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嚴經疏注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入第六十五卷經)

△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頂住六初依教趣求文二初修入前教

爾時善財童子於善知識所(至)生廣大清淨解

上二句重友解生

常念大乘專求佛智願見諸佛

此二句念乘思佛次下智證實際

觀法境界無障礙智常現在前

能觀智現

決定了知諸法實際(至)一切如來無際之際

所證窮極

於一切佛心無分別(至)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離障自在

△二趣求後友

漸次南行至師子奮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

上至處下聞名

聞此童女是師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為侍從

五百為侍者以一期位滿總攝五位十十法門互相涉入之法而相應故

住毗盧遮那藏殿(至)天衣座上而說妙法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二初明遠見

善財聞[A1]已詣王宮門(至)既無限礙我亦應入

表方得門而未證故

△二親依正

善財入[A2]已見毗盧遮那藏殿(至)以梵音聲而演說法

△二敬

善財見[A3]已頂禮其足繞無數帀合掌前住

△三問

作如是言聖者我[A4]已先發(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正示法界二初令觀親證

時慈行童女告善財言(至)過去世中善根之力

並依中見正小大念劫皆無礙等十住位終故約報顯

△二以言顯發二初顯法名因二初善財默請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所見(至)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二童女言答

爾時童女告善財言(至)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

先示其名名般若普莊嚴者有其二義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無所不現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即其義矣二由能證般若[A5]已具諸度莊嚴是故所證所成亦嚴無盡故下顯因云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即其義也總攝三十六恒沙之別歸於普門則一嚴一切嚴故名普嚴

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

言三十六恒沙者住位既滿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為三十六皆恒沙性德本覺中來故云佛所求得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至)一佛所演餘不重說

△二顯法勝用二初問

善財白言聖者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境界云何

△二答二初總二初明修習契證相應

童女答言善男子(至)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時

△二總明所得業用

得普門陀羅尼

陀羅尼以智為體由得般若普莊嚴故故能總持萬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普門

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

以圓融十住亦同十地所得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又彼總此別但舉總持餘三昧等略而不說

△二別顯有百一十八門略分十位初八總知依正理事持

所謂佛剎陀羅尼門(至)常住際陀羅尼門

△二有九門明願行持

福德陀羅尼門(至)圓滿行陀羅尼門

△三有九門明業持

業陀羅尼門(至)持善行陀羅尼門

△四有六門明正受體用持

三昧陀羅尼門(至)神通陀羅尼門

△五有五門明染淨諸心持

心海陀羅尼門(至)調心清淨陀羅尼門

△六有十門知所化持

知眾生所從生陀羅尼門(至)知眾生想陀羅尼門

△七有十七門知能化持

普見十方陀羅尼門(至)世間法陀羅尼門

△八有十七門明知剎海自在持

世界成陀羅尼門(至)世界轉陀羅尼門

晉經云迴轉世界

知依想住陀羅尼門(至)麤入細陀羅尼門

△九有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

見諸佛陀羅尼門(至)入微妙法陀羅尼門

△十有十二門明菩提因果持

菩提心陀羅尼門(至)自心清淨陀羅尼門

自心清淨即性淨菩提總攝諸門不出於此

△四謙[A6]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三眼

施為行首彼友復能開導自他如人之目導餘根故名之為眼財施無著成於慧眼無畏之施成於慈眼法施則能開於法眼故復云三

彼有比丘名曰善見

因上三眼見無不善又施行內成勝報外現比丘見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此行本令物得出離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變慕瞻仰辭退而行

△三善見[A7]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見比丘寄歡喜行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有十三句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菩薩所住行甚深

初總餘別別分為三初二約菩薩論深

思惟菩薩所證法甚深

一所證法界即事而真故

思惟菩薩所入處甚深

二入菩薩地智唯證相應故次有七句約眾生辨深

思惟眾生微細智甚深

一報類難知故

思惟世間依想住甚深

二妄想為因即無性故

思惟眾生所作行甚深

三染分行業唯佛知故

思惟眾生心流注甚深

四感異熟識若種若現恒轉如流不可知故

思惟眾生如光影甚深

五所變影像若內若外緣無性故

思惟眾生名號甚深

六名無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

思惟眾生言說甚深

七文字言說皆解脫故後之三句合辨前文

思惟莊嚴法界甚深

一染淨二分皆嚴法界而無嚴故

思惟種植業行甚深

二上二分業不相知故

思惟業莊飾世間甚深

三各自莊飾染淨世間果報無失即同真故總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羅蜜多普莊嚴故所以思之

