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36]第六 梵天相應
第一 梵天品
〔一〕第一 勸請[1]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優留毘羅尼連禪河邊之阿闍波羅尼俱律陀樹下。時,已成等正覺。
二
時,世尊獨坐禪思,而起此思惟。
三
依我所證得此法,甚深難見、難悟。寂靜微妙,超越思念之領域。深妙唯賢者始知。又,此諸人等樂阿賴耶[2],喜阿賴耶,跳躍阿賴耶。諸人依於樂阿賴耶,喜阿賴耶,跳躍阿賴耶,而難見此理。此理者,即所謂依緣、緣起是。此理亦難見。此理者,即一切行之止靜,一切依之捨離、愛盡、離、滅、涅槃是。我若說法,諸人難了解我所說者,我是應所疲勞而煩擾。
四
又,此以前未曾有聞之偈,世尊顯示:
[P.137]五
世尊作如是思惟,即躊躇不說法。
六
時,梵天[3]沙巷婆提,猶如有力者之伸屈腕,或屈伸腕頃,如是沒於梵天界,現於世尊之前。
八
時,梵天沙巷婆提偏袒一肩、右[A1]膝著地,合掌禮敬,如是白世尊曰:
九
「世尊!請說法!善逝!請說法!〔世間〕有不少眾生,為眼塵所蔽。彼等不得聞法而衰退。〔世間〕應有法之了解者。」
一〇
梵天沙巷婆提白此言已,更唱此言:
[P.138]一一
時,世尊知梵天之勸請,對眾生起哀憐,以佛眼觀世間。
一二
世尊依佛眼觀世間,見眾生眼有蔽多、蔽少,有利根者、鈍根者,有善相者、惡相者,有易教者、難教者,其中或有眾人見來世罪之怖畏而住。
一三
猶如於蓮池之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有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不出水面,沈育於水中。有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出立於水,不為水所濕。如是世尊,依眼觀世間,見眾生眼有蔽多、蔽少,有利根者、鈍根者,有善相者、惡相者,有易教者、難教者,其中或有諸眾見來世罪之怖畏而住。
一四
見已,以偈答梵天沙巷婆提:
一五
時,梵天沙巷婆提,願我說法,世尊許允,而禮敬世尊,右繞,於此沒其身形。
〔二〕第二 恭敬[7]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優留毘羅林,尼連禪河邊,阿闍波羅尼俱律陀樹下。時已成等正覺。
[P.139]二
爾時,世尊獨坐靜觀,生如是思惟:「無所尊敬、恭敬之生活,是苦惱。我如何尊敬婆羅門而予近住耶?」
三
時,世尊生如是思惟:「為成就未滿之戒蘊,應尊敬其他沙門、婆羅門而予近住。但我於天界、魔界、梵天界所含之世界。於沙門、婆羅門、人、天所含之眾中,不見如我成就戒者,以尊敬其他沙門、婆羅門而住。
四~七
為成就未滿之定蘊……〔乃至〕……未滿之慧蘊……乃至……未滿之解脫蘊……乃至……未滿之解脫知見蘊,應尊敬其他沙門、婆羅門而近住。但我於天界、魔界、梵天界所含之世界。於沙門,婆羅門、人、天所含之眾中,不見如我成就解脫知見者,以尊敬其他沙門、婆羅門而近住。
八
我寧可對我所悟之法,尊敬此法而予近住。」
九
時,梵天沙巷婆提於心,知世尊心之思惟,猶如男子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頃,沒於梵天界,現於世尊前。
一〇
時,梵天沙巷婆提,偏袒一肩、合掌禮世尊,如是白世尊曰:
[P.140]一一
「世尊!如是,善逝!如是。世尊!過去之應供、正覺者、世尊亦恭敬、尊重、親近法而住。未來之應供、正覺者、世尊亦恭敬、尊重、親近法而住。今之應供、正覺者、世尊亦恭敬、尊重、親近法而住。」
一二
梵天沙巷婆提說此已。又作此曰:
〔三〕第三 梵天[10]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其時,又有婆羅門女之子梵天,於世尊處出家而無家。
三
時,尊者梵天單獨隱棲,不放逸、虔誠、精進而住、不久此良家之子,當為由家於無家而出家,於現法成就其無上梵行,自知、實證、證入而住。「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尊者梵天,成阿羅漢。
四
時,尊者梵天清晨,著衣持鉢,於舍衛城乞食,於舍衛城戶戶乞食,近至母家。
[P.141]五
其時,尊者梵天之母婆羅門女,常以供牲供梵天。
六
時,梵天沙巷婆提生如是思念:「此尊者梵天之母婆羅門女,常以供牲供梵天,我當往警覺。」
七
