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相應部經典

[P.1]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六處篇

第一 六處相應

第一 根本五十〔經〕品

[A1]第一 無常品

〔一〕第一 無常(一)內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

於此處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

世尊作是言「諸比丘眼為無常凡無常者其為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耳是無常凡無常者

鼻是無常凡無常者

舌是無常凡無常者

身是無常凡無常者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意是無常凡無常者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P.2]

諸比丘如是觀者有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耳厭嫌於鼻厭嫌於舌厭嫌於身厭嫌於意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而得解脫由於解脫『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來如是之生

〔二〕第二 苦(一)內

※三

「諸比丘眼是苦凡苦者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四~七

耳是苦鼻是苦舌是苦身是苦

意是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三〕第三 無我(一)內

※三

「諸比丘眼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四~七

耳是無我鼻是無我舌是無我身是無我

意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四〕第四 無常(二)外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凡無常者是為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P.3]『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四~七

[1]

法是無常凡無常者是為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色厭嫌於聲厭嫌於香厭嫌於味厭嫌於觸厭嫌於法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而得解脫謂於解脫『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來如是之生

〔五〕第五 苦(二)外

※三

「諸比丘色是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四~七

聲是香是味是觸是

法是苦凡苦者是為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六〕第六 無我(二)外

※三

「諸比丘色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四~七

聲是香是味是觸是

法是無我凡無我者是為『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對此應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證知更不來如是之生

[P.4]〔七〕第七 無常(三)內

※三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眼是無常何況現在之眼耶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眼無所期望於未來之眼亦無悅樂於現在之眼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四~五

過去未來之耳是無常過去未來之鼻是無常

過去未來之舌是無常何況於現在之舌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舌無所期望對未來之舌亦不悅樂於現在之舌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過去未來之身是無常

過去未來之意是無常何況於現在之意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意無所期望對未來之意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意為厭離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八〕第八 苦(三)內

※三~七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眼是苦何況現在之眼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眼無所期望於未來之眼不生悅樂於現在之眼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過去未來之耳是過去未來之鼻是過去未來之舌是過去未來之身是

過去未來之意是苦何況於現在之意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意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意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意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九〕第九 無我(三)內

※三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眼是無我何況現在之眼耶諸比丘如是觀者[P.5]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眼無所期望於未來之眼不生悅樂於現在之眼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四~七

過去未來之耳是過去未來之鼻是過去未來之舌是過去未來之身是

過去未來之意是無我何況於現在之意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意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意不悅樂於現在之意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一〇〕第十 無常(四)外

※三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色無所期望於未來之色不生悅樂於現在之色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四~七

過去未來之聲是過去未來之香是過去未來之味是過去未來之觸是

過去未來之法是無常何況現在之法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法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法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法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一一〕第十一 苦(四)外

※三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是苦何況於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色無所期望於未來之色不生悅樂於現在之色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P.6]四~七

過去未來之聲是過去未來之香是過去未來之味是過去未來之觸是

過去未來之法是苦何況於現在之法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法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法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法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一二〕第十二 無我(四)外

※三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是無我何況於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色無所期望於未來之色不生悅樂於現在之色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四~七

過去未來之聲是過去未來之香是過去未來之味是過去未來之觸是

過去未來之法是無我何況於現在之法耶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對過去之法無所期望於未來之法不生悅樂於現在之法為厭嫌為離欲為滅盡而履行〔道〕

無常品第一(終)

其攝頌

無常苦無我
三者有內外
依無常說三
各各有內外

第二 雙雙品

〔一三〕第一 由於正覺(一)

舍衛城

[P.7]

「諸比丘余正覺以前為未成正覺之菩薩〔時〕生如是念『以何為眼之甘味以何為患難以何為出離何為耳之何為鼻之何為舌之何為身之何為意之甘味何為患難何為出離

三~七

諸比丘余生如是念『凡緣眼所起之安樂喜悅是眼之甘味凡眼之無常變壞之法此為眼之患難凡對眼制止欲貪捨去欲貪此為眼之出離凡耳凡鼻凡舌凡身

凡緣意所起之安樂喜悅此為意之甘味凡意之無常變壞之法此為意之患難凡對意制止欲貪捨去欲貪此為意之出離

諸比丘余不如實知如是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其間余於含括天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曾宣示無上正等覺

一〇

諸比丘余因如實知如是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諸比丘依此余於含括天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則宣示無上正等覺

[P.8]一一

而於余起智與見『確實余心解脫此為余最後之生而無再生也』」

〔一四〕第二 由於正覺(二)

※二

「諸比丘余正覺以前為未成正覺之菩薩〔時〕以生如是念『以何為色之甘味以何為患難以何為出離以何為聲之以何為香之以何為味之以何為觸之以何為法之甘味以何為患難以何為出離

諸比丘余如是念『凡緣色所起之安樂喜悅此為色之甘味凡色之無常變壞之法此為色之患難凡對色制止欲貪捨去欲貪此為色之出離

四~七

凡以聲凡以香凡以味凡以觸

凡緣法所起之安樂喜悅此為法之甘味凡法之無常變壞之法此為法之患難凡對法制止欲貪捨去欲貪此為法之出離

九~一〇

諸比丘余未如實知如是此等外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其間余於含括天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曾宣示無上正覺則宣示

一一

而於余起智與見『確實余心解脫此為余最後之生而無再生也』」

〔一五〕第三 由於甘味(一)

※二

「諸比丘余尋覓巡行眼之甘味終於發見眼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眼之甘味[P.9]諸比丘余尋覓巡行眼之患難諸比丘余終於發見眼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眼之患難故諸比丘余尋找巡行眼之出離終於發見眼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眼之出離故

三~六

諸比丘余耳之諸比丘余鼻之諸比丘余舌之諸比丘余身之

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意之甘味終於發見意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意之甘味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意之患難終於發見意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意之患難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意之出離終於發見意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意之出離故

八~九

諸比丘余不能如實知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其間余於含括天梵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曾宣示無上正覺則宣示

一〇

而於余起智與見『確實余心解脫此為余最後之生而無再生』」

〔一六〕第四 由於甘味(二)

※二

「諸比丘余尋覓巡行色之甘味終發見色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色之甘味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色之患難終於發見色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色之患難故[P.10]諸比丘余尋覓巡行色之出離終於發見色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色之出離故

三~六

諸比丘余聲之香之味之觸之

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法之甘味終於發見法之甘味此余以智慧善觀法之甘味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法之患難終於發見法之患難此余以智慧善觀法之患難故諸比丘余尋覓巡行法之出離終於發見法之出離此余以智慧善觀法之出離故

八~九

諸比丘余未如實知此等外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其間余於含括天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曾宣示無上正覺則宣示

一〇

而於余起智與見『確實余心解脫此為余最後之生而無再生』」

〔一七〕第五 若無者(一)

※二

「諸比丘若於此眼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愛著然諸比丘於眼有甘味故有情於眼有愛著

諸比丘若於此眼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厭嫌然諸比丘於眼有患難故有情於眼有厭嫌

諸比丘若於此眼無出離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出離然諸比丘於眼有出離故有情出離於眼

五~七

諸比丘若於此耳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P.11]八~一〇

諸比丘若於此鼻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一一~一三

諸比丘若於此舌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一四~一六

諸比丘若於此身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一七

諸比丘若於此意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意無愛著然諸比丘於意有甘味故有情則於意有愛著

一八

諸比丘若於此意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意無厭嫌然諸比丘於意有患難故有情則厭嫌於意

一九

諸比丘若於此意無出離者此等有情則於意無出離然諸比丘於意有出離故有情則出離於意

二〇

諸比丘諸有情未如實知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時諸比丘有情則含括天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得由集而令出離離繫解放以無取著之心過活

二一

然諸比丘諸有情因如實知此等內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P.12]出離諸比丘有情等則得含括天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由集而令出離離繫解放以無取著之心過日

〔一八〕第六 若無者(二)

※二

「諸比丘若於此色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眼無愛著然諸比丘因色有甘味故有情愛著於色

諸比丘若於此色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色無厭嫌然諸比丘於色有患難故有情則厭嫌於色

諸比丘若於此色無出離者此等有情則於色無出離然諸比丘於色有出離故有情則出離於色

五~七

諸比丘若於此聲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八~一〇

諸比丘若於此香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一一~一三

諸比丘若於此味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一四~一六

諸比丘若於此觸無甘味者患難無出離者

一七

諸比丘若於此法無甘味者此等有情則於法無愛著然諸比丘於法有甘味故有情則於法有愛著

一八

諸比丘若於此法無患難者此等有情則於法無厭嫌然諸比丘於法有患難故有情則於法有厭嫌

一九

諸比丘若於此法無出離者此等有情則於法無出離然諸比丘於法有出離故有情則由法有出離

二〇

諸比丘諸有情不如實知此等外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P.13]離時諸比丘諸有情則含括天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不得由集而令出離離繫解放以無取著之心過日

二一

然而諸比丘諸有情因如實知此外六處之甘味為甘味患難為患難出離為出離則得含括天梵之世界於含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由集而令出離離繫解放以無取著之心過日

〔一九〕第七 因歡悅(一)

※二

「諸比丘歡悅於人之眼者則為歡悅彼苦歡悅於人之苦者則不能離脫彼苦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歡悅於人之意者則歡悅彼之苦歡悅於人之苦者則不得離脫彼之苦

諸比丘不歡悅於人之眼者則不歡悅彼之苦不歡悅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離脫人之耳人之鼻人之舌人之身不歡悅人之意者則不歡悅於彼之苦不歡悅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離脫

〔二〇〕第八 因歡悅(二)

※二

「諸比丘歡悅於人之色者則歡悅於彼之苦歡悅人之苦者則未能離脫彼之苦我謂人之聲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觸歡悅人之法者則歡悅彼之苦歡悅人之苦者則不能離脫彼之苦

[P.14]

諸比丘不歡悅人之色者則不歡悅彼之苦不歡悅於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離脫我謂不歡悅於人之聲人之香人之味人之觸不歡悅人之法者則不歡悅於彼之苦予謂不歡悅人之苦者此已由彼之苦解脫

〔二一〕第九 因生起(一)

※二

「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顯現者此即苦之生起諸病之住立老死之顯現

三~四

耳之生起鼻之生起

五~六

舌之生起身之生起

意之生起住立出生顯現者此即苦之生起諸病之住立老死之顯現

諸比丘眼之滅盡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滅盡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

九~一三

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盡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滅盡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二二〕第十 因生起(二)

※二

「諸比丘色之生起住立出生顯現者此即苦之生起諸病之住立老死之顯現

三~四

聲之生起香之生起

五~六

味之生起觸之生起

法之生起住立出生顯現者此即苦之生起諸病之住立老死之顯現

諸比丘色之滅盡息止消失者此即苦之滅盡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九~一三

聲之香之味之觸之法之滅盡息止消失者此即苦[P.15]之滅盡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

雙雙品第二(終)

其攝頌

正覺以云二
甘味更有二
若無者於二
歡悅又更二
生起亦云二

此品因此名為雙雙品

第三 一切品

〔二三〕第一 一切

舍衛城於其處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一切耶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是諸比丘此名之為一切

諸比丘若人有如是言『余棄此之一切令知他之一切[1]』者則彼僅為言說逢他人之問則無能作答則更陷於苦難何以故諸比丘此猶如〔對〕相違之境〔故〕

〔二四〕第二 捨棄(一)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捨棄之法且諦聽

諸比丘以何為一切捨棄之法耶

四~八

諸比丘眼應捨棄色應捨棄眼識應捨棄眼觸應捨棄凡緣此眼觸所[P.16]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應捨棄耳應捨棄

意應捨棄法應捨棄意識應捨棄意觸應捨棄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應捨棄

一〇

諸比丘此為一切捨棄之法

〔二五〕第三 捨棄(二)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由知解曉了一切而應捨棄之法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由知解曉了一切而應捨棄之法耶

四~八

諸比丘由知解曉了於眼而應捨棄由知解曉了於眼識而應捨棄由知解曉了於眼觸而應捨棄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者於此亦應捨棄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此

由知解曉了於意而應捨棄由知解曉了於意識而應捨棄由知解曉了於[P.17]意觸而應捨棄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者於此應捨棄

一〇

諸比丘此為由知解曉了一切而應捨棄之法

〔二六〕第四 曉了(一)

※二

「諸比丘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能盡苦

諸比丘對任何之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

四~八

諸比丘於眼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於色於眼識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於耳於聲於鼻於香於舌於味於身於觸

於意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得盡苦於法於意識於意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此等者則不得盡苦

一〇

諸比丘於此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謂不得盡苦

一一

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

[P.18]一二

諸比丘云何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而善能盡苦耶

一三~一七

諸比丘於眼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善能盡苦於色於眼識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於耳於聲於鼻於香於舌於味於身於觸

一八

於意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於法於意識於意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善能盡苦

一九

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謂善能盡苦

〔二七〕第五 曉了(二)

※二

「諸比丘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能善盡苦

諸比丘云何於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則不能善盡苦耶

四~八

凡眼凡色凡眼識凡依眼識所識知之法凡耳凡聲凡鼻[P.19]凡舌凡味凡身凡觸

凡意凡法凡意識凡依意識所識知之法

一〇[1]

