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如來性品第四之五「善男子!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何緣說方等經,譬如甘露,亦如毒藥?」
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來祕藏真實義不?」
迦葉言爾:「我今實欲得知如來祕藏之義。」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爾時迦葉復說偈言: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汝今不應如諸聲聞、凡夫之人,分別三寶;於此大乘無有三歸分別之相。所以者何?於佛性中,即有法、僧,為欲化度聲聞凡夫故,分別說三歸異相。善男子!若欲隨順世間法者,則應分別有三歸依。善男子!菩薩應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歸依於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1]當恭敬、禮拜、供養於諸世尊。何以故?諸佛平等,等為眾生作歸依故。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應禮敬諸佛塔廟。所以者何?為欲化度諸眾生故。亦令眾生,於我身[2]中起塔廟想,禮拜供養,如是眾生以我法身為歸依處。一切眾生皆依非真邪偽之法,我當次第為說真法。又有歸依非真僧者,我當為作依真僧處。若有分別三歸依者,我當為作一歸依處,無三差別。於生盲眾,為作眼目,復當為諸聲聞、緣覺作真歸處。』善男子!如是菩薩,為無量惡諸眾生等及諸智者而作佛事。
「善男子!譬如有人,臨陣戰時,即生心念:『我於是中最為第一,一切兵眾,悉依恃我。』亦如王子如是思惟:『我當調伏其餘王子,紹繼大王覇王之業,而得自在。令諸王子悉見歸依,是故不應生下劣心。』如王王子,大臣亦爾。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與我一體?』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最為上,非餘[3]支節、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為欲化度諸世間故,種種示現差別之相,如彼梯[4]橙。是故汝今,不應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歸差別之相。汝於大乘猛利決斷,應如剛刀。」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知故問,非為不知。我為菩薩大勇猛者,問於無垢清淨行處,欲令如來為諸菩薩,廣宣分別奇特之事,稱揚大乘方等經典,如來大悲今已善說,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說菩薩清淨行處,即是宣說大涅槃經。世尊!我今亦當廣為眾生顯揚如是如來祕藏,亦當證知真三歸處。若有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其人則能自然了達三歸依處。何以故?如來祕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說是經典者,皆言身中盡有佛性,如是之人則不[5]遠求三歸依處。何以故?於未來世,我身即當成就三寶,是故聲聞緣覺之人及餘眾生,皆依於我,恭敬禮拜。」
「善男子!以是義故,應當[6]正學大乘經典。」
迦葉復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亦不可思議。」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當更善為汝說,入如來藏。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離於苦;若無我者,修行淨行,無所利益。若言諸法皆無有我,是即斷見;若言我住即是常見。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復是常見。若言苦者即是斷見;若言樂者復是常見。修一切法常者墮於斷見,修一切法斷者墮於常見。如步屈虫,要因前脚得移後足,修常斷者,亦復如是,要因斷常。以是義故,修餘法苦者,皆名不善;修餘法樂者,則名為善。修餘法無我者是諸煩惱分;修餘法常者是則名曰如來祕藏,所謂涅槃,無有窟宅。修餘[7]無常法者,即是財物;修餘[8]常法者,謂佛、法、僧及正解脫。當知如是佛法中道,遠離二邊而說真法。凡夫愚人於中無[9]疑,如羸病人服食酥已,氣力輕便。有無之法,體性不定,譬如四大,其性不同,各相違反。良醫善知,隨其偏發而消息之。善男子!如來亦爾,於諸眾生猶如良醫,知諸煩惱體相差別而為除斷,開示如來祕密之藏,清淨佛性常住不變。若言有者,智不應染;若言無者,即是妄語。