是之人是由闇入明

大王如何之為人由明入闇耶大王於今有人生高貴家生大富剎帝利家[P.95]大富婆羅門家大富家主之家富而有大財大產多金銀多資財多財穀之家彼等美貌見好似樂見蓮葉具最上美色之皮膚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塗香寢牀住居明燈彼身為惡行口為惡行意為惡行彼者身意為惡行身體毀壞死後墮惡趣苦處地獄大王譬喻人由高樓下至象肩由象肩下至馬背由馬背下至輿由輿下至地面由地面降入於闇〔處〕大王我說譬喻此人大王如是之人是由明入暗

大王如何之人為由明入明耶大王於今有人生高貴家生大富剎帝利家大富婆羅門家大富家主之家富而有大財大產多金銀多資財多財穀之家得飲食衣服車乘華鬘塗香寢牀住居明燈彼之身為善行口為善行意為善行彼者身意為善行身體毀壞死後生善趣天界大王譬喻有人由輿移至馬背由馬背移至象肩由象肩移至高樓大王我說譬喻比人大王如是之人是由明入明

[P.96]

大王世有如此〔四種之〕眾人

〔世尊如此宣說乃至

貧者無信仰     心卑而吝惜
慳嗇有惡思     邪見無敬心
嘲罵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
惱不為人思[51]     妨與乞食者
如是人死後     往恐懼地獄
此由闇入闇     貧窮有信仰
無有卑吝心     行施思崇高
心靜不混亂[52]     對他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     從座立敬禮
平安行修身     乞食不妨食
如是人死後     生於忉利天
此由[A2]闇入明     雖富無信仰
心卑心吝惜     慳嗇有惡思
邪見無敬心     嘲罵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     惱不為人思
妨與乞食者     如是人死後
往恐懼地獄     此由明入闇
富貴有信仰     無有卑吝心
行施思崇高     心靜不混亂
對他乞食者     沙門婆羅門
從座立敬禮     平安行修身
對於乞食者     不妨與之食
如是人死後     生於忉利天
此由明入明

〔二二〕第二 祖母[53]

[P.97]

舍衛城因緣

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王日中從何處來耶

「世尊我老祖母[54]年百二十歲死矣

世尊我祖母於我是所思慕者世尊若我依於象寶得令祖母不死者我當予象寶不令祖母死若我依馬寶得令祖母不死者我當予馬寶不令祖母死得依善村或國得令祖母不死者我當予善村或國令祖母不死

「大王一切眾生乃死法終當必死無得超越於死者

「世尊希有世尊未曾有此一切眾乃死法終當必死無能得超死者實是善說

「大王如是大王如是一切眾生乃死法終當必死無得超越於死者大王譬喻作壺之任何所作之土器或燒或不燒者悉是破壞之法終必破壞無有免破壞者如是一切眾生為死法終當必死無得超死者

〔世尊此宣說乃至

眾生皆必死     生者無不死
應如依其業     隨行功罪果
依惡墮地獄     功德生天界
然者行善事     積善為未來
功德實眾人     後世渡津場

[P.98]〔二三〕世間[55]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世尊世間有幾種法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耶

「大王世間有三法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

三者何耶大王於世間貪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大王於世間瞋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大王於世間癡生為不利苦惱不安住

大王此等三法生於世間為不利苦惱不安住

〔世尊此宣說乃至

貪瞋以及癡[56]     此惡心生人
害人如竹類     生之即傾倒

〔二四〕第四 弓術[57]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坐於一面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布施應於何處為之耶

