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相必宗唯識
- 一 出定義
- 二 遮彼計
- 甲 判一本十支為二宗之非
- 1 出今說理由之非
- 2 出今說判別之非
- 乙 括小乘佛智為法相之非
- 1 出今說之大意
- 2 正明今說之非
- 甲 判一本十支為二宗之非
- 三 結正義
識所唯法,法相而已。是故稱法相即括唯識,談唯識即攝法相。此義也,奘基以還,無異議者;近人別法相與唯識為二宗,判若鴻溝,徒生支節,無當聖言。爰立自宗與之商榷。
一 出定義
甲、空後安立依識假說之一切法曰法相:凡立一宗,必先定名;法相唯識,定義云何?法相云者,賅染淨盡。染謂雜染,五法之相、名、分別,三相之遍計、依他屬之;淨謂真淨,五法之正智、如如,三相之依他、圓成屬之。如是染法淨法,皆是識所變緣,安立施設,後得為用。蓋法相之五法、三相,為後得所起之能所分別相,如是法相,由後得分別智所緣生,眾緣所生,皆如幻有。頌云:『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實』;成唯識論云:『此中三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謂心心所,即變現象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曰圓成實。是故後得所分別施設有之如幻等法相,皆依識假說,唯識為宗。
乙、約眾緣所生法相皆唯識所變現曰唯識:染淨諸法,依何生起?曰:依眾緣,眾緣生法,唯識所緣,識所緣法,唯心所現,故一切法唯識。——海潮音第六期木村泰賢所著『因緣論之世界觀』,有與余意吻合者,即一一法之關係,而此關係實重重無盡,雖極複雜而又整然一絲不亂,表現於有情之生命,擴充為世界規則,而握此大本營之軍符者,則為有情之心識,離此無所謂因緣論,此所以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結論也。
二 遮彼計
甲 判一本十支為二宗之非
近人將唯識諸論,畫其範圍,謂何者屬法相,何者屬唯識。吾皆以為虛妄分別也!蓋諸佛為顯理故說經,菩薩為申經而造論,其能詮之教雖殊,而所顯之理及趨證之果,則無二義;此所謂佛佛道同。然彼既有執,吾當破斥。
1 出今說理由之非
百法五蘊序云:『相宗六經十一論,六經者:深密、楞伽……,十一論者:一本十支是也,約緣起理,建立唯識宗;以根本智攝後得智,以唯有識為觀心,以四尋思為入道。約緣生理建立法相宗;以後得攝根本,以如幻有詮教相,以六善巧為入道』。就彼立言,條而論之。
(一)緣起理對緣生理
雜集論敘云:『緣起義是唯識義,故緣其因,說種子相。緣生義是法相義,故究其果,說成就相』。然種現因果不即不離,緣之所起,即從緣所生之一切法,究明一切法能起之緣,即唯識之理顯。據此二理,正見施設法相,必宗唯識,不應離唯識而另立法相宗。復次、宗者、謂所尊、所崇、所主、所尚,若離唯識,則法相以何為主?或曰:宗五法,三自性。然五法、三自性,或即是識,或是識所唯法,是故離唯識外別無法相。且五法、三相,小乘不言,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皆不言,言之者唯在說明唯識現之深密、楞伽等經。故五法、三性,必以識為宗。是知法相明法,唯識明宗;法為能宗,宗為所宗,能所相合,宗乃成立。離法相則唯識是誰之宗?離唯識則法相以誰為宗?緣起理是明法相之宗,緣生理是明識宗之法,何得別為二宗?
(二)根本攝後得對後得攝根本
根本智屬唯識,後得智屬法相,由根本攝後得,則法相宗乎唯識;依後得顯根本,即法相而彰唯識。據此亦但能見其宗一,不能別立為二。且後得智所施設之法相,皆由緣真如後,模仿所起之能所分別相。以是法相諸法,皆唯有識。
(三)四尋思入道對六善巧入道
證唯識性,以四尋思為入道,由四尋思引得四如實智。真實品云:『云何了知如是分別?謂由四種尋思,四如實智故。云何名為四種尋思?一者、名尋思,二者、事尋思,三者、自性假立尋思,四者、差別假立尋思』。四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謂諸菩薩,於事尋思唯有事已,觀見一切色等想事,性離言說,不可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事尋思所引如實智』。此四如實智,可分三類:一者、加行智,即四尋思所引是。二者,根本智,即名尋思與事尋思所引如實智是。三者、後得智,即自性假立與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是。後得智為仿根本智之所起,加行智為引真見道,根本智前結加行智之成,後為後得智之源,乃一切智之樞紐也。而六善巧之蘊、處、界、食、諦、緣、諸法,皆為後智所分別之幻有法相,以之入道,但是依教入理之道;不宗唯識之四尋思觀,不能從行證果入真見道,故法相必宗唯識。
(四)唯有識觀心對如幻有詮教
唯識為唯有識以觀心,是觀即行,行必證果。法相以如幻有而詮教,教但顯理,理必起行,方能證果。凡舉一宗,皆具教理行果:唯識之教理即法相,法相之行果即唯識。且宗也者,正指統持教所明理之一集中點以言。故由法相教理,反博歸約而起行趨果者,正在唯識。唯識為唯有識以觀心,是故法相依唯識為宗。否則、法相如童豎戲,不能趨行證果。
2 出今說判別之非
唯識之六經十一論,要皆明諸法唯識,未聞有所謂法相與唯識之分。近人之百法五蘊敘云:『抉擇於攝論,根據於分別瑜伽,張大於二十唯識與三十唯識,而懷胎於百法明門,是為唯識宗,建立以為五支。抉擇於集論,根據於辨中邊,張大於雜集,懷胎於五蘊,是為法相宗,建立以為三支。如是二宗八支,瑜伽一本及顯揚、莊嚴二支括之』。此所判者,未善思維,試舉一二非之:世親攝論敘云:『攝論宗唯識,則以一切法唯識以立言,所有一切顯現,虛妄分別,唯識為性故,攝三性以歸一識故』。是言也,謂為攝論明法相,以唯識為宗者可,若判為攝論是唯識而非法相,則殊未敢苟同。蓋如其所計,則攝論之初品之所知依,應判為唯識,其第二品之所知相,不又應判歸法相乎?吾敢正告之曰:十支諸論,若攝論,若顯揚,若百法,若五蘊,或先立宗後顯法,或先顯法後立宗,無不以唯識為宗者。若於立顯之先後微有不同,強判為唯識與法相二宗,則不僅十支可判為二宗,即一支、一品亦應分為二宗。如是乃至識之與唯,亦應分為二宗;以能唯為識,所唯為法故。誠如所分,吾不知唯識如何安立?