若言有者,不應默然,亦復不應戲論諍訟,但求了知諸法真性,凡夫之人戲論諍訟,不解如來微密藏故。若說於苦,愚人便謂身是無常,說一切苦,復不能知身有樂性。[10]若說無常者,凡夫之人計一切身皆是無常,譬如瓦坏;有智之人,應當分別,不應盡言一切無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種子。若說無我,凡夫當謂一切佛法悉無有我;智者應當分別無我假名不實。如是知已,不應生疑。若言如來祕藏空寂,凡夫聞之,生斷滅見;有智之人應當分別,如來是常、無有變易。若言解脫喻如幻化,凡夫當謂得解脫者即是[11]摩滅;有智之人應當分別,人中師子雖有去來,常住[12]無變。若言無明因緣諸行,凡夫之人聞已分別,生二法想,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言諸行因緣識者,凡夫謂二,行之與識;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言十善十惡、可作不可作、善道惡道、白法黑法,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言應修一切法苦,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言一切行無常[13]者,如來祕藏亦是無常,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若言一切法無我,如來祕藏亦無有我,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我與無我,性無有二。如來祕藏其義如是,不可稱計無量無邊諸佛所讚,我今於是一切功德成就,經中皆悉說已。
「善男子!我與無我性相無二,汝應如是受持頂戴。善男子!汝亦應當堅持憶念如是經典,如我先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我、無我,無有二相。[1]如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如是酪性為從乳生?為從自生?從他生耶?乃至醍醐亦復如是,若從他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若非乳生,乳無所為;若自生者,不應相似相續而生。若相續生,則不俱生,若不俱生,五種之味則不一時。雖不一時,定復不從餘處來也,當知乳中先有酪相,[2]甘味多故不能自變,乃至醍醐亦復如是。是牛食噉水草因緣,血脈轉變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則甜,若食苦草乳則苦味。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穀草因緣,其乳則有色味之異。是諸眾生以明、無明業因緣故,生於二相,若無明轉,則變為明,一切諸法善、不善等,亦復如是無有二相。」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乳中有酪,是義云何?世尊!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細故不可見者,云何說言從乳因緣而生於酪?法若本無則名為生,如其已有云何言生?若言乳中定有酪相,百草之中亦應有乳,如是乳中亦應有草;若言乳中定無酪者,云何因乳而得生酪?若法本無,而後生者,何故乳中不生於草?」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無酪,亦不可說從他而生。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體味各異?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有酪性。若言乳中定無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則殺人,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無酪性?若言是酪從他生者,何故水中不生於酪?是故不可說言酪從他生。善男子!是牛食噉草因緣故,血則變白,草血滅已,眾生福力變而成乳。是乳雖從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為從因緣生。酪至醍醐亦復如是,以是義故,得名牛味。是乳滅已,因緣成酪。何等因緣?若[3]酢、若[4]煖。是故得名,從因緣有。乃至醍醐亦復如是,是故不得定言乳中無有酪相。從他生者,離乳而有,無有是處。善男子!明與無明亦復如是,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是故我言無有二相。以是因緣我先說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爾。