諸比丘於此一切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者謂之不能善盡苦

一一

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則為善能盡苦諸比丘云何於一切為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堪善能盡苦耶

一二~一六

諸比丘凡於眼凡於色凡於眼識凡依眼識所識知之法凡耳凡聲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觸

一七

凡意凡法凡意識凡依意識所識知之法

一八

諸比丘於此一切知解曉了離欲捨棄者謂之善能盡苦

〔二八〕第六 燃燒

爾時世尊住伽耶象頭山與一千比丘等俱

於此處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一切為燒諸比丘云何一切為燒耶

三~七

諸比丘眼為燒色為燒眼識為燒眼觸為燒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苦或樂或非苦非樂此亦為燒緣何為燒耶我說因貪欲之火因瞋恚之火因愚癡之火高燒因生因憂絕望而燒耳是鼻是[P.20]舌是身是

意是燒法是燒意識是燒意觸是燒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為所燒緣何而燒耶我說因貪欲之火因瞋恚之火因愚癡之火高燒因生因憂絕望而燒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於眼亦生厭嫌於色亦生厭嫌於眼識亦生厭嫌於眼觸亦生厭嫌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生厭嫌於耳亦於鼻亦於舌亦於身亦於意亦凡緣此意所生之受或苦或樂或非苦非樂亦生厭嫌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解脫則『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為如是來此生

一〇

世尊言此彼等比丘心生歡喜歡受世尊之所說

一一

然而宣說此教法已使彼等比丘無所取著其心已由諸漏解脫

〔二九〕第七 盲闇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P.21]

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一切是盲闇諸比丘何者是盲闇耶

三~五

諸比丘眼是盲闇色是盲闇眼識是盲闇眼觸是盲闇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謂因生因憂絕望而致盲闇耳是鼻是

舌是盲闇味是盲闇舌識是盲闇舌觸是盲闇凡緣此舌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謂因生因憂苦惱絕望而致盲闇

身是盲闇

意是盲闇法是盲闇意識是盲闇意觸是盲闇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盲闇因何而致盲闇耶我謂因生因憂絕望而致盲闇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厭嫌於眼識厭嫌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此乃至緣意觸所生之受或苦或樂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此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因解脫而『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為如是來此生

[P.22]〔三〇〕第八 適宜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滅除一切思量適宜之道且諦聽善思惟我當說

諸比丘以何為滅除一切思量適宜之道耶

四~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有色不因色而思量不思量色為我有不思量眼識不思量有眼識不因眼識而思量不思量眼識為我有不思量眼觸不思量有眼觸不因眼觸而思量不思量眼觸為我有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對耳對鼻

七~八

不思量舌不思量有舌不因舌而思量不思量舌為我有不思量味不思量有味不因味而思量不思量味為我有不思量舌識不思量有舌識不因舌識而思量不思量舌識為我有不思量舌觸不思量有舌觸不因舌觸而思量不思量舌觸為我有凡緣舌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於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為我有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有意識不因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識為我有不思量意觸不思量有意觸不因意觸而思量不思量[P.23]意觸為我有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不思量此為我有

一〇

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因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為我有

一一

彼無如是之思量而對世不予執著一物無執著則無愛慕無愛慕而獨自入於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一二

諸比丘此為滅除一切思量適宜之道

〔三一〕第九 有驗(一)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耶

四~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眼識不思量眼觸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思量因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為我有由此[P.24]而有不安變異由此不安變異者而有著世人唯有歡喜此執著於耳於鼻於舌於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為我有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有意識不因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識為我有不思量意觸不思量有意觸不因意觸而思量不思量意觸為我有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變異由此不安變異而有著世人唯有歡喜此執著

一〇

諸比丘於蘊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彼無如是思量不執著世之一物無執著則無愛慕無愛慕則獨自入於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一一

諸比丘此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

〔三二〕第十 有驗(二)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對此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耶

四~八

諸比丘汝等於此作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者是苦耶抑是樂耶

[P.25]「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識眼觸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其為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此是苦耶抑為樂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是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意意識意觸是常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是常耶抑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為苦耶抑是樂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P.26]一〇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厭嫌於眼識厭嫌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厭嫌於彼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厭嫌於意厭嫌於法厭嫌於意識厭嫌於意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苦或樂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彼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得解脫於解脫則『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一一

諸比丘此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

一切品第三(終)

其攝頌曰

一切二捨棄
他二之曉了
燃燒與盲闇
適宜二有驗
是稱一切品

第四 生法品

〔三三〕第一 生

舍衛城於此處彼等

「諸比丘一切是生之法諸比丘何等之一切是生之法耶

[P.27]三~七

諸比丘眼是生之法色是生之法眼識是生之法眼觸是生之法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樂非苦此亦生之法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

意是生之法法是生之法意識是生之法意觸是生之法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生之法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證知不為如是再生

〔三四〕第二 老

「諸比丘一切是老之法

〔三五〕第三 病

「諸比丘一切是病之法

〔三六〕第四 死

「諸比丘一切是死之法

〔三七〕第五 憂

「諸比丘一切是憂之法

〔三八〕第六 污穢

「諸比丘一切是污穢之法

[P.28]〔三九〕第七 破壞

「諸比丘一切是破壞之法

〔四〇〕第八 消亡

「諸比丘一切是消亡之法

〔四一〕第九 生起

「諸比丘一切是生起之法

〔四二〕第十 滅盡

「諸比丘一切是滅盡之法

生法品第四(終)

此攝頌曰

生老與病死
以及憂污穢
壞消亡生起
滅盡合為十

第五 無常品

舍衛城於此處彼等

〔四三〕第一 無常

「諸比丘一切是無常

〔四四〕第二 苦

「諸比丘一切是苦

〔四五〕第三 無我

「諸比丘一切是無我

[P.29]〔四六〕第四 應所了解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了解

〔四七〕第五 應所知悉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知悉

〔四八〕第六 應所捨棄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捨棄

〔四九〕第七 應所實證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實證

〔五〇〕第八 應所知解而曉了

「諸比丘一切是應所知解而曉了

〔五一〕第九 所累

「諸比丘一切是所累

〔五二〕第十 所壓

※二

「諸比丘一切為所壓諸比丘何者為所壓耶

三~六

諸比丘眼為所壓色為所壓眼識為所壓眼觸為所壓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為所壓

意為所壓法為所壓意識為所壓意觸為所壓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P.30]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為所壓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證知不為如是再生

無常品第五(終)

其攝頌曰

無常苦無我
應知解曉了
應捨棄實證
所知解曉了
所累及所壓

其攝頌曰

所聞品與若無者
一切品及生類品
無常品為五十經
如是稱為第五品

第二 五十〔經〕品

第一 無明品

舍衛城

〔五三〕第一 無明

※二

爾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P.31]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得消滅無明而生起明耶

「比丘見眼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見色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眼識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

五~八

見意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見法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意識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見彼亦是無常者則消滅無明而生起明

一〇

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消滅其無明而生起明

〔五四〕第二 繫縛(一)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則消滅其繫縛耶

四~九

「比丘見眼是無常者則消滅其繫縛眼識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見彼亦無常者則消滅其繫縛

一〇

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消滅其繫縛

〔五五〕第三 繫縛(二)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能達至除卻其繫縛耶

[P.32]四~九

「比丘見眼是無我者則達至除卻其繫縛眼識眼觸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彼是無我者則達至除卻彼繫縛

一〇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達至除卻彼繫縛

〔五六五七〕第四第五 諸漏(一~二)

三~一〇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則消滅其諸漏耶

達至除卻其諸漏

〔五八五九〕第六第七 隨眠(一~二)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則消滅其隨眠達至除卻

四~八

「諸比丘知見眼是無我者則得除卻其隨眠

意識意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知見此是無我者則得除卻其隨眠

一〇

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得除卻隨眠

〔六〇〕第八 曉了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取曉了之法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一切取曉了之法耶

緣眼與色生起眼識三者會合為眼觸緣眼觸生受諸比丘如是知見有聞[P.33]聖弟子於眼亦厭嫌於色亦厭嫌於眼識亦厭嫌於眼觸亦厭嫌於受亦厭嫌厭嫌則離欲因離欲得解脫由解脫證知『我曉了於取

五~八

緣耳與聲生起耳識緣鼻與香生起鼻識緣舌與味生起舌識緣身與觸生起身識

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會合為意觸緣意觸生受諸比丘如是知見有聞聖弟子於意亦厭嫌於法亦厭嫌於意識亦厭嫌於意觸亦厭嫌於受亦厭嫌由厭嫌則離欲由離欲得解脫由解脫證知『我曉了於取

一〇

諸比丘此為一切取曉了之法

〔六一〕第九 了悟(一)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取了悟之法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一切取了悟之法耶

四~八

緣眼與色生起眼識三者會合為眼觸緣眼觸而有受諸比丘如是知見有聞聖弟子於眼亦厭嫌於色亦厭嫌於眼識亦厭嫌於受亦厭嫌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由解脫而證知『我了悟取』緣耳與聲生起耳識緣鼻與香生起鼻識緣舌與味生起舌識緣身與觸生起身識

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會合為意觸緣意觸而有受諸比丘如是知見[P.34]聞聖弟子於意亦厭嫌於法亦厭嫌於意識亦厭嫌於意觸亦厭嫌於受亦厭嫌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由解脫而證知『我了悟取

一〇

諸比丘此為一切取了悟之法

〔六二〕第十 了悟(二)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一切取了悟之法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一切取了悟之法耶

諸比丘汝等於此作如何思耶眼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彼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彼是苦耶抑是樂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為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識眼觸緣眼觸是常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五~八

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

意是法是意識是意觸是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此是苦耶抑是樂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P.35]一〇

「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亦厭嫌於色亦厭嫌於眼識亦厭嫌於眼觸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此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於解脫乃有『我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一一

諸比丘此為一切取了悟之法

無明品第一(終)

此攝頌曰

無明二繫結
諸漏亦為二
他二為隨眠
二悉知了悟
以此為品名

第二 鹿網品

〔六三〕第一 鹿網(一)[1]

舍衛城因緣

爾時尊者彌迦奢羅來詣世尊居處

[P.36]

坐於一面之尊者彌迦奢羅白世尊言「大德所稱單獨住者單獨住者大德如何為單獨住者又如何為隨伴住者耶

「彌迦奢羅有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2]有比丘若喜悅於此讚美於此對此存念戀著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彼則心生喜悅有喜悅之心者則有愛染心有愛染心者則有繫縛彌迦奢羅如是被縛於悅喜繫縛之比丘者稱為隨伴住者

五~八

彌迦奢羅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彌迦奢羅有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常喜愛誘生欲念有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此者則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於彼心生喜悅有喜悅心者則有愛染心有愛染心者則有繫縛彌迦奢羅此為悅喜繫縛之比丘稱為隨伴住者

一〇

彌迦奢羅如是住之比丘即使於林間深林邊土聲音稀少大氣寂靜遠離世人之處而臥雖適於獨坐冥想樂於居住但彼仍稱為隨伴住者

一一

何以故渴愛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於此尚未除滅故彼仍稱隨伴住者

一二~一七

彌迦奢羅有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常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此不讚美此不存念戀著於此者則於彼喜悅心滅若無喜悅心者[P.37]則無愛染心若無愛染心者則無繫縛彌迦奢羅於此悅喜繫縛解脫之比丘稱為單獨住者

一八

彌迦奢羅如是住之比丘雖住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群之村內但彼亦稱為單獨住者

一九

何以故渴愛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已除滅此故彼稱為單獨住者

〔六四〕第二 鹿網(二)

※二

爾時尊者彌迦奢羅來詣世尊居處

坐於一面之尊者彌迦奢羅白世尊言「大德願世尊為我略說法我聽此法將遠離其他唯獨熱誠專心精勤而住

四~八

「彌迦奢羅有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常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存念戀著於此者則喜悅讚美於此存念戀著於此於彼心生喜悅彌迦奢羅我謂因起喜悅心而生起苦彌迦奢羅有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彌迦奢羅有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常喜愛誘生欲念有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而存念戀著此者則於彼心生喜悅彌迦奢羅我謂因起喜悅心而[P.38]生起苦

一〇~一四

彌迦奢羅有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常喜愛誘生欲念有比丘若不喜悅讚美於此不存念戀著此者於彼則滅喜悅心彌迦奢羅我謂因喜悅心滅則苦滅彌迦奢羅有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一五

彌迦奢羅有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常喜愛誘生欲念有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此不存念戀著此者於彼則喜悅心滅彌迦奢羅我謂因喜悅心滅則苦滅

一六

尊者彌迦奢羅歡悅隨喜於世尊之所說從座而起禮拜世尊行右繞禮而離去

一七

依此尊者彌迦奢羅遠離其他唯獨熱誠專心不放逸而住以善家之男子由在家而出家得度為無家之身對無上梵行之究竟為目的則不久之後於現生自證知實現逮得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一八

