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十五(入第七十六經卷末)
向聚落城至賢勝所。
△二見敬諮問。
禮拜圍繞合掌恭敬(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二授[A1]己法門二。初得解脫。
賢勝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依處道場。
直就經文。內外無依。即是道場。賢首云。梵名那阿賴耶曼茶羅。那者此云無也不也。阿賴耶此云依處也依止也。曼茶羅云道場也圓場也。謂無阿賴耶染分依處。而有淨分圓場。出生勝德。不可窮盡。即轉依究竟。顯德無盡故也。
既自開解復為大說。
即二利之用。
△後得三昧。
又得無盡三昧。
是名次月即為釋名。
非彼三昧法有盡無盡。
上揀濫。下顯是。
以能出生一切智(至)速疾神通無盡故。
謂體則雙超盡。及無盡但從用出生。說無盡耳。然則二門相成。無依道場即空。如來藏無盡三昧即是不空。要心無依。契於本空。方見不空。具性功德。故云出生智性眼等。息妄顯出。故曰出生。出非本無。猶稱性智。
△四謙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而我云何盡能知說。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為沃田。
是南天竺。近水沃潤故。顯無念定水能滋長故。
彼有長者名堅固解脫。
無著清淨。惑不能壞。即解脫故。
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爾時善財禮賢勝足繞無數帀戀慕瞻仰辭退南行。
△五堅固長者。幻智無著善友。文六。初依教趣求。
到於彼城詣長者所。
△三見敬諮問。
禮足圍繞合掌恭敬(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授[A2]己法門二。初顯名。
長者答言善男子(至)名無著念清淨莊嚴。
無著約境。離所知故。無念約心。心體離念。故無煩惱。二障永盡。是曰清淨。淨則能嚴法身。
△二彰用。
我自得是解脫[A3]已來(至)勤求正法無有休息。
既二障不生。則無愛見。故無所求。無所求故。故能求法無厭無休。
△四謙[A4]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即此城中(至)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禮堅固足繞無數帀辭退而行。
△六妙月長者。幻智智光善友。文六。初依教趣求。
向妙會所。
△二見敬諮問。
禮足圍繞合掌恭敬(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授[A5]己法門。
妙月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淨智光明。
真智廓妄。名為淨智。後智照法。名為智光。能淨能光。若秋空滿月。故名妙月。
△四謙[A6]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出生彼有長者名無勝軍。
謂見佛得法無盡。故無能勝。眾德所聚。從喻如軍。亦能普勝諸魔軍故。皆從體出故。城名出生。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是時善財禮妙月足繞無數帀戀仰辭去。
△七無勝軍長者。幻智無盡相善友。[1]文六初依教趣求。
漸向彼城至長者所。
△二見敬諮問。
禮足圍繞合掌恭敬(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授[A7]己法門二。初示名。
長者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盡相。
法門之名。即所成德相無窮盡故。
△二以用釋名。
我以證此菩薩解脫見無量佛得無盡藏。
得無盡藏者。謂聞諸妙法。又諸心境無非佛法故。若佛若法皆無有盡。
△四謙[A8]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後善友。
善男子於此城南(至)有婆羅門名最寂靜。
虗誑言息。故云寂靜。寂靜即為淨行言行君子之樞機。苟能誠實。斯則可法。故城名為法。
往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禮無勝軍足繞無數帀戀仰辭去。
△八最寂靜婆羅門。幻幻智誠願語善友。文六。初依教趣求。
漸次南行詣彼聚落。
△二見敬諮問。
見最寂靜禮足圍繞(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授[A9]己法門二。初標名。
婆羅門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誠願語。
有二義。一始終無妄故。如從初發心立弘誓言。必如言行。不乖先語故。二者隨行不虗故。如忍辱仙人言我不瞋令身還復。
△二以用釋名。即如次釋前二義。初始終無妄。
過去現在未來菩薩(至)無[A10]已退無現退無當退。
△二隨行不虗。
善男子我以住於誠願語故隨意所作莫不誠滿。
