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相應部經典

[P.414]第十二 諦相應

第一 定品

〔一〕第一 定[1]

舍衛城

「諸比丘定當修習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實以何為了知如實耶

此為苦了知如實此為苦集了知如實此為苦滅了知如實此為順苦滅道了知如實

諸比丘於定當修習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實是故諸比丘應以此為苦勉勵以此為苦集勉勵以此為苦滅勉勵以此為順苦滅之道勉勵

〔二〕第二 宴默[1]

※二

「諸比丘應精勤於宴默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實以何為了知如實耶

此是苦了知如實此是苦集了知如實此是苦滅了知如實此是順苦滅之道了知如實

[P.415]

諸比丘應精勤於宴默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實是故諸比丘以此是苦應勉勵以此是苦集應勉勵以此是苦滅應勉勵以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三〕第三 善男子[-1](一)

※二

「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諸比丘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諸比丘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之現觀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四〕第四 善男子[1](二)

※二

「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P.416]

諸比丘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諸比丘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五〕第五 沙門婆羅門[1](一)

※二

「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諸比丘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諸比丘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P.417]如實現等覺者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六〕第六 沙門婆羅門[1](二)

※二

「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

諸比丘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

諸比丘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宣說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七〕第七 尋[1]

※二

「諸比丘勿尋思惡不善之尋欲尋瞋尋害尋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等之尋不引義利非初梵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P.418]等覺涅槃

諸比丘汝等尋思時『此是苦』應尋思『此是苦集』應尋思『此是苦滅』應尋思『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尋思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等之尋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八〕第八 思[1]

※二

「諸比丘勿思惟惡不善之思『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世間為有邊世間為無邊命即身命與身為異如來死後為有如來死後為無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等之思不引義利不達初梵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諸比丘汝等思惟時以『此是苦』應思惟『此是苦集』應思惟『此是苦滅』應思惟『此是順苦滅之道』應思惟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等之思惟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P.419]等覺涅槃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九〕第九 諍[1]

※二

「諸比丘勿論諍論『汝不知此法我知此法汝云何知此法律耶汝為邪行者我為正行者汝將應說為前者說為後將應說為後者說為前我言為相應汝言為不相應汝長時所思為所覆汝為逃他論而立論汝將墮負處若能者當應答』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論不引義利非成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諸比丘汝等論時以『此是苦』應論『此是苦集』應論『此是苦滅』應論『此是順苦滅之道』應論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論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一〇〕第十 論[1]

※二

「諸比丘勿論種種之畜生論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里論[P.420]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男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之有無論是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論不引義利不達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諸比丘汝等論時以『此是苦也』應論『此是苦集』應論『此是苦滅』應論『此是順苦滅之道』應論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論為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諸比丘以『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第一 定品(終)

此中攝頌曰

定以及宴默
二之善男子
沙門婆羅門
尋與思諍論

第二 轉法輪品

〔一一〕第一 如來所說[1](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園

[P.421]

於此處世尊言五比丘曰

「諸比丘出家者不可親近於二邊以何為二邊耶

(一)於諸欲以愛欲貪著為事者乃下劣卑賤凡夫之所行非聖賢乃無義相應(二)以自之煩苦為事者為苦非聖賢乃無義相應諸比丘如來捨此二邊以中道現等覺此為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諸比丘云何乃能如來於中道現等覺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耶乃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乃如來所現等覺之中道此乃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諸比丘苦聖諦者即是此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憂惱苦遇怨憎者苦與所愛者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說為五取蘊苦

諸比丘苦集諦者即是此後有起喜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是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是此於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而無執著

[P.422]

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即是此所謂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苦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聖諦徧知乃至已徧知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〇

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對此苦集聖諦應斷乃至已斷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一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對此苦滅聖諦應現證乃至已現證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二

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對此順苦滅道聖諦應修習乃至已修習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三

諸比丘我於四聖諦以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尚未達悉皆清淨時[P.423]比丘我於天梵世沙門婆羅門天眾生中不被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

一四

諸比丘然而我於此四聖諦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已達悉皆清淨故諸比丘我於天梵世沙門婆羅門天眾生中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

我智生與見我心解脫不動此為我最後之生再不受後有

一五

世尊如是說示已五比丘歡喜信受於世尊之所說又說示此教時具壽憍陳如生遠塵離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滅法

一六

世尊轉如是法輪時地居之諸天發聲言曰

「世尊如是於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梵或世間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七

聞得地居諸天之聲之四大天王諸天發聲言曰

「世尊如是於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或世間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八

聞得四大天王諸天聲之忉利諸天焰摩諸天兜率諸天化樂諸天他化自在諸天梵身諸天發聲言曰

[P.424]「世尊如是於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或世間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九