尊者彌迦奢羅則成為阿羅漢之一

〔六五〕第三 三彌離提(一)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二~三

尊者三彌離提來詣世尊之處白世尊言「大德魔羅所稱魔羅如何為魔羅或魔羅之名義耶

[P.39]四~八

「三彌離提凡有眼有色有眼識以眼識所識知之法則有魔羅或為魔羅之名義有耳有鼻有舌有身

有意有法有意識有以意識所識知之法則有魔羅或為魔羅之名義

一〇~一四

三彌離提凡無眼無色無眼識所識知之法則無魔羅或魔羅之名義無耳無鼻無舌無身

一五

無意無法無意識無意識所識知之法則無魔羅或無魔羅之名義

〔六六〕第四 三彌離提(二)

※三~一五

「大德有情所稱有情者大德如何為有情或有情之名義耶

〔六七〕第五 三彌離提(三)

※三~一五

「大德所稱苦者大德如何為苦或苦之名義耶

〔六八〕第六 三彌離提(四)

※三

「大德世間所稱世間者如何為世間或世間之名義耶

四~九

「三彌離提凡有眼有色以眼識所識知之法則為世間或世間之名義[P.40]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識所識知之法則為世間或世間之名義

一〇~一五

三彌離提凡無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識所識知之法則無世間或世間之名義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法無意識無以意識所識知之法則無世間或世間之名義

〔六九〕第七 優波先那

爾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優波先那住王舍城之寒林蛇頭巖窟中

然則其時毒蛇落於尊者優波先那之身

尊者優波先那告諸比丘言「來汝等將余此身置於臥台運出室外此身於此處恰如一握之糠立即散失

如是言時尊者舍利弗告尊者優波先那曰「然而我等亦不認為尊者優波先那身之異態諸根之變壞

然而其時尊者優波先那如是作言「來汝等將余此身置於臥台運出室外此身於此處恰如一握糠立即散失

「友舍利弗若有人言『余是眼也』或『此為余之眼』『余為耳意』或『此為余之意』有如是之心者友舍利弗則彼或有身之異態或有諸根之變壞友舍利弗余無如是言『余是眼』或『此為余[P.41]之眼』『余是耳意』或『此為余之意』友舍利弗云何余有身之異態或諸根變壞耶

如是尊者優波先那久已根絕我見我所見憍慢隨眠故尊者優波先那於「余是眼」或「此為余之眼」「余是耳意」或「此為余之意」無如是之心

八~九

彼諸比丘將尊者優波先那之身置於臥台運出室外尊者優波先那之身於其處恰如一握之糠散失

〔七〇〕優波婆那

※二

尊者優波婆那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尊者優波婆那白世尊言「大德現生之法所稱現生之法大德如何稱此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智者一一可自知法耶

「優波婆那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感知色且對色感知之染心對色有染心而覺知『我對色有染心』優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見色感知色且對色感知有染心彼對色有染心而覺知『我對色有染心』如是優波婆那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智者應一一自知者

[P.42]五~九

優波婆那復次又有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彼感知法且對法感知有染心對法有染心而覺知『我對法有染心』優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識法感知法且對法感知有染心彼對法有染心而覺知『我對法有染心』如是優波婆那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智者應一一自知者

一〇

優波婆那然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感知彼色然對色不感知有染心對色無染心彼覺知『我對色無染心』優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見色雖感知色若對色不感知染心者則彼對於色無染心覺知『我對於色無染心』如是優波婆那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智者應一一自知者

一一~一五

優波婆那復次又有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雖感知彼法然對於法感知不染心對於法無染心彼覺[P.43]『我對於法無染心』優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識法雖對於法感知而對於法感知不染心彼對於法無染心則覺知『我對於法無染心』如是優波婆那現生之法為即時者來見〔可示導於涅槃者〕智者應一一自知者

〔七一〕第九 六觸處(一)

※二

「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則彼尚未果其梵行離此法律猶遠

如是言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處某者心不能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

四~九

「比丘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視眼『此為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觀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於此汝視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對此作如實觀者則此為苦之終汝視耳視鼻視舌視身視意『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觀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於此汝視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對此如實觀此即苦之終盡

[P.44]〔七二〕第十 六觸處(二)

※二

「諸比丘於任何比丘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為尚未果其梵行離此法猶遠矣

如是言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處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

四~九

「比丘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視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觀照耶」「大德誠然」「善哉比丘於此比丘汝視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此如是汝之滅除此第一觸處將來不再令生起汝視耳視鼻視舌視身視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觀照耶

「大德誠然

「善哉比丘於此比丘汝視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實觀者如是汝則滅除此第六觸處將來不再生起

〔七三〕第十一 六觸處(三)

※二

「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P.45]為尚未果其梵行離此法猶遠矣

如是言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處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者

「比丘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彼是苦耶抑為樂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非然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不也大德非然

一〇

「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意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解脫有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鹿網品第二(終)

此攝頌

說鹿網二經
於三彌離提
以說為四經
優婆先那者
及優波婆那
六觸處有三

[P.46]第三 病品

〔七四〕第一 病(一)

舍衛城因緣

其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是之精舍有一比丘因是新參所知甚少陷於病惱之狀態大德願世尊垂慈愍赴彼比丘之住處

世尊聞新參者之語與罹病之語知「比丘所知甚少」乃往彼比丘住處

彼比丘見世尊由遠處來見已由牀臺移動身體[1]

世尊告此比丘曰「止之比丘汝勿於臥牀移動身體此有設座余可坐此處」世尊就坐於所設之座

坐已世尊告此比丘曰「比丘汝之病有少癒否食養物充分否苦痛之感覺減退而無增加感減退而不感其增進耶

「大德余之病未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余增加強烈之苦感而無減退唯感其增加而不感其減退

「比丘汝有無何等之惡作耶有無何等之後悔耶

「大德誠然我有大惡作有大後悔

[P.47]

「但汝有無以戒故而自為難耶

「大德不然

一〇

「比丘汝若言不以戒故而自為難者然則比丘汝惡作於何事以何為汝之後悔耶

「大德余尚不知世尊為持戒清淨所說之法

一一

「比丘汝言尚不知余為持戒清淨所說之法然則如今比丘汝知余為何說法耶

「大德我知世尊為捨離染欲而說法

一二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知余為捨離染欲而說法則可比丘余之所說者此法為捨離染欲

一三

比丘汝對此作如何思量耶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無常者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大德不然

一四

「比丘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厭嫌於意由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解脫而有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一五

世尊說此已彼比丘歡喜歡喜信受世尊之所說而此所宣之教法彼比丘生遠塵離垢而生法眼乃曰「凡生起之法此皆滅盡之法

〔七五〕第二 病(二)

一~一〇

〔全文同於前經〕

[P.48]一一

「比丘汝言尚不知余為持戒清淨所說之法然則如今汝知余為何說法耶

「大德我知世尊為無取著般涅槃而說法

一二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知余為無取著般涅槃而說法則可比丘余之所說者此法為無取著般涅槃

一三~一四

〔全文同與前經〕

一五

世尊宣說已彼比丘歡喜歡受於世尊之所說而此宣說之教法彼比丘之心無所取著而解脫諸漏

〔七六〕第三 羅陀(一)

※二

尊者羅陀

坐於一面之尊者羅陀白世尊曰「大德願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聽此法以遠離其他單獨熱誠專心於精勤而住

「羅陀凡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五~九

羅陀何者是無常羅陀眼是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色是眼識是眼觸是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無常對此汝應捨欲貪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

一〇

意是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法是意識是意觸是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P.49]一一

羅陀凡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七七〕第四 羅陀(二)

※四

「羅陀凡無常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五~一〇

羅陀何者是苦羅陀眼是苦者對此汝應捨欲貪色是眼識是眼觸是乃至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苦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一一

羅陀凡苦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七八〕第五 羅陀(三)

※四

「羅陀凡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五~九

羅陀何者是無我羅陀眼是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色是眼識是眼觸是凡此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

一〇

意是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法是意是意識是意觸是凡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一一

羅陀凡無我者對此汝應捨欲貪

〔七九〕第六 無明(一)

※二

有某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若捨此者比丘之無明則消失而生明有如是之一法耶

「比丘有一法若捨此者比丘之無明則消失而生明

「然則大德若捨何者比丘之無明則消失而生明之一法耶

[P.50]「比丘無明是一法捨此一者比丘之無明則消失而生明

「然而大德如何知如何見之比丘其無明消失而生明耶

「比丘見於眼是無常之比丘則無明消失而生明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知見是無常之比丘則無明消失而生明也

七~一一

一二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則無明消失而生明

〔八〇〕第七 無明(二)

一~五

〔全文同於前經〕

「比丘此處有比丘有如是之所聞『法不適於偏執』比丘若比丘之所聞『法不適於偏執』如是者彼則知解一切法以知解一切法則曉了一切法曉了一切法則見一切微象與他相異見眼與他相異眼識眼觸乃至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見與他相異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則無明消失而生明

〔八一〕第八 比丘

※二

眾多之比丘等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於此處有外道普行沙門等如是問我[P.51]『諸友於沙門瞿曇之處修梵行有何之效耶』大德受如是問為苦之曉了

「諸比丘實則汝等受如是問而作如是答者此乃復說余之所說非以非實誣謗我乃以法隨法作釋此與法相同之大小言說皆不蒙受任何非難諸比丘汝等為曉了苦而在余處修梵行故

諸比丘外道普行沙門等若如斯問汝等『汝等言為苦之曉了於瞿曇沙門處修梵行其如何為苦耶』諸比丘汝等對彼外道普行沙門應作如是答

六~一一

『諸友等眼是苦為曉了於此我等於世尊處修梵行色是苦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者為曉了此等亦是苦我等於世尊處修梵行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凡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其亦是苦為曉了於此我等於世尊處修梵行友等此即是苦為曉了於此我等於世尊處修梵行

[P.52]一二

受如是問諸比丘汝等對彼外道普行沙門應作如是答

〔八二〕第九 世間

※二

爾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稱『世間世間者』大德於何意義稱之為世間耶

「比丘破壞[1]是故稱之為世間是何物之破壞

四~九

諸比丘眼是破壞色是破壞眼識是破壞眼觸是破壞耳是鼻是舌是身是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破壞

一〇

比丘破壞其故稱之為世間

〔八三〕第十 頗勒具那

※二

爾時尊者頗勒具那

坐於一面之尊者頗勒具那白世尊言

四~八

「大德有如是之眼耶以教示過去[2]入滅諸佛之教示以斷渴愛[1]之障礙斷渴愛之行路以了斷輪迴超越一切苦惱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大德有如是之意耶以教示過去入滅諸佛之教示斷渴愛之障礙斷渴愛之行路了斷輪迴超越一切苦惱

一〇~一四

「頗勒具那非如是之眼以教示過去入滅諸佛之教示以斷渴愛之障礙斷渴愛之行路以了斷輪迴超越一切苦惱無耳無鼻無舌無身

[P.53]一五

頗勒具那無如是之意以教示過去入滅諸佛之教示斷渴愛之障礙斷渴愛之行路了斷輪迴超越一切苦惱

病品第三(終)

此攝頌曰

於病說二經
羅陀說他三
無明又說二
比丘與世間
頗勒具那者
亦說為三經

第四 闡陀品

〔八四〕第一 敗壞[1]

※二

爾時尊者阿難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所稱『世間世間者』大德於何之意義以稱之為世間耶

「阿難凡敗壞之法於聖者之律則稱之為世間阿難何者為敗壞之法耶

五~九

阿難眼是敗壞之法色是敗壞之法眼識是敗壞之法眼觸是敗壞之法也凡以此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敗壞之法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一〇

意是敗壞之法法是敗壞之法意識是敗壞之法凡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敗壞之法

一一

阿難凡敗壞之法於聖者之律此稱之為世間

[P.54]〔八五〕第二 空

※二~三

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大德所稱『空世間空世間者』大德於何之意義以稱之為空世間耶

「阿難於我或於我所是空是故稱之為空世間阿難何者於我或於我所是空耶

五~一〇

阿難眼於我或於我所是空色於我或於我所是空眼識於我或於我所是空眼觸於我或於我所是空凡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於我或於我所亦是空

一一

阿難於我或於我所是空故是故稱之為空世間

〔八六〕第三 簡約

※三

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難白世尊言「大德願世尊為我說示簡約之法我聞世尊此法一人遠離其他不放逸熱誠專心而住

四~九

「阿難汝以此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為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大德不然

「色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眼識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P.55]「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大德不然

「耳是聲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觸是意是法是

「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大德不然

一〇

「阿難如是觀者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此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以得解脫謂有『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八七〕第四 闡陀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準陀及尊者闡陀住靈鷲山

爾時尊者闡陀罹病陷於嚴重之苦惱狀態

[P.56]

尊者舍利弗夕時從靜座而起至尊者大準陀處如次謂彼曰「友準陀同赴尊者闡陀之處探病

「友唯然」尊者大準陀答尊者舍利弗

於是尊者大準陀與尊者舍利弗共赴尊者闡陀之處至已就坐於所設之座

著座已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闡陀言「友闡陀汝病有少癒耶食養物充足耶苦痛之感覺減退而無加增感覺其減退不感覺其增進耶

