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5](一二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天子說偈問佛

「大力自在樂  所求無不得
何復勝於彼  一切所欲備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大力自在樂  彼則無所求
若有求欲者  是苦非為樂
於求已過去  是則樂於彼

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6](一二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天子說偈問佛

「車從何處起  誰能轉於車
車轉至何所  何故壞磨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車從諸業起  心識[7]能於車
隨因而轉至  因壞車則亡

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8](一二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拘屢陀王女修波羅提沙今日生子

佛告天子「此則不善非是善

[9]彼天子即說偈言

「人生子為樂  世間有子歡
父母年老衰  子則能奉養
瞿曇何故說  生子為不善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當知恒無常  純空陰非子
生子常得苦  愚者說言樂
是故我說言  生子非為善
非善為善[1]  念像不可念
實苦貌似樂  放逸所踐蹈

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2](一二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數所數  云何數不隱
云何數中數  云何說言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3]法難測量  二流不顯現
若彼名及色  滅盡悉無餘
是名數所數  彼數不隱藏
是彼數中數  是則說名[4]

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5]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6](一二九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物重於地  何物高於空
何物疾於風  何物多於草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戒德重於地  慢高於虛空
憶念疾於風  思想多於草

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7](一二九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彼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戒何威儀  何得何為業
慧者云何住  云何往生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遠離於殺生  持戒自防樂
害心不加生  是則生天路
遠離不[8]與取  與取心欣樂
斷除賊盜心  是則生天路
不行他所受  遠離於邪婬
自受知止足  是則生天路
自為己及他  為財及戲笑
妄語而不為  是則生天路
斷除於兩舌  不離他親友
常念和彼此  是則生天路
遠離不愛言  軟語不傷人
常說淳美言  是則生天路
不為不誠說  無義[9]不饒益
常順於法言  是則生天路
聚落若[10]空地  見利言我有
不行此貪想  是則生天路
慈心無害想  不害於眾生
心常無怨結  是則生天路
苦業及果報  二俱生淨信
受持於正見  是則生天路
如是諸善法  十[A1]種淨業跡
等受堅固持  是則生天路

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於時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1](一三〇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釋提桓因說偈問佛

「何法命不知  何法命不覺
何法鏁於命  何法為命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色者命不知  諸行命不覺
身鏁於其命  [12]受縛於命者

釋提桓因復說偈言

「色者非為命  諸佛之所說
云何而得熟  於彼甚深藏
云何段肉住  云何知命身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13]迦羅邏為初  迦羅邏生胞
胞生於肉段  肉段生堅厚
堅厚生[1]肢節  及諸毛髮等
色等諸情根  漸次成形體
因母[2]飲食等  長養彼胎身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3](一三〇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長勝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長勝天子而說偈言

「善[4]學微妙說  習近諸沙門
獨一無等侶  正思惟靜默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善學微妙說  習近諸沙門
獨一無等侶  寂默靜諸根

長勝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5](一三〇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6]尸毘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尸毘天子說偈問佛

「何人應同[7]  何等人共事
應知何等法  是轉勝非惡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與正士同止  正士共其事
應知正士法  是轉勝非惡

彼尸毘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8](一三〇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9]月自在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月自在天子而說偈言

「彼當至究竟  如蚊依從草
若得正繫念  一心善正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彼當到彼岸  如魚決其網
禪定具足住  心常致喜樂

彼月自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0](一三〇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11]毘瘦紐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毘瘦紐天子而說偈言

「供養於如來  歡喜常增長
欣樂正法律  不放逸隨學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12]若如是說法  防護不放逸
以不放逸故  不隨魔自在

於是毘瘦紐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3](一三〇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14]般闍羅健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般闍羅揵[15]天子而說偈言

「憒亂之處所  黠慧者能覺
禪思覺所覺  牟尼思惟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了知憒亂法  正覺得涅槃
若得正繫念  一心善正受

