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11]第十 入出息相應
第一 一法品
〔一〕第一 一法[1]
一
舍衛城……園。
二
……說曰:
三
「諸比丘!修習於一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以何為一法耶?
入出息念是。
諸比丘!於入出息念,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普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
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於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於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於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六
學『我覺徧身入息』,學『我覺徧身出息』,學『我止身行入息』,學『我止身行出息。』
[P.312]七
學『我覺喜入息』,學『我覺喜出息』,學『我覺樂入息』,學『我覺樂出息。』
八
學『我覺心行入息』,學『我覺心行出息』,學『我止心行入息』,學『我止心行出息』,學『我覺心入出息』,學『我覺心出息。』
九
學『我心喜歡之入息』,學『我心喜歡之出息』,學『我心得定之入息』,學『我心得定之出息』,學『我心解脫之入息』,學『我心解脫之出息。』
一〇
學『我觀無常入息』,學『我觀無常出息』,學『我觀離貪入息』,學『我觀離貪出息』,學『我觀滅盡入息』,學『我觀滅盡出息』,學『我觀定棄入息』,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一
諸比丘!對入出息如是之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二〕第二 覺支[1]
一~二
舍衛城。
三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入出息念俱[P.313]行之念覺支……擇法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入出息念俱行之捨覺支。
五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三〕第三 清淨[-1]
一~二
舍衛城。
三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於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於現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一〇
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而入息』,學『我觀定棄而出息。』
一一
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念、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四〕第四 果(一)
※三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修習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為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〇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於現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入息』,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一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P.314]一二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二果中之隨一果可期,於現法開悟,或為餘依得不還果。」
〔五〕第五 果(二)
※三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修習、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修習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〇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一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為七果、七功德耶?
一三
於現法已得開悟;若於現法不得開悟,則命終時得開悟;若於命終時不得開悟,則依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得損害般涅槃……得無行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成為上流至色究竟天。
一四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六〕第六 阿梨瑟吒[1]
一~二
舍衛城。
於此世尊……說曰:
「諸比丘!汝等應對入出息念修習。」
三
如是說示已,具壽阿梨瑟吒白世尊曰:
「大德,我修習入出息念。」
[P.315]「阿梨瑟吒!汝云何而修習入出息念耶?」
四
「大德,我於過去之諸欲,斷欲欲;於未來之諸欲,離欲欲;於內外之諸法,善調伏對礙想,以正念而入息、以正念而出息。大德!我如是修習入出息念。」
五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者,我不說有。然而,阿梨瑟吒!有廣大圓滿之入出息念,且諦聽,善作意,我當說。」具壽阿梨瑟吒應世尊曰——
「唯唯!大德!」
六
世尊說示曰:
「阿梨瑟吒!云何之入出息念,為廣大圓滿耶?
七~一三
阿梨瑟吒!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乃至……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四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為廣大圓滿。」
〔七〕第七 罽賓那[1]
一~二
舍衛城。
三
其時,具壽大罽賓那於不遠處,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於現前。
四
世尊見具壽大罽賓那於不遠處,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於現前。見已,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見此比丘之身有傾動否?」
[P.316]五
「大德!我等見彼具壽於大眾中端坐,獨居而坐,不見彼具壽之身有傾動。」
六
「諸比丘!於定修習、多修故,身無傾動,心無傾動。故彼比丘得定隨樂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
七
諸比丘!修習何定、多修故,身無傾動、心無傾動耶?
諸比丘!修習入出息念定、多修故,身無傾動、心無傾動。
八
諸比丘!云何修習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則身無傾動、心無傾動耶?