「友舍利弗余之病未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余強烈之苦感加增而無減退唯感其增進不感其減退

譬如強力之勇士以銳刃截頭如是友過度之體風以害余之頭余之病不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不感覺其減退

譬如有力之勇士以布片強力纏縛頭上如是過度之體風使余感苦痛余之病不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不感其減退

一〇

譬如熟巧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以銳利之牛刀戳貫腹部如是過度之體風貫戳余腹余之病不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不感其減退

一一

譬如二強力之勇士捕捉弱者之腕各執其一以炙烤於炭火上[P.57]余身體有過度之熱余之病不見有少癒食養物不充足不感其減退

一二

友舍利弗持刀刃[1]來與余余不欲存活

一三

「尊者闡陀勿持刀刃來[2]尊者闡陀當續存活我等願尊者闡陀續存活若尊者闡陀無適宜之食物者我為尊者闡陀尋來適宜之食物若尊者闡陀無適宜之藥物者我為尊者闡陀尋來適宜之藥物若尊者闡陀無適宜之看護者我為尊者闡陀看護尊者闡陀勿謂持刃物來尊者闡陀當續存活我等願尊者闡陀續存活

一四

「友舍利弗余非無適宜之食物余有適宜之食物余非無適宜之藥物余有適宜之藥物余非無適宜之看護者余有適宜之看護者然而友余長時無有不可意以可意而奉侍大師此實於佛弟子之最適宜奉侍大師以可意而無有不可意事此應無再有矣[3]闡陀比丘謂持刀刃來友舍利弗請如是了解

一五

「尊者闡陀若願釋答我等質問之義我等則以二三點問於尊者闡陀

[P.58]「友舍利弗請問由聞我等將知此義矣

一六

「友闡陀汝以眼以眼識以眼識所識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闡陀汝以意以意識以意識所識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一七

「友舍利弗余以眼以眼識以眼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舍利弗余以意以意識以意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

一八

「友闡陀汝於眼於眼識於眼識所識之法以何見何知耶以眼以眼識以眼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耶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友闡陀汝於意於意識於意識所識之法以何見何知耶以意以意識以意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耶

一九

「友舍利弗余於眼於眼識於眼識所識之法見滅知滅以眼以眼識以眼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於耳[P.59]於舌於身友舍利弗余於意於意識於意識所識之法見滅知滅以意以意識以意識所識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認識

二〇

如是說已尊者大準陀語尊者闡陀言「友闡陀然者以彼世尊之此教應常時善予思量於依止[4]者有動轉無依止者則無動轉無動轉則有輕安有輕安者則無喜悅[5]無喜悅者則無來往[6]無來往者則無生死無生死者則無此世無來世無兩界之中間此始為苦惱之滅盡

二一

尊者舍利弗與尊者大準陀以此教誡教誡尊者闡陀之後起座離去

二二

尊者闡陀於尊者等離去未久即持刀刃自刎

二三

於是尊者舍利弗來至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二四

坐於一面之尊者舍利弗白世尊言「大德尊者闡陀持刀自刎彼之所趣彼之來世為何耶

「舍利弗闡陀比丘於前與汝非說無應受之身耶[7]

二五

「大德有名為弗婆伊奢那之跋耆族村於該處有尊者闡陀之友家親善之家有往來之家[8]

二六

「舍利弗此等確為尊者闡陀比丘之友家親善之家往來之家然而舍利[P.60]余不說此為『有應受之身』舍利弗凡人棄其身受他身余稱此為『有應受之身』然而闡陀比丘則非此故闡陀比丘不再[9]有矣舍利弗應當如是見

〔八八〕第五 富樓那

※二

尊者富樓那來詣世尊住處詣已

坐於一面之尊者富樓那白世尊言「大德願世尊為我說示簡略之法我聞世尊之法則一人以遠離其他不放逸熱誠專心而住

「富樓那以眼識知有色快意喜愛誘心染於欲念比丘若存念喜戀著於此者則存念喜戀著於彼則起喜悅心由生起喜悅心則有苦之生起富樓那余作是言富樓那以耳識知有聲以鼻識知有香以舌識知有味以身識知有觸富樓那以意識知有法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戀著於此者則存念喜戀著於彼生起喜悅心因生起喜悅心則有苦之生起富樓那余作是言

富樓那以眼識知有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不讚不戀著此者以不喜不讚不戀著此於彼喜悅心則滅因喜悅心之滅則有苦之滅富樓那余作是言乃至富樓那以意識知有法快意可愛[P.61]喜愛誘心染於欲念比丘若不喜不讚不戀著此者則不喜不讚不戀著此於彼喜悅心則滅因喜悅心之滅則有苦之滅富樓那余作是言[1]

富樓那余以此簡約之教誡而予教誡汝將住於何處耶

「大德有名為須那巴蘭陀地方余將住彼處

「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兇惡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粗暴富樓那若須那巴蘭陀人嘲罵汝富樓那於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嘲罵我於我應作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以掌打我』世尊於此應如是善逝於此應如是

「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掌打汝富樓那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以掌打我於此我應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用土塊打我』世尊於此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土塊打汝富樓那於此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土塊打我於此我應作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以杖打我』世尊於此[P.62]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一〇

「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杖打汝富樓那於此汝應作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以杖打我於此我應作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以刀劍擊我』世尊於此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一一

「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刀劍擊汝於此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刀劍擊我於此我應作如是『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善實則此須那巴蘭陀人當為極善彼等不至以刀劍奪我之生命』世尊於此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一二

「然則富樓那須那巴蘭陀人若以刀劍奪汝之生命於此汝應如何耶

「大德須那巴蘭陀人民若以利刃奪我之生命於此我應作如是『彼世尊之諸弟子以身[2]以命為惱為鬱為厭以求持利刃者對彼等之持此利刃者我乃不求[3]而得』世尊於此應作如是善逝於此應作如是

一三

「善哉善哉富樓那汝具有此自調與安息汝能住須那巴蘭陀地方富樓那此是其時

一四

其時尊者富樓那歡受隨喜於世尊之語從座而起禮拜世尊行右繞禮[P.63]收座臥具攜衣向須那巴蘭陀地方遊方而去次第遊方到達須那巴蘭陀地方尊者富樓那於須那巴蘭陀地方住下

一五

尊者富樓那遂於次期之雨季令五百信士歸佛於同雨季證得三明於其同雨季入涅槃

一六

因此眾多之比丘等來詣世尊之住處

一七

坐於一面此等之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名為富樓那彼乃良家之子為世尊以簡約之教誡所教誡彼已歿矣彼之所趣為何彼之來世耶

「諸比丘良家之子富樓那是賢明隨法行法以法之故不令余苦諸比丘良家之子富樓那入般涅槃矣

〔八九〕第六 婆醯迦

※二

尊者婆醯迦來詣世尊之住處

坐於一面之尊者婆醯迦白世尊曰「大德願世尊為我簡約說法我聞世尊之法獨自一人將遠離其他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

四~八

「婆醯迦汝對此如何思惟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而凡物之無常者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而凡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P.64]「大德不然

「色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眼識是眼觸是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為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而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而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大德不然

一〇

「婆醯迦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於眼於色於眼識於眼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於此亦厭嫌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於解脫而解脫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再為如是再生

一一

因此尊者婆醯迦歡受隨喜於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起禮拜世尊行右繞之禮離去

一二

尊者婆醯迦獨自一人遠離其他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不久良家之子等為此乃從在家而出家得度對無上梵行之終末(羅漢果)於現法自證知實現逮達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再為如是再生

一三

而尊者婆醯迦即成為阿羅漢之一

〔九〇〕第七 動著(一)

※二

「諸比丘動著[1]是疾病動著是腫物動著是刺箭然則諸比丘如來於此以無動著離刺箭而住

[P.65]

然而諸比丘比丘於此應期望我為無動著離刺箭而住

應不思量眼[2]不思量有眼不依眼而思量不思量眼是我有不思量色於色有不令思量不依色而思量不思量色是我有不思量眼識不思量有眼識不依眼識而思量不思量眼識是我有不思量眼觸不思量有眼觸不依眼觸而思量不思量眼觸為我有凡此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

五~八

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依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從法而思量不思量法是我有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有意識不依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識是我有不思量意觸不思量有意觸不依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觸是我有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

一〇

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依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是我有

一一

彼無如是之思量對世之〔任何〕一物亦不生執著無執著則不生愛慕[P.66]愛慕則獨自入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再為如是再生

〔九一〕第八 動著(二)

※二

「諸比丘動著是疾病動著是腫物動著是刺箭然則諸比丘如來於此無動著離刺箭而住

諸比丘比丘於此應期望我無動著離刺箭而住

四~八

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依眼而思量不思量眼是我有不思量色[1]不思量眼識不思量眼觸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於物或思量有物或依物而思量或思量物是我有此與彼是異因異而著於有之世間則以有而喜於此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依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意觸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有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於[P.67]或思量有物或依物思量或思量物是我有此與彼物是異因異而著於有之此世間則以有而喜於此

一〇

諸比丘於蘊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彼無如是之思量則對世之〔任何〕一物亦不生執著無所執著則不生愛慕無所愛慕則獨自入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九二〕第九 二法(一)

※二

「諸比丘為汝等說二法對此當諦聽諸比丘以何為二法耶

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是諸比丘此稱為二法

諸比丘或有如是言『余置此之二法以示說他之二法』此唯是彼之語量雖遇他之問而亦難圓其所答更陷於困迷

何以故諸比丘此猶[1]如處於非境

〔九三〕第十 二法(二)

※二

「諸比丘緣二法而生識諸比丘如何緣二法而生識耶

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眼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色亦是無常變壞[P.68]變之質如是此等二法為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則眼識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眼識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眼識如何成為常住耶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眼觸眼觸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眼觸之生起為因為緣此因與緣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而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眼觸如何為常住耶諸比丘觸而感受觸而思考觸而識知如是此等之法亦為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以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

以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

以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

[P.69]

以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

以意與法為緣而生意識意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色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如是此等二法是動變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意識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意識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意識如何是常住耶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會集結和合諸比丘稱此為意觸意觸亦是無常變壞異變之質凡於意觸之生起為因為緣其因與緣亦為無常變壞異變之質而諸比丘依無常之緣所起之意觸如何為常住耶諸比丘觸而感受觸而思考觸而識知如是此等之法亦動轉消散無常變壞異變之質

諸比丘如是緣二法而生識

闡陀品第四(終)

其攝頌曰

敗壞空簡約
闡那富樓那
以及婆醯迦
再說二動著
依二說他二

[P.70]第五 棄捨品[1]

〔九四〕第一 所攝取(一)

※二

「諸比丘於此等六觸處不制不護不防不攝時則為招致苦惱者以何者為六耶

三~七

諸比丘於眼之觸處不制不護不防不攝時則為招致苦惱於耳之觸處鼻之觸處舌之觸處身之觸處

諸比丘於意之觸處不制不護不防不攝時則為招致苦惱

諸比丘於此等之六觸處不制不護不防不攝時則為招致苦惱

一〇

諸比丘於此等之六觸處善制善護善防善攝時則為招致安樂以何者為六耶

一一~一五

諸比丘於眼之觸處善制善護善防善攝時則為招致安樂於耳之觸處鼻之觸處舌之觸處身之觸處

一六

諸比丘於意之觸處善制善護善防善攝時則為招致安樂

一七

諸比丘於此等之六觸處善制善護善防善攝時則為招致安樂

一八

世尊宣說於此師更作此語曰

(一)「諸比丘於觸處有六種無攝護於此者則逢苦得其攝護者則以信為友[2]無漏而住

(二)見可意之色又見不可意之色對可意之色應防染心之路對不可意以此非我所愛不得污於意

[P.71](三)於第二聞可愛不可愛之聲則不惑於可愛之聲更應慎於不懷瞋於不愛之聲此非我所愛不污於意

(四)可意之香更又嗅不淨不快之香則對不快者以防怒對快者勿引欲念

(五)味甘美之味其次又味一時不味之味於甘美之味莫戀著對不味亦勿停跡於憤恚

(六)觸於快觸亦不醉於快樂觸於苦者亦不搖動二種之觸對樂與苦心處中性無任何喜與怒

(七)迷想之人有迷執有想往赴卑陋之輪迴依意所成五欲之家者依捨卻而出離

(八)如是意若有修練六處者則雖觸此亦心不搖諸比丘克此等之貪瞋始為到達生死彼岸之人

[P.72]〔九五〕第二 所攝取(二)

※二

尊者摩羅迦子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摩羅迦子白世尊曰「大德願世尊為我簡約說法我聞世尊所說之法當獨自遠離其他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