時,梵天沙巷婆提,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梵天界,現身於尊者梵天之母家。
八
時,梵天沙巷婆提立於空中,對尊者梵天之母婆羅門女唱偈曰:
九
〔四〕第四 婆迦梵天[18]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時,又有婆迦梵天,生如是惡見:「此是常,此是恆常。此是常住,此是完全,此是不變之法。何以故,此不衰、不老、不萎、不滅、不生故。由此以上無有其他之出離。」
三
時,世尊知婆迦梵天心中之所念,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祇園、現身於梵天界。
四
婆迦梵天、見世尊從遠而來。見已,以此白世尊曰:
「友!來!友!善來耶!友!久違!何以來此耶?友!此是常,此是恆常,此是常住,此是完全,此是不變之法。何以故,此是不衰、不老、不萎、不滅、不生故。由此以上無有其他之出離。」
五
如是言已,世尊告此婆迦梵天曰:「婆迦梵天乃被無明所困惑。婆迦梵天乃被無明所困惑。何以故?以無常者言常,以非恆常者言恆常,以非常住者言常住。以非[P.143]完全者言完全,以變易之法言不變易之法。以衰、老、萎、滅、生者言不衰、不老、不萎、不滅、不生。由此以上有其他之出離,以言由此以上無有其他之出離故。」
六
七
八
九
一〇
〔五〕第五 他見[26]
一
舍衛城因緣。
二
其時,有梵天生如是惡見。「無有可來此之沙門、婆羅門。」
三
時,世尊知彼梵天之所念,猶如力士,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祇園,現身於梵天界。
四
時,世尊趺坐於此梵天頭上之虛空,入於火定。
五
時,尊者大目犍連生如是思惟:「今世尊在何處耶?」
六
大目犍連依超人清淨之天眼,見世尊趺坐於梵天頭上之虛空,入於火定。見已,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祇園,現身於梵天界。
七
時,尊者大目犍連,從東方低於世尊在梵天頭上之虛空趺坐,入於火定。
[P.145]八
時,尊者大迦葉生如是思惟:「世尊今住何處耶?」尊者大迦葉依超人清淨之天眼,見世尊趺坐於梵天頭上之虛空,入於火定。見已,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祇園,現身於梵天界。如是尊者大迦葉,從南方低於世尊,於梵天頭上之虛空趺坐,入於火定。
九
時,尊者大劫賓那,坐如是思惟:「世尊今住何處耶?」尊者大劫賓那……〔乃至〕……如是尊者大劫賓那,從西方低於世尊,於梵天頭上之虛空趺坐,入於火定。
一〇
時,尊者阿那律……〔乃至〕……如是尊者阿那律從北方低於世尊,於梵天頭上之虛空趺坐,入於火定。
一一
時,尊者大目犍連,以偈語梵天曰:
一二
一三
如是,世尊為令梵天界之驚異,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梵天界,現身於祇園。
一四
時,有梵天呼其他梵眾天:「友!來!汝詣尊者大目犍連。如是語尊者大目犍連:『友!目犍連!世尊之弟子中,其他有如目犍連、迦葉、劫賓那、阿那律之大[P.146]神通、大威力耶?』」
一五
「友!唯然!」其梵眾天答覆梵天,而詣尊者大目犍連處。
一六
詣已,以此語大目犍連曰:「友目犍連!世尊之弟子中,其他有如目犍連、迦葉、劫賓那、阿那律之大神通、大威力耶?」
一七
時,尊者大目犍連,以偈語梵天眾曰:
一八
時,梵眾天歡喜於尊者大目犍連之所說,往詣彼大梵天。詣已,以此語梵天曰:「友!尊者大目犍連,如是曰:
一九
彼梵眾天如是云[A2]已,梵天歡喜於梵眾天之所說。
〔六〕第六 放逸[27]
一
舍衛城因緣。
二
時,世尊又往日住坐獨坐。
三
時,辟支梵天[28]之須梵與辟支梵天之淨居,往詣世尊之處。詣已,各立於門邊。
四
時,辟支梵天須梵,以此謂辟支梵天淨居曰:「友!今不應侍奉世尊。世尊在行日住之獨坐。彼處繁榮有梵天界,梵天於此住於放逸住。友!我等詣彼梵天。詣已,令驚惑彼梵天。」
[P.147]五
「友!唯然。」辟支梵天淨居回答辟支梵天須梵。
六
時,辟支梵天須梵與辟支梵天淨居,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世尊前,現身彼世界。
七
彼梵天見彼等梵天從遠而來。見已,以此謂彼等梵天曰:「友!卿等從何處來耶?」
八