△二趣求後友

漸次游行至三眼國(至)周徧求覓善見比丘

於市肆等處處求者顯隨緣造修無不在故

△二見敬咨問三初見三初見身勝相

見在林中經行往返

見在林者行之初故

壯年美貌端正可喜(至)𮌎標卐字七處平滿

同佛相者如說修行順佛果故七處謂兩手兩足兩肩及項

其臂纖長其指網縵(至)其身殊妙如淨居天

準晉經云即師子上身相

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

準晉經云其身圓滿如尼俱陀樹此則但是一相

諸相隨好悉皆圓滿如雪山王種種嚴飾

[A8]但列十四故總結云

目視不瞬圓光一尋

復是二相都列十六耳餘至瞿波善友處釋

△二明其心相即止觀雙運

智慧廣博猶如大海

明觀

於諸境界心無所動

明止

若沉若舉若智非智

重釋止觀二義止過則沉智過則舉不沉不舉則正受現前不智不愚則雙契中道

動轉戲論一切皆息

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再遣未離戲論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皆息

得佛所行平等境界(至)不遲不速審諦經行

隨所履道即是法門

△三明諸侍從

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至)住在虗空放大光明

不無表法恐煩不說

△二敬

時善財童子詣比丘所頂禮其足曲躬合掌

△三問

白言聖者我[A9]已先發(至)云何修菩薩道

△三正示法界二初示依緣得法三初總序

善見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

初入行位故云年少

出家又近

創離十住之家名為出家又近

我此生中

略有二義一念劫圓融故如毗目處說二顯解行生非見聞生故

於三十八恒河沙佛所淨修梵行

供三十八恒沙者過前位故

△二明所修時分

或有佛所一日一夜(至)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大劫

△三所作成益

聽聞妙法受行其教(至)滿足六種波羅蜜海

自修願智行

亦見彼佛成道說法(至)住持遺教乃至滅盡

見其果用

亦知彼佛本所興願(至)清淨一切佛波羅蜜

知佛修因

△二顯法業用

又善男子我經行時(至)三世分位智光明願力故

有十二句各先辨業用後出所由然皆不出願智行三如文思之總云一念者以得無依無念智故無法不現

△二謙[A10]己推勝二初謙[A11]己結前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隨順燈解脫門

名隨順燈者用無念之真智順法順機無不照故

△二推勝知多

如諸菩薩摩訶薩如金剛燈於如來家真正受生

初句為總亦是別顯家族勝[A12]但云燈照未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剛智燈親證真如為真正生則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

具足成就不死命根

二報命勝由所證常故即金剛義

常然智燈無有盡滅

三內智勝如於所證無盡滅故即是燈義

其身堅固不可沮壞

四報體勝法性成身相不遷故亦金剛義

現於如幻色相之身(至)必令種植廣大善根

五明業用勝即對上隨順義以是即體之用故皆不可壞餘並可知

如是之人難可得見(至)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至)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為欲究竟(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第二自在主寄饒益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受善見比丘(至)前後圍繞向名聞國

國曰名聞者能持淨戒現世界故

周徧求覓自在主童子

三業無非六根離過故得自在則戒為主矣戒淨無染故云童子

時有天龍乾闥婆等(至)今此童子在河渚上

河渚上者若持淨戒生死愛河不漂溺故又無量福河常流注故

△二見敬諮問

爾時善財即詣其所(至)所共圍繞[1]眾聚沙為戲

恒沙功德由戒積集

善財見[A13]已頂禮其足(至)云何修菩薩道願為解說

△二正示法界二初舉法門名體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

文殊所學者有智能護戒故

能詮止作分明故

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故

一一之因感幾何果故

持犯善惡感果決定故

等法

等餘醫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學下辨所悟

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

工巧神通皆知所為故亦表修戒發定慧故

△二明業用三初總明

善男子我因此法門故(至)書數筭印界處等法

△二雜辨諸明

亦能療治風癇消瘦(至)增長決定究竟清淨

△三廣辨知筭二初辨能筭之數

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薩筭法(至)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二筭彼所筭

善男子我以此菩薩筭法(至)一切諦名皆悉了知

△四謙[A14]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至)發其殊勝智慧光明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

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如海包含故

有優婆夷名為具足

一器之中無不具故忍器徧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聞是語[A15](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第三具足優婆夷寄無違逆行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