般闍羅[16]健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7](一三〇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須深天子與五百眷屬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汝[18]何難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心喜樂不」阿難白佛「如是世尊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中心不欣樂所以者何彼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遠離正念堅住智慧正受捷疾智慧利智慧出離智慧決定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善能教化亦常讚歎示常為四眾說法不[19]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阿難為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聞尊者舍利弗善說諸法而不歡喜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正念智慧正受超智捷智利智出智決定智大智廣智深智無等智[20]智寶成就善能教化亦常讚歎示常為四眾說法不惓

世尊如是如是向尊者阿難如是如是稱嘆舍利弗所說如是如是須深天子眷屬內心歡喜身光增明清淨照耀

爾時須深天子內懷歡喜發身淨光照耀已而說偈言

「舍利弗多聞  明智平等慧
持戒善調伏  得不起涅槃
持此後邊身  降伏於魔軍

彼須深天子及五百眷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一三〇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赤馬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赤馬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不

佛告赤馬「無有能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

赤馬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如世尊說言『無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3]』所以者何世尊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離諸愛欲我時作是念『我有如是[A2]捷疾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能登一須彌至一須彌足躡東海[A3]超至西海』我時作是念『我今成就如是[A4]捷疾神力今日寧可求世界邊』作是念已即便發行唯除食息便利減節睡眠常行百歲於彼命終竟不能[4]得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之處

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無欲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

「赤馬了知世[5]斷世間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跡修彼[6]滅道跡赤馬若比丘於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跡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未曾遠遊行  而得世界邊
無得世界邊  終不盡苦邊
以是故牟尼  能知世界邊
善解世界邊  諸梵行已立
於彼世界邊  平等覺知者
是名賢聖行  [7]度世間彼岸

是時赤馬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8](一三〇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富羅山側有六天子本為外道出家一名阿毘浮二名增上阿毘浮三名[9]能求四名[10]毘藍婆五名[11]阿俱吒六名迦藍來詣佛所

阿毘浮天子即說偈言

「比丘專至心  常修行厭離
於初夜後夜  思惟善自攝
見聞其所說  不墮於地獄

增上阿毘浮天子復說偈言

「厭離於黑闇  心常自攝護
永離於世間  言語諍論法
從如來大師  稟受沙門法
善攝護世間  不令造眾惡

能求天子復說偈言

「斷截[12]椎打殺  供養施迦葉
不見其為惡  亦不見為福

毘藍婆天子復說偈言

「我說彼[13]尼乾  外道若提子
出家行學道  長夜修難行
於大師徒眾  遠離於妄語
我說如是人  不遠於羅漢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死瘦之野狐  常共師子遊
終日小羸劣  不能為師子
尼乾大師眾  虛妄自稱嘆
是惡心妄語  去羅漢甚遠

爾時[14]天魔波旬著阿俱吒天子而說偈言

「精勤棄闇冥  常守護遠離
[15]深著微妙色  貪樂於梵世
我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爾時世尊作是念「若此阿俱吒天子所說偈此是天魔波旬加其力故非彼阿俱吒天子自心所說作是說言

「『精勤棄闇冥  守護於遠離
深著微妙色  貪樂於梵世
當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諸所有色  於此及與彼
或復虛空中  各別光照[1]耀
當知彼一切  不離魔魔縛
猶如垂[2]鈎餌  鉤釣於遊魚

[3]彼天子咸各念言「今日阿俱吒天子所說偈沙門瞿曇言是魔所說何故沙門瞿曇言是魔說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心中所念而告之言「今阿俱吒天子所說偈非彼天子自心所說[4]時魔波旬加其力故」作是說言

「精勤棄闇冥  守護於遠離
深著微妙色  貪樂於梵[5]
當教化斯等  令[6]得生梵天
是故我說[7]
「『若諸所有色  於此及與彼
或復虛空中  各別光照耀
當知彼一切  不離魔魔縛
猶如垂鈎餌  鈎釣於遊魚』」