乙 括小乘佛智為法相之非
近人於分立唯識與法相之二宗,更畫其範圍,所謂法相賅廣,五性齊被。唯識精玄,唯被後二。茲先出其意:
1 出今說之大意
雜集論敘云:『唯識簡聲聞藏八萬四千法蘊處,是三藏相,是所緣境。法相則攝方廣十事門菩薩別藏,更攝十二部聲聞通藏』。又真實品敘云:『唯識無住,但般若自性涅槃,而俱簡小;法相普被,有餘無餘以為其果』。又、『唯識有簡,故有其略;法相咸應,罄無不詳』。更有括及於華嚴帝網重重之無盡法界,皆入法相宗範圍者。茲舉小乘之法執,及大乘法性空慧,與華嚴法界辨別之。
2 正明今說之非
總上所出大意,姑分三段論之:
(一)空前之法執非法相
真實品敘云:『法相之體,即三自性,攝一切盡。五法之法,但說依圓;相、名之相,唯依他起。……法相之法,法相之相,都無不通,都無不詳』。是故五法、三相是法相。雖然、五法也,三相也,皆菩薩空後安立。然二乘之阿毗達磨,足證此空後所施設乎?縱覽婆沙、俱舍,都無是理。是故二乘法執之法,是法相唯識之所破,非可濫同唯識之如幻有。
(二)遮破法執之空慧非法相
余嘗於中國大乘八家,觀其詮表宗依之相類者,判為三宗:一者、法性空慧宗,二者、法相唯識宗,三者、法界真淨宗。蓋遮執空慧,即此中之法性空慧。所謂遮執,即遣諸法相、名、分別,乃至能遣亦遣故,正智、如如亦不安立,入畢竟空,起法空慧,而直契一切法之平等體性。故此性言,即體性性。然體性性,離言絕思,非畢竟空慧無能契證,般若中觀諸經論,均明乎此;他如禪宗之離言契證故,亦屬此類。第以言遣言,故空慧立宗。而法相之相,由後得分別施設,乃相用之相,非體相之相。而體相離言,乃假空慧以遮執,是法性之宗空慧,空慧亦空。而相用之相,更非體性之相。故法性空慧宗,與法相唯識宗,二應有別。
(三)安立非安立之圓融法界非法相
此圓融法界,即吾所判三宗中之法界真淨宗。余於佛法總抉擇談立此為真如宗,蓋就起信論言,以起信總一切淨法名真如故,今當正名為法界真淨宗。法、是一切諸法,即安立世俗諦,及非安立第一義諦。界、是攝藏統持二諦之總和義。真淨、即對有漏虛幻雜染言,真簡有為虛幻,淨簡有漏雜染,為佛智性相圓融之究竟真淨,——華嚴天台無礙法界——此亦可稱為唯智論。余昔跋善因法師之唯性論,立三唯論:一、唯性論,今名法性空慧宗。二、唯識論,今名法相唯識宗。三、唯智論,今名法界真淨宗。歐陽居土近所謂『唯識之學,特詳染污阿賴耶邊,于清淨義斷妄證真,甚覺其略;此正待後人推論發明,當於唯識學外,建立唯智學』(見內學之不思議熏變評解)。與余立三宗之意漸符,但唯智乃宗依佛之一切種智者,安立非安立圓融為一法界,故不可束之於法相。茲將大乘三宗與三唯論對表於左:——法相唯識宗,如前已明,茲不贅。
┌小乘 佛教┤ ┌法性空慧宗………唯性(非安立諦) └大乘┤法相唯識宗………唯識(安立諦) └法界真淨宗………唯智(安立非安立圓融)
三 結正宗
總結前義,故法相必宗唯識,約有下之結論:甲、法相所攝:若緣生理,若後得智,若六善巧,若如幻有詮教相;皆宗唯識而分別施設者。乙、法相諸論:若雜集,若辨中邊,若五蘊、百法,均以唯識為宗以明法相,即彰唯識義故。丙、空前之法執非法相,但破不立之法性空慧非法相,圓融之法界非分別假設之法相,故唯依識變假設之法為法相。
近人不明能宗之教相,與所宗之宗趣,務於名相求精,承流不返,分而又分,浸假而唯識與法相裂為楚漢!浸假而唯識古學今學判若霄壤!不可不有以正之,以免蹈性相爭執之故轍!此余講此之微意也。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09 冊 No. TX09n0006 第六編 法相唯識學(第16卷-第49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