爾時善財童子觀察思惟(至)能伏異道修羅軍眾

△二趣求後友

如是思惟漸次游行(至)在此城中所住宅內

△二見敬諮問三[2]如見四初見外依報

善財聞[A16]已即詣其門(至)四面皆有寶莊嚴門

△二見友正報

善財入[A17]已見優婆夷處於寶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

端嚴可喜忍之報故

素服垂髮身無瓔珞

素服等者忍華飾故

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薩餘無能及

△三見內依報

於其宅內敷十億座(至)但於其前置一小器

△四明其眷屬

復有一萬童女圍繞

萬行皆順忍故

威儀色相如天[A18]采女(至)見其身者悉離貪染

△二敬

爾時善財既見具足優婆夷(至)恭敬圍繞合掌而立

△三問

白言聖者我[A19]已先發(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正示法界二初舉法門名[1]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

器中出物興福無盡故稱法界福之所招故

△二辨其業用三初正顯業用三初益眾生三初總明

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

以是稱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無盡緣起故用無不應應無不益而其法界體無增減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為一內空外假故名為器忍能包含無外故隨出無盡

△二別明出味

出生種種美味飲食(至)無有窮盡亦不減少

△三舉一例餘

如飲食如是種種上味(至)隨意所樂悉令充足

△二益二乘

又善男子假使東方(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二乘雖然不立忍名亦能忍盡無生之理方成果故

△三益菩薩

又善男子東方一世界(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約事如受於乳糜約法謂餐上品寂滅之忍得菩提故淨名香積與此大同

△二令見同益

善男子汝見我此十千童女(至)乃至人中充足人食

△三令其目驗

善男子且待須臾(至)隨其所須給施飲食悉使充足

△四謙[A20]己推勝

告善財言善男子(至)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興

起大精進故

彼有居士名曰明智

進足必假智目導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瞻仰無厭辭退而去

△第四明智居士寄無屈撓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前修治

爾時善財童子(至)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種

△二趣求後友

漸次而行至大興城(至)增長如來十力光明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

爾時善財見彼居士在其城內市四衢道

見在四衢者表處喧不撓無不通故

七寶臺上處無數寶(至)侍立瞻對承其教命

△二敬

爾時善財頂禮其足繞無量帀合掌而立

△三問

白言聖者我為利益(至)能為一切眾生作依止處

△三稱讚授法三初歎發勝能

長者告言善哉善哉(至)稟善知識心無有誤失

△二示[A21]己所化

善男子汝見我此眾會人不(至)三菩提心生如來家

發心眷屬生如來家者同四住中生也

增長白法安住無量(至)悉能救護一切眾生

△三正示法界二初舉名

善男子我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

財法無盡蘊在虗空隨意給施故隨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見空無不備故

△二顯業用二初略舉

凡有所須悉滿其願(至)乃至為說真實妙法

△二舉事現驗二初見眾集

善男子且待須臾(至)各隨所欲而有求請

△二廣施財法二初施財

爾時居士知眾普集(至)一切眾會普皆滿足

△二施法

然後復為說種種法

於食一施令成八行

所謂為得美食而充足者(至)集福德行離貧窮行

初二行約施辨餘六約食食有五果

知諸法行

一知諸法即是慧命

成就法喜禪悅食行

二得喜悅者即常安樂

修習具足諸相好行

三具相好即是常色

增長成就難屈伏行

四即常力

善能了達無上食行

五即常辯

成就無盡大威德力降魔怨

六亦常力與上常力為一果

為得好飲而充足者(至)諸佛如來上味之相

上味之相者四牙皆有甘露泉故

為得車乘而充足者(至)既聞法[A22]已還歸本處

△四謙[A23]己推勝

爾時居士為善財童子(至)彼諸功德自在神力

△五指示後[1]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師子宮

禪定無亂如彼深宮處之則所說決定作用無畏故以為名

彼有長者名法寶髻

綰攝眾亂居心頂故定含明智加以寶名以喻顯法名法寶髻

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歡喜踊躍(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


校注

[0883001] 眾字疑剩 [0883002] 如疑初 [0884001] 禮疑體 [0885001] 有疑友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己【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但【CB】伹【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己【CB】巳【卍續】
[A11] 己【CB】巳【卍續】
[A12] 但【CB】伹【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己【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采【CB】釆【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己【CB】巳【卍續】
[A21] 己【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己【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