如是於其剎那其頃刻其須臾之間乃至止於梵世之聲已達此十千世界涌震動示現於無量廣大光明之世間超越諸天之天威力

二〇

世尊稱讚而曰

「憍陳如悟矣憍陳如悟矣

自此即名具壽憍陳如稱為阿若憍陳如

〔一二〕第二 如來所說[1](二)

※二

「諸比丘苦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聖諦徧知乃至已徧知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集聖諦斷除乃至已斷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P.425]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滅聖諦現證乃至已現證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順苦滅道聖諦修習乃至已修習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三〕第三 蘊[1]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云何為苦聖諦耶謂五取蘊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苦聖諦

諸比丘云何為苦集聖諦耶後有起而喜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諸比丘此名為苦集聖諦

諸比丘云何為苦滅聖諦耶將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是無執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聖諦

諸比丘云何為順苦滅道聖諦耶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聖諦

[P.426]

諸比丘此為四聖諦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一四〕第四 處[1]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云何為苦聖諦耶六入處是以何為六入處耶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是諸比丘此名為苦聖諦

諸比丘云何為苦集聖諦耶後有起而喜貪俱行是隨處歡喜之渴愛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諸比丘此名為苦集聖諦

諸比丘云何為苦滅聖諦耶將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是無執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聖諦

諸比丘云何為順苦滅道聖諦耶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聖諦

諸比丘此為四聖諦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一五〕第五 受持[1](一)

※二

「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四聖諦曾受持否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P.427]「大德我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以受持

「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云何受持耶

「大德世尊所說之第一聖諦——苦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說之第二聖諦——苦集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說之第三聖諦——苦滅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說之第四聖諦——順苦滅道我予受持大德我如是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

「善哉善哉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比丘苦為我所說之第一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苦集為我所說之第二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苦滅為我所說之第三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順苦滅道為我所說之第四聖諦如是對此受持

比丘如是對我所說之四聖諦應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一六〕第六 受持[1](二)

※二

「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四聖諦曾受持否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以受持

「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云何受持耶

[P.428]

「大德苦為世尊所說之第一聖諦我予受持大德若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一苦聖諦我捨此第一苦聖諦立他之第一苦聖諦』無有此理

五~六

大德苦集為世尊所說之第二聖諦我予受持苦滅為世尊所說之第三聖諦我予受持

大德順苦滅道為世尊所說之第四聖諦我予受持大德若有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四順苦滅道聖諦我捨此第四順苦滅道聖諦而立他之第四順苦滅道聖諦』無有此理

大德我如是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

「善哉善哉比丘善哉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比丘苦為我所說之第一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一苦聖諦我捨此第一苦聖諦而立他之第一苦聖諦』無有此理比丘苦集乃至苦滅乃至順苦滅道為我所說之第四聖諦如是[P.429]對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四順苦滅道聖諦我捨此第四順苦滅道聖諦而立他之第四順苦滅道聖諦』無有此理

一〇

比丘如是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一七〕第七 無明

※二

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所謂無明無明者大德云何為無明耶云何為隨無明耶

「比丘苦之無智苦集之無智苦滅之無智順苦滅道之無智此名為無明如是者為隨無明

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一八〕第八 明

※二

有一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所謂明明者大德云何為明耶云何為隨明耶

[P.430]

「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為隨明

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一九〕第九 辯

※二

「諸比丘『此是苦聖諦』為我所立此中之謂『此是苦聖諦』者含有無量之字無量之文無量之辯

『此是苦集聖諦』

『此是苦滅聖諦』

諸比丘『此是順苦滅道聖諦』為我所立此中之謂『此是順苦滅道聖諦』者含有無量之字無量之文無量之辯

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二〇〕第十 如[1]

※二

「諸比丘有四種之如為不離如不異如以何為四耶

諸比丘『此是苦』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此是苦集』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P.431]

『此是苦滅』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此是順苦滅道』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諸比丘此四者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二 轉法輪品(終)

此中攝頌曰

二之如來說
蘊節與處節
二節之受持
無明明辯如

第三 拘利村品

〔二一〕第一 跋耆[1](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跋耆國拘利村

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因對四聖諦不了悟不通達如是我與汝等將永久流轉輪迴以何為四聖諦耶

諸比丘因對苦聖諦不了悟不通達如是我與汝等將永久流轉輪迴因對[P.432]苦集聖諦乃至對苦滅聖諦乃至因對順苦滅道聖諦不了悟不通達我與汝等將永久流轉輪迴

諸比丘如今對苦聖諦了悟通達對苦集聖諦了悟通達對苦滅聖諦了悟通達對順苦滅道聖諦了悟通達則斷有愛盡有索更不受後有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如是說

因對四聖諦
不能如實觀
則久受生處
輪迴所及者
對此等聖諦
觀於此等者
於滅則有索
乃至苦根斷
更不受後有

〔二二〕第二 跋耆[1](二)

