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第六編 法相唯識學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親聞記

  • 懸論
    • 一 釋題目
    • 二 明殊勝
    • 三 辨傳譯
  • 解文
    • 甲一 略標釋
      • 乙一 略標真實
        • 丙一 標二真實
        • 丙二 標四真實
      • 乙二 略釋真實
        • 丙一 釋世間極成真實
        • 丙二 釋道理極成真實
        • 丙三 釋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 丁一 釋明真實
          • 丁二 徵示境界
        • 丙四 釋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 丁一 釋明真實
          • 丁二 徵示境界
    • 甲二 廣分別
      • 乙一 所證真實理體無二
        • 丙一 安立無二真實
        • 丙二 徵釋何者為二
        • 丙三 正明無二所顯

【懸 論】

一 釋題目

初釋題目具云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十五菩薩地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分釋為五釋論題釋分題釋地題釋持題釋品題

甲 釋論題——瑜伽師地論

此論有一百卷屬於大乘部之論藏也約解為四瑜伽瑜伽師瑜伽師地瑜伽師地論初瑜伽者華言相應確指行解相應以言非泛論之相應也其中分有五種相應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與行相應謂定慧行等相應故與理相應安立非安立二諦相應故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故與機相應果後行化能與機相應故具此五種相應是此論所名之瑜伽也蓋由諸法若性若相聞之確然了解是為第一步相應境既相應依智起行若定若慧亦不相悖是為第二步相應也若境與行既相應已即理智如如心無所得是為第三步相應也理智相應而得圓成妙覺是為第四步相應也果既圓成應機說法是為第五步相應也然相應之關鍵正在乎止觀而已又瑜伽有顯密之二顯教即前五勝解與境相應——台宗謂之理即名字即正觀與行相應——觀行即相似即真智與理相應——分證即圓因與果相應——究竟即佛教與機相應良以行解相應然後理可證道可成眾生可度而得始終貫徹瑜伽之旨也密教之瑜伽謂行者之三業——身意——與本尊之三業交加依持相應互照聖凡一致因果同體此密教之相應蓋無異顯教之佛教與機相應也

       ┌─身印契身─┐    本尊─┼─口咒言口─┼─行者       └─意字觀意─┘

瑜伽師——別云瑜祇微異瑜伽——翻云觀行者或云瑜伽之師依主釋也蓋師者人也因學觀行而名之也又名有瑜伽之師以此人有止觀之相應行故有財釋也瑜伽師人法雙標也瑜伽師地地位謂從凡夫地至大覺地故譬喻謂地能持載萬物能生長萬物喻此論能持載諸行為一切法之所依故能生長二智為無上菩提因故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約所詮之義理論約能詮之言教也

乙 釋分題——本地分

本論有五分本地分攝決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初分廣明由凡至聖之境果地餘四分中所言者皆為此本地分之流類耳

丙 釋地題——第十五菩薩地

論曰『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嗢陀南曰「五識相應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有心無心地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此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聲聞地十四獨覺地十五菩薩地十六有餘依地十七無餘依地於中前九地辨境次六地辨行後二地辨果菩薩地屬於十七地中第十五地——辨行由三十五卷起至四十九卷半止共有十五卷半文所謂三乘者佛之說法本乎一味因根不等故有三乘然大乘不但異小乘且能包乎小乘也

丁 釋持題——初持瑜伽處

持有四初持二持三持四持初持文占菩薩地最多有十二卷十八品約前顯教初解境相應與觀行相應屬此初持觀行相應與智理相應屬此二持因果相應屬此三持初持以持菩薩解行到瑜伽處也

戊 釋品題——真實義品第四

行者之於一切法如實了知諸法實相假者見其假真者見其真而不虛誑其事則此品之所名真實也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矣」品之要義說明一切法自相使得發生不違諸法之勝解而入與境相應之初持瑜伽處者也故吾人必藉此發生相應勝解得入為初持之瑜伽師品者類也文在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十八品中之第四品

二 明殊勝

論之殊勝分為三種本論在佛法中之殊勝本地在本論中之殊勝本品在本地中之殊勝初云佛法者指佛一代時教之謂也略言有四所屬藏勝於二藏中屬菩薩藏攝故於三藏中屬阿毘達摩藏攝故所屬乘勝從此論頓入菩薩地者即同華嚴之根本一乘故從此論漸入菩薩地者即同深密第三時普為發趣一切乘而說之大乘故總論此論所屬乘者唯普為與根本之大乘方能攝入餘非所容所屬教勝頓機遇之即一時一音之頓教漸機遇之即深密第三時無上無容中道了義之教論自體勝有三是通申一切經之宗論故是法無不詮義無不了之廣論故是法相唯識宗之本論故對十支論為根本故十支論名目如下