「善男子!眾生薄福不見是草。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譬如大海,雖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於乳。喻如雪山,雖復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藥,亦有毒草。諸眾生身亦復如是,雖有四大毒蛇之種,其中亦有妙藥[5]大王,所謂佛性。非是作法,但為煩惱客塵所覆,若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能斷除者,即見佛性成無上道。譬如虛空震雷起雲,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無雷震,花則不生,亦無名字。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煩惱所覆不可得見,是故我說眾生無我;若得聞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則見佛性。如象牙花,雖聞契經一切三昧,不聞是經,不知如來微妙之相;如無雷時,象牙上花不可得見。聞是經已,即知一切如來所說祕藏佛性;喻如天雷,見象牙花。聞是經已,即知一切無量眾生皆有佛性,以是義故,說大涅槃,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增長法身,猶如雷時象牙上花。以能長養如是大義,故得名為大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習學是大涅槃微妙經典,當知是人能報佛恩,真佛弟子。」
迦葉菩薩[6]白佛言:「甚奇,世尊!所言佛性,甚深甚深,難見難入,聲聞緣覺所不能[7]服。」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歎,不違我說。」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8]佛性者,云何甚深難見難入?」
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9]錍,[10]決其眼膜。以一指示,問言:『見不?』盲人答言:『我猶未見。』復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見。』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如來未說,亦復如是。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猶未能見所有佛性;如來既說,即便少見。是菩薩摩訶薩既得見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常為無我之所惑亂。』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復次善男子!譬如仰觀虛空鵝鴈,為是虛空?為是鵝鴈?諦觀不已,髣髴見之。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況復聲聞緣覺之人能得知見?善男子!譬如醉人,欲涉遠路,[1]矇矓見道。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渴人,行於[2]壙野,是人渴逼,遍行求水,見有叢樹,樹有白鶴,是人迷悶,不能分別是樹是水,諦觀不已,乃[3]見白鶴及以叢樹。善男子!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無量百千由旬,遠望[4]大舶樓櫓堂閣,即作是念:『彼是樓櫓?為是虛空?』久視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樓櫓。十住菩薩於自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王子,身極[5]懦弱,通夜遊戲,至明清旦,目視一切悉不明了。十住菩薩雖於己身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
「復次善男子!譬如臣吏,王事所拘,逼夜還家,電[6]明暫發,因見牛[7]聚,即作是念:『為是牛耶?聚雲屋舍?』是人久視,雖生牛[8]想,猶不審定。十住菩薩雖於己身見如來性,未能審定,亦復如是。復次善男子!如持戒比丘,觀無虫水而見虫相,即作是念:『此中動者,為是虫耶?是塵土耶?』久視不已,雖知是塵,亦不明了。十住菩薩於己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於陰闇中遠見小兒,即作是念:『彼為是牛、鷲、鳥、人耶?』久[9]觀不已,雖見小兒猶不明了。十住菩薩於己身分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於夜闇中見畫菩薩像,即作是念:『是菩薩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觀,雖復意謂是菩薩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薩於己身分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難得知見,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善男子!智者應作如是分別知如來性。」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10]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