※二

「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能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能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能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能如實了知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我不予認許彼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為無有

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我予認許彼具壽對沙門之義[P.433]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如是說

苦苦生無殘[2]
徧苦應須滅
應達苦滅處
不知道者人
則無心解脫
無慧之解脫
不得苦際盡
受是生與老
苦苦生無殘
徧苦應須滅
應達苦滅處
知道者之人
則對心解脫
乃至慧解脫
具足盡苦際
不受生與老

〔二三〕第三 正等覺者[1]

一~二

舍衛城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聖諦是

諸比丘此為四聖諦

諸比丘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故名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二四〕第四 阿羅漢[1]

舍衛城

「諸比丘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P.434]

諸比丘未來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諸比丘現在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應現等覺為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二五〕第五 漏盡[1]

※二

「諸比丘我於知見者說漏盡并非於不知見者諸比丘何為知見者之漏盡耶

諸比丘知見『此是苦』為漏盡知見『此是苦集』為漏盡知見『此是苦滅』為漏盡知見『此是順苦滅道』為漏盡

諸比丘如是知見為漏盡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二六〕第六 友[-1]

※二

「諸比丘汝等若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思念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P.435]汝等對彼等應將四聖諦之如實現觀勸導使習住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聖諦也

諸比丘汝等若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思念之朋友親戚血族者諸比丘汝等對彼等應將此四聖諦之如實現觀勸導使習住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二七〕第七 如[1]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此四聖諦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是故名為聖諦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二八〕第八 世間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於天梵世沙門婆羅門眾生中如來為聖是故名之為聖諦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P.436]〔二九〕第九 [1]應徧知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諸比丘此四聖諦中有應徧知之聖諦有應斷之聖諦有應現證之聖諦有應修習之聖諦

諸比丘何為應徧知之聖諦耶

諸比丘苦聖諦應徧知苦集聖諦應斷苦滅聖諦應現證順苦滅道聖諦應修習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三〇〕第十 伽梵婆提

一時眾多之長者比丘住於支提國薩罕奢尼卡

其時眾多之長老比丘食後由乞食歸於講堂集會聚坐作如是之談話「友等見苦者亦見苦集亦見苦滅亦見順苦滅道耶

作如是言具壽伽梵婆提對長老比丘曰

「友等我自世尊處曾親聞親受

[P.437]

『諸比丘見苦者亦見苦集亦見苦滅亦見順苦滅道見苦集者亦見苦亦見苦滅亦見順苦滅道見苦滅者亦見苦亦見苦集亦見順苦滅道見順苦滅道者亦見苦亦見苦集亦見苦滅』」

第三 拘利村品(終)

此中攝頌曰

二節之跋耆
及正等覺者
阿羅漢漏盡
友與如世間
乃至應徧知
及伽梵婆提

第四 申恕林品

〔三一〕第一 申恕[1]

一時世尊住拘睒彌國申恕林

世尊手持少許之申恕葉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於意云何我手中所持之少許申恕葉與在申恕林上所有者何者為多耶

[P.438]「大德世尊手中所持之申恕葉為少申恕林上所有為多

「諸比丘如是我證知而對汝等不說之處為多所說之處為少

諸比丘以何之故我不說耶諸比丘此不相應於義利非達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我不說

諸比丘我以何說之耶諸比丘於『此是苦』說之於『此是苦集』說之於『此是苦滅』說之於『此是順苦滅道』說之

諸比丘以何之故我說之耶諸比丘此於義利相應達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是故我為說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三二〕第二 佉提羅[1]

※二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不能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以佉提羅葉婆羅葉阿摩勒葉作器將水以多[P.439]羅葉持之行』無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不能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聖諦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為有此理

諸比丘譬如若作如是言『我以鉢頭摩葉婆羅葉摩樓迦葉作器將水以多羅葉持之而行』為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為有此理

〔三三〕第三 杖[1]

「諸比丘譬如將杖擲向空中則或由頭墮或由中墮或由尾墮諸比丘如是有無明蓋有愛結之眾生流轉輪迴或由此世往他世或由他世來此世何以故耶諸比丘乃不見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P.440]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三四〕第四 衣[1]

※二

「諸比丘若衣若頭燃應作何耶

「大德若衣若頭燃為撲息衣或頭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

「諸比丘〔可〕捨置燃衣或頭而不作意〔然〕對尚未如實現觀之四聖諦為現觀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三五〕第五 百槍[1]

※二

「諸比丘譬如有男子有壽百歲命百歲有人對彼曰『男子汝於晨時分以槍衝刺百次日中時分以槍衝刺百次日夕時分以槍衝刺百次男子[P.441]汝每日被槍衝刺三百次保有壽百歲命百歲百歲之後對尚未現觀之四聖諦予現證』諸比丘知義趣之善男子應善受之何以故耶