諸天子復作是念「奇哉沙門瞿曇神力大德能見天魔波旬而我等不見我等當復各[8]各說偈讚歎沙門瞿曇」即說偈言

「斷除於一切  有身[9]愛貪想
令此善護者  除一切妄語
[10]欲斷欲愛  應供養大師
斷除三有愛  破壞於妄語
已斷於見貪  應供養大師
王舍城第一  名[11]毘富羅山
雪山諸山最  金翅鳥中名
八方及上下  一切眾生界
於諸天人中  等正覺最上

諸天子說偈讚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2](一三〇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13]摩伽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A5]摩伽天子說偈問佛

「殺何得安眠  殺何得[14]善樂
[15]殺何等[16]  瞿曇所讚嘆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殺於瞋恚  而得安隱眠
殺於瞋恚者  令人得歡喜
瞋恚為毒本  殺者我所歎
殺彼瞋恚已  長夜無憂患

[17]於時摩伽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8](一三一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19]爾時有彌耆迦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彌耆[20]迦天子說偈問佛

[21]明照有幾種  能照明世[22]
唯願世尊說  何等明最上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有三種光明  能照耀世間
晝以日為照  月以照其夜
燈火晝夜照  照彼彼色像
上下及諸方  眾生悉蒙照
人天光明中  佛光明為上

佛說此經已彌耆迦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23](一三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陀摩尼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陀摩尼天子而說偈言

「為婆羅門事  學斷莫疲惓
斷除諸愛欲  不求受後身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羅門無事  所作事已作
乃至不得岸  晝夜常勤跪
已到彼岸住  於岸復何跪
此是婆羅門  專精漏盡禪
一切諸憂惱  熾然永已斷
是則到彼岸  涅槃無所求

陀摩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24](一三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多羅揵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天子說偈問佛

「斷幾捨幾法  幾法上增修
超越幾積聚  名比丘度流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斷五捨於五  五法上增修
超五種積聚  名比丘度流

[A6]多羅揵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一三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迦摩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迦摩天子白佛言「甚難世尊甚難善逝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所學為甚難  具足戒三昧
遠離於非家  閑居寂靜樂

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靜默甚難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得所難得學  具足戒三昧
晝夜常專精  修習意所樂

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正受心難得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難住正受住  諸根心決定
能斷死[2]魔縻  聖者隨欲進

迦摩天子復白佛言「世尊嶮道甚難行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難涉之嶮道  當行安樂進
非聖墮於彼  足上頭向下
賢聖乘正直  嶮路自然平

佛說此經已迦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3](一三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迦摩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迦摩天子說偈問佛

「貪恚何所因  不樂身毛竪
恐怖從何起  覺想由何生
[4]猶如[5]鳩摩羅  依倚於乳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  如[6]尼拘律樹
處處隨所著  如榛綿叢林
若知彼因者  發悟令開覺
度生死海流  不[7]復更受有

迦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8](一三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栴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栴檀天子說偈問佛

「聞瞿曇大智  無障礙知見
[9]所住何學  不遭他世惡

爾時世尊說偈答[10]

「攝持身口意  不造三惡法
處在於居家  廣集於群賓
[11]惠財法施  以法立一切
住彼學彼法  則無他世畏

佛說是經已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2](一三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栴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度於諸流  晝夜勤不懈
不攀無住[13]  云何不沒溺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內思惟正念  能度[A7]難度流
不染此欲想  超度彼色愛
貪喜悉已盡  不入於難測

彼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4](一三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迦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迦葉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說比丘及比丘功德

佛告天子「隨汝所說

迦葉天子而說偈言

「比丘修正念  其[15]心善解脫
晝夜常勤求  [16]懷有諸功德
了知於世間  滅除一切有
比丘得無憂  心無所染著

「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功德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迦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7](一三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迦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彼迦葉天子白佛言「世尊[18]今當說比丘及比丘所說

佛告迦葉天子「隨所樂說

彼迦葉天子而說偈言

「比丘守正念  其心善解脫
晝夜常勤求  逮得離塵垢
曉了知世間  於塵離塵垢
比丘無憂患  心無所染著

「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所說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迦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一三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日暮與五百比丘於屈摩夜叉鬼住處宿屈摩夜叉鬼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2]住一面