「於此摩羅迦子汝年老朽已達壽高年邁之老齡年少比丘若請『垂教簡約之教誡』則我對彼等當以何相告耶

「大德我雖年老朽已達壽高年邁之老齡大德仍請世尊簡約說法善逝簡約說示法想當了知我世尊所說之意義想當為我世尊所說之法嗣者

「摩羅迦汝於此作如何思惟對此等未見未曾見之眼所識之色汝今亦未曾見以後對此等亦未曾見於此汝有起欲念染心愛情否

「大德不然

七~一〇

「對此等未聞未曾聞之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

[P.73]一一

此等未識未曾識之意所識之法汝今亦未曾識以後亦未曾識此等於此汝有起欲念染心愛情否

「大德不然

一二

「摩羅迦子又此汝於法見聞感識所見為如所見所聞為如所聞所感為如所感所識為如所識

一三

摩羅迦子汝於法見聞感識見者即如所見聞者即如所聞感者即如所感識者即如所識是故摩羅迦子汝不為貪瞋癡所累摩羅迦子汝以不為貪瞋癡所累汝不戀著於此見聞感識因此摩羅迦子汝不在此世不在來世不在兩界之中間此為苦惱之滅盡

一四

「大德我世尊簡約所說之意義已精細識知

(一)懷愛相於胸者見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心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二)懷愛相於胸者聞聲則失正念感而執著於心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聲生其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

[P.74](三)懷愛相於胸者嗅香則失正念

(四)懷愛相於胸者味味則失正念

(五)懷愛相於胸者觸觸則失正念

(六)懷愛相於胸者知法則失正念

(七)彼於色不為所染見色而護念感色而無執心又對此不存念戀著恰如見色如行出世間之受者彼之苦消滅而無積彼如是以正念遊行如是於苦無積稱為近於涅槃

(八)彼於聲不為所染聞聲而護念

[P.75](九)彼於香不為所染嗅香而護念

(一〇)彼於味不為所染味味而護念之

(一一)彼於觸不為所染觸觸而護念之

(一二)彼於法不為所染識法而護念之

大德我世尊所簡約說示之意義於是已精細了知

一五

「善哉善哉摩羅迦子汝摩羅迦子對余簡約所說之意已精細了知是為甚善

(一)懷愛相於胸者見色而失正念執著心而感色又對此存念戀慕由色生種種痛苦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惱苦如是積苦稱為遠離涅槃乃至

[P.76](※二)彼於法不染識法則護念無執心以感法又對此不存戀著恰如識法行出世間之受彼之苦消滅無積如是彼以正念而遊行如是無積苦稱為近於涅槃

摩羅迦子對余此簡約所說之意義應如是精細而見

一六

尊者摩羅迦子歡受隨喜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起禮拜世尊行右繞禮離去

一七

尊者摩羅迦子獨自一人遠離其他者不放逸精進專心而住不久良家之子等為此能由在家而出家得度對無上梵行之終末(羅漢果)於現法實現自證知於此逮得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一八

尊者摩羅迦子成為阿羅漢之一

〔九六〕第三 退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退法與不退法與六勝處

諸比丘如何為退法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起繫縛可緣之法比丘若認是於此不捨不排不壞不使歸無諸比丘此比丘當自退墮於我善法此為世尊對此所說示之退〔法〕應如是知

五~九

復次諸比丘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起繫縛可緣之諸法比丘若認是於此不捨[P.77]不排不壞不使歸於無諸比丘此比丘當自退墮於我善法此乃世尊所說示之退〔法〕應如是知

一〇

諸比丘退法者當即如是

一一

諸比丘如何為不退法耶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起繫縛可緣之諸法比丘若不認是於此則捨此使歸於無諸比丘此比丘當自不由我善法退墮此為世尊對此所說之不退〔法〕應如是知

一三~一七

復次諸比丘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起繫縛可緣之諸法比丘若不認是於此則捨此使歸於無諸比丘此比丘當自不由我善法退墮此乃世尊所說示之不退〔法〕應如是知

一八

諸比丘不退法者當即如是

一九

諸比丘如何是六勝處耶

二〇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眼見色邪惡不善而有憶念志望彼若不起繫縛可緣之法此比丘當知『此是最勝此即是處此乃世尊所說之勝與處』應如是知

二一~二五

復次諸比丘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邪惡不善有憶念志望彼若不起繫縛可緣之法則此比丘當知『於此是處是勝此乃世尊所說之勝處〔法〕』應如是知之

二六

比丘等此等稱之為六勝處

[P.78]〔九七〕第四 不放逸住者

舍衛城因緣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放逸住者與不放逸住者且諦聽

諸比丘如何為放逸住者耶

諸比丘不攝護眼而所住者其心為眼所識之色境所污彼心為所污無喜樂若無喜樂則無歡悅若無歡悅則無輕安若無輕安則所住皆苦有苦者之心不得定心若不得定則諸法不現諸法若不現者則稱為放逸住者

五~九

諸比丘不攝護耳根不攝護鼻根不攝護舌根不攝護身根不攝護意根而住者其心為意所識之法〔境〕所染污心為染污者彼無喜樂無喜樂者即無歡悅若無歡悅者即無輕安若無輕安之住即苦有苦者心不得定心不得定則諸法不現前諸法不現前者則稱為住放逸者

一〇

諸比丘放逸者為如是

一一

諸比丘如何為不放逸者耶

一二

諸比丘攝護眼根而住者其心不為眼所識之色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樂於有喜樂者生歡悅於心歡悅者則身有輕安於身有輕安者則住安樂安樂[P.79]者之心得定心得定者則諸法現前諸法現前則稱為不放逸住者

一三~一七

諸比丘攝護耳根攝護鼻根攝護舌根攝護身根攝護意根而住者其心不為意所識之法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樂於有喜樂者生歡悅於心有歡悅者則身有輕安於身有輕安者則住安樂有安樂者之心則得定心得定者則諸法現諸法現前者則稱為不放逸住者

一八

諸比丘如是為不放逸住者

〔九八〕第五 攝護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攝護與不攝護且諦聽

諸比丘如何為不攝護耶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心染於欲念比丘若悅讚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應自知『我由善法退墮此乃世尊所說示之退〔法〕』應如是知

五~九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悅讚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當自知『我由善法退墮此乃世尊所說示之退〔法〕』應如是知

一〇

諸比丘如是為不攝護

一一

諸比丘如何為攝護耶

一二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悅不讚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當自知『我不由善法退墮此世尊所[P.80]說示之不退〔法〕』應如是知

一三~一七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若比丘不悅不讚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當自知『我不由善法退墮此世尊所說示之不退〔法〕』應如是知

一八

諸比丘如是為攝護

〔九九〕第六 三[A2]

※二

「諸比丘當增修於定(三[A3]昧)諸比丘心具定之比丘可如實知事物

如何如實知事物耶

如實知『眼是無常』如實知『色為無常』如實知『眼識是無常』如實知『眼觸是無常』如實知『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無常

五~九

如實知『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如實知『法是無常』如實知『意識是無常』如實知『意觸是無常』如實知『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無常

一〇

諸比丘當增修於定心具定之比丘可如實知事物

〔一〇〇〕第七 獨想

※二

「諸比丘當致力於獨想諸比丘獨想之比丘如實知事物

如何而得如實知事物耶

四~九

如實知『眼是無常』如實知『色是無常』如實知『眼識是無常』[P.81]實知『眼觸是無常』如實知『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無常』如實知『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

一〇

諸比丘當致力於獨想諸比丘獨想之比丘如實知事物

〔一〇一〕第八 非汝等有(一)

※二

「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此應摒棄摒棄於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如何是非汝等之所有者

諸比丘眼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色非汝等之所有者應摒棄此等摒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眼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眼觸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非汝等之所有者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五~九

耳非汝等之所有鼻非汝等之所有舌非汝等之所有身非汝等之[P.82]所有意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法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意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意觸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一〇

諸比丘凡於此逝多林所存之草薪枝葉人人得將運去燃燒或隨各自所好而處置於汝等亦有『眾人將我等運去燃燒或隨各自所好將我等處〔置〕有如是之心耶』」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此我等之我亦非我所有

一一~一六

「諸比丘正是如此眼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色非汝等之所有眼識眼觸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一〇二〕第九 非汝等有(二)

※二~九

〔與前經之二~九全同惟缺一〇~一六

[P.83]〔一〇三〕第十 優陀羅

※二

「諸比丘羅摩子鬱陀迦作如是之語

余實明智者[1]
實一切勝者
不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然而諸比丘此羅摩子鬱陀迦為不明智者卻云『余為明智者』不為一切勝者卻云『余為一切勝者』不掘取苦根卻云『余掘取苦根

於此諸比丘應作如是言曰

余實明智者
余一切勝者
不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諸比丘如何比丘是明智者耶

諸比丘比丘如實知六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故諸比丘如是比丘是明智者

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一切勝者耶

諸比丘比丘如實知六處之生起滅沒甘味患難出離故諸比丘如是比丘是一切勝者

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不掘取而掘取苦根耶

諸比丘苦為此四大所屬父母所生飯粥所積無常蝕壞磨消破損潰滅之法為此身之別名諸比丘苦根為此渴愛之別名諸比丘比丘之拋棄渴[P.84]斷苦根如無頭之多羅樹為非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故諸比丘如是比丘不為所掘取而掘取苦根

諸比丘羅摩子鬱陀迦作如是語

余實明智者
實一切勝者
不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然而諸比丘此羅摩子鬱陀迦為不明智者卻云『余是明智者』不為一切勝者卻云『余為一切勝者』為未掘取苦根卻云『余掘取苦根

於此諸比丘等當如是說

余實明智者
實一切勝者
不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棄捨品第五〔終〕

其攝頌

二所攝取退
放逸者攝護
[A4]昧與獨想
非汝優陀羅

〔六處相應〕第二 五十品

此品之攝頌

無明與鹿網
病第四闡陀
棄捨五十經
此二五十品

第一百經〔終〕

[P.85]第三 五十〔經〕品

第一 安穩者品

〔一〇四〕第一 安穩者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安穩者[1]之教法教[2]且諦聽

諸比丘何為安穩者之教耶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此等為如來所捨棄斷根如無頭之多羅樹為非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捨棄如來說示適宜之教故如來稱為安穩者

五~九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喜愛誘心染於欲念此等為如來所捨棄斷根如無頭之多羅樹為非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又因此等之捨棄如來說示適宜之教故如來稱為安穩者

一〇

諸比丘此為安穩者之教法教

〔一〇五〕第二 執取

※二

「諸比丘何者之存在何者之執取生起內部之樂苦耶

「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為根據

「諸比丘眼之存在執取於眼而汝等生起內部之樂苦意之存在執取於意汝等生起內部之苦樂

諸比丘汝等於此作如何思惟之眼是常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然而凡物之無常此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然則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不予執取而生起內部之樂苦否

「大德不然

[P.86]六~一〇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然則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然則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不予執取而生起內部之苦樂否

「大德不然

一一

「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耳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解脫乃生『我解脫』之智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一〇六〕第三 苦

※二

「諸比丘我說苦之生起與滅沒且諦聽

諸比丘何為苦之生起耶

四~九

以眼與色為緣生眼識三者之和合為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此苦之生起以耳與聲以鼻與香以舌與味以身與觸以意與法為緣生意識三者之和合為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諸比丘此乃苦之生起

一〇

諸比丘何為苦之滅沒耶

一一

以眼與色為緣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生愛依其愛之無餘離卻滅盡則取之滅盡由取之滅盡則有之滅盡依有之滅盡則生之滅盡依生之滅盡則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滅盡如是而此一切苦蘊滅盡此乃苦之滅沒

一二~一五

以耳與聲為緣生耳識以鼻與香為緣生鼻識以舌與味為緣生舌識以身與觸為緣生身識

[P.87]一六

以意與法為緣生意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生愛依其愛之無餘離卻滅盡則取之滅盡依取之滅盡則有之滅盡依有之滅盡則生之滅盡依生之滅盡則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滅盡如是而此一切苦蘊滅盡諸比丘此乃苦之滅沒

〔一〇七〕第四 世間

※二

「諸比丘說世間之生起與滅沒且諦聽

諸比丘以何為世間之生起耶

以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生愛依愛之緣而取依取之緣而有依有之緣而生依生之緣而有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此即世間之生起

五~八

以耳與聲為緣以鼻與香為緣以舌與味為緣以身與觸為緣

以意與法為緣生意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而愛依愛之緣而取依取之緣而有依有之緣而生依生之緣而有老死憂悲苦惱絕望此即世間之生起

一〇

以何為世間之滅沒耶

一一~一六

以眼與色為緣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而愛依其愛之無餘離卻滅盡則取之滅盡如是滅盡此一切苦蘊

一七

比丘等此即世間之滅沒

[P.88]〔一〇八〕第五 勝

※二

「諸比丘何者之存在以執取於何者戀著於何者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或『余為劣者』耶

「大德我等之法乃以世尊為根據

「諸比丘眼之存在以執取於眼戀著於眼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或『余為劣者

五~九

耳之存在鼻之存在舌之存在身之存在意之存在以執取於意戀著於意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或『余為劣者

一〇

諸比丘汝等於此作如何思惟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而不予執取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或『余為劣者』耶

「大德不然

一一

「耳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一二

「鼻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一三

「舌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一四

「身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一五

「意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而不予執取有人或以『余為勝者』或『余為同等者』或『余為劣者』耶

「大德不然

一六

「諸比丘如是觀之有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厭嫌於意由厭嫌而離欲由離欲得解脫於解脫而『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P.89]〔一〇九〕第六 繫縛