諸比丘輪迴自無始有之為槍所衝為劍所衝為斧所衝不知其前際諸比丘雖如是者諸比丘我非說有苦有憂四聖諦之現觀諸比丘我說有樂有喜四聖諦之現觀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三六〕第六 生類[1]

※二

「諸比丘譬如有男子將此閻浮提中之草木枝葉截集於一處集之一處作成串大海中之大生類貫成大串大海中之中生類貫成中位之串大海中之小生類貫成小串諸比丘然大海中麤大生類尚未攝者有之若此閻浮提中之草木枝葉雖盡攝之諸比丘大海中仍有更多之小生類不易貫串何以故耶

[P.442]

諸比丘其自體微小故諸比丘如是眾生界之惡趣為大諸比丘由如是大惡趣解脫之人為見具足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三七〕第七 日喻[1](一)

※二

「諸比丘日輪上升時前驅之前相為有明相諸比丘如是對四聖諦如實現觀時前驅之前相為正見

諸比丘於有正見之比丘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是為可期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三八〕第八 日喻[-1](二)

※二

「諸比丘若日月尚未出於世間則大光明大光耀尚未現以致闇黑闇冥而晝夜不分不分月或半月不分時節歲數

諸比丘日月出時則大光明大光耀現無闇黑無闇冥分晝夜分月[P.443]半月分時節歲數

諸比丘如是者若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尚未出則大光明大光耀猶不現闇黑闇冥而無四聖諦之教說亦不說示施設建立開演分別顯了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出時則大光明大光耀現無闇黑無闇冥有四聖諦之教說則有施設建立開演分別顯了以何為四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三九〕第九 因陀羅柱[1]

※二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是知而知見而見者耶

諸比丘譬如棉棉花之輕而受風吹時置於平坦地面上東風來則吹拂向西[P.444]西風來則吹拂向東北風來則吹拂向南南風來則吹拂向北何以故耶諸比丘綿花輕之故

諸比丘如是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知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為知而知見而見者耶』何以故耶諸比丘未觀四聖諦故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不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為知而知見而見者耶』〔不觀他面不隨他語

諸比丘譬如鐵柱因陀羅柱之根深善埋而不動不搖若從東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西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北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南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何以故耶諸比丘根深之因陀羅柱善埋故

諸比丘如是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不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為知而知見而見者耶』何以故諸比丘善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P.445]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四〇〕第十 論師[1]

※二

「諸比丘若比丘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若從東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若從西方若從北方若從南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

諸比丘譬如有長十六肘之石柱由根往下八肘由根向上八肘若從東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西方若從北若從南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何以故耶諸比丘根深而石柱被善埋故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P.446]『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若從東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若從西方若從北方若從南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何以故耶諸比丘善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四 申恕林品(終)

此中攝頌曰

申恕佉提羅
[A1]杖與衣百槍
生類二日喻
因羅柱論師

第五 深嶮品

〔四一〕第一 思惟[1]

一時世尊住竹林迦蘭陀園

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P.447]「諸比丘往昔有一男子以『應於世間作思惟』而往須摩竭陀池來至須摩竭陀池之岸邊坐進入世間思惟

諸比丘彼男子於須摩竭陀池之岸見四部軍之入藕根見已思念『我發狂矣我狂亂矣我見世間之所無者

諸比丘彼男子走入都城告大眾曰『諸大德我發狂矣諸大德我狂亂矣我見世間之所無者

『男子汝云何發狂耶云何狂亂耶汝見世間所無者耶

『諸大德於此我出王舍城以「應於世間作思惟」而往須摩竭陀池來至須摩竭陀池之岸邊坐下入於世間作思惟諸大德我於須摩竭陀池之岸見四部軍之入藕根諸大德如是我發狂如是我狂亂我見世間之所無者

『男子汝實發狂矣實為狂亂汝之所見為世間所無者

諸比丘然則彼男子為見真實非非實諸比丘往昔天與阿修羅酣戰[P.448]諸比丘於彼戰役諸天勝阿修羅敗阿修羅因敗而懼怖畏[2]諸天由藕根入阿修羅宮

是故諸比丘勿於世間思惟『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世間為有邊世間為無邊命即是身命與身為異如來死後為有如來死後為無如來死後為亦有亦無如來死後為亦非有亦非無』何以故耶

諸比丘此思惟與義不相應不達初梵行不資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諸比丘汝等思惟時於『此是苦』應思惟於『此是苦集』應思惟於『此是苦滅』應思惟於『此是順苦滅道』應思惟何以故耶

一〇

諸比丘此思惟與義相應為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一一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四二〕第二 深嶮[1]

