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12]第五誦道品第一
(六〇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〇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如是,比丘!於此四念處修習滿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六〇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2]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六〇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4]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5]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六〇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7]集、四念處[8]沒。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9]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10]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1](六一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修四念處。諦聽,善思。云何修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12]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住,精勤方便,正念正[13]知,調伏世間憂悲。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未來修四念處亦如是說。
[14](六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15]善法聚、[16]不善法聚。云何善法聚?所謂四念處,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聚者,所謂四念處。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17]心、法法觀念處。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謂[18]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逸滿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19]貪欲蓋、[20]瞋恚蓋、[21]睡眠蓋、[22]掉悔蓋、[23]疑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人執持四種強弓,大力方便射多羅樹影,疾過無閡。如是如來四種聲聞,增上方便,利根智慧,盡百年壽,於如來所百年說法教授,唯除食息、[24]𥙷[25]寫、睡眠,中間常說、常聽;智慧明利,於如來所說,盡底受持,無諸障閡,於如來所不加再問。如來說法無有終極,聽法盡壽,百歲命終,如來說法猶不能盡。當知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切四念處經,皆以此總句,所謂「是故,比丘!於四念處修習,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應當學。」
(六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善聚、善聚。何等為不善聚?謂三不善根,是名正說。所以者何?純不善積聚者,謂三不善根。云何[26]為三?謂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云何為善聚?謂四念處。所以者何?純善滿具者,謂四念處,是名善說。云何為四?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三不善根,[1]如是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三想——欲想、恚想、害想,[2]三覺——欲覺、恚覺、害覺,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六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所說『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能問如來大丈夫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4]有漏,我說彼非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若比丘受、心、法法觀念住,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不說彼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
「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若受、心、法法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已,心離貪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5]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6](六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
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座。
時,諸比丘尼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我等諸比丘尼修四念處繫心住,自知前後昇降。」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當如汝等所說而學,凡修習四念處善繫心住者,應如是知前後昇降。」
時,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種種說法已,從座起去。
爾時,尊者阿難於舍衛城中乞食還,舉衣鉢,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說具白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7]取於淨相;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8]猗息;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樂住已,如實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六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癡、不[10]辨、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減,自生障閡。譬如厨士愚癡、不辨,不善巧便調和眾味,奉養尊主,酸醎酢淡,不適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醎酢淡,眾味[11]之和。不能親侍尊主左右,[12]司其所須,聽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調和眾味,以奉尊主。若不適其意,尊主不悅,不悅故不蒙爵賞,亦不愛念。愚癡比丘亦復如是,不辨、不善,於身身觀住,不能除斷上煩惱,不能攝取其心,亦復不得內心寂靜,不得勝妙正念正[13]知,亦[14]復不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本所未得安隱涅槃,是名比丘愚癡、不[A1]辨、不善,不能善攝內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閡。
「若有比丘黠慧才辯,善巧方便,取內心已,然後取於外相,彼於後時終不退減,自生障閡。譬如厨士黠慧聰辯,善巧方便,供養尊主,能調眾[A2]味,酸醎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眾味,以應其心,聽其尊主所欲之味,數以奉之,尊主悅已,必得爵祿,愛念[15]倍重。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復如是。身身觀念住,斷上煩惱,善攝其心,內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心法,現法樂住,得所未得安隱涅槃,是名比丘黠慧辯才,善巧方便,取內心相,攝持外相,終無退減,自生障閡,受、心、法觀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六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17]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困,不得自在。』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壠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