佛[11]言:「迦葉!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善男子!聲聞緣覺信順如是大涅槃經,自知己身有如來性,亦復如是。善男子!是故應當精勤修習大涅槃經。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迦葉菩薩[12]白佛言:「世尊!非聖凡夫有眾生性,皆說有我。」
佛言:「譬如二人共為親友,一是王子、一是貧賤,如是二人互相往返。是時貧人見是王子有一好刀,淨妙第一,心中貪著。王子後時捉持是刀逃至他國。於是貧人,後於他家寄臥止宿,即於眠中,[13]讇語刀刀。傍人聞之,收至王所。時王問言:『汝言刀者,何處得耶?』是人具以上事答王:『王今設使屠割臣身,分張手足,欲得刀者,實不可得。臣與王子素為親厚,先與一處,雖曾眼見,乃至不敢以手[14]𢴤觸,況當故取?』王復問言:『卿見刀時,相貌何類?』答言:『大王!臣所見者,如羖羊角。』王聞是已,欣然而笑語言:『汝今隨意所至,莫生憂怖,我庫藏中都無是刀,況汝乃於王子邊見?』時王即問諸群臣言:『汝等曾見如是刀不?』言已[15]崩背。尋立餘子紹繼王位,復問輔臣:『卿等曾於官[16]藏之中見是刀不?』諸臣答言:『臣等曾見。』覆復問言:『其狀何似?』答言:『大王!如羖羊角。』王言:『我官藏中,何處當有如是[17]相刀?』次第四王,皆悉撿挍,求索不得。却後數時,先逃王子,從他國還,來至本土,復得為王。既登王位,復問諸臣:『汝見刀不?』答言:『大王!臣等皆見。』[18]覆復問言:『其狀何似?』答言:『[19]大王!其色清淨,如優鉢羅花。』復有答言:『形如羊角。』復有說言:『其色紅赤,猶如火聚。』復有答言:『猶如黑蛇。』時王大笑:『卿等皆悉不見我刀真實之相。』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出現於世說我真相,說已捨[A1]去,喻如王子持淨妙刀逃至他國。凡夫愚人說言一切有我、有我,如彼貧人,止宿他舍,讇語刀刀。聲聞緣覺問諸眾生:『我有何相?』答言:『我見我相,大如[20]母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有言:『我相住在心中,熾然如日。』如是眾生不知我相,喻如諸臣不知刀相。菩薩如是說於我[21]法,凡夫不知種種分別,妄作我相;如問刀相,答似羊角。是諸凡夫次第相續而起邪見,為斷如是諸邪見故,如來示現說於無我。喻如王子語諸臣言,我庫藏中無如是刀。善男子!今日如來所說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淨刀。善男子!若有凡夫能善說者,即是隨順無上佛法。若有善能分別隨順宣說是者,當知即是菩薩相貌。善男子!所有種種異論、呪術、言語、文字,皆是佛說,非外道說。」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說字根本?」
佛言:「善男子!說初半字,以為根本,持諸記論,呪術文章,諸陰實法。凡夫之人學是字本,然後能知是法、非法。」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字者,[1]其義云何?」
「善男子!有十四音名為字義,所言字者,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則為無盡,夫無盡者,即是如來金剛之身,是十四音,名曰字本。
「[2]噁者,不破壞故,不破壞者,名曰三寶,喻如金剛。又復[3]噁者,[4]名不流故,不流者即是如來,如來九孔無所流故,是故不流。又無九孔是故不流,不流即常,常即如來,如來無作是故不流。又復噁者名為功德,功德者即是三寶,是故名噁。
「阿者,名阿闍梨,阿闍梨者,義何謂[5]耶?於世間中,得名聖者。何謂為聖?聖名無著。少欲知足亦名清淨,能度眾生於三有流生死大海,是名為聖。又復阿者名曰制度,修持淨戒隨順威儀。又復阿者名依聖人,應學威儀進止舉動,供養恭敬禮拜三尊,孝養父母及學大乘,善男女等具持禁戒,及諸菩薩摩訶薩等,是名聖人。又復阿者名曰教誨,如言汝來,如是應作,如是莫作,若有能遮非威儀法,是名聖人,是故名阿。
「[6]億者,即是佛[7]法,梵行廣大,清淨無垢,喻如滿月。汝等如是,應作、不作,是義、非義,此是佛說、此是魔說,是故名億。