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往辯才峰[2]行晝日坐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

「唯唯大德

[P.449]

世尊與眾多比丘俱往辯才峰有一比丘於辯才峰見大深嶮見已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深嶮大德深嶮可怖畏大德可有比此深嶮更大更怖畏之深嶮耶

「比丘亦有比此深嶮更大更怖畏之深嶮者

「大德比此深嶮更大更怖畏之深嶮為何耶

「比丘於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者則於生本之諸行樂著老本之諸行樂著死本之諸行樂著惱本之諸行樂著因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惱本之諸行則生本之諸行增長老本之諸行增長死本之諸行增長惱本之諸行增長因生本之諸行增長老本之諸行增長死本之諸行增長惱本之諸行增長則墮於生之深嶮墮於老之深嶮墮於死之深[P.450]墮於愁惱之深嶮不得解脫生吾云不得苦之解脫

比丘然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則不樂著於生本之諸行不樂著於老本之諸行不樂著於死本之諸行不樂著於愁惱本之諸行因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惱本諸行不增長是以不墮生之深嶮不墮老之深嶮不墮死之深嶮不墮愁惱之深嶮而解脫生吾云得苦之解脫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四三〕第三 熱煩[1]

※二

「諸比丘有名大熱之地獄於彼處眼所見之色唯見非可愛相不見可愛[P.451]唯見非可樂相不見可樂相唯見非可意相不見可意相耳所聞之聲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觸之所觸意所知之法唯知非可愛相不知可愛相唯知非可樂相不知可樂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

如是說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熱煩大德甚大哉此熱煩大德可有比此熱煩更大更怖畏之熱煩耶

「比丘亦有比此熱煩更大更怖畏之熱煩

「大德比此熱煩更大更怖畏之熱煩為何耶

「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者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惱本諸行樂著因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惱本諸行則生本諸行增長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惱本諸行增長由生本諸行增長則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惱本諸行增長故燃起生之熱煩燃起老之熱煩燃起死之熱煩燃起愁惱之熱煩而不得解脫生吾云不得苦之解脫

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則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惱本諸行因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惱本諸行不增長由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惱本諸行不增長是以生之熱煩不燃老之熱煩不燃死之熱煩不燃惱之熱煩不燃而生[P.452]得解脫吾云得苦之解脫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四四〕第四 重閣堂[1]

※二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未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閣堂之下層即欲建築其上層』無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未如實現觀而作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有此道理

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閣堂之下層已再建立其上層』有此道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有此道理

[P.453]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四五〕第五 毛[1]

一時世尊住毘舍城大林之重閣講堂

具壽阿難於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毘舍城乞食

具壽阿難見眾多之離車童子於會堂作弓射自遠處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

見已思念而言「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巧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極巧所以能自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

具壽阿難步至毘舍離乞食食後由乞食歸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大德於此我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鉢入毘舍離乞食大德我見眾多之離車童子於會堂作弓射由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見已思念言曰『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巧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極巧所以能由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

[P.454]

「阿難於汝之意云何自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若將一根毫毛分為百分由其一端貫穿另一端當以何者為難作難成耶

「大德將一根毫毛分成百分由其一端貫穿另一端為更難作難成

「阿難『此是苦』如實通達『此是苦集』如實通達『此是苦滅』如實通達『此是順苦滅道』如實通達者是通達更難之通達

是故阿難『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四六〕第六 闇黑[1]

※二

「諸比丘有無蓋無底之闇黑具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日月光亦不能及於其中間

如是說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闇黑大德甚大哉闇黑大德可有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耶

「比丘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亦有

「大德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為何耶

「比丘於諸沙門婆羅門『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P.455]『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者則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惱本諸行因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增長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惱本諸行增長由生本諸行增長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惱本諸行增長而墮於生之闇黑墮於老之闇黑墮於死之闇黑墮於愁惱之闇黑而不得解脫生我云不得苦之解脫

比丘然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則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惱本諸行因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惱本諸行不增長由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惱本諸行不增長而不墮於生之闇黑不墮於老之闇黑不墮於死之闇黑不墮於愁惱之闇黑而生惱解脫吾云得苦之解脫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四七〕第七 孔[1](一)

※二

「諸比丘譬如有人將一有孔之軛投於大海中有一盲龜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龜其頭得入彼有一孔之軛否

「大德或於某時亦可得然但需經長時

[P.456]

「諸比丘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龜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軛諸比丘可速於愚者一度至墮處再得人身者何以故耶

諸比丘於彼墮處了無法行平等行善業福業諸比丘彼等互噉噉弱者何以故耶

諸比丘不見四聖諦故何為四聖諦耶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四八〕第八 孔[1](二)