「鷹於羅[A3]婆起憍慢言:『[1]放汝令去,還耕壠中,能得脫以不?』[2]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壠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後於塊上欲與鷹鬪。
「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鬪,瞋恚極盛,[3]駿飛[4]直搏,於是羅婆入於塊下,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
「時,羅婆鳥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如是,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遊於他處,致斯災患。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
「比丘!他處他境界者,謂五欲境界,眼見可意、[7]受、念妙色,欲心[8]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9]識味、身識觸,可意、[10]受、念妙觸,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是故,比丘!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遠離他處他境界,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1](六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12]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緣幢[13]伎師,肩上竪幢,語弟子言:『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迭相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為安隱而下。』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說,[A4]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A5]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4](六二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15]雪山中,寒[16]氷嶮處,尚無[17]猨猴,況復有人。或復有山,猨猴所居,而無有人。或復有山,人獸共居,於猨猴行處,獵師以黐[18]膠塗其草上,有黠猨猴遠避而去,愚癡猨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嚙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19]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
「比丘當知,愚癡猨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六二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年少比丘當云何教授?云何為其說法?」
佛告阿難:「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21]捨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亦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時,尊者阿難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跋祇人間遊行,到[2]鞞舍離國菴羅園中住。
爾時,菴羅女聞世尊跋祇人間遊行至菴羅園中住,即自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詣菴羅園門,下車步進,遙見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世尊遙見菴羅女來,語諸比丘:「汝等比丘勤攝心住,正念正智。今菴羅女來,是故[3]誡汝。云何為比丘勤攝心住?若比丘[4]已生惡不善法當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是名比丘勤攝心住。
「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5]伸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是正智。
「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是故汝等勤攝其心,正智正念,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時,菴羅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却住一面。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爾時,菴羅女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受我請中食。」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菴羅女知世尊默然受請已,稽首禮足,還歸自家,設種種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詣菴羅女舍,就座而坐。
時,菴羅女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訖,澡漱、洗鉢竟。時,菴羅女持一小床坐於佛前,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說隨喜偈: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8](六二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9]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10]言美色,世間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觀看者不?」
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又能種種歌舞伎樂,復極令多眾聚集看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有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戲笑,復有大眾雲集一處,若有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有人語言:『士夫,汝當持滿油鉢,於世間美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汝,若失一[11]渧油者,輒當[12]斬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鉢士夫能不念油鉢,不念殺人者,觀彼伎女及大眾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當截我頭。』唯一其心,繫念油鉢,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13]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14]住[15]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16]教者。云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如是,比丘!身身觀[17]念,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六二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21]欝低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
佛告欝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於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亦不成就,雖隨我後,而不得利,反生障閡。」