「友!我等從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之處來。友!卿亦能往侍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實為善。」
九
彼言已,其梵天不諾彼言,即化為千度形,以此謂辟支梵天須梵曰:「友!卿見我如是之神通威力否?」
一〇
「友!我見卿如是神通威力。」
一一
「友!我有如是之神通威力,如何往侍奉其他沙門或婆羅門耶?」
一二
時,辟支梵天須梵,化為二千度形,以此謂其梵天曰:「友!卿見如是神通威力否?」
一三
「友!我見卿如是神通威力。」
一四
「友!彼世尊比卿與我具更大神通威力。友!往侍奉彼世尊、應供、正等覺者為善!」
一五
時,彼梵天以偈謂辟支梵天須梵曰:
一六
一七
時,辟支梵天須梵與辟支梵天淨居,為驚惑此梵天,於此沒其身形。
一八
如是其梵天,於其他之時,為侍奉世尊、應供、正等覺者而去。
〔八〕第八 低沙迦[33]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時,世尊行日住之獨坐。
三
時,辟支梵天須梵與辟支梵天淨居詣世尊處。詣已,各立門邊。
四
時,辟支梵天淨居,對迦達摩達迦低沙迦比丘,於世尊前唱此偈曰:
〔九〕第九 都頭梵天[34]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時、瞿迦利迦比丘生病而痛苦,其病嚴重。
三
時,辟支梵天都頭[35]於夜更以其勝光輝耀祇園,詣瞿迦利迦比丘處。
四
詣已,立於空中,以此語瞿迦利迦比丘曰:「瞿迦利迦比丘!以信樂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弗與目犍連是穩和者[36]。」
五
「友!汝誰耶?」
六
「我乃辟支梵天都頭是。」
七
「友!汝莫非依世尊記別為不還者耶?此時何故還來此耶?汝見犯過誤,看!」
八
〔一〇〕第十 瞿迦利迦[40]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P.150]二
時,瞿迦利迦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於一面坐。
三
一面坐之瞿迦利迦比丘白世尊曰:「世尊!舍利弗與目犍連是惡欲者。是受惡欲所支配者。」
四
言已。世尊以此告瞿迦利迦比丘曰:「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應信樂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弗與目犍連是穩和者。」
五~六
復次……〔乃至〕……
七
瞿迦利迦三度告世尊曰:「世尊,舍利弗與目犍連是惡欲者,是受惡欲所支配者。」
八
世尊三度告瞿迦利迦曰:「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勿作如是言。瞿迦利迦!應信樂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弗與目犍連是穩和者。」
九
時,瞿迦利迦比丘,即從坐起,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一〇
瞿迦利迦比丘去後不久,全身生如芥子粒之瘡。芥子粒即漸成豆粒;豆粒成如大豆,大豆成如棗核大,棗核而成如棗大,棗而成如阿摩羅果大,阿摩羅果而成如未熟之橡果大,成如未熟之橡果大,於此破裂流出膿血。
[P.151]一一
時,瞿迦利迦比丘,於此病而死。死矣之瞿迦利迦比丘,因對舍利弗與目犍連敵意,而墮紅蓮地獄。
一二
時,梵天沙巷婆提於黎明更以其勝光,輝耀全園,詣於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一三
立於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瞿迦利迦比丘死矣。因對舍利弗與目犍連懷敵意,死墮紅蓮地獄。」
一四
梵天沙巷婆提,作此言已,禮敬世尊,右繞沒形於此。
一五
時,世尊於當夜過後,呼諸比丘曰:「諸比丘!此夜梵天沙巷婆提,於黎明以其勝光,輝耀全祇園,詣我處。詣已,禮我立於一面。諸比丘!立於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告我曰:『世尊!瞿迦利迦比丘死矣。因對舍利弗與目犍連懷敵意,死而墮入紅蓮地獄。』諸比丘!梵天沙巷婆提作此言已,禮敬我,右繞,於此沒其身形。」
一六