屈摩夜叉鬼白佛言「世尊今請世尊與諸大眾於此夜宿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時屈摩夜叉鬼知世尊默然受請已化作五百重閣房舍臥床坐床踞床[3]襵褥枕各五百具悉皆化成化作五百燈明無諸烟炎悉化現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勸請世尊令入其舍令諸比丘次受房舍及諸臥具周遍受已[4]至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正念安隱眠  此世及他世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正念安隱眠  其心常寂止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正念安隱眠  捨降伏他軍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不殺不[5]教殺  不伏不教伏
慈心於一切  心不懷怨結

爾時世尊告[6]屈摩夜叉鬼「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屈摩夜叉鬼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還自所住處

[7](一三二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鳩羅山尊者那伽波羅為親侍者

爾時世尊於夜闇時天小微雨電光睒現出於房外露地經行

是時天帝釋作是念「今日世尊住摩鳩羅山尊者那伽波羅親侍供養其夜闇冥天時微雨電光[A8]睒現世尊出房露地經行我當化作毘[8][A9]璃重閣執持重閣隨佛經行」作是念已即便化作[9]鞞琉璃重閣持詣佛所稽首佛足隨佛經行

爾時摩竭提國人若男若女夜啼之時以摩鳩羅鬼恐之即止親侍供養弟子之法[10]待師禪覺然後乃眠爾時世尊為天帝釋夜經行久

爾時尊者那伽波羅作是念「世尊今夜經行至久我今當作摩鳩羅鬼形而恐怖之」時那伽波羅比丘即反被俱[11]長毛在外[12]在世尊經行道頭白佛言「摩鳩羅鬼來摩鳩羅鬼來

爾時世尊告那伽波羅比丘「汝那伽波羅愚癡人以摩鳩羅鬼神像恐怖佛耶不能動如來等正覺一毛髮也如來等正覺久離恐怖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世尊正法律中亦復有此人耶

佛言「憍尸迦瞿曇家中極大廣闊斯等於未來世亦當使得清淨之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復婆羅門  於自所得法
得到於彼岸  若一[13]毘舍遮
[14][15]摩鳩羅  皆悉超過去
若復婆羅門  於自所行法
一切諸受覺  觀察皆已滅
若復婆羅門  自法度彼岸
一切諸因緣  皆悉已滅盡
若復婆羅門  自法度彼岸
一切諸人[16]  皆悉已滅盡
若復婆羅門  自法度彼岸
於生老病死  皆悉已超過

佛說此經已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7](一三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尊者[18]阿那律陀於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畢陵伽鬼子母住處宿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端身正坐[19]憂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尸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悉皆廣誦

爾時[20]畢陵伽鬼子夜啼畢陵伽鬼子母為其子說偈呵止言

「畢陵伽鬼子  汝今莫[21]得啼
當聽彼比丘  誦習[22]法句偈
若知法句者  能自護持戒
遠離於殺生  實言不妄語
能自捨非義  解脫[23]鬼神道

畢陵伽鬼子母說是偈時畢陵伽鬼子啼聲即止

[24](一三二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大眾俱[25]富那婆藪鬼子母住處宿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四聖諦相應法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爾時富那婆藪鬼母兒富那婆藪及鬼女欝多羅二鬼小兒夜啼富那婆[26]藪鬼母教其男女故而說偈言

[27]汝富那婆藪  [28]欝多羅莫啼
令我得聽聞  如來所說法
非父母能令  其子解脫苦
聞如來說法  其苦得解脫
世人隨愛欲  為眾苦所迫
如來為說法  令破壞生死
我今欲聞法  汝等當默然
時富那婆藪  鬼女欝多羅
悉受其母語  默然而靜聽
語母言善哉  我亦樂聞法
此正覺世尊  於摩竭勝山
為諸眾生類  演說[1]脫苦法
說苦及苦因  苦滅滅苦道
從此四聖諦  安隱趣涅槃
母今但善聽  世尊所說法