※二

「諸比丘為說可繫縛之法與繫縛且諦聽

比丘等何者為可繫縛之法耶何者為繫縛耶

諸比丘眼為可繫縛之法凡對此生欲染於此即是繫縛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為可繫縛之法也凡對此生欲染於此即是繫縛

一〇

諸比丘此等稱為可繫縛之法以此稱為繫縛

〔一一〇〕第七 執取

※二

「諸比丘為說可執取之法與執取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可執取之法耶何者為執取耶

諸比丘眼為可執取之法凡對此生欲染於此是執取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為可執取之法凡對此生欲染於此即是執取

一〇

諸比丘此等稱為可執取之法於此稱為執取

〔一一一〕第八 了知(一)

※二~七

「諸比丘於眼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則不足以破除苦惱於耳於鼻於舌於身於意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則不足以破除苦惱

八~一三

諸比丘於眼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足以破除苦惱於耳於鼻於舌於身於意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足以破除苦惱

[P.90]〔一一二〕第九 了知(二)[1]

※二~七

「諸比丘於色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則不足以破除苦惱於聲於香於味於觸於法不知解不曉了不離欲不捨棄則不足以破除苦惱

八~一三

諸比丘於色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足以破除苦惱於聲於香於味於觸於法知解曉了離欲捨棄則足以破除苦惱

〔一一三〕第十 侍聞

一時世尊住那提卡磚堂

獨坐冥想之世尊宣說此教法曰

「緣眼與色而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依愛之緣〔參照一〇七四〕如是則生起一切苦蘊

四~八

緣耳與聲緣鼻與香緣舌與味緣身與觸緣意與法生意識三者和合為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緣愛生取〔參照一〇七九〕如是則生起此一切苦蘊

緣眼與色而生眼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而愛依此愛無餘離卻滅盡則有取之滅盡〔參照一〇六一一〕如是此一切苦蘊滅盡

一〇~一四

緣耳與聲緣鼻與香緣舌與味緣身與觸緣意與法而生意識三者和合為觸依觸之緣生受依受之緣而生愛依此愛之無餘離卻滅盡則有取之滅盡〔參照一〇六一六〕如是則此一切苦蘊之滅盡

[P.91]一五~一七

其時[1]有一比丘侍聞世尊而立世尊見此比丘侍聞而立見已乃對此比丘曰

「比丘汝聞此教法否

「大德唯然我聞此

「比丘汝當習此教法比丘汝須通達此教法比丘汝須受持此教法比丘此教法為梵行之根本者

其攝頌

安穩者執取
苦世間與勝
結縛與執取
二了知侍聞

第二 世間欲類品

〔一一四〕第一 魔索(一)

※二~七

「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者諸比丘此比丘可稱為入魔之住屋屈服於魔之權力彼之頸被魔索所纏絡彼即被魔縛所縛而順波旬之意欲諸比丘意所識之法[P.92]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此者諸比丘此比丘則稱為入魔之住屋屈服於魔之權力彼之頸被魔索所纏絡彼被魔縛所縛而順於波旬之意欲

八~一三

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可稱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於魔之權力彼之頸脫於魔索彼解魔繫縛不順於波旬之意欲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者諸比丘此比丘可稱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於魔之權力彼之頸脫於魔索彼解離魔縛不順於波旬之意欲

〔一一五〕第二 魔索(二)

※二~七

「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此比丘則被縛於眼所識之色可稱為入魔之住屋屈服於魔之權力以順於波旬之意欲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被縛於意所識之法稱為入魔之住屋屈服於魔之權力以順於波旬之意欲

八~一三

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不被縛於眼所識之色稱為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於魔之權力不順於波旬之意欲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P.93]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諸比丘此比丘則稱為不被縛於意所識之法不入魔之住屋不屈服於魔之權力不順於波旬之意欲

〔一一六〕第三 世間欲類(一)

※二

「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1]然則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到達苦之終」宣說此後世尊則從座起而入精舍

世尊離去不久此等之比丘心生思念「諸友世尊為我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則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得達苦之終』如是略說此教而未精細解說其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所略說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

此等比丘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難乃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於世尊所略說未精細解說之意義能精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當詣尊者阿難處詣已向尊者阿難可問此之意義

於是此等比丘來詣阿難處詣已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交談親愛懇懃之語已坐於一面

[P.94]

坐於一面之此等比丘向尊者阿難曰「友阿難世尊為我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則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得達苦之終』如是略說此教而未精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世尊去後不久吾等比丘心生思念『諸友世尊為我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則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可得達苦之終」如是略說此教而未精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之略說而未詳細解說者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友於此吾等心生思念『諸友此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或對世尊之略說而未詳細解說者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來詣尊者阿難處詣已可向尊者阿難以問此義』請尊者阿難以為解說

「諸友譬如有人欲得樹心為求樹心探尋樹心而巡行於有樹心之挺拔直立樹前捨其根捨其幹思向枝葉以探尋樹心當大師現前於世尊之外向吾問此意義汝等尊者之所思此義亦猶如是諸友此世尊知而示知見而示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是語者說者為齎持利益是施與甘露味之法主如來[P.95]而今正是向世尊奉問此意義之時世尊為汝等賜予釋答汝等對此應護持

「實則友阿難世尊知而示知見而示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是語者說者為齎持利益是施甘露味之法主如來而今正是向世尊奉問此義之時世尊為我等釋答我等當護持於此然而尊者阿難為大師所讚揚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對世尊之略說能以詳解此教之意義而未予詳加解說尊者阿難當不為難請為解說

「然則諸友且諦聽善思惟我當為說

「唯然」此諸比丘應答尊者阿難

一〇

尊者阿難答說如次曰「諸友世尊為汝等說『諸比丘余不言由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而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得達苦之終』如是諸友世尊略說示教而未精細解說其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此教之意義余如是詳知

一一

諸友凡夫依彼以為世[2]若有以為世想者於聖者之語義彼稱之為世諸友依何以為世想以為世思者諸友若依眼以為世想以作為世思者諸法友若依耳依鼻依舌依身諸友依意以為世想以為世思者於聖者之語義彼稱為世諸友若因彼以為世想以為世思者於聖者之律彼稱為世

[P.96]一二

世尊為汝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而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得達苦之終』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解說其詳細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諸友世尊之略說示教而未精細解說其意義此教之意義余如是知然而汝等尊者若有意願當詣世尊住處以奉問此義世尊將予釋答則應護持

「唯然」此比丘等應答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往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一三

坐於一面之諸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為我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而諸比丘余亦不言不達世間之終而可達得苦之終』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解說其詳細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大德世尊離去未久吾等心如是思念『諸友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余不言依行往世間之終而可知可見世間之終然而諸比丘余亦不言未達世間之終而可達得苦之終」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解說詳細之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之略說示教而未作詳細解說其意義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

一四

大德吾等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P.97]尊者阿難或對世尊之略說示教而未作詳細解說當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往詣尊者阿難之處向尊者阿難當可問此意義』因此大德吾等往詣阿難住處向阿難請問此意義

一五

大德尊者阿難為吾等以此法以此句以此文解說其意義

「諸比丘阿難是賢者諸比丘阿難是大智者諸比丘汝等若向余問此之意義余亦與阿難之對此所釋答作完全相同之釋答此即其意義當如是對此護持

〔一一七〕第四 世間欲類(二)

※二

「諸比丘余正覺以前為未證正覺之菩薩〔時〕起如是之心『余心曾觸世間之欲念於今已成過去滅盡變壞於此余心或對現在之欲念有多動或對未來之欲念有少動諸比丘當時余起如是心對余心曾有觸之世間欲念於今已成過去滅盡變壞者於此余為自己應不放逸常防護正念

然而諸比丘汝等心亦曾有觸世間欲念於今已成過去滅盡變壞於此汝等之心或有對現在之欲念多動或有對未來之欲念少動然則諸比丘汝等之心亦曾有觸五種之欲念於今已為過去滅盡者於此汝等為自己應不放逸常防[P.98]護正念

然而諸比丘此為須知[1]之境眼之滅離色想[2]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

說此之後世尊即從座起而入精舍

世尊離去未久此等比丘心生思念「諸友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3]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簡略說示此教而未詳細解說其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

此等比丘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難乃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或對世尊之略說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當詣尊者阿難住處詣已向尊者阿難請問此之意義

因此此等比丘往詣阿難住處詣已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交換親愛懇懃[P.99]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此等比丘言尊者阿難曰「友阿難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4]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略說示此教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世尊離去未久吾等心生思念『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略說示此教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所略說而未詳細解說者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友吾等心生思念『諸友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揚為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或對世尊之所略說而未作詳解說者當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則詣尊者阿難住處向尊者阿難問此意義』尊者阿難且請解說

一〇~一一

「諸友譬如有人欲得樹心尋求樹心探索樹心而出往巡行應於有樹心之樹前[5]

一二

然則諸友且諦聽當善思惟我將說此

[P.100]「唯然」此等比丘應答尊者阿難

一三

尊者阿難作如次言曰「諸友世尊為汝等說『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諸友世尊之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其意義余如是知此教之意義『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諸友於此世尊乃說示六處[6]之滅盡也

一四

諸友對世尊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其意義者余如是知此教之意義然則汝等尊者若有意願者當往詣世尊住處請問此義即如世尊所釋答則應護持

「唯然」此諸比丘應諾尊者阿難後即從座起往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一五

坐於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為吾等說『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此[P.101]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大德世尊離去未久吾等心生如是思念『諸友世尊為吾等「諸比丘然則此為須知之境眼之滅以離色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滅以離法想之欲此為須知之境」如是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即從座起而入精舍對世尊略說示教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者有誰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耶

一六

大德吾等心生思念『此尊者阿難乃大師所稱揚乃有智之同梵行者所尊敬尊者阿難對世尊之略說而未詳細解說此意義者或能詳細解說此教之意義吾等當詣尊者阿難住處可向尊者阿難請問此意義

一七

大德因此我等往詣阿難住處向尊者阿難請問此意義大德尊者阿難為吾等以此法以此句以此文解說此意義

「諸比丘阿難為賢者諸比丘阿難為大智者諸比丘汝等若向余問此意義亦與問於阿難之此釋答完全相同之釋答此乃其意義如是對此應護持

〔一一八〕第五 帝釋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靈鷲山

諸天之主帝釋來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立於一面

立於一面之諸天主帝釋如次白世尊言「大德於此大德或有情於現生不[P.102]得入涅槃乃以何為因以何緣耶大德又此處或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諸天之主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樂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則喜悅讚美於此而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則依止於此取執於此諸天之主有執取之比丘不得入涅槃

五~九

諸天之主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可樂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則喜悅讚美於此而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則依止於此取執於此諸天之主有取執之比丘不得入涅槃

一〇

諸天之主於此或有情現生之不得入涅槃乃此因此緣

一一~一六

諸天之主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則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則不依止於此不取執於此諸天之主無取執之比丘入於涅槃諸天之主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識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則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即不依止於此不取執於此諸天之主無取執之比丘入於涅槃

一七

諸天之主於此或有情之現生入於涅槃乃以此因乃以此緣

[P.103]〔一一九〕第六 五結乾闥婆子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靈鷲山

時乾闥婆之子五結來詣世尊住處禮拜世尊立於一面[1]

〔一二〇〕第七 舍利弗

爾時尊者舍利弗住舍衛〔城外〕之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園

有一比丘來詣尊者舍利弗住處與尊者舍利弗共相問訊交談親愛懇懃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同住之比丘捨棄戒而轉向俗身

「友不守諸根之門不辨食物之量不專心於覺醒者當即如是實則[P.104]彼之比丘者不守諸根之門不辨食物之量不專心於覺醒者則彼對完具極淨之梵行欲終生續行未有如是之理

實則彼比丘若守諸根門辨食物量專心於覺醒者彼能終生續行完具之極淨梵行則有如是之理

如何為守諸根之門耶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不執總相不執別相彼若不攝護眼根而住者則以此為因有貪不善之法來襲於彼然而彼為實行攝護其眼根達到守眼根眼根之攝護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識法不執總相不執別相彼若不攝護意根而住者則以此為因有貪不善之法來襲於彼然而彼為實行攝護其意根達到守意根意根之攝護如是為守諸根門

如何於辨食物之量耶於此有比丘深思省慮以攝取食物不為戲奢不為莊嚴莊飾只要此身之存住對此繼續以防危害乃為梵行之利益『如是棄除舊之苦感不生新之苦感余有生活之質無有過誤應得安樂住』友如是於食物辨量

如何專心於覺醒耶於此有比丘於日中因經行安坐以除心諸障礙之法[1]於夜[2]之初分因經行安坐以除心諸障礙之法於夜之中分右脇作獅[P.105]子臥以一足疊於另一足正念正智胸置起牀之想而於夜之後分起出因經行安坐除心諸障礙之法如是為專心覺醒

