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蘊之研究
梵語「塞犍陀」、古譯為陰,新譯為蘊。蓋陰為覆蔽義,謂一切差別生滅之有為法,能覆蔽無差別不生滅之涅槃性,其義惟局有漏。蘊為積聚義,謂眾多之法積為五聚,在眾生為有漏雜染之五蘊,在佛果則為無漏清淨之五蘊,其義通漏無漏。故二乘入生空、菩薩證二空、佛證果地時可具五蘊聚,而無五陰蔽。是則蘊義為究竟,而陰字所不能及耳。然有五取蘊,在小乘有部為煩惱之異名,大乘唯識有貪愛之所取,此蘊專屬凡情,與五陰之義為相等也。或謂陰義亦通於二乘,以彼常觀五陰而得解脫故。然二乘入無餘涅槃時盡捨前覆蔽涅槃之五陰法,且二乘許四諦中之道諦及十八界之後三,咸皆無漏,故五陰亦不通於二乘也。如此、欲明通漏無漏之法者,則當以蘊字為然,而陰字較狹劣矣。
夫譯陰者為羅什,多用於法性之經論。譯蘊者為玄奘,多用於法相之經論。蓋什師盛宏法性,以性宗專顯無為法性為目的,故視此無為法性在眾分上名自性涅槃,在佛果位上名無上涅槃;而有為法皆能覆蔽無為法,欲盡除無為法之蔽故什師譯之為陰也。奘師盛宏法相,以相宗專從有為法轉有漏成無漏為目的,故睹一切有為法皆有各各不同之種子,即將眾多有為之法合為五聚,故有色等五聚之名。此五聚在眾生分上名有漏,在佛果位上即名無漏;欲轉有漏法而成無漏法故奘師所譯為蘊也。
此二宗皆有大小乘之差別,性宗小乘所明之法性是生空所顯,性宗大乘所明之法性是二空所顯;故知法性一宗,以空為能顯之門,性為所顯之目的也。但由生空所顯為淺,二空所顯為深。總而言之,為空一切法以明法性——空一切有差別生滅之法,以顯無為無差別生滅之法性;而此五陰,是有為生滅之法,能覆蔽無為不生滅之法,故必空之耳。若小乘二十部,唐列為六宗,其現通假實宗、諸法但名宗等為小乘之法性宗。在中土則可以成實論為其代表,然其所明之空猶淺,而所顯之性亦不深。三論宗代表大乘之法性,亦明空一切法,較前小乘所明之空則顯且深。如此、若就所用門言之,可名空宗;就所法言之,可名法性宗。什師盛傳成實、三論,故此二宗之經論亦多譯為陰也。
相宗小乘之專明一切法有者,為薩婆多部,此部之經論有大毘婆沙等。此宗之說明皆從有法上如何而有,又如何顯明其本來如是之實相,以此引生智慧,證得涅槃解脫,即是達到其目的也。在中土有俱舍論可作小乘法相之代表,以彼兼採經部之長,以說明一切法因緣幻有,而非斷滅空無,如其所有即了達其有,而不增益其妄執我,故能成立一切法皆為如幻之妙有也。若能如是了達即不起無明顛倒,可轉有漏之識而成無漏之智。成唯識論之大乘法相,明一切生滅差別之法皆不離識,而一切無為無漏之法亦不離識,是知一切生滅差別法及無為法,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能轉煩惱而成無上菩提,達幻有即顯圓成實矣。如此若就其所用之法門言之,亦可謂為有宗;就其所顯之法體言之,亦可謂為法相宗。奘師盛傳俱舍、唯識,故此二宗之經論亦多用於蘊也。
上之性相,以其所崇尚所顯示之點不同,故其顯示之方法亦有不同也。然則性相殊途,何能融佛法為一味平等耶?曰:佛法無邊,凡有施設,皆為令眾生達到絕言思之實際,但欲達此真目的地,必須假方便而能入之,故謂佛法為一大方便法門耳。由此言之,性相二宗亦為二種方便之大法門耳。故小大性相之二宗,其標立方法雖殊異不同,而其捨生死、證涅槃,則同一不二。故云:「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
顧此性相二宗,雖各標方法之不同,但細為觀察實多融會之點:如性小乘明五蘊空,欲明空先須明諸法,其反面仍明法相矣。而相小乘明諸法有,而其反面正顯我空,亦即仍明法性矣。所謂顯真空即彰妙有,彰妙有即顯真空,即此義也。其性空大乘極明諸法畢竟寂滅,離言絕相;雖然如是,其意乃正成一切法。故中觀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此是言陳上明一切法空,而意許上仍明一切法有。故天台以一切空成了不思議假,盡將中論之意許、亦表為言陳矣。法相大乘極明因緣依他之法,皆為幻有;雖然如是,其意仍在空一切法,離言自相畢竟不可得。故成唯識論云:若執有法名唯識者,亦是法執!此亦是言陳上明一切法有,而意許上仍顯一切法空,諸法圓成性中畢竟不可得言說思議分別也。而華嚴以不可思議圓融無礙法門,盡將唯識之意許、亦表為言陳矣。但詳察台賢之言陳,頗不與性相二宗全同。何以言性相之意許、台賢表為言陳乎?蓋天台立宗根據法性,而進融法相之說;華嚴來原由於法相,而進融法性之義。故性相之隱義為台賢所發揮宜哉!惟陰與蘊雖成各相沿襲,亦可隨其經論之文義而融會之。如天台止觀云: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陰是積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又仁王云:不可說識生諸有情色心二法,色名色蘊,心名四蘊;皆積聚性,隱覆真實。如此等文,可見天台用法性陰而融法相之蘊,其根據仍在陰義也。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09 冊 No. TX09n0006 第六編 法相唯識學(第16卷-第49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