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譬喻相應
〔一〕第一 棟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P.263]二
爾時,世尊如是言曰:
三
「諸比丘!譬如樓閣,何之垂木,皆集寄於棟,等至於棟,於棟相結合趨於結合一切。
四
諸比丘!同此,任何不善之法,彼等皆以無明為根,等至於無明,於無明相結合,趨於結合一切。
五
諸比丘!然汝等應如是學:『我等將住於不放逸。』」
〔二〕第二 指端[1]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爾時,世尊以指端上少量之土,示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汝等對此作如何思惟耶?此我指端所示少量之土與此大地,何者為多耶?」
四
「大德!此大地土為多,世尊所示指端之土為少。世尊所示指端之土與大地相比,不可數算之倍數所能及。」
五
「諸比丘!同此,由人界沒生於人間之眾生為少,由人界沒生於他界之眾生為多。
六
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住於不放逸。』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三〕第三 家[2]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P.264]二
「諸比丘!譬如任何之家,若女多男少,則易為盜賊、夜盜所惱。
三
諸比丘!同此,任何之比丘,不修慈心解脫,且屢不數修為,則易為非人所惱。
四
諸比丘!譬如:任何之家,女少男多,則盜賊、夜盜難以為惱。
五
諸比丘!同此,任何之比丘,修慈心解脫,且屢加修為,則非人無從為惱。
六
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修慈心解脫,屢加修為,如用車作土台,安住其上、積集而善加企畫。』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四〕第四 釜[3]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諸比丘!清晨行百釜之施,日中行百釜之施,暮時行百釜施,不如清晨之瞬間修慈心,日中之瞬間修慈心,暮時之瞬間修慈心為有大果。
三
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修慈心解脫,屢加修為,如用車作土台,安住其上、積集而善企畫。』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之。」
[P.265]〔五〕第五 刃[4]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諸比丘!譬如有銳利刀身之刃,當時有人來稱:『我此銳利刀身之刃,可以手或拳折迴、撚合而推打耶?』
三
諸比丘!汝等對其作如何思惟耶?彼人此銳利刀身之刃,得以手或拳折迴、撚合而推打耶?」
「大德!了無此事。」
四
「所以者何?」
「大德!此銳利刀身之刃,以手或拳折迴、撚合而推打,是為不可能,彼徒疲勞、困卻、痛苦。」
五
「諸比丘!同此,任何之比丘,修慈心解脫,屢加修為,如用車作土台安住其上、積集而善企畫者,雖有非人,心作蔑劣之思念,但彼非人唯徒疲勞、困卻而痛苦。
六
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修慈心解脫,屢加修為,如用車作土台,安住其上,積集而善企畫。』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六〕第六 弓術師[5]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P.266]二
「諸比丘!譬如有巧於弓術、善學、精練,練達之四位弓術師,立於四方。
三
時有人來稱:『我能捉住此等之精巧於弓術、善學、精練、練達之四位弓術師,射出而未著大地四方之箭矢。』
四
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惟耶?對此人得稱之為勝速具足之捷疾人耶?」
五
「大德!若對巧於弓術、善學、精練、練達之一弓術師射出而未著地之箭矢捉住,捉已送來,對此人得稱之勝速具足之捷疾人。又誰人能對此巧於弓術、善學、精練、練達之四人弓術師,得如是云耶?」
六
「諸比丘!彼人疾速,比日月之疾捷更疾速。諸比丘!彼人之疾速,如日月之疾速,行走於日月前之天,雖比其天之疾速,但其壽行則更速消滅。
七
比丘!是以汝等應如是學:『我等將住於不放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七〕第七 鼓輻[6]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諸比丘!於往昔,有一名為陀舍羅訶之阿能訶鼓。
三
彼陀舍羅訶之阿能訶鼓在裝設時,於之補入其他之輻。諸比丘!阿能訶鼓之原[P.267]皮壞裂,到來之際,彼只殘留輻之架構。
四
諸比丘!未來世之比丘為如是:
五
如來所說之此等諸經,乃甚深之深義,是出世間之空相應者,然宜說此等時,彼等不善聞之,不傾聽,不住於瞭解之心,以不思惟此等為應受持、應善了知法。
六
然則依而詩作,文辭華麗,外道之弟子所說之諸經,為說此等時,彼等善聞且傾聽之,住於瞭解之心,思惟善知受持此等之法。諸比丘!然則如來所說之甚深深義,出世間之空相應之此等諸經,則消滅矣。
七
諸比丘!然則應如是學:『如來所說之經乃甚深之深義,出世間之空相應者,於宣說此等之時,我等應善聞而傾聽,住於心之瞭解,思惟此等應受持、應善知之法。』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八〕第八 藁[7]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毘舍離之大林重閣講堂。
二
爾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作如是言曰:
三
「諸比丘!今離車族以藁為枕,熱誠、專心,住於任務。故而,韋提希之子摩揭[P.268]陀王阿闍世,不能得侵犯彼等之機。
四
諸比丘!於當來,離車族、柔輭,手足纖細,於柔之臥牀,羽毛之枕上,眠至日昇時,則韋提希之子摩揭陀王阿闍世,侵犯彼等乃能得機。
五
諸比丘!今諸比丘以藁為枕、不放逸、熱心、專心住之。故,魔波旬不得侵犯、不得機。
六
諸比丘!於當來、諸比丘!柔輭、手足纖細、柔軟臥牀、羽毛之枕上,欲眠至日昇,則魔波旬得以侵犯彼等之機。
七