然而友應如是修習『守我等諸根之門於食物辨量專心於覺醒』友汝等必如是修習

〔一二一〕第八 羅睺羅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外〕祇陀林給孤獨〔長者〕之園

世尊獨坐冥想心起如是之思念「羅睺羅正完熟解脫之法我更指教羅睺羅以滅盡諸漏

於是世尊於晨早著內衣持鉢衣為托鉢赴舍衛城中食後從托鉢歸來以呼尊者羅睺羅曰「羅睺羅當取座具我等為日中之休息往安達林

「唯然大德」尊者羅睺羅應諾世尊持坐具隨世尊之後而行

其時有數千之天神等亦隨世尊而行「今日世尊更為指教尊者羅睺羅於滅盡諸漏

世尊已入安達林於一樹下坐於所設之座尊者羅睺羅亦禮拜世尊坐於[P.106]一面世尊言於坐在一面之尊者羅睺羅曰

「羅睺羅汝於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不也大德非是

「色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眼識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眼觸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以此眼觸為緣所生之受識所攝者此亦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不也大德非是

七~一〇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一一

「意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是如認識否

[P.107]「不也大德非是

「法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意識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意觸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以此意觸為緣所生之受識所攝者彼亦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彼是苦耶抑樂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否

「不也大德非是

一二

「羅睺羅如是觀之有聞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厭嫌於眼識厭嫌於眼觸凡以眼觸為緣所生之受識所攝者亦厭嫌於此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厭嫌於意厭嫌於法厭嫌於意識厭嫌於意觸凡以意觸為緣所生之受識所攝者亦厭嫌於此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而得解脫於得脫而『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為如是再生

一三

世尊宣說已尊者羅睺羅心歡喜歡受世尊之所說而於此宣說之釋答尊者羅睺羅無所取著其心由諸漏解脫數千之天神等亦起離塵遠垢之法眼「凡集法者皆滅法也

〔一二二〕第九 繫縛

「諸比丘[1]為說可繫縛之法與繫縛且諦聽

[P.108]

諸比丘何者是可繫縛之法何者是繫縛耶

諸比丘以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諸比丘此等稱為可繫縛之法凡對此之欲染此即是繫縛於此

四~八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諸比丘此等稱為可繫縛之法凡對此之欲染即是繫縛於此

〔一二三〕第十 取執

「諸比丘[1]為說可取執之法與取執且諦聽

諸比丘何者為可取執之法何者為取執耶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2]

諸比丘此等稱為可取執之法凡對此之欲染即是取執於此

世間欲類品第二(終)

其攝頌曰

魔索說二經
以世間欲類
又以說二經
帝釋與五結
尊者舍利弗
與及羅睺羅
繫縛與取執
以此名此品

[P.109]第三 居士品

〔一二四〕第一 毘舍離

爾時世尊住於毘舍離〔城外〕之大林重閣講堂

名為郁瞿婁毘舍離之居士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毘舍離人郁瞿婁居士白世尊曰「大德於此[1]或有情於現生不得入於涅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大德於此而又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居士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者則喜悅讚美於此戀著於此而住之諸識則依止於此取著於此居士有取執之比丘則不入於涅槃

五~九

居士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居士有取執之比丘則不入於涅槃

一〇

居士於此或有情於現生不入於涅槃即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一一~一六

居士眼所識之色快意可愛喜愛誘生欲念比丘若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則不喜悅不讚美於此不戀著於此而住者之識即不依止於此不取執於此居士無取執之比丘則入於涅槃居士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居士無取執之比丘則入於涅槃

[P.110]一七

居士於此或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一二五〕第二 發提

爾時世尊住發提族中之發提村

名郁瞿婁發提村人之居士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發提村人居士郁瞿婁白世尊曰「大德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不入於涅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四~一六

〔應如前經之詳說〕

一七

「居士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一二六〕第三 那爛陀

爾時世尊住那爛陀之婆瓦利加菴羅林

居士優波離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居士優波離白世尊曰「大德於此或有情於現生不入於涅槃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於此而又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四~一六

〔可照前經之詳說〕

一七

「於此居士或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乃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一二七〕第四 婆羅陀闍

爾時尊者賓頭羅婆羅陀闍住憍賞彌國之瞿史羅園

其時優填那王來詣尊者賓頭羅婆羅陀闍住處與尊者賓頭羅婆羅陀闍共相問訊交換親愛懇懃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優填那王言尊者賓頭羅婆羅陀闍曰「婆羅陀闍此年輕之比丘等少年黑髮叢生而多顯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無娛於諸欲一生行完具極淨之梵行以至終生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大王此乃彼之知者見者世尊應供者正等覺者之所宣說而曰『來諸比丘汝等對於與母相等年齡之女當起母心想對與姊妹相等年齡之女當起[P.111]姊妹心想對於與女兒年齡相等之女當起女兒心想』大王對此亦然此乃年輕比丘等少年黑髮叢生而多顯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無娛於諸欲一生行極淨之梵行以至終生之因之緣是

「婆羅陀闍心乃虛浮者或將對於與母相等年齡之女亦起欲念或對與姊妹相等年齡之女亦起欲念或對於與女兒相等年齡之女亦起欲念婆羅陀闍此年輕比丘少年黑髮以至終生或有他因他緣耶

「大王此彼之知者見者世尊應供者正等覺者之所說而曰『來諸比丘觀察此身由脚掌以上由髮梢之下以至皮膚乃充滿種種不淨之物此身有髮皮膚骨髓大腸小腸膽汁[A5]鼻涕關節液尿腦漿等是』大王對此亦然此年輕比丘等少年黑髮以至終生之因之緣

「婆羅陀闍有彼等身之修養有戒之修養有心之修養有智之修養者此乃為之易者然而婆羅陀闍無彼等身之修養無戒之修養無心之修養無智之修養者此乃為之不易婆羅陀闍或有人念『當思惟我之不淨』彼思惟為淨[P.112]此年輕比丘等少年黑髮以至終生有他之因他之緣耶

「大王此乃彼知者見者世尊應供者正等覺者之所宣說而曰『來諸比丘汝等為護諸根而住以眼見色則不執總相不執別相人若不攝護眼根而住者以此為因不善之法則來襲於彼為實行攝護眼根守護眼根以達到攝護眼根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識法不執總相不執別相人若不攝護意根而住者以此為因不善法則來襲於彼為實行其攝護意根守護意根以達到攝護意根』大王對此亦然年輕諸比丘少年黑髮以至終生之因之緣

「尊婆羅陀闍是不思議尊婆羅陀闍是稀有者尊婆羅陀闍依彼知者見者世尊應供者正等覺者之所說此諸年輕比丘少年黑髮叢生而多顯活力以青春盛年之身無娛於諸欲終生以行完具極淨梵行之因之緣者

一〇

尊婆羅陀闍余亦曾不守身不守語不守心不樹立正念不攝護諸根而入後宮當時過大欲念惱迫余然而尊婆羅陀闍余守身守語守心樹立正念[P.113]攝護諸根入後宮當時余未為欲念所惱倒

一一

奇哉尊婆羅陀闍奇哉尊婆羅陀闍尊婆羅陀闍恰如倒者起覆者披露對迷路者語示以道於黑闇舉起油燈『有眼者得見』如是乃明瞭尊婆羅陀闍之說法尊婆羅陀闍余歸依彼世尊亦歸依法與比丘僧尊婆羅陀闍願受納余自今日起終生歸依為信士

〔一二八〕第五 須那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竹林迦蘭陀飼養園

其時居士之子須那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居士子須那白世尊曰「大德[1]於此或有情於現生不得入於涅槃以何為其因以何為其緣耶而又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如一二七經之詳說〕

「須那於此或有情之以此為因為緣

〔一二九〕第六 瞿史羅

爾時尊者阿難住憍賞彌城之瞿史羅園

瞿史羅居士來尊者阿難住處

坐於一面之瞿史羅居士白尊者阿難曰「大德阿難所稱『種種界種種界[P.114]』大德世尊所說幾何之種種界耶

「居士有眼界與可意之色緣眼識與樂感之觸所生之樂受[1]居士有眼界與不可意之色緣眼識與苦感之觸所生之苦受居士有眼界與可捨之色緣眼識與非苦非樂所感之觸所生非苦非樂

五~九

居士耳界與鼻界與舌界與身界與意界與可意之法緣意識與樂感之觸所生之樂受居士有意界與不可意之法緣意識與苦感之觸所生之苦受居士緣意界與捨感之觸所生之非苦非樂

一〇

居士以上乃世尊所說之種種界

[P.115]〔一三〇〕第七 訶梨提迦尼

爾時尊者大迦旃延住阿槃提國之拘羅羅迦羅山中

居士訶梨提迦尼來詣尊者大迦旃延住處

坐於一面之居士訶梨提迦尼白尊者大迦旃延曰「大德『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受種種受』此乃世尊之所說示大德如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耶

「居士於此有比丘以眼見可意之色知『此為如是[1]緣眼識與樂感之觸生樂受又以眼見不可意之色知『此為如是』緣眼識與苦感之觸生苦受又以眼見可捨之色知『此為如是』緣眼識與非苦非樂感之觸生非苦非樂

五~九

復次居士以耳聞可意之聲以鼻嗅可意之香以舌味可意之味以身觸可意之觸以意識可意之法知『此為如是』緣意識與樂感之觸[P.116]生樂受又以意識不可意之法知『此為如是』緣意識與苦感之觸生苦受又以意識可捨之法知『此為如是』緣意識與非苦非樂感之觸生非苦非樂

一〇

如是居士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

〔一三一〕第八 那拘羅父

爾時世尊住跋伽國失悅摩羅山恐怖林之鹿苑中

那拘羅父居士來詣世尊住處

坐於一面之那拘羅父居士白世尊曰「大德於此或有情於現生不得入於涅槃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大德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耶

四~九

「居士有眼所識之色[1]

一〇

居士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不得入於涅槃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一一~一六

居士有眼所識之色[2]

一七

居士於此或者有情於現生入於涅槃者以此為因以此為緣

〔一三二〕第九 魯醯遮

爾時尊者大迦旃延住阿槃提國之摩羯羅迦多[1]城外森林中之草庵

[P.117]

魯醯遮婆羅門之眾多弟子採薪之青年等來詣尊者大迦旃延之草庵於其周圍徘徊巡行以高聲大聲行種種之挑戲[2]「此等圓頭之似非沙門乃由梵天足部所生之邪黑醜奴此等唯為擔荷夫所恭敬尊重供養禮讚者

於是尊者大迦旃延出精舍來告此等青年曰「汝青年等勿作響我為汝等說法」作如是言時彼青年等默然而止

時尊者大迦旃延以偈語告此青年等曰

(一)「此等猶憶古法之古婆羅門以戒為第一而以壓其忿其守諸根門是為善護持

(二)此等猶憶古法之古婆羅門喜歡法與禪但今婆羅門則言『吾等摒棄此而不予問聞[3]』誇醉於本族則以行非事

(三)違背於怯弱好勇之徒者為忿之所壓執種種刀杖不守諸根門而勤空勞者猶人夢得財

[P.118](四)斷食露地臥晨早之水浴讀誦三吠陀著粗獸皮衣結髮及塗泥持咒〔取〕戒禁〔實履〕苦行者

(五)詐術及曲杖以水拭顏面以此等明為婆羅門要具為生小利者

(六)能獲於禪定清澄而無濁對一切生類無邪障之心而此始可達至於梵天道

因此此青年等怒而思不快意來至魯醯遮婆羅門之處以告彼曰「尊者願有所知沙門大迦旃延只管嘲罵婆羅門之神咒」如是言時魯醯遮婆羅門怒而思不快意

魯醯遮婆羅門心更思念「我僅聞此青年等之言則謗罵沙門大迦旃延此於我為不適宜我當赴彼住處而問

因此魯醯遮婆羅門與此等青年共赴尊者大迦旃延住處與尊者問訊交談[P.119]親愛懇懃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魯醯遮婆羅門語尊者大迦旃延語曰「迦旃延余之眾多弟子採薪之青年等來此處否

「婆羅門汝之眾多弟子採薪之青年等曾來此處

「尊者迦旃延與此等青年之間有何等之談話否

「婆羅門余與此等青年之間曾有談話

「尊者迦旃延與此等青年之間有如何之談話耶

「婆羅門余與此等青年之間有如是之談話

(一)『此等猶憶古法之古婆羅門以戒為第一而以壓其忿其守諸根之門是為善護持

(二)能獲於禪定澄清而無濁對一切生類無邪障之心而此始可達至於梵天道

婆羅門余與此等青年之間作如是談話

「尊者迦旃延所言『不守護諸根門』者迦旃延幾何為不守護諸根門耶

一〇

「婆羅門於此有人以眼見色則心傾於可愛之色則背拂於不可愛之色不能使正念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不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則彼所起之惡[P.120]不善之諸法不能消滅無餘

一一~一五

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觸以意識法心傾可愛之法背拂於不可愛之法不能使正念現前缺乏思慮而住又不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則彼所起之惡不善之諸法不能消滅無餘

一六

婆羅門如是為不守護諸根門者

一七

「尊者迦旃延是不思議尊者迦旃延是稀有尊者迦旃延以不守護諸根門者說不守護諸根門尊者迦旃延所言『守護諸根門』尊者迦旃延幾何為守護諸根門耶

一八

「婆羅門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則心不傾於可愛之色不背拂於不可愛之色使正念現前無量思慮而住又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彼所起之惡不善法則消滅無餘