如是言已,有比丘以此白世尊曰:「世尊!紅蓮地獄之壽量有幾何耶?」
一七
「比丘!紅蓮地獄之壽量甚長。難數為幾年、幾百年、幾千年、幾百千年。」
[P.152]一八
「世尊,可譬喻說之耶?」
一九
世尊曰:「比丘!得如是說:譬喻此拘薩羅國有二十加厘菜種子,各過百年[41],取一粒菜種子,且以此方法,於拘薩羅國取盡二十加厘菜種子,亦不盡阿浮陀地獄之壽量。諸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獄為一尼羅浮陀地獄。二十尼羅浮陀地獄為一阿婆婆地獄。二十阿婆婆地獄為一阿吒吒地獄。二十阿吒吒地獄為一阿訶訶地獄。二十阿訶訶地獄為一水蓮地獄。二十水蓮地獄為一青睡蓮地獄。二十青睡蓮地獄為一青蓮地獄。二十青蓮地獄為一白蓮地獄。二十白蓮地獄為一紅蓮地獄。比丘!瞿迦利迦比丘對舍利弗與目犍連懷敵意,墮此紅蓮地獄。」
二〇
世尊如是說已。善逝又唱此偈曰:
[P.153]此嗢陀南:
第二 梵天品[42]
〔一一〕常童子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葉毘尼河邊。
二
時,梵天常童子[43],於黎明光輝照葉毘尼河邊,以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三
立一面之梵天常童子,於世尊處唱此偈曰:
四
梵天常童子言已,請師嘉賞。
五
時、梵天常童子、知依師受嘉賞,禮敬世尊,右繞而去。
〔一二〕第二 提婆達多[44]
一
爾時,世尊於提婆達多離去不久,住王舍城靈鷲山。
二
時,梵天沙巷婆提於黎明時,輝耀全靈鷲山,以詣世尊處。詣而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P.154]三
立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對提婆達多於世尊處唱此偈曰:
〔一三〕第三 闇陀迦頻陀[45]
一
爾時,世尊住摩揭陀國之闇陀頻陀。
二
爾時,世尊於夜闇中坐於露地,天降雨。
三
時,梵天沙巷婆提於黎明時,輝耀全闇陀迦頻陀,以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立於一面。
四
立於一面之梵天沙巷婆提,於世尊處,唱此偈曰:
[P.155]〔一四〕第四 阿盧那越提[50]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時,世尊呼諸比丘:「諸比丘!」
三
「唯然!世尊!」彼等諸比丘應答世尊。
四
世尊如此宣說:
五
「諸比丘!昔有阿盧那遠多王。其王有阿盧那越提之都。尸棄世尊、應供、正等覺者,住其阿盧那越提王都。
六
諸比丘!又,尸棄世尊,應供、正等覺者,有一對上足弟子:名為阿毘浮、參跋婆。
七
時,諸比丘!尸棄世尊呼阿毘浮比丘:『來!婆羅門!至於食時,到某梵天界。』
八
『唯然!世尊!』阿毘浮比丘奉答尸棄世尊。
九
時,諸比丘!尸棄世尊與阿毘浮比丘,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於阿盧那越提王都,現身於梵天界。
一〇
時,諸比丘!尸棄如來呼毘浮比丘:『婆羅門!向此梵天、梵輔天、梵眾天說法語。』
一一
『唯然!世尊!』阿毘浮比丘奉答尸棄世尊、向梵天、梵輔天、梵眾天、說法語、教誡、勉勵,令其歡喜。
[P.156]一二
爾時,諸比丘!梵天與梵輔天及梵眾天相說細語、還復牢騷說愚癡:『實希有,未得曾有,如何弟子於師前說法耶?』
一三
時,諸比丘!尸棄世尊呼阿毘浮比丘曰:『婆羅門!梵天與梵輔天及梵眾天,牢騷說細語、云愚癡:「實希有,得未曾有,何以弟子於師前說法耶?」婆羅門!是故汝越更警醒於梵天與梵輔及梵眾天。』
一四
『唯然!世尊。』諸比丘!阿毘浮比丘奉答尸棄世尊,以現身說法,不現身說法,現下半身說法,現上半身說法。
一五
於此,諸比丘!梵天與梵輔天及梵眾天起希有,得未曾有心:『沙門之大神通大威力,實是希有,實是未曾有。』
一六
時,阿毘浮比丘以此白尸棄世尊曰:『世尊!知我於比丘僧伽中,如立於梵天界,依用音聲,令得聞於千世界。』
一七
『婆羅門!汝應立梵天界,令千世界聞汝音聲之時。』
一八
諸比丘!『唯然!世尊。』阿毘浮比丘奉答尸棄世尊,立於梵天界,以唱此
偈曰:
一九
諸比丘!時,尸棄世尊與阿毘浮比丘,警醒梵天與梵輔天及梵眾天。猶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沒形於梵天界,現身於阿盧那越提。
二〇