九~一五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六
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則身不傾不動、心不傾不動。」
〔八〕第八 燈[1]
一~二
舍衛城。
三
「諸比丘!修習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諸比丘!云何修習入出息念定、云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P.317]四~一〇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一
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覺、現等覺,為菩薩時,多依此而住。諸比丘!我依此而住,於身、於眼不疲倦,無取而由諸漏心解脫。
一三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無取而由諸漏心解脫』者,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四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斷諸在家之思念』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五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於非違逆作違逆想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六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於違逆作非違逆想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七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作違逆想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P.318]一八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於違逆與非違逆,作非違逆想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九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非違逆與違逆俱遮遺遣,以捨、正念、正知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〇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對由離所生喜與樂之初靜慮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一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尋伺止息故,為內淨,心是一趣,無尋無伺,具足由三摩地所生喜與樂之第二靜慮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二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離喜故,於捨而住,正念、正知,以身正受於樂,如諸聖者之所宣,具足有捨與念樂住之第三靜慮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三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斷樂斷苦故,及先前已滅之憂與喜故,具足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靜慮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四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色想、滅有對想、於種種想不作意,具足「空為無邊」,於空無邊處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P.319]二五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空無邊處,具足「識為無邊」,於識無邊處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六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識無邊處,具足「為無所有」,於無所有處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七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八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徧超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者,則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九
諸比丘!如是修習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則感受樂受時,了知『此為無常』、了知『不可耽著』、了知『於我無歡悅』。感受不苦不樂時,了知『此是無常』、了知『不可耽著』、了知『於我無歡悅。』
三〇
感受樂受以離繫而感受於此,感受苦受以離繫而感受於此,感受不苦不樂受以離繫而感受於此。以身為邊際感受受,了知『以身為邊際感受受』,以命為邊際感受受,了知『以命為邊際感受受』,了知『身壞命終後,於此一切之所受、所歡悅,將為冷卻。』
三一
諸比丘!譬如緣油、緣炷而油燈燃。油與炷盡時,則食無而消滅。諸比丘![P.320]如是比丘,以身為邊際感受受,了知『以身為邊際感受受』,以命為邊際感受受,了知『以命為邊際感受受』。了知『身壞命終後,此處一切之所受、所歡悅,將為冷卻。』」
〔九〕第九 毘舍離[1]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二
其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示不淨論,讚歎不淨〔觀〕,並讚歎對不淨〔觀〕之修習。
三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欲行半月之宴默,除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希勿至吾處。」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除持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未至世尊住處。
四
時,彼諸比丘!以「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論,讚歎不淨〔觀〕,讚歎不淨[P.321]〔觀〕之修習」,乃以行種種相差別不淨之修習而住。彼等以此身為羞、為慚、愧恥,求執刀者,一日十比丘執刀,一日二十比丘執刀,一日三十比丘執刀,以自害。
五
時,世尊過半月後,由宴默起,對具壽阿難曰:
「阿難!云何諸比丘眾已減少耶?」
六
「大德!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不淨論,讚歎不淨〔觀〕,讚歎不淨〔觀〕之修習。大德!彼諸比丘以:『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論,讚歎不淨〔觀〕,讚歎不淨〔觀〕之修習。』對種種相差別不淨之修習奉行而住。彼等以此身為羞、為慚、愧恥,求執刀者,一日十比丘……二十比丘……三十比丘執刀自害。大德世尊!願對其他之方便說示,以使比丘眾留住令開悟。」
七
「阿難!然則,將住於毘舍離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會齊聚於講堂。」
「唯唯!大德!」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將住於毘舍離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會於講堂後,來至世尊之處,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大眾已集會矣。」
八
時,世尊往至講堂。至已,就所設座。就座之世尊對諸比丘曰:
九
「諸比丘!於此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寂靜、殊妙、無染、樂住,而惡、不善法生,隨忽消滅。
一〇
諸比丘!譬如夏季之最後月起塵介,忽有大之非時雲將此消滅。諸比丘!如[P.322]是,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寂靜、殊妙、無染、樂住,而惡、不善法生,隨忽消滅。
一一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為寂靜、殊妙、無染、樂住,而惡、不善法之生,隨忽消滅耶?
一二~一八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九
諸比丘!於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寂靜、殊妙、無染、樂住,而惡、不善法生,隨忽消滅。」
〔一〇〕第十 金毘羅[1]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金毘羅之竹林。
二
於此,世尊對具壽金毘羅曰:
「金毘羅!於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此大果、大功德耶?」
如是說已,具壽金毘羅則默然。
三
二度世尊……乃至……
四
三度世尊對金毘羅曰:
「金毘羅,於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此大果、大功德耶?」三度具壽金毘羅仍默然。
[P.323]五
如是說已。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世尊!時矣,善逝!時矣。世尊請說示入出息念定,諸比丘對世尊所說將受持。」
「阿難!然則,諦聽!善作意,我當說。」
「唯唯!大德!」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
六
世尊說示曰:
「阿難!於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耶?