  • 略陳名數支百法明門論──世親造

  • 粗釋體義支大乘五蘊論──世親造

  • 總包眾義支顯揚論  ──無著造

  • 廣包大義支攝大乘論 ──無著造

  • 分別名數支集論   ──無著造

  • 離僻處中支辨中邊論 ──彌勒說

  • 摧破邪山支二十唯識論──世親造

  • 高建法幢支三十唯識論──世親造

  • 莊嚴體義支大乘莊嚴論──彌勒說

  • 攝散歸觀支分別瑜伽論──彌勒說依深密中之品名而造論未譯

本地在本論中之殊勝古德嘗以此論全部不能廣譯而獨譯此一地者可見其以此地為殊勝也如北涼曇無讖三藏譯名菩薩地持經劉宋罽賓求那跋摩譯名菩薩善戒經一屬經藏一屬律藏皆不稱其為論也後玄奘法師譯出為論即將地持經編入論藏而善戒經仍攝在律藏因當時譯者重在明大乘戒故本品在本地中之殊勝心不契真實義必偏愛見雖有前數品之發心亦等於空花無果耳必須根本真實方能念念流入薩婆若海由初持而二持而三持以圓滿菩提耳故此品在二十八品中較之別品獨為殊勝也

三 辨傳譯

甲 明說主——彌勒菩薩說

彌勒此云慈氏名阿逸多翻無能勝菩薩具云菩提薩埵覺有情義說者悅所懷也菩薩在佛滅九百年間說此論佛在世時或有菩薩示現人間助佛行化如觀音等何故佛滅後九百年彌勒仍在人間說法緣由當時有無著菩薩獲證初地深入大乘為要顯揚正宗摧破邪見以神通上昇內院求彌勒菩薩自睹史天宮降於中印度阿輸他國為說此論乃傳於世也

乙 辨譯人——三藏法師玄奘譯

奘師越蔥嶺遊月邦訪道十有七載經途百有餘國三遍獲聞此論於戒賢法師座下以貞觀十七年二月六日還至長安於弘福寺與學通內外之名僧二十一人共譯三藏梵本於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肇譯此論論梵本四萬頌每頌三十二字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絕筆成一百卷凡有五分宗明十七地如前釋法師講此論時有窺基「略纂」十二卷遁倫記其所解成「瑜伽倫記」四十八卷並行於世至元末以來遺失其本研究者多未聞見正理淪亡慧日沉空近幸日本續藏流通取回重行於世今講此論都依斯記

【解 文】

甲一 略標釋

乙一 略標真實

丙一 標二真實

云何真實義謂略有二種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應知總名真實義

云何是徵問詞不變不異之理性謂之真現有現在之事體謂之實性則亙古亙今體則無方無所此中問以何法為真實義所謂「欲窮真諦理須知第一義」也標中先開次合善戒經言二真實法性法等地持經作法性一切事法性二者名義異而不異此則全異其名而同其義也一者依如性以明諸法無差別之真實性二者依盡性以明諸法有差別之一切性如者不變不異之謂今取不變不異與亦變亦異及變而不異三義較而明之不變不異義為根本智親證真如故變而不異義為後得智與第八識及前六現量所緣性境雖有因緣變分別變別別之事而緣時與所變境不相違異故亦變亦異義為第七六識帶質境與獨影境由分別變更違異因緣變之實境故如下表明——

依此不變不異之如所有性說有諸法之真實性除此則無有真實之體性也盡者窮邊際徹源底之謂前約如理智——根本智——契諸法之性曰如此約如量智——後得智——符一切之相曰盡倘若境大智小智大境小皆不足以稱其為如量也是故有為無為空有色心等法以如量智證之無不周遍無不深徹粗妙大小歷歷炳然也即地持中所云之一切事法性也以上二義大抵如是合則以根本智所證之性為諸法真實性以後得智所證之性為諸法一切性如是應知總名真實義也

丙二 標四真實

此真實義品類差別復有四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三者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四種真實中初屬有漏二通有漏無漏四皆屬無漏合四重二諦如次

    世間世俗───────世間真實──如天地人物是也    世間勝義─┐    道理世俗─┼─────道理真實──如蘊處界等法是也    道理勝義─┘    證得世俗──┬────煩惱障淨──苦集滅道證人空故    證得勝義─┬┘    勝義世俗─┼─────所知障淨──證法空一真法界故    勝義勝義─┘