「[8]伊者,佛法微妙甚深難得,如自在天大梵天王,法名自在,若能持者,則名護法;又自在者,名四護世,是四自在,則能攝護大涅槃經,亦能自在敷揚宣說。又復伊者,能為眾生自在說法。復次伊者為自在故,說何等是也?所謂修習方等經典。復次伊者,為斷嫉妬,如除稗穢,皆悉能令變成吉祥,是故名伊。
「郁者,於諸經中最上最[9]勝,增長上上謂大涅槃。復次郁者如來之性,聲聞緣覺所未曾聞。如一切處,北欝單越最為殊勝;菩薩若能聽受是經,於一切[10]眾最為殊勝。以是義故,是經得名最上最勝,是故名郁。
「優者,喻如牛乳,諸味中上,如來之性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尊最上,若有誹謗,當知是人與牛無別。復次優者,是人名為無慧、正念。誹謗如來微密祕藏,當知是人甚可憐愍,遠離如來祕密之藏,說無我法,是故名優。
「㖶者,即是諸佛、法性、涅槃,是故名㖶。
「[11]嘢者,謂如來義。復次嘢者,如來進止、屈伸、舉動,無不利益一切眾生,是故名嘢。
「烏者,名煩惱義,煩惱者名曰諸漏,如來永斷一切煩惱,是故名烏。
「炮者,謂大乘義,於十四音是究竟義。大乘經典亦復如是,於諸經論最為究竟,是故名炮。
「菴者,能遮一切諸不淨物,於佛法中能捨一切金銀寶物,是故名菴。
「阿者,名勝乘義。何以故?此大乘典大涅槃經,於諸經中最為殊勝,是故名阿。
「迦者,於諸眾生起大慈悲,生於子想,如羅睺羅,作妙[12]上善義,是故名迦。
「[13]佉者,名非善友,非善友者,名[14]為雜穢。不信如來祕密之藏,是故名佉。
「伽者,名藏,藏者即是如來祕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故名伽。
「𠷐者,如來常音。何等名為如來常音?所謂如來常住不變,是故名𠷐。
「俄者,一切諸行破壞之相,是故名俄。
「遮者,即是修義,調伏一切諸眾生故,名為修義,是故名遮。
「車者,如來覆[15]蔭一切眾生,喻如大蓋,是故名車。
「闍者,是正解脫,無有老相,是故名闍。
「[16]膳者,煩惱繁茂,喻如稠林,是故名膳。
「吒者,於閻浮提示現半身而演說法,喻如半月,是故名吒。
「[19]侘者,法身具足,喻如滿月,是故名侘。
「荼者,是愚癡僧,不知常與無常,喻如小兒,是故名荼。
「[20]祖者,不知師恩,喻如羝羊,是故名祖。
「拏者,非是聖義,喻如外道,是故名拏。
「多者,如來於彼告諸比丘,宜離驚畏,當為汝等說微妙法,是故名多。
「他者,名愚癡義,眾生流轉生死,纏裹如蠶蜣蜋,是故名他。
「陀者,名曰大施,所謂大乘,是故名陀。
「彈者,稱讚功德,所謂三寶,如須彌山,高峻廣大,無有傾倒,是故名彈。
「那者,三寶安住,無有傾動,喻如門閫,是故名那。
「波者,名顛倒義,若言三寶悉皆滅盡,當知是人為自疑惑,是故名波。
「頗者,是世間災,若言世間災起之時三寶亦盡,當知是人,愚癡無智違失聖旨,是故名頗。
「婆者,名佛十力,是故名婆。
「滼者,名為重擔,堪任荷負無上正法,當知是人是大菩薩,是故名滼。
「摩者,是諸菩薩嚴峻制度,所謂大乘大般涅槃,是故名摩。
「[1]蛇者,是諸菩薩,在在處處為諸眾生說大乘法,是故名蛇。
「囉者,能壞貪欲、瞋恚、愚癡,說真實法,是故名囉。
「羅者,名聲聞乘,動轉不住,大乘安固無有傾動,捨聲聞乘,精勤修[2]習無上大乘,是故名羅。
「[3]和者,如來世尊,為諸眾生雨大法雨,所謂世間呪術經書,是故名和。
「奢者遠離三箭,是故名奢。
「沙者,名具足義,若能聽是大涅槃經,則為已得聞持一切大乘經典,是故名沙。
「娑者,為諸眾生演說正法,令心歡喜,是故名娑。
「呵者,名心歡喜,奇哉世尊,離一切行,怪哉如來,入般涅槃,是故名呵。
「[4]𠻬者,名曰魔義,無量諸魔不能毀壞如來祕藏,是故名𠻬。復次𠻬者,乃至示現隨順世間,有父母妻子,是故名𠻬
「魯、流、盧、樓,如是四字,說有四義,謂佛、法、僧及以對法。言對法者隨順世間,如[5]調婆達示現壞僧,化作種種形貌色像;為制戒故,智者了達,不應於此而生[6]畏怖,是名隨順世間之行,以是故名魯、流、盧、樓。
「吸氣舌根、隨鼻之聲,長短超聲,隨音解義,皆因舌齒而有差別,如是字義,能令眾生口業清淨。眾生佛性則不如是假於文字然後清淨。何以故?性本淨故。雖復處在陰[7]界入中,則不同於陰入界也,是故眾生悉應歸依諸菩薩等,以佛性故等視眾生無有差別,是故半字於諸經書、記論文章,而為根本。又半字[8]義,皆是煩惱言說之本,故名半字。滿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也,譬如世間,為惡之者名為半人,修善之者名為滿人。如是一切經書記論,皆因半字而為根本。若言如來及正解脫,入於半字,是事不然。何以故?離文字故,是故如來於一切法,無礙無著真得解脫。何[9]等名為解了字義?有知如來出現於世,能滅半字,是故名為解了字義。若有隨逐半字義者,是人不知如來之性。何等名為無字義也?親近修習不善法者,是名無字。又無字者雖能親近修習善法,不知如來常與無常、恒與非恒,及法僧二寶、律與非律、經[10]與非經、魔說佛說,若有不能如是分別,是名隨逐無字義也。我今已說如是隨逐無字之義,善男子!是故汝今應離半字,善解滿字。」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應當善學字數,今我值遇無上之師,已受如來慇懃誨勅。」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樂正法者,應如是學。」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鳥有二種:一名迦隣提,二名鴛鴦,遊止共俱,不相捨離。是苦、無常、無我等法,亦復如是,不得相離。」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是苦、無常、無我,如彼鴛鴦、迦隣提鳥?」