※二

「諸比丘譬如此大地悉是水[2]於此有人將一有孔之軛投下東風拂之向西西風拂之向東北風拂之向南南風拂之向北於此有一盲龜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彼盲龜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得入彼有一孔之軛否

[P.457]「大德彼盲龜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軛實為難得[3]

「諸比丘如是得人身為難得諸比丘如是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出世為難得諸比丘如是如來所說法律出現於世為難得

諸比丘如今已得人身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既出世如來所說之法既現於世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四九〕第九 須彌[1](一)

※二

「諸比丘譬如有人於須彌山王之上放置大如豆粒之石礫七個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礫石與須彌山王何者為多耶

「大德須彌山王為多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礫石為少於須彌山王上所置之豆粒大七礫石乃不成算數不成譬類不成一分

[P.458]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現觀者已滅盡之苦為多殘者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不成算數不成譬類不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對『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五〇〕第十 須彌(二)

※二

「諸比丘譬如須彌山王滅盡而唯獨豆粒大之七石礫殘存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須彌山之滅盡與所殘存之豆粒大之七礫石何者為多耶

大德須彌山之滅盡者為多所殘存豆粒大之七礫石為少此於須彌山之滅盡者與所殘存之豆粒大七礫石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現觀者則已滅盡之苦為多所殘存者為少[P.459]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不成算數不成譬類不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對『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順苦滅道』如實知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五 深嶮品(終)

此中攝頌曰

思惟與深嶮
熱煩重閣堂
毛闇黑二孔
二節之須彌

第六 現觀品[1]

〔五一〕第一 爪尖[2]

※二

世尊將少許之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其與大地土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塵為少於大地相比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現觀者則已滅盡之苦為多所殘存者為[P.460]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對『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順苦滅道』如實知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五二〕第二 湖池[1]

※二

「諸比丘譬如有湖池長五十由旬廣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水盈滿及岸有人用草之尖端將水掬汲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用草尖所掬之水與湖池之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此湖池之水為多草尖所掬之水為少於湖池之水相比用草尖所掬之水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勉勵

〔五三〕第三 合流[-1](一)

※二

「諸比丘譬如於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羅跋提薩羅遊摩企之合流會合處有人掬汲二三滴之水

[P.461]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所掬之二三滴水與彼合流之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合流之水為多所掬之二三滴水為少於合流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五四〕第四 合流(二)

※二

「諸比丘譬如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羅跋提薩羅遊摩企之水滅盡唯殘存二三滴水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滅盡之合流水與彼二三滴殘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滅盡之合流之水為多彼二三滴之殘存水為少於滅盡之合流水相比二三滴之殘存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P.462]〔五五〕第五 地[1](一)

※二

「諸比丘譬如有人於大地上置七個大如棗核之土團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大地七個棗核大之土團與此大地之土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放置之七個棗核大土團為少於大地土相比放置之七個棗核大之土團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五六〕第六 地(二)

※二

「諸比丘譬如大地滅盡唯殘七個棗核大之土團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大地之滅盡與所殘存之七個棗核大之土團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之滅盡者為多所殘存之七個棗核大之土團為少於大地之滅盡相比所殘存之七棗核大之土團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P.463]〔五七〕第七 海(一)

※「諸比丘譬如有人於大海中汲掬二三滴水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彼二三滴汲掬之水與大海之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海之水為多彼二三滴之掬水為少於大海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五八〕第八 海(二)

※二

「諸比丘譬如大海之水滅盡唯殘存二三滴之水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滅盡之大海水與彼二三滴之殘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滅盡之大海水為多彼二三滴之殘水為少於滅盡之大海水彼二三滴之殘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P.464]〔五九〕第九 山喻(一)

※二

「諸比丘譬如有人於雪山王之上置放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置放之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與雪山王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雪山王為多放置其上之七個芥子粒大石礫為少於雪山王放置其上之七個芥子粒大石礫為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六〇〕第十 山喻(二)

※二

「諸比丘譬如雪山王滅盡唯獨殘存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雪山王之滅盡與所殘存七芥子粒大之石礫何者為多耶

「大德雪山王之滅盡為多所殘存之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為少於雪山王之滅盡所殘存七芥子粒大石礫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已現觀則已滅盡之苦為多所殘存之[P.465]苦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為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六 現觀品(終)

此中攝頌曰

爪頂與湖池
二節之合流
二地與二海
二節山之喻

第七 生穀廣說品[1](一)

〔六一〕第一 餘處[2]

※二

世尊將少許之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與大地土相比何者為多耶

[P.466]「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為少於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諸比丘如是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再生他處之眾生為多何以故耶

諸比丘不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六二〕第二 邊地

※二

世尊將少許之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與大地土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為少於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少許塵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諸比丘如是再生於中國之眾生為少再生於邊地無知夷狄中之眾生為多乃至