「大王應於心之信樂處為作之

「世尊於何處行施有大果耶

「大王布施應於何處為與何處行施有大果者有別也大王施於持戒者有大果於惡戒者則不然大王誠然今我問王王之意云何耶

大王王之意如何耶於此王興起戰爭其戰激烈有不學不熟習[P.99]不練恐懼症而戰慄恐怖逃亡之剎帝利青年來王扶持其人如是其人有用耶

「世尊我不扶持其人其人無有用

「時有不學〔乃至〕逃亡之婆羅門青年〔〕毘舍之青年〔〕首陀羅之青年來乃至我不扶持其人其人無有用

「大王王之意云何耶於此王興起戰爭其戰激烈有有學熟習無恐懼症不戰慄不恐怖不逃亡之剎帝利青年來王扶持其人如是其人有用耶

一〇

「世尊我扶持其人如是之人為有用

一一

「時有有學〔乃至〕不逃亡之婆羅門青年〔〕毘舍之青年〔〕首陀羅之青年來乃至王扶持此人如是之人有用耶

一二

「世尊我扶持此人如是之人有用

一三

「大王如是任何家族從其家族無家而出家以離五支並具五支者施彼有大果

一四

如何為離五支耶為離愛欲離瞋離惛眠離掉悔離疑此謂離五支

[P.100]一五

如何為具五支耶為具無學戒蘊具無學定蘊具無學慧蘊具無學解脫蘊具無學解脫知見蘊此謂具五支

一六

施如是離五支具五支者有大果

一七

世尊宣說於此乃至師其時唱偈曰

王為戰生貴     不扶持怯者
善選巧弓術     勇氣力青年
如是之智者     其生雖卑劣
忍辱有慈悲     善供聖跡人
善住多聞者     欣樂作小屋
無水林設池     嶮處與設道
食物飲堅食     衣服及住居
以信樂之心     善施直心人
如受電華鬘     轟百鳥冠雲
雨降於大地     高低皆潤濕
有信而多聞     賢者以集富
食物及飲料     惠於乞食者
心喜而播散     言予之予之
此乃彼之轟     如天之降雨
廣大功德水     以注眾人上

〔二五〕第五 山之比喻[58]

舍衛城因緣

〔世尊〕謂於一面坐之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曰「大王王從何處來耶

「世尊沉醉於主權之憍耽於愛欲貪得國家保全征服廣大領土剎帝利之灌頂王有諸王事我忙碌[59]於此等事

[P.101]

「大王王之意如何耶於此可信可賴者從東方來彼詣王處作如是言曰『大王請知我從東方來於彼見如虛空之大山而壓碎一切生物大王請作應作之事

有可信可賴之第二人由西方乃至第三人由北方乃至第四人由南方來彼詣王處作如是言曰『大王請知我從南方來於彼見如虛空之大山壓碎一切生物大王諸作應作之事』大王如是大恐怖已至人類滅盡之可怕人身更難再受於王應作何事耶

「世尊如是大恐怖已至人類滅盡之可怕人身更難再受者唯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大王我說王我告於王老死壓在王之上如老死壓在王頭上應何所為耶

「世尊如老死壓在我上應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世尊沉醉主權之憍耽愛欲之貪得國家之保全征服廣大之領土剎帝利種之灌頂王有象軍戰然而世尊此等象軍戰亦於老死之壓來無防老死之方法[60]與餘地

[P.102]一〇

世尊沈醉於主權之憍乃至剎帝利之灌頂王有馬軍戰〔〕車軍戰〔〕步軍戰然而此步軍戰亦於老死之壓來無防〔老死〕之方法與餘地

一一

世尊王宮有善咒之大臣彼等得以咒語破來攻之敵然而世尊咒戰之壓來無防老死之方法與餘地

一二

世尊於此王宮有布滿地階[61]又布滿上階莫大之黃金我等依此財寶可說服攻來之敵然而此財寶之戰無防老死壓來之方法與餘地

一三

世尊老死壓來我頭上時唯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一四

「大王實者如是大王實者如是老死壓來王之上唯為法行正行善業功德業之外無何所為焉

一五

世尊此宣說乃至師唱此偈曰

穿空大岩山     猶四方迫來
老死之強迫     臨眾人頭上
剎帝婆羅門     毘舍首陀羅
乃至旃陀羅     下水清掃人
任何人難免     一切皆被迫
象軍無餘地     車軍及步軍
亦為無餘地     咒術亦無濟
富亦無術勝     故賢為己思
佛法及僧伽     以植於信仰
身口以至心     如法之行人
此世承讚譽     未來生天界