佛言:「善男子!異法是苦,異法是樂;異法是常,異法無常;異法是我,異法無我;譬如稻米異於麻麥,麻麥復異豆粟甘蔗。如是諸種,從其萌芽乃至[11]葉花,皆是無常;果實成熟,人受用時,乃名為常。何以故?性真實故。」
迦[12]葉白佛言:「世尊!如是等物,若是常者,同如來耶?」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應作如是說。何以故?若言如來如須彌山,劫壞之時須彌崩倒,如來爾時豈同壞耶?善男子!汝今不應受持是義。善男子!一切諸法唯除[13]涅槃,更無一法而是常者,直以世諦言果實常。」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佛所說。」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善男子!雖修一切契經諸定,乃至未聞大般涅[14]槃,皆言一切悉是無常。聞是經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為常。復次善男子!譬如菴羅樹,其花始敷名無常相,若成果實,多所利益乃名為常。如是,善男子!雖修一切契經諸定,未聞如是大涅[15]槃時,咸言一切悉是無常;聞是經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曉了[16]自身有佛性故,是名為常。復次善男子!譬如金[17]鑛,[18]消融之時,是無常[19]相,融[20]已成金,多所利益,乃名為常。如是,善男子!雖修一切契經諸定,未聞如[21]是大涅槃[22]時,咸言一切悉是無常;聞是經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曉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為常。復次善男子!譬如胡麻,未被壓時名曰無常,既壓成油多有利益,乃名為常。善男子!雖修一切契經諸定,未聞如是大涅槃經,咸言一切悉是無常;聞是經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為常。復次善男子!譬如眾流,皆歸[1]于海,一切契經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何以故?究竟善說有佛性故。善男子!是故我言異法是常、異法無常,乃至無我亦復如是。」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2]已離憂悲毒箭,夫憂[3]悲者[4]名為天,如來非天。[5]憂悲者名為人,如來非人。憂悲者[6]名二十五有,如來[7]非二十五有。是故如來無有憂悲,何故稱言如來憂悲?」
「善男子!無想天者,名為無想,若無想者則無壽命,若無壽命,云何而[8]有陰界諸入?以是義故,無想天壽,不可說言有所住處。善男子!譬如樹神依樹而住,不得定言依枝、依節、依莖、依葉,雖無定所,不得言無;無想天壽亦復如是。善男子!佛[9]性亦爾,甚深難解,如來實無憂[10]悲苦惱,而於眾生起大慈悲,現有憂悲,視諸眾生如羅睺羅。復次善男子!無想天中所有壽命,唯佛能知,非餘所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復如是。迦葉!如來之性清淨無染,猶如化身,何處當有憂悲苦惱?若言如來無憂悲者,云何能利一切眾生,弘廣佛法?若言無者,云何而言等視眾生如羅睺羅?若不等視如羅睺羅,如是之言則為虛妄。以是義故,善男子!佛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眾生佛性不可思議,無想天壽不可思議。如來有憂及以無憂,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善男子!譬如空中,舍宅微塵不可住立,若言舍宅不因空住無有是處,以是義故,不可說舍住於虛空、不住虛空。凡夫之人,雖復說言舍住虛空,而是虛空實無所住。何以故?性無住故。善男子!心亦如是,不可說言住陰界入及以不住,無想天壽亦復如是,如來憂悲亦復如是,若無憂悲,云何說言等視眾生如羅睺羅?若言有者,復云何言性同虛空?善男子!譬如幻師,雖復[11]化作種種宮殿,殺生長養繫縛放捨,及作金銀、琉璃寶物、叢林樹木,都無實性。如來亦爾,隨順世間,示現憂悲,無有真實。善男子!如來已入於般涅槃,云何當有憂悲苦惱?若謂如來入於涅槃是無常者,當知是人則有憂悲。若謂如來不入涅槃常住不變,當知是人無有憂悲。如來有[12]愁及以無愁,無能知者。