乙二 略釋真實

丙一 釋世間極成真實

云何世間極成真實謂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謂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飲食衣乘諸莊嚴具資產什物塗香華鬘歌舞妓樂種種光明男女承事田園邸店宅舍等事當知亦爾苦唯是苦非是樂等樂唯是樂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決定勝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籌量觀察然後方取是名世間極成真實

釋中初徵次釋三例四合五結云何下問言何者為世間之極成真實也謂一切下彼彼者各各也世間之得為至極成就之真實蓋本乎世俗慣習之思想言說為世間思想言說共所成就是實非虛故曰極成乃如來隨他意語施設安立者但為世俗之性而無勝義之性者也然後三種真實不依世間之真實則無以為言說分別之所依止是故此世間所極成者亦稱真實也謂地唯下其中先能造四大所造色相依正莊嚴內身苦樂言地唯是地者即說明此是地大決定是地大非火大等地大既然四大亦爾萬有皆然以要言下謂世間世俗諦是從本際展轉傳來共所成立非今創造者也凡新發明學說先以思想考察而後定取者無論正確與否皆非此所謂世間極成真實之義也是名世下因明疏云『極者至也成者就也至極成就兩宗共許故名極成』又云『雖兩宗共許若非至實道理亦不名極成如勝論對五頂所立量是』此則世間之所以名極成真實者亦明矣世間真實近於俗所謂常識或直覺

丙二 釋道理極成真實

云何道理極成真實謂諸智者有道理義諸聰叡者諸黠慧者能尋思者能伺察者住尋伺地者具自辯才者居異生位者隨觀察行者依止現比及至教量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證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設義是名道理極成真實

釋中先徵次釋後結道者途也人之思考亦由途徑而達目的謂能緣心與所緣境相通一貫之理是此所云道理之義亦是共所成立故云極成真實謂諸智下有總別義總言諸智者揀非愚夫愚婦之謂也諸字所包括意即指別中八種有智之人也別中初明諸智者次示有道理義聰叡者生來六根通利故黠慧者具有巧妙學術故尋思者散心能淺思維故伺察者散心能深思維故住地者由尋伺而入靜慮故如初禪天是也

辯才者具四種辯才故異生位者雜類凡夫中之有智故觀察行者凡三乘學者必隨順觀察行故諸智者略釋如此次示有道理義者吾人得慧之所由不外乎三量以此為一切道理之源也量度十方權衡三世有限無限能通能窮此則三量之所以名為量也是故欲入佛智境界亦必依是三量文中云現者即三量之現量謂由親證而得不藉言說及念度故異生散心雖無現量而有似量定心必為現量比者比量也比度計較之謂也依以因之三相比類觀察確知不虛謂之比量近世學者慣用正反比例亦此義也至教量者又云聖教量謂由因了義教典而楷定諸法義故至極無上意言佛之教非外道典之所能過也諸智者依止三量極善思維而得決定證成之道理是名下

丙三 釋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丁一 釋明真實

云何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謂一切聲聞獨覺若無漏智若能引無漏智若無漏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文中先徵次釋後結擾也害也此即是障而為首者則唯補特伽羅我執以從煩惱中而得以出離其能緣之智與所緣之境相應一致故謂之淨智所行真實謂一切下聞聲悟道謂之聲聞得自然慧謂之獨覺此二乘者於無漏智能證生空理不與煩惱相應如光破暗明暗不能並故又有能引無漏智種而起現行之加行智其能引智在七賢位疏引在資糧位親引在四加行至見道位斷分別人我執如實了知唯蘊無我故云無漏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智通三位是名下指明二乘所緣境智是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也

丁二 徵示境界

由緣此為境從煩惱障淨智得清淨於當來世無障礙住是故說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此復云何謂四聖諦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即於如是四聖諦義極善思擇證入現觀入現觀已如實智生此諦現觀聲聞獨覺能觀唯有諸蘊可得除諸蘊外我不可得數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故數習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故發生如是聖諦現觀