欝低迦白佛:「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如是第二、第三請。
爾時,世尊告欝低迦:「汝當先[1]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
欝低迦白佛:「我今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佛告欝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心、法[2]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
時,欝低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時,欝低迦聞佛教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不受後有。」
如欝低迦所問,如是異比丘所問亦如上說。
[3](六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名[4]婆醯迦,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為我說法……」如前欝低迦修多羅廣說。差別者:「如是,婆醯迦比丘!初業清淨,身身觀念住者,超越諸魔;受、心、法法觀念住者,超越諸魔。」
時,婆醯迦比丘聞佛說法教[5]誡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有。
(六二六)
第二經亦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超越生死。」
(六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住於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是聖弟子當云何於正法、律修習多修習,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阿那律:「若聖弟子住於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彼於爾時,當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聖弟子多修習已,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六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時,尊者優陀夷、尊者阿難陀亦住巴連弗[6]邑鷄林精舍。
爾時,尊者優陀夷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難:「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7]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何故如來、應、等正覺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不斷、不缺,乃至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尊者阿難語優陀夷:「為修四念處故。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8](六二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9]巴連弗邑[10]鷄林精舍。爾時,尊者阿難、尊者[11]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言:「頗有法修習多修習,得不退轉耶?」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行者得不退轉,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12]說已,各還本處。
[13](六三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頗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耶?」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轉增光澤,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14](六三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時,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頗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15](六三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頗有法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
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而得阿羅漢,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六三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六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名[2]賢聖出離。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出離,如是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證,如上廣說。
(六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3]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
[4](六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修四念處。何等為修四念處?若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于世,演說正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顯示。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見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於非家,欲一向清淨,盡[5]其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我當剃除[A7]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捨錢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於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於心,而[6]今於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復如是。
「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繫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7]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是故,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六三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四念處……」如上廣說。差別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於[9]靜處,攝受[10]波羅提木叉[11]律儀,行處具足,於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衣鉢隨身,如鳥兩翼。如是學戒成就,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六三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住[13]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14]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餘舍利,擔持衣鉢,到王舍城,舉衣鉢,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足已,却住一面,白尊者阿難:「尊者當知,我和[15]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鉢來。」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鉢來。』」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16]定身、[17]慧身、[18]解脫身、[19]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A8]示、能教、能照、能喜,[20]善能讚歎,為眾說法。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21]坐、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1]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2]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六三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菴羅樹林中,尊者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未久。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揵連求,如來已離[4]施財及法財。