「復次善男子!譬如下人,能知下法,不知中上;中者知中,不知於上;上者知上,及知中下。聲聞緣覺亦復如是,齊知自地。如來不爾,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來名無礙智。示現幻化,隨順世間,凡夫肉眼謂是真實;而欲盡知如來無礙無上智者,無有是處。有愁無愁,唯佛能知,以是因緣,異法有我,異法無我;是名鴛鴦、迦隣提鳥[13]性。[14]
「[15]復次善男子!佛法猶如鴛鴦共行。是迦隣提及鴛鴦鳥,盛夏水[16]涱,選擇高原,安處其子,為長養故,然後隨本,安隱而遊。如來出世亦復如是,化無量[17]眾令住正法,如彼鴛鴦迦隣提鳥,選擇高原安置其子。如來亦爾,令諸眾生所作[18]已辦,即便入於大般涅槃。善男子!是名異法是苦,異法是樂,諸行是苦,涅槃是樂,第一微妙壞諸行故。」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得涅槃者名第一樂?」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說,諸行和合,名為老死。
「若放逸者名有為法,是有為法為第一苦。[20]不放逸者則名涅槃,彼涅槃者名為甘露,第一最樂。若趣諸行,是名死處,受第一苦;若至涅槃,則名不死,受最妙樂。若不放逸,雖[21]集諸行,是亦名為常樂、不死、不破壞身。云何放逸?云何不放逸?非聖凡夫是名放逸常死之法,出世聖人是不放逸無有老死。何以故?入於第一常樂涅槃。以是義故,異法是苦、異法是樂、異法是我,異法無我。如人在地,仰觀虛空,不見鳥跡。善男子!眾生亦爾,無有天眼,在煩惱中而不自見有如來性,是故我說無我密教。所以者何?無天眼者,不知真我,橫計我故,因諸煩惱所造有為,即是無常,是故我說異法是常、異法無常。
「如來悉斷無量煩惱,住智慧山,見諸眾生常在無量億煩惱中。」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偈所說,是義不然。何以故?入涅槃者無憂、無喜,云何得昇智慧臺殿?復當云何住在山頂而見眾生?」
佛言:「善男子!智慧殿者,即名涅槃。無憂愁者謂如來也,有憂愁者名凡夫人,以凡夫憂故,如來無憂。須彌山頂者謂正解脫,勤精進者喻須彌山無有動轉。地謂有為行也,是諸凡夫安住是地,造作諸行。其智慧者則名正覺,離有常住,故名如來。如來愍念無量眾生常為諸有毒箭所中,是故名為如來有憂。」
迦葉菩薩[1]復白佛言:「世尊!若使如來有憂[2]慼者,則不得稱為等正覺。」
佛言:「迦葉!皆有因緣,隨有眾生應受化處,如來於中示現受生,雖現受生,而實無生,是故如來名常住法,如迦隣提、鴛鴦等鳥。[3]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校注
[0409001] 復【大】,有【宋】【元】【明】 [0409002] 精進【大】,進者【宋】【元】【明】【宮】 [0409003] 慰【大】,隱【元】【明】【宮】 [0409004] 預【大】,豫【宮】 [0409005] 在【大】,處【宋】【元】【明】 [0409006] 義【大】,藏【宋】【元】【明】【宮】 [0409007] 止【大】,上【宮】 [0410001] 當【大】,應【元】【明】【宮】 [0410002] 中【大】,即【元】【明】 [0410003] 支【大】,肢【宋】【元】【明】【宮】 [0410004] 橙【大】,隥【宋】【元】【明】 [0410005] 遠【大】,達【宋】 [0410006] 正【大】,善【元】【明】【宮】 [0410007] 無常法【大】,法無常【元】【明】【宮】 [0410008] 常法【大】,法常【元】【明】【宮】 [0410009] 疑【大】,礙【宮】 [0410010] 若【大】,〔-〕【宋】【元】【明】【宮】 [0410011] 摩【大】,磨【宋】【元】【明】【宮】 [0410012] 無【大】,不【元】【明】【宮】 [0410013] 者【大】,〔-〕【宋】【元】【明】【宮】 [0411001] 如【大】,善男子如【元】【明】【宮】 [0411002] 甘【大】,甜【元】【明】【宮】 [0411003] 酢【大】,酵【宋】【元】【明】 [0411004] 煖【大】,曘【宋】,燸【元】【明】【宮】 [0411005] 大【大】,天【元】【明】【宮】 [0411006] 白【大】,復白【宋】【元】【明】【宮】 [0411007] 服【大】,報【宮】 [0411008] 佛【大】,是佛【元】【明】【宮】 [0411009] 錍【大】,篦【宋】【元】【宮】 [0411010] 決【大】,抉【明】 [0412001] 矇矓【CB】【麗-CB】,矇䏊【大】,朦朧【宋】【元】【明】【宮】 [0412002] 壙【大】,曠【宋】【元】【明】【宮】 [0412003] 見【大】,是【宋】【元】【明】 [0412004] 大【大】,太【宋】 [0412005] 懦【大】,軟【宮】 [0412006] 明【大】,光【元】【明】 [0412007] 聚【大】,叢【元】【明】,【宮】* [0412008] 想【大】,相【宮】 [0412009] 觀【大】,視【元】【明】【宮】 [0412010] 知【大】,見【元】【明】【宮】 [0412011] 