文中初躡前真實次徵釋四諦後示境生觀初謂由緣四諦之境而得淨智如摩尼珠出於污泥即脫煩惱障生無漏慧至業報二障亦於當來世捨盡矣此復下正徵此境界四諦云何也一苦下聖諦正也實也是中正真實之言故謂三界二十五有之苦報也謂貪癡等惑福業非福業不動業之苦因也謂無漏真理二乘涅槃也謂三十七道品能引凡入聖也智者知苦是逼迫性集是招感性滅是可證性道是可修性是故二乘由此證入十六行之現觀發生無漏智入見道位也此諦下示觀境唯有諸蘊可得除此其餘我見不可得也大智度論云阿羅漢視身如曾經剖解復為綴合之牛不見有神我故其所以得入我空無性者蓋因屢屢數習緣生無常無我之慧發生如是聖諦現觀耳

丙四 釋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丁一 釋明真實

云何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謂於所知能礙智故名所知障從所知障得解脫智所行境界當知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釋中初徵次明後結前云煩惱障持業釋也此則所知不是障以障障所知以法執為本依主釋也所知梵語爾燄與境同義從執一切所緣之境為心之障能礙通達於境之智故名所知障出離所知障所得之智境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也

丁二 徵示境界

此復云何謂諸菩薩諸佛世尊入法無我入已善淨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為最第一真如無上所知邊際齊此一切正法思擇皆悉退還不能越度

此復云何者重問所行境界為何境也諸菩薩約初地菩薩以上諸佛統括三世十方之妙覺地世尊謂果後行因倒駕慈航為天人之所尊重也由初發心歷三賢地知法無我以久修無我觀方便斷分別法執入初地進斷俱生法執究竟成就清淨故云入已善淨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之非安立安立二諦心境相應理智一如故云平等平等如實了知空不空法不隨言說分別故云無分別智所行境也如是境界遍法界徹世際為第一無二之真如更無有過其上者齊此則一切法皆悉下劣不克勝於此矣

甲二 廣分別

佛之說法或廣或略蓋因群機有愚智之所致耳說雖不同其揆一也維摩詰經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不同而同入不二法門今此論雖重重廣為分別亦悉詮真實之義也依遁倫記分作五段

乙一 所證真實理體無二

丙一 安立無二真實

又安立此真實義相當知即是無二所顯

此真實相以何為相當知即是絕對待離空有無二所顯一真常存之理體也

丙二 徵釋何者為二

所言二者謂有非有此中有者謂所安立假名自性即是世間長時所執亦是世間一切分別戲論根本或謂為色或謂眼或復謂為地或謂色或謂善不善無記或謂生滅或謂緣生或謂過去未來現在或謂有為或謂無為或謂此世或謂他世或謂日或復謂為所見所聞所覺所知所求所得意隨尋伺最後乃至或為涅槃如是等類是諸世間共了諸法假說自性是名為有言非有者謂即諸色假說自性乃至涅槃假說自性無事無相假說所依一切都無假立言說依彼轉者皆無所有是名非有

文中先言所說有次明所說非有所言二者以其所執皆是有法既有有法必有非有以非有非有亦不能對待名為有矣此中有者以其本空妄增益之執為實事故為妄執之有如云涅槃生死皆同昨夢其所言之涅槃與生死名義者固皆安立假名豈實有自性乎世間謂器世間中之有情世間也長時所執者謂從無始不覺迄至未來大小眾生各各皆有其自境所執如螻蟻然逢擒則逃將雨而徙亦有其所執之境此謂遍計所執之性亦是分別戲論之根本耳等言即是假名五蘊六根四大六塵三性四諦生滅十二緣生三世有為無為今生他生空色色空見聞覺知求得尋伺——未得而求謂之求已得而得謂之得粗也細也心隨分別謂之意隨——乃至究竟涅槃遣無可遣等法皆是世間共同假立諸法名義言非有者以其所立之自性相畢竟空無無所有故欲遣增益之有故說非有實有也假相也然聞非有而執非有亦名遍計執性是謂損減執依彼轉者即依假立諸法之名而有假立諸法之義轉現也

丙三 正明無二所顯

先所說有今說非有有及非有二俱遠離法相所攝真實性事是名無二由無二故說名中道遠離二邊亦名無上佛世尊智於此真實已善清淨諸菩薩智於此真實學道所顯

言二俱遠離者即明中道無上之真勝義也不獨有法空而非有法亦空且空之空亦空也如起信謂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乃至因言遣言無言可遣是名心真如相要之如來所說或名一真法界或稱諸法實相曰圓覺性曰自覺聖智境界此論今名中道亦名無上正顯真實義為純圓獨妙之法也其所說之中道名義亦是假立自性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又名中道義』由是觀之此無二所顯真實法固四句皆非百非俱遣也諸佛於此已證菩薩於此正顯眾生於此當證吾輩其努力哉

(附註)此下記文未見應是記者未續記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