富那婆藪鬼母即說偈言

「奇哉智慧子  善能隨我心
汝富那婆藪  善歎佛導師
汝富那婆藪  及[2]汝欝多羅
當生隨喜心  我已見聖諦

富那婆藪鬼母說[3]是偈時鬼子男女隨喜默然

[4](一三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諸大眾至摩尼遮羅鬼住處夜宿

爾時摩尼遮羅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

有一女人持香花鬘飾飲食至彼摩尼遮羅鬼神住處彼女人遙見世尊在摩尼遮羅鬼神住處坐見已作是念「我今現[5]見摩尼遮羅鬼神」即說偈言

「善哉摩尼遮  住摩伽陀國
摩伽陀國人  所求悉如願
云何於此世  常得安樂住
後世復云何  而得生天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莫放逸慢恣  用摩尼鬼為
若自修所作  能得生天樂

彼女人作是念「此非摩尼遮羅鬼是沙門瞿曇」如是知已即以香花[6]鬘飾供養世尊稽首禮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道趣安樂  當修何等行
此世常安隱  後世生天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布施善調心  樂執護諸根
正見修賢行  親近於沙門
以正命自活  他世生天樂
何用三十三  諸天之苦網
但當一其心  斷除於愛欲
我當說離垢  甘露法善聽

彼女人聞世尊說法如佛常法謂布施持戒生天之福欲味欲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功德福利次第演說清淨佛法譬如鮮淨白[7]易染其色彼女人亦復如是即於坐上於四聖諦得平等觀苦

彼女人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從今日盡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彼女人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8](一三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針毛鬼住處夜宿爾時針毛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

[9]炎鬼見世尊在針毛鬼住處夜宿見已往詣針毛鬼所語針毛鬼言「聚落主汝今大得善利今如來等正覺於汝室宿

針毛鬼言「今當試看為是如來為非

針毛鬼與諸鬼神集會已還歸自舍束身[10]衝佛爾時世尊却身避之如是再三束身衝佛佛亦再三却身避[11]

爾時針毛鬼言「沙門怖耶

佛言「聚落主我不怖也但汝觸惡

針毛鬼言「今有所問當為我說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當壞汝心裂汝胸令汝熱血從其面出捉汝兩手[12]擲恒水彼岸

佛告針毛鬼「聚落主我不見諸天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壞如來等正覺心者能裂其胸者能令熱血從面出者執其兩臂擲著恒水彼岸者汝今但問當為汝說令汝歡喜

針毛鬼說偈問佛

「一切貪恚心  以何為其因
不樂身毛竪  [13]恐怖從何起
意念諸覺想  為從何所起
猶如新生兒  依倚於乳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  如尼拘律樹
展轉相拘引  如[14]籐綿叢林
若知彼所因  當令鬼覺悟
度生死海流  不復重增有