言【大】,告【宋】【元】【明】【宮】 [0412012] 白【大】,復白【宋】【元】【明】【宮】 [0412013] 讇【大】*,寱【宋】【元】【明】【宮】* [0412014] 𢴤【大】,掁【宋】,棠【宮】 [0412015] 崩背【大】,便崩【宮】 [0412016] 藏之【大】,庫藏【元】【明】【宮】 [0412017] 相刀【大】,刀相【元】【明】【宮】 [0412018] 覆【大】,又【宋】【元】【明】 [0412019] 大王【大】,太子【宋】,王子【元】【明】【宮】 [0412020] 母【大】,拇【宋】【元】【明】【宮】 [0412021] 法【大】,相【元】【明】【宮】 [0413001] 其義云何【大】,名曰涅槃【宮】 [0413002] 噁【大】,噁(初短)【元】,(初短)噁【明】,(初短)𧙃(烏可)【宮】 [0413003] 噁【大】*,𧙃【宮】* [0413004] 名【大】,〔-〕【宋】【元】【明】【宮】 [0413005] 耶【大】,也【宋】【元】【明】【宮】 [0413006] 億【大】,〔-〕【元】,(次短)億【明】【宮】 [0413007] 法【大】,性【元】【明】【宮】 [0413008] 伊【大】,次長伊【元】,(次長)伊【明】【宮】 [0413009] 勝【大】,妙【宮】 [0413010] 眾【大】,眾生【宮】 [0413011] 嘢【大】下同,𪐭【宋】【元】【明】,野【宮】下同 [0413012] 上【大】,〔-〕【宋】【元】【明】【宮】 [0413013] 佉【大】*,呿【宋】*【元】*【明】* [0413014] 為【大】,曰【宋】【元】【明】【宮】 [0413015] 蔭【大】,陰【宋】 [0413016] 膳【大】*,膳【元】,饍【宮】* [0413017] 喏【大】*,若【宋】【元】【明】【宮】* [0413018] 性【大】,〔-〕【宮】 [0413019] 侘【大】*,咃【宋】【元】【明】【宮】* [0413020] 祖【大】*,袒【宋】【明】* [0414001] 蛇【大】*,耶【宋】*【元】*【明】* [0414002] 習【大】,集【宋】【元】【明】 [0414003] 和【大】*,啝【宋】【元】【明】【宮】* [0414004] 𠻬【大】*,茶【宋】*【元】*【明】*,荼【宮】* [0414005] 調【大】,提【宋】【元】【明】 [0414006] 畏怖【大】,怖畏【宮】 [0414007] 界入【大】,入界【宋】【元】【明】 [0414008] 義【大】,義者【宋】【元】【明】 [0414009] 等【大】,得【宮】 [0414010] 與【大】,及【宮】 [0414011] 葉花【大】,花葉【宮】 [0414012] 葉【大】,葉菩薩【元】【明】【宮】 [0414013] 涅【大】,佛性涅【宋】【元】【明】 [0414014] 槃【大】,槃時【宮】 [0414015] 槃【大】*,槃經【元】【明】【宮】* [0414016] 自【大】*,己【宮】* [0414017] 鑛【大】,𨥥【宮】 [0414018] 消【大】,銷【宋】【元】【明】 [0414019] 相【大】,想【宮】 [0414020] 已【大】,以【宋】【元】【明】【宮】 [0414021] 是【大】,曉【元】 [0414022] 時【大】,經【宋】,經時【元】【明】 [0415001] 于【大】,大【明】 [0415002] 已【大】,以【宋】 [0415003] 悲【大】,悲箭【宮】 [0415004] 名【大】*,名之【元】【明】【宮】* [0415005] 憂【大】,有憂【元】【明】 [0415006] 名【大】,〔-〕【宋】【元】【明】【宮】 [0415007] 非【大】,非是【宮】 [0415008] 有【大】,言【宮】 [0415009] 性【大】,法【宋】【元】【明】【宮】 [0415010] 悲【大】*,愁【宮】* [0415011] 化【大】,幻【宮】 [0415012] 愁【大】*,憂【宋】*【元】*【明】* [0415013] 性【大】,〔-〕【宋】 [0415014] 卷第八終【宋】 [0415015] 卷第九品第四之六首【宋】 [0415016] 涱【大】,長【宋】,漲【元】【明】【宮】 [0415017] 眾【大】,眾生【元】【明】【宮】 [0415018] 已辦【大】,辦已【宋】【元】【明】【宮】 [0415019] 無【大】,不【宋】【元】【明】 [0415020] 不【大】,若不【元】【明】【宮】 [0415021] 集【大】,習【宋】 [0415022] 進【大】,勤【宋】【元】【明】【宮】 [0415023] 健【大】,進【宋】,猛【元】【明】【宮】 [0416001] 復【大】,〔-〕【宋】【元】【明】 [0416002] 慼【大】,戚【宮】 [0416003] 不分卷【宋】【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No. 374 大般涅槃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李鑫森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