七~一三
阿難!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四
阿難!於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有大果、大功德。
一五
阿難!若比丘行長入息,則知為『長入息』;行長出息,則知為『長出息』;行短入息,則知為『短入息』;行短出息,則知為『短出息。』學『覺徧身入息』,學『覺徧身出息』,學『止身行入息』,學『止身行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難!我說入出息乃隨一之身。阿難!故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七
阿難!若比丘,學『覺喜入息』,學『覺喜出息』,學『覺樂入息』,學[P.324]『覺樂出息』,學『心行入息』,學『覺心行出息』,學『止心行入息』,學『止心行出息』,阿難!此時,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阿難!我說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隨一之受。阿難!故其時,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九
阿難!若比丘,學『覺心入息』,學『覺心出息』,學『心歡喜之入息』,學『心歡喜之出息』,學『心入定之入息』,學『心入定之出息』,學『心解脫之入息』,學『心解脫之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二〇
阿難!我對忘念、不正知者,於入出息定之修習,不說示。阿難!故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二一
阿難!若比丘,學『觀無常入息』,學『觀無常出息』,學『觀離貪入息』,學『觀離貪出息』,學『觀滅盡入息』,學『觀滅盡出息』,學『觀定棄入息』,[P.325]學『觀定棄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對貪憂之斷,以慧觀善觀察。阿難!故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二二
阿難!譬如於四衢路有大土堆,由東方來之車輿,於其土堆踐蹈,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來之車輿,於其堆踐蹈。阿難!如是比丘、於身觀身而住,則將惡、不善法踐蹈,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而住,則將惡、不善法踐蹈。」
入出息相應第一一法品(終)
此中攝頌曰:
第二品
〔一一〕第一 一奢能伽羅[1]
一
一時,世尊住一奢能伽羅之一奢能伽羅林中。
二
於此處,世尊對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欲行三月宴默,除持食者一人外,任何人希勿至吾處。」
「唯唯!大德!」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除持食者一人外,無任何人至世尊之處。
[P.326]三
時,世尊過三月後由宴默起,對諸比丘曰:
「諸比丘!若異學修行者向汝等如是問:『友等!沙門瞿曇多依何而住,住雨安居耶?』諸比丘!若如是問者,汝等對彼異學修行者應如是答:『友等!世尊多依入出息念定,住於雨安居。』
四
諸比丘!我於此處以正念入息,以正念出息。
五~一〇
行長入息,知為『長入息』;行長出息,知為『長出息』……乃至……知『觀定棄入息』,知『觀定棄出息。』
一一
諸比丘!謂:正說是聖住、是梵住、是如來住。應以入出息念定為正說,謂:是聖住、是梵住、是如來住。」
一二
諸比丘!比丘若有學而未得心希求安穩而住者,以修習,多修習入出息念定,以資諸漏之滅盡。諸比丘!若比丘是阿羅漢,斷盡有結滅盡諸漏(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捨棄重擔,逮得到己利,證悟而解脫者,修習、多修習入出息念定,可資現法樂住及正念、正知。
一三
諸比丘!言:正說聖住、梵住、如來住者,是正說入出息念定而謂聖住、梵住、如來住。
[P.327]〔一二〕第二 盧夷強耆[1]
一
一時,具壽盧夷強耆住釋氏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樹園。
二
時,釋氏摩訶男來至具壽盧夷強耆住處。至已,敬禮具壽盧夷強耆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釋氏摩訶男,向具壽盧夷強耆曰:
三
「大德!有學之住即是此如來住耶?或有學之住與如來住為異耶?」
「友摩訶男!有學之住並非如來住;友摩訶男!有學之住與如來住為異。
四
友摩訶男!有學之比丘,尚未得心,對無上安穩希求而住,為斷五蓋住。何為斷五蓋住耶?
斷欲欲蓋而住,斷瞋恚蓋而住,斷惛眠蓋而住,斷掉悔蓋而住,斷疑惑蓋而住。友摩訶男!有學之比丘,尚未得心,對無上安穩希求而住,為斷此五蓋而住。
五
友摩訶男!比丘成為阿羅漢,則諸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有結盡,正悟、解脫、已斷五蓋,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令歸於無,未來不能生。何為斷五蓋耶?
欲欲蓋已斷,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令歸於無,未來不能生。瞋恚蓋……惛眠[P.328]蓋……掉悔蓋……疑惑蓋已斷,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令歸於無,未來不能生。
友摩訶男!比丘成為阿羅漢,則諸漏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棄重擔、逮得己利,有結盡,正悟、解脫、五蓋已斷,斷根如截多羅樹之頭,令歸於無,未來不能生。
六
友摩訶男!依此理可知,有學之住並非如來住;有學之住與如來住為異。
七
友摩訶男!一時,世尊住一奢能伽羅之一奢能伽羅林中。
八~一九
……〔前經第二~一三節〕……
二〇
友摩訶男!依此理可知,有學之住並非如來住;有學之住與如來住為異。」
〔一三〕第三 阿難[1](一)
一~二
舍衛城……
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P.329]三
「大德!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耶?」
「阿難!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
四
「大德!對何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圓滿耶?」
「阿難!於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
五
「於入出息念定云何修習、云何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耶?