諸比丘!時尸棄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聞阿毘浮比丘立於梵天唱此偈否?』
二一
『世尊!我等聞阿毘浮比丘,立於梵天界之所唱此偈。』
二二~二三
『諸比丘!汝等聞阿毘浮比丘,立梵天界唱如何偈耶?』『世尊!我等如是聞:
二四
世尊!我等聞如是偈。』
二五
『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聞阿毘浮比丘,立梵天界唱,善哉!』」
二六
世尊宣說已。彼等諸比丘!歡喜世尊之所說。
〔一五〕第五 般涅槃[51]
一
爾時,世尊於俱尸那羅末羅族之惒跋單沙羅林[52],沙羅[53]雙樹間,入涅槃時。
[P.158]二
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我今語汝等。精勤不放逸!諸行乃生滅之法。」此是如來最後之言教。
三
時,世尊入於第一禪,由第一禪起,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入虛空無邊處定。由虛空無邊處定起,入識無邊處定。由識無邊處起,入無所有處定。由無所有處定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
由非想非非想定起,入無所有處定。由無所有處定起,入識無邊處定。由識無邊定起,入虛空無邊處定。由虛空無邊處定起,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入第一禪。
由第一禪起,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入第四禪。由第四禪之等無間,世尊入於涅槃。
五
世尊入涅槃耶!於其入涅槃時,梵天沙巷婆提即唱此偈曰:
六
世尊入涅槃耶!於其入涅槃時,天帝釋即唱此偈曰:
七
世尊入涅槃耶!於其入涅槃時,尊者阿難唱此偈曰:
[P.159]八
世尊入涅槃耶!於其入涅槃時,尊者阿那律唱此偈曰:
此嗢陀南:
校注
[0233001] 增一阿含經卷一九.一(大正藏二.五九三a)。 [0233002] 原文 alaya,音譯作阿賴耶,有住家、欲望等義。今指五欲。眾生耽樂(alliyati)於五欲,故註釋稱阿賴耶。 [0234003] brahmā sahampati 原本為世尊之弟子,名 Sahaka,初修禪定,生於一劫壽之梵天,名為梵天沙巷婆提。 [0234004] 六師外道之事。 [0234005] 指到達涅槃之聖道。(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05],今於此處加上[05]之註標。) [0236006] 於以前之個己信仰,遠離!摒棄。 [0236007]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一(大正藏二.三二一c)。 [0238008] 原文 mahattāṁ abhikaṅkhatā 註釋為:期望於大之狀態。 [0238009] 原文 saraṁ buddhānasāsanaṁ 註釋為:憶念佛陀之教。 [0238010] 雜阿含經卷四.一二(大正藏二.二七b)。 [0239011] 原文 nirupadhiko 註釋作:悉離於煩惱、行與欲等之依。 [0239012] 註釋為:到達於梵天以上之聖境。 [0239013] 謂無有妻子。 [0239014] 如依 vedagū 字義,乃達於四吠陀之意。今作依於聖道而達於苦邊。(註釋)(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14],今於此處加上[14]之註標。) [0240015] 後者,指過去事;前者,指未來事。意謂:於過去未來之諸蘊無欲。(註釋) [0240016] 弱者(tasa),指凡夫;強者(thāvaro),指漏盡者。七有學,雖未稱作 tasa,但亦非 thāvaro。(註釋) [0240017] 原文 visenibhūto 註釋作銷除煩惱之魔軍。 [0241018]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八(大正藏二.三二四b)。 [0242019] 七十二人者,或係指梵天界之諸天數。 [0242020] 讀為 tasmā。 [0242021] vatasila vattaṁ(禁戒與〔善〕行)。(註釋) [0242022] 婆迦梵天。前生住恒伽河岸為一出家眾,曾依神通解救五百商隊之渴苦。 [0243023] 在耶尼河岸,村民受到群盜之劫掠,依神通曾予解救。 [0243024] 恒伽河上流之一家族與下流之一家族相交往,並順流泛舟遊覽。千蓋牙卡龍王興怒此,乃分水作二分以覆其舟。婆迦以神通化加魯它島,破龍王救助眾人。上述三則故事出自南傳藏三二、三三五頁(婆迦梵梵天本生故事)。 [0243025] 古昔名婆迦凱沙瓦,釋尊於其弟子稱劫波,認弟子其正智,進薦凱沙瓦弟子於國王,具此善根。出自南傳藏三一、五四五頁(凱沙瓦行者本生故事)。 [0244026]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九(大正藏二.三二四c)。 [0247027]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七(大正藏二.三二三c)。 [0247028] paccekabrahmā 同於辟支佛,獨有梵位,非如梵眾天、梵輔天之孤獨梵天。(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28],今於此處加上[28]之註標。) [0248029] 此宮殿在梵天座落處之北方,故稱輝耀北方。(註釋) [0249030] 動亂(pavedhitaṁ),謂為寒暑等所擾。 [0249031]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六(大正藏二.三二三b)。 [0249032] 無可度量是漏盡者。漏盡者如斯之戒行定等不可度量。不能了知、分別其不可量度之漏盡者。瞿迦利迦計量此漏盡者,只有混亂而已。 [0249033]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六(大正藏二.三二三b)。 [0250034] 同於前經。 [0250035] 都頭梵天原為瞿迦利迦比丘之師,今見比丘貶毀舍利弗、目犍連而得罪,而未警告。 [0250036] 穩和,原文 pesalā 註釋為 piya-sīla。 [0251037] 二句作一句。 [0251038] 垓(nirabbuda)是將零再加三十六之數。 [0251039] 秭(abbuda)是將零附加五十六之數。Jātaka III, P. 360 參閱《梵漢辭典》二〇七頁。 [0251040] 雜阿含經卷四八.一二(大正藏二.三五一b)。 [0254041] 底本之 vassasatassa vassasahassa 讀為 vassasatassa vassasatassa。 [0255042]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三(大正藏二.三二二b)。 [0255043] 五髻童子修靜慮生梵界。常以童子形遊方,故稱常童子。 [0256044] 雜阿含經卷三八.三(大正藏二.二七六b)。 [0256045] 雜阿含經卷四四.一四(大正藏二.三二二c)。 [0257046] 原文 jātu me diṭṭhaṁ 註釋為 ekaṁsena mayā diṭṭhaṁ。 [0257047] na itiha itithaṁ ti 並非如斯之言傳而來。 [0257048] 原語 ekasmiṁ brahmācariyasmiṁ 在註解中解釋作 ekāya dhammadesanāya(作於一種教法)。 [0257049] 原語 maccuhāyinaṁ 註釋作 maraṇa pariccāgīnaṁ khīṇāsavānaṁ(脫死漏盡者)。 [0257050] 此經偈只在增一阿含經卷三七.二(大正藏二.七〇八c)。 [0261051] 雜阿含經卷四四.二〇(大正藏二.三二五b)。 [0261052] 此末羅族之沙羅囿園之沙羅行樹,乃迎向東方而排列,而向北方迴轉,故稱 Upavattana。 [0261053] 沙羅雙樹者,乃兩棵沙羅樹,其根幹枝葉皆如縫合而盤錯在一起。 [0262054] 得力者 balappatto = dasavidhañāṇa balappatto 證得十力之士。 [0263055] santiṁ ārabbha 解釋為具有無餘涅槃之義。(CBETA 按:漢譯南傳大藏經此頁中缺相對應之註標[55],今於此處加上[55]之註標。)【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3 冊 No. 6 相應部經典(第1卷-第11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