「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故愁憂苦惱。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之中,舍利弗、目揵連二大聲聞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5]
校注
[0170012] 第【大】,〔-〕【宋】 [0171001] cf. S. 47. 24. Suddhaka. [0171002] 惱苦【大】,苦惱【宋】【元】【明】 [0171003] cf. S. 47. 41. Amata. [0171004] 甘露法 Amata. [0171005] 者【大】,〔-〕【宋】【元】【明】 [0171006] S. 47. 42. Samudaya. [0171007] 集 Samudaya. [0171008] 沒 Atthagama. [0171009] 食 Āhāra. [0171010] 集【大】,滅【元】 [0171011] S. 47. 2. Sata. [0171012] 智【大】*,知【宋】* [0171013] 知【大】,智【元】【明】 [0171014] S. 47. 5. Kusalarāsi. [0171015] 善法聚 Kusalarāsī. [0171016] 不善法聚 Akusalarāsī. [0171017] 心【大】,身【聖】 [0171018] 五蓋 Pañcanīvaraṇāni. [0171019] 貪欲蓋 Kāmacchandanīvaraṇa. [0171020] 瞋恚 Byāpāda. [0171021] 睡眠 Thīnamiddha. [0171022] 掉悔 Uddhaccakukkucca. [0171023] 疑 Vicikicchā. [0171024] 𥙷【大】,補【宋】 [0171025] 寫【大】,瀉【元】【明】 [0171026] 為【大】,〔-〕【聖】 [0172001] S. 47. 47. Duccaritaṃ. [0172002] S. 47. 49. Vedanā. [0172003] S. 47. 11. Mahāpurisa. [0172004] 有【大】,〔-〕【聖】 [0172005] 也【大】,〔-〕【宋】【元】【明】 [0172006] S. 47. 10. Bhikkhunī. [0172007] 取【大】,其【聖】 [0172008] 猗【大】*,倚【宋】【元】【明】【聖】* [0172009] S. 47. 8. Sūda. [0172010] 辨【大】*,辯【宋】【元】【明】【聖】* [0172011] 之和【大】,和之【宋】【元】【明】 [0172012] 司【大】,伺【宋】【元】【明】 [0172013] 知【大】*,智【聖】* [0172014] 復【大】,〔-〕【宋】【元】【明】 [0172015] 倍【大】,信【宋】【元】【明】【聖】 [0172016] S. 47. 6. Sakuṇagghī,cf. Jātaka 168. [0172017] 羅婆 Lāpa. [0173001] 放【大】,教【明】 [0173002] 於【大】,放【聖】 [0173003] 駿【大】,迅【宋】【元】【明】,濬【聖】 [0173004] 直【大】,宜【聖】 [0173005] 殊勝【大】,勝殊【宋】【元】【明】 [0173006] 蒼【大】,倉【宋】【元】【明】【聖】 [0173007] 受【大】,愛【宋】【元】【明】 [0173008] 染【大】,深【聖】 [0173009] (識味…)十七字【大】,〔-〕【聖】 [0173010] 受【大】,愛【元】【明】 [0173011] S. 47. 19. Sedaka. [0173012] 私伽陀 Sedaka. [0173013] 伎【大】*,技【元】【明】* [0173014] S. 47. 7. Makkaṭa. [0173015] 雪山 Himavant. [0173016] 氷【大】,水【聖】 [0173017] 猨猴 Makkaṭa. [0173018] 膠【大】,〔-〕【宋】【元】【明】 [0173019] 捲【大】,拳【元】【明】 [0173020] S. 47. 4. Salla. [0173021] 捨諸【大】,重捨【聖】 [0174001] S. 47. 1. Ambāpāli. [0174002] 鞞舍離國菴羅園 Vesālī, Ambapālivana. [0174003] 誡【大】*,試【宋】* [0174004] 已【大】,以【宋】【元】【明】【聖】 [0174005] 伸俯【大】,申府【聖】 [0174006] 上生【大】,生上【聖】 [0174007] 常【大】,長【明】 [0174008] S. 47. 20. Janapada. [0174009] 奈【大】,㮈【聖】 [0174010] 言【大】,諸【宋】【元】【明】 [0174011] 渧【大】*,滴【宋】*【元】*【明】* [0174012] 斬【大】,斷【宋】【元】【明】 [0174013] 眄【大】,盻【明】 [0174014] 住【大】,住於【宋】【元】【明】【聖】 [0174015] 身【大】,心【明】 [0174016] 教【大】,故【明】 [0174017] 念【大】,念住【宋】【元】【明】 [0174018] 甚【大】,其【聖】 [0174019] 過【大】,遇【聖】 [0174020] S. 47. 16. Uttiya. [0174021] 欝低迦 Uttiya. [0175001] 淨其初業 ādim eva visodhehi. [0175002] 法【大】,於【宋】【元】【明】【聖】 [0175003] S. 47. 15. Bāhiya, or Bāhika. [0175004] 婆醯迦 Bāhiya, or Bāhika. [0175005] 誡【大】*,戒【宋】【元】【明】【聖】* [0175006] 邑【大】*,〔-〕【宋】【元】【明】【聖】* [0175007] 不擇【大】,〔-〕【聖】 [0175008] S. 47. 21. Sīla. [0175009] 巴連弗邑 Pāṭaliputta. [0175010] 鷄林精舍 Kukkuṭārāma. [0175011] 跋陀羅 Bhadda. [0175012] 說【大】,議【宋】【元】【明】【聖】 [0175013] cf. S. 47. 21. Sīla. [0175014] cf. S. 47. 21. Sīla. [0175015] cf. S. 47. 21. Sīla. [0176001] S. 47. 17. Ariya. [0176002] 賢聖出離 Ariyā niyyānikā. [0176003] 令【大】,今【元】【明】 [0176004] S. 47. 3. Bhikkhu. [0176005] 其【大】,於【宋】【元】【明】 [0176006] 今【大】,令【明】 [0176007] 蓋【大】,〔-〕【宋】【元】【明】【聖】 [0176008] S. 47. 46. Pātimokkha. [0176009] 靜【大】,淨【宋】【元】【明】【聖】 [0176010] 波羅提木叉 Pātimokkha. [0176011] 律儀 Saṃvara. [0176012] S. 47. 13. Cunda. [0176013] 摩竭提那羅聚落 Magadha Nālagāmaka. [0176014] 純【大】*,淳【聖】*,純陀 Cunda. [0176015] 上【大】*,尚【宋】*【元】*【明】* [0176016] 定身 Samādhikkhandha. [0176017] 慧身 Paññakkhandha. [0176018] 解脫身 Vimuttikkhandha. [0176019] 解脫知見身 Vimuttiññāṇadassanakkhandha. [0176020] 善【大】,捨【宋】【元】【明】 [0176021] 坐【大】,生【聖】 [0177001] 自洲 Attadīpa. [0177002] 法依【大】,依法【宋】【元】【明】 [0177003] S. 47. 14. Ceḷa. [0177004] 施【大】,世【宋】【元】【明】 [0177005]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 No. 99 雜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佛教經典系列提供/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