六~一二
阿難!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廣說……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三
阿難!若比丘行長入息,知為『長入息』;行長出息,知為『長出息』……乃至……學『止身行入息』,學『止身行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P.330]一四
阿難!我謂入出息為隨一之身。阿難!故其時於此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五
阿難!若比丘學『覺喜入息』……覺樂……覺心行……學『止心行入息』,學『止心行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難!我謂入出息善作意,為隨一之受。阿難!故其時於此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七
阿難!若比丘學『覺心入息』……乃至……心歡喜……心入定……學『心解脫之入息』,學『心解脫之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阿難!我對忘念、不正知者,不說入出息念定之修習。阿難!故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九
阿難!若比丘學『觀無常……觀離貪……觀滅盡……觀定棄入息』,學『觀定棄出息』,阿難!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P.331]伏而住,對貪憂之斷,以慧觀善予觀察。阿難!故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二〇
阿難!於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
二
二一
「阿難!云何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耶?
二二
阿難[2]!比丘於身觀身、繫念住時,比丘之念不忘失。
阿難!比丘繫念不忘失時,比丘得念覺支,修習念覺支,念覺支修習圓滿。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對諸法決擇、伺察、觀察。
二三
阿難!比丘如是以正念而住,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時,比丘得擇法覺支,修習擇法覺支,擇法覺支修習圓滿。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則得不退之精進。
二四
阿難!比丘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得不退之精進時,比丘得精進覺[P.332]支,修習精進覺支,精進覺支修習圓滿。發精進者,則得離財之喜。
二五
阿難!比丘發精進,得離財之喜時,比丘得喜覺支,修習喜覺支,喜覺支修習圓滿。意喜者,則身輕安而心輕安。
二六
阿難!比丘意喜而身輕安、心輕安時,比丘得輕安覺支,輕安覺支修習,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則得樂、得心定。
二七
阿難!比丘身輕安得樂、得心定時,比丘得定覺支,對定覺支修習,定覺支修習圓滿。如是得心定,善予觀察。
二八
阿難!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觀察時,比丘得捨覺支,對捨覺支修習,捨覺支修習圓滿。
二九
阿難!比丘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繫念而住時,比丘之念不忘失。
[P.333]三〇
阿難!比丘繫念不忘失時,比丘得念覺支,對念覺支修習,念覺支修習圓滿。……(如初念處廣說)……如是得心定,善予觀察。
三一
阿難!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觀察時,比丘得捨覺支,對捨覺支修習,捨覺支修習圓滿。
三二
阿難!對四念處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
三
三三
「阿難!云何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明,則圓滿解脫耶?
三四
阿難!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於捨迴向於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之修習。
三五
阿難!對七覺支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也。」
〔一四〕第四 阿難(二)
※二
時,具壽阿難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阿難曰:
三
「阿難!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耶?」
「大德!在我等於法皆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P.334]「阿難!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
四
阿難!對何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圓滿耶?
阿難!於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三
五
「阿難!云何於入出念定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耶?
六~三四
阿難!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乃至……
三五
阿難!對七覺支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五〕第五 比丘(一)
※二
時,有眾多之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之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耶?」
「諸比丘!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P.335]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
四
「大德!對何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圓滿耶?」
「諸比丘!於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三
五
「諸比丘!云何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耶?
六~三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乃至……
三五
諸比丘!對七覺支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六〕第六 比丘(二)
※二
時,有眾多之比丘來至世尊住處。至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者否?」
「大德!在我等於法乃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諸比丘!對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有圓滿。
四
諸比丘!對何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法圓滿;對四法修習、多修者,則七法圓滿;對七法修習、多修者,則二法圓滿耶?
諸比丘!於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P.336]一
五
「諸比丘!云何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耶?