爾時針毛鬼聞世尊說偈心得歡喜向佛悔過受持三歸

佛說此經已針毛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校注

[0356005] [No. 100.(291)] [0356006] [No. 100.(293)] [0356007] 能【大】轉【宋】【元】【明】 [0356008] [No. 100.(294)] [0356009] 時【大】時時【聖】 [0357001] 像【大】*象【宋】* [0357002] [No. 100.(295)] [0357003] 法【大】說【明】 [0357004] 數【大】教【宋】【元】【明】 [0357005] 時【大】*是【明】*【聖】 [0357006] [No. 100.(296)] [0357007] [No. 100.(297)] [0357008] 與取【大】取與【聖】 [0357009] 不【大】無【宋】【元】【明】 [0357010] 空地【大】虛空【聖】 [0357011] S. 10. 1. Indaka.[No. 100.(298)] [0357012] 受【大】愛【宋】【元】【明】【聖】 [0357013] 迦羅邏【大】*歌羅邏【元】【明】*~Kalala. [0358001] 肢【大】枝【宋】【聖】 [0358002] 飲【大】飯【聖】 [0358003] [No. 100.(300)] [0358004] 學【大】*覺【聖】* [0358005] S. 2. 3. 1. Siva.[No. 100(301)] [0358006] 尸毘天子 Siva devaputta. [0358007] 止【大】心【聖】 [0358008] S. 2. 2. 1. Candimasa.[No. 100.(302)] [0358009] 月自在天子 Candimasa-devaputta. [0358010] S. 2. 2. 2. Veṇḍu.[No. 100.(303)] [0358011] 毘瘦紐 Veṇḍu. [0358012] 若【大】善【元】【明】 [0358013] S. 2. 1. 7. Pañcālacaṇḍa.[No. 100.(304)] [0358014] 般闍羅健【大】般闍羅揵【宋】【元】【明】椎【大】推【聖】~Pañcālacaṇḍa. [0358015] 天【大】椎天【宋】【元】【明】推天【聖】 [0358016] 健【大】揵椎【宋】【元】【明】〔-〕【聖】 [0358017] S. 2. 3. 9. Susīma.(須深)[No. 100.(305)] [0358018] 何【大】阿【宋】【元】【明】【聖】 [0358019] 惓【大】*倦【宋】【元】【明】【聖】* [0358020] 智【大】三【聖】 [0359001] S. 2. 3. 6. Rohita.[No. 100(306)] [0359002] 赤馬 Rohitassa. [0359003] 者【大】〔-〕【聖】 [0359004] 得【大】〔-〕【聖】 [0359005] 間【大】*間苦【宋】*【元】*【明】* [0359006] 滅【大】〔-〕【宋】【元】【明】 [0359007] 度【大】渡【聖】 [0359008] S. 2. 3. 10. Nānātitthiyā.[No. 100.(307)] [0359009] 能求 Niṃka. [0359010] 藍【大】*灆【聖】*毘藍婆 Veṭaṃbarin. [0359011] 阿俱吒 Ākoṭaka. [0359012] 椎【大】搥【聖】 [0359013] 尼乾若提子 Nigaṇṭha Nātaputta. [0359014] 天魔波旬 Mārapāpimant. [0359015] 深【大】*染【元】【明】* [0360001] 耀【大】*曜【聖】* [0360002] 鈎【大】*釣【宋】*【元】*【明】*【聖】* [0360003] 時彼【大】彼諸【聖】 [0360004] 時【大】是【宋】【元】【明】 [0360005] 天【大】*世【宋】【元】【明】【聖】* [0360006] 得【大】人【聖】 [0360007] 偈【大】法【聖】 [0360008] 各【大】〔-〕【聖】 [0360009] 愛貪【大】貪愛【聖】 [0360010] 欲【大】說【宋】【元】【明】【聖】 [0360011] 毘富羅 Vipula. [0360012] S. 2. 1. 3. Māgha.[No. 100(308)] [0360013] 摩伽 Māgha. [0360014] 善【大】喜【宋】【元】【明】 [0360015] 殺何【大】何殺【聖】 [0360016] 人【CB】【麗-CB】【聖】入【大】 [0360017] 於【大】爾【宋】【元】【明】 [0360018] S. 2. 1. 4. Māgadha.[No. 100(309)] [0360019] 爾【大】〔-〕【聖】 [0360020] 迦【大】〔-〕【聖】 [0360021] 明【大】有【明】 [0360022] 間【大】界【宋】【元】【明】 [0360023] S. 2. 1. 5. Dāmali(陀摩尼).[No. 100(310)] [0360024] S. 1. 1. 5. Kati Chinde.