[P.467]〔六三〕第三 慧

※四

「諸比丘如是成就聖慧眼之眾生為少隨無明愚癡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四〕第四 酒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飲酒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飲酒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五〕第五 水

※四

「諸比丘如是陸生之眾生為少水生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六〕第六 母

※四

「諸比丘如是孝於母之眾生為少不孝於母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七〕第七 父

※四

「諸比丘如是孝於父之眾生為少不孝於父之眾生為多乃至

[P.468]〔六八〕第八 沙門

※四

「諸比丘如是尊重沙門之眾生為少不尊重沙門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九〕第九 婆羅門

※四

「諸比丘如是尊重婆羅門之眾生為少不尊重婆羅門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〇〕第十 尊重

※四

「諸比丘如是尊重族姓中最勝者之眾生為少不尊重族姓中最勝者之眾生為多乃至

第七 生穀廣說品(一)(終)

此中攝頌曰

餘處與邊地
慧與酒與水
母父與沙門
婆羅門尊重

第八 生穀廣說品(二)

〔七一〕第一 生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殺生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殺之眾生為多何以故耶乃至

[P.469]〔七二〕第二 不與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不與取之眾生為少不遠離不與取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三〕第三 欲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欲邪行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欲邪行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四〕第四 妄語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妄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妄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五〕第五 離間語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離間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離間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六〕第六 麤惡語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麤惡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麤惡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七〕第七 雜穢語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雜穢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雜穢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P.470]〔七八〕第八 種子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損壞草木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損壞草木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九〕第九 非時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非時食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非時食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〇〕第十 薰香塗香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之眾生為多乃至

第八 生穀廣說品(二)(終)

此中攝頌曰

生及不與欲
妄語離間語
麤惡雜穢語
種子與非時
薰香與塗香

第九 生穀廣說品(三)

〔八一〕第一 舞蹈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舞蹈歌謠[P.471]音樂觀劇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二〕第二 牀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高牀大牀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高牀大牀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三〕第三 銀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金銀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金銀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四〕第四 穀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生穀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生穀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五〕第五 肉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生肉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生肉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六〕第六 童女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婦女童女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婦女童女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P.472]〔八七〕第七 婢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奴婢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奴婢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八〕第八 山羊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山羊羊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山羊羊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九〕第九 鷄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鷄豬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鷄豬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〇〕第十 象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象騾馬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象騾馬之眾生為多乃至

第九 生穀廣說品(三)(終)

此中攝頌曰

舞蹈與牀銀
穀肉與童女
婢與山羊羊
鷄豬以及象

[P.473]第一〇 生穀廣說品(四)

〔九一〕第一 田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田地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田地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二〕第二 買賣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買賣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買賣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三〕第三 使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遣使與行使業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遣使與行使業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四〕第四 偽秤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偽秤偽貨偽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偽秤偽貨偽斗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五〕第五 虛偽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賄賂虛偽騙詐欺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賄賂虛偽騙詐欺瞞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六~一〇一〕第六~十一 掠奪強盜[1]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割截埋伏掠奪強盜之眾生為少不遠離[P.474]割截埋伏掠奪強盜之眾生為多乃至

諸比丘乃不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一〇二〕第十三 [1]五趣(一)

※二

世尊將少許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與大地土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為少於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〇三〕第十三 五趣(二)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畜生之眾生為多乃至

[P.475]〔一〇四〕第十四 五趣(三)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〇五~一〇七〕第十五~十七 五趣(四~六)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〇八~一一〇〕第十八~二十 五趣(七~九)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一一~一一三〕第二十~二十三 五趣(一〇~一二)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一四~一一六〕第二十四~第二十六 五趣(一三~一五)

※四

諸比丘如是由地獄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地獄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P.476]〔一一七~一一九〕第二十七~二十九 五趣(一六~一八)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地獄死歿再生於中之眾生為少由地獄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二〇~一二二〕第三十~三十二 五趣(一九~二一)

諸比丘如是由畜生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畜生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二三~一二五〕第三十三~三十五 五趣(二二~二四)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少由畜生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多乃至

〔一二六~一二八〕第三十六~三十八 五趣(二五~二七)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二九〕第三十九 五趣(二八)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為少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地獄之眾生為多乃至

[P.477]〔一三〇〕第四十 五趣(二九)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為少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三一〕第四十一 五趣(三〇)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為少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何以故耶

諸比丘乃不觀四聖諦故何為四聖諦耶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世尊如是說示已彼諸比丘喜悅對世尊之所說歡喜

生穀廣說輪廣說(終)

攝頌曰[1]

田與買賣使
偽秤與虛偽
對掠奪強盜
遠離者為少
不者有情多
及依於五趣
從而說此品

第一二 諦相應(終)