一九~二三

以耳聞聲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觸於所觸以意識法心不傾於可愛之法不背拂於不可愛之法使正念現前無量思慮而住又如實知彼心解脫慧解脫彼所起之惡不善法則消滅無餘

二四

婆羅門如是則為守護諸根門

二五

「尊者迦旃延是不思議尊者迦旃延是稀有尊者迦旃延乃以守護諸根[P.121]門者說示守護諸根門奇哉尊者迦旃延奇哉尊者迦旃延尊者迦旃延恰如使倒者起覆者顯露迷道者得示以道如黑闇中舉起油燈使『有眼者得見』如是尊者迦旃延以種種方法說法使明瞭尊者迦旃延余即歸依彼世尊亦歸依法及比丘僧尊者迦旃延容納余從今日起終生歸依為信士尊者迦旃延若入摩羯羅多信士之家時即請應入魯醯遮之家於此或青年男子或青年女子當禮敬迎拜尊者迦旃延又有供奉座席與水者此乃為彼等長時利益安樂

〔一三三〕第十 毘紐迦旃延婆羅門尼

爾時尊者優陀夷住拘槃荼〔城〕兜泥耶婆羅門之菴羅林中

一青年為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之弟子來至尊者優陀夷住處

尊者優陀夷對坐於一面之青年說法教示感動勉勵使令善悅

彼青年依尊者優陀夷之說法教示為所感動勉勵喜悅而從座起來詣伊羅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羅門女處對彼女語曰「惟願大姊當知沙門優陀夷能說初[P.122]中善終善具足意義言句之法說明一切具脩滿淨之梵行

「然者汝青年且以吾之名招請沙門優陀夷明日受供食

「唯唯大姊」青年應諾彼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即詣尊者優陀夷住處而白尊者語曰「尊者優陀夷吾等之師伊羅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羅門女請尊者承諾明日受供食

尊者優陀夷默然許諾

於是尊者優陀夷其夜過後晨朝著內衣持鉢入伊羅越奢利族所出婆羅門女住處坐於所設之座

其時伊羅越奢利族所出之婆羅門女以勝味之硬軟食物親手飽滿供養尊者優陀夷

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知尊者優陀夷取食終了手已離鉢穿履覆頭坐於高座白尊者優陀夷曰「沙門請說法要

「姊妹時機將來」言罷即從座起而離去

彼青年又詣尊者優陀夷住處與尊者相問訊交談親愛懇懃之話後坐於一面尊者優陀夷對坐於一面彼青年說法教導勉勵使令欣悅

一〇

彼青年又以尊者優陀夷所說法之教導勉勵喜悅而從座起來詣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處言於彼女曰「惟願大姊當知沙門優陀夷說初善中善[P.123]終善具足意義文句之法說明一切具脩滿淨之梵行

一一

「青年汝如是讚歎沙門優陀夷然余亦請於沙門優陀夷『沙門請說法要』彼言『姊妹時機將來』即從座起而去

一二

「雖然如是然而大姊汝穿履覆頭坐高座作如是言『沙門請說法要』彼尊者則尊法重法者

一三

「然者青年汝以吾之名招請沙門優陀夷明日來受供食

「唯然大姊」青年應諾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來詣尊者優陀夷住處語尊者曰「尊優陀夷吾等之師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請明日應諾供食

尊者優陀夷默然許諾

一四

於是尊者優陀夷其夜過後晨早著內衣持鉢入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處坐於所設之座

一五

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以勝味之硬軟食物親手供養尊者優陀夷至飽滿

一六

伊羅越奢利族出身之婆羅門女知尊者優陀夷取食終了手已離鉢則脫履露頭坐低座而白尊者優陀夷曰「大德何物之所存阿羅漢說苦樂耶何物之不存阿羅漢不說苦樂耶

一七

「姊妹眼之所存阿羅漢說苦樂眼之不存阿羅漢不說苦樂耳之所存[P.124]鼻之所存舌之所存身之所存意之所存阿羅漢說苦樂意之不存阿羅漢不說苦樂

一八

如是言已伊羅越奢利婆羅門女自尊者優陀夷曰「奇哉大德奇哉大德尊者優陀夷恰如使倒者起覆者顯露迷路者語示以道黑闇中舉油燈使『有眼者得見』如是尊優陀夷以種種方法說法使明曉尊者優陀夷於此吾當歸依彼世尊歸依法及比丘僧惟願尊者優陀夷容納吾自今日起終生歸依為信女

居士品第三(終)

其攝頌曰

毘舍離伐地
以及那蘭陀
與婆羅陀闍
須那瞿師羅
及訶梨陀迦
那拘羅之父
乃至魯醯遮
毘紐迦旃延
與婆羅門尼

第四 提婆陀訶品

〔一三四〕第一 提婆陀訶

爾時世尊住釋迦國名為提婆陀訶之釋迦族村

於此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余未言所有之比丘於六觸處要作不放逸[P.125]且諸比丘余亦未言所有之比丘於六觸處不須作不放逸

諸比丘彼等比丘乃漏盡之阿羅漢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自利已達盡於生有之纏結完全已證解脫者諸比丘此等之比丘余不須言於六觸處作不放逸何以故

彼等之已成不放逸彼等已能不再放逸

諸比丘彼等有學之比丘未達所願以求無上安穩(涅槃)而住者諸比丘此等之比丘於六觸處余言要作不放逸何以故

諸比丘眼所識之色有快意有不快意此等快不快之色以觸彼心觸而不存著於此因心無執著則起精進無動不失正念現前身體輕安而無狂躁心住於定集中於一頂點諸比丘余實言觀此不放逸之果此等比丘於六觸處要作不放逸

七~一一

諸比丘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意所識之法有快意亦有不快意此等快與不快之法以觸彼等之心觸而不存著於此因無執著於心則起精進無動不失正念現前身體輕安無狂躁心住於定集中於一點諸比丘余實言觀此不放逸之果此等比丘於六觸處要作不放逸」

[P.126]〔一三五〕第二 執著

※二

「諸比丘此是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諸比丘汝等為得住梵行之好機

諸比丘余見名為六觸處所屬之地獄於此凡以眼見色僅見不樂之色不見樂色僅見不可愛之色不見可愛之色僅見不喜之色不見可喜之色凡以耳聞聲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觸觸凡以意識法唯識不樂之法不識樂法唯識不可愛之法不識可愛之法唯識不可喜之法不識可喜之法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諸比丘汝等為得住梵行之好機

諸比丘余見名為六觸處所屬之天於此凡以眼見色唯見樂色不見不樂色唯見可愛之色不見不可愛之色唯見可喜之色不見不可喜之色凡以耳聞聲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觸觸凡以意識法唯識樂法不識不樂法唯識可愛之法不識不可愛之法唯識可喜之法不識不可喜之法

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諸比丘汝等為得住梵行之好機

〔一三六〕第三 不執著

「諸比丘諸天及世人乃以色為遊園為色所刺激因色之變壞離背滅盡諸比丘諸天及世人乃住於苦以聲為遊園以香為遊園以味為遊園以觸為遊園以法為遊園為法所刺激因法之變壞離背滅盡諸比丘諸天[P.127]世人乃住於苦

諸比丘如來應供者正等覺者如實知色之生起與滅沒甘味患難與出離不以色為遊園不為色所刺激因色之變壞離背滅盡諸比丘如來住於安住

世尊如是宣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言於此曰

(一)「色觸與一切之法謂可樂可愛又可意乃有限者

(二)此等於人天世界以為安樂此等之所滅此乃彼等之思苦

(三)己身滅盡於聖者雖見為樂但一切世間之所見則反於此

(四)為他(愚者)言樂而聖者於此則言苦在他言苦聖者則知此為樂

(五)觸之法難知無智者乃惑此為煩惱所覆者則黑[A6]不見者則有盲冥

[P.128](六)善人開涅槃之道知見之人於此有光明熟於大法[1]之人則知近於此

(七)為生有之欲所服者隨行於生有之流者入於魔王之領域者則不知此法

(八)除聖者誰正知涅槃之道善知此道而漏盡之人乃入於般涅槃

諸比丘諸天及世人以色為遊園為色所刺激因色之變壞離背滅盡諸比丘諸天世人乃住於苦以聲以香以味以觸以法[2]

諸比丘如來應供者正等覺者為[3]

〔一三七〕第四 惡意者(一)

※二

「諸比丘凡非汝等之有者皆當放捨能放捨者乃為汝等之利得安樂

諸比丘何物為非汝等之所有

三~八

諸比丘眼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能放捨者乃為汝等得利益安樂[P.129]意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能放捨者乃為汝等得利益安樂

諸比丘譬如於此祇陀林人人對於草薪枝葉或運走或燃燒或各隨所好而處理人人將『吾等』或運去或燃燒或各隨所好而予處理汝等有如是之思否

「大德不也

「何以故

「大德此非我此非我之所屬

一〇

「如是諸比丘汝等之眼此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汝等由於捨此者乃為利益安樂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汝等由於捨此者乃為利益安樂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

〔一三八〕第五 惡意者(二)

※二

「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當予放捨因汝等之棄捨此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諸比丘何者為非汝等之所有

三~八

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因汝等之放捨乃為利益安樂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因汝等之放捨此為利益安樂

諸比丘譬如於此祇陀林[1]

一〇

如是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當放捨因汝等之放捨乃為利益安樂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

〔一三九〕第六 內因(一)

※三

「諸比丘眼是無常眼生起之因緣者此亦是無常

諸比丘依無常所生之眼如何有常住

[P.130]四~八

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意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所生之意如何有常住

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眼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一四〇〕第七 內因(二)

※三

「諸比丘眼是苦眼生起之因緣者亦是苦諸比丘依苦所生之眼如何有樂

四~八

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意生起之因緣者亦是苦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樂

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色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一四一〕第八 內因(三)

※三

「諸比丘眼是無我眼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所生之眼如何有我

四~八

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我意生起之因[P.131]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所生之意如何有我

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眼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一四二〕第九 外因(一)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色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所生之色如何有常

四~八

諸比丘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無常法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所生之法如何有常

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色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一四三〕第十 外因(二)

※三

「諸比丘色是苦色生起之因緣者亦是苦諸比丘依苦所生之色如何有樂

四~八

諸比丘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苦法生起之因緣者亦是苦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樂

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色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一四四〕第十一 外因(三)

※三

「諸比丘色是無我色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所生之色如何有我

四~八

諸比丘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無我法生起之因緣者亦是無我諸比丘依無我所生之法如何有我

[P.132]

諸比丘如是見之有聞聖弟子厭嫌[1]於色更如是證知不再生來

提婆陀訶品第四(終)

此攝頌

以提婆陀訶
執著不執著
惡意者有二
依因而有三
乃至內外二

第五 新舊品

〔一四五〕第一 業

※二

「諸比丘余說新舊之業業之滅盡以達業滅盡之道且諦聽當善思惟余將宣說

諸比丘以何者為舊業眼是所作為所思念所感覺之舊業之所成意是所作為所思念所感覺之舊業之所成

諸比丘此稱之舊業

諸比丘以何為新業諸比丘於如何之業如今於身於語於意所作者諸比丘此稱為新業

諸比丘何者是業之滅盡諸比丘凡任何由身業語業意業之滅盡而觸解[P.133]脫者諸比丘此即稱為業之滅盡

諸比丘以何者為達業滅盡之道

此乃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諸比丘此者稱為達業滅盡之道

如是諸比丘我為汝等說舊業說新業說業之滅盡說達業滅盡之道

諸比丘凡求利益具有慈悲之師而為弟子垂慈悲者我為汝等已作畢

諸比丘當於此等之樹下或於此等之空屋行禪思諸比丘不為放逸後日即無所悔此乃我為汝等之教誡

〔一四六〕第二 有驗(一)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涅槃(成就)有驗之道且諦聽當善思惟我即說之諸比丘何者為涅槃(成就)有驗之道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見眼是無常見色是無常見眼識是無常見眼觸是無常見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皆是無常

[P.134]四~八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無常見法是無常見意識是無常見意觸是無常見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皆無常

諸比丘此即彼達涅槃(成就)之道

〔一四七〕第三 有驗(二)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涅槃(成就)有驗之道且諦聽諸比丘以何者為達涅槃(成就)有驗之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見眼是苦見色是苦見眼識是苦見眼觸是苦凡見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亦皆苦

四~八

見耳是鼻是舌是身是見意是無常見法是無常見意是無常見意觸是無常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見此亦皆是無常

諸比丘此即彼達涅槃(成就)有驗之道

〔一四八〕第四 有驗(三)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涅槃(成就)有驗之道且諦聽諸比丘以何者為涅槃(成就)有驗之道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見眼是無我見色是無我見眼識是無我見眼觸是無[P.135]凡見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是無我

四~八

諸比丘此即彼涅槃(成就)有驗之道

〔一四九〕第五 有驗(四)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涅槃(成就)有驗之道且諦聽諸比丘以何為涅槃(成就)有驗之道

諸比丘[1]汝等如何思惟於此眼是常住耶抑無常耶

「大德此是無常

「凡物之無常是苦耶抑樂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