此之嗢陀南

人祖母世間     弓術佛勝說
譬喻廣大山     拘薩品第五

校注

[0127001] 雜阿含經卷四六五(大正藏二三三四c) [0127002] 救濟者 titthakarā 註釋為 laddhikarā(作見解者) [0127003] 為善人之被肯定 sādhu sammato = santo sappurisā ti evaṁ sammato [0129004] 薪 upādana 譯之 [0129005] 於子孫云云 dāyādā vindare dhanaṁ = tassa dāyādā pi dhanaṁ na vindanti [0130006] 雜阿含經卷三八四(大正藏二二七六c) [0131007]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九(大正藏二三三九c) [0132008] 雜阿含經卷四六七(大正藏二三三五c) [0134009] 雜阿含經卷四六八(大正藏二三三六a) [0135010] 雜阿含經卷四六九(大正藏二三三六b) [0135011] 於道之外 atisāraṁ = atikkamaṁ [0135012] 係蹄 kūṭaṁ = pāsaṁ [0136013] 彼等之後 pacchāsaṁ = pacchā tcsaṁ [0136014]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〇(大正藏二三三六c) [0136015] 賢面(bhadramukho)幾謂我良友之意指國王之將軍 Bandhula此將軍後來專司裁判請閱《印度佛教個有名詞辭典》之 Bandhula 之下 [0136016] 同本無此 [0138017]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三(大正藏二三三八a) [0138018] 縛於柱 thūṇaṁ upanitāni = thūṇāya baddhāni [0139019]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四(大正藏二三三八b) [0141020] 雜阿含經卷四二四(大正藏二三〇五c) [0142021] 迦尸國之栴檀 kāsika-candanaṁ = saṇha-candanaṁ [0142022] 說 samvohārena = kathanena [0142023] 確立 thāmo = ñāṇathāmo 人若不確立慧生遇不幸時不知所為恰如直入無門戶之家屋故云喻其狼狽 [0143024] 偵察者 ocarakā = heṭṭhā carakā(人背囊而行) [0143025] 立即得見 ittara-dassanena = lahuka-dassanena(依輕易得見) [0144026] 雜阿含經卷四二五(大正藏二三〇六a) [0144027] 當時 yato = yadā [0145028] 心情愉悅之程度 manāpa-pariyantaṁ = manāpa-nipphattikaṁ, manāpa-koṭikaṁ [0146029] 雜阿含經卷四二六(大正藏二三〇六c) [0146030] doṇapāka 陀那乃量度名稱此云一陀那量之飯食 [0146031] 盡大息 mahassāsi = mahantehi assāsehi assāsati [0146032] 早餐時五十分錢(kahāpaṇa)晚餐時五十分錢之百錢(註釋) [0147033]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五(大正藏二三三八b) [0148034]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六(大正藏二三三八c) [0150035] 當然之子 ṭhānaṁ = kāraṇaṁ [0151036] 同本無此 [0152037]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八(大正藏二三三九b) [0153038] 得 abhisamayā = paṭilābhā [0153039]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七(大正藏二三三九a) [0154040] 煩惱之捨離與涅槃之迴轉 vossagga-pariṇāmi = kilesa-pariccāga, nibbāna-pakkhandana(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40]今於此處加上[40]之註標 [0155041]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一(大正藏二三三七a) [0155042] 日中 divādivassa = divasassa divā, majjhantika samaya [0156043] 卑賤之人 asappuriso = lamakapuriso [0157044] 底本之 udakaṁ vasitaṁ 讀為 udakaṁ va sitaṁ [0158045] 雜阿含經卷四六一二(大正藏二三三七b) [0160046] 雜阿含經卷四二二(大正藏二三〇四b) [0161047] 在註釋中有 rathakārakula = cammakārakula [0161048] 怪軀 duddasiko = vijātamātuyā pi amañapadassano [0161049] 駝背 okoṭimako = lakuṇṭako [0161050] 血暗(lohitamala)視一切物皆見紅色 [0163051] Natthiko Natthi 可解釋為人今 na-atthiko解作(不思作為) [0163052] 心不混亂 abyagga-manaso = ekagga-citto [0164053] 雜阿含經卷四六六(大正藏二三三五b) [0164054] 原文 jiṇṇā vuḍḍhā mahallikā addhagatā vayo anuppattā 之邁向衰老(jarajiṇṇā)年事增長(vayo vuḍḍhā)老大(jāti-mahāllikā)渡過漫長生涯(addhaṁ cirakālaṁ atikkantā)達於人生最後時期(pacchima-vayaṁ sampattā)雖有五辭之敘列但頗難為譯故此只簡易作「老」 [0166055] 雜阿含經卷三八四(大正藏二二七六c)(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有二個對應之註標[56]今將此處的[56]註標修訂成[55]) [0166056] 比偈出相應第一品第二經 [0166057] 雜阿含經卷四二一(大正藏二三〇四a) [0169058] 雜阿含經卷四二三(大正藏二三〇五b) [0170059] 忙碌 ussukkaṁ = vyāpāraṁ(職務從事) [0171060] 手段 gati = nibbatti 餘地 visayo = okāso [0171061] 滿於地階 bhūmigataṁ = mahālohākumbhiyo pūretvā bhūmiyaṁ ṭhapitaṁ(裝入大銅壺置於地上者)布滿上階者 vehāsaṭṭhaṁ = cammapasibbake pūretvā tulā sanghāṭ adī'su laggetvā ceva niyyūhadisu ca pūretvā ṭhapitaṁ(裝入皮袋掛於天上之棋木或梁留在上樓者)
[A1] 欲【CB】[-]【南傳】
[A2] 闇【CB】闍【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