[No. 100(311)] [0361001] S. 2. 1. 6. Kāmada(迦摩).[No. 100(312)] [0361002] 魔【大】摩【聖】 [0361003] S. 10. 3. Suciloma.[No. 100(313)] [0361004] 猶【大】獨【宋】 [0361005] 鳩摩羅 Kumārakā. [0361006] 尼拘律 Nigrodha. [0361007] 復更【大】更復【聖】 [0361008] (1315-1316)S. 2. 2. 4-5. Candana(栴檀).[No. 100(314-315)] [0361009] 所住何【大】住何所【聖】 [0361010] 曰【大】言【明】 [0361011] 惠【大】慧【聖】 [0361012] 前經註參照 [0361013] 處【大】住【聖】 [0361014] (1317-1318)S. 2. 1. 1-2. Kassapa.(迦葉).[No. 100(310-317)] [0361015] 心【CB】【聖】身【大】 [0361016] 懷【CB】【聖】壞【大】 [0361017] 前經註參照 [0361018] 今【大】〔-〕【聖】 [0362001] S. 10. 4. Maṇibhadda.[No. 100(318)] [0362002] 住【大】坐【明】 [0362003] 襵【大】攝【宋】【元】【明】【聖】 [0362004] 至【大】到【聖】 [0362005] 教殺【大】殺教【聖】 [0362006] 屈【大】*崛【聖】* [0362007] cf. Udāna 1. 7. Pāṭalī.[No. 100(319)] [0362008] 琉【大】*瑠【宋】【元】【明】【聖】* [0362009] 鞞琉【大】鞞瑠【宋】【元】【聖】毗瑠【明】 [0362010] 待【大】侍【宋】【元】【明】 [0362011] 執【大】攝【宋】【聖】 [0362012] 在【大】住【宋】【元】【明】【聖】 [0362013] 毘舍遮 Pisāca. [0362014] 與【大】於【明】 [0362015] 摩鳩羅 Bakkula. [0362016] 我【大】今【聖】 [0362017] S. 10. 6. Piyaṅkara.[No. 100(320)] [0362018] 阿那律陀 Anuruddha. [0362019] 憂【大】優【宋】【元】【明】 [0362020] 畢陵伽 Piyaṅkara. [0362021] 得【大】復【宋】【元】【明】 [0362022] 法句 Dhammapada. [0362023] 鬼神道 Pisāca-yoni. [0362024] S. 10. 7. Punabbasu.[No. 100(321)] [0362025] 富那婆藪 Punabbasu. [0362026] 藪【大】藪及【宋】【元】【明】 [0362027] 汝【大】婆【聖】 [0362028] 欝多羅 Uttarika. [0363001] 脫【大】勝【宋】【元】【明】 [0363002] 汝【大】女【聖】 [0363003] 是偈【大】偈是【宋】【元】【明】 [0363004] [No. 100(322)] [0363005] 見【大】〔-〕【聖】 [0363006] 鬘飾【大】飾鬘【宋】【元】【明】【聖】 [0363007] 㲲【大】*疊【聖】* [0363008] S. 10. 3. Sūciloma(針毛鬼).[No. 100(323)] [0363009] 炎鬼【大】炙鬼【宋】~Khara-yakka. [0363010] 衝【大】*鐘【宋】*【元】*【明】*【聖】* [0363011] 之【大】〔-〕【聖】 [0363012] 擲【大】擲著【聖】 [0363013] 恐怖從何起【大】是自何緣生【宋】【元】【明】〔-〕【聖】 [0363014] 籐【大】藤【宋】【元】【明】搸【聖】 [0364001]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
[A1] 種【CB】【麗-CB】稱【大】(cf. K18n0650_p1198b13; T53n2122_p0680c02)
[A2] 捷【CB】【麗-CB】揵【大】(cf. K18n0650_p1200b06; T53n2121_p0154b22)
[A3] 超【CB】【麗-CB】越【大】(cf. K18n0650_p1200b08; T53n2121_p0154b24)
[A4] 捷【CB】【麗-CB】揵【大】(cf. K18n0650_p1200b09; T53n2121_p0154b25)
[A5] 摩【CB】【磧乙-CB】靡【大】(cf. QC057_p0639b02)
[A6] 多羅揵陀【CB】陀摩尼【大】(cf. 溫宗堃與蘇錦坤五十卷本《雜阿含經》字句斠勘)
[A7] 難【CB】【磧-CB】離【大】(cf. QC057_p0642a11)
[A8] 睒【CB】【麗-CB】映【大】(cf. K18n0650_p1204a14; T02n0099_p0362b02)
[A9] 璃【CB】【磧-CB】瑠【大】(cf. QC057_p0643b10)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