△四謙[A11]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
妙意華門。即蘇滿那華。其城門側有之故。亦在南天。當受其訓。得求友之妙意勝因之華故。
彼有童子名曰德生。
表於淨智。智則萬德由生。
復有童女名為有德。
表於淨悲。悲為眾德之本。以悲智相導故。二人同會。會緣之終。此二滿故。將見慈氏紹佛位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於法尊重(至)繞無數帀戀仰而去。
[A12]已下入第七十七經。
△九德生有德幻智歸幻門善友。文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漸子漸次南行至妙意華門城。
△二見敬諮問。
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至)唯願慈哀為我宣說。
△三示[A13]己法門二。初標名。
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至)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
謂能所境智。染淨之法。皆從緣起。無定性故。如幻而住。
△二業用二。初別明。
得此解脫故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
有十種幻。皆上句標幻。下句以緣生釋成。一一為總。緣生世界。並通染淨剎海。亦名世界故。餘九為別。初五約染分依他。如幻緣生。
一切眾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
一約有情苦果。從業惑集生。
一切世間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
二約十二因緣。順觀即世間故。次第相由。故云展轉。
一切法皆幻住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
三就五類法中。但除無為。故云一切。以無為無有起。非幻緣生故。異熟識等。從無始惡習內執為我。四惑相應。故云我見等。及外取妄境。故云種種幻緣。故惑心等悉皆如幻。四五二句。別明不相應行。
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
四即是時。謂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為時。所依行空。時何所立。妄計有體。是顛倒智。
一切眾生生滅(至)虗妄分別所生故。
五即無常生老等。謂依生[A14]已壞滅分位。建立無常。等皆妄分別有。
一切國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見倒無明所現故。
六一切國土。義通染淨眾生。染土多從三倒所生。以不了唯心妄取境界故。上云一切國土但想所持。既有妄想。故心見皆倒。言無明所現者。亦通淨剎。謂登地[A15]已上無明未盡。所現國土種種不同。既云無明。則揀非佛土。
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至)願智幻所成故。
後之三種。但約淨分依他而明。從緣如幻。可以意得。
△二結歎玄奧。
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幻法非有。體不實故。非無。相非無故。非一。性相異故。非異。無二體故。空有相即。一異兩亡。既離二邊。亦亡中道。由斯交徹故。能一中現多。多皆即一。重重無礙。為不思議。故推勝云善入無邊諸事幻網。
△四謙[A16]己推勝。
善男子我等二人(至)我等云何能知能說。
△五指示後友二。初以力冥加。
時童子童女說自解脫[A17]已(至)令善財身柔輭光澤。
△二以言顯示三。初指處。
而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國名海岸。
南海北岸。一生菩薩。臨智海故。
有園名大莊嚴。
因圓萬行。而嚴果故。又生死園苑。以萬行樹林。嚴自果故。
其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
約事則其中廣博。同虗空故。有多光明。能徧照故。阿僧祇等寶所嚴故。蘊多樓閣。包多事故。約法則二智相依。緣起相由。故云樓閣。智即法界。是為廣大。名毗盧等。順成上義。二智光明徧照事理故。智能包容萬德。即莊嚴藏。華嚴萬行不離此故。上約其果。下出其因。
從菩薩善根果報生。
約其宿因。是彼善根之果報故。
從菩薩念力願力自在力(至)從菩薩福德智慧生。
約其現緣。
善男子住不思議(至)現如是境界集如是莊嚴。
現依所為。
△二示人。
彌勒菩薩摩訶薩安處其中。
彌勒梵音具云迷帝隷。此云慈氏。是其姓也。然有三緣。一由本願。過去曾值大慈如來。因立大願。願得斯號故。二由此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懷時。有慈心故。如滿慈子名阿逸多。此云無勝。以生具相好勝德無過故。今以姓而呼。但云慈氏。慈依智住。故曰處中。上正示。下顯住之因。
為欲攝受本所生處(至)了一切生皆無相故。
悲智雙游。皆為利物。故云為欲等。