六~一二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結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現前,正念入息、正念出息……乃至……學『我觀定棄入息』,學『我觀定棄出息』。
一三
諸比丘!若比丘行長入息,知為『長入息』;行長出息,知為『長出息』;行短入息……乃至……覺徧身……乃至……學『止身行入息』,學『止身行出息』,諸比丘!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四
諸比丘!吾謂入出息乃隨一之身。諸比丘!故其時,比丘於身觀身,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五
諸比丘!若比丘學『覺喜……覺樂……覺心行……止心行入息』,學『止心行出息』,諸比丘!其時,比丘於受觀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諸比丘!吾謂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隨一之受。諸比丘!故其時,比丘於受觀[P.337]受,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七
諸比丘!若比丘學『覺心……心歡喜之……心解脫之入息』,學『心解脫之出息』,諸比丘!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諸比丘!吾對忘念、不正知者,不說入出息念定之修習。諸比丘!故其時,比丘於心觀心,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一九
諸比丘!若比丘學『觀無常……觀貪……觀滅盡……觀定棄入息』,學『觀定棄出息』,諸比丘!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以慧觀貪憂之斷,善予觀察。諸比丘!故其時,比丘於諸法觀法,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
二〇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
二
二一
「諸比丘!云何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耶?
二二
諸比丘!比丘於身觀身,住於繫念時,比丘之念不忘失。諸比丘!比丘繫念[P.338]不忘失時,比丘得念覺支,修習念覺支,念覺支修習圓滿。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
二三
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時,比丘得擇法覺支,修習擇法覺支,擇法覺支修習圓滿。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則得不退之精進。
二四
諸比丘!比丘以慧對彼法決擇、伺察、觀察,得不退之精進時,比丘得精進覺支,修習精進覺支,精進覺支修習圓滿。發精進者,則得離財之喜。
二五
諸比丘!比丘發精進得離財之喜時,比丘得喜覺支,修習喜覺支,喜覺支修習圓滿。意喜者,則身輕安而心輕安。
[P.339]二六
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輕安、心輕安時,比丘得輕安覺支,修習輕安覺支,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則得樂、得心定。
二七
諸比丘!比丘身輕安得樂、得心定時,比丘得定覺支,修習定覺支,定覺支修習圓滿。如是得心定,善予觀察。
二八
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觀察時,比丘得捨覺支,修習捨覺支,捨覺支修習圓滿。
二九
諸比丘!比丘於受……於心……於諸法觀法,繫念而住時,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〇
諸比丘、比丘繫念不忘失之時,比丘得念覺支,修習念覺支,念覺支修習圓滿……乃至……如是得心定,善予觀察。
三一
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觀察時,比丘得捨覺支,修習捨覺支,捨覺支修習圓滿。
三二
諸比丘!對四念處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
[P.340]三
三三
「諸比丘!云何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耶?
三四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修習迴向於捨之捨覺支。
三五
諸比丘!對七覺支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一七〕第七 結
※二
「諸比丘!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斷結。」
〔一八〕第八 隨眠
※二
「……資於隨眠之永斷……」
〔二〇〕第十 漏盡
※二
「……資於諸漏之盡……
三
諸比丘!云何於入出息念定修習、多修者,則資於斷法耶?……資於隨眠之永斷耶?……資於行路之徧知耶?……資於諸漏之盡耶?
四~一〇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往阿蘭若、往樹下、往空屋……乃至……學『觀[P.341]定棄[1]入息』,學『觀定棄出息』。
一一
諸比丘!對入出息念定如是修習、如是多修者,則資於斷結……資於隨眠之永斷……資於行路之徧知……資於諸漏之盡。」
以上是四經。
第十 入出息相應第二品(終)
此中攝頌曰:
校注
[0164001] 雜阿含二九.七(大正藏二.二〇六a),別雜阿含一五(大正藏二.四九七a)。 [0166001] 雜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〇六b)。 [0166001-1] 參照上第一經。 [0169001] 雜阿含二九.九(大正藏二.二〇六b)。 [0170001] 雜阿含二九.一〇(大正藏二.二〇六c)。 [0171001] 雜阿含二九.一八(大正藏二.二〇九a)。 [0175001] 雜阿含二九.一三(大正藏二.二〇七b)。 [0178001] 雜阿含二九.一七(大正藏二.二〇八c)。 [0182001] 雜阿含二九.一一(大正藏二.二〇七a)。 [0184001] 雜阿含二九.一二(大正藏二.二〇七b)。 [0186001] 雜阿含二九.一四(大正藏二.二〇八a)。 [0188002] 以下之文,原典六七以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二二一頁)比較之。 [0198001] 「行路」,參照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七卷一六〇頁。 [0199001] 原文剩餘一行,非屬本文故省略之。 [0199001-1] 本文經名,參照註。【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8 冊 No. 6 相應部經典(第48卷-第5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