諸比丘!是以應如是學習:『我等以藁為枕,不放逸、熱誠、專心。』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習。」
〔九〕第九 象[8]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爾時,有一年少比丘,於非時之時,去近良家。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曰:「尊者!於非時之時,勿近良家。」
三
彼比丘聞此而作如是云:「實則長老之諸比丘想趣近良家,然則何故我不能耶?」
四
爾時,眾多比丘來詣世尊處……坐於一面。
[P.269]五
坐於一面之彼等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處一年少比丘,於非時之時近良家,對彼比丘,諸比丘作如是曰:『尊者!於非時之時,勿近良家。』然彼比丘對諸比丘成如是言曰:『實則此等長老諸比丘想近趣良家者,何故我不能耶?』」
六
「諸比丘!往昔於閑靜處有沼,諸象棲其邊。彼等潛於沼中,引拔蓮根,善洗滌,洗去其泥,無泥而食。彼等食已甚美,獲得氣力,因之而不至死,或無至死之苦。
七
諸比丘!又彼等中,模倣大象,弱小之象等,潛於沼中,拔蓮根,不善洗滌,連泥食之,彼等食已,不美,無氣力,因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八
諸比丘!同此,此處長老諸比丘,清晨著衣、持鉢入村或街,彼等於其處說法,主人因信樂,供給彼等之所需。彼等對其所得,不著、不惑、不墮、見禍、受用出離慧、彼等得色、得力,因而不至於死,或無至死之苦。
九
諸比丘!又追隨彼等長老比丘,年少之比丘,清晨著衣,持鉢入村或街乞食。
[P.270]一〇
彼等於其處說法,主人因信樂,盡行布施,彼等對所得,或著,或惑、或墮、或不見禍、不受用出離慧,則彼等、無美、無力,因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一一
諸比丘!然則應如是學:『我等不著、不惑、不墮、見禍、受用出離慧』。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一〇〕第十 貓[9]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爾時,有一比丘,非時之時於良家相交往。諸比丘對彼比丘如是言曰:「尊者!非時之時,勿於良家交往。」
三
彼比丘,對諸比丘如是之言,仍未止行。
四
時,眾多比丘來詣世尊處……白世尊言:
五
「大德!此處有一比丘,非時之時,於良家交往。諸比丘對彼比丘如是云:『尊者!非時之時,勿於良家交往。』然彼比丘對諸比丘之言如是,仍未止行。」
六
「諸比丘!往昔有貓,循柔弱鼠之足跡,立於污穢之塵埃溝中,『此柔弱鼠為出求食,則被捕食。』
七
諸比丘!爾時彼柔鼠為求餌食而出,彼貓疾速激捕而吞食,然食彼柔鼠其之內[P.271]臟,食其臟腑,因之彼貓至死,受至死之苦。
八
諸比丘!同此,此處比丘,清晨著衣、持鉢,為乞食入村或街,不守身、不守語、心不住正念,不能制御諸根。
九
彼於其處見衣薄穿著或身著輕裝之女人,貪欲惱心。彼因心惱於貪欲,受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一〇
諸比丘!於聖律,捨學還俗此為死。諸比丘!交往於有罪垢穢,知此為罪之教[10]時,此至死之苦。
一一
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
『我等當守身、守語、守心、住正念、制御諸根,入村或街而乞食。』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一一〕第十一 豺(之一)[11]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諸比丘!汝等於深夜聞豺叫鳴耶?」
「大德!唯然。」
三
「諸比丘!有一為疥瘡疾所惱之老豺,彼任欲而行,任欲而住,任欲而坐,任欲[P.272]而臥,涼風吹彼。
四
諸比丘!此處有一從[12]釋子之人,『我亦欲經驗如是之狀態為宜。』
五
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我等住不放逸。』
六
諸比丘!汝等如是學。」
〔一二〕第十二 豺(之二)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諸比丘!汝等深夜聞豺之鳴叫耶?
「大德!唯然。」
三
「諸比丘!彼老豺為有知恩,有感謝。但從釋子之一人,則無知恩、無感謝。
四
諸比丘!然則,汝等應如是學:『我等有知恩,有感謝,我等為他作些事亦無失。』諸比丘!汝等應如是學。」
此頌曰:
校注
[0336001]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五a)雜阿含經(大正藏二.四九八a)。 [0337002]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四c)。 [0338003]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四b)。 [0338004]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四c)梵 saktisutta(Hoerle l, pp, 44-46)。 [0339005] 雜阿含二四(大正藏二.一七一c)。 [0340006]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五b)。 [0341007]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四b)。 [0342008] 雜阿含三九(大正藏二.二八四a)雜阿含一(大正藏二.三八〇c)。 [0344009]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五c)。 [0345010] 教(vuṭṭhana)於原註 desanā 之意(11, p, 231)。 [0345011] 雜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六a)。 [0346012] 從釋子者於原註為提婆達多。【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4 冊 No. 6 相應部經典(第12卷-第21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