△三教問二。初正教。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至)云何事菩薩善知識。
興十問者。表無盡故。
△二釋廣問所由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何以要須廣問。
△二釋。有二意。初所求德廣。能具說故。文二。初通顯彌勒德圓位滿。
善男子彼菩薩摩訶薩(至)甘露法水而灌其頂。
△二別顯。是其真實善友。
善男子彼善知識(至)菩薩行願所成功德。
設若德滿。非[A18]已有緣。亦難求故。
△二明其能求大心。法應爾故。即廣誡勸。文二。先誡勸求法二。初標不應。誡其去劣。
善男子汝不應修一善(至)淨佛國土事善知識。
△二釋所應作。令其廣修二。初徵。
何以故。
△二釋二。初別明應修。乃有九十八門。分為十段。初上求菩提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應學無量巧迴向。
△二下救眾生行。
應化無眾生界(至)應調伏無量眾生。
△三自斷惑障行。
應斷無量煩惱(至)應竭無量受生海。
△四勸物出離行。
應令無量眾生(至)應置無量眾生於聖道中。
△五淨自根欲行。
應消滅無量貪欲行(至)應摧破無量愚癡行。
令除三種不善根故。則成三種善根等故。
應超無量魔網(至)應示現菩薩無量隨順世間。
△六力用自在行。
應生無量淨信力(至)應圓滿無量如來力。
△七攝法治惑行。
應分別無量法門(至)應照無量品類根。
上六攝法。下三治惑。
應知無量煩惱病(至)應療無量眾生疾。
△八供佛攝生行。
應嚴辦無量甘露供(至)應以四攝攝無量眾生。
△九悲願深廣行。
應修無量總持門(至)應知無量言辭法。
△十證入圓滿行。
應入無量差別心(至)出生不可說菩薩願。
△二結略顯廣。
善男子舉要言之(至)應普事一切善知識。
謂以別陳終難具故。
△二誡勸事友三。初誡二。初正誡離過。
善男子汝求善知識(至)深信尊敬心不應變改。
言見隨煩惱行勿嫌怪者。善友有二。一實二權。權能行於非道。內外生熟。善巧難知。故不應嫌。實中復二。一行二解。今但求解。不應觀行故。如智度論五十說。亦如有目跛人。猶能示道。
△二舉益釋成二。初明善友能示行。文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但起廣心。足成大道。何以要令事友求誡而離過耶。
△二釋。
善男子菩薩因善知識(至)作一切菩薩利益事。
釋云。法假人弘。不因善友。何能聞諸殊勝妙行。於中具有三十五句。句各一行。
△二明其善友能為外護。前即能生。此能養育。於中有二。初正明能為攝護。
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至)增長一切菩提分法。
△二舉因釋成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善惡在[A19]己。善友何能令我不墮惡趣等耶。
△二釋。
善男子善知識者(至)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門。
釋意云。由友教令離惡因故。因亡果喪。豈非友力以此四十句。釋上正明十五句。有通有別通則以後諸惡之因。通對前果。別則各各配屬前文。如由除諸難。不退大乘。由斷諸惡。不犯淨戒。由破無明不隨惡友。下諸句中。或有二三對上一句。可以意得。恐繁不配。
△二教勸。謂教其事友之方。文有四段。皆約喻顯。即分為四。初教念友勝德二。初歎勝。
善男子善知識者如慈母(至)令到智慧寶洲故。
△二結勸。
善男子常當如是正念思惟諸善知識。
△二教起事友心行。有二十一句。
復次善男子(至)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二身友對辨。
復次善男子汝應於自身(至)繫王繒想坐王殿想。
文有十句。句各四事。
△四結勸成益二。初正勸。
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作如是意近善知識。
△二舉益釋成二。初正釋事友之益。
何以故以如是心近善知識令其志願永得清淨。
△二重讚善友。為能益故。須宜承事。
復次善男子善知識者(至)譬如父母養育兒子。
△三雙結上來誡勸二門。謂別說難窮。故須結廣。從其省略。文二。初寄數明多。
善男子以要言之(至)百千億阿僧祇大願。
△二總收結多。
善男子我復略說(至)善知識能發起。
既通一切。何但百千。明知前云十不可說。意顯無盡耳。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聞善知識(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十五
校注
[0927001] 插入文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 冊 No. 234 華嚴經疏注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3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四賢勝優婆夷幻智無依善友。文六。初依教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