[P.478]道覺支念處
根與正勤力
神足阿那律
靜慮入出息
預流以及諦
世尊所說示

大篇相應(終)


校注

[0301001] 雜阿含一六二三(大正藏二一一二a) [0302001] 雜阿含一六二二(大正藏二一一二a) [0302001-1] 雜阿含一五二九(大正藏二一〇六a) [0303001] 參照前經 [0304001] 雜阿含一五二六(大正藏二一〇五b) [0305001] 雜阿含一五二七(大正藏二一〇五c) [0306001] 雜阿含一六四(大正藏二一〇九b) [0307001] 雜阿含一六二(大正藏二一〇九a) [0308001] 雜阿含一六六(大正藏二一〇九c) [0309001] 雜阿含一六五(大正藏二一〇九c)此經列舉論之項目是長部經典第一卷七頁一七八頁第三卷三六頁五四頁中部經典第一卷五一三頁第二卷一頁二三頁三〇頁第三卷一一三頁增支部經典第五卷一二八頁律藏第一卷一一八頁第四卷一六四頁等(皆指原典) [0311001] 律藏大品一六(原典一〇頁以下)雜阿含一五一五(大正藏二一〇三c)轉法輪經(大正藏二五〇三)三轉法輪經(大正藏二五〇四)四分律三二(大正藏二二七八八)五分律一五(大正藏二二一〇四)法蘊足論六(大正藏二六四七九b)等其他亦有梵本 [0315001] 參照前經 [0316001] 雜阿含一五二四(大正藏二一〇五a) [0318001] 參照前經 [0319001] 雜阿含一六一〇(大正藏二一一〇b) [0320001] 雜阿含一六一二(大正藏二一一〇c) [0324001] 雜阿含經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〇b) [0325001] 長部經典(原典二九〇頁)律藏大品(原典二三〇頁)雜阿含一五三九(大正藏二一〇八a)其他長部經典(原典二一二二頁) [0327001] 雜阿含一五二八(大正藏二一〇五c) [0327002] 此偈與經集第七二四【南傳】~七二七同 [0329001] 雜阿含一五三八(大正藏二一〇七c) [0330001] 前經參照 [0331001] 雜阿含經一五二〇(大正藏二一〇四b) [0331001-1] 雜阿含三〇七(大正藏二二一四b) [0332001] 雜阿含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〇b) [0333001] 雜阿含一六二一(大正藏二一一二a) [0336001] 雜阿含一五四〇(大正藏二一〇八a) [0337001] 雜阿含一五三三(大正藏二一〇七a) [0338001] 雜阿含一六二五(大正藏二一一二b) [0339001] 雜阿含一五三六(大正藏二一〇七b) [0340001] 雜阿含一五三七(大正藏二一〇七c) [0341001] 雜阿含一六三二(大正藏二一一三b) [0342001] 雜阿含一五三〇(大正藏二一〇六b) [0342001-1] 雜阿含一五三一(大正藏二一〇六c) [0343001] 雜阿含一五三四(大正藏二一〇七a) [0345001] 雜阿含一五三五(大正藏二一〇七b) [0347001] 雜阿含一六一(大正藏二一〇八c) [0348002] 「怖畏」從原本之讀法異本有 mohayamānā 原註由此譯為「欺諸天之心」 [0350001] 雜阿含一六一五(大正藏二一一一a) [0350002] 「辯才峯」原註言似於山之一大巖石非固有名詞我取其字義之試譯 [0352001] 雜阿含一六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一b) [0354001] 雜阿含一六三〇三一(大正藏二一一三a)原本節號重復訂正之 [0356001] 雜阿含一五四一(大正藏二一〇八b)此經名參照品末之攝頌 [0357001] 雜阿含一六一七(大正藏二二一b) [0359001] 雜阿含一五四二(大正藏二一〇八c)中部經典原典三一六九頁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十二頁 [0361001] 參照前經 [0361002] 「悉是水」漢譯北傳相當於此有大地悉成大海 [0361003] 難得adhicca 是有緣而生原註若軛不腐海水不乾龜不死者 [0362001] 雜阿含一六三三(大正藏二一一三b) [0365001] 本品十經比較第八現觀相應(漢譯南傳大藏經典)相應部二〔一三〕 [0365002] 雜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a) [0366001] 雜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一三c) [0366001-1] 雜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三c) [0368001] 雜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四a) [0372001] 以下品之名目從暹羅本 [0372002] 以下至卷末皆是雜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b) [0381001] 見原本省去六經而舉此一經據會令誤解品末之攝頌今怕增麻煩不敢改經號但實可數為一經 [0382001] 原本以下為第十一「五趣品以暹羅分之後者亦然」 [0386001] 此攝頌暹羅本沒有
[A1] 